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韋伯怎樣用類型學方法建構自己的社會學理論
韋伯社會學的方法論
基礎成分:解釋性理解、主觀意義、價值中立(這個字面理解)、理想類型(社會行動的四種類型)、社會學的目的
方法核心:試圖「解釋性地理解」人們看待自己「社會行動」的方式。
行動是否是「社會」的取決於它的主觀意義是否考慮到他人的行為並且因此在其過程中受到指導。
包含的意思:
1) 行動個體對其行為賦予主觀的意義。
2) 行動者的行動指向他人,因而與他人的行為發生意義關聯。
解釋性理解:社會學家根據行動者自己的意圖來理解社會行動。包括在智力上把握行動者由他們的行動創造的意義,或者通過「直觀的」或「移情作用」的理解。
韋伯主張一個單一的「外在形式」內部蘊藏著千姿百態的動機。
要使社會行動成為一種有效的分析工具,需要建構起關於社會行動的類型學體系(理想類型)。
理想類型作為一種概念工具,並不是現實中實際存在的行動類型,而是借著理想類型的構建,拉開了社會學與現實之間的距離。理想類型是通過比較某個實際行動過程和一個(或多個)社會學概念(即理想類型)之間的近似度如何,再據此分析這一現象,展示這一行動過程的意義脈絡。
社會行動的四種類型:
工具—目的理性的行動:目的、手段及其間接的成果都得到合乎理性的考慮和權衡,其中包括對同一目的的不同手段的選擇、對目的與間接成果的關系以及最後對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的相關重要性的理性思考。
價值理性行動:通過有意識的某些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或其他形式的固有價值信仰,不管最後能否獲得成功的行動。該行動始終包括在行動者看來對其有約束力的『命令』和『要求』。
感情行動:由行動者特定的情緒和情感狀況決定的,包含有一種情感依戀,必須與上述兩種理性行動明確區分開來。
傳統行動:是由根深蒂固的習慣和古老的風俗決定的,經常只是對普通刺激的一種常規反應。
有意義的行動的每種類型在各個時代和各個文明階段都會出現。現代人並沒有與生俱來就擁有一種比祖先更優越的駕馭某種行動類型的能力。然而,作為一種社會勢力的結果,某些時代可能會對某一種特定的行動類型倍加青睞。韋伯確信通過運用社會行動類型學的類型,社會學家甚至能夠理解生活在全然不同的文化中的人們其社會行動具有的主觀意義,並且因此作出因果性的解釋。
韋伯社會學的目的:韋伯研究重點放在對特定實例及其發展因果分析上。他認為對「歷史個體」的因果解釋應該作為社會學的基本目的「我們希望一方面理解它的背景和特有的表現形式的文化意義,另一方面要理解它在歷史上之所以成為如此而非其他的原因」。
因此韋伯反對實證主義學派(實證主義主張遵循自然科學方法,確定一套歷史和社會變革的普遍規律,然後憑演繹程序解釋所有特定實例及其發展)。他反對社會科學以「建構一套封閉的概念體系,能夠以某種確定的方式包容事實並對其分類,並且由此可以對其再次推論」為目標的觀點。「我們不能抽象地理解兩個歷史偶然事件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這一現象,而只是在承認在它具體形成的方式上存在著某種內在一致這樣的基礎上來把握」。
從根本上對動機多元論的強調把韋伯的社會學與行為主義所有流派、「把社會結構置於最重要位置」的所有觀點(如塗爾乾的「社會事實」或者馬克思的「階級」),以及所有賦予規范、作用和規則以一種對人有明確控制權的實證主義觀點區分開來。
㈡ 如何提煉自己的經驗形成方法論
每個人在生長環境不一樣,但是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值得分享的經驗,可以把它提煉出來,形成方法論,復制給別人,讓需要的人學習。對於有些人來說,你的經驗可以讓他少走彎路,盡快獲得成功。那麼,你如何吧自己的經驗提煉成可以分享的理論呢?以下有三點建議:
3.邏輯整理。當關鍵點提煉出來後,你就要把這些文字做邏輯整了,按照一定的順利,梳理成系統化的結構。你可以想像,如果要把這個經驗分享給另外一個人,對方希望你怎麼講,按照讀者思維,整理文字。
綜上所述,學會回憶整理自己的經驗,總結提煉關鍵因素,把收集到的內容素材梳理成有邏輯的文字,形成理論體系,就可以讓更多人學習到你的經驗,獲得成長。
㈢ 構建自己的人生體系
構建自己的人生體系,我覺得我的人生體系可以有以下幾個系統組成:
一是健身養生系統
1.堅持每天健身,感受疼痛,習慣疼痛,享受疼痛,讓肌肉形成記憶,讓健身成為習慣;2.睡前冥想復盤,醒後規劃日程,找准著急的重要的先解決掉,堅持要事第一原則;3.打造自己的第三空間,閱讀,寫作,音樂,攝影,放空自己,心靈自由。
二是事業發展系統
1.守正用奇,在保證目前這口井持續打出油多出油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愛好,拓展新技能;2.對目前的工作要穩要忍,對未來20-30年自己的工作要准要狠,要敢於布局;3.對於未來職業,要有戰略布局和戰略考量;4.要探索找准自己的使命,以終為始。
三是投資理財系統
1.合理化資產配置;2.構建投資體系;3.堅持價值投資,堅持定投;4.不斷學習實踐,形成一套自己的投資理論。
四是培養教育系統
1.了解孩子的內心,攻心為上;
2.以身作則,言傳不如身教;
3.多傾聽,多陪伴,與孩子做朋友。
總之,在人生的旅途中,要逐漸豐富這四套系統,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