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防汛與抗洪
我國是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1949年以來,黨和政府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初步建成了防洪體系和農業灌溉系統,為保障國民經濟發展、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隨著人口增加,經濟快速發展,防洪標准低、人與水爭地問題日益嚴重,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也逐漸暴露。洪澇災害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水資源短缺越來越成為我國農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1998年大洪水過後,黨中央、國務院對災後重建、江湖治理和興修水利工作極為重視,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進行江河治理。
1.實施封人植樹、退耕還林,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改善生態環境。全面停止長江、黃河流域上中游天然林採伐。重點治理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地區,大力實施營造林工程,擴大和恢復草地植被,逐步實施25度以上坡地退耕還林,加快25度以下坡地改梯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開展森林植被保護工作,強化生態環境管理。
2.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嚴格執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批制度,建設項目必須與水土保持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依法劃分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治理區、重點監督區,落實防治責任,加強監督管理,堅決控制新的水土流失。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蓄水保土拼作措施相結合,形成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
3.加高加固堤防。把堤防加高加固作為災後江湖治理工作的重點,通過實施綜合防洪措施,使大江大河大湖堤防能防禦建國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重點地段達到防禦百年一遇洪水的標准。重點做好堤防基礎防滲和堤身隱患處理,以及高程不足堤段的加高培厚。積極推廣使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確保防洪工程質量。
4.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設。對洪澇災害頻繁,尚未修建控制性工程的主要江河,繼續按照流域綜合規劃,抓緊修建干支流水庫。抓緊三峽、小浪底等在建水庫工程的建設,盡快發揮防洪作用。繼續抓好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
5.加強河道的整治。加強長江、黃河等江河下遊河道的河勢控制和崩岸治理。在洞庭湖區及其四水尾閭、鄱陽湖區及其五河尾閭、松滋口等長江三口洪道,對因淤積影響行洪的河段進行清淤疏浚。黃河結合堤防淤背進行清淤疏浚。海河、淮河、松花江等江河淤積嚴重的河段,也要進行清淤,增加泄洪能力。堅決清除河道行洪障礙,保持行洪暢通。
提高防洪現代化技術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按照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的原則,逐步建成覆蓋全國重點防洪地區的防汛指揮系統;加速發展氣象衛星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網,配備現代化水文觀測設施,加強暴雨洪水預警系統建設;加強抗洪搶險方面的科研工作,組織力量開展搶險技術、堵口技術、堤防防滲技術和隱患探測技術的攻關,研製抗洪搶險急需的、實用的新設備和新材料;積極組建抗洪機械化搶險隊,加強搶險人員技術培訓,建設一批現代化搶險隊伍。
❷ 中國進入汛期,較常年偏早15天,如何做好防汛抗旱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每個生命都需要水,沒有水生命也將不存在。所以水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物質,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義務和責任。只有我們積極節約用水,學習防寒抗災的知識,保護水資源,才會有利於社會的節水型社會建設。那麼如何做好防汛抗旱的措施呢?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首先想要完成一件事情必須要嚴格的紀律,所以防汛抗旱過程中也需要統一的指揮調度,而且各單位人員也要派出專門的人員來進行防汛抗旱的工作,需要對抗洪防旱做出大力的支持。作為易受水災侵害的居民也需要做好日常的防範措施,要學一些防災減災的知識,這樣可以掌握天氣的變化,也能夠做好防範的准備,在了解到學習的情報是要進行統一的安排,服從安排,同時在家中也可以放一些安全逃生的物品,這樣在汛期來臨時可以派得上用場。
❸ 防汛經驗做法
一、防汛演練組織的主要內容
(一)周密策劃
通常情況下,防汛抗旱應急演練是由防汛抗旱專業骨幹隊伍、駐地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大專院校志願者等力量聯合開展的,防汛搶險組織單位承擔演練策劃、組織、實施及總結工作。根據防汛任務組建指揮組、物資供應組、後勤保障和宣傳組、演練協調組、秩序維護組、演練組,制定演練腳本和實施方案,協調各方面並對其進行反復推演,以適合的形式組織演練。
(二)精心准備
在演練前期准備階段,主要落實方案准備、場地准備、經費准備、腳本編寫、參演隊伍准備、演練科目准備、通信保障准備、物資設備准備、場地安全及周邊交通管制准備、後勤與衛生醫療准備等保障措施。策劃人員在編寫演練腳本時,將演練全過程編寫成劇本的形式,詳細描述演練背景、情景事件、各搶險科目的啟動和組織實施過程、演練中的標准化報告與命令台詞、視頻畫面呈現要求、文字解說詞等。編制的演練腳本通俗易懂,參演人員能領會演練全過程與自身職責。
另外,演練中承擔任務的領導、指揮員及各環節負責人都重點標注,在演練前做好詳細溝通與解釋,確保演練實施過程的順暢。
(三)有序實施
演練實施是整個演練過程中最為關鍵的階段。高效的組織實施使每次應急演練得以順利開展並達到預期效果。做到了演練過程中嚴格聽從現場指揮部調度,認真執行演練策劃方案,並能隨機應變。在演練實施過程中階段性地召集召開承辦單位碰頭會、演練協調推進會、演練隊伍現場會、演練過程推演會。分別落實演練策劃與組織,演練項目與實施,現場指揮與過程式控制制,整體推動與方案優化等。
二、防汛演練特點
(一)演練主體由局部向全面發展
參與演練的單位多由防汛抗旱骨幹向軍警部隊、工程管理單位、地方政府以及地方群眾擴展。近年來,演練涉及部門更多、設計環節更實、參與單位更踴躍,同時,展示的新技術、新裝備更豐富,進一步檢驗了應急通信、交通、電力的可靠性、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隊伍人員的實戰能力、後勤組織的保障能力以及技術裝備的適用性。特別是群眾參與演練,使防汛抗旱意識深入人心,應急避險知識得到普及,自發自主應對災害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演練形式由單一向多元發展
演練針對性不同,項目實施的關聯性就不同。不斷總結演練經驗、完善聯動機制、調整優化方案,使演練組織更縝密、內容更充實、流程更清晰、保障更完備。演練科目在不斷調整,從早期科目少且各科目單獨設置,只能演練獨立操作訓練,到近些年,在演練策劃階段就根據實戰模擬設置科目,同一險情處置常採用2-3種方式進行處理,科目之間通過合理劇情發展來銜接,演練全過程通過通信技術手段實現實時音頻或可視化指揮和調度。隨著科技化、信息化發展步伐的加快,應急演練逐步採用不斷創新的高科技手段。進行室內及演練現場桌面推演,使演練最大程度走向實戰化和信息化。同時,邀請涉及水旱災害防禦的單位相互觀摩、聯演聯訓,不斷提高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水平。
(三)演練成果由展示向實用發展
防汛抗旱應急演練大多由示範性演練向檢驗性、研究性演練發展。演練工作由早期的不成熟不完善向科學策劃、突出實效轉變。早期演練主要以搶險理論知識培訓和骨幹隊員設備操作培訓為主要目的,演練內容以室內及操作展示為主。近幾年,演練以模擬不同類型工程的實際險情為主,演練隊伍直接參與險情處置,達到提高搶險組織指揮與現場處置能力的目的。
❹ 防洪抗澇減災的方法及澇災原因
封堵大壩,泄洪。澇災大部分都是因為下雨時間長,雨量大。
一如何防洪
(1)強化防汛抗旱工程體系建設。重點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力度、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同時切實加強沿海地區防颱風能力建設和重點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盡快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標准,抓緊實施《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
(2)強化防汛抗旱預警預報和指揮調度能力建設。重點加強對中短期天氣和水雨情的預測預報,特別要提升對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和小尺度、局部性災害監測預報的能力。在旱災易發地區和因旱人畜飲水困難地區,建設旱情監測站網,實現旱情實時監測、分析預測評估、提出旱情預警。
二洪災自救方法
(1)受到洪水威脅,如果時間充裕,應按照預定路線,有組織地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在措手不及,已經受到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利用船隻、木排、門板、木床等,做水上轉移。
(2)洪水來得太快,已經來不及轉移時,要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屋、大樹、高牆,做暫時避險,等待援救,不要單身游水轉移。
❺ 在山村中遭遇暴雨時,應該如何做好抗洪防險工作
受到洪水威脅,如果時間充裕,應按照路線有組織地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在受到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利用船隻、木排、門板、木床等做水上轉移,洪水來得太快,已經來不及轉移時,要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層大樹高牆做暫時避險,等待救援,不要單身游泳轉移,發現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低垂或斷折,要遠離避險,不可觸摸或接近,防止觸電。
❻ 如何做好防汛抗洪工作
一是組織准備。層層成立防汛抗旱指揮部,堅持「一把手」負總責,黨政同責一起抓,各成員按照責任分工抓落實;密織責任網路,明確各水庫、堤防、乾渠的防汛責任人,並簽訂責任狀,迅速進崗到位;組建防汛抗旱應急分隊和民兵預備隊,確保關鍵時刻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二是工程准備。搞好水庫堤防除險加固、堰塘整修、泵站檢修、渠道維修和清淤拆違,排查各種工程隱患,下達限期整改通知,確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
三是預案准備。寧可信其有,防患於未然。分別制定河流、水庫、乾渠、農村、集鎮防汛預案,各部門通力協作,確保遇到災情時人員有序轉移,減輕財產損失。
四是物資准備。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對各村、各水庫及水管單位下達防汛搶險物資儲備計劃,必須在主汛期到來之前補齊備足,確保汛險時能隨時調用。
五是搶險准備。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一旦出現險情,必須從容應對。既要有搶險預案、搶險物資,又要有搶險隊伍、搶險經費,確保快速反應,決戰決勝。
六是抗旱准備。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做好抗大旱、搞長旱的思想准備。推進農業水價改革,科學調度用水,最大限度節約水資源,充分發揮水庫、堰塘、泵站、機井的抗旱作用,千方百計確保秋季農業增產豐收。
❼ 抗洪安全措施有哪些
主要防洪措施是採用標准水力學工程措施,利用改善河道和上游水庫調蓄來控制水位。水庫需要築壩,但在城區這種地方非常少。因此必須通過改善河道和堤防系統來防洪,另外一般還要用到河道支流入口處的泵站。在河道渠道化的條件下,這個措施從水力學角度看一般是最有效的。
❽ 山區防洪有什麼好的措施
第一,要做好工程除險。險情隱患是防汛工作的大敵,汛前多除一份險,汛中少擔十分憂。各地要針對汛前檢查中發現的險情隱患,研究、制訂出具體除險方案,落實專項資金,指定專人負責,限期搞好工程除險。對劉費崩岸險情,堤防管理部門要加強觀測,並向省、市堤防主管部門積極申報整險項目,電排處要確保在5月底能試機運行。三大水庫管理處要積極做好乾渠險段整治、斗閘門的維修工作。古角水庫要繼續加強白蟻防治工作,確保大壩安全。各鄉鎮要切實做好各自轄區內的小(二)型水庫的堤壩、閘站、溢洪道的汛前除險檢修和白蟻普查治理工作。特別是去冬,東西港清淤、壠坪溢洪道尾水渠、堤坡整治工程,未完成土方的鄉鎮必須在6月10日前完成剩下的土方任務。
第二,要做好依法清障。清除洪障是還道於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措施,也是對洪水有效管理的一項基本措施。個別地方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防洪安全,導致老障未清,又設新障。對於這些影響行洪安全的行為,必須依法處理。縣防辦、水利局要組織專班對洪障進行清查、登記,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按屬地向各鄉鎮發出「清障通知書」,限期清障。有關鄉鎮要高度重視清障工作,迅速組織清障專班,依法清障。並恢復行洪斷面,消除安全隱患。要重點抓好考田河、壠坪河、小溪河、古角河、東西港、人民港、英雄港、友誼港、梅濟港等主要河道的清障工作,確保在6月10日前完成清障任務。
第三,要做好防汛物料和搶險隊伍的准備。各地都要把物料補充作為一件大事、急事來抓,象准備打仗的槍枝彈葯一樣籌措防汛搶險物料,務必根據防大汛搶大險的需要,做到缺什麼補什麼,調配合理,備齊備足,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重點堤段、險工險段的搶險物料,要抓緊運抵現場,以備搶險急需。對已儲備的物料,要加強管理,規范堆放,不得挪作它用。確保一旦需要,能調得出、用得上。凡需調用防汛物料的地方,都要做到路通、電通、信息通。通訊也是防汛抗洪的物質基礎,必須重視防汛通訊建設,要確保一旦出險,信息能夠及時傳遞。
各地都要按照民兵建制,組建一、二、三線防汛搶險隊伍,根據汛情發展,科學調配。防汛人員要造冊登記,逐個落實,不得掛虛名,整個汛期不變。要組建以水利技術人員為骨乾的搶險專業突擊隊。要充分發揮「老水利」、「老防汛」的作用,請他們平時出主意,戰時當參謀,搞好傳幫帶。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幹警是防汛抗洪的中流砥柱,必須進一步加強軍民聯防、警民聯防,互通信息,並肩抗洪,做到召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第四,要做好預案准備。各級都要象重視工程建設一樣,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繼續抓好江河湖庫防汛調度、城市防洪、分蓄洪區人員轉移、山洪災害防禦、抗旱減災等方面的預案編制工作。在修訂和完善預案中,要根據工程建設情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新的雨情水情相關因素,按照「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由單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轉變」的新思路,明確行政和技術措施,使其科學、合理、可操作。
在組織指揮上,要根據不同量級的洪水,確定指揮人員和防汛人數,誰坐鎮指揮,誰到一線,上多少勞力,都要十分具體,既確保防洪安全,又避免一哄而起打亂仗,降低防汛成本。在洪水調控上,下泄多少,水少了抗旱又怎麼辦,都必須有相應的技術方案。在這個問題上,要堅持防汛抗旱統籌,充分發揮水利工程體系的作用,做到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盡量利用雨洪資源,送走多餘的水,留住有用的水。在保障措施上,要明確防汛物資的數量、品種和可靠的通信手段。防汛物資存放在哪裡,怎樣級配,都要一一作出規定。同時,對通信要有應急方案,特別是對小型工程,要因地制宜地提出解決辦法,以確保雨情、水情、工情等各類信息和防汛指令的及時准確傳遞。在安全轉移上,要明確預警方式、撤離線路、帶隊幹部、交通工具、安置地點以及生活救助等內容。預案修訂完善後,要及時審批,抓好落實工作。各級領導和相關人員要熟悉預案,特別是涉及到安全轉移的,要使帶隊幹部和群眾心中有數。
第五,要做好水庫防汛和山地災害防禦工作。我縣地處江淮暴雨中心,夏季極易發生「砣子雨」,對水庫安全帶來極大威脅。各地要逐庫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和安全監督責任制,對責任人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納入政績考核。特別是病險水庫,要高度重視,分類指導,因庫施策。壠坪水庫整險加固工程處於煞尾階段的,要抓緊施工,盡可能趕在主汛前完工;古角、蔡田水庫要根據不同情況,編制控制水位運用的方案,適當降低水位;獨山王沖等病險嚴重的小(二)型水庫要空庫運行。小(二)水庫要按照塊石30方、碎石30方、黃砂30方、編織袋1000條的要求做好防汛物資儲備。全縣各類水庫,不論是由哪個地方哪個部門管理的,都要嚴格執行調度規程,務必將防洪保安放在第一位,灌溉、發電、養殖、興利必須服從防洪保安。在汛期,要強化大壩監測,全程跟蹤水雨工情,一旦遭遇洪水,務必做到科學調度。要編制好水庫下游群眾安全轉移方案,備齊備足搶險物資器材,組織防汛搶險隊伍,落實度汛措施,確保萬無一失。
我縣山丘面積占版圖面積的44.7%,近幾年,開礦、採石造成局部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極易引起山洪災害。各地務必要引起高度重視,把防禦山洪、滑坡、泥石流災害納入議事日程,堅持以防為主,把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作為首要目標,將各項措施抓到位。要實行防禦山洪災害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強監督和指導,編制防禦山洪災害預案,根據易發區域,逐一落實風險人口、預警預報、轉移路線、交通工具、安置地點等,切實把工作做細做好,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搞好群測群防,加強山洪災害的監測。一旦出險,要立即報警,迅速轉移群眾,努力避免人員傷亡。
第六,要做好在建水電工程防汛工作。近幾年,我縣開工建設的民營水電項目不斷增加。有些水電工程項目「四制」管理不規范,質量監督不到位,防汛預案和度汛應急措施不充分。對此,各所在鄉鎮和管理單位必須吸取去年恩施大龍潭「5.27」事故的教訓,扎扎實實抓好在建水電工程的安全管理。水電站的項目法人為第一防汛責任人,當地行政負責人為該站安全監督責任人。各電站項目法人要認真抓好防汛預案和工程措施的制定,並上報縣防辦批准,省市防辦備案。臘里岩電站未竣工驗收就已投入使用,且該庫大壩、隧洞都存在險情。按照省市要求,臘里岩電站必須立即停止發電,空庫運行,抓緊進行險情整治。今後,全縣水電站未進行竣工驗收而擅自違規發電的,將依法追究業主和有關單位責任。
第七,要做好農業水費和防汛費徵收工作。水利工程農業水費是維持水利工程正常運轉的主要資金來源。我縣農業水費自2003年改革以來,各鄉鎮和有關部門作出了積極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農業供水水費徵收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少數鄉鎮坐支、截留、挪用現象仍然存在。個別鄉鎮尾欠任務十分大。今年,縣政府辦已發文明確了2005年度水費徵收任務和有關要求,各鄉鎮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認真組建用水者協會,確保在6月份完成當年水費和尾欠水費任務的50%,9月份完成80%,秋征足額到位。
防汛費是防汛抗災重要資金來源。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好代征任務。縣財政局負責全縣財政供給人員防汛費的代征任務;縣工商局負責黃梅鎮城區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防汛費的代征任務;縣建設局城市客運管理所負責城區營運的麻木、面的、計程車防汛費的代征任務。今年,全縣防汛費任務6月中旬要全部足額到位。
第八,要做好抗大旱的准備。據氣象部門預測,我縣出梅後,將出現一段高溫少雨天氣。各級各地要積極主動防旱抗旱,提早做好抗大旱的准備。要根據氣象預報和工程狀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水庫、湖泊、港道蓄水保水工作。抓緊各類抗旱機具的維修、渠道清淤整治等工作,務必做到一旦需要,就能充分發揮抗旱減災作用。要繼續抓好抗旱服務隊建設,大力提倡發展股份合作制和抗旱協會等多種形式的抗旱服務隊,形成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以縣為骨幹,鄉鎮為補充,村組為依託的三級抗旱服務網路,盡可能覆蓋易旱地區和水利死角,通過抗旱服務,為農戶排憂解難,以減輕乾旱災害的損失。
❾ 如何用經濟手段抗旱(急!!,在線等``謝謝)
今年入夏以來,素有「千河之省」之稱的四川,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罕見的特大旱災襲擊。春旱連夏旱,夏旱連伏旱,由於長期的氣溫偏高,雨量偏少,巴蜀大地的田間地頭滿目枯黃,溪河斷流、稻田龜裂、池塘枯竭、糧食絕收……缺水給旱區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峻困難。據統計,盆地東北部、中部和南部出現的嚴重伏旱,造成全省20個市(州)不同程度受災,受旱面積2827萬畝,成災1748.29萬畝,糧食絕收415.99萬畝,443.6萬人、586.61萬頭牲畜因旱而飲水困難,直接經濟損失達到87.76億元。面對兇悍的旱魔,四川水利戰線廣大幹部職工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採取一切措施,全力以赴抗旱減災,努力將災情控制在最低限度。大旱之後要反思,反思之後要大幹。作為水利科技管理部門,更應站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認真思考水利科技抗旱的方式、方法,不斷總結水利科技抗旱的各項措施,大力推廣抗旱新技術、新產品,不斷完善水利抗旱體系,為大旱有可能再次出現做好充足的准備。
一、加強旱情預防預報、增強防禦能力
增強防禦和減輕自然災害能力,要用不斷發展的科學認識自然,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防災減災,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災情研究、監測、預報和預警水平。迄今為止,四川省沒有覆蓋全省的旱情監測網路,今年時逢大旱,問題尤為突出。據了解,逐級報上來的旱情,幾乎層層有水分,真實性和准確性大打折扣,對領導科學決策,指揮抗旱,合理分配抗旱物資和資金,增加了不少困難。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是:通過建立旱情分析及抗旱統計信息系統,利用先進、科學的氣象衛星遙感遙測技術,結合地面土壤墒情監測網的實測資料,對四川盆地土壤墒情的動態變化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快速、准確地捕捉全省旱情分布及其演變信息,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發展趨勢,提供土壤墒情信息彩圖,加強旱情的預測和預報,為決策部門提供及時、准確的旱情及抗旱信息。科學地評估旱災損失和抗旱效益,提出防旱、抗旱、減災決策建議,使旱災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二、加快水利現代化進程,提高水利資源利用效率
四川省水利信息化建設起步晚,發展不平衡,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就顯現出它的不足。大力抓好水利信息化建設,完善和提升各大型灌區、各級水利管理部門水情水質監測及調度決策支持系統,顯得尤為重要。這一目標完全實現後,將大大提高信息採集、傳輸的時效性和自動化水平,為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手段,為防汛抗旱決策提供更為准確的科學依據,為水利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條件。
三、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增強抗旱意識
農業是用水大戶,解決農業用水問題,既要因地制宜增加抗旱水源,積極開展春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鼓勵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投工投勞,又要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培育和推廣優良糧食品種。加強對保護性耕作技術、冬小麥綜合節水技術等現有節水農業技術的集成推廣。全面推行農業節水抗旱技術勢在必行。
(一)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一是田間地面灌水技術。改土渠為防滲渠輸水灌溉,可節水20%左右。在習慣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溝灌溉的地方,推廣寬畦改窄畦,長畦改短畦,長溝改短溝,控制田間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節水灌溉的行之有效措施。二是管灌。即管道輸水灌溉,就是將低壓管道埋設地下或鋪設地面將灌溉水直接輸送到田間,常用的輸水管多為硬塑管或軟塑管。該技術具有投資少、節水、省工、節地和節省能耗等優點。與土渠輸水灌溉相比管灌一般可省水30-50%。三是.微灌技術。有微噴灌、滴灌、滲灌及微管灌等。是將灌水加壓、過濾,經各級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於作物根際附近,微灌屬於局部灌溉,只濕潤部分土壤。對部分密播作物適宜。微灌技術的節水效益更顯著。與地面灌溉相比。可節水80-85%。微灌可以與施肥結合,利用施肥器將可溶性的肥料隨水施入作物根區,及時補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養分,增產效果好,目前,微灌一般應用於大棚栽培和高產高效經濟作物。四是.噴灌技術。是將灌溉水加壓,通過管道,由噴水嘴將水噴灑到灌溉土地上,噴灌是目前大田作物較理想的灌溉方式,與地面輸水灌溉相比,噴灌一般能節水50-60%。但噴灌所用管道需要壓力高,設備投資較大,能耗較大,成本較高,目前多在高效經濟作物或經濟條件好、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應用。五是.關鍵時期灌水。在水資源緊缺的條件下,應選擇作物一生中對水最敏感對產量影響最大的時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節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漿期至乳熟期、棉花花鈴期和盛花期、大豆的花芽分化期至盛花期等。在關鍵時期灌水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六是.利用科學的水土保持方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土壤涵水量,減少乾旱的發生頻率。
(二)大力提倡節水抗早栽培技術。一是深耕深松。以土蓄水,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層。加厚活土層,增加透水性,加大土壤蓄水量。減少地面徑流,更多地儲蓄和利用自然降水。據在棕壤土上試驗。小麥秋種前深耕29厘米加深松到35厘米,其滲水速度比未深耕松地塊塊10 -12倍,較大降水不產生地面徑流,使降水絕大部分蓄於土壤中。據測定,活土層每增加3厘米,每畝蓄水量可增加70-75立方米。加厚活土層又可促進作物根系發育,擴大根系吸收范圍,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二是選用抗旱品種。以種省水。不同作物間的耐旱性差異較大,被稱為作物界駱駝的穀子、地瓜、花生等作物抗旱性強,在缺水旱作地區應適當擴大種植面積。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種間抗旱性也有較大差異。抗旱品種較一般品種根系發達具有深而廣的貯水性和調水網路,具有受旱後較強的水分補償能力。三是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以肥補水,增施肥料,可降低生產單位產量用水量,在旱作地上施足有機肥可降低用水量50%-60%。在有機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稈還田技術,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四是防旱保墒的田間管理。主要是正確運用中耕和鎮壓保蓄土壤水分。五是地面覆蓋保墒。一是薄膜覆蓋。在春播作物上應用可增溫保墒,抗禦春旱,蓋膜麥田比裸地麥田土壤水分高3-5%,小麥增產20%左右。二是秸稈覆蓋。即將作物秸稈粉碎,均勻地鋪蓋在作物或果樹行間,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蓄水量,起到保墒作用。
(三)增強化學調控抗旱措施。一是保水劑。它是由同分子構成的強吸水樹脂,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其自身重量幾百倍至上千倍的水分,將保水劑用作種子塗層。幼苗醮根,或溝施、穴施,或地面噴灑等方法直接施到土壤中,就如同給種子和作物根部修了一個小水庫。使其吸收土壤和空氣中的水分,又能將雨水保存在土壤中,當遇旱時它保存的水分能緩慢釋放出來,供種子萌發和作物生長需要。保水劑可使小麥增產10-15%、地瓜增產30-35%、棉花、花生增產18-21%。二是抗旱劑。抗旱劑目前應用較廣泛的主要是黃腐酸制劑,屬於抗蒸騰劑,葉面噴灑能有效地控制氣孔的開張度,減少葉面蒸騰,有效地抗禦季節性乾旱和乾熱風的危害。噴灑一次可持效10-15天。除葉面噴灑外可用作拌種、浸種、灌根和蘸根等,提高種子發芽率,出苗整齊,促進根系發達,可縮短移栽作物的緩苗期,提高成活率。
我們相信,通過對大旱之後水利科技抗旱的反思,各地各部門一定會興起一股學習水利科技、狠抓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高潮,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對水利行業重新認識自我,促進行業大發展是大有好處的。希望我們的幾點建議能夠對促進水利行業建設以及推進今後的抗旱工作有所裨益。
淮河以北的中國北方地區,由於降雨量稀少,農業生產經常面臨乾旱。對付乾旱最有利的辦法當然是興修水利,但是在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興修水利是非常困難的,相比之下,改進耕作方法,增加抗旱能力更為可行。自農業誕生的新石器時代以來,北方農民就在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並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最早出現的一種抗旱耕作法可能是畎畝法。畎畝,也就是今天在田間地頭所能看到的溝和壟。古人種田為什麼要開溝起壟,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抗旱。古人有個說法就是「上田棄畝」,意思是說:在高田裡,將作物種在溝里,而不種在壟上,這樣就有利於抗旱保墒。其實道理比較簡單,乾旱的原因在於缺水,尤其是土壤中水份的缺乏。俗話說,水往低處流。溝低於壟,自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就比壟上高。這就是畎畝法抗旱的道理。
畎畝法主要實行在先秦以前,到了西漢時期,在畎畝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代田法。代田法是西漢中期農學家趙過所發明並推廣的一種耕作方法。它的方法是在面積為一畝的長條形土地上,開三條一尺寬一尺深的溝(畎),溝的位置每年都有輪換,因此稱為「代田」。將種子播種於溝中,等 到苗發芽長葉以後,便在中耕除草的同時,將溝兩邊的壟土,杷下來埋在作物的根部,這樣便能起到防風抗倒伏,抗旱的作用。
代田法是由畎畝法發展而來的,它的基本結構也是由畝和畎,即壟和溝組成。它在技術上有以下的特點:一是溝壟相間。種子播種在溝中,待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將壟土壅苗(平壟)。其作用是防風抗倒伏和保墒抗旱,實際上體現了畎畝法中「上田棄畝」的原則。二是溝壟互換。壟和溝的位置逐年輪換,今年的壟,明年變為溝;今年的溝,明年變為壟。由於代田總是在溝里播種,壟溝互換就達到了土地輪番利用與休閑。三是耕耨結合。代田法每年都要整地開溝起壟,等到出苗以後,又要通過中耕除草來平壟,將壟上之土填回到壟溝,取到抗旱保墒抗倒伏的作用。由於代田法的這些特點,加之一系列與之相配套的農器,如耬車、耦犁等,使得代田法確實取得了好的效果,單位面積總產量得以提高,和沒有實行代田的平作田相比,畝產量常常要超過一斛以上,好的時候甚至還要加倍。確實起到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好效果。
漢代除了代田法外還有一種抗旱高產的栽培技術方法,這就是區種法。區種法,又稱區田法,是專為抗旱而設計的。區種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寬幅區種法,一種是小方形區種法。無論是寬幅區田,還是小方形區田,它們都具有以下的一些特點:(1)作區深耕,不耕小區以外的土地,以充分挖掘區內土地的增產潛力。(2)等距點播,區田內所種作物的行距、株距都有一定的規格,呈等距點播形式,這樣可以保證作物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3)便於管理,因為區田不耕旁地,故施肥、灌溉,以及中耕除草都在區內進行,便於充分發揮人力和物力的作用,同時等距點播也便於區內操作。(4)由於區田不耕旁地,只是著眼於區內深耕,起到抗蝕保土的作用。這個特點使得「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丘城上,皆可為區田」,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同時,還擴大了耕地面積。
然而,不論是畎畝法、代田法,還是區種法,也不論是壟作法還是平作法,都必須面臨如何減少土壤水分的散失,以及如何解決翻耕後,平整地面和破碎土塊等問題。漢代採用的是耕摩結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後用「摩」來摩平地面和摩碎土塊,以減少土壤水分的散失,魏晉時期,則在耕摩之間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體的旱地耕作技術體系。從此以後,中國北方旱地耕作技術形成了。
中國歷史上雖然有較為發達的水利事業,但卻長期滯後於農業的發展,加上自然方面的原因,使得乾旱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最大的不利因素。中國歷史上的自然災害,以旱災占首位。中國的北方旱地又是發生旱災的主要地區。解決乾旱問題首先在於興修水利,而在水利事業滯後的情況下,採用抗旱耕作則不失為一種更為行之有效的辦法。抗旱耕作技術是中國農業乃至中華文明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里的得以持續發展的原因之一。
❿ 四川暴雨導致洪水,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措施抗洪
四川暴雨導致洪水,造成受災嚴重,當洪水來臨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轉移人群,保障生命安全永遠是第一位。
四川近日來連遇暴雨,雨水的聚集造成很多地方受災嚴重。有些地方在暴雨來時,水量過大造成交通路面的中斷,水勢上漲過快對群眾的生命以及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在暴雨天氣,應該加強對附近河流的水位監測,作好抗洪准備,洪水來之前最重要的是把人群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對河道進行加固,如遇到重大洪水可進行分洪處理。
有些地方發生洪水可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時候就需要進行分洪處理。分洪處理其實是泄洪,比如有些地方人群跟建築特別密集,但是下游地區的人群跟建築較少,可以選擇把下游地區的人轉移,讓洪水走到下游去,雖然也會造成損失,但這種方法也是在盡量的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