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徐州在哪可以做化學品檢測
到中國礦業大學文昌校區分析測試中心問一下,估計可以做的,那裡的分析測試技術是淮海地區最強的。分析測試中心.0516-83885907
⑵ 哌嗪的理化性質
外觀與性狀:無色結晶,具有氨的氣味,有強吸濕性。
熔點(℃):109.6
沸點(℃):148.5
分子式:C4H10N2
分子量:86.14
飽和蒸氣壓(kPa):30.3/111℃
閃點(℃):107(O.C)
溶解性:溶於水、甲醇、乙醇,微溶於苯、乙醚。 健康危害:大量接觸該品,吸入或經皮吸收,能引起虛弱、視力模糊、共濟失調、震顫、癲癇樣抽搐。此外,該品能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血症,影響血液攜氧能力,出現頭痛、頭暈、惡心、紫紺。眼接觸引起嚴重刺激和灼傷。對皮膚有刺激性,可致灼傷。慢性影響:該品粉塵或液體,對皮膚和肺有致敏性,引起皮膚刺癢、皮疹和哮喘。
燃爆危險:該品可燃,具腐蝕性、刺激性,可致人體灼傷,具致敏性。 皮膚接觸:立即脫去污染的衣著,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至少15分鍾。就醫。
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至少15分鍾。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飲足量溫水,催吐。就醫。 有害燃燒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滅火方法:消防人員須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風向滅火。
滅火劑:霧狀水、泡沫、乾粉、二氧化碳、砂土。 操作注意事項:密閉操作,局部排風。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穿橡膠耐酸鹼服,戴橡膠耐酸鹼手套。遠離火種、熱源,工作場所嚴禁吸煙。使用防爆型的通風系統和設備。避免產生粉塵。避免與氧化劑、酸類接觸。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
儲存注意事項:儲存於陰涼、乾燥、通風良好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保持容器密封。應與氧化劑、酸類等分開存放,切忌混儲。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儲區應備有合適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⑶ N-1-Boc-2-哌嗪甲酸甲酯的合成路線有哪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N-1-Boc-2-哌嗪甲酸甲酯
中文別名
1-Boc-2-哌嗪甲酸甲酯;1-BOC-2-哌嗪甲酸甲酯;哌嗪-1,2-二甲酸-1-叔丁酯-2-甲酯;1-N-BOC-哌嗪-2-羧酸甲酯;
英文名稱
N-Boc-Piperazine-2-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
英文別名
Methyl
1-Boc-piperazine-2-carboxylate;1-O-tert-butyl
2-O-methyl
piperazine-1,2-dicarboxylate;1-tert-Butyl
2-methyl
piperazine-1,2-dicarboxylate;
CAS號
129799-15-1
合成路線:
1.通過N-1-boc-4-cbz-2-哌嗪羧酸甲酯合成N-1-Boc-2-哌嗪甲酸甲酯,收率約81%;
更多路線和參考文獻可參考http://ke.molbase.cn/cidian/1529625
⑷ 如何利用雜交瘤技術制備單克隆抗體
以下是我之前專門寫的一個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2013-04-27 11:29
1、動物免疫
(1) 抗原制備
制備單克隆抗體的免疫抗原,從純度上說雖不要求很高,但高純度的抗原使得到所需單抗的機會增加,同時可以減輕篩選的工作量。因此,免疫抗原是越純越好,應根據所研究的抗原和實驗室的條件來決定。一般來說,抗原的來源有限,或性質不穩定,提純時易變性,或其免疫原性很強,或所需單抗是用於抗原不同組分的純化或分析等,免疫用的抗原只需初步提純甚至不提純,但抗原中混雜物很多,特別是如果這些混雜物的免疫原性較強時,則必須對抗原進行純化。檢測用抗原可以是與免疫抗原純度相同,也可是不同的純度,這主要決定於所用篩檢方法的種類及其特異性和敏感性。
(2) 免疫動物的選擇
根據所用的骨髓瘤細胞可選用小鼠和大鼠作為免疫動物。因為,所有的供雜交瘤技術用的小鼠骨髓瘤細胞系均來源於BALB/c小鼠,所有的大鼠骨髓瘤細胞都來源於LOU/c大鼠,所以一般的雜交瘤生產都是用這兩種純系動物作為免疫動物。但是,有時為了特殊目的而需進行種間雜交,則可免疫其他動物。種間雜交瘤一般分泌抗體的能力不穩定,因為染色體容易丟失。就小鼠而言,初次免疫時以8-12周齡為宜,雌性鼠較便於操作。
(3) 免疫程序的確定
免疫是單抗制備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其目的在於使B淋巴細胞在特異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以利於細胞融合形成雜交細胞,並增加獲得分泌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瘤的機會。因此在設計免疫程序時,應考慮到抗原的性質和純度、抗原量、免疫途徑、免疫次數與間隔時間、佐劑的應用及動物對該抗原的應答能力等。沒有一個免疫程序能適用於各種抗原。現用的免疫程序中多數是參照制備常規多克隆抗體的方法。表6-1列舉了目前常用的免疫程序。免疫途徑常用體內免疫法包括皮下注射、腹腔或靜脈注射,也採用足墊、皮內、滴鼻或點眼。最後一次加強免疫多採用腹腔或靜脈注射,目前尤其推崇後者,因為可使抗原對脾細胞作用更迅速而充分。在最後一次加強免疫後第3天取脾融合為好,許多實驗室的結果表明,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應答反應中,取脾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特異性雜交瘤的形成高峰分別為第4天和第22天,在初次免疫應答時獲得的雜交瘤主要分泌IgM抗體,再次免疫應答時獲得的雜交瘤主要分泌IgG抗體。筆者體會陽性雜交瘤出現的高峰與小鼠血清抗體的滴度並無明顯的平行關系,且多在血清抗體高峰之前。因此,為達到最高的雜交瘤形成率需要有盡可能多的漿母細胞,這在最後一次加強免疫後第3天取脾進行融合較適宜。已有人報道採用脾內免疫,可提高小鼠對抗原的免疫反應性,且節省時間,一般免疫3天後即可融合。
2、細胞融合
(1) 主要試劑的配製
a、 細胞培養基 雜交瘤技術中使用的細胞培養基主要有RPMI-1640或DMEM(Dulberco Modified Eagles Medium)兩種基礎培養基,具體配製方法按廠家規定的程序,配好後過濾除菌(0.22um),分裝,4℃保存。
不完全RPMI-1640培養基:RPMI-1640培養基原液96ml
100×L.G.溶液1ml
雙抗溶液1ml
7.5% NaHCO3溶液1-2ml
HEPES溶液1ml
不完全DMEM培養基:DMEM 13.37g
超純水或四蒸水980ml
NaHCO3 3.7g
雙抗溶液10ml
100×L.G.溶液10ml
用1N HCl調試PH至7.2-7.4,過濾除菌,分裝4℃保存。
完全RPMI-1640或DMEM培養基:不完全RPMI-1640或DMEM培養基80ml
小牛血清15-20ml
用於骨髓瘤細胞SP2/0和建株後的雜交瘤細胞培養。
HT培養基:完全RPMI-1640或DMEM培養基99ml
HT貯存液1ml
HAT培養基:完全RPMI-1640或DMEM培養基98ml
HT貯存液1ml
A貯存液1ml
b、 氨基喋呤(A)貯存液(100×,4×10-5mol/L) : 稱取1.76mg氨基喋呤(Aminopterin MW 440.4),溶於90ml超純水或四蒸水中,滴加1mol/L NaOH 0.5ml中和,再補加超純水或四蒸水至100ml。過濾除菌,分裝小瓶(2ml/瓶),-20℃保存。
c、 次黃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T)貯存液(100×,H:10-2mol/L,T:1.6×10-3mol/L): 稱取136.1mg次黃嘌呤(Hypoxanthine,MW 136.1)和38.8mg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MW 242.2),加超純水或四蒸水至100ml,置45-50℃水浴中使完全溶解,過濾除菌,分裝小瓶(2ml/瓶),-20℃凍存。用前可置37℃加溫助溶。
d、 L-谷氨醯胺(L.G.)溶液(100×,0.2mol/L) : 稱取2.92g L-谷氨醯胺(L-glutamine,MW 146.15),用100ml不完全培養液或超純水(或四蒸水)溶解,過濾除菌,分裝小瓶(4-5ml/瓶),-20℃凍存。
e、 青、鏈黴素(雙抗)溶液(100×): 取青黴素G(鈉鹽)100萬單位和鏈黴素(硫酸鹽)1g,溶於100ml滅菌超純水或四蒸水中,分裝小瓶(4-5ml/瓶),-20℃凍存。
f、 7.5% NaHCO3溶液 : 稱取分析純NaHCO3 7.5g,溶於100ml超純水或四蒸水中,過濾除菌,分裝小瓶(4-5ml/瓶),蓋緊瓶塞,4℃保存。
g、 HEPES溶液(1 mol/L): 稱取23.83g HEPES(N-2-Hydroxyethylpiperazine-N,-2-ethanesulfonic acid,N-2-羥乙基哌嗪- N,-2-乙基磺酸,MW 238.3)溶於100 ml超純水或四蒸水中,過濾除菌,分裝小瓶(4-5 ml/瓶),4℃保存。
h、 8-氮鳥嘌呤貯存液(100×): 稱取200 mg 8-氮鳥嘌呤(8-azaguanine,MW 152.1),加入4 mol/L NaOH 1 ml,待其溶解後,加入超純水或四蒸水99 ml,過濾除菌;分裝小瓶,-20℃凍存。使用時按1%濃度加入到培養液中(即終濃度為20 ug/ml)。
i、 50% PEG: 稱取PEG 1 000 或4 000 20-50 g於三角瓶中,蓋緊,60-80℃水浴融化,0.6 ml分裝於青黴素小瓶中,蓋緊,8磅高壓蒸汽15分鍾,-20℃存放備用。臨用前加熱融化,加等量不完全培養基,用少許7.5% NaHCO3調pH至8.0,或購買Sigma或Gibco公司現成產品。
⑵ 髓瘤細胞的准備
融合前骨髓瘤細胞維持的方式,對成功地得到雜交瘤是最為重要的。目標是使細胞處於對數生長的時間盡可能長,融合前肯定不能少於1周。凍存的細胞在復甦後要2周時間才能處於適合於融合的狀態,長過了的骨髓瘤細胞至少幾天才可能恢復。在實驗室中處於對數生長的骨髓瘤細胞維持在含10%小牛血清的培養基中,方法是用6個裝5 ml培養基的培養瓶,接種10倍系列稀釋的骨髓瘤細胞。1周後到細胞相當密而又未長過的一瓶重新移植。典型的倍增時間為14-16小時。
骨髓瘤細胞懸液的制備方法如下:
a、 於融合前48-36小時,將骨髓細胞擴大培養(一般按一塊96孔板的融合試驗約需2-3瓶100 ml培養瓶培養的細胞進行准備)。
b、 融合當天,用彎頭滴管將細胞從瓶壁瘤輕輕吹下,收集於50 ml離心管或融合管內。
c、 1000 r/min離心5-10分鍾,棄去上清。
d、 加入30 ml不完全培養基,同法離心洗滌一次。然後將細胞重懸浮於10 ml不完全培養基,混勻。
e、 取骨髓瘤細胞懸液,加0.4%台盼藍染液作活細胞計數後備用。細胞計數時,取細胞懸液0.1 ml加入0.9 ml台盼藍染液中,混勻,用血球計數板計數。計算細胞數目的公式為:每毫升細胞數=4個大方格細胞數×105/4;或每毫升細胞數=5個中方格細胞數×106/2
⑶ 脾淋巴細胞的准備
取已經免疫的BALB/c小鼠,摘除眼球采血,並分離血清作為抗體檢測時的陽性對照血清。同時通過頸脫位致死小鼠,浸泡於75%酒精中5分鍾,於解剖台板上固定後掀開左側腹部皮膚,可看到脾臟,換眼科剪鑷,在超凈台中用無菌手術剪剪開腹膜,取出脾臟置於已盛有10ml不完全培養基的平皿中,輕輕洗滌,並細心剝去周圍結締組織。將脾臟移入另一盛有10ml不完全培養基的平皿中,用彎頭鑷子或裝在1ml注射器上的彎針頭輕輕擠壓脾臟(也可用注射器內芯擠壓脾臟),使脾細胞進入平皿中的不完全培養基。用吸管吹打數次,製成單細胞懸液。為了除去脾細胞懸液中的大團塊,可用200目銅網過濾。收獲脾細胞懸液,1000r/min離心5-10分鍾,用不完全培養基離心洗滌1-2次,然後將細胞重懸於10ml不完全培養基混勻,取上述懸液,加台酚藍染液作活細胞計數後備用。通常每隻小鼠可得1×108-2.5×108個脾細胞,每隻大鼠脾臟可得5×108-10×108脾細胞。
⑷ 飼養細胞(Feeder cells)的制備
在細胞融合後選擇性培養過程中,由於大量骨髓瘤細胞和脾細胞相繼死亡,此時單個或少數分散的雜交瘤細胞多半不易存活,通常必須加入其他活細胞使之繁殖,這種被加入的活細胞稱為飼養細胞。飼養細胞促進其他細胞增殖的機制尚不明了,一般認為它們可能釋放非種屬特異性的生長刺激因子,為雜交瘤細胞提供必要的生長條件;也可能是為了滿足新生雜交瘤細胞對細胞密度的依賴性。
常用的飼養細胞有胸腺細胞、正常脾細胞和腹腔巨噬細胞。其中以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來源及制備較為方便,且有吞噬清除死亡細胞及其碎片的作用,因此使用最為普遍。其制備方法如下:
按上述采小鼠脾細胞的方法將小鼠致死、體表消毒和固定後,用消毒剪鑷從後腹掀起腹部皮膚,暴露腹膜。用酒精棉球擦拭腹膜消毒。用注射器注射10ml不完全培養基至腹腔,注意避免穿入腸管。右手固定注射器,使針頭留置在腹腔內,左手持酒精棉球輕輕按摩腹部1分鍾,隨後吸出注入的培養液。1000r/min離心5-10分鍾,棄上清。先用5ml HAT培養基將沉澱細胞懸浮,根據細胞計數結果,補加HAT培養基,使細胞濃度為2×105/ml,備用。通常對巨噬細胞來說,96孔培養板每孔需2×104個細胞,24孔板每孔需105細胞。每隻小鼠可得3-5×106個細胞,因此一隻小鼠可供兩塊96孔板的飼養細胞。也可在細胞融合前1-2天制備並培養飼養細胞,這樣使培養板孔底先鋪上一層飼養細胞層。做法是,將上述細胞懸液加入96孔板,每孔0.1ml(相當於2滴),然後置37℃ 6% CO2的培養箱中培養。
⑸ 細胞融合與雜交瘤細胞的選擇性培養
細胞融合的程序已報道的有很多種,這里介紹的是作者所在實驗室常用的一種。
A、 將1×108脾細胞與2×107-5×107骨髓瘤細胞SP2/0-Ag14混合於一支50ml融合管中,補加不完全培養基至30ml,充分混勻。
B、 1000r/min離心5-10分鍾,將上清盡量吸凈。
C、 在手掌上輕擊融合管底,使沉澱細胞鬆散均勻;置40℃水浴中預熱。
D、 用1ml吸管在1分鍾左右(最佳時間為45秒)加預熱至40℃的50% PEG(PH 8.0)1ml,邊加邊輕輕攪拌。
E、 用10ml吸管在90秒內加20-30ml預熱至37℃的不完全培養基;20-37℃靜置10分鍾。
F、 1000r/min 5分鍾;棄去上清。
G、 加入5ml HAT培養基,輕輕吹吸沉澱細胞,使其懸浮並混勻,然後補加含腹腔巨噬細胞的HAT培養基至80-100ml。
H、 分裝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0.10-0.15ml;分裝24孔板,每孔1.0-1.5ml;然後將培養板置37℃,6% CO2培養箱內培養。
I、 5天後用HAT培養基換出1/2培養基。
J、 7-10天後用HT培養基換出HAT培養基;(第14天後可用普通完全培養基)。
L、 經常觀察雜交瘤細胞生長情況,待其長至孔底面積1/10以上時吸出上清供抗體檢測。
3、雜交瘤細胞篩選
雜交瘤細胞在融合後2周左右即可篩選,即把分泌所需抗體的雜交瘤孔從眾多的孔中選出來,通常也稱為抗體檢測。抗體檢測的方法很多,通常根據所研究的抗原和實驗室的條件而定。但作為雜交瘤篩選的抗體檢測方法必須具有快速、准備、簡便,便於一次處理大量樣品等特點。因為往往有幾百個樣品需要在短短幾個小時就報告結果,以便決定雜交瘤細胞的取捨。所以選用抗體檢測方法的原則是快速、敏感、特異、可靠、花費小和節省人力。一般說來,在融合之前就必須建立好抗體檢測方法,並克服可能存在的問題。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抗體檢測方法所需要的「動力學范圍」,即檢出背景以上的最強與最弱信號之比,依所用的檢測抗原是否純凈而定。如雜交瘤抗體是針對純化的蛋白質抗原的,100%的抗原參與反應,一個陽性/陰性判別系統就夠了。另一方面,如果雜交瘤抗體是針對細胞表面微量的蛋白抗原,檢測系統可能需要能測出微弱信號,則動力學范圍至少應為10:1,最好為100:1。另外,檢測方法的選擇還受所需雜交瘤抗體的類型和預定的用途的影響。結合補體的抗體可以用基於細胞毒性反應的檢測方法來選出。如需結合A蛋白的雜交瘤抗體,就要用結合蛋白A的檢測方法。
⑸ 哌嗪的檢驗分析方法
用哌嗪專用的氣相色譜儀
⑹ Co離子該如何檢驗
鋰鈹石 正解。但需要提醒的是該法要在酸環境下進行,且鐵離子和亞硝酸根都會干擾反應。
下面還有一種方法:加入等量的PAN試劑(1-(2-吡啶偶氮)-2-萘酚),溶液呈紅色,再加入濃鹽酸,由於Co2+在空氣中的氧化,顏色立即呈現綠色。則示有鈷離子存在。不過該方法要求鈷離子量為常量,微量或痕量分析建議用光譜。
⑺ 3-乙基哌嗪-1-羧酸苄酯的海關編碼是什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3-乙基哌嗪-1-羧酸苄酯
英文名稱
benzyl
3-ethylpiperazine-1-carboxylate
英文別名
B-1456;3-Ethylpiperazine,N1-CBZ
protected;
CAS號
1031927-01-1
中國海關編碼(HS-code):29335990.90
概述:
2933599090.
其他結構上有嘧啶環的化合物(包括其他結構上有哌嗪環的化合物.
增值稅率:17.0%.
退稅率:13.0%.
監管條件:無.
最惠國關稅:6.5%.
普通關稅:20.0%.
申報要素:
品名,
成分含量,
用途,
烏洛托品請註明外觀,
6-己內醯胺請註明外觀,
簽約日期.
Summary:
2933599090.
other
compounds
containing
a
pyrimidine
ring
(whether
or
not
hydrogenated)
or
piperazine
ring
in
the
structure.
VAT:17.0%.
Tax
rebate
rate:13.0%.
.
MFN
tariff:6.5%.
General
tariff:20.0%.
其他各國海關編碼海關數據詳見:http://ke.molbase.cn/cidian/1590074
⑻ 磷酸哌嗪寶塔糖的服用方法是一次性服用15粒嗎白天吃行嗎
病情分析:
兒童用量:1-3歲,體重10-15公斤,用量蛔蟲病5-7粒,蟯蟲病3粒;4-6歲,體重16-21公斤,用量蛔蟲病7-10粒,蟯蟲病4-5粒;7-9歲,體重22-27公斤,用量蛔蟲病10-12粒,蟯蟲病5-7粒;9-12歲,體重28-32公斤,用量蛔蟲病12-15粒,蟯蟲病7-8粒。
次數:
睡前一次服用。蛔蟲病連服2日;蟯蟲病連服7~10日。
意見建議:磷酸哌嗪寶塔糖副作用大,不如吃史克腸蟲清。祝健康
⑼ 骨髓瘤 培養
雜交瘤技術在具體操作上,各實驗室使用的程序不盡一致。本節中介紹的方法是作者所在實驗室採用的、實踐證明成熟的程序,該程序適合國內大多數實驗室。
在開展雜交瘤技術制備單抗之前,培養骨髓瘤和雜交瘤細胞必須具備下列主要儀器設備:超凈工作台、CO2恆溫培養箱、超低溫冰箱(-70℃)、倒置顯微鏡、精密天平或電子天平、液氮罐、離心機(水平轉子,4000r/min)、37℃水浴箱、純水裝置、濾器、真空泵等。其需要的主要器械包括:100ml、50ml、25ml細胞培養瓶,10ml、1ml刻度吸管,試管,滴管(彎頭、直頭),平皿,燒杯,500ml、250ml、100ml鹽水瓶,青黴素小瓶,10ml、5ml、1ml注射器等,96孔、24孔細胞培養板,融合管(50ml圓底帶蓋玻璃或塑料離心管),眼科剪刀,眼科鑷,血細胞計數板,可調微量加樣器(~50ul,~200ul,~1000ul),彎頭針頭,200目篩網,小鼠固定裝置等。此外,雜交瘤細胞的篩選與檢測的儀器設備,依據檢測單抗的方法不同而各異,請參閱本節有關部分。
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的主要步驟包括:動物免疫、細胞融合、雜交瘤細胞的篩選與單抗檢測、雜交瘤細胞的克隆化、凍存、單抗的鑒定等,圖6-1概括了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研製單抗的主要過程。
1、動物免疫
(1) 抗原制備制備單克隆抗體的免疫抗原,從純度上說雖不要求很高,但高純度的抗原使得到所需單抗的機會增加,同時可以減輕篩選的工作量。因此,免疫抗原是越純越好,應根據所研究的抗原和實驗室的條件來決定。一般來說,抗原的來源有限,或性質不穩定,提純時易變性,或其免疫原性很強,或所需單抗是用於抗原不同組分的純化或分析等,免疫用的抗原只需初步提純甚至不提純,但抗原中混雜物很多,特別是如果這些混雜物的免疫原性較強時,則必須對抗原進行純化。檢測用抗原可以是與免疫抗原純度相同,也可是不同的純度,這主要決定於所用篩檢方法的種類及其特異性和敏感性。
(2) 免疫動物的選擇根據所用的骨髓瘤細胞可選用小鼠和大鼠作為免疫動物。因為,所有的供雜交瘤技術用的小鼠骨髓瘤細胞系均來源於BALB/c小鼠,所有的大鼠骨髓瘤細胞都來源於LOU/c大鼠,所以一般的雜交瘤生產都是用這兩種純系動物作為免疫動物。但是,有時為了特殊目的而需進行種間雜交,則可免疫其他動物。種間雜交瘤一般分泌抗體的能力不穩定,因為染色體容易丟失。就小鼠而言,初次免疫時以8-12周齡為宜,雌性鼠較便於操作。
(3) 免疫程序的確定免疫是單抗制備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其目的在於使B淋巴細胞在特異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以利於細胞融合形成雜交細胞,並增加獲得分泌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瘤的機會。因此在設計免疫程序時,應考慮到抗原的性質和純度、抗原量、免疫途徑、免疫次數與間隔時間、佐劑的應用及動物對該抗原的應答能力等。沒有一個免疫程序能適用於各種抗原。現用的免疫程序中多數是參照制備常規多克隆抗體的方法。表6-1列舉了目前常用的免疫程序。免疫途徑常用體內免疫法包括皮下注射、腹腔或靜脈注射,也採用足墊、皮內、滴鼻或點眼。最後一次加強免疫多採用腹腔或靜脈注射,目前尤其推崇後者,因為可使抗原對脾細胞作用更迅速而充分。在最後一次加強免疫後第3天取脾融合為好,許多實驗室的結果表明,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應答反應中,取脾細胞與骨髓瘤細胞
融合,特異性雜交瘤的形成高峰分別為第4天和第22天,在初次免疫應答時獲得的雜交瘤主要分泌IgM抗體,再次免疫應答時獲得的雜交瘤主要分泌IgG抗體。筆者體會陽性雜交瘤出現的高峰與小鼠血清抗體的滴度並無明顯的平行關系,且多在血清抗體高峰之前。因此,為達到最高的雜交瘤形成率需要有盡可能多的漿母細胞,這在最後一次加強免疫後第3天取脾進行融合較適宜。已有人報道採用脾內免疫,可提高小鼠對抗原的免疫反應性,且節省時間,一般免疫3天後即可融合。
表6-1 不同免疫抗原的免疫程序
免疫原特性 抗原量 接種次數 間隔時間 單抗的特性 抗體滴度 親和性
免疫原性強(如細胞、細菌和病毒等) 106-107個細胞或1-10ug 2-4 2-4周 高 中等至強
免疫原性中等 10-100ug 2-4 2-4周 中等或高中等或強
免疫原性弱 A.20-400ug 2-4 隨後 2-3 每月 2-3月中等 強
B.10-50ug 其後 200-400ug 2 其後 4 每月 每天 中等 中等
C.10-100ug 2 其後 4 其後「休息」 最後加強 每月 10天 1-2月
中等 中等或強
體內免疫法適用於免疫原性強、來源充分的抗原,對於免疫原性很弱或對機體有害(如引起免疫抑制)的抗原就不適用了。如果制備人單克隆抗體幾乎不大可能採用體內免疫法。因此,針對這些情況,可採用體外免疫。所謂體外免疫就是將脾細胞(或淋巴結細胞,或外周血淋巴細胞)取出體外,在一定條件下與抗原共同培養,然後再與骨髓瘤細胞進行融合。其基本方法是取4-8周齡BALB/c小鼠的脾臟,製成單細胞懸液,用無血清培養液洗滌2-3次,然後懸浮於含10%小牛血清的培養液中,再加入適量抗原(可溶性抗原0.5-5ug/ml,細胞抗原105-106個細胞/ml)和一定量的BALB/c小鼠胸腺細胞培養上清液;在37℃,6%CO2濃度下培養3-5天,再分離脾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
2、細胞融合
(1) 主要試劑的配製
a、 細胞培養基雜交瘤技術中使用的細胞培養基主要有RPMI-1640或DMEM(Dulberco Modified Eagles Medium)兩種基礎培養基,具體配製方法按廠家規定的程序,配好後過濾除菌(0.22um),分裝,4℃保存。
"不完全RPMI-1640培養基:RPMI-1640培養基原液96ml
100×L.G.溶液1ml
雙抗溶液1ml
7.5% NaHCO3溶液1-2ml
HEPES溶液1ml
"不完全DMEM培養基:DMEM 13.37g
超純水或四蒸水980ml
NaHCO3 3.7g
雙抗溶液10ml
100×L.G.溶液10ml
用1N HCl調試PH至7.2-7.4,過濾除菌,分裝4℃保存。
"完全RPMI-1640或DMEM培養基:不完全RPMI-1640或DMEM培養基80ml
小牛血清15-20ml
用於骨髓瘤細胞SP2/0和建株後的雜交瘤細胞培養。
"HT培養基:完全RPMI-1640或DMEM培養基99ml
HT貯存液1ml
"HAT培養基:完全RPMI-1640或DMEM培養基98ml
HT貯存液1ml
A貯存液1ml
b、 氨基喋呤(A)貯存液(100×,4×10-5mol/L) : 稱取1.76mg氨基喋呤(Aminopterin MW 440.4),溶於90ml超純水或四蒸水中,滴加1mol/L NaOH 0.5ml中和,再補加超純水或四蒸水至100ml。過濾除菌,分裝小瓶(2ml/瓶),-20℃保存。
c、次黃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T)貯存液(100×,H:10-2mol/L,T:1.6×10-3mol/L): 稱取136.1mg次黃嘌呤(Hypoxanthine,MW 136.1)和38.8mg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MW 242.2),加超純水或四蒸水至100ml,置45-50℃水浴中使完全溶解,過濾除菌,分裝小瓶(2ml/瓶),-20℃凍存。用前可置37℃加溫助溶。
d、 L-谷氨醯胺(L.G.)溶液(100×,0.2mol/L) : 稱取2.92g L-谷氨醯胺(L-glutamine,MW 146.15),用100ml不完全培養液或超純水(或四蒸水)溶解,過濾除菌,分裝小瓶(4-5ml/瓶),-20℃凍存。
e、 青、鏈黴素(雙抗)溶液(100×): 取青黴素G(鈉鹽)100萬單位和鏈黴素(硫酸鹽)1g,溶於100ml滅菌超純水或四蒸水中,分裝小瓶(4-5ml/瓶),-20℃凍存。
f、 7.5% NaHCO3溶液 : 稱取分析純NaHCO3 7.5g,溶於100ml超純水或四蒸水中,過濾除菌,分裝小瓶(4-5ml/瓶),蓋緊瓶塞,4℃保存。
g、 HEPES溶液(1mol/L): 稱取23.83g HEPES(N-2-Hydroxyethylpiperazine-N,-2-ethanesulfonic acid,N-2-羥乙基哌嗪- N,-2-乙基磺酸,MW 238.3)溶於100ml超純水或四蒸水中,過濾除菌,分裝小瓶(4-5ml/瓶),4℃保存。
h、 8-氮鳥嘌呤貯存液(100×): 稱取200mg 8-氮鳥嘌呤(8-azaguanine,MW 152.1),加入4mol/L NaOH 1ml,待其溶解後,加入超純水或四蒸水99ml,過濾除菌;分裝小瓶,-20℃凍存。使用時按1%濃度加入到培養液中(即終濃度為20ug/ml)。
g. 用新配製的10% Giemsa染液染色10-20分鍾,然後用自來水洗去染液,自然乾燥。(Giemsa染液配方:Giemsa粉0.5g,甘油33ml,55-60℃保溫2小時,加甲醇33ml混勻,保存於棕色瓶內作為原液;取原液1份,加1/15mol/L PH6.8 PBS 9份,即成10% Giemsa染液)。
h. 鏡檢:選擇染色體分散好,無重疊,無失散的細胞進行觀察分析。每份標本應計數100個完整的中期核細胞,並注意觀察是否有標志染色體。
i、 50% PEG: 稱取PEG 1000 或4000 20-50g於三角瓶中,蓋緊,60-80℃水浴融化,0.6ml分裝於青黴素小瓶中,蓋緊,8磅高壓蒸汽15分鍾,-20℃存放備用。臨用前加熱融化,加等量不完全培養基,用少許7.5% NaHCO3調PH至8.0,或購買Sigma或Gibco公司現成產品。
⑵ 髓瘤細胞的准備
融合前骨髓瘤細胞維持的方式,對成功地得到雜交瘤是最為重要的。目標是使細胞處於對數生長的時間盡可能長,融合前肯定不能少於1周。凍存的細胞在復甦後要2周時間才能處於適合於融合的狀態,長過了的骨髓瘤細胞至少幾天才可能恢復。在實驗室中處於對數生長的骨髓瘤細胞維持在含10%小牛血清的培養基中,方法是用6個裝5ml培養基的培養瓶,接種10倍系列稀釋的骨髓瘤細胞。1周後到細胞相當密而又未長過的一瓶重新移植。典型的倍增時間為14-16小時。
骨髓瘤細胞懸液的制備方法如下:
a、於融合前48-36小時,將骨髓細胞擴大培養(一般按一塊96孔板的融合試驗約需2-3瓶100ml培養瓶培養的細胞進行准備)。
b、融合當天,用彎頭滴管將細胞從瓶壁瘤輕輕吹下,收集於50ml離心管或融合管內。
c、 1000r/min離心5-10分鍾,棄去上清。
d、加入30ml不完全培養基,同法離心洗滌一次。然後將細胞重懸浮於10ml不完全培養基,混勻。
e、取骨髓瘤細胞懸液,加0.4%台盼藍染液作活細胞計數後備用。細胞計數時,取細胞懸液0.1ml加入0.9ml台盼藍染液中,混勻,用血球計數板計數。計算細胞數目的公式為:每毫升細胞數=4個大方格細胞數×105/4;或每毫升細胞數=5個中方格細胞數×106/2
⑶ 脾淋巴細胞的准備
取已經免疫的BALB/c小鼠,摘除眼球采血,並分離血清作為抗體檢測時的陽性對照血清。同時通過頸脫位致死小鼠,浸泡於75%酒精中5分鍾,於解剖台板上固定後掀開左側腹部皮膚,可看到脾臟,換眼科剪鑷,在超凈台中用無菌手術剪剪開腹膜,取出脾臟置於已盛有10ml不完全培養基的平皿中,輕輕洗滌,並細心剝去周圍結締組織。將脾臟移入另一盛有10ml不完全培養基的平皿中,用彎頭鑷子或裝在1ml注射器上的彎針頭輕輕擠壓脾臟(也可用注射器內芯擠壓脾臟),使脾細胞進入平皿中的不完全培養基。用吸管吹打數次,製成單細胞懸液。為了除去脾細胞懸液中的大團塊,可用200目銅網過濾。收獲脾細胞懸液,1000r/min離心5-10分鍾,用不完全培養基離心洗滌1-2次,然後將細胞重懸於10ml不完全培養基混勻,取上述懸液,加台酚藍染液作活細胞計數後備用。通常每隻小鼠可得1×108-2.5×108個脾細胞,每隻大鼠脾臟可得5×108-10×108脾細胞。
⑷ 飼養細胞(Feeder cells)的制備
在細胞融合後選擇性培養過程中,由於大量骨髓瘤細胞和脾細胞相繼死亡,此時單個或少數分散的雜交瘤細胞多半不易存活,通常必須加入其他活細胞使之繁殖,這種被加入的活細胞稱為飼養細胞。飼養細胞促進其他細胞增殖的機制尚不明了,一般認為它們可能釋放非種屬特異性的生長刺激因子,為雜交瘤細胞提供必要的生長條件;也可能是為了滿足新生雜交瘤細胞對細胞密度的依賴性。
常用的飼養細胞有胸腺細胞、正常脾細胞和腹腔巨噬細胞。其中以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來源及制備較為方便,且有吞噬清除死亡細胞及其碎片的作用,因此使用最為普遍。其制備方法如下:
按上述采小鼠脾細胞的方法將小鼠致死、體表消毒和固定後,用消毒剪鑷從後腹掀起腹部皮膚,暴露腹膜。用酒精棉球擦拭腹膜消毒。用注射器注射10ml不完全培養基至腹腔,注意避免穿入腸管。右手固定注射器,使針頭留置在腹腔內,左手持酒精棉球輕輕按摩腹部1分鍾,隨後吸出注入的培養液。1000r/min離心5-10分鍾,棄上清。先用5ml HAT培養基將沉澱細胞懸浮,根據細胞計數結果,補加HAT培養基,使細胞濃度為2×105/ml,備用。通常對巨噬細胞來說,96孔培養板每孔需2×104個細胞,24孔板每孔需105細胞。每隻小鼠可得3-5×106個細胞,因此一隻小鼠可供兩塊96孔板的飼養細胞。也可在細胞融合前1-2天制備並培養飼養細胞,這樣使培養板孔底先鋪上一層飼養細胞層。做法是,將上述細胞懸液加入96孔板,每孔0.1ml(相當於2滴),然後置37℃ 6% CO2的培養箱中培養。
⑸ 細胞融合與雜交瘤細胞的選擇性培養
細胞融合的程序已報道的有很多種,這里介紹的是作者所在實驗室常用的一種。
A、將1×108脾細胞與2×107-5×107骨髓瘤細胞SP2/0-Ag14混合於一支50ml融合管中,補加不完全培養基至30ml,充分混勻。
B、 1000r/min離心5-10分鍾,將上清盡量吸凈。
C、在手掌上輕擊融合管底,使沉澱細胞鬆散均勻;置40℃水浴中預熱。
D、用1ml吸管在1分鍾左右(最佳時間為45秒)加預熱至40℃的50% PEG(PH 8.0)1ml,邊加邊輕輕攪拌。
E、用10ml吸管在90秒內加20-30ml預熱至37℃的不完全培養基;20-37℃靜置10分鍾。
F、 1000r/min 5分鍾;棄去上清。
G、 加入5ml HAT培養基,輕輕吹吸沉澱細胞,使其懸浮並混勻,然後補加含腹腔巨噬細胞的HAT培養基至80-100ml。
H、分裝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0.10-0.15ml;分裝24孔板,每孔1.0-1.5ml;然後將培養板置37℃,6% CO2培養箱內培養。
I、 5天後用HAT培養基換出1/2培養基。
J、 7-10天後用HT培養基換出HAT培養基;(第14天後可用普通完全培養基)。
L、經常觀察雜交瘤細胞生長情況,待其長至孔底面積1/10以上時吸出上清供抗體檢測。
3、雜交瘤細胞篩選
雜交瘤細胞在融合後2周左右即可篩選,即把分泌所需抗體的雜交瘤孔從眾多的孔中選出來,通常也稱為抗體檢測。抗體檢測的方法很多,通常根據所研究的抗原和實驗室的條件而定。但作為雜交瘤篩選的抗體檢測方法必須具有快速、准備、簡便,便於一次處理大量樣品等特點。因為往往有幾百個樣品需要在短短幾個小時就報告結果,以便決定雜交瘤細胞的取捨。所以選用抗體檢測方法的原則是快速、敏感、特異、可靠、花費小和節省人力。一般說來,在融合之前就必須建立好抗體檢測方法,並克服可能存在的問題。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抗體檢測方法所需要的「動力學范圍」,即檢出背景以上的最強與最弱信號之比,依所用的檢測抗原是否純凈而定。如雜交瘤抗體是針對純化的蛋白質抗原的,100%的抗原參與反應,一個陽性/陰性判別系統就夠了。另一方面,如果雜交瘤抗體是針對細胞表面微量的蛋白抗原,檢測系統可能需要能測出微弱信號,則動力學范圍至少應為10:1,最好為100:1。另外,檢測方法的選擇還受所需雜交瘤抗體的類型和預定的用途的影響。結合補體的抗體可以用基於細胞毒性反應的檢測方法來選出。如需結合A蛋白的雜交瘤抗體,就要用結合蛋白A的檢測方法。
下面簡要介紹幾種常用的抗體檢測方法:
⑴ 免疫酶技術
免疫酶技術是將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和酶對底物顯色反應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機結合而成的免疫學技術。由於它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現已廣泛用於篩選和鑒定單抗。
A、器材和試劑
a. 包被緩沖液:
碳酸鹽緩沖液:取0.2mol/L Na2CO3 8ml,0.2mol/L NaHCO3 17ml混合,再加75ml蒸餾水,調PH至9.6。
Tris-HCl緩沖液(PH8.0,0.02mol/L):取0.1mol/L Tris 100ml,0.1mol/L HCl 58.4ml混合,加蒸餾水至1000ml。
b. 洗滌緩沖液(PH7.2的PBS):KH2PO4 0.2g,KCl 0.2g,Na2HPO4"12H2O 2.9g,NaCl 8.0g,Tween-20 0.5ml,加蒸餾水至1000ml。
c. 稀釋液和封閉液:牛血清白蛋白(BSA)0.1g,加洗滌液至100ml;或用洗滌液將小牛血清配成5-10%使用。
d. 酶反應終止液(2mol/L H2SO4):取蒸餾水178.3ml,滴加濃硫酸(98%)21.7ml。
e. 底物緩沖液(PH5.0,磷酸鹽-檸檬酸緩沖液):取0.2mol/L Na2HPO4 25.7ml,0.1ml/L檸檬酸24.3ml,再加50ml蒸餾水。檸檬酸溶液及配成的底物緩沖液不穩定,易形成沉澱,因此一次不宜配製過多。
f. 底物使用液:
OPD底物使用液(測490nm的OD值):OPD 5mg,底物緩沖液10ml,3% H2O2 0.15ml。
TMBS或TMB底物使用液(測450nm的OD值):TMBS或TMB(1mg/ml)1.0ml,底物緩沖液10ml,1% H2O2 25ul。
ABTS底物使用液(測410nm的OD值):ABTS 0.5mg,底物緩沖液1ml,3% H2O2 2ul。
g. 抗體對照:以骨髓瘤細胞培養上清作為陰性對照,以免疫鼠血清作為陽性血清。
h. 抗原:可溶性抗原:盡量純化,以獲得高特異性。
病毒感染的傳代細胞或全菌抗原。
淋巴細胞等懸液。
i. 酶標抗鼠抗體或酶標SPA或其他類似試劑。
j. 細胞固定液:-20℃丙酮;或丙酮-甲醛固定液:Na2HPO4 100mg,KH2PO4 500mg,蒸餾水150ml,丙酮225ml,甲醛125ml;或丙酮-甲醛溶液(1;1);或-20℃甲醇。
k. 聚苯乙烯微孔板:40孔、96孔、或條孔;硬板或軟板均可使用。
l. 酶聯免疫閱讀儀;或光鏡。
m. 吸管、加樣器及水浴箱、離心機等。
B、 可溶性抗原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a. 純化抗原用包被液稀釋至1-20ug/ml。
b. 以50-100ul/孔量加入酶標板孔中,置4℃過夜或37℃吸附2小時。
c. 棄去孔內的液體,同時用洗滌液洗3次,每次3-5分鍾,拍干。
d. 每孔加200ul封閉液4℃過夜或37℃封閉2小時;該步驟對於一些抗原,可省略。
e. 洗滌液洗3次;此時包被板可-20℃或4℃保存備用。
f. 每孔加50-100ul待檢雜交瘤細胞培養上清,同時設立陽性、陰性對照和空白對照;37℃孵育1-2小時;洗滌,拍干。
g. 加酶標第二抗體,每孔50-100ul,37℃孵育1-2小時,洗滌,拍干。
h. 加底物液,每孔加新鮮配製的底物使用液50-100ul,37℃10-30分鍾。
i. 以2mol/L H2SO4終止反應,在酶聯免疫閱讀儀上讀取OD值。
j. 結果判定:以P/N≥2.1,或P≥N 3D為陽性。若陰性對照孔無色或接近無色,陽性對照孔明確顯色,則可直接用肉眼觀察結果。
C、 全菌抗原的ELISAS
a. 新鮮培養的細菌用蒸餾水或PBS懸浮,並調整細菌濃度至1×108個/ml。必須指出,對於人畜共患病病原體需注意安全操作,最好是滅活處理。
b. 每孔中加100ul 5%戊二醛溶液(0.1mol/L NaHCO3 95ml 25%戊二醛溶液5ml),37℃作用2小時,蒸餾水洗滌3次;加上述細菌懸液50ul/孔;37-56℃烘乾;每孔加200ul封閉液4℃過夜或37℃ 2小時封閉。
c. 步驟b也可採用先每孔加50ul細菌懸液,37℃-56℃烘乾,然後用-20℃預冷的無水甲醇室溫作用15分鍾,蒸餾水洗滌3次;每孔加200ul封閉液4℃過夜或37℃ 2小時封閉。
d. 洗滌液洗3次;此時包被板可在-20℃或4℃保存備用。
e. 以下步驟同上法。
D、 用全細胞抗原的ELISA
a. 按常規方法培養細胞,接種病毒,收獲感染細胞和未感染細胞,進行細胞計數,用PBS製成適當濃度懸液。
b. 淋巴細胞懸液的制備採用新鮮外周血加肝素抗凝後,滴加於淋巴細胞分離液之上,1500rpm離心30分鍾,吸取界面細胞洗滌二次,即為新鮮淋巴細胞懸液。該細胞懸液中若仍混有紅細胞,離心後加0.83%的氯化銨溶液,室溫10分鍾,洗滌一次即可。將該細胞懸液稀釋至適當濃度。
c. 每孔加100ul上述a或b的細胞懸液,使每孔含細胞5×104個;1500r/min 15分鍾,甩去上清;室溫乾燥或吹乾後用丙酮-甲醇(1:1)4℃固定10分鍾;可4℃或-20℃保存備用。
d. 以下步驟同上法。
E、抗體捕捉ELISA試驗
本法用抗BALB/c小鼠Ig的多克隆抗體捕捉待檢樣品中的McAb,再依次加抗原、酶標多克隆抗體及底物顯色。該法是常用的ELISA中較理想的一種;其操作步驟如下:
a. 以適當濃度的純化抗鼠Ig抗體包被酶標板,每孔加100ul,37℃ 2小時或4℃過夜。
b. 洗滌、拍干後加待測的McAb樣品,37℃ 1-2小時。
c. 洗滌後加適量的抗原,37℃ 1-2小時。
d. 洗滌後加入酶標多克隆抗體,37℃ 1-2小時。洗滌後加底物顯色,判定結果。
⑽ 川崎病復查求助,急!!!
你也沒說清楚,希望下面的東西對你有所幫助
川崎病是一種血管炎綜合征,也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結綜合征,好發於2-4歲孩子,以男孩多見。近年來,發病率有所增高。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損害冠狀動脈,是小兒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後發生冠心病的潛在危險因素。在我國以7-9月發病較多,因此,夏秋之交,家長應特別警惕嬰幼兒發生川崎病。
護理體會,心理護理
冠狀動脈瘤是川崎病最嚴重的並發症,家長往往表現為焦慮、恐懼。因此,應根據家長的文化程度,耐心解釋川崎病的臨床表現、疾病過程、治療效果、預後,使家長正確對待。丙種球蛋白價格昂貴,應向家長說明此葯的重要性,盡早使用,可減少冠狀動脈損害。
高熱護理 患兒發病早期多為高熱,體溫持續38.5℃~40.0℃之間,持續7~10d,個別可達2周,使用丙種球蛋白和阿斯匹林後2~4d體溫下降。高熱時以物理降溫為主,可使用冰袋降溫,溫水擦浴,同時鼓勵患兒多喝開水,靜脈補充液體。及時記錄體溫變化,必要時使用葯物降溫,如美林、泰諾退熱糖漿。退熱期間及時擦乾汗液,及時更換衣服,防受涼。
皮膚粘膜護理
石蠟油擦口唇,以生理鹽水清洗口腔,每天2~3次,避免生硬刺激性食物,以溫涼飲食為宜。經過1周左右,患兒的口腔粘膜糜爛癒合。患兒在發熱的同時出現紅色蕁麻疹,多形性紅斑,四肢出現硬性水腫,應保持皮膚清潔,要求患兒衣服柔軟、干凈,同時保持床單乾燥平整。在10d後出現指(趾)端膜狀脫皮,要反復告訴患兒及家長,不要人為撕拉,並保持局部的清潔。
用葯護理
丙種球蛋白是一種血清製品,須現配現用,嚴格按照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執行。同時其又是一種異性蛋白,容易引起過敏反應,開始速度宜慢,10滴/min,15min後無不良反應可加快速度,但不超過60滴/min,避免與頭孢哌酮鈉、氧哌嗪青黴素同一條靜脈輸入,因為兩者可產生配伍禁忌引起凝結塊。盡量單一靜脈輸入,為了避免葯液浪費,盡量採用輸液泵。輸液過程中嚴密觀察面色、神志、體溫、皮疹等,一有異常立即處理。阿斯匹林具有抗炎、抗凝作用,是治療川崎病的主要葯物,應保證准確及時給葯,阿斯匹林胃腸道反應較大,易引起惡心、嘔吐,長期使用可誘發潰瘍病甚至出血,應向家長明確說明。選用腸溶阿斯匹林,在飯後15min服用,對嬰幼兒磨碎溶解後服用,如有嘔吐應准確估算葯量,重新補吃,保證葯物劑量。定期復查肝功能。
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心率、心律、心音強度、面色變化,每4h測量一次,如心率加快、心律不齊、心音遙遠、心尖部聞及收縮期雜音,提示冠狀動脈損害,需卧床休息。心電監護,做好搶救葯物和物品的准備。本組病例入院後常規予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查,4例發生冠狀動脈擴張,隨訪6個月~1年恢復正常。
出院指導
遵醫囑服用阿斯匹林,避免漏服,觀察葯物副作用;注意休息,避免劇烈活動;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定期作超聲心動圖,每隔6~12個月復查一次;定期復查血小板、血沉,並強調按期復查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胡亞美,江載芳.褚福棠實用兒科學上冊.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98-671.
川崎病; 冠狀動脈損害; 冠狀動脈造影; 核轉錄因子κB; 核轉錄因子κB抑制物; 信號通道; 蛋白表達 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害的評價方法探討 目的:通過對12例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疑有冠狀動脈損害患兒進行經皮冠狀動脈造影,旨在全面准確了解冠狀動脈損害情況,以指導臨床對KD患兒的後期治療及管理。 方法:在靜脈麻醉下採用Sedinger法穿刺右股動脈,採用Judkin法將冠狀動脈造影管送達冠狀動脈口,推注非離子造影劑,同時行電影攝影記錄。結果:12例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患兒中發現9例冠狀動脈異常。其中,左冠狀動脈和/或其分支受累者5例,右冠狀動受累2例,左右冠狀動脈同時受累2例。與超聲心動圖結果不盡一致。 結論:冠狀動脈造影可明確顯示冠狀動脈損害的位置、形狀、數目及病變程度,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檢查KD冠狀動脈損害的方法。 第二部分:NF-kappaBp65、IkappaBα在川崎病患兒PBMC中的表達及其與冠狀動脈損害的相關性研究 目的:研究KD思兒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核轉錄因子NF-κBp65、核轉錄因子抑制物IκBα蛋白表達的變化,同時研究受NF-κB調控的前炎性因子TNF-α、趨化因子MCP-1的mRNA表達水平及炎性因子G-CSF、IL-8血清水平的改變,並注意觀察這些改變與冠狀動脈損害(coronaryarterylesions,CALs)的關系,探討NF-κB信號通道在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害中的作用,為臨床尋求以NF-κB為靶點的治療手段提供實驗依據。 方法:48例KD患兒根據彩色多普勒檢查結果將其分為兩組:合並冠狀動脈損害組(CALs亞組)11例,無冠狀動脈損害組(Non-CALs亞組)37例。感染對照組:同年齡組急性發熱住院患兒18例,健康對照組:同年齡組健康體檢兒童12例。採用免疫印跡(Westernblot)方法檢測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中NF-κBp65及IκBα蛋白表達;採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TNF-α、MCPmRNA表達;雙抗體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G-CSF、IL-8血清水平。 結果:1.KD組PBMC胞漿蛋白光密度值明顯低於感染對照組及健康對照組。CALs亞組胞漿NF-κBp65蛋白較Non-CALs亞組顯著降低(p<0.01),在兩亞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胞核NF-κB蛋白水平在κD組明顯升高(p<0.001)。CALs亞組胞核NF-κBp65蛋白水平顯著高於Non-CALs亞組(p<0.05)。CALs亞組中胞核NF-κBP65蛋白水平與CALs嚴重程度無相關性(r=0.392,p>0.05)。但胞核NF-κBP65蛋白/IκBα蛋白比值在CALs組中與CALs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r=0.536,p<0.05)。2.KD組TNF-α、MCP-1mRNA表達明顯上調,CALs亞組TNF-αmRNA表達水平明顯高於Non-CALs組(P<0.05)及兩組對照組(P值均<0.001)。KD組MCP-1mRNA表達水平明顯高於兩組對照組(p值均<0.01),其中CALs亞組較Non-CALs亞組顯著增高(p<0.05)。3.KD組血清G-CSF、IL-8濃度均明顯高於感染和健康對照組,其中G-CSF在CALs亞組較Non-CALs亞組顯著增高(p<0.01),而IL-8在KD組的兩亞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 結論:1.NF-κBp65、Iκα參與KD急性期血管炎的發生機制,極有可能加劇KD血管炎性反應,參與CALs的形成;KD患兒PBMC中胞核NF-κBp65蛋白/IκBα蛋白比值可作為預測CALs嚴重程度的參考指標。2.TNF-αmRNA、MCP-1mRNA升高在KDCALs的發生發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TNF-αmRNA水平可作為預測CALs嚴重程度的參考指標。3.G-CSF、IL-8均參與KD的發生,其中G-CSF較IL-8可能起重程度的參考指標。3.G-CSF、IL-8均參與KD的發生,其中G-CSF較IL-8可能起更為關健的作用,並且可作為預測CAL的指標之一。 第三部分:IVIG對川崎病患兒FNF-kappaB、IkappaB調節作用的臨床研究 目的:研究KD患兒靜脈注射大劑量丙種球蛋白(IVIG)治療對NF-κBp65活性、蛋白表達的影響,同時觀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清水平改變,探討IVIG對NF-κB通道的調節作用及其預防冠狀動脈損害(CALs)的治療機制。 方法:採用電泳遷移率變動分析(EMSA)檢測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NF-κBp65的活性;採用免疫印跡(Westernblot)方法檢測PBMC中IκBα蛋白表達;採用雙抗體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清水平。 結果:1.NF-κBp65活性在IVIG組治療後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01);APS組治療前後NF-κBp65無明顯改變(p>0.05)。2.IκBα蛋白表達在IVIG治療後較治療前顯著增高(p<0.001);ASP組病例治療前後IκBα蛋白無顯著性差異(p>0.05)。3.IVIG組、ASP對照組治療前後血清VEGF水平均無顯著改變(p>0.05);IVIG組血清TNF-α、G-CSF水平在IVIG治療後均明顯降低,ASP對照組ASP治療前後無顯著差異(p>0.05)。 結論:1.IVIG可抑制KD患兒PBMCIκB降解及NF-κB活性,下調TNF-α、G-CSF血清水平,抑制KD血管炎症反應,預防CALs的發生;2.IVIG的作用方式呈劑量依賴性,並存在個體差異;3.IVIG對KD患兒VEGF血清水平無作用,可能有更復雜的機制參與VEGF的調控。
【文摘語種】 中文文摘
給您提供幾個網址:
首頁 >> 川崎病http://www.erke999.com/cqb/index.htm
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的觀察及護理 http://www.xyxy.net/jbzt/erke/jdzz/cq/200408111520025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