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傾聽幼兒馬賽克方法屬於特殊教育書嘛
算是學前教育類的書。
如果說「傾聽兒童」是當下時代性的兒童觀之一,那麼馬賽克方法就是這種兒童觀從理念走向現實的「彩虹橋」。
馬賽克方法是緣起於歐洲的一種兒童研究方法,它將兒童視為他們自身生活的專家、熟練的交流者、權利的持有者和意義的創造者,從兒童交流模式的多元化特點出發,綜合運用觀察、兒童拍照、圖書製作、幼兒園之旅、魔毯、角色扮演、訪談等多種方式來聆聽「兒童的一百種語言」,以更全面地描繪兒童及其生活世界的完整圖景,並將其作為優化兒童發展與教育環境的出發點。
作為由馬賽克方法創立者親自撰寫之經典著作的*版本,本書不僅精煉地闡述了馬賽克方法的理論框架,還詳細介紹了作者本人及其他多國研究者運用馬賽克方法開展的研究實例,為讀者深入理解馬賽克方法,進而把它運用於實踐提供了極富價值的參考。
本書既適合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師生閱讀,也適合廣大一線的幼兒教育從業者使用,亦可作為有志於傾聽兒童、為兒童創設一個更美好環境的其他兒童工作者的案頭參考書。
⑵ 馬賽克方法魔毯工具是什麼
馬賽克方法」(Mosaic approach)。馬賽克方法是一種融合了多元方法、多重聲音的參與式研究範式,是觀察、訪談、兒童攝影、繪畫、兒童會議、幼兒園之旅、地圖製作、魔毯等多種方法組合形成的一種綜合性兒童研究技術(approach),而非某種具體方法(method)。這種技術強調兒童不應是被動的權利接收者,而是積極的、具有能動性的「權利擁有者」,尤其強調兒童的參與權。
兒童的參與權包括五種逐步深入的水平:(1)聆聽兒童;(2)支持兒童表達自己的看法;(3)考慮兒童的觀點;(4)兒童參與決策的過程;(5)決策過程中,兒童與成人共享權利與責任。在學前教育領域,兒童的參與權是構成學前教育日常實踐和整體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與兒童一起工作的成年人如何支持兒童積極參與共同決策的過程也日益受到關注。
⑶ 用「馬賽克方法」傾聽兒童 | 保教
很多幼兒園都曾遇到過和我們一樣的問題:活動很精彩,內容很豐富,深受孩子的喜愛和家長的認可,但反思後不禁自問——孩子在哪兒?
這是我們2018年開展第一屆「 游戲 節」時的困惑,整場活動很熱鬧,也達到了預期目標,但教師在反思時發現孩子只是被動參與了這場以教師預設為主的活動,沒有發表自己對於活動的任何看法。
這樣的活動真的有益於孩子的發展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應該把孩子放到活動的中央,使其主動參與到活動中。
對於3—6歲的孩子而言,其語言表達能力並不完善,因此,繪畫、動作等都是其表徵的方式。我們要接受孩子的多元表徵,而且要將這些表徵整合起來進行解讀才能理解孩子。如此看來,我們之所以將「傾聽兒童」浮於表面,是因為缺少科學的傾聽方法,我們要找到有效傾聽兒童的「秘鑰」。
「馬賽克方法」是由英國學者克拉克和莫斯於2001年提出的一種研究兒童的方法,被認為「較好地回應了近十年來英國及國際范圍內對於傾聽兒童聲音的興趣與研究方法的局限之間的矛盾」。它將傳統的訪談、問卷等形式和參與式工具相結合,利用混合的方法來激發兒童充分表達自身觀點。每通過一種方式,研究者便可較為客觀地獲得兒童的某一觀念和看法,而多種方式可構成對兒童的完整看法。這就像一片片馬賽克錦磚整合成絢麗的畫,因此被稱為「馬賽克方法」。比較經典的參與式工具有魔法毯子、兒童會議、自主攝影、兒童之旅等。「馬賽克方法」的一大亮點是永遠留有一塊「空白格」,讓教育者進行創新和突破。
尋找到了傾聽兒童的「秘鑰」,又恰逢「 游戲 節」來臨,我們開始了大膽嘗試:
第一,收集「信息碎片」——孩子們想玩什麼?
當老師和孩子們討論「 游戲 節玩什麼」時,活躍的孩子會迫不及待地和老師分享自己的想法。以一次大班活動為例,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我喜歡玩滾球。」「我想玩坦克 游戲 。」但在此過程中,總有一些孩子不發言,究其原因,有的是性格內向不願表達,有的是記憶有限,對於「 游戲 節」認識模糊,不知道怎樣表達。於是,我們讓孩子們圍坐在一起,以魔法毯子的形式,讓他們觀看往屆 游戲 節活動的視頻,通過沉浸式回憶,幫助他們回顧 游戲 節的相關活動。隨後,在 游戲 節的「信息碎片」收集中,除了兒童的語言表達外,我們通過兒童表徵的形式,讓沒有發言的孩子大膽用繪畫表達自己對於 游戲 節的想法。
第二,整合與解讀——玩什麼與怎麼玩?
在收集了「信息碎片」後,我們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和解讀,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對於 游戲 節的想法。於是,我們運用「馬賽克方法」中的親子問卷調查、投票法、兒童會議等展開後續活動。每個孩子都對 游戲 活動有了自己的想法,但這個 游戲 合適嗎?又該怎麼玩呢?我們鼓勵孩子們帶著自己的調查表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親子調查問卷,在和爸爸媽媽的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計劃表。通過調查,我們聚焦到孩子們最喜歡玩的是做月餅、蛋撻、水果杯等 美食 類活動,以及趕小鴨、夾彈珠、套圈圈等 游戲 類活動。但兩類活動只能各選一種怎麼辦?孩子們提出要進行投票。最終,做月餅與趕小鴨這兩個活動勝出。之後,關於怎麼玩,孩子們又召開了一次兒童會議,想出很多好點子,制定了 游戲 規則和角色 游戲 玩法。
第三,調整與發布——遇到問題怎麼辦?
我們利用「馬賽克方法」中的「空白格」,創設了情境預演和兒童發布會兩個新的活動方式。孩子們模擬了「 游戲 節」當天的情形,通過情境式的預演,發現了不少問題:做月餅時每張桌子的小朋友最多隻能4人;除了媽媽志願者外,還需要兩個小朋友幫忙……為解決這些問題,孩子們對活動方式進行了調整,並以「兒童發布會」的形式,向全園小朋友發出了活動邀請。
孩子們的「 游戲 節」在持續進行中,後來全園孩子還進行了一次關於 游戲 節名字的投票,最終,「 游戲 城堡」以其可囊括最多的 游戲 奪得本屆 游戲 節的冠名。
本次活動,我們運用「馬賽克方法」共收集了孩子們的29件作品、2份視頻介紹、2次兒童會議記錄、3份民主投票圖、2份兒童地圖、1份兒童訪談資料,最終建構了以兒童為主體的 游戲 活動。孩子們在活動中開心的笑臉、有序的活動和禮貌的處事方式,讓我們明白,這才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游戲 節。
由此,我們深深體會到,傾聽兒童至關重要。只有傾聽兒童,了解兒童,我們才能實現「基於兒童」「兒童本位」的「軟著陸」。
(作者:章海飛 湯艷君 單位系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中河街道中心幼兒園)
責任編輯:曹金玥
⑷ 馬賽克法 幼兒園研究方法
幼兒園研究方法馬賽克法是一種傾聽幼兒的具體框架或綜合性研究技術。
「馬賽克方法」所隱含出的教育觀:
「馬賽克方法」背後潛藏的教育觀,把教育生活視作「論壇」場所的教育觀,屬於「多主體參與式」的教育觀,是用心聆聽兒童的「發聲」以期待教師「回聲」的「關系型」教育觀。「關系型」有別於「對象型」,在這樣的關系中,教師是傾聽與回應者而非教導和評判者。教師與兒童一起建構教育生活,從根本上看,這是一種「兒童與教師平權」的教育觀。
「馬賽克方法」背後的民主觀:
杜威曾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提出「教育要培養出適合民主社會的公民」,即「教育是經驗的改組與改造。」而「馬賽克方法」在幼兒為研究主體的過程中,則包含著「兒童有權主動地和創造性地自我安排生活———從很早開始」。其創始人之一—彼得·莫斯教授提出的「超越質量,走向意義生成」則是對其最好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