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實古代只有漢字是沒有拼音的,那古代人是怎樣識字的
我國古人確實沒有用拼音來認字,但是聰明的古人也是想出辦法來認字,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注音。直音指用同音字來標注,但如果同音字也不認識的話,那這個字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在陌生局胡字上面標注兩個字,所注字的聲母也是反切上字的,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是反切下字的。這兩種方法是很多讀書人收益,廣受歡迎。
自然,也出現了很多方案,比如:「國羅」和「北拉」,特別是「北拉」,取得的察並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很多原本不識字的人通過「北拉」這個拼音方案,學會了很多常用字,能正常的寫信看報了。正是因為,有人不斷探索創新,我們現代人才可以享受如今便利的注音方法。
2. 在沒拼音前,古人是如何認字的
1、直音。
直音產生於漢代末年,即以讀音相同的較為簡單的字來為生僻字注音,比如以"和"為"龢"標音。這種方法操作很是便捷,只要能找到相同的字就行,不過這也正是它的局限所在,畢竟並非所有字都能找到同音字,即便找到同音字,可能此字同樣比較生僻,難以識讀。
2、讀若
同樣是以一個大家普遍認識的字為另一字注音,不過二者不要求讀音完全一致,顧名思義,只要相似就可以了。它也叫做"讀如",這是古代訓詁學家所創,他們以解釋詞語和研究語義為己任,古籍載:"讀如、讀若者,擬其音也。古無反語,故為比方之詞。"
1918年11月,漢字筆畫式的「注音字母」由教育部正式公布。
從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用了近40年,它對統一漢字讀音、推廣國語、普及拼音起到了很大作用。周恩來總理就曾高度評價了注音字母的作用:「辛亥革命之後,產生了注音字母,這是中國第一套由國家正式公布並且在中小學校普遍推行過的拼音字母。
注音字母對於識字教育和讀音統一有過一定貢獻。」因歷史原因,如今注音字母在台灣地區仍是漢字的主要拼讀工具之一,是小學語文教育的必學內容。
3. 古代的時候,沒有拼音人們如何認字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兩類:以字注字、雙拼制。
1、以字注字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
比如「讀若」法: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父義和(《文侯之命激亮搭》),鄭玄註:「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肇」注「兆」。(《爾雅》)
2、雙拼制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鍵凱字取「韻」和「調」。
比如:緩,胡管切。(《廣韻》)「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3)如何按古方法來辨別漢字擴展閱讀
古代沒有拼音,但有著類似拼音的思路。自上古開始一直沒有「聲」、「韻」的概念,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之前很長時間並沒有意識到一個音節可以分成輔音和母音等部分,一直是以音節為單位整體教整體學的。
後來隨著東漢佛教傳入,梵文經典進入中原。梵文是一種拼音文字,輔音母音分得很清楚,人們受梵文的啟發,覺得漢語似乎也可以這樣分開,於是才有了聲韻分開的意識。
與此相對應,中國古代以書面形式記錄漢字讀音,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兩種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 音,打比方說就像是「箱,讀如香。」這樣寫法時,「讀如」兩個字後面的那個字就是用來注音的。
一般都是用一個簡單字為復雜字注音,但如果你連那個簡單的也不認識,那就沒啥辦法了。在這種方法之下,還是有大量的字需要口傳的,因為一方面要知道一系列的簡單字,另一方面是有些復雜字同音字幾乎沒有,直音法也注不出來。
在有了聲韻分開的意識之後,古人發明了反切法,即用兩個字注一個音,常寫作像是「誇,苦瓜切。」其中最後一個「切」明拿字與讀音沒有關系,表示前面的兩個字是反切注音用的。前面的「苦瓜」兩個字,前一個字叫反切上字,後一個叫反切下字。取上字的聲母k,取下字的韻母和聲調 ua1,合起來就是「誇」的讀音。
這樣的注音方法還是必須要口傳一些簡單字,但是它至少解決了同音字很少的難字的注音問題。
4. 在中國古代,那時沒有漢語拼音古人是怎樣識字的呢
現在我們入學的第一步就是學習漢語拼單,所使用的一套銷鎮漢語拼音,是共和國成立後由政府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至1957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的,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普通化的一種音票。
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只好用漢字注音,這虧搭粗樣便產生了不同的注音方試,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於漢代,例如「材,才聲」意思是說「材」這個字的讀音應該讀成「才」直音法簡單易懂,有時也會出現某個漢字沒有同意字的情況,有時候這個字雖然有直音。
最早是根據拉丁文發明的二十六個聲母和四十四個韻母的拼音方案發明的,也引發了以後幾百年用字母拼音的潮流。所以古人即使沒有漢語拼音,先人們的智慧還是讓我們敬佩的。
5. 古代沒有拼音,怎麼認字
古代沒有拼音字母,則是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元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凱旅沒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直音法: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
比如“讀若”法:儡,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盯納玄註:“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肇”注“兆” 。(《爾雅》)
反切法: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鎮山字的讀音的方法。
二法之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
緩(huǎn),胡(h)管(uǎn)切。(《廣韻》)
哀(wāi),烏(w)開(āi)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