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修煉靈魂
靜坐,冥想。
道家修功,在於修煉身體內部的精、炁、神,外部 的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 是最大原則。立、坐(或平坐或盤坐)、卧(側卧為宜) 均可,要求:�
①雙目垂簾。�
垂簾即微閉之義。眼睛睜開容易滋生雜念,閉攏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入靜。此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此公開就是雙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②兩耳返聽。�
返聽即返聽於內。屏除外界一切干擾,如人萬籟俱寂之境,凝耳內聽。內聽之義,非在於聽聲。乃是凝其耳韻,神意內注,以便收心人靜。�
③口須塞兌。�
兌為口,塞兌即閉口之義。要求抿口合齒,忘言默守。�
④舌抵上齶。�
即把舌面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住上齶。因為上齶有兩個小窩,謂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⑤自然呼吸。�
隨著靜功層次的不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達到以上要求之後,即可逐步鍛煉「聽息」的功夫。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用功,只用耳聽,不加意念。但是並非要求死守耳竅,也不是聽呼吸的聲音。只須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似聽非聽的慢慢體會,這就算是得法。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逐漸相戀相依,雜念不知不覺泯滅,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了入靜的境界。
3.靜功的層次
道家靜功,有三大層次,皆須逐步印證: ①身靜。 身體不動,謂之身靜。靜功之時,不要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心放鬆,自然利於入靜。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煉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並不煩躁,身上也沒有難以忍受的感覺。只要能夠坐得住,做得輕松,甚至感覺舒適,不願再動,這樣就是身體已經得到安靜,謂之身靜。身靜,為靜功之初層。�
②心靜。�
念頭不動,謂之心靜。做到身靜之後,心中的念頭尚未完全清除。,這時,要用上述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憶,眼前事情不記掛,未來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完全進入虛無狀態,這樣就是內心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靜。心靜,為靜功之中層。�
③意靜。�
不知有我,謂之意靜。心中無念之後,還有一個「我」存在,尚未徹底干凈。更進一步,由心氣合一,做到忘記自我,進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做到意靜,即為靜功之高層。�
氣功家講靜功,做到身體不動就是成功,很難深入內在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意念,更加難以做到心靜,這樣的做法不過達到初層而已。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只能到達中層。只有道家真正的靜功之學,由身靜之後,進一步培養心靜,又以為心靜並不徹底,還要深入修習意靜,方為靜功之真境界,於此可見中華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謂玄之又玄,除將靜功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三階修習之外,往上並無止境。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於「道功」一方面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悟及,茲略不述。�
上述身靜、心靜、意靜之三大層次,看似平常,並不平常。有人誤認為做靜功偏於性功,對於命功沒有關系,其實不然。道家靜功之奧妙,直指修煉真機。丹書雲:「身不動日煉精,心不動日煉炁,意不動日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炁、煉神之功,貫串在內,成為一部修煉大法。煉精就是補精,煉炁就是補炁,煉神就是補神。於是通過靜功築基,可以補足精炁神三寶之虧損,直至「精滿不思欲,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這也正是丹道人手築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這樣可以么?
B. 如何鍛煉靈魂
失敗、挫折、壓力。
越重的大船越能浮在水面上,爆米花有了壓力才能從一粒不起眼的白米成為香噴噴的,人人喜愛的食物。
同樣,要使自己的靈魂變堅強,變美麗,也要承受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奮斗。然而奮鬥了還是有可能失敗,失敗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而要找出失敗的原因並吸取教訓,這樣靈魂就又多了一份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