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途徑與方法有哪些
一、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途徑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教師的任務是「讓學」——「他得學會讓他們學」。閱讀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實質上是圍繞問題進行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對問題進一步追究,從而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
1.生疑——發現問題
「學起於思,思起於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沒有疑惑,也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也就不會有長進。課堂上如
何引導學生「生疑」呢?關鍵是要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其次,教會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生疑」,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疑惑.「生疑」應面向全體。課堂上教師要允許學生大膽地假設,允許不同的假設並存,並要求學生能大膽地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生疑」是課堂教學中的基礎性工作。
2.擇疑——分析問題
閱讀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的各種學習疑點被激發後.所提的問題往往很亂,很瑣碎,甚至很古怪,往往抓不住重點。這時教師要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判斷、分析、辨別出值得探究的有價值的問題,初步讓學生學會提問。然後通過教師的進一步追問、反問,把問題引向縱深與本質。同時教師應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把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的疑點,分清主次,融人教學預案,在課堂上解決主要問題。
事實上,教師的「擇疑』』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導學生學會提問,這是「疑』』的量的積累。「擇疑」的第二階段是將學生的提問引向縱深.這是在量的基礎上的質的提升。
在這兩個階段,學生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究。教師對學生的各種提問既不能採取否定、批評的態度,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熄滅思維的火花,又不能對學生的問題一味地予以褒揚,而要幫他們學會如何把握課文中本質的東西。通過反復練習,學生的問題慢慢會提到點子上,這就是「擇疑」的作用。「擇疑,,是課堂教學中的關鍵性環節。
3.追疑——追究問題
追究問題,旨在培養學生不能滿足於已有問題的篇決,而要把問題引向文本的深層,去探究事物的本質。通過「追疑」,進一步訓練學生探索、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生限於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局限.解決了一些初步的問題後,不善於進一步去發現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鼓勵學生潛心讀書,精思尋疑,啟發他們在看似平凡之處,讀出曲折波瀾;在無疑之處見疑,進而深入質疑。在引導學生研究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留給他們求
異的機會,發展他們的創見性,鼓勵他們發現別人沒有注意到的問題。「追疑」還要分層次迸行,要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對優秀學生更多的是引導,激發其作迸一步地追疑;對學困生,只要發現他們有一點值得肯定的疑問都應該及時地予以贊賞,並在其能力范圍內作適度地追問。「追疑』』是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發展、個性張揚的增長點。
二、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方法
1.尋找因果關系質疑
「好問」或「好奇」是人的天性。學生遇到或見到某種現象,問「為什麼」,這是想知道事物的原因;問「怎麼了」,是想了解事物的結果。至於問「為什麼會如此」,是想知其
所以然,要尋找事物發展的規律。找因果,尋規律,這是每個學生認知發展的起始。
如在學習《桂花雨》一課時,文章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學生發現了一個不解的現象:「浸」字一般表示把東西放在水裡,而村子怎麼會浸在桂花香里呢?經過老師和同學的集體解疑,對事物現象的再探索,明白了:盛開了的桂花香氣濃郁(這是「因」),村子裡處處都能聞到桂花的香氣,村子就像浸浴在香氣裡面(這是「果」)。
經常進行這樣的因果訓練,學生獨立質疑問難的能力會逐漸提高,對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事物,也會問「為什麼」,從而去尋找它的因果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一些現象開動腦筋,問一問「為什麼」「怎麼樣」,探索事物本身的因果關系和發展規律。
2.發現前後矛盾質疑
疑自矛盾始,有了矛盾也就有了問題。教師要教會學生抓住課文中看似矛盾處質疑,不但能抓住明顯的矛盾來質疑,而且也要學會抓住不那麼明顯的,要通過前後對照,聯系比較才能發現的矛盾之處來質疑。
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一位教師執教《我的戰友邱少雲》一課時,在讓學生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安排了讓學生提問的環節。一位學生發話了:「課文第二小節說『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咳嗽一聲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覺。』第五小節又說『我忽然聞到一股濃重的棉布焦味,扭頭一看,哎呀啊!火燒到邱少雲身上了! 』我的問題是,前面說必須『紋絲不動』,後面怎麼能『扭轉頭一看』,這樣做會不會被敵人發現昵?」 1
「你很會提問題。」老師先稱贊了這位提問的同學,然後轉向全班同學說,「她這叫從上下文聯系中發現問題,值得大家學習。誰能回答她的問題?」教師一腳把「皮球」踢給了全班同學。此後,同學們埋頭看書,想從書上找到答案。
下面是學生間的對話.
生:「我是這樣理解的,野外有風,風一吹草就動。我扭轉頭一看就相當於風吹草動。」提問者:「風吹草動是自然的動,我扭轉頭是人為的還是可能被敵人發覺的。」
生:「扭轉頭一看,動作是很小的,敵人不會發現。」
提問者聽了後搖頭,表示不滿這種看法。
生:「燃燒彈燒著之後有煙霧,在煙霧的掩護下我扭轉一下頭,敵人是看不到的。」
學生在課文看似矛盾之處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其他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展開合理想像,讀懂了課文。我們不禁為提問的學生叫好,也為解答的學生拍手稱快,更為老師的課堂教學智慧稱道。 、
3.抓住課文中心質疑
在質疑問難的過程中,抓住主要的或關鍵性的問題來研討,便於掌握課文的精神實質。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做到圍繞課文中心,問一詞或問一句帶全篇.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集中精力思考文本最基本的內容。
如教學略讀課文《一夜的工作》,可以讓學生對課文中「他是多麼勞苦,多麼簡朴!」這一中心句進行質疑問難。
(1)什麼叫「勞苦」?課文哪些句子寫了周總理工作的勞苦?(理解「勞苦」,整整一夜審閱了「一尺來高」的文件)
(2)什麼叫「簡朴「?課文哪些句子寫了周總理生活的簡朴?(讓學生讀課文,找出相應句子集中
這樣:課堂教學圍繞這個概括課文中心的語句展開.牽一發而動全身,脈絡清晰,結構簡單。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就不會支離破碎,並且從課文的整體結構上深刻地感知周總理的高尚人格與高貴品質。
4.針對教學目標質疑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靈魂,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標准。閱讀教學時讓學生針對教學目標進行質疑問難,為學生反思課堂研讀所得,深入探究全文,把握文章深層內涵鋪設有效路徑與通道。如,教學《臨死前的嚴監生》一文,課始,教師出示了教學目標。
在研讀課文時,一個學生對教學目標申的「感受嚴監生這個鮮活的吝嗇鬼形象」質疑。他認為課文中的嚴監生是一個非常節約的人,而不是吝嗇鬼。老師誇贊說:「你真會讀書,能對教學目標質疑,不簡單!」然後讓全班學生暢談對嚴監生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大多數學生認為嚴監生節約,只有少數學生覺得他很吝嗇。究竟是節約還是吝嗇呢?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對「節約」與「吝嗇」這兩個詞進行了辨析、比較,明確了兩者詞義的異同點,再引導學生研讀課前的導語,細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應語句.並作旁註,寫上自己的閱讀感悟。然後,全班交流研讀心得.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關語段。
交流中,教師適時提示:「嚴監生的神態在變化,可始終不變的是他的手。學生朗讀比較「總不得斷氣」與「登時就沒了氣」這兩句話,讓學生談閱讀感受與體會。再提示學生思考,一般人臨死前會掛念什麼,嚴監生卻掛念什麼?從課前導語中得知,嚴監生家中十分有錢。這「監生」也是用錢捐來的。
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漸漸領悟到作者是借一莖燈草諷刺嚴監生的吝嗇。這位教師根據學生對教學目標的質疑展開教學,不僅幫助學生明晰了問題,糾正了錯誤,同時引導學生研讀課文,品析語句,掌握了閱讀方法,還讓學生認識了諷刺手法,領悟了詞義的差別,很好地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當然,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途徑和方式還有許多,教學時,要從文本及學生實際出發,靈活運用。教師應細心研究學生,不僅要潛心鑽研文本,而且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研讀文本,同時盡力做好課堂教學的宏觀調控,依據教學內容,拓展質疑思路,訓練學生敢於質疑的習慣,多角度選取最佳切入點,激發學生自主質疑問難,追本溯源。並且做好思維方向的引導和思考范圍的控制,從而取得質疑問難的高效優質,為學生的自主性閱讀和探究性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❷ 如何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有效質疑
一、設置問題情境,營造質疑氛圍
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不僅依賴於知識和能力的基礎,而且依賴於問題情境的設置。因此,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新奇別致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於「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以趣生疑,使學生的思維處於主動、積極、愉快的獲取知識的狀態中。例如,在「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教學中。我先在課前將蘿卜種子播種在濕潤的土壤中。種子幾天後發育成一棵幼苗。上課時我讓學生觀察這棵幼苗,然後讓學生就此提出問題。課堂上學生提問氣氛熱烈,提出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種子萌發需要水分嗎?種子萌發需要空氣嗎?種子萌發需要溫度嗎?種子萌發需要土壤嗎?種子萌發需要陽光嗎?種子萌發需要營養嗎?更有學生好奇地提出:這棵幼苗將來能長出蘿卜嗎?通過創設好的問題情境,能促使學生產生疑問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營造良好的質疑氛圍。
教師要把引導學生質疑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保證有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質疑。課堂教學首先應把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看做創新的動力源泉。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感覺到課堂上存在著一種普遍現象,就是學生不敢主動提問。學生對於剛剛獲得的知識,往往會萌生這樣或那樣的疑問,有些學生盡管心中存疑,卻不敢提問,一是擔心提出的問題被同學取笑;二是擔心提出的問題如果不是新課的要點怕被老師責怪和批評。久而久之,當疑問越積越多,就對課產生了畏難情緒。為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必須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寬松的、民主的、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無論學生提出什麼問題,教師都要積極鼓勵、引導。對於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的質量如何都應給予鼓勵,對於提了錯誤問題的學生也不能批評,而要以和藹的態度、親切的笑容給予積極的鼓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質疑問難的氛圍。
二、把握設疑契機,引導學生質疑
教育家克萊·P·貝德福特說:「你一天可以為學生上一堂課。但是如果你用激發好奇心教他學習,他終生都會不斷地學習。」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養成經常設疑的習慣。選擇好的設疑時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及時反饋學生的信息。在什麼時候設疑能引導學生質疑呢?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可在以下幾處設疑。
(一)在教學過程的最佳處設疑
教學的最佳處可以是以下幾種情況:當學生的思維局限於一個小天地無法「突圍」時;當學生疑惑不解、厭倦困頓時;當學生各執己見、莫衷一是時;當學生受舊知識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例如,講到「兩棲動物」的概念時,我先請學生結合小學自然課上學到的知識以及平時的生活積累,說說自己對兩棲動物的認識。有學生說:「一會兒在水中生活,一會兒在陸地生活的動物叫兩棲動物。」有的學生說:「不對!小時候在水中生活,長大了到陸上生活的動物叫兩棲動物。」在學生爭論不休時,我設疑:「到底什麼樣的動物屬於兩棲動物呢。鱷魚是兩棲動物嗎?海豹是兩棲動物嗎?」在此時設疑,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自己去認真研讀教材,自己去解決問題。
(二)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設疑
教學內容能否成功地傳授給學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本節內容重點、難點的把握。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往往在備課時非常注意對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的選擇,而在重點、難點的教學上恰當地設疑則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當然,教師此時提出的問題應當是經過周密考慮並能被學生充分理解的。例如,「病毒」一節的教學重點是「病毒的結構和生活方式」,我在講授「病毒的發現」「病毒的種類」後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病毒個體很小,為什麼它有強大的感染力?這與病毒的結構有什麼關系?病毒的結構是怎樣的?又如,「染色體、DNA、基因三者的關系」是「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一節中的難點,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在突破這一難點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①克隆羊多莉很像B母羊,說明細胞核里有什麼?(回答:遺傳信息。)②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什麼?(回答:DNA。)③DNA很長,可分為許多片段,其中每一段叫什麼?(回答:基因。)④DNA在細胞核中是如何存在的?(回答:DNA作為染色體的主要成分存在。)不斷對學生提出問題,耐心講解問題,仔細把握教材內的邏輯關系,逐步啟發誘導,有效激活學生思維,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
(三)在教學內容的過渡處設疑
在過渡處設疑不僅能起到對教學內容的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能激發並維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用自己敏銳的眼光捕捉學生生活的信息,抓住契機,巧妙設疑,及時設疑。例如,在「生物圈」一節的教學中,如何將「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范圍」和「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這三個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得講課時過渡自然。我以學生熟悉的「家」為主線,依次提出:生物圈這個「家」在哪裡?「家」有多大?「家」中能提供哪些條件?生物有沒有第二個「家」?生物圈是不是生物生存的唯一的「家」?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設置,可以把課文的內容貫穿起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質疑、釋疑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指導質疑方法,培養質疑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許多學生不知從何處下手提問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精心設計問題,大膽設疑。但學生剛養成敢問、愛問的習慣後,不一定就能把問題問得貼切、有深度、有價值,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時點撥誘導,教給學生一些質疑的方法。
(一)鼓勵學生向課本發問,使學生學會研讀新教材
新教材中有許多關於新知識的問題信息,值得學生思考。教學中我首先利用教材中的問題引導學生質疑、析疑。例如,在進入生物學學習的第一課「致同學們」中就有許多問題:「為什麼許多國家禁止克隆人」「為什麼許多國家禁止種植轉基因植物、飼養轉基因動物」「為什麼轉基因番茄比正常的番茄儲存時間長」等等。讓學生通過分析這些問題激發學習生物的積極性,激發質疑和析疑的興趣。其次,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本,對新教材中的文字、插圖、實驗方案的設計以及新的知識結構設問質疑。一個學期以來,在我的啟發引導下,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如,對課本中提供的「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探究方案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教材中提供的實驗方案包含了三個探究實驗,學生難以理解,可以化為幾個小的探究實驗來代替。又如,課本中「測定種子發芽率」實驗為何要用100粒種子?有什麼科學證據?能不能用50粒或40粒?再如,教材提示用鋼筆在根尖上畫等距離的線,來探究「根的什麼部位伸長最快」,學生發現實際操作很難,為此也產生了質疑。
(二)鼓勵學生向教師發問,提高學生質疑能力
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害怕學生提問,一怕干擾課堂教學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二怕自己一時回答不了,影響自己的形象和威信。這直接影響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甚至可以說是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扼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學習「光合作用」時,學生問我:「月光下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嗎?」「燭光下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嗎?」「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都是澱粉嗎?」又如,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時,教材提供的方案中提出要在實驗盤內放一些濕土,實際操作時學生發現鼠婦經常鑽進土裡,於是向我提出:「老師,能不能不放土。」這些問題的提出正是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具體表現,教師應支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善於提出問題。教師要解決好以下問題:首先,加強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能力;其次,不斷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即使不能立即解答的問題,也要先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讓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最後還要提高自身的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三)鼓勵學生向生活發問,提高學生質疑水平
生物學與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生物學的許多知識來源於生活,人們生產、生活中的許多活動也離不開生物學知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向生活發問,向生活質疑。例如,為什麼釀酒的酒罐要密封,不能漏氣?為什麼黃豆播種應淺一些?發黃豆芽時先突破種皮的是芽嗎?西瓜子和葵花子都是種子嗎?韭菜和韭黃都是由韭菜種子發育而成,為什麼韭菜是綠色的,而韭黃是黃白色的?為什麼樹葉到了秋天會由綠變黃或由綠變紅呢?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長期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掌握質疑的方法,形成質疑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不斷追求深入,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領略知識的浩瀚,才能最終深化學生的思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