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看懂道德經的幾種方法

如何看懂道德經的幾種方法

發布時間:2025-02-09 18:21:00

❶ 生命必讀之書——《道德經》之第一章

昨天細讀了路西法殿下創建的【聖賢書友】中的《道德經》,一時沒能忍住,便寫了一文。誰知,這文一寫,竟忍不住萌發了全本讀《道德經》的慾望。

今早起床,什麼也沒有做,就拿著《道德經》捧讀。結果,誦來誦去,神清氣爽。那時,我就想,這寺廟里的和尚為什麼伴著晨鍾暮鼓,孜孜不倦讀經了。原來,讀經本身也是一種修身養性。我不當和尚,不念佛經,那麼,晨鍾暮鼓,讀一讀這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不是對以後生活學習有幫助呢?

所以,就學學這些和尚們,天天念一念《道德經》,悟一悟道,指不定悟出點名堂。因此,從《道德經》第一章開始反復讀,一直讀下去。我想,待到讀完整本《道德經》,也算是在路西法殿下的引導下,系統讀完了一本書,那真是快莫大焉。

之所以快莫大焉,是因為殿下還有貝的獎勵讀下去,並引導著思考寫文。那就索性讀,寫,既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又能提升寫文水平,何樂而不為?因此,每天作為必讀書目,並為此更一篇文。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直譯:

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不是真正的道。這個叫出來名字的道的名字,不是真正的名字。(真正的道)無名是萬物的本始;(被定義的道)有名,是解讀萬物的根源。

因此,用無欲的心態(不帶任何慾望)可以了解、觀察到道的玄妙,用有欲的心態(懷著各樣目的)能了解、觀察到道的效果。無名和有名,是同一來源而不同的名稱。它們都是玄妙的東西。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大門,

我的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是整部書的總綱,在全書中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該章搞懂了,領悟相對透徹了,其它各章節就容易看懂並深入理解得了。

何謂道?沒有結論。反而讀來讀去有些繞。說得出來的道,不是通常意義的道。給這個道命名,卻又不是真正的名。也就是說,你所悟的道,只要說出來,就走了樣。正因道之無名,它才是萬物的本源。有了名,便成了了解萬物的根本。

它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因為老子是道學的鼻祖,我們不妨從道教的陰陽圖形中來進行直觀感悟。

陰陽太極圖,是一個圓圈裡面有兩個黑白標志,各佔一半。如果將整個大圓圈看著是道且無名的話,那裡,裡面的兩個黑白陰陽部分就是有名和萬物之母。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可歸結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再生東西南北中,誕生了萬事萬物。

同時,黑白陰陽還表明,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它們本來是平衡存在的,在大圓圈中各自均衡對半。如果打破這個平衡,那麼,有可能陰多一些,也有可能陽多一些。

因此,它體現了老子最基本的哲學思想:平衡中和,辨證思維,探幽尋微,生生不息。

.這章講道、名、有、無、妙、玄等基本概念,它引導人們去積極思考。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語言文字都無法將這個道精準描述出來。你費盡心思描摹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那怎麼辦?繼續去找。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大家都去找,一時找到了自認為是真道的道,但卻不是。便又尋找。在不斷的尋找過程中,完善自己,發展自己,力求與真正的道接近。如此,個人就進步,社會就發展。

道是很美的東西,全在於去悟。用任何語言文字都無法描述。余秋雨先生說:自然的最美處,正在於人的思維和文字難於框范的部分。讓它們留住一點虎虎生氣,交給人們一點生澀和敬畏,遠比抱著一部《康熙字典》把它們一一收納,有意思得多了。

這個人的思維和文字難以框范的部分,就是道。人們不僅要用心去感悟,更要對它有所敬畏。不要以為人定勝天,吼了吼,大地也要抖三抖。那都是偏離了道的正確方向,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

我們現在不得不回過頭來,重新治理環境,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體現陰陽太極中的平衡。不能偏頗太大。只有如此,才能在尋道的路上探幽尋微。

我國古代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就有一股執著精神。他當年對著竹子苦苦格物,尋求道的真諦。竟一連格了好幾天茶飯不思,夜不安寢。最後終於格出了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當然,他把這個道悟出了,雖然能引導人們解決一些哲學問題,但又不是真道。人們還得不斷地格,以致無窮。

因為,自然之道,是玄之又玄,是奧妙無窮的,終其人類,不一定能悟出老子所說的這個「道」。

而無名與有名,體現了世界的對立統一和辨證思維。太極上的陰陽兩極,相互對立,但它們統一存在於這個大圓圈內。一切事物的對立發展,此消彼長,都是在這個大圓圈中進行的。這就從直觀上顯現了世界的對立統一。在對立統一中體現辨證思維。

陰到極致,便轉化為陽;陽到極致,便轉化為陰。所謂否極泰來,日中而仄。紅得發紫,也是如此。應用於實際生活中,做事要留有餘地,不可頂滿格去干。功成要身退,居安要思危。

不過,在我們寫文,尤其是寫小說、故事設計情節和人物時,一定要體現這種辨證手法。一個人物,其個人命運,要將其不斷打入谷底,慘得不能再慘。在慘到極點時,進行陰陽轉化,峰迴路轉,讓人心情隨故事情節,隨人物命運而迭宕起伏,扣人心弦。如果沒有波瀾,陰陽反差不大,那這篇小說或故事,註定是失敗的。

在剋制自己的慾望上,用有與無辨證去約束,對個人的命運和前途,尤為關鍵。

有就是無,無就是有。二者相伴而生,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你今天位居高位,有大把的權力可以揮霍,有享不盡的榮華,但那無,卻悄悄蔓枝展開。當你的貪欲達到陰陽轉換的臨界點,無,就訇然而至,將你打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多少腐敗分子盡管犯罪手段千變萬化,但終逃不脫因為心中的有(欲),才換來了個人的無(身敗名裂)。

相反,你雖然身處逆境,處於全無的的狀態,只要心中有夢想,有渴盼,並切實可行去進行人生的規劃,全力以赴去落實,那麼,你的「無」可轉化為」有「,實現人生的逆襲。

為了更深入更透徹地解讀《道德經》,今天翻了翻資料。無意發現了央視原主持人白岩松也在讀《道德經》。並且,還開有講座。饒有興趣聽了會兒,很受啟發。

白岩松從24歲初步讀《道德經》,讀過一遍後,就擱置那兒了。據他講,雖然擱置了,但其書中的價值觀卻深深印入腦海中,並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中無意識加以運用。

隨著事業的蓬勃發展,他到36歲名聲大噪。但接二連三的困惑也來了。聲名遠播,一時有些承受不住。在隨後而來的采訪和編輯中,總是感到不順手。效果很不理想。那時,他很苦悶。後來,又重拾《道德經》從中找到了答案,徹底解決了問題。

他說,之所以采訪和編輯不順,是因為心中牽掛著「兩老」。老領導,老百姓。總是揣摩著他們的心思和反應。在些狀態下,就前怕狼,後慮虎。戰戰兢兢,不得要領,方寸很容易亂套。他看了《道德經》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原來,他在工作時,首先心中就有一個私,所以,表現於外在行動上,就受這個私所左右,那麼,乾的活就非常糟糕了。

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後來再去工作時,就完全放下心裡的負擔,按照事物本來的面目進行,效果出奇的好。

我聽了他講的親身體會後,以為,其實,他的這個困惑在第一章里就可以找到答案: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無欲,心裡沒有任何負擔,靜心觀察事物,才能發現其精妙之處。常有欲,心裡有多樣的假設去觀察事物,肯定會帶著各式各樣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難免看問題,處理問題會偏頗。不能達到准確反映事物本來面目的效果。

真沒想到,這么個大腕,對於《道德經》研讀得這么深透。他開的有一系列講座,在喜瑪拉雅上有專題。我訂閱了下來,作為以後深研《道德經》的輔助材料。

清心寡慾,淡然寧靜研讀《道德經》吧。白岩松把它稱為「我生命中必讀之書。」我後來想了想,把古文化的儒、釋、道,三者作了一個比較,儒家力求人們積極入世,而釋家則想方設法使人們出世,比如遁入空門,六根清凈,也就是現實生活中一遇挫折,就皈依佛門。而道學卻介於這兩者之間。既要入世,也要在入世時保持一種寧靜致遠的心態。

如果說,儒家是主張進行人生加法的話,那麼釋家卻是讓人拋開一切,遁入空靈。而道家是既做加法,也有空靈,更是不斷做減法,從這個側面來看,是融三者之優。

形象比喻來說,你往人生路上不斷飛奔的時候,該丟棄的必須丟棄,該吸收的必須勇於吸收,該靜止時必須如和尚念經般從容念經。在不斷地動與靜的交錯中,感悟人生,修正方向,才不致於迷路,才不致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

願這生命必讀之書,伴隨左右,如一盞指路燈,驅散陰霾,時時有光明。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懂道德經的幾種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摩托真空胎安裝方法 瀏覽:590
有什麼方法比較快入眠 瀏覽:416
研究一般課題的科學方法 瀏覽:454
女生自助購物正確方法 瀏覽:155
急性鼻炎咽喉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927
大金過橋檢測方法 瀏覽:756
碳酸鈉和硫酸銨鑒別方法 瀏覽:209
如何區分家長類型和溝通方法 瀏覽:588
秦艽的種植方法 瀏覽:325
你會用簡便方法計算53 瀏覽:338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瀏覽:115
風寒濕痹阻證最快的治療方法 瀏覽:464
小哥哥鍛煉方法 瀏覽:786
樁基本功訓練方法 瀏覽:551
任務驅動實驗教學方法 瀏覽:926
手工捆紮方法最常用的 瀏覽:618
紀律如何整頓有什麼方法 瀏覽:398
照片電子檔案手機製作方法 瀏覽:818
腦腔梗治療新方法 瀏覽:764
犬瘟病治療方法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