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小學生如何改善缺乏閱讀方法

小學生如何改善缺乏閱讀方法

發布時間:2024-08-08 01:36:10

『壹』 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發現閱讀問題,採取有效措施

小學生閱讀是人生學習的起始階段,是「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美圖畫」的良機,但也極易被不慎的筆墨所塗損。小學生閱讀的啟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從識字、詞等發展到句、段、篇,無論是語言形式還是思想內容都須循序漸進,才有利於掌握系統知識。但由於學生年齡小,欠缺生活經驗,更不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小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並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閱讀實踐中經過不斷地積累和總結逐步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閱讀的指導者,必須對學生閱讀一般特點有足夠的了解,並能夠根據這些特點和在閱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地做以針對性的指導,以使學生盡快地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取得最佳的閱讀效果。

二、營造閱讀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生主動學習,興趣是最為重要的。正所謂,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要找到了可以激發出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從以前的「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的狀態,進而對閱讀有了更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樣,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首先,學校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書聲琅琅,書香滿校園」的良好氛圍。然後,在班級環境建設中突出閱讀的特色,例如學習園地、黑板報等以宣傳讀書為主題;其次是完善班級圖書角,對書櫃裝飾及命名,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渴望閱讀的興趣。

三、掌握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

葉聖陶先生曾說:「養成良好習慣必須實踐。換句話說,那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事,心裡知道怎樣怎樣,未必就養成好習慣,必須怎樣怎樣去做,才可以養成好習慣」。我們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發現,由於小學生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約,個性傾向還不夠穩定,表現在他們模仿性強而欠持久,興趣易發生而很少專注,好動情感而缺乏意志,易於感知而難於抽象;他們並未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或形成耐久的讀書習慣,即使上了高年級,已具備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也帶有易變性。因此,必須重視小學生閱讀方法的正確指導。

1、學會精讀和泛讀。閱讀是一種與作者心靈溝通的過程,多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大腦,美化學生的心靈。閱讀分為精讀和泛讀,泛讀是粗略的讀,為的是博採,精讀一般都按「整體感知→局部分析→整體綜合」這三個邏輯步驟訓練學生精讀,如:查檢、參考、圈點、批註等。針對小學生讀書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現狀,我在班級中專門設立了閱讀賞析課,目的就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會精讀。泛讀是對大部分淺顯易懂的書或閱讀價值不高的書籍報刊採取瀏覽法,即「隨便翻翻」,或通過看標題、目錄、內容提要、前言等,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內容。在這方面我們緊密結合年級課本的實際內容學習的要求,適當提出學生看一些課外讀物,幫助他們深刻領會課本知識,同時對算術等其他門類的審題也發揮了輔助作用。

2、學會選擇讀書。知識如煙波浩淼的大海,書多如沙礫,廖如繁星。在此中間有一部分書需要精心研讀,有一部分書要遠離(內容不健康的書)。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高尚的人交談,讀一本壞書比不閱讀還糟糕。因此,對於小學生課內外讀什麼書,語文教師要做精心指導。根據新課標要求小學生各年齡段閱讀書的篇目,採取向學生推薦和向家長列書目清單等方法,讓學生和家長有選擇性的購買、閱讀書籍,以提高學生閱讀質量,擴大閱讀視野。

3、學會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思考是閱讀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類方法的基礎和前提。孟子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這就是說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識、經驗來推想作者的思想。如林巧稚說「我們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所見的倔強性格、不甘歧視頑強精神、目標動力志氣骨氣等「意」來逆推作者的志。

4、學會寫讀書筆記。閱讀只單純地去讀是不夠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們上課和復習階段要求學生從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使學生懂得這是一種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積極的、創造性的梳理過程。教師在指導閱讀時要求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作好讀書筆記,增強讀書的效果。還可靈活運用多種篩選信息的方法,只選取主要信息,盡量排除次要的或無關的信息。教給學生寫讀書筆記要摘抄原文,遇到好詞佳句進行摘抄,寫出所讀文章的主要內容,各部分的大意,培養總結、概括的能力,抒發讀書感受,評價文中的人物、事件、語言等。並要求學生復述大意、濃縮要點、編寫提綱,及時反饋、檢查閱讀效果。

四、運用各種手段,提高閱讀效果

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運用又是更主動的學習。常言道:「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閱讀課程資源,實現課內外閱讀教育的銜接和整合,加強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方法的指導,鼓勵學生課內外閱讀,做到質和量相統一:既要讓他們完成量的規定,更要讓他們在閱讀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閱讀都成為豐富語言和精神的有效閱讀。指導學生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以點帶面的實施原則,通過採取各種有效的手段,提高學生閱讀的效果。

1、建立讀書匯報制度。教師每天上閱讀課抽出10分鍾時間,安排兩名學生講述自己讀書收獲,其餘同學評議。如此一來,不但能矯正學生課內外閱讀中的不足,還能藉助同學之口,拓寬其他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並且,每隔一段時間組織一次集體讀書匯報活動,可口述、可展示,也可以用書面形式匯報自己的讀書成果,還可以做圖書卡片、剪貼報、手抄報……,通過多種多樣的讀書匯報形式讓學生盡情吸吮精神營養。

2、形成制度,確保讀書時間。小學生自控能力相對較低,加上貪玩的天性,絕大部分學生需要老師監督指導。課內閱讀要有充足時間來保障,要求課外閱讀也要有一定時間做保障。教師要將課外閱讀納入日常教學管理之中,把課外閱讀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經常把學生領入閱覽室、圖書室,讓學生在浩瀚書海之中自由泛舟。並且,平時要求學生每天堅持讀書至少20分鍾,做好讀書筆記,將自己感興趣或覺得優美的詞、句、段、篇記錄下來。時間長了,學生的習慣就成了自然,課內外閱讀就成了約定俗成的制度了。

3、培養學生自學、自悟、自得的能力。讓學生獨立地查找資料,弄懂字詞的意思,理清文章寫作順序、主要內容,畫出重點詞句與段落,理解課文內容,並在初讀中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後再抓重點詞句與段落讀讀、想想、畫畫、演演,運用多種感觀體會語言含義,與課文情感產生共鳴,探究語言規律。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讀懂哪些語句,文章為什麼這樣命題?這樣開頭、結尾?課文寫了什麼?怎樣寫的?這樣寫好在哪裡?你知道為什麼這樣寫?所有這些讓學生自己體味出來。

4、堅持以讀為本,重視多種形式。閱讀理解能力是以感悟、體驗為基礎。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的熟,不釋自曉其義也」。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可以以多種閱讀方式,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大聲朗讀、分角色讀、分組讀、吟誦、背誦、表演,等等。

『貳』 如何提高小學生閱讀水平

一、視聽結合,感知理解,提高閱讀效率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憑借著一篇篇課文,以理解內容為起點,向學生傳授遣詞造句、組句成段、連段成篇和記敘、議論、說明等語言文字運用知識。長期以來,由於閱讀的方法比較單一,缺乏生動直觀的形象,學生只能眼觀文字,耳聽講解,依靠想像來理解課文內容,不僅閱讀速度緩慢,而且認識也非常模糊,更談不上理解和掌握。對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如果在教學時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則可以給學生以清晰的感性認識,為理解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利用錄音,激發興趣,培養整體感知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原始動力,它能讓一個人尋求知識、研究事物產生穩定的傾向。傳統教學方法所使用的傳輸教學信息的手段,已逐漸讓生活在科技高度發展、教學條件已極大改善的今天的學生感到不滿足,甚至厭倦。電教媒體的運用,可以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悅耳的音響,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而恰恰是這些陌生的信息,能給學生以新異感;正是這種新異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讀」來感知課文了解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首要環節。所謂感知,是指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使事物在意識中直接得到反映。整體感知就是首先要對課文有一個總的了解,總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先於部分,並決定部分的性質和意義。一篇課文在講解之前,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教師交待學習的目標才會有所依託。整體感知的另一個意義是對課文的感情基調和字詞的整體把握。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若能與作者在清感上產生共鳴,學習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同樣,字詞如果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其含義就難以把握。就一篇課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過聽和讀發展起來的。一個感知能力強的人,在聽讀語言文字的同時,不需經過思考過程,憑著感知就能迅速領悟其中豐富的內蘊和情味。
傳統教法中的「讀」,主要有教師范讀、學生默讀、朗讀等形式,篇篇課文皆如此,長年累月無變化,學生自然會感到枯燥乏味。對教材中一些敘事性較強的記敘文及抒情味較濃的散文,如果採用與教材配套發行的課文朗讀錄音,其效果就會大不一樣。我們知道,播音員的語音平穩和諧,娓娓動聽,主持人的語氣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令人賞心悅耳。然而,每個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個教師既有播音員的聲音又有主持人的語氣,而在教學中運用錄音媒體便能揚長避短。另一方面,學生對於自己沒有或很少聽到過的專家、名人的朗讀錄音懷有極大的興趣,注意力會更加集中。用錄音作示範和在因條件限制難於表現的伴奏、演唱等的情況下採用錄音,可以使學生正確領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掌握規范的聲調,使學生認識改進自己的發聲練習,從而達到教學要求應有的意境。錄音手段的運用,也有利於教師集中精力進行啟發,指導教學。比如,教學《愛蓮說》時,先讓學生聽教學錄音進行感知,使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領悟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勢力的重壓下,仍保持自己高潔的品質,但由於其世界觀的局限,既不願和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能投身於革命斗爭中,只能苦悶、彷徨,想解脫感情的重壓而又不可能的復雜情感,就會對學習該文的語言特色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影像,突破難點,培養分析思維能力
感知只是認識的開始,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礎上的認識和深化。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記述和介紹事物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性狀、特徵等的課文,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有些課文反映的客觀事物連教師自身也未見過,僅憑教材、教參的文字介紹和簡單的圖示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難以理解。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若善於巧借電教媒體來解決,則為理解課文、學習語言文字表達知識鋪平了道路。
閱讀教學中,一篇課文的重點、難點怎樣突出和突破,是教師感到棘手的問題。實踐證明,電教媒體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較復雜、難理解的內容變為直觀、淺顯的、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同樣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綠》為例,閱讀這篇課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三者的位置關系是教學的難點。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彷彿一隻蒼鷹展著羽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段話清楚地介紹了三者的位置關系,但學生讀後雖經教師講解,仍然沒有清晰的印象。於是,在另外一個班教學到這一段時,我便先播放了中央電視台《神州風采》欄目中介紹溫州仙岩梅雨潭風景點的錄像,讓學生在認真觀察完錄像畫面後,自己說出三者的位置關系。學生表述雖不如課文生動形象,卻也能說得清清楚楚,很快就解決了難點,而且大大節省了教師講解、啟發的教學時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圖文對照,集思廣益,培養作文能力
「勞於讀書」、「逸於作文」,闡明了閱讀與寫作的密切關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自外而內的吸收,是學習語言;寫作是閱讀的目的,是自外而內的表達,是運用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必須以學習語言為基礎,必須通過閱讀的內化吸收來完成。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不僅能提高閱讀教學效率,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
電教媒體運用於教學,不僅是知識信息的載體,而且是調控教學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採集、儲存、分析、運用寫作材料與方法信息輸出、反饋練習情況信息,以強化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效果。
(一)藉助影像進行課前指導,培養學生採集儲存寫作材料的能力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難症」。不論是命題作文,還是給材料作文,教師在提出寫作要求後,盡管反復提示、啟發、引導,學生還是不知從何處下筆,常有「無話可寫」之感。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寫作必須擁有與作文相關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積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動中通過觀察所獲得的材料。」這就要求學生在寫作前必須對客觀事物和社會生活進行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獲取寫作素材。由於學生平時並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對客觀事物和社會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亂的,面對作文題目自然也就難以下筆成文。倘若所寫之物,都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實地觀察後再寫,這又是極不現實的。針對這一情況,可以藉助投影(或幻燈)、錄像(或電影),對學生進行課前指導。
比如,要求學生寫山水游記、狀物繪景類的作文,可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題目、寫作要求及相關的提示性文字。這樣,教師按投影字幕依次講解,既節省了板書時間,又可以加深學生印象。與此同時,播放供學生進行觀察寫作的自然山水風光錄像片(可以關掉片中的配樂及解說音響,只展示給學生直觀、完整的畫面),並指導學生逐一觀察,對所要表現的客觀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學生有了生動可感的寫作材料,下筆成文也就比較容易了。初稿完成後,教師重播被觀察過的錄像,並打開配樂及解說音響,讓學生用自己的作文與片中的解說詞進行比較,找出觀察寫作中的疏漏和對客觀事物認識上的不足,再進行補充修改。由此而寫出的作文,質量往往比採用傳統作文指導方法,由學生自由寫出的作文要高出許多。
如果是要求學生寫敘事、說理、抒懷類的作文,亦可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或用投影映出作文材料(文字、圖畫等),或用錄像展示客觀事物的原貌(整體、局部、細節等)、發展變化過程和社會生活畫面,並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如根據漫畫進行說明文和議論文的寫作,可將報刊上發表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漫畫用復印機復印在投影膠片上進行投影。一幅並不惹人注意的小漫畫被突然放大映現在銀幕上,能給學生以清晰、直觀的感知,倍增寫作的新鮮感。教師再通過指導學生對畫面進行觀察思考並聯系社會生活作啟發性分析,就會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寫作的熱情,激發出寫作的慾望,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藉助影像進行課後評改,培養學生分析運用寫作材料的能力
作文是培養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評改是學生作文訓練的重要環節,它的作用是指導、幫助學生分析、運用寫作材料,以不斷提高作文質量。傳統的作文教學方法是:學生包寫作,教師包評改。其結果是教師疲於奔命而學生收效甚微。如何把教師從評改作文的重負中解脫出來,又能使學生作文水平不斷提高,是一個尚未徹底解決的問題。
「把評改作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學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識。於是相繼出現了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學生自改、小組互改及師生綜合改等評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於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知識水平畢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復,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可以說,評改作文如果不改變「紙上談兵」的方式,無論採用何種方法,教師都難得輕松,相對來說,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修改能力比包辦代勞更費心機。
有鑒於此,我們將作文評改方式由紙上轉到電教媒體中,評改方式由針對個人轉向面對集體,師生共改,集思廣益。具體做法是:學生初作成文後,教師瀏覽,並按訓練重點和作文要求,選擇反映共性問題的好、中、差作文數篇,用復印機將其復印在投影膠片上(或利用復印機縮小復印的功能將其製成幻燈片)投影在銀幕上。集中全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教鞭所指之處,或教師示範改,或師生評議作者改,或學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靈活。雖均為口頭評改,但卻能培養學生積極的思維能力和流暢的口語表達能力。無論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處,還是糾正有代表性的錯誤,均能做到視聽結合,集體受益。同時,教師又能節省大量批改時間,可謂事半功倍。
如果在作文前使用了錄像(或電影)為學生提供過觀察寫作材料的作文,還可在成文後的作文評改中將電教多媒體協同使用,用錄像展示觀察內容、寫作材料;用投影提示寫作要求、學習習作,指導學生進行圖文對照、評議、修改。這樣,更能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交替運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調動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學生分析、運用寫作材料的能力就不斷增強,作文教學質量就會不斷提高。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如何改善缺乏閱讀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衣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695
倒水壺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956
電池自耗電量計算方法 瀏覽:928
無線滑鼠中鍵的解決方法 瀏覽:261
鴿子注射方法視頻 瀏覽:15
玻璃壓條怎麼安裝方法 瀏覽:268
亮片使用方法 瀏覽:218
常用的防腐方法哪四種 瀏覽:972
紅米手機小視頻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79
中央空調與地暖管道連接方法 瀏覽:817
梨怎麼釀酒方法步驟 瀏覽:893
樂視手機隱藏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30
格鬥老華體能訓練方法 瀏覽:311
千屈菜種植方法 瀏覽:289
練形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22
鷹嘴豆怎麼做好吃又簡單的方法 瀏覽:436
眼睛有重影治療方法 瀏覽:794
分析題計算方法 瀏覽:6
工傷疤痕面積計算方法 瀏覽:828
如何快速調整呼吸方法 瀏覽: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