Ⅰ 進京趕考的窮書生,衣食住行都是如何解決的呢
科舉考試的出現打破了貴族對官位的壟斷和世襲,使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了古代讀書人的人生理想。科舉制是農耕文明所有文官選拔制度中最具公平性的制度,歐洲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也曾高度贊揚過科舉制度。古代的讀書人如果想通過科舉制進入仕途,就要通過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用一個不恰當但很形象的比喻來說,就好像是現代的小升初考試、中考、高考和公務員考試。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對讀書人的待遇雖然好,但能夠有資格進京趕考的卻人少之又少。僅以清代為例,童生錄取率為2%。這是什麼概念呢?2018年,我國有17個省的985院校錄取率,連2%都不到!這么看來,古代的童試難度就已經堪比今天的考985了。1898年12月18日,17歲的魯迅先生與堂叔周伯文、周仲翔、弟弟周作人一起參加了會稽縣試,結果名落孫山。童試中的區區一個縣試就如此困難,鄉試自然是難上加難了。范進中舉之後為何會極樂生悲瘋掉?刺激到他的可不僅僅是封建禮教。
Ⅱ 在外孤身流浪的人,你們是怎麼解決衣食住行的
現代社會浪費嚴重。吃的可以在垃圾桶里找,也可在飯館酒家門前等。穿的可以在垃圾堆里找廢棄布料自行拼湊,也可偷晾曬在外的他人衣褲。陰冷天氣住在建築物的角落、背風處,溫暖或炎熱時住在水邊、橋上。行基本靠走,如果想回家,可以爬火車(貨車)。
Ⅲ 魯濱遜是怎樣解決衣食住行的
魯濱孫在荒無人煙,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條件的小島上,孤身一人,克服了許許多多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打獵,種穀子,馴養山羊,曬野葡萄乾;他還自己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用圍巾篩面,做麵包~~~在這荒無人煙的海島上,魯濱孫運用自己的智慧,創造性地解決了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問題。
Ⅳ 在古代中國,長期旅行如何解決衣食住行這些問題
民以食為他,古人出門旅行頭等大事就是帶干糧。現代人只要帶上錢包即可,古人可不是帶上銀子那麼簡單。由於經濟不發達,並不是隨處都有餐飲店。從《水滸傳》里可以看出,英雄好漢出門在外吃飯是個問題。在繁華鬧市,可以「三五斤牛肉自與灑家切來」;走到地處偏僻的村店(祝家莊),就沒肉可吃了。魯智深因為飢腸轆轆,餓肚子時和兩個道人打架,險些打敗,待吃了史進給的干肉燒餅後才滿血復活。由此可見,古人在出門前務必盤算好吃的問題。如,攜帶干糧、隨處化緣等各種方法通用。也由此,古人發明了能存放十天半個月不變質的「鍋盔」等旅途食物。
其實古代人出門旅遊,主要是因為「從政」,所謂「宦遊」,就像杜甫寫的「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一般老百姓是很少出門旅行的,受限太多。
Ⅳ 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的孔子,衣食住行如何解決的
公元前499年,孔子以魯國司寇(司法部長)的身份,協助季桓子處理國事,三年得到大治。《史記 孔子世家》記載: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意思是治理國政三個月,做生意的奉公守法;男女行路分道;路不拾遺;客人不必向政府請求,全都給予接待,如同回家。
齊國聽聞後,很是擔心魯國的強大,便送美女迷惑季桓子、魯國國君。陰謀得逞,季桓子三天不上朝,祭祀的時候也不將祭肉分給孔子。於是,孔子便開始了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縱觀孔子的生平,周遊列國的經費來源可能有:
孔子先祖弗父本有機會做宋國的國君,但讓位於自己的弟弟,這一讓到了孔子父親叔梁紇,江河日下,是一位縣長。可知雖是沒落貴族,孔子家族文化傳承上仍有遺存。司馬遷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是說孔子小時候將盛裝牲品的俎豆擺放整齊,模擬行禮的樣子,當作游戲。可見,對於祭祀天地的典禮是很感興趣。
在其34歲之時,魯國國君贊助孔子,一輛車、兩匹馬還有一個書童,前往周朝都城洛邑,向老子詢問學習周禮,很快成為了周禮專家,之後邾國大夫代邾隱公向孔子請教冠禮,相信即便邾國是小國,邾國大夫也不會空手上門請教,傳出去不好的。此外,孔子還擔任承辦喪事的角色,所以有人才罵儒家是吃冷豬肉的。是說孔子看重祭祀這件事,不是說為了那口豬肉。再者,古人事死如事生,主持喪禮應該需要一筆費用。
孔子逝世後,弟子為其守孝三年,古人的守孝三年是25個月。因孔子是因材施教,相同問題,答案不同,啟發式教學,私人訂制。同門師兄弟在此期間,相互回憶與孔子相處的點滴,記錄下來便成了後來的《論語》。需要特別指出的,子貢與孔子感情深厚,守孝三年之期過後,再為孔子守孝三年,今曲阜孔林孔子墓西,立有“子貢廬墓處”的石碑,見證了這段感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