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十種經典版本的《詩經》,如果選擇三種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讀本來讀,應該如何選?
這十種書可以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級最淺,除了《詩經詞典》之外,凡是附帶譯文的,如《詩經譯注》等,都是初步讀本、粗淺讀本;第二級是今人只注不譯的,如程俊英的《詩經注析》;第三級是古人注本,其中又分為兩種,一種如《詩集傳》《毛詩正義》《詩三家義集疏》,它們不是欣賞類而是集注類,註疏內容相對深奧,另一種如《詩經原始》,屬於欣賞類,是古人註疏相對淺顯的。
這十種書確實照顧到由易到難的各個層次。就我個人而言,是不主張今譯的,因為古文譯成白話文就沒法讀了,尤其是《詩經》,翻譯成白話文,一點詩的味道都沒有了。
如果讓我挑三種書,由易到難,第一種是程俊英、蔣見元的《詩經注析》,這是最淺的讀本;第二種是方玉潤的《詩經原始》;第三種我選三本,分別是《詩集傳》《毛詩正義》《詩三家義集疏》,這三本書正好可以相互參照,不能相互替代。因為三家詩和毛詩不是同一派,看法不同,而朱熹的看法與它們又不完全相同。
《詩經譯注》在周振甫先生去世後出版,是他最後的一個經典注本。先生另有《文心雕龍注釋》等,廣受歡迎。他是做編輯的,很能體會讀者的需要。有今譯,比較貼合原文。讀這個注本,能時時體會到周先生那種嚼飯喂人、朴實平易、好學深思的態度。適合初學入門。
㈡ 如何讀詩經
就具體閱讀方法而言,前人有不少值得我們繼承、學習的成功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孔子所提出的「思無邪」的讀《詩》方法,即要從正面理解詩意,不能想歪了,想邪了。《詩經》是中華文明大廈的支柱之一,她與大廈的存在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她歪了,那就意味著大廈傾頹。其次是縮短與《詩經》的時間距離。也就是說,在觀念中,不要把她當作古詩,要看作就是自己或身邊人作的。即如朱熹所說:「讀《詩》且只將做今人做底詩看。」「讀《詩》正在於吟詠諷誦,觀其委曲折旋之意,如吾自作此詩,自然足以感發善心。」「千古人情不相違」,縱然《詩經》是數千年前舊物,事態萬殊,而人的情感反映則與今人無別。在略檢註解,疏通大意的基礎上,把她的意思品讀出來,而後與自己及身邊、眼前的人、事、物聯系起來,其中的道理、情感自然會汩汩流出,使自己進入情景之中,去體會其心靈的脈動。在這種情景下,你可能會把外在的什麼賦比興之類,統統淡化,而感受的是她的精神力量。其三是靜心平讀,反復涵泳,不可有絲毫私意摻雜。朱熹說:「讀《詩》之法,只是熟讀涵泳,自然和氣從胸中流出,其妙處不可得而言,不待安排措置,務自立說,只恁平讀著,意思自足。須是打迭得這心光盪盪地,不立一個字,只管虛心讀他,少間推來推去,自然推出那個道理。」朱熹曾批評人說:「今公讀《詩》,只是將己意去包籠他,如做時文相似,中間委曲周旋之意盡不曾理會得,濟得甚事?」(上引皆見《朱子語類》卷八十)這就是說,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強加在詩上,而要通過反復涵泳,讓詩意自然流出,而與自己的情感、思想相融匯。王*明《傳習錄》中有訓蒙的《教約》,他說:「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調,毋躁而急,毋盪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王*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頁)這是讓《詩經》的精神匯入自己血液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