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醫葯治療。
①卡馬西平:為首選葯物,初服100毫克,每日2次,服1日以後每日增加100毫克,直到疼痛解除。每日最大服量不應超過1000毫克,可逐漸減小葯量,確定最小有效量維持。但應定期檢查肝功能與造血功能,孕婦忌用。
②苯妥英鈉:初服100毫克,每日3次;如無效可每日增加100毫克,最大服量不超過每日600毫克。如產生頭暈、行走不穩、眼球震顫等中毒症狀應立即減量到中毒反應消失為止。
③如以上葯物無效,可用氯硝西泮,每日4~6毫克,副作用有嗜睡和步態不穩。
(2)中醫葯治療。
①風寒阻絡:顏面陣發性疼痛,緊束感,遇寒則甚,遇熱稍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葯:川芎20克,荊芥、防風、羌活各10克,白芷12克,薄荷、生甘草6克,細辛3克,全蠍5克,蜈蚣3條。
②風熱傷絡:面部灼熱疼痛,遇熱則甚,惡風,微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散熱、通絡止痛。
方葯:桑葉、白菊花、連翹各12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葦根15克,忍冬藤20克,蔓荊子10克,川芎9克,全蠍5克。
③痰火上擾:面部陣發性悶脹灼痛,常進食時發作,局部喜冷涼,頭昏而沉,口渴不欲飲,時吐痰涎,胸脘滿悶,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治宜化痰清熱、通絡止痛。
方葯:半夏、川芎各10克,茯苓15克,橘紅、枳實、竹茹、瓜蔞、厚朴各12克,全蠍5克,甘草6克。
④肝膽火熾:顏面陣發劇痛,刀割樣,灼熱感,煩躁易怒,脅痛口苦,頭暈目赤,咽干口渴,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肝瀉火止痛。
方葯:梔子、黃芩、柴胡、菊花、僵蠶豆各10克,石決明(先下)、生地、白芍、龍膽草各15克,木通、甘草、蟬衣各6克。
⑤陽明胃熱:顏面灼痛,前額脹痛,齒痛口臭,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燥,脈弦滑。治宜清胃瀉熱。
方葯:生石膏30克,川芎9克,薄荷12克,生地、菊花各15克,丹皮10克,生大黃(後下)、甘草、黃連各6克。
⑥陰虛陽亢:顏面灼痛伴抽搐,頭目眩暈,面色潮紅,腰膝無力,耳鳴失眠,舌紅無苔或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潛陽、熄風通絡。
方葯:生熟地各16克,知母、丹皮、元參、蜈蚣各10克,青葙子、龜板(先下)各20克,全蠍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