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橄欖核雕十八羅漢
千萬不要佩戴有佛菩薩像,羅漢像的佛珠,那是非常不恭敬,特別是佛菩薩半身像和佛頭菩薩頭,報應很大。
========================================
===========================================
諸位現在有這個本子,這個地方在三十二面註解,倒數第二行最後一句,我念給你聽。「又不許造半身像,善相不起,墮落生死。」希望大家要注重這一句。現在有很多地方供佛的半身像、菩薩的半身像,還有地方供佛菩薩一個頭,供在那個地方造罪業,這個果報一定在地獄。供佛的半身像,已經罪業就不輕了,墮落生死沒有功德。所以畫菩薩的形像,也要畫完整的,也要畫全身像,不可以畫半身像,無論是坐著的像、站著的像都要全身,這要特別注意!我們造人的像,可以造半身沒有問題,佛菩薩像決定不可以。人的像可以造半身,你說哪一個人像造一個腦袋,其他都沒有了。這在我們風俗習慣里頭最不吉祥,腦袋被人砍下來了,哪可以這么作法?這不可以的。他在此地有這么一句,特別提醒諸位同修。
——摘錄自凈空老法師《地藏經講義》第19集
② 橄欖核雕刻十八羅漢怎麼盤包漿上的快~~
橄欖核雕刻十八羅漢盤包漿方法:
1、先將橄欖核串打散成散粒。裝進搓澡巾內,裡面放一把大米。將口扎實。用澡巾盤一周。將雕刻時的稜角及橄欖核的毛刺等磨光。
2、一周後,取出穿成串。用細毛刷子少粘一點點植物油,用心將各個點都刷到。油不要多。只要一點點就可以。這樣避免橄欖核遇風乾裂。
3、用軟布盤玩3天時間。在橄欖核上形成一層包漿。避免在上手盤玩時,臟東西進入到縫隙里,形成色差。
4、就可以取出用手盤玩。先期盡量少用汗手玩。用汗手玩出來的上色是快,但是盤出來程黑紅色不好看。在盤玩時,使用軟毛刷不定期刷橄欖核,將手上、汗液里的臟東西刷掉。避免色素沉著。影響後續的效果。
(2)雕刻羅漢的其基本方法簡單擴展閱讀:
橄欖核雕刻十八羅漢保養方法:
1、防曬,太陽光或高溫燈光長時間直曬將導致開裂。
2、防水,橄欖核作品掉進水裡或用水刷洗清潔,空囊進水後蒸發很慢,外表蒸發很快,導致由內向外膨脹而開裂。如果著水,可放在食品保鮮袋中打一松結,讓水分慢慢蒸發,切忌速干。
3、放置在有暖空調的環境中,冬季使用暖氣(或暖空調),室內(車內)很乾燥,橄欖核長時間放置在這種環境中肯定開裂。如果在暖氣環境中使用加濕器加濕,那就不會開裂。
4、冬季不能放在內衣口袋。人們在冬季穿的衣服較多,有很多收藏者往往將橄欖核作品放入內衣口袋「珍藏」,這就容易開裂。原因在於人的體溫起了一個「烘烤」作用,內衣口袋非常乾燥。在冬季放在外衣口袋就不易開裂。
③ 橄欖十八羅漢如何上色
尤其新核必須注意:
1。怕風 2。怕水 3。怕曬 如果不注意這容易使橄欖核開裂 (((不盤玩的時候放在塑料帶里))) 放在抽屜里. (盤玩1個月以上就保險多了)
關於上油的問題需要注意:
新核必須上油 上油的目的:
1主要是防止橄欖核開裂。2起到一定的保養作用。上油千萬不能上上太多,橄欖核到玩家手裡後初期應該少上勤上(夏天可以用汗手盤玩,橄欖核上色快,不上油也無所謂,但是冬天必須少上勤上)
有一個上油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把油抹在牙刷上(微量),然後用牙刷刷橄欖核(把橄欖核縫隙里的臟東西都可以刷出來)同時上油也比較均勻,然後用布把牙刷上的油都擦乾凈再刷一便,目的是把縫隙里的油都刷出來。
新核經常盤玩,上油保養,這是必須的。
用油:最好是硅油或是護膚油 千萬別用橄欖油和核桃油
盤核的細節:用手念不是最好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握在手心裡,整天的握著,手不離核,也可以握在手心後然後用大拇指捻,關鍵是要握在手心裡,目的是用汗來養核,這樣的效果比較好,晚上睡覺把它放在塑料帶里密封好,這樣可以保持一定的濕度,如果按此方法盤玩,很快就變色,而且常年不用上油.
因為核桃油和橄欖油不屬於乾性油,上油後很快就蒸發了,留下的是非常粘糊的沉澱物而且還容易粘土,對橄欖核一點好處也沒有。所以千萬別上核桃油和橄欖油,這絕對是經驗,可別聽別人瞎忽悠。你想想看核桃多少錢一斤?一斤核桃仁能榨多少的油?仔細想想你就明白了
硅油和護膚油屬於乾性油,上油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乾裂,上油的時候感覺橄欖核有一定的潤度了就可以了,不要上太多的油沒好處的,經常上橄欖油或核桃油的橄欖核顏色變的發黑紅色,上硅油或護膚油就不會變黑,而且橄欖核會有很潤的感覺,到了保養的後期就不能再上油了,要用汗來養核,汗水裡含有一定量的鹽分,時間長了鹽分滲透進橄欖核里,在乾燥的季節鹽分可以吸收空氣里一定量的水分,這樣可以保持橄欖核一定量的濕度。用汗保養的核顏色屬於透紅色,,用油養出來的核是黑紅色,哪個顏色好看大家應該能明白了吧
什麼叫包漿?
有很多人不理解 用語言又很難表達清楚,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就明白了
古董店老先生指著乞丐說,你看這袖口、衣領、前襟,包漿有多厚!又指著那張飽經風霜皺紋深刻的臉:你看這刀工!又指著脖子上的老膏污垢:你看這灰皮!又指著那通紅的酒糟鼻:你看這沁色!一切都明白了。這整個就是個天然的藝術品 太完美了
裂痕修補方法
如果裂痕不大直接用502粘一下,等幹了後用1000號的砂紙打磨,然後再用2000號的砂紙打磨,裂痕基本消失,經過盤玩一年後幾乎看不出來了。
如果列很大就用橄欖核的細末填充,填充後再用502粘,等幹了後用1000號的砂紙打磨,然後再用2000號的砂紙打磨,裂痕基本消失,經過盤玩一年後幾乎看不出來了。
經過實踐這個方法很管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南北主要的區別
1.在人們的思想里已經根深蒂固了 提到南工就認為是好工 提到北工就認為是差工 南方的工就好象是代表好工 因為南方的名家也比較多 但是南方的工差的也有很多 有些工還比不上北工了 由於南方名家比較多 在名家的影響下 即使比較差的南工也比北工價格高 而北方的工就好象是代表差工 名家幾乎是沒有 即使有刻工好的師傅 也出不了名 因為北方雕刻好的師傅也都是大批量的雕刻 所以說價格方面就非常的便宜了
2南北主要的區別是 南工主要是用刀子 而北工主要是用手電筒鑽 這兩種工具出來的效果當然是不一樣了 刀子出來的東西比較細膩 圓潤 看著比較舒服 自然 流暢 尤其是人物的開臉比較好 神態自然 五官的表情充裕 而用手電筒鑽出來的效果就比較粗糙和死板 手電筒鑽出來的東西就是為了快 一個工人一天能做3條十八羅漢 其實說白了南和北主要的區別不是工人,而是(刀和手電筒鑽的區別,做工快和慢的區別,粗與細的區別)
上色快只有一個捷徑,那就是夏天戴在脖子上,脖子附近出汗多上色也就快。
④ 橄欖核十八羅漢玩法
橄欖核十八羅漢玩法主要有兩個:
1、防開裂。
開裂是橄欖核容易出現的現象,開裂的原理在於核內與核外的濕度不統一。橄欖核一般有三瓣構成,三瓣之間相互隔斷,每瓣之間都有核仁。
刻成作品後掏掉核仁,這就形成了三個空囊。囊內空氣濕度與核外濕度應保持平衡,如果內高外低,相差懸殊的話,則核內濕潤向外膨脹,核表面乾燥向內收縮,這就會開裂。防止開裂,應注意下述幾點:
a、防曬。太陽光或高溫燈光長時間直曬將導致開裂。
b、防水。橄欖核作品掉進水裡或用水刷洗清潔,空囊進水後蒸發很慢,外表蒸發很快,導致由內向外膨脹而開裂。如果著水,可放在食品保鮮袋中打一松結,讓水份慢慢蒸發,切忌速干。
c、風吹。風吹是導致開裂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北方地區,短時間的風吹就容易將橄欖核吹裂。因此風力稍大,就應妥善收藏起來,以防不測。
2、 橄欖核本身有很多油性在內,但隨著時間推移,油性是會消散的,因此必須上油,來加強它的油質,油質少則易裂,就如木頭太幹了會裂,是一個道理。
在表面上油,它會吃進內部的,塗抹均勻,整個核都可以吸收油分。
上油的方法是:採用軟刷蘸少許色澤淡的油質(橄欖油、花生油、色拉油、大豆油均可),先在隨便什麼器具上刷幾下子,讓油均勻流淌到刷毛上,然後就可以朝核雕刷上去,周身充盈油光即可。
核雕花了之後,肯定要破壞品相,但玩家請不要擔憂,因為花不會導致裂。而且,核雕在把玩一年半載之後,整體顏色都會深紅,花斑也會隱淡,最後消於無形,所以不用害怕。
(4)雕刻羅漢的其基本方法簡單擴展閱讀:
橄欖核十八羅漢鑒別方法:
鑒別外形:
1、顏色是否均勻,有無花點。
2、核肉厚不厚,核皮薄不薄,以肉厚皮薄的為佳品。
3、密度高不高,如果是密度不高的核子,在上油後會很容易花。
4、是否是怪核,核子如果是特別大或特別小的,價值會很高。如果是佛手核或多花核,那就更是難得的佳品了。
鑒別是否染色:
1、看顏色的勻稱程度。手盤的核雕,在盤的過程中,由於核雕表面凹凸不平,因此突出的部分會經常被摩擦而凹陷的部分則很難或根本盤不到,
在這樣的情況下,核雕的變色就會出現不一致不均勻的情況,先變色的突出部分的顏色會略深於或明顯深於凹陷的部分。
但由於大多數玩家為了清理核雕,因此也會經常在核雕表面刷些橄欖油。這樣凹陷的部分也會在刷油後慢慢變色,但這樣變色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不夠透亮。
而經常被手盤到的突出部分,再加上橄欖油,就會變得特別透亮。
2、看錶面是否有細微的小劃痕。我們平常盤核雕有很多時候不注意手的清潔,手臟的時候盤核雕就好比拿了一張細砂紙在劃磨核雕,盤的時間越長,核雕上的小劃痕也就越多。
有的朋友很注意這一點,在盤之前會洗手,這首先是值得提倡的,也說明您玩的很仔細很在意。但經管如此,還是會有忽略的地方。
很多玩核雕的朋友,自己都有清潔核雕用的小牙刷,每天閑下來的時候,就會用小牙刷沾點點油來刷核雕。
核雕是刷的很乾凈,但牙刷卻臟的不行。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把注意力放在核雕的清潔上,卻從來不清潔刷核雕用的小刷子。
小刷子長年累月的積累了大量的臟東西,用這樣的刷子清潔核雕,時間長了,一樣會給核雕表面劃出很多小痕。
更有甚者用刷毛很硬的牙刷來刷核雕,那更是會嚴重劃傷核雕。在核雕盤玩了很長時間以後,劃痕的出現,就變得在所難免且越來越多。
因此真正用手盤玩變色的核雕,表面一定是有不少小劃痕的,而絕不可能是像剛用機器拋完光的核雕那樣表面特別的光滑。
3、看核雕表面是否透亮。真正用手盤變色的核雕,不僅僅是顏色變深,更重要的是,核雕會變的透亮,好像瑪瑙石的那種感覺,尤其是核雕表面突出的部分,通常也是核雕最透亮的部分。
但染色的核雕,只是顏色均勻的變深,而絕對沒有透的感覺,且顏色發死。
保養方法:
如何預防開裂
1. 養成玩兒完手串,放密封塑料袋的習慣,而且,最好是吹口熱氣,保持濕潤。
2. 路途中,最好不帶(沒包漿前)
3.躲開乾燥的空調口。
補救開裂
1. 用濕毛巾擦拭,然後密封袋留小口陰干。
2.陰干已經不起作用,膠水502,用針一點點澆灌(這種方法會有一些瑕疵,弄完的包漿後會有黑印。
⑤ 最簡單的看橄欖胡十八羅漢是不是手工雕刻
橄欖核雕刻——手工雕刻和電腦雕刻辨別
為了節省昂貴的人工雕刻費用,還能製作出讓人喜歡的精美核雕件,現在很多橄欖核雕刻商人已經開始採用利用電腦立體雕刻機器靠模雕刻工藝,在保證圖案效果的前提下,極大提高了雕刻效率.從而極大降低了橄欖核雕刻的成本,也可以說,這類電腦雕刻工藝實際上就是模造.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電腦雕刻在橄欖核雕刻行業越來越多,比起人工雕刻,電腦雕刻比較中規中距,沒有差錯,十分完美,但其藝術價值卻大打折扣!如何識別核雕成品件是電腦工還是手工工藝那?
電腦雕刻與手工雕件最簡單的區分方式,就是電腦雕刻的核雕原料一般都採用大料切割成的片料進行雕刻,雕的成品一般為薄的核雕牌子、觀音、佛等,而很少有形狀飽滿的圓形掛件,所以如果見到這些題材,就一定要注意了!
區分電腦雕刻和手工雕刻,主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首先手工雕刻一般都會有牛毛般纖細的刀工,和一定刀痕上的崩口.
2、電腦雕刻,就一定帶有雕刻刀頭的特色:不會有牛毛般纖細的刀工,也很少有刀痕上的崩口,所有模造的核雕件上,掏的洞都是有坡度的,以便雕刻刀頭進出,雕件看起來很復雜,但是往往會有一個共同的平面。
3、電腦雕刻的 佛、觀音等題材比較多,款式大眾化,雕刻的紋路花式均一致。經常會看到好幾件款式及雕法一模一樣的產品雕刻的線條都比較淺,工藝壓線浮於表面,從整體觀察,工藝的壓線深度都完全一致。
4、機器雕工雕刻的佛或觀音,大體的外觀都十分大眾化,佛為標準的圓形薄板狀大肚子佛,觀音多為盤腿坐在蓮花座子上面的形態,所雕刻的面部表情都十分標准而細膩,但是雕刻線條多數深淺一致,淺淺的勾勒。
橄欖核雕刻的成品價格的高低跟核雕的工藝情況是緊密相關的。它的價格與核雕工藝出自的加工區域、雕刻作者、加工件大小、工藝繁簡情況等各方面都有關系。橄欖核雕刻成品的價格與這件成品是機工或手工工藝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分清手工和電腦工非常重要!
參考資料:http://jingyan..com/article/27fa7326ff719146f8271fb8.html
⑥ 橄欖核十八羅漢手串的雕刻步驟
先去學磨刀吧~
⑦ 十六羅漢的雕刻
關於十六羅漢的雕刻方面,最早的有杭州煙霞洞吳越國吳延爽造十六羅漢,計右璧內部二尊、前部四尊。左壁十尊。此十六尊的雕刻技巧同一手法;阮元《兩浙金石志》曾載有煙霞洞吳延爽造像功德記。吳延爽是吳越王錢元瓘妻吳夫人的兄弟。宋代曾在此洞補刻僧像一、布袋和尚像一,作法淺陋,遠不及前十六尊。可見《咸淳臨安志》所記:「原有石刻羅漢六尊,吳越王感夢而補刻十二尊,成為十八」之說,全出於附會。
從以上所述繪畫和雕刻兩方面來看,十六羅漢的尊崇是從五代時發展起來的,特別是在江南一帶地區,並且由十六羅漢而演變成十八羅漢。
⑧ 橄欖核雕刻十八羅漢
橄欖核雕刻是人工雕刻的,核雕是已經我國的文化遺產了 橄欖又被稱其為青果,用於雕刻的橄欖核一般取材於南方,其質地緊密,油脂的含量較高,製成作品後質感光滑,雕刻技藝精湛,在博寶寶珍商城中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愛。在雕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橄欖核雕刻作為一種頗具特色的品種在明代時就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橄欖核雕刻品的佩戴作為達官貴人的裝飾物,風頭一時無兩。 作為一種微技藝同其他藝術品相比其藝術含量是不相伯仲的,這種民俗風味濃厚的藝術品成為了當下時尚休閑的象徵。 對於橄欖核雕刻工藝的喜愛,說明大家已經開始形成崇尚風雅的風氣,在把玩鑒賞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未經把玩的核雕往往呈黃褐色,但是隨著保養和摩挲的過程中,核雕的顏色會越來越紅,形成自然陳舊光澤的「包漿」,「包漿」越深越有價值。所以博寶商城提醒大家,對於核雕的保養要注意:1.防曬,不要至於陽光或高溫之下,防止其開裂。2.防水,切勿帶著核雕洗澡。
⑨ 雕刻的基本要領
鑿粗坯:粗坯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中的造型細節,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
鑿粗坯的基本要領是,從上到下,從前至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從上到下,就是從頭部開始做到腳跟;從前至後,就是先鑿前身,再鑿後背;由表及裡,就是從木料表面開始,一層層向內剝進;由淺入深,就是先鑿好淺的地方,再鑿深的地方。鑿粗坯時還需注意留有餘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適當的放寬。民間行話說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脊薄難復肥」,「內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
掘細坯:先從整體著眼,調整比例和各種布局,然後將人物等具體形態及五官、四肢、服飾、道具等逐步落實並形成,要為修光留有餘地。這個階段,作品的體積和線條己趨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圓熟流暢,要有充分的表現力。掘細坯中的鏤空技巧,要求以縱纖維組合鏤空,鏤去多餘的部分。要運用帶筋法,即在作品的擎空易斷的部位留下一小塊料使其與臨近的部位牽附,待作品完成後再用薄刀密片法把牽附之筋去掉。
修光: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密片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致完美是修光的目的。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是圓轉,或是板直,力求把各部分的細微末節及其質感表現出來。
打磨:根據有些作品需要,將白坯木雕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搓磨成細潤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紙,後用細砂紙。要順著木纖維方向反復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顯示美麗的木紋,要注意保持作品輪廓清晰、線條流暢。
刻毛發、飾紋:用三角刀刻畫毛發、飾紋,要求運刀爽快、肯定,粗細均勻,一絲不苟。
著色上光:著色不僅僅是為了彌補某些材料的不足或缺陷,而且還能起到加強豐富材料質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著色上要酌情而定,要求盡量體現出木紋的美。色澤要深沉明快,符合天然木質的種種美感。
上光的目的是滋潤木質,使作品錦上生輝,同時也起到防污作用以便長期保存,因此要求均勻滲透,亮而不俗。
配置底座:底座不僅是主體的依託,也是雕刻造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底座的形狀尺度要與作品的內容形式相輔相成。充滿曲線與生動活潑的作品,可借簡潔樸素的底座襯托,而造型簡潔或肅穆的作品則可以在底座上稍事雕飾。總之要注意互相之間的比例協調,注意色調上的相互烘托,切勿喧賓奪主。 曲陽是中國雕刻之鄉,曲陽城南山石質純凈、堅韌潤滑、品位絕奇,其多彩的資源給其藝匠施展技藝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曲陽石雕既不失魏代神秘朦朧的粗框氣魄,又承啟唐宋自然豐滿莊重優美的造型,菩薩觀音、力士天女、龍鳳獅獸為其藝術典型。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盧進橋用牙、木雕精巧易透的手法豐富了石雕造型技藝,開創了小件精品的製作,拓展了石雕創意的廣闊天地,使曲陽石雕成為現代民間石雕的重要代表。據了解,曲陽縣大大小小的石雕廠有2300多家,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產值數億元。
關於石雕藝術的起源,曲陽當地有個很盛行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與鬼穀子齊名的黃石公隱居黃山,把《雕刻天書》傳給了兩位曲陽弟子,從此曲陽人便學會了雕刻。
曲陽石雕迄今為止已歷經兩千年的發展歷程,曲陽雕刻藝人輩出,雕刻藝術不斷創造中國乃至世界輝煌。元代雕刻藝人楊瓊雕刻的「一獅一鼎」被元世祖忽必烈嘆為「絕藝」。清末曲陽雕刻藝人的作品「仙鶴」「干支梅」在巴拿巴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銀獎,自此有了「天下咸稱曲陽石雕」之說。新中國成立後,曲陽石雕藝人先後參加了天安門修復和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重大工程的興建,曲陽雕刻馳名國內外。 易水硯又稱易水古硯,是漢族傳統名硯。產於河北易州(今易縣),故名。相傳始於唐代。硯石取自易水河畔一種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天然點綴有碧色、黃色斑紋,石質細膩,柔堅適中,色澤鮮明。雕山的硯台精美古樸,保潮耐固,易於發墨,宜書宜畫,書寫流利。易硯因材造型,以型定名,藝人因材施藝,精心設計,巧用硯石,刀法精湛。千百年來,易硯以其悠久的歷史、天賦的優等石料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名揚天下,在中國博深精美的硯文化藝術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易水硯」是易硯的傑出代表和當家品牌。
易水硯石料是名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石質優良,堪比端歙。石料上往往點綴著天然的黃色、白色、綠色等顏色的斑點、紋理,質地細密柔膩,堅韌皆備,硬度適中,渾然天成。所制硯台發墨快,不傷毫,墨汁流潤而不易蒸發,具備了發墨、貯墨、潤筆、勵毫的優良特性。正如《易州志》記載:「石質不亞端溪」。「硯石有紫、綠白諸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
易水硯因取石於易水河畔的鍾南山的古黃伯陽洞而得名,而易水之名,則源於約5000年前居住在河兩岸的商族有易氏部落。《山海經·大荒東經》:王亥托於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仆字即卜,意為占卜。古時占卜用龜甲和牛胛骨作工具,上面刻上文字叫甲骨文,殷商民族和有易氏部落善占卜,用於占卜用的牛叫仆牛。由此可見,有易氏之易字應源於《易經》的易字。易水河靜水流深,水質清澈,與兩岸之秀山合抱有情,萬年龍虎抱,夜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的風水寶地清西陵就建於易水河北岸的雲蒙山下,故知,易水硯產於易水河畔,從根上便秉承了天地之靈氣,作為吉祥用品及風水鎮物更是平添了一份神力。
易水硯的雕刻師使用鑽、刀、鏟、鋸等工具,依料定型,因石構圖,根據硯璞石質,去粗存精,因材施技,採用平雕、立雕、透雕、浮雕、鏤雕、陰陽雕等技法製作完成。易水硯硯石生有天然石眼或石膽,對巧妙利用天然石眼、石膽,活靈活現地表現花鳥魚蟲、自然風物、亭台樓閣和歷史人物等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易水硯設計也就成為表達藝術靈性的重要環節,成為化腐朽為神奇、給予厚重的石料以鮮活生命和靈魂的偉大創造。 因產於浙江省東陽縣而得名。約始於北宋,有1000多年的歷史,到了清乾隆年間,東陽木雕已聞名全國。東陽木雕以浮雕技法為主,它既是欣賞品,又是實用品。它的藝術風格獨特,在設計上,借鑒傳統的散點透視、鳥瞰式透視的構圖,並且講究布局豐滿,散而不松,多而不亂,保留平面,不傷整料,突出主題,表現情節。各類傢具,雕刻精細,裝飾部位適當,圖案協調,線條流暢,刀法清晰。在木雕掛屏上,他們往往運用多情節、多層次的傳統手法,構圖飽滿,安排恰當,裝飾性強,形象生動,而且突出主要人物和情節。
東陽縣著名的明代建築「肅雍堂」建築上的木雕極為壯麗,它已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為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製作的「釋伽牟尼大佛」高19米,2噸多重的琉璃燈、香案桌及其他佛具,雄偉壯觀。1958年,為中國駐蘇聯大使館製作了長80多米的建築裝飾,富有很強的裝飾效果,為建築增色不少。1981年又為新加坡「董宮大廈」製作了14條大型條屏、60多塊掛屏以及插屏75件,富麗輝煌。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董宮大廈」的開幕典禮上,聲稱這是「新加坡最完美的建築裝飾」。著名的工藝美術家樓水明,早年在香港從事東陽木雕,他的作品在東南亞國家享有一定的聲望。他把傳統的東陽木雕和現代的西式傢具完美地結合起來,設計的傢具暢銷國際市場。東陽木雕已有2700多個花色品種,在外貿出口方面很受歡迎。 浙江是中國黃楊木雕的傳統產區,主要分布在樂清縣,已有約150年的歷史。它起源於民間鬧元宵時盛行的「龍燈會」,是在木雕龍燈骨架上裝飾木雕小佛像。到了清末著名黃楊木雕藝術家朱子常經過創新,使黃楊木雕從民間龍燈的附屬裝飾發展成藝術欣賞品。
黃楊木生長緩慢,有「千年矮」之稱,它質地堅細,色黃而溫潤,很像象牙,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色澤就會慢慢變深,古樸而美觀。它以小型、精巧、細膩為特色,在表現技法上除了圓雕、鏤雕、深淺浮雕外,還有鑲嵌等手法。
浙江黃楊木雕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僅反映現實生活,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的風貌,而且還有歷史題材、民間故事,涌現出不少優秀的作品。著名藝人王鳳之作品「蘇武牧羊」講的是,公元前100年匈奴被打敗後,一方面假惺惺地派使者求和,又另一方面等待再度進犯中原的時機。為了答復匈奴的表示,漢武帝派中郎蘇武拿著旌節出使匈奴。匈奴的首領單於用盡了威脅利誘想勸蘇武背叛朝廷,投降匈奴。但他寧死不屈,單於惱羞成怒,把他流放到北海去放羊。蘇武歷盡了無數的磨難,到公元前85年,才被漢朝的使者救出來。他出使時才40歲,在匈奴受了19年的折磨。回到長安那天,百姓們都出來迎接他,瞧著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手中仍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感動的,都說他是一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這一優秀黃楊木雕作品再現了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在1954年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上獲得好評,還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辦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1957年他的作品「巡邏」被北京軍事博物館選入建軍30周年展覽。1959年他的大型木雕作品「畢升」在北京歷史博物館長期展出。溫州工藝美術研究所著名藝人葉潤周,出身於祖傳四代的黃楊木雕世家,功底深厚,並擅長鏤雕技藝。他在繼承傳統和創新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他的代表作有「飼養員」、「天女散花」、「皆大歡喜」等,其中有的榮獲浙江省創作一等獎,有的作為國家級禮品,還有的出國展覽。今天黃楊木雕已行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主要產於福州的莆田、泉州等地,始於明末清初。最初只是建築、傢具上的裝飾和寺廟佛像雕刻,後來逐漸形成了獨立的木雕行業。福建木雕原料主要是龍眼木,它生長在閩南一帶,質脆纖維細密,便於雕刻。雕好後,磨光漂凈,涼干後,再把它染成龍眼核、荔枝核、桔柚黃、古銅等色,然後再罩上一層漆,待漆干後,再上蠟,使之色澤光潤。動物題材的作品中,還用骨製成牙齒,用玻璃製成眼睛,鑲嵌在動物身上,使之更加生動。
歷史上福州木雕主要有3個不同的流派:①以陳天賜為代表的大坂村派。他主要雕一些彌勒佛、觀音、十八羅漢、八仙等宗教人物,後期又有一些天仙仕女、獸類等。所用材料除了龍眼木、黃楊木外,還用象牙、牛角、竹根、紫檀等。②以柳慶元為代表的象園村派。他們擅長雕刻草蟲、花卉、果盤木雕等作品,玲瓏而生動。如作品:「劃龍舟」、「踏水車」等。③以王清清為代表的雁塔鄉派,又稱漆器派。擅長雕刻圖案花紋以及和漆器相結合的浮雕花鳥作品。 金漆木雕早在明清兩代,就已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無論是從建築上的雕梁畫棟,還是那朝拜祖宗的屏風神龕、饌盒、香爐罩,以及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床榻、櫥櫃、燭台、筆筒等,無不飾以金漆木雕。
它是選用優質的樟木,先鑿粗坯,然後再精雕細刻。再經磨光,最後貼上金箔,它呈現出閃閃發光、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在題材上,大多選用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地方戲劇等。在構圖上,飽滿、布局勻稱,常常帶有連續性,並以「之」字形的徑路來區分不同的情節和場面。在技法上,有浮雕、拉花鏤雕、多層雕、圓雕等。並加上適當的藝術誇張。在建築上的雕刻比較粗獷,刀法簡練,注重動態。如人物的五官則鼻高、眼深、嘴尖,放在高處,仰首望去,使它恰到好處。常使用的茶櫥,或供祭品的饌盒、香爐罩等雕刻得精緻入微,便於細心觀賞。
解放後,著名藝人張鑒軒的「餐籠」雕刻精巧生動,富有生活的情趣,曾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銀質獎。潮陽縣工藝師葉錫永的作品「飛奪滬定橋」是一件對現代題材大膽嘗試的新作。他把鐵索橋的橋鏈一環扣一環精雕細刻成活動的鏈條,更襯託了作品的主題。汕頭工藝師張維懷為廣州東方賓館設計的大型木雕裝飾「大觀園」,長14米,高49米。畫面共容納了13座亭台樓閣,100多個人物,姿態各異,布局勻稱,徑路通透,疏密均勻,金碧輝煌,遠觀有氣勢,近觀精美細致,為飯店增光不少。工藝品,銷往港澳地區和東南亞、歐美各國。 蘇州雕刻主要包括紅木小件、牙雕、黃楊木雕、竹雕、刻硯、印章獸紐等,聞名於全國。
著名工藝美術家陸涵生,技藝較全面。他與老師共同創作的黃楊木雕「荷葉擱筆」至今仍珍藏在上海博物館中。它是利用天然形狀的樹樁雕刻而成,幾個面都是以紅木鑲拼,組成荷葉的葉脈。荷葉的邊緣翻卷向上,並點綴著幾只小青蛙,整個造型生動美觀。特別是每塊葉紋鑲嵌的榫頭都在反面,正面看不出絲毫的破綻。 它產於山東曲阜縣,約創始於漢代孔子的九世孫孔騰。它取材於曲阜孔林中所特有的楷木,主要品種有龍頭手杖、人物、花卉等。當時作為孔子生辰祭日時贈送的禮品。解放後,孔子後裔孔憲斌繼承了其祖傳的技藝。今天楷木雕刻,已成為曲阜的主要旅遊工藝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