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演講技巧說服別人六種方法你知道嗎
演講又叫講演或演說,是指在公眾場所,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下面我分享了 演講技巧 說服別人六種 方法 ,一起來了解吧。
目錄
演講技巧說服別人六種方法
巧妙說服對方的說話技巧
演講時說服聽眾的四種技巧
一、調節氣氛,以退為進
在說服時,你首先應該想方設法調節談話的氣氛。如果你和顏悅色地用提問的方式代替命令,並給人以維護自尊和榮譽的機會,氣氛就是友好而和諧的,說服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在說服時不尊重他人,拿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架勢,那麼說服多半是要失敗的。畢竟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就連三歲孩童也有他們的自尊心,誰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不費力地說服而受其支配。
二、爭取同情,以弱克強
渴望同情是人的天性,如果你想說服比較強大的對手時,不妨採用這種爭取同情的技巧,從而以弱克強,達到目的。
三、善意威脅,以剛制剛?
很多人都知道用威脅的方法可以增強說服力,而且還不時地加以運用。這是用善意的威脅使對方產生恐懼感,從而達到說服目的的技巧。在一次集體活動中,當大家風塵僕僕地趕到事先預定的旅館時,卻被告知當晚因工作失誤,原來訂好的套房(有單獨浴室)中竟沒有熱水。為了此事,領隊約見了旅館經理。
領隊:您有兩個辦法:一是把失職的鍋爐工召回來;二是您可以給每個房間拎兩桶熱水。當然我會配合您勸大家耐心等待。這次交涉的結果是經理派人找回了鍋爐工,40分鍾後每間套房的浴室都有了熱水。威脅能夠增強說服力,但是,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態度要友善。第二,講清後果,說明道理。第三,威脅程度不能過分,否則反會弄巧成拙。
四、消除防範,以情感化
一般來說,在你和要說服的對象較量時,彼此都會產生一種防範心理,尤其是在危急關頭。這時候,要想使說服成功,你就要注意消除對方的防範心理。如何消除防範心理呢?從潛意識來說,防範心理的產生是一種自衛,也就是當人們把對方當作假想敵時產生的一種自衛心理,那麼消除防範心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反復給予暗示,表示自己是朋友而不是敵人。這種暗示可以採用種種方法來進行:噓寒問暖,給予關心,表示願給幫助等等。?
五、投其所好,以心換心
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分析問題,能給他人一種為他著想的感覺,這種投其所好的技巧常常具有極強的說服力。要做到這一點,「知己知彼」十分重要,惟先知彼,而後方能從對方立場上考慮問題。
六、尋求一致,以短補長?
習慣於頑固拒絕他人說服的人,經常都處於「不」的心理組織狀態之中,所以自然而然地會呈現僵硬的表情和姿勢。對付這種人,如果一開始就提出問題,絕不能打破他「不」的心理。所以,你得努力尋找與對方一致的地方,先讓對方贊同你遠離主題的意見,從而使之對你的話感興趣,而後再想法將你的主意引入話題,而最終求得對方的同意。有一個小夥子固執地愛上了一個商人的女兒,但姑娘始終拒絕正眼看他,因為他是個古怪可笑的駝子。
<<<
提出有力的證據
在說服別人的過程中,如果你僅憑「三寸不爛之舌」是沒有足夠說服力的。要想有力地說服他人,就必須提供權威的證據。如果向他人提供可靠的資料而不是個人的看法,就會增強你的說服力。同時,聽眾也受到證據來源的影響,所以,證據的來源要真實可信,要具有權威性。
尊重對方的感受
一般情況下,平庸的勸說者總是開門見山提出要求,結果發生爭執,陷入僵局;而優秀的勸說者則首先建立信任和同情的氣氛。如果主人為此事煩惱,你就說:「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我也會這樣。」這樣就顯示了對別人感情的尊重。別人就會對你產生好感,你說服的話才能繼續進行下去。
巧妙利用「居家優勢」
心理學家拉爾夫·泰勒等人做過的實驗證明:一個人在自己家裡或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比在陌生的環境中更有說服力。所以,要想成功說服對方,就應充分利用「居家優勢」,如果不能在自己家中或辦公室里討論事情,也應盡量爭取在中性環境中進行,這樣對方也沒有「居家優勢」,雙方可以在相對平等的環境中交談。
運用具體事例
如果你刊登 廣告 ,推銷某種葯品,你是把葯品的成分、功能、用法詳細介紹一番好呢?還是介紹某個患者使用後如何迅速痊癒的事例好呢?優秀的勸說者都清楚地知道:個別具體化的事例和 經驗 比概括的論證和一般原則更有說服力。因此,應酌情使用後面-種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你要說服別人,就要旁徵博引,多使用具體的例子,而不是一味地空洞說教。
注重個人儀表
當你要和一個大客戶見面,你是精心修飾一下儀表呢,還是相信別人會聽其言而不觀其貌?我們通常認為,自己受到別人的言談比受到別人的外表的影響要大得多,其實並不盡然。我們會不自覺地通過一個人的外表來判斷。專業人士通過實驗證明,尋求路人的幫助時,那些儀表堂堂、有吸引力的人要比那些不修邊幅的人有更多的成功可能。那麼,要想提高你的說服力,首先就要從你的儀表上下工夫。
拉近彼此的距離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你試圖改變某人的 愛好 ,你就要試著拉近彼此的距離,那麼你離成功就不遠了。例如,一個優秀的推銷員總是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奏與顧客相稱,這是因為人類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傾向,正如心理學家哈斯所說:「一個造酒廠的老闆可以告訴你為什麼一種啤酒比另一種好,但你的朋友,不管是知識淵博的,還是學識疏淺的,卻可能對你選擇哪一種啤酒具有更大的影響。」
運用外部環境,間接將人說服
在生活中,需要說服的對象有很多,他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上司、你的顧客、你的朋友、你應聘的主考官,等等。在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要說服別人的情況,如果不掌握技巧,說服就難以達到理想效果,那麼怎樣才能掌握說服別人的技巧呢?在本節,我們要教會你如何利用外部的環境簡介來說服人。在說服時,你首先應該想方設法調節談話的氣氛。如果你和顏悅色地用提問的方式代替命令,並給人以維護自尊和榮譽的機會,氣氛就是友好而和諧的,說服也就容易成功。與此同時,還要學會運用外部環境,並將其巧妙地運用到你的話語中去,這樣會讓你的說服更容易讓人接受。
先承認對方,再逐一反駁
如何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聽從自己的觀點,在社會交往中,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對於很多很固執的人,或者正處於一種情緒的亢奮期,很難聽得進去勸告的人,按照常規的套路從正面的說服,就顯得無濟於事了。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遇到這樣的人,我們該怎麼來說服對方呢?自古兵法有雲:「欲擒故縱。」在說服或者反駁對方的時候,這一招同樣管用。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特別是在反駁他人的錯誤觀點時,「退一步」能化被動為主動,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種方式就是先承認對方的觀點「正確」,然後推導出荒謬的結論,然後,逐一反駁對方的觀點,得出正確合理的結論。
請君入瓮,悄悄把對方引入你的立場
請君入瓮是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在我們與人交談的時候,很多對象的態度是十分強硬的,我們的話他們根本就聽不進去。在這樣的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在這樣的時機下,我們就要給自己創造機會,創造條件,即在談話的時候事先布下一個圈套,讓對方走入我們的圈子裡,你這個圈子就像是個「瓮」,如果對方進入了你的這個「瓮」里,那麼,事情就好辦了。因為,這時候你就掌握了主動權。 春節 聯歡晚會上有個小品叫做《賣拐》,給廣大的電視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裡面由趙本山扮演的「大忽悠」是如何讓范偉扮演的廚師買拐的呢?那就是,在看似沒有任何可能的情況下,「大忽悠」先布下了一個圈套,讓范廚師逐漸走進了這個圈套,最後,成功地把拐賣給他了。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談話技巧是非常有作用的。
用事實說話,徹底擊破對方詭辯
俗話說:「事實勝於雄辯」,再高明的 辯論 技巧在事實面前也是不堪一擊的。所以,在我們辯論或者在其他的場合想說服對方的時候,就要用事實來說話,這樣任何詭辯都將是站不住腳的了。列寧曾經說過:「如果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歷史的聯系去掌握事實,那麼,事實不僅是『勝於雄辯的東西』,而且是證據確鑿的東西。」因此,「用事實說話」就是直接指出詭辯者的論題或論據不符合事實,是個假判斷。它是直接反駁論題或論據的一種方法。一個觀念、一個思想是不是真理,不在於空談與「巧辯」,而在於它的效果和實踐。許多詭辯就只是富於爭辯而沒有實際效果的空談與「巧辯」。對於這樣的詭辯,有時我們可以按照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的,「凡是在理論上必須爭論的一切,那就乾脆用現實生活的實踐來解決」,直接指出它違背客觀事實,這樣就可以直接破斥掉它了。
引入權威論證,讓對方向真理低頭
在人們的交談過程中,對很多的問題存在著爭論不休的狀態,在這個時候,大家都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比較權威的人來主持公道。這個權威人物的話語才最能讓大家信服,這就是權威效應。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了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由於這位「權威」的化學家的語言暗示而讓多數學生都認為它有氣味。所以,在我們想要說服別人的過程中,如果你自己沒有把握說服別人,不妨搬出權威來,讓對方向真理低頭。
<<<
一、有的放矢,迂迴出擊
當你的演講有可能引起爭議時,找准恰當的途徑顯得特別重要。途徑不對頭,就有可能導致聽者的敵對情緒,不等你的話出口,你早已註定要立於失敗的境地。路子選對了,你便能充分說服聽者。這是一門最難掌握也是最有價值的交際藝術。首先,你應當了解你的聽眾。
一般來說,演講的聽眾可以粗略地劃分為三大類型。有的聽眾與你持有相同的觀點;有的聽眾猶豫不決,處在觀望之中;有的與你的觀點相對。那些同意你觀點的聽眾用不著你花力氣去說服;那些猶豫不決的聽眾有可能被你清楚明了、令人信服的演講改變立場。你面臨的真正挑戰無疑來自最後一類聽眾,因此你必須開動腦筋,設法讓這部分人放棄自己的觀點,站到你這邊來。
然而,改變一個人的立場從來就是相當精細的工作。我們知道,誰都擁有自己引以為豪的觀點。它們要麼是經過多年的學習與經驗積累而形成的,要麼是擁有根深蒂固的情感根基。我們小時候在母親懷抱里學到的那些知識會深深地紮根於我們的個性中。對於宗教、政治、民主及養兒育女等,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同時,一些陳舊的觀念使得我們很難對許多問題保持冷靜而客觀的看法,而在別人眼中它們看上去則像是一些偏見。但是,只要真正是我們自己的觀點,我們就會認為它們是完全合理和令人滿意的而抱住不放。正如溺愛孩子的父母不會輕易責備自己的小孩一樣,我們對自己那些「珍貴」的觀點也從來不大會看不順眼。
如果你直截了當地面對面攻擊一個人所擁有的「珍貴」觀點,他的反應與你批評他小孩的反應一樣,只能是反感。他會對你表示憤慨。他會全副武裝,保護自己,對付你說的每一句話。他不但不會放棄自己的觀點,而且相反還會像溺愛小孩的父母把自己的小孩抱得更緊那樣,更加堅守自己的立場。有關這一點,可以說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
由此看來,演講前你必須充分分析你的聽眾,依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途徑,把演講的重點放在那些猶豫不決、搖擺不定,尤其是與你意見相左的聽眾身上,做到有的放矢。同時,你還必須正確面對聽眾自己已有的觀點,不可因為它們與你的觀點不一而開門見山地迎頭痛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