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描寫作文的順序
常見的寫作順序有5種: 一、按時間先後順序寫。
寫人、寫事、寫景時,常見的是以時間的先後為順序記敘。 二、按地點變換的順序寫。
常用於寫游記、參觀記、活動。 三、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
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寫。 四、按不同內容的類別順序寫。
五、按總述與分述的順序寫。 1.先分後總。
2.先總後分再總。 3.先總後分。
另一種意見是: 常見的寫作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情發展順序、邏輯順序。總述與分述不屬於寫作順序,而是屬於文章結構。
文章結構有:總分結構、分總結構、總分總結構 學會依據中心安排寫作順序 裁剪材料、確定主次詳略之後,下一步就是要將留取、加工確定好的材料編織起來,即組織材料。 組織材料就是給文章「搭架子」,就是依據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 把確定好的材料進行合理、巧妙地安排。
它是構思文章、布局謀篇的又一重要環節。 組織材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安排寫作順序。
安排寫作順序,就是根據材料的特點以及中心、表達的需要,對選 擇整理好的、可以使用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順序合理地安排在一起,組織到文章里,使文章言之有序,有條理。 寫作順序是文章的層次,內容的條理,作者的思路。
文章結構是否完整,材料安排是否妥當,條理是否清楚,脈絡是否分明,關鍵都在於組織材料時能否找到一個合理的次序。 先寫什麼,接著寫什麼,然後寫什麼,最後寫什麼,應該按照同一個標准(一定的記敘順序)來排列。
寫作順序不清,就會產生結構混亂的現象,寫出的文章就會顛三倒四,東拉西扯,別人讀了就難以留下清晰的印象。常用的寫作順序有哪些呢? (1)按照事情發展順序(起因→發生→發展→ *** →結果)組織材料,即先發生的情況先寫,後發生的後寫。
這種安排材料的方法又叫做「順敘」或「正敘」,是最常用的一種記敘順序。記事(包括寫活動、 游記、參觀訪問記等)、寫人(主要指一人一事)的文章,大多可以採用這種寫作順序。
採用這種順序組織材料,因為心裡有了事情的基本框架,所以容易把雜亂的材料理順;事情的開頭、經過和結果,條理容易寫清楚;重點內容容易寫具體。採用這種順序寫,最能反映事情的本來面貌,可以收到使讀者漸入佳境的效果。
(2)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早→中→晚,前→中→後)組織材料。即以時間推移為序,將文章要用的各個材料串成一體,或將情節發展的各個階段連接起來,使文章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無論是寫一件事還是幾件事,無論是通過一件事寫人還是通過幾件事寫人,或者寫景,寫活動,寫參觀記、游記??都可以採用這種順序寫。按照時間先後這條比較單純的順序寫,容易執簡馭繁,使文章有條不紊,讓讀者讀起來,既方便順當,又容易領會。
(3)按照空間轉換順序組織材料。即按照方位、處所或地點變換來安排材料,決定材料先寫後寫的次序。
寫景狀物,寫參觀記、游記的文章,都可以採用這種順序來寫。當然寫人記事的文章,根據中心的需要和材料的特點,也可以按照這種順序寫。
按照這種順序寫,有助於把握主線,使文章結構、條理清楚,主次分明。同學們一旦掌握了這種方法,就不會面對要寫的事物而無從下 手了。
(4)按照事物(或內容)類別順序組織材料。即面對眾多的事物(或內容),把同類的放在一起,然後一類一類地寫,寫完這一類再寫那一類。
這種順序多用於寫景狀物,寫游記、參觀記。寫人記事的文章,根據材料的特點和表達的需要,也可以按照這種順序寫。
採用這種順序,能使文章脈絡清楚,內容充實,說服力強,完整、深刻地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 (5)按照事物(或內容)幾方面順序組織材料。
即全篇若只寫一個事物(或內容),如寫一個人、一處景色、一個物件,就可以採用這種順序,從幾個方面來介紹他(它)的特點。另外,像寫一種動物、植物等,也都可以從既有緊密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幾方面組織材料,安排順序。
按照這種順序組織材料,可以使文章結構、層次清晰,步步深化中心,深刻、完整地表現中心。 除以上五種寫作順序之外,還有 按概括具體順序(概括→具體、具 體→概括), 按總述分述順序(總→分、分→總、總→分→總), 按因果順序(因→果、果→因), 按前後對比順序, 按問答順序, 按作者感情變化順序, 按事物特點順序, 按整體到部分的順序, 按生長順序等組 織材料的形式。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組織材料的順序是多種多樣的。就一篇文章而言,寫作的順序也是靈活變通的。
至於到底應該採用哪種順序,要依據材料的特點、記敘事物的規律來定,尤其是要依據是否能夠更好地突出中心思想而定。一句話,組織材料的順序應該是文章中心最恰當的表現形式。
寫景,主要是突出景物的特徵,寫出此景與他景的不同來,向讀者描繪一幅獨具特色的風景畫.這離不開細致的觀察,既要觀察景物的整體,又要觀察景物的局部;既要觀察景物的靜態,也要觀察景物的動態.另外,寫景要按一定的空間順序寫.描寫景物就像畫一幅風景畫,要選好觀察點,按一定順序寫.有的先寫全貌,再寫部分,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從內到外或從外到內.其次,寫景要注意情景交融.寫景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展示大自然的壯美,更重要的是寫出作者對大自然景色的感受,只有情景交融才能讓人感受到你筆下的景物生動,形象,真切,令人陶醉和嚮往.。
文章的描寫順序
我們在語文課本和課外閱讀中,常常可以看到描寫山川風貌、自然現象、名勝古跡等的文章,這些就是我們所說的寫景類文章;面對這類文章,我們應該怎樣確定它的描寫順序呢?
一般來說,作者常常會採用以下幾種順序來寫:
一、空間順序。如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從遠到近或從四周到中間等。
二、觀察的先後順序。它通常分兩種:一是定點觀察,如站在公園某一角,對公園進行由遠及近的觀察;又如我們登上塔頂,按東南西北的順序對塔下景物進行觀察。另一種是移動觀察,就是隨著腳步的移動變換位置,一處一處地進行觀察。如《參觀人民大會堂》一文,作者就是按參觀的順序,依次寫了五處景物。先寫大會堂正門的國徽和柱子,其次寫中央大廳的天花板和地面,接著寫大禮堂,然後寫宴會廳和會議廳。這樣就有條理有重點地寫下了作者在大會堂依次所看到的景物。
三、時間順序。隨著時間的推移,描寫的景物也會發生變化。比如:《觀潮》這篇課文,作者先寫潮來前江面風平浪靜,人們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寫潮來時那雄偉壯觀、驚心動魄的景象;最後寫潮過後的餘波奔涌。
我們在平時閱讀寫景類文章時,一定要注意它的描寫順序。只有明確了描寫順序,你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體會作者的感情;才會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的感覺。
作文,是語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但是,對於好多同學(其實包括原來的我)來說,總覺得作文很深奧,不好寫。其實不然,我覺得,要寫好作文,只要注意下面這幾點,並持之以恆,經常練習寫作,寫出一手好作文也是不難的。
第一,就是詞語積累。作文,要有佳詞妙句才有文采,才能吸引人。一篇文章,假如沒有佳詞妙句,無論這件事情多麼精彩,你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平淡無味,怎麼能夠吸引人,讓人去欣賞呢?你寫的這篇文章也就等於白寫。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班的黎老師就很注重在這方面對我們的教育和引導。我在看文章、閱讀時也很注意這點。
第二個方面,就是注意留心觀察。寫作文,不是在屋子裡憋出來的,而是要到實際生活中去觀察、去體驗。因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嘛!有些人,他是出去「觀察」了,可是他只是走馬觀花,忽略了細節。所以寫出來的作文只是條條綱綱,根本沒有要點、細節。所以,在觀察時要留心,要仔細,才能寫出與眾不同的好作文。記得外出時,爸爸經常會指這指那,問這問那,以引起我的注意與思考。
第三嘛,就是多看課外書。這是積累詞語的重要渠道,也是寫作文的關鍵所在。包括家裡訂閱的書籍和書店的各種圖書。只要有空,我就會到書店看看各種各樣的課外書。當然,不是只看就能寫出完美無缺的作文的,關鍵還要注意積累、牢記和運用。才能實現「人為我用」,這樣在寫作文時,才能做到隨心所欲、揮筆自如。
記敘的順序一般可分為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四種。
順敘是寫記敘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後次序來敘述。採用這種方法,能使文章的層次同事件發展的過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記敘得有頭有尾,脈絡清晰。順敘的方法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完全按時間順序記敘。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時間(當天下午——天黑——當天夜裡——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兩點——兩點以後)的推移,記敘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二是以地點的轉換為順序來敘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從作者到東京開始寫起,再寫到仙台後與藤野先生相處中的幾件事,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與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內在邏輯聯系為序來敘述事件。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中,作者用三個事例,從三個方面歌頌了志願軍的高貴品質。第一個事例重在表現志願軍戰士對敵人的無比仇恨,第二個事例表現志願軍對朝鮮人民的熱愛,第三個事例則展示了志願軍崇高的精神境界。這三個事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告訴讀者,志願軍是最可愛的人。在敘述一個事例時,由於時間變化與空間地點的轉換順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幾種順敘的方法兼而有之。
倒敘,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邊敘述,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倒敘能造成懸念,增強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勝。我們讀過不少倒敘的文章,如《一件珍貴的襯衫》、《一件小事》、《回憶我的母親》、《記一輛紡車》等。使用倒敘方法應注意的是:文章開頭交代了事件的結局後,要轉回到事件的開頭,從起因寫起;在敘述完事件的經過後,還要回到結局上來,這樣才能首尾相合、結構完整。
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然後再接著敘述原來的內容。魯迅的《故鄉》中有兩處插敘。一處是當「我」的母親談到閏土時,作者用「這時候,我的腦海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引出對少年閏土形象的插敘。另一處是對楊二嫂形象的回憶。這兩處插敘使閏土、楊二嫂過去與現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況形成鮮明對比,充實了文章內容,深入開掘了主題思想。插敘的內容應能對中心內容起補充、解釋或襯托作用,根據中心內容的需要可長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現中心思想的范圍,否則會喧賓奪主、繁瑣累贅。使用插敘時,要安排好與中心內容的銜接,使過渡自然,內容貫通一氣。
補敘,也叫追敘,是行文中用三兩句話或一小段話對前邊說的人或事作一些簡單的補充交代。補敘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機組成部分,文章的關鍵之處。沒有補敘,故事情節上就會出現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滸傳》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一節,敘述在黃泥崗松林內七個販棗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綱。看到這里,讀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販棗客商喝得,為什麼楊志等人就喝不得?這時,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吳用、晁蓋等七人的姓名,並介紹了使用障眼法、當面吃酒以瓢下葯的經過。這樣,通過補敘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見,補敘實際上是在敘述時,故意「藏」去若乾片斷,到後面適當的地方再把這些片斷「亮」出來,使讀者恍然大悟。通過這一「藏」一「亮」,造成敘事的波瀾。
感悟秋天如果說春天就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所說的那樣,是新生的嬰兒,那麼我想夏天該是朝氣蓬勃的青少年,秋天便是穩重的中年人,而冬天就是慈祥的老人.我認為,在四季中最有特色的莫過於秋天.秋天沒有冬天千里冰封的奇妙景象,也沒有春天的柳浪聞鶯,夏的清風鳴蟬.但秋天有她的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站在田地邊,放眼望去,一幅生動的「秋日豐收圖」將會映入你的眼簾:田地里,高粱漲紅了臉,稻穀壓彎了腰;田地邊,果樹直的果子都已成熟只等農民伯伯去採摘;樹下,農民伯伯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拿著毛巾擦乾自己辛勤的汗水,笑容可掬望著豐收的田野,盡情享受著豐收的喜悅.秋天的景象很優美.從文人墨客形容秋天的詞語「秋風送爽」「碩果盈枝」中便能體會到,但這還不夠,在現實生活中去體味才更富有詩情畫意,你若要尋找秋天,我建議你最好去樹林走走,時間就選擇在一個晴朗的下午吧.因為這段時間最能讓你感受到秋的氣息.此時獨自一人漫步在幽靜的林間小道,秋風拂過,秋陽普照,林濤聲聲;聞著迷人的菊花香,看著樹上金黃的葉子隨風飄落,不禁會讓你想起黃巢的《不第後賦菊》的詩句:等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秋天不僅景色美,它還蘊藏著豐富的哲理.正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段時間,人們可以盡情地放飛夢想和希望,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奮斗,去迎接屬於自己的光輝歲月.如果人在這個時候不去努力奮斗,不去為自己的希望而播種,那麼這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很難有好的收成.我現在處在人生的夏初,人生的秋天離我還比較遙遠.但我能因此而鬆懈大意,等人生的秋天到了再去奮斗嗎?不,不能.我現在也要不停地奮斗,為自己的人生的秋天打好基礎,奏響人生的四部曲:歡度春天——開拓夏天——奮進秋天——安度冬天.。
一般說明文的寫作順序有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1.時間順序:時間順序是按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說明事物的.介紹事物發展變化過程的說明文常使用這種順序.一般以時間先後及發展階段為序進行說明,比如寫生物以繁殖生長過程為序,寫事物以形成演變過程為序等.2.空間順序:空間順序是按事物的方位為序說明事物的.說明形狀和構造的實物說明文常使用這種順序.—是按實物的空間位置或構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後內外、東西南北等次序,根據情況靈活安排.3.邏輯順序:邏輯順序是按照事理的關系來安排先後順序的,這樣安排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介紹比較復雜的事物和現象,以及介紹事理的說明文往往使用這種順序.一般按由淺人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進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