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皮試操作怎麼做
皮試
皮試是皮膚(或皮內)敏感試驗的簡稱。某些葯物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容易發生過敏反應,如青黴素、鏈黴素、細胞色素C等,常見的過敏反應包括皮疹、蕁麻疹、皮炎、發熱、血管神經性水腫、哮喘、過敏性休克等,其中以過敏性休克最為嚴重,甚至可導致死亡。
1定義
為了防止過敏反應的發生,特別是嚴重過敏反應的發生,規定一些容易發生過敏反應的葯物在使用前需要做皮膚敏感試驗,皮試陰性的葯物可以給病人使用,皮試陽性的則禁止使用。這些需要做皮試的葯物被稱為皮試葯物.皮膚試驗是藉助抗原、抗體在皮膚內或皮膚上的反應進行免疫學檢測的方法。根據反應機制不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中合反應皮膚試驗,可觀察機體的體液免疫狀態;另一類為超敏反應皮膚試驗,用來檢測機體的超敏反應和細胞免疫狀態。錫克試驗是衡量人體對白喉易感性或免疫程度的一種皮試。方法是注射一定量的白喉毒素於受試者前臂屈側皮內。受試者如無免疫力,24~48小時,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直徑在1~2厘米者為陽性反應。相反,受試者如有免疫力,其血清中含有足量的抗毒素抗體,能中和注入的毒素,局部不出現紅腫,為陰性反應。此試驗除用來測定機體對白喉的易感性以外,還可檢測白喉預防接種後是否產生免疫力。其實質是毒素、抗毒素的體內中和反應。I型變態反應(見變態反應)皮膚試驗是變應原與特異性抗體IgE(免疫球蛋白E)在皮內進行的一種反應。引起I型變態反應的抗原,經注射或劃痕後,可在10~20分鍾內引起紅腫反應,如青黴素皮試,異種動物血清皮試等。本試驗陽性者表示對該抗原過敏
2准備工作
首先應當制備試驗用抗原,如有合格商品可直接購買。可以作為變應原的物質種類繁多,例如動物皮毛、家禽羽毛、鴿糞、昆蟲、蟎類、真菌、花粉、雜草、物理粉塵和各種食品等都可能成為變應原。不同抗原的制備方法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①收集原料;②粉碎與勻漿;③脫脂與提取;④過濾與分離;⑤分裝保存。分裝保存之前應對提取產物進行鑒定。首先必須經過無菌試驗、急性毒性試驗和熱原檢查,保證提取產物無明顯的毒副作用;還要測定產物的蛋白含量,用凱氏定氮法或磷鎢酸沉澱法標定出總氮單位或蛋白氮單位。變應原的范圍很廣,難以做得完全,所以查找變應原需依靠患者的病史和醫師的經驗以將可疑范圍縮小,學樣成功的機會就大得多。一般醫院和衛生所都能做葯物過敏試驗,多在注射室完成;防疫部位在一些免疫接種之前有時也要做皮膚試敏;其餘的均在變態反應科或檢驗科的專門實驗室。實驗室應有專人負責,除具備各種專用試驗器材之外,還應備有意外搶救的葯品及設施。試驗部位應清洗干凈,嚴格消毒,以免皮膚的不潔物引起非特異性反應或感染。當皮膚患濕疹、感染、皮炎或外傷時不宜進行皮膚試驗。正在或近日服用免疫抑制劑或抗組胺葯物者也不宜進行皮膚試驗。
3類型及方法
皮膚試驗的最常用部位是前臂曲側,因此處皮膚較為光滑細膩,而且便於試驗操作和結果觀察。按正規作法,左右兩臂一側作試驗,另一側作對照。需要時也可選用上臂或背部皮膚。具體試驗方法可分為皮內試驗(intracutaneoustest)、挑刺試驗(pricktest)和斑貼試驗(patchtest)。
皮內試驗
將試驗抗原與對照液各0.02~0.03ml用皮試針頭分別注入皮內(不是皮下),使局部產生一個圓形小丘。當同時試驗多種抗原時,相互間至少間隔4cm,以免強烈反應時互相混淆結果。皮內試驗的敏感性比其他皮膚試驗高,所用抗原應適當稀釋,以免出現嚴重反應;當高可疑性抗原出現陰性結果時,應逐漸加大抗原濃度進行重復試驗。皮內試驗是最常用的皮膚試驗,應用范圍也很廣,幾乎各類抗原及各型反應都可用皮內試驗進行測定,只是不同類型的反應觀察結果的時間和判定結果的標准不所不同。
挑刺試驗
也稱點刺試驗或刺痕試驗。將試驗抗原與對照液分別滴於試驗部位皮膚上,用針尖透過液滴或在皮膚上輕輕地挑刺一下,以刺破皮膚但以不出血為度;1min後拭(吸)去抗原溶液。同時試驗多種抗原時,千萬注意不要將不同的抗原液交叉混合,以免出現假陽性。挑刺試驗主要用於型變態反應,該法雖比皮內試驗法敏感性稍低,但假陽性較少,與臨床及其他試驗的相關性較強。劃痕試驗(scratchtest)是挑刺試驗的一個變型,用三棱針或注射器針頭在皮膚劃一條或多條約1cm長的創痕。因為劃痕的輕重與長短難於掌握一致,故不常用。
斑貼試驗
將試驗抗原直接貼敷於皮膚表面的方法。試驗抗原為軟膏時可直接塗沫在皮膚上;如為固體物時可用蒸餾水混合或浸濕後塗敷於皮膚上;如為水溶液則浸濕紗布後敷貼於皮膚上。所用抗原濃度以不刺激皮膚為原則,塗敷范圍以0.5~1cm為宜。塗敷後蓋以油紙或玻璃紙,用紗布或綳帶固定;如有明顯不適感可隨時打開查看,並進行適當處理。斑貼試驗主要是檢測Ⅳ型變態反應,敏感程度雖然不太高,但假陽性較少,結果的可信度大。
『貳』 皮膚的實驗室檢查方法有哪些
檢查項目:血清學檢查、皮膚劃痕試驗、皮膚試驗
實驗室檢查
⒈血液學和血清學檢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T淋巴細胞(尤其是Ts)減少。血清IgE含量明顯增高。
2.皮膚試驗
對某些變應原(如真菌、花粉、毛屑)的速發型過敏反應常呈陽性。用結核菌素、念珠菌素等作皮內試驗(遲發型過敏反應),常為陰性或弱陽性。
⒊皮膚白色劃痕試驗
用鈍器劃皮膚,皮膚出現白色劃痕(正常人呈紅色)。
『叄』 皮下注射與皮內注射注射,要怎麼給患者解釋
一、皮內注射法(ID)
皮內注射法是將小量葯液注入表皮與真皮之間的方法。
目的
1.用於各種葯物過敏試驗,以觀察局部反應。
2.預防接種。
3.局部麻醉的先驅步驟。
部位
1.皮膚試驗
取前臂內側下段。因該處皮膚較薄,皮色較淡,易於注射和辨認。
2.預防接種
常選用三角肌下緣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用物
注射盤內放無菌1ml注射器和4.5~5
號針頭,按醫囑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做皮試前,應詳細詢問有無過敏史,如對需要注射的葯液有過敏史,則不能作皮試,應和醫生取得聯系,更換其他葯物後再作試驗。
2.用1ml注射器及針頭,抽取葯液,排盡空氣。
3.選前臂掌側(或三角肌下緣部位),用70%酒精棉簽消毒皮膚待干,左手綳緊皮膚,右手持注射器,使針頭斜面向上,和皮膚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內(圖10-5)。
4.待針頭斜面進入皮內後,放平注射器,注入葯液0.1ml,
葯量要准確,使局部形成一圓形隆起的皮丘,皮膚變白,毛孔變大。
5.注射完畢,迅速拔出針頭,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時觀察反應。
6.如需作對照試驗,用另一注射器和針頭,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滲鹽水20分鍾後,對照觀察反應。
注意事項
皮膚消毒忌用碘酊,進針勿過深,拔針不按壓,以免影響結果的觀察。
二、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將小量葯液注入皮下組織的方法。
目的
1.需迅速達到葯效、不能或不宜經口服給葯時採用。如胰島素口服在胃腸道內易被消化酶破壞,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葯或術前供葯。
3.預防接種。
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緣、上臂外側、腹部、後背及大腿外側方(圖10-6)。
圖10-6
皮下注射部位
用物
注射盤內無菌1-2m注射器和5.5~6號針頭,按醫囑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選擇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進行皮膚消毒,待干。
2.將葯液吸入注射器,排盡空氣,左手綳緊皮膚,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針栓,針頭斜面向上和皮膚呈30度到40度角,過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圖10-7),迅速刺入針頭的三分之二,放開左手固定針栓,抽吸無回血,即可推注葯液。
3.注射完畢,用消毒棉簽輕按針刺處,快速拔針,清理用物。
注意事項
1.針頭刺入角度不宜大於45度,以免刺入肌層。
2.盡量避免應用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葯物作皮下注射。
3.經常注射者,應更換部位,輪流注射。
4.注射少於1ml的葯液,必須用1ml注射器,以保證注入葯液劑量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