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發音不準怎麼練習
可以進行發音訓練,訓練方法如下:
1、打開口腔訓練
在進行播音與主持的時候,說話的口腔比生活中說話的口腔要大一些。目的是加強口腔共鳴,美化聲音。打開口腔的基本狀態包括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實際上是一個完整動作。 打開口腔的四個相關動作是: 第一個動作是向上提起顴肌,保持正確的唇形,可呈「似微笑」狀態。
2、打開牙關
也就是拉開後牙上下之間的距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加大口腔容積,而且是要縱向加大容積。打開牙關的重點是上牙努力,而不是下牙用勁。
3、挺起軟齶,反射聲音
挺起軟齶也是為了增大口腔容積,軟齶挺起,肌肉稍變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射聲音。挺起軟齶時要特別注意,是口中的上半部分努力,不是向下壓舌面。有人將它稱為「半打哈欠」的感覺,這是貼切的。
4、輕收下巴
下巴放鬆是發聲的一個關鍵之點,在第三個動作挺軟齶時要防止下巴和舌根緊張。所以要小心翼翼地輕輕地向後收下巴,放鬆巴。
(1)快速恢復聲腔的方法擴展閱讀
發音的生理基礎:
一、發音器官Speech Organs
發音器官包括三大部分:肺部、喉部、口部。發音器官又可以分為喉上器官和喉兩大部分,喉上器官由口腔、鼻腔和咽腔幾個部分組成。
發音器官又可細分為:1.上下唇、2.上下齒、3.齒齦、4.硬顎、5.軟顎、6.小舌、7.舌尖、8.舌面、9.舌根、10.咽頭、11.會厭軟骨、12.聲帶、13.喉頭、14.氣管、15.食道、16.口腔、17.鼻腔。
二、喉Larynx
喉部是語音的主要聲源,這是喉縱切面圖,包括側面和正面。
三、聲帶Vocal Cords
從喉部縱切面圖可以看到聲帶。聲帶是兩條有彈性筋肉的帶,事實上是氣管內壁延伸的末端。前端固定在甲狀軟骨上,後端固定在杓狀軟骨的的聲帶突上。兩條聲帶之間隔以聲門裂,聲門裂前方是音聲門,後方是氣聲門。當呼吸時,聲門大開。
當發聲時聲門關閉,呼出的氣流必須沖開聲門而出,由於伯努利效應,聲門復歸關閉,當聲門下氣壓足夠大時,又沖開聲門。如此反復開閉,就形成聲帶周期性的顫動,發出樂音性質的聲音。
四、聲腔
喉腔、咽腔、口腔、唇腔和鼻腔組成人類發音器官的聲腔,是非常靈活富於變化的共振腔。聲帶音通過聲腔時,由於聲腔形狀的種種不同變化,產生不同的公正共振,形成種種不同的聲音。
Ⅱ 科學發聲訓練方法
導語:職業嗓音工作者的工作用聲常常對聲音的力度、清晰度、圓潤度及發聲的持久性等有一定要求,因此在工作用聲時需要適度增加口腔開度,特別是後聲腔的開度。可以通過打開牙關訓練來獲得口腔開度。
一、動作要領
打開牙關的動作有點像打哈欠,但比打哈欠的開口度更大些。
面部肌肉努力上提,從上下大牙處開始打開口腔,假想口蓋往後上方抬起,下巴放鬆往後退,盡力打開口腔,露出上下門齒,保持打開牙關最後瞬間的動作1、2秒鍾。
牙關一開一合,反復練習。如果是嗓音職業病比較嚴重的患者,建議每天做100次以上,分組完成,一組的數量以自己能承受為度。
此項訓練需要照鏡子練習。
如果是早上訓練,最好先做慢速模擬咀嚼。方法是:輕輕上提面部肌肉,打開後槽牙(即大牙),用大牙慢慢兒模擬咀嚼東西,牙齒不接觸。自覺已把頜關節活動開了即可接著做打牙關練習。
二、容易出現的問題與糾正的方法
1、假開牙關
沒有先從大牙處開始打開口腔,使口腔從前往後呈喇叭狀,口腔前面打開,而後面的牙關沒有打開。
糾正方法:口腔前後都要打開,口腔從前往後呈圓筒狀。
2、下巴用力
有的初學者在打牙關時下巴著力,打不開牙關。
糾正方法:在打開牙關時,下巴要放鬆、後退,不要前鏟。如果找不到放鬆地感覺,可以用錯誤的方法進行對比,即先前鏟下巴,再找放鬆、後退下巴的`感覺。
3、猛然打開牙關
有的人喜歡快速猛然打開牙關,如果動作過猛,可能導致頜關節和肌肉受傷。
糾正方法:先做模擬咀嚼,再慢慢地練習打開牙關。
4、不能露出上下門齒
露出上下門齒除了可以幫助把口腔打得更開以外,還能增強面部肌肉的運動能力。
初學者可能出現露不出上門齒或者下門齒,甚至上下門齒都露不出來的情況。
糾正方法:在打開牙關的同時,用洗干凈的手幫助面部肌肉運動;此外,面部肌肉不能太緊張,要適度放鬆。
Ⅲ 怎麼練好播音需要什麼竅門啊
播音主持練聲方法播音訓練·怎樣練嗓練聲第一階段:未曾出聲先練氣研究資料表明人在正常情況下,每分鍾呼吸16—19次,每次呼吸過程約3、4秒鍾,而演唱時,有時一口氣要延長十幾秒,甚至更長,而且吸氣時間短,呼出時間長,必須掌握將氣保持在肺部慢慢呼出的要領,所以要先做:(一)「深吸慢呼氣息控制延長練習」。其要領是:先學會「蓄氣」,先壓一下氣,把廢氣排出,然後用鼻和舌尖間隙像「聞花」一樣,自然松暢地輕輕吸,吸的要飽,然後氣沉丹田,慢慢地放鬆胸肋,使氣像細水長流般慢慢呼出,呼得均勻,控制時間越長越好,反復練習4—6次。 (二)「深吸慢呼數字練習」 我們把第一步驟稱為「吸提推送』,「吸提」的氣息向里向,「推送」的氣息向外向下,在「推送」同時做氣息延長練習。我們推薦三種練法: A.數數練習:「吸提」同前。在「推送」同時輕聲快速地數數字「12345678910」,——口氣反復數,數到這口氣氣盡為止,看你能反復數多少次。 B.「數棗」練習:「吸提」同 前。在「推送」同時輕聲:「出東門過大橋,大橋底下一樹棗,拿竹竿去打棗,青的多紅的少 (吸足氣)一個棗兩個棗三個棗四個棗五個……這口氣氣盡為止,看你能數多少個棗。反復4—6次。 C.「數葫蘆」練習:「吸提」 同前。在「推送」同時輕聲念:「金葫蘆,銀葫蘆,一口氣數不了24個葫蘆(吸足氣)一個葫蘆二個葫蘆三個葫蘆……」,這口氣氣盡為止,反復4—6次。數數字、「數棗」、「數葫蘆」控制氣息,使其越練控制越,千萬不要跑氣。開始腹部會出現酸痛,練過一段時間,則會自覺大有進步。 (三)「深吸慢呼長音練習」 經過氣息練習,聲音開始逐步加入。這一練習仍是練氣為主,發聲為輔,在推送同時擇一中低音區,輕輕地男生發「啊」音(「大嗓」發「啊」是外送與練氣相順),女生發「咿」音(「小嗓」咿」是外送)。一口氣托住,聲音出口呈圓柱型波浪式推進,能拉多長拉多長,反復練習。(四)「托氣斷音練習」 這是聲、氣各半練習。雙手插腰或護腹,由丹田托住一口氣到額咽處沖出同時發聲,聲音以中低音為主,有彈性,腹部及橫膈膜利用伸縮力同時彈出,我們介紹三種練習: A.一口氣托住,嘴裡發出快速的「噼里拍啦,噼里拍啦」(反復)到這口氣將盡時發出「嘭一啪」的斷音。反復4—6次。 B.一口氣綳足,先慢,後快地發出「哈工哈)—(反復)(加快)哈,哈,哈……」鍛煉有進發爆發力的斷音,演唱中的「哈哈…」大笑、「啊哈」、「啊咳」常用。 C.一口氣綳足,先慢後快地發出「嘿—厚、嘿—厚」(反復逐漸加快)「嘿厚,嘿厚……」加快到氣力不支為止,反復練習。經過這一階段練習,氣為聲之本,氣為聲之帥的氣息,已基本飽滿,「容氣之所」已基本興奮、活躍起來,而聲音一直處於醞釀、保護之中,在此基礎上即可開始准備聲音練習了。第一,用穴位滑動感去穩定呼吸控制 要全面理解呼吸的內涵。生理學上將氣息從口鼻到肺部一呼一吸的過程,稱為外呼吸;而通過血液循環完成人體各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稱為內呼吸。從整體的角度來看:由口鼻吸入的氣息,最終是由體內細胞完成氣體交換的。氣息從口鼻不是吸入肺底,而是吸至通體細胞。在發聲訓練過程中,不斷捕捉這樣的感覺,對控制呼吸狀態大有幫助。 在練聲時,首要一點是精神集中。靜坐或站立時,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位(下丹田,臍下約一寸三分處),要防止「心猿意馬」。怎樣入手呢?應當平時就不要亂想,靜坐時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反復練習。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會逐漸減少,達到無念的境界。其次是體會「緣督以為經」,這里的「督」是指人體內順脊而上的中脈。內氣自丹田下沉至會陰穴,再往後從尾間關(尾巴骨處),循夾脊關(腎穴處),至上嘴唇,謂之「督脈」。然後再由下嘴唇到胸部到丹田,至會陰處,謂之「任脈」。還有一種方法,將兩眼輕輕閉合,而用「數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使精神自然集中,這叫做「心息相依」。莊子的「心齋法」是這樣解釋「聽息」的:凡是呼吸系統正常、呼吸不發生障礙的人,鼻息都沒有聲音,但是自己卻知道鼻中氣息一出—入,或慢或快,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所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要保持吸氣的感覺呼氣,吸氣是感覺氣從後背吸入、從全身毛細血管吸入、像聞花那樣吸氣等等。我們借鑒氣功練習的方法,從穴位滑動的感覺去做呼氣和吸氣的練習,也許更容易找到控制支點。第二,讓狀態鬆弛成為本能 播音員、主持人發聲訓練要求具有鬆弛的狀態,可以解釋為,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充分鬆弛(不是鬆懈),心理與生理保持本來面目的自然運動狀態,也是人的一種正常發揮的狀態。只有實現心理放鬆,才能使大腦保持高度的調節能力;實現肌肉組織放鬆,才能使用氣發聲,各部位有機地、自然地、協調配合運動,使肌肉產生彈性,從而使聲音具有彈性。 首先,借鑒莊子外篇《達生》中舉過的一例:醉者墜車,雖受傷而不致死。是因為醉中意識朦朧,雖墜車而不知墜車,雖傷害而不知傷害,這種不知不覺渾然的狀態便是「神全」。而保守純和之氣,不在智巧果敢之列,因為智巧果敢是有意識的指導,而「純氣之守」是不自覺的。「神全」的人自覺未被侵入,純和之氣未受侵害,這與練氣用功的放鬆、入靜,歸於自然的狀態同一道理,都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的心理現象。現代心理學研究也證明:潛意識是一種具有強烈心理能量的負荷體。其二,「辟穀」作為一種短期現象在氣功界是認可的。在「辟穀」期間,練功者不但可以不吃不喝,而且「其息深深」的練氣功者,用的是胎式呼吸,而非常人所說的用喉呼吸(胸式呼吸)。不過氣功界的「守竅」部位頗有差異,「至人之息以踵」就是強調從腳後跟吸氣。而體會這些,對播音練氣則有著很好的借鑒。其三,播音發聲訓練中,很多練習是靠意念調控的。思想高度集中於內心而「凝神」,從而體會一種可以傳導外氣的「意念力」。 練聲時,不能放鬆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一是不懂發聲方法,以為發聲就是用力。二是心理緊張,如怕發不好、發不準等。三是肌肉組織和發聲器官不放鬆。這是習慣,或者是發聲意識太強造成的。當我們把練聲的目的淡化,注意力放在氣感的培養和穴位的滑動上,時間長了就會慢慢頓悟。第三,找到適合練聲的氣感 根據氣功理論:所謂氣感,就是由人體內一系列生理活動所引發的感覺,而這一系列的生理活動,卻並非由思維中樞所直接驅動,因而這種氣感對於人體思維中樞來講,就是體內組織自發活動的結果。而這種體內組織的自發活動也就是內氣活動,其特點就是循經絡發展。人體生命活動的精氣神,合乎自然而生生不息,而播音練聲的目的性很強,當練聲者覺得不好掌握狀態時,適當借鑒氣功方法,對控制技能向深度拓展有一定的幫助,而無須深厚的氣功功力。本人經過一段時間體會,將其與播音練氣結合,總結了如下體會: 第一步,注意吸氣。經過後天訓練,開始領悟腹壁站定,而且對氣沉丹田、肩胸、喉部、下巴放鬆,和上齶、軟齶等「迴音壁」堅挺的狀態,逐漸有所體會,吸氣時就要體會氣流按穴位滑動,從人中到神庭、百會至玉枕沿脊柱下行,至腎俞逐漸集中到丹田。這樣再體會像聞花那樣吸氣、從後背吸入,進而感覺氣息從毛細血管吸入,就更加穩定、持久、自如。第二步,注意疏通任脈,使氣根穩定在丹田。呼氣過程中氣流是上行的,隨著肺中氣息量減少,丹田的控制力要逐漸加強,這時要體會真氣和上行的呼氣氣流相反,沿任脈一步步下趨丹田的感覺,練得時間長了,會體會到真氣隨臟器在丹田部位呈良性循環。第三步,在呼氣時,還應注意氣息呼出時的穴位滑動,即從丹田上行至胸部支點,然後至玉枕、百會、人中。心窩部真氣旺盛起來,就要充實下丹田,補充先天真氣。 情動於內、聲發於外,情是內涵、聲是形式。情動則心動,血液循環變化了,氣息也就水到渠成地變化了。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掌握理論知識,還要有練功的毅力。氣息功力的深淺,與呼吸訓練的方法、訓練的規律性和持久性有關。穩勁、持久、自如是播音發聲氣息控制的三個層次,而要掌握每個層次的控制技能也非一日之功,練氣時的感覺往往很難正確把握,在始終保持鬆弛的狀態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