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鍾衛書法與二王的關系
首先作為書法愛好者,可能是本人學習的面不夠廣,沒聽說過什麼「鍾衛」,但是我可以給你說一說書法家「鍾繇」、「衛夫人」與「二王」的關系:
先簡單介紹了這四位大書家,如果想知道詳細介紹,可以網路:
鍾繇,(公元151年-230年),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鍾繇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鑽研學習鍾繇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鍾王」。
衛鑠別(公元272-349年)稱衛夫人,是晉代著名書法家。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習書法,衛夫人是「書聖」的啟蒙老師。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為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
綜上,其實脈絡已非常清楚,王獻之是學習王羲之,王羲之是啟蒙於衛夫人,而衛夫人是師承鍾繇,可以說是一脈相承,不知這樣給你解釋能不能解決你的問題。
② 毛筆書法好難啊!手會自己發抖,根本不聽我指揮,求正確的握筆方法!有圖更好,拜託各位了!
要想寫出巧妙優美的好字,就要正確地掌握方法。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學書有序,必先能執筆」。可見執筆之重要。
前人傳下來的執筆方法很多,有龍眼法、鳳眼法、撥燈法、二指法、三指法、四指法、單鉤法、雙鉤法、捻管法、撮管法、握管法、搦管法、雙手回腕法等等。
可以採用的方法有:載重法、握卵法、垂直法、平腕法。比較正確合理而又切實可行的且符合人的手腕生理特徵和用筆規律的叫「五指執筆法」,相傳是由「二王」傳下來的,唐代陸希聲得到後,再傳至宋代錢若水,才公開出來。
五指執筆法的要領是:指實、掌虛、掌豎、腕平、管直。
指實,就是手指執筆要有力量,外側四指相互靠攏,骨節向外,密實而不鬆散。內側拇指中部骨節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圓如馬鐙形,這樣五指一齊用力,執筆既堅實有力,又有助於運筆。使之松緊適度。太緊,運轉不靈;太松,使不上勁。指實,才能做到「毫無虛發,墨無旁溢,力聚管心,執筆穩定。」
掌虛,就是執筆時掌心要虛空,不能曲指塞掌,無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貼到掌心,好像手心裡拿著了雞蛋。大拇指和食指間的虎口要張開大些。這樣,運筆就能穩實而靈活,容易把字寫得健美。
掌豎,就是執筆時手掌要豎起來。掌豎才能筆直,筆直才能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運轉自如。
腕平,是指手腕與桌面要平行。康有為說「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豎其鋒」。因為管直則鋒正,這於運腕、掌聲豎有密切關系,掌豎、腕平、管直鋒正,加之懸肘用筆,既靈活又有力。
管直,執筆寫字時要盡量保持筆管紙面垂直,使筆畫容易保持中鋒。但在具體的運筆過程中,筆管有時要有俯仰傾斜的情況,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穩。
執筆的高低:要適當,執筆的高低要根據字體的類別、大小和筆管的長短而定,一般來說,寫小字執筆要低些,離筆頭一寸左右,太低了筆畫局促不自由。寫中楷或大字,執筆要高一些,約二寸左右;寫大楷和草書筆管要再執高一些,約三寸左右。執筆越高,迴旋的幅度就加大,更便於揮運。但過高了,下筆飄浮,無力無筋骨。
另外,站著寫大字,通常採用捻管執筆法,即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捏住筆桿上端,高高提筆,仍要求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這種執筆法適合書寫大字,或者書寫行草與狂草。用提斗筆書寫特大的字或題壁,即用拇指貼夾住筆桿內方,力量由內向右用力,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列抓住園斗外面,用力方向
與拇指相對,小指則貼在下面,高懸肘腕,以臂代替筆桿的運轉,這種執筆方法叫「提斗拋筆法」。另一種寫特大字的方法是「雙手回腕法」。它是用左手握住筆桿的上端,由左內向右外用力;右手握住筆桿的下端,由右外向左內用力。這樣,雙手齊力,氣勢豪邁全身用力
③ 王羲之因字寫得好被後人譽為「書聖」,他是怎麼練習寫字的
王羲之靠著勤奮練習寫字的。
王羲之能成為一代「書聖」,除了勤奮練習外,也與他博採眾長有關。剛開始的時候,他跟從親戚衛夫人學書,後來游歷名山見到李斯、曹喜、鍾繇、梁鵠等人的字跡,又去洛陽學習蔡邕所寫的石經,後來又在他的堂弟那裡見到張昶的《華岳碑》。
王羲之草書學張芝,楷書學鍾繇,既博採眾長,又推陳出新,成就了一位世代崇敬的「書聖」。
④ 怎麼寫二王的書法請主要從筆法和章法回答,謝謝!
首先,學書法完全可以先從行書、草書開始,不必先學楷書和行楷書。可先體會行草書的魅力,之後再學習楷書。沒有一定的步驟,只需領略到書法藝術中所蘊含的天道的奇妙,抱著謙遜的態度去學習,你一定能掌握書法藝術的真諦。
二王書法總的特點是俊逸、流麗。筆法變化多端。特別是「使轉」的動作,即運筆時筆鋒在紙面上如何扭轉自如而又不露斧鑿痕跡,甚至有的地方若不深入研究,根本無法知道是怎麼運筆的。另外,筆畫之間的連接也是二王筆法的一個主要特徵,這在「小王」王獻之的書法中體現尤為顯著。如王獻之的《中秋帖》,寥寥數行,每一行從上到下所有字幾乎都是連成一筆寫出來,因此米芾稱之為「一筆書」。
再說章法,二王的行草書不講究字里行間的整齊、規范,而體現在「行氣」上的流暢與靈活。字的大小、筆畫的輕重都產生出對比差別的美,妙趣橫生。學習二王的書法,不能拘泥於一筆一劃的精到,而應該從整體上把握其氣韻。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