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落心理
入大學前,許多學生想像的大學都是校園風景如畫,教室寬敞明亮,師生團結友愛,處處歡歌笑語,充滿詩情畫意。然而,進入大學,經過短暫的興奮期之後,這些學生卻發現現實中的大學並非自己想像的那麼完美。這致使一些學生常常悵然若失,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形成失落心理。
2、學習不適應
一是學習心態不適應。很多大學生在中學時代是班級乃至學校里的佼佼者,經常體會到優越感。進了大學後,發現「山外青山樓外樓」,自己在同學中並沒有優勢可言,新的競爭使許多人失去了過去作為「尖子」的位置和優越感。
二是學習目標不適應。高中階段學習目標很明確,就是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順利地通過「獨木橋」。進入大學後突然失去了目標因而易產生失落感。三是學習方法不適應。與中學相比,大學的上課時數明顯減少,學生自學時間大大增加。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大量的課余時間,使得部分新生常感到難以適應。
3、人際關系不適應
首先表現為相形之下的自卑感。大學是人才薈萃之地,能考上大學的學生多數是中學時的子生,自我感覺良好。但到了大學後,原有的優勢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從鶴立雞群變成了平庸之輩。
其中多數學生滿懷信心和希望,開始新的拼搏。而有些學生卻因原有的優勢被削弱甚至喪失,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導致自我評價失調,產生自卑心理。
4、愛的缺失的不適應
進入大學後,初次遠離家鄉、遠離朋友和親人,在沒有父母呵護的情形下過著獨立的大學生活,他們的情感處於一種失落狀態,有深層的挫折感。
另外還有與異性交往的強烈願望。於青春期的大學生,生理上已逐漸成熟,在心理上產生對異性交往的渴望和興趣,但很難把握學習、友誼、愛情的關系和分寸,因而出現不適應心理。
5、自我認識不適應
大學新生在中學階段一般都有自己穩定的交際圈。進入大學之後彼此陌生,受青春期「閉鎖性」心理的影響,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同學之間交往較為謹慎。
由於不願意主動接近別人,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時溝通和表達,大學新生會出現人際關系不協調,感到「知音難覓」,產生了壓抑、孤寂和抑鬱心理。
另外,對他人和社會的片面評價會導致人際關系的不適應。少數學生往往由於聽到、看到或親身經歷了一些社會陰暗面,便偏激地認為社會一團漆黑,甚至將社會上一些美好的現象也認為是虛偽的,產生憤世嫉俗的情緒。
對於這些心理困惑當然也是有辦法去解決的,我們應該選擇去適應。而適應也有積極應對和消極迴避兩種方法,積極的適應會促進個體的發展,反之消極的逃避會阻礙個體的發展甚而會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因此,應有正確的調適方法。
1、學會生活
第一,接納現實,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來到了大學後,雖然現實與理想有差距,但要學會接納現實,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
第二,主動適應並盡快掌握新生活的技能。一個人獨立標志就是能夠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掌握生活的技能。新生應該學會社會交往的技能,學會處同寢室、同班、同年級同學之間的關系,學會安排自己的課餘生活等。
第三,正確運用心理調適策略。個體心理調試對於維護心理健康,增強個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新生應該學會心理調適的具體方法,如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直面挫折、處理好心理落差、選准參照系、行為補償法等。
2、學會學習
首先要培養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強化自主和能動意識,變中學時代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增強學習的目的性,激發成就慾望。其次要更新學習方法,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主導的自學模式。
最後要重視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從入學第一天開始,就要注意培養自己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學習要有計劃性,要把每天的時間安排好,克服隨意性;要有規律性,要注意掌握學習的節奏。
提高學習效率;要進行合作學習,能處理好學習與課外活動、人際交往的關系,促使自己身心得到最大的發展。
3、學會交往
首先要掌握交往之道。大學生不能以個人好惡為標准來要求其他人,要學會用平等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要學會寬容與理解他人,常作自我批評和換位思考;要客觀對待別人的優勢。
在承認與別人有差距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自信心。其次要學會和異性進行自然的交往,正確處理友誼和愛情的關系。
4、學會做人
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要正確的認識、評價自己。在新的環境里要認清自己的實力或潛力,樹立自信心。其次要學會從參照對象的多少和參照面的角度設置參照系。
最後,要不斷吸取別人的長處,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養水平,在平等的交往中達到互補。 健康的心理品質是我們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的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
大學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適應能力,對開展充實而豐富的大學生活更有意義。這也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畢業生的工作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實行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的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是大學生產生了困惑和不安定感。因此面對新的形勢,我們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強、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
使自己在變換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做出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和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心理健康同樣也有利於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健康的個性心理是我們進入社會的先決條件和首要條件,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更好的為自己的未來奮斗。同時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是未來建設國家的中堅力量,所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這么的重要。
② 怎樣培養積極陽光的心態
(一)確定奮斗目標:
有了明確而積極的目標,不良心態就慢慢抵消了。人之所以為人,區別其他動物的根本之處,就是人是有目標的。人喪失了生活目標,就和動物沒有區別了。然而,現實中,很多人是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的。自己沒有主觀目標,隨大流,繞圈子,瞎忙空耗,毫無建樹。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只有專業人員才知道,那就是:計程車什麼時候最容易出事?答案是:在沒有乘客的時候。原因很簡單,沒乘客時他的方向是盲目的,到十字路口左轉右轉,猶豫不決,當然容易出事。這是喪失目標的危害。清晰的目標,必然產生堅定的信念,也必然產生堅定的力量,整個人生是這樣,具體工作也是如此。
定了目標的不一定都實現,而沒有目標的肯定不能實現。常言道:一個想元帥的士兵99.99%不能當元帥,但是,一個不想當元帥的士兵100%當不了元帥。目標不同所激發出的能量相距很遠。
(二)運用暗示激勵:
心理學家說,有效的、積極的暗示能提高自我價值的認識,建立充分的自信。有三種常用的方法:①自我言辭暗示。如:誓師大會、宣誓、座右銘等等暗示。②角色假定暗示。如:想像自己就是某成功者,假定自己是承擔某種特殊使命的人。③夢想般暗示。也就是將你嚮往的理想,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具體明確的一畫面,也可以剪貼一張真實的畫貼在牆上,經常不斷的看,從而促使你的行動。
(三)嘗試挑戰自我:
你越是害怕的事情,你越嘗試著去做,一定能改變你自己。比如你有恐高症,你就有間爬高;你羞於講話,你偏逼自己在會上發言,逼自己坐到顯眼處;你膽小,你逼自己去蹦極;你口齒不靈,偏要與之辯論。
(四)待人寬容忍耐: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一種智慧和美德,也是多少成功者的法寶。林肯說:把敵人變成朋友,既消滅了一個敵人,又多了一個朋友。忍耐既是待人之法,又是處事之法。忍是一種眼光和度量,也是一種修養和策略,更是一種智慧。在小事上的忍耐,則是為了大事上的成功。古人雲:「小不忍,則亂大謀。」所以說,胸懷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
(五)真誠奉獻愛心:
愛心是積極心態的最佳表現。愛默生說:人類最美好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真誠的幫助別人之後,同時也幫助了自己。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這是人際關系的黃金定律。一個不知道關愛別人的人,也自然得不到別人的關愛。他就享受不了人間的快樂,終日像生活在地獄中。奉獻愛心,也還要愉快接受別人的愛心,一個才害怕麻煩別人的人,也常是心態消極的不會奉獻愛心者。
(六)做事持之以恆:
1948年牛津大學請丘吉爾演講,他只用三句話總結了自己的成功的秘訣:第一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放棄。把走完100里路程當作實現目標,前十里熙熙攘攘、摩肩接踵,50里時就稀稀郎郎、人聲寥落,越往後人越少。故,哲學家說:世界上沒有失敗者,只有放棄者和戰死者。
(七)品味享受生活:
做一件事情,你可以高高興興地做,也可以痛苦不堪地做,假若我們沒法選擇不做,就一定要選擇快樂地去做。只要你選擇快樂,以品味、享受的態度對待事務,任何痛苦都能忍受。比如你坐汽車,覺得無聊,你若以享受的.心態去坐,就會覺得輕松多了;飯菜難吃,你放到嘴裡細細的品味,假設那是人間美味,就會覺得別有滋味。要這樣相:生活的本來面目就是十有八九是不順的,我們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八)營造人際網路:
任何人的成功,是靠別人的幫助,不管你有多行也不行。誰的人際關系網路大,誰的活路就越多,誰的快樂就越多,誰的成就就越大。據研究表明,人的快樂85%是由人際關系決定的。在知識爆炸、更替頻繁的時代,除了業務能力(最基本的能力)外,還必須具備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