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文言文倒裝句歸納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藉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二蟲盡為所吞《童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
1、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判斷. (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 (4)「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 非天質之卑 兵革非不堅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0)「……,……也」 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戰,勇氣也 (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 (1)省略主語 a承前省 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b 蒙後省 c對話省 例《曹劌論戰》 (此)忠之屬也.(《曹劌論戰》)(此,代前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謂語或省略動詞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省略賓語 投(之)以骨.(《狼》) 君與(之)俱來.(《隆中對》) (4)省略介詞 林盡(於)水源.(《桃花源記》) 急湍甚(於)箭.(《與朱元思書》) (5)省略量詞 文言文中數詞後常省略量詞 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 孔子東游,見兩(個)小兒斗 二(個)男新戰死 3、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例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例3: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例4:嘗貽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構後置 A、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例:何有於我哉? 全句為「於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 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 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 例:屠懼,投以骨. 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 扔給它」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 後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 之效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 復之效」後置. 4、被動句 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於」「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1)沒有標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 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被……所感動 (2)有標志詞語 a 「為」表被動 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b 「為……所……」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為所吞」即「被……吞掉」 c 「於」表被動 管夷吾舉於士 「舉於……」即「在……被舉薦」.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構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1)「不亦……乎」相當於「不是……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1、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判斷。 (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 (4)「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 非天質之卑 兵革非不堅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0)「……,……也」 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戰,勇氣也 (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 (1)省略主語 a承前省 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b 蒙後省 c對話省 例《曹劌論戰》 (此)忠之屬也。
(《曹劌論戰》)(此,代前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謂語或省略動詞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劌論戰》) (3)省略賓語 投(之)以骨。(《狼》) 君與(之)俱來。
(《隆中對》) (4)省略介詞 林盡(於)水源。(《桃花源記》) 急湍甚(於)箭。
(《與朱元思書》) (5)省略量詞 文言文中數詞後常省略量詞 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 孔子東游,見兩(個)小兒斗 二(個)男新戰死 3、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
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3)定語後置。
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例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
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例3: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
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例4:嘗貽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構後置 A、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例:何有於我哉? 全句為「於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
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 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 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 例:屠懼,投以骨。
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 扔給它」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 後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 之效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 復之效」後置。
4、被動句 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於」「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1)沒有標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 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被……所感動 (2)有標志詞語 a 「為」表被動 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b 「為……所……」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為所吞」即「被……吞掉」 c 「於」表被動 管夷吾舉於士 「舉於……」即「在……被舉薦」。 5、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構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1)「不亦……乎」相當於「不是……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
文言文重點句式:(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斷句文言文判斷句的顯著特點,是由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現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要用判斷詞「是」,而古代漢語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詞用,漢魏以前一般不用來構成判斷句. 文言文判斷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幾種: (1)用「.者,.也」表示.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2)用「.,.也」表示.如:「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3)用「.者,.」表示.如:「愽雞者袁人,素無賴.」(4)用「.,.者也.」表示. 如:「晏嬰,齊之習辭者也.」(5)用「為」「乃」「則」「即」等詞表判斷.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6)用在謂語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斷.如:「此非空言也.」(7)用「是」表示判斷.如:「巨是凡人.」2、被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錶行為的受動者的句子,叫被動句.其常見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用「於」作標志.如:「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2)用「見」作標志.如:「秦城不可得,徒見欺.」(3)用「見.於」作標志.如:「臣誠恐見欺於王.」(4)用「為」作標志.如:「兔不可復得而為宋人笑.」(5)用「為.所.」作標志.如:「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6)用「被」表被動.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7)主謂之間直接構成被動.如:「舉孝廉不行.」3、倒裝句(1)主謂倒裝:如:「甚矣,汝之不惠!」(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如:「時人莫之許.」()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卿欲何言?」()用「之」「是」「之為」「唯.是.」把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3)定語後置:()中心詞十之十定語十者 如:「馬之千里者」()中心詞十定語十者 如:「求人可使報秦者」()中心詞十數量詞 如:「嘗貽余核舟一」(4)狀語後置:()用「於」構成的介賓結構做狀語,放在動詞謂語後. 如:「戰於長勺」()用「以」構成的介賓結構做狀語,放在動詞謂語後. 如:「覆之以掌「4、省略句(1)省略主語,如:「度我至軍中,公乃入.」(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而衰」.(3)省略賓語 如:「余聞而愈悲.」(4)省略介詞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練習:指出下列句子屬於哪種句式?1、子瑜者,亮兄瑾也. 2、臣之所好者,道也. 3、梁父即楚將項燕.4、而君幸於趙王. 5、使不辱於諸侯. 6、信而見疑,忠而被謗.7、行將為人所並. 8、牧以讒誅. 9、痛哉斯言.10、不腆敝邑. 11、未休關西卒. 12、古之人不余我欺. 13、卿欲何言?14、沛公安在? 15、石之鏗然有聲者. 16、人馬溺死者甚眾.17、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18、玉斗一雙. 19、師不必賢於弟子.20、與備會於當陽長板. 21、具告以事. 22、王語暴以好樂.23、欲以擊柱. 24、收天下之兵,聚於咸陽. 25、度我置軍中,公乃入. 26、莫我肯顧. 27、唯余馬首是瞻. 28、何辭為? 29、當是為谷中溪水沖激而成. 30、劉備天下梟雄.(二)文言固定句式所謂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達中的一種習慣用法.它用在相對穩定的語言環境中表達一種通常是較為固定的意義.下面就文言常見的固定句式做些歸納說明.1.不亦……乎這是古漢語中常用的表示反問的慣用句型,它是以反問的形式,表達肯定的內容.可譯為「不是……嗎」或「不也是……嗎」.如:(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學習了又按時去復習它,不是很高興的事嗎?(2)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史記•淮陰侯列傳》)——天下已經安定,竟然策劃叛逆.被夷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嗎?2.何以……為(惡用……為、奚以……為)「何」是疑問代詞,「何以」的意思是「怎麼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何以……為」可譯為「要(拿、用)……做(干)什麼呢」,或譯為「怎麼(為什麼)用得著……呢」.如:(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顓臾是魯國的臣屬,為什麼要攻打它呢?(2)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劉邦也醒悟了,於是又罵道:「大丈夫安定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麼?」3.何……為「何」是疑問代詞,放在動詞之前作狀語,可譯作「為什麼」或「怎麼」;「為」是表反問的語氣詞,放在句尾,可譯作「呢」.如:(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好比)是魚和肉,(這種情勢)怎麼能告辭呢?(2)今牛,禽獸耳,更何問為?(馬中錫《中山狼傳》)——這牛不過是禽獸而已,又為什麼問(它)呢?(3)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記》)——上天讓我滅亡,我為什麼要渡江呢?4.何……之有這是表反問的慣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有」是動詞,「何……」是它的賓語.可譯為「有什麼……的」或「有什麼……呢」.特別注意,「何」並不是賓語,而是賓語中心的定語.如:(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宋國有什麼罪?(2)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這好比把肉投給餓虎,有什麼功效呢?5.何……之……在古漢語中,這是一種常見的慣用型,用來表示反問,這里的。
❷ 完全倒裝句的用法歸納
完全倒裝句的用法歸納如下:
完全倒裝是把謂語動詞完全置於主語前,其中主語必須是名詞,若為代詞則不倒裝,這種結構中謂語部分無助動詞( be ,do ,have )和情態動詞,但可以有連系動詞 be .須用完全倒裝的情況有:
1. 當句首為副詞 out ,in ,up ,down ,off ,here ,there 等,且主語為名詞時,應用完全倒裝。
如:
In came the doctor. 醫生進來了。
There goes the bell. 鈴響了。
英語得學習技巧:
1.多聽聽英語時需要注意別人說話時的語調,加以模仿,才能使自己的英語說的流利好聽
2.多讀跟讀是學英語的必要方法,只有多讀才能提高口語,不能成為一個英語啞巴。只要加以時日多練習,和外國人簡單的交流是不成問題的
3.多看可以去書店購買英語讀物,一開始可能看不懂,許多單詞都需要查字典,不過只要耐心,多看多讀以後,漸漸地,你會發現英語閱讀已經成為小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