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用化學方法篆刻金屬花紋圖案

如何用化學方法篆刻金屬花紋圖案

發布時間:2024-12-30 14:55:11

如何去除銅板上的銅銹

方法:檸檬汁和小蘇打混合塗抹在生銹處即可。

銅銹形成原因:

銅銹是銅與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反應產生的物質,顏色翠綠。銅銹是一種草綠色的單斜系結晶纖維狀的團狀物,或深綠色的粉狀物。它不溶於水,溶於酸。也溶於氰化物、銨鹽和鹼金屬碳酸鹽水溶液而形成銅的絡合物。

(1)如何用化學方法篆刻金屬花紋圖案擴展閱讀

銅板上真假銅銹的鑒別方法

1、用針尖刺扎銅銹部位,古銅銹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製作的偽銹,不但容易刺入,松開手後針會被偽銹含住掉不下來。

2、取一些銅銹試樣,用高溫熱針燒灼,真正的古銅銹是天然生長的礦物結晶,在高溫下既不會熔化,也不易燃燒,更不會有酸味兒或其他異味兒。

3、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銹取一塊,觀察銅銹下面露出的皮殼,偽銹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銅色;古銅銹下面則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

參考資料

人民網-去銅銹、當漂白劑,盤點檸檬的九個妙用

網路-銅銹

❷ 簡述什麼是篆刻篆刻一般常用的材料有哪些

篆刻,可稱為印字,治印,俗稱刻印章。它以篆書為主的書法、美術、雕刻於一體,具有民族獨特風格的綜合性的傳統藝術,又稱為「篆刻藝術」。

❸ 清朝銅錢真偽如何辨別

一、聽聲音定真偽。古銅錢年代越久,鈣化越嚴重,鈣化後的銅錢失去銅的原聲,用金屬撞擊聲音沉悶,聲音越小,時間越久。凡是發現聲音尖高的古銅錢,說明沒有鈣化現象,可判定為新彷品。

二、聞氣味定真偽。古銅錢時間越長,其氧化越嚴重,銅錢氧化的時間越久,其銅腥味越小。凡是銅腥味重的古錢幣,皆可判定為假貨。

三、觀銹色定真偽。古銅錢停止流通後,存放不當會生銹。傳世古銅錢銹層較薄,且銹在局部,錢面大部分呈古黑色。出土銅錢坑口不同銹色不同。土坑出土的銅錢,銹層一般較厚,銹在一起的銅錢叩開後,有「泛金」、「泛銀」、「泛藍」現象。

「三泛」現象是無法仿製的;沙坑出土的銅錢,一般銹層較薄,錢面多生紅黃銹;水坑銅錢銹色布滿幣面,呈墨綠色。古銅錢的銹是由內向外而生,行家稱其為「發銹」、「貼骨銹」,真銹是很難去掉的,凡是銹容易去掉的銅錢,可判定是贗品。

四、舌頭舔定真偽。用舌頭舔錢面,真品無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澀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銹或作漿,必假無疑。

五、水煮定真偽。古銅錢上的銹或綠或紅,或黃或藍,附著力極強。遇到銹色可疑的高古錢,放入沸水中煮20分鍾後看銹色,如果銹色不變不脫的是真錢,變色脫銹的可判定是假貨。

(3)如何用化學方法篆刻金屬花紋圖案擴展閱讀:

古代銅幣的保養注意事項:

古幣的保養主要是除銹,除銹的方法很多,專家建議:古錢除銹不易徹底,以除去表面浮銹,看得清古錢文字為妥。千萬不能在強酸或強鹼中脫銹,也不宜用尖銳的利器除銹,這樣會損傷古幣。

最理想的方法就是選用大號油畫筆,減去鼻尖上部分棕毛,只留5至7毫米的根部,用這種自製的刷子去刷古錢上的銹,可以恰到好處地刷去古錢上的浮銹和殘綉,而絲毫不傷古錢上的包漿。

❹ 如何鑒賞一方印章從哪些方面入手

印章的鑒賞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印材品種、形狀特徵和文字篆刻。形狀特徵主要包括印面和印鈕,而篆刻文字在形式上則有古文、大篆(籀)、小篆、八體書、六體書的區別;從神韻上則又要看印中每字的篆刻是否連貫(篆法),布局是否合理、美觀、新穎(章法),每一筆劃是否豐神流動,或莊重典雅或滯澀等(筆法),用刀是否力度合宜,充分體現筆鋒和書法神韻,以及鏤刻深淺是否合宜(刀法),這四法又要涉及到專門的篆刻學方面的知識了.

下面介紹下

一、印章材料的品種

印章材料(簡稱印材)就是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物質材料。在秦王朝前所用材料大都是金、銀、銅、犀角、象牙等,但從出土的戰國時代的官、私印來看,絕大多數是銅質,也有玉印、石印,但犀角和象牙印尚未見過。秦漢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最多見的也是銅印,間有玉、金、銀、鐵等。在封建時代不僅印名有等級區別,官印印材也有等級限制,其次序是金玉最貴,銀次之,鋼又次之。但對於私印印材卻沒有限制。

隋唐以後,印章是加蓋在絹紙上的,不受封泥限制,印型也逐漸有所增大,印材以銅質為多見。宋代出現了瓷印,則又是一種新型的印材。這時私印印材的范圍更廣,有竹木,有金石,有玉,有銀,有角,有牙。

總之,在明以前的官印中銅質最多,私印印材較廣,明以後的印材主要是花乳石。花乳石的質地比金銅等金屬較松軟,易於上刀篆刻,因此用花乳石雕成的印章,其字跡大多給人一種從容不迫、一氣呵成的感覺。而金屬印章則不同,如銅印一般是先鑄成型,然後才雕字,因而十分艱難。從價格上講,花乳石產於山間田野,不似金、玉、角、牙那麼昂貴。

從印章的藝術欣賞角度而言,花乳石含有優美的天然花紋和不同的色澤,經過磨琢,其美觀甚至遠過金玉。鑒於以上三個原因,花乳石在明代一被發現就迅速傳開,成為印章的通用材料。

花乳石是一個總名,因產地不同,各得其名。最著名的有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

1.青田石

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縣城東南的山口、圖書山、方山、岩壟、白扌羊、封門山等地都以產這種石而聞名,尤以方山產量最豐富。

青田石一般夾雜在堅石之中,因而大塊極少見,其紋理細膩溫潤,易於刻寫,並能充分體現字體的書寫風格和形態,顏色有黃、白、青、綠、黑等,而以凍石為最上乘。所謂「凍」是指石質細膩透明,凍石中又分好幾等,而以燈光凍最為昂貴。

燈光凍:這種石頭通體透明純潔,用燈光一照還閃閃發光,耀人眼目,故稱燈光凍,是青田石中的最上品,可謂石中之石。其色白中略顯黃,紋理堅致細密,價比金玉。

黃色凍:顏色像蜜蠟,光潔可愛,稍次於燈光凍。

魚腦凍:顏色青白如魚腦,半透明如玉。

田白:純白如玉。墨田:純黑色。醬油凍:褐黃花,或深黃帶灰色,又稱牛角凍。

松皮凍(松花凍):帶有紅、黃、黑斑紋,和其他石比起來略顯堅硬。

白果凍:淺黃色的底子呈現全綠色,純凈得如同煮熟的龍眼一般。

薄荷凍:綠色中稍含青灰色,質地勻潤,又稱梅根。

紫檀凍:紫色中略帶微黃。

2.壽山石

壽山石產於福建侯官縣壽山(今福建省福州市北30公里芙蓉峰下),壽山又名塔山。壽山的石質較青田石堅硬細致。壽山石中因質量和產區不同又有田坑、水坑、山坑之別。田坑是指產於山谷山灣的田野之中,為壽山石中的上品。水坑是指產於山溪山澗岩竇之處,次於田坑所產。山坑是指產於山中石間,是壽山石最早發現的地方。據史書記載,早在宋朝時,壽山石即被開采,不過那時並不是用來製造印章,而是被加工成各種石雕的小玩藝,十分流行暢銷。後來由於開采量很大,毀壞了田地和道路,宋王朝遂下令禁止開采,此後數百年間也就無人問津。

直至清康熙年間,福建人陳日浴在偶然中發現了壽山石可雕刻印章,而且成品優雅精美,於是入山開采,漸漸使壽山石印為天下所寶。現按壽山石的三坑,對壽山石作一介紹,以資鑒別與收藏。

(1)田坑。

田黃:亦稱闐黃。有黃、白、紅、黑四種顏色,其紋理就如同樹心紋一樣,越往裡越密,表層的紋狀帶有類似蛤蟆皮一樣的斑點,內層紋卻似蘿卜絲或橘瓤紋狀。田黃又按它的天然色分為好幾等,其中橘皮黃最貴,餘下依次為金黃、桂花黃、熟粟黃、枇杷黃等。田黃石的上品比金玉要珍貴得多。

都靈坑:一作都丞坑,又作杜陵坑,清道光初年開始發掘,有黃、白、紅三色,質地比田黃稍堅,有全透明的,也有半透明的,偶而雜有沙點和白點。如果是純潔無疵的,則會隱隱現出蘿卜紋來,其中以金黃為貴,次為桂花黃,最次為枇杷黃。

迷翠寮:產於都靈坑頂,質地細膩,透徹不及都靈。其中有純潔而黃的類似田黃,也有黃色中帶金點的。

(2)水坑。

魚腦凍:又名白水晶,是水坑中的上品,其中又以坑頭洞和水晶洞兩處所產為貴。質地堅硬透明。色澤則以白如凝脂、黃如油酥者為貴。

天藍凍:又稱蔚藍天,也產於坑頭、水晶二洞。質地細膩,有棉花狀花紋。其色純凈通靈,如雨過天青,是水坑中僅次於魚腦凍的產品。

牛角凍:產於坑頭洞,色如牛角,但比牛角顯得通明而有靈氣。有紋如犀角的,有顏色微黃的,以白色而顯出蘿卜紋的為上品,藍白色的次之。

瓜瓤紅:又名肉脂,產於坑頭洞。其紅處色澤鮮艷如三春桃花,白處則又純潔如玉。

(3)山坑。

高山凍:產於高山洞等處。高山產石之多,種色之繁,為壽山諸坑之冠,顏色有紅、黃、藍、白。白色中,有純白帶紅點的,似昌化之星星;有白而晶瑩的,叫做高山晶。紅色中,有叫美人紅的,如薄紗籠玉體。

芙蓉凍:質地細膩圓潤,鮮靈稍遜於白水晶,以藕尖白為貴,豬油白為次,雪白又次。也有淡黃色的,也有嫩綠色的(被稱為芙蓉青)。

奇良:半透明,有光澤,多為黃、白二色,從質地上看堅而易刻,黃色的光彩奪目,如陽光下成熟的橙子。

3.昌化石

主要產於浙江昌化縣的康山玉石礦,有水坑和旱坑之別。水坑所產石質細膩,旱坑所產石質乾燥堅頑,且含有比鐵還硬的砂釘,鏤刻十分不易,因此昌化石也就以水坑所產為貴。由於昌化石中多帶紅塊,如同雞血,故又稱"雞血石"。鑒別昌化石的優劣有兩個標准--質地和顏色。質地上以羊脂凍為最貴,其白如玉、半透明。次為烏凍,深灰色,半透明。顏色以全紅為上,四面紅次之,對面紅又次之,頂腳紅與局部紅為最下。如果質地屬羊脂凍,顏色為全紅,最為珍貴,價值甚至超過田黃。有的昌化石比較粗劣,血塊不夠成熟,石販子就把它用油炸一下,使裡面的血色外露,如果不識則很容易上當受騙。

事實上鑒別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用刀在紅處輕輕地刻劃一下,再到亮處去對照,看看劃過後所呈的紅色和周圍的顏色是否相同,若不同,則很有可能是仿製。

以上介紹的只是三大名石,它們的等級和種類也遠不止這些,巴林石也是印材很重要的產地。此外還有大松石(產浙江寧波大松所)、陰洞石(產廣州)、房山石(產北京房山縣)、江山石(產遼寧)等等。但這些石的質地一般比較粗劣,色彩和畫紋也缺少自然之美,但它們在某些地方卻和名石十分相似,因而為作偽者和石販們所青睞。

總之,石不論產於何地,都以老坑所產為佳。因為這些石頭中一般含有大量水分,而且色彩不敗,又易於篆刻。新坑所產則質地太軟嫩,易腐蝕,刻成數年後即多出現裂紋,或者朱文(陽文)則細者變粗,白文(陰文)則粗者變細,刀法筆法全失其真,色彩上也漸漸變得老舊,失鮮明之感。

4巴林石

巴林石產於內蒙古巴林右旗的大板, 在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就作為貢品的記載。巴林石礦源豐富, 色彩斑斕、品種繁多, 但由於是近二十年來才大規模開採的, 其品名多借用壽山石名, 諸如燈光凍、芙蓉凍、桃花凍、水晶凍、羊脂凍等。但巴林雞血石和巴林黃和牛角凍等是其自己特有的品名。巴林黃如雞油色, 半透明, 雜質極少, 也易於受刀, 但此石產量很少, 難以獲得; 牛角凍色濃如牛角, 淡綠, 微透明, 肌理多含不透明或白色團塊, 也很少見; 巴林雞血石色紅如血, 多呈帶狀、片狀和星點狀, 也見全石通紅者, 地的顏色豐富多彩, 有牛角地、黃白地, 芙蓉地等, 尤以白色羊脂地雞血石最為罕見。同昌化雞血石相比, 巴林雞血石的血色嬌艷有餘而莊重不足, 似乎有一點華而不實的感覺, 因而其收藏價值也稍遜於昌化雞血石。

二、印章的基本常識

印章的內容很廣,特徵也因不同的印材而異,刻法也有種種術語,了解這些知識對於收藏和鑒賞都有很大用處。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些常識。

1.陰(白)文印、陽(朱)文印、陰陽間文印

印章上文字或圖像有凹凸兩種形體,凹下的稱陰文(又稱雌字),反之稱陽文。但古代的稱法和現在正相反,因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擁上的印記來稱陰陽文的,在封泥上呈現的陰文,在印章上卻是陽文;在封泥上是陽文的,在印章上卻是陰文。因此,為了避免誤會,就把陰文稱為白文,陽文稱為朱文。有的印章中雜有白文朱文,就稱"朱白間文印"。

一般說來,古印中多為白文印,字體幽雅有古意,筆勢壯健,轉折處宜一氣呵成。白文印字體一般肥而不失之於臃腫,瘦而不失之於枯槁,得心應手,妙在自然,最忌矯揉造作。朱文印始於六朝,盛行於唐宋,字體清雅,筆鋒盡露,但筆跡不能粗,粗則顯俗氣。

2.鑄印、鑿印

金屬印章,不論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後用翻砂法或拔蠟法冶鑄而成,這就稱為"鑄印"。古代印章大多是連印文一起鑄成的。非金屬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鑄,只能用刀鑿刻。也有金屬印章先鑄成形,然後鑿刻印文的,一般稱這種印為"鑿印"。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於封拜,不待范鑄而匆匆鑿成應用,因而被稱為"急就章"。

3.兩面印、多面印、子母印

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職位稱號,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語、圖像等,凡兩面都刻有印文的則稱為兩面印。多面印即類推。兩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鈕,只在中間鑿一小孔以便穿帶,所以又稱"穿帶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攜帶的稱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總印

古人認為印章是作為信用的象徵,故把名印作為正印,字印作為閑印雜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樣,而"氏"字與其他的閑字雜字都不用,用之則表示不敬。字印亦稱表字印。漢晉時代的字印必連姓,後代或連或不連。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趙氏子昂"。姓名、字並刻為一印的稱為"名字合印"。也有將籍貫、姓、名、字、號、官職等並刻一印的稱為"總印"。

5.迴文印、橫讀印、交錯文印

迴文即用來處理兩個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誤讀,又可使名的二字連為一體。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環讀之,則為"姓某某印",而不讀為"姓印某某"。如"王從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迴文,易誤為姓王名從,看不出為姓王名從之。橫讀印、交錯文印極少見,一般只用來刻官銜和地名。如"司空之璽","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璽"二字刻在下,這就叫做橫讀印。交錯文印就是以對角順序而讀。四個字的,第一個字在右上,第二個字在左下,第三個字在左上,第四個字在右下。如"宜陽津印","陽"字在"津"字下,"津"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誤讀成"宜津陽印"或"宜印津陽"。

6.書柬印、鑒藏印

書柬印在古代比較流行。秦漢至南北朝時採用泥封,泥封後鈐有印章,但一般只用名印。至後來則用"某人言事"、"某人啟事"、"某人白事"、"某人頓首"、"某人敬緘"等印刻,這些都是書柬印。鑒藏印是收藏書畫的印記,始於唐代。唐太宗有"貞觀"二字連珠印,唐玄宗有"工元"二字長方印。這兩顆印雖未標明鑒藏字樣,但卻是鑒定性質的,是最早的鑒藏印。宋代以後鑒藏印的內容豐富起來,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後來居上之勢,為收藏家所青睞。其次,通過鑒藏家的鑒藏印還可考訂古代珍貴書畫的流傳情況。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賞"、"某郡某齋(堂、館、閣)圖書記'等。不少印譜中也收了鑒藏印。

7.玉印

印材中以玉最為珍貴。其質地堅潔潤密,不磨不磷,可毀損折斷而不可破壞其紋理。因此古人多喜佩帶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堅貞。玉以越古越貴,一些商賈為欺市獲利,常把新玉放入油鍋中炸膾,使之成古色。

8.金屬印

指用金、銀、銅、鉛、鐵諸金屬刻成的印章。金銀質地太軟,不易上刀。筆鋒更難顯現,因此一般的鑄印時都摻以銅,不但易於成形,也易於鐫刻。通常所說的金銀印大都是塗金塗銀的,純金純銀的比較少見。官印中金銀是用來區分等級的,私印中用金銀的不多見。由於金銀印刻則膩刀,字跡柔而無鋒,從收藏與鑒賞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麼大的價值。銅印字跡壯健,帶有回珠。方法上有鑿有刻,亦有塗金上銀的。鉛印、鐵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見。明朝時,御史大夫用鐵印,取其剛直無私之意,但鐵容易生銹腐蝕,故流傳的絕少。

9.象牙印、犀骨印

牙印,漢時有官印,宋以後多作私印,以象牙為材料,其質柔軟韌膩,難中刀法。刻朱文則尚可見筆鋒,白文則無神氣。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對牙印都不太珍愛。象牙忌鼠味鼠便,一遇鼠尿則立即現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遠除不掉。又畏熱氣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帶。犀角印,惟漢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為印,別的很少用,其質地又粗又軟,時間一久,則會變形。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脛骨角為印的,這在民間較為流傳,官印和富家極少用,有關的記載也尚未發現,故始於何時還說不清。

10.水晶印、瑪瑙等印

水晶質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則斷,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瑪瑙的質地比玉更硬,是諸印材中最難鐫刻的一種材料,刻成之文又顯得鋒芒盡露,缺乏溫雅之氣。瓷印唐始有,宋漸廣,硬而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斷且硬。

總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實為事倍功半,收藏家與鑒賞家也只把它們作一種點綴品來把玩。

11.竹木印

木印一般用的是黃楊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鬆。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來刻印。竹根直選擇堅細無裂紋的,如果兩節間距適宜,根節又呈規則性分布,則非常美觀,足供珍玩。核則以廣東的欖核為貴(欖比橄欖大,不可食),質地堅韌,其他大都軟,只可削刻,難盡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各種形狀,集工藝品與印章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與鑒賞家所網羅的一個范圍。

12.印鈕、印綬

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來穿帶部分就叫做印鈕(紐)。早期印章鈕形質朴,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狀,橫穿一孔即可,後人稱之為"鼻鈕"。

隨著印章和雕刻技術的發展,印鈕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種類也越來越多,大都是禽獸蟲魚等動物,如龍鈕、虎鈕、螭鈕、龜鈕、辟邪鈕,又有曲鈕、直鈕、泉(古銅錢)鈕、瓦鈕、橋鈕、斗鈕、壇鈕等。有的印章無鈕,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稱為"薄意"--一薄刻而有畫意。印綬就是指印鈕上穿的帶子,古代多用綿帛為之。秦漢以後,官印印級的顏色差別都有一定的等級區別,不可僭越。

❺ 青花瓷 的 製作工藝流程 謝謝。

每一件青花瓷從揉泥到燒造完成,經歷幾十道工序數十個技術關鍵點,都出自一系列藝人經年累積的技藝,經歷一筆一劃的精心繪制,即使是相似的內容也每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命。

青花瓷的製作工藝流程:

一:揉泥,目的是在於排空掉泥料中的氣泡,這樣來使泥料進一步緊致效果。如果少了這一道工序,會容易出現坯體中形有氣泡,如果坯體過於乾燥的話,在燒制的時候容易破裂變形。

❻ 篆刻基礎知識

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篆刻基礎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篆刻的起源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歷經了十餘個朝代。在這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篆刻藝術出現了兩個高度發展的歷史階段。

一個是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期,這一時期的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以時代來劃分。篆刻發展到了唐、宋、元時期,則處於衰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楷書的應用取代了篆書,同時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藝術走上了下坡路。這種形勢到了元末出現了轉機,畫家王冕發現了花乳石可以入印,從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藝術進入了復興時期。

明清以來,篆刻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流派紛呈。在這一時期文彭、何震對流派篆刻藝術的開創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是文徵明的兒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燈光石”凍石可以當做治印材料。經過他的倡導,石材被廣泛的應用。在這以後的一段時期內篆刻藝術流派紛呈現,出現了程邃、丁敬、鄧石如、黃牧甫、趙之謙、吳讓之等篆刻藝術家,一時間篆刻藝術呈現出了一派繁榮的景象。

直至近現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從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篆刻歷史。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 雕刻 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在我們游心賞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義。篆刻是什麼呢 它的解釋,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注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工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從「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 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面並無本來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雖說是記號,確有一定的讀音。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周璽”大為興起。各種大小形狀都有,一般分為白文,朱文兩種。秦代是中國文字由“籀書”演變成為篆書的時期,印的形式也更為廣泛,印文圓潤蒼勁,筆勢挺拔。

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字體由小篆演變成“繆篆”。漢印的印形制、印紐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 方法 ,在即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

篆刻的種類

周璽印:

秦朝以前,不論官印或私印都不稱為印,統稱為“璽”。

這是中國印章最早的名稱。璽有大有小,大的幾寸見方,小的只有幾分。印質有銅有玉。璽印採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氣勢雄健挺拔。小璽則比較清麗。

秦漢官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混亂的六國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統一的字體─小篆。在當時社會,小篆是規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規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與以往不同:四周多採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內。

唐宋以來的官私印:

唐代印章仍用篆體,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區別。

秦漢印印文多用繆篆,刻白文。

唐代因用印色直接蓋在棉紙上,官印一律採用朱文,當時也有人用隸書入印。

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則用「九疊篆」入印。宋元私印變化很多,用途廣泛,質地除銅、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類。當時並且以能看到朱紅印泥印在書畫作品上,產生藝術效果。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疊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數是闊邊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邊用漢篆,半邊用滿文。常設正規官,官印是方形;臨時派遣的官,官印是長方形,叫做“關防”。

篆刻的發展

先秦及秦、漢的璽印,是古代人們在交往時,作為權力和憑證的信物。此外,吉語印、肖形印、黃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會生活習俗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當時不分尊卑都稱為璽。璽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稱陽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稱陰文)兩種,古璽的形狀、大小不一,有長方形、方形、圓形和其他異形。內容有官職、姓名、吉語和肖形圖案等。古璽製作精工,或鑿或鑄;璽文精細,章法生動。朱文璽有的邊欄寬闊,白文璽多有界格,還有一種朱白文相間的古璽也很別致,可見當時璽的製作已趨成熟。在河南安陽殷墟曾發現過3枚類似古璽的實物,有人據此推斷古璽的起源當在商代,但尚須進一步探討。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稱璽,一般人的則稱印。秦印文字是秦書八體之一的摹印篆,與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莊重秀麗,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長方形印上(又稱半通印)加"日"字格,這是秦印顯著的特點。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還有以 成語 入印的,已開後世閑文印的先河。

漢代是璽印發展空前燦爛輝煌的時期。漢代除帝王印仍稱璽外,其餘都稱印。在官印中有的稱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稱信印或印信。現代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詞,即來源於此。漢印無論從內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為豐富,尤以私印的種類最為繁多。漢印以繆篆體入印。這種字體與漢代隸書的興起有關系,結體簡化,筆畫平整方直。漢印中還有以鳥蟲書入印的,裝飾性很強,是古代的一種美術字體。漢印分鑄、鑿兩種。西漢的印章多為鑄造,其中以西漢末年新莽時期的印章製作最為精美。東漢的印章以鑿印最有特色,因為東漢末期社會動盪,戰亂不已,官員將領經常調動或陣亡,造成封拜頻繁,往往印章來不及鑄造,就在預先准備好的印坯上臨時急就刻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飾。漢代鑄印莊重雄渾,鑿印健拔奇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都給後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響和啟發。

古代璽印的材料質地,多為金屬和玉石等。這些印材雖有耗損極慢和垂諸久遠的優點,但是由於硬度高,堅澀難刻,古代璽印製作須出自專門的工匠之手。據傳元末畫家王冕最早採用花乳石來刻印。早在古代的璽印中,曾發現有石質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花乳石易於鐫刻,自王冕採用之後,就為文人和藝術家用刀刻印開辟了新的天地。明代文彭也有用燈光石(即凍石)刻印的記載。石質印材的廣泛使用,為篆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物質條件。

篆刻的技法

石章拋光

石章拋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經過處理,使之細膩光潔的簡單工藝。

方法如下:

(一)先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紙打磨至細潔無紋路,然後在一塊豬、羊皮里層塗上一層極薄的上光膏(俗名拋光綠油),最後把細石洗凈石粉,稍干後在膏面快速擦試至光亮即可。

(二)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在金相砂紙上加一滴工業油液,將細石反復摩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拋光的首要條件是砂除表面紋路,其細膩程度決定印石的光亮度。無鈕印石宜磨成平頂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紙輕抹至不刃手為度。

印稿寫法

寫印稿前須磨細面,如磨石時力度不無法均勻,會出現印面傾歪斜,須注意變換印石方位,初學者寫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寫法:先將印稿設計透明度較好的紙上,翻過紙側依照“反稿”用鉛筆摹寫上石,再用毛筆復寫一遍。如臨印,可將印譜倒頭放置,在選臨的印拓邊置一小鏡,即依鏡中印章樣摹寫上石。印稿上石後,宜用鏡子對照原作仔細審視,作進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將毛邊紙(或毛太紙等)復於印面,在手掌中壓一痕跡,然後在紙透上壓痕范圍內用濃墨臨寫或設計印稿(初學者可先用鉛筆)2、將墨跡干透的印稿復於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紙石浮移位。3、用干凈毛筆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濕的清水,再用干凈的毛邊紙吸干多餘的水分。4、復二三毛邊紙於印稿上,用指甲均勻地研磨後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筆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關鍵是:經細砂紙磨平後印面殘剩的粉質不要去。以濃墨寫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後再濕水,以微濕均勻為要,刻者可不斷實踐中逐漸改進方法。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化學方法篆刻金屬花紋圖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截屏屏幕放大方法 瀏覽:963
如何把厚劉海換種方法變得更漂亮 瀏覽:912
中醫腱鞘炎最佳治療方法圖片 瀏覽:39
水杯氣密檢測方法 瀏覽:675
正確使用電筆的方法圖片 瀏覽:252
有效治療孕吐的方法 瀏覽:4
老朗逸保養燈怎麼歸零方法 瀏覽:861
河北壓膜繩安裝方法 瀏覽:526
前傾下半身訓練方法 瀏覽:615
教資同事借鑒你的教學方法 瀏覽:907
刮春筍的最佳方法 瀏覽:276
oppor7語音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5
全年級班級自動計算方法 瀏覽:296
電腦顯示器改網路電視方法圖 瀏覽:834
腿上肢肌力康復訓練方法 瀏覽:779
法考備考方法論六步驟三做真題 瀏覽:494
微區化學成分分析的方法 瀏覽:842
面層分類的計算方法 瀏覽:282
聚類分析是工具還是方法 瀏覽:250
檢測中心用水方法 瀏覽: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