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唱歌嘴型技巧
「歌唱中口型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橫口型,指嘴角往左右水平擴張,口咽腔內呈左右兩邊水平方向的感覺;
另一種是豎口型,指垂直張嘴,感覺嘴角拉成直線,口咽腔內呈上下垂直方向的感覺」。
橫口型發出來的聲音明亮,細膩,在我國傳統戲曲中經常使用到這種口型,而中國民歌在繼承傳統戲曲的同時,也常常使用到這種口型。
豎口型發出來的聲音空曠、渾厚,在西方的美聲唱法中使用得最多。從音區上來說豎口型比較適合唱高聲區,橫口型適合唱中低聲區,但這不是絕對的,應當看歌曲的需要適度調整。
(一)保持打哈欠的狀態
練習口型的第一步是將口腔打開,人們在處於睏倦瞌睡狀態時會忍不住想打哈欠,這時口腔會自然打開、軟齶向上、向後抬起,喉頭也一起順著打開,全身處於放鬆狀態,這個時候發出來的聲音才是正確的發聲狀態。
所以在進行聲樂訓練時,當歌者打不開口腔,可以試著找打哈欠的狀態會得到一個很好的歌唱口型。
(二)照著鏡子練習
一個動作重復久了自然會形成肌肉記憶,我們的嗓音訓練也不過如此,所以口型的訓練也可以採用這種方式:
每天用小鏡子照著練習張嘴,將嘴巴張到自己認為舒服,且利於唱歌的口型,然後試著將字母「a」帶入作發聲練習,在上聲樂課時根據老師的指導再進行調整,這樣久而久之後會塑造成一個既優美又實用的口型。
(三)唱高音時用自己的牙齒做參考物
演唱者用自己的牙齒作參考物就是在演唱時將自己的牙齒露出來,上口蓋打開,隨之將軟齶抬起來。
這個方法是最容易讓口腔打開的,如果牙齒不露出來的話,就算演唱者感覺口腔打開了,嘴唇咬著牙齒對咬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自然就會將牙齒露出來,這個時候會得到一個很好的豎口型。同時也非常有利於唱高音,聲音非常有穿透力。
(一)橫字豎咬、豎字橫咬原則
1.橫字豎咬
由橫韻母i、e、en、等組成的橫字在歌唱中容易獲得頭腔共鳴,但又常出現口型變橫、扁等情況,導致嗓子卡、聲音擠,所以聽眾會感覺刺耳,用橫字豎咬得方法,會將這種情況綜合,得到一個比較圓潤的音色。
如歌曲《風蕭瑟》中,「風蕭瑟」這三個字是歌曲的名字,直接點明歌曲主旨。「瑟」是個橫字,在歌曲中又要保持四拍,所以想要表達歌曲悲涼、憂傷的情緒,又要氣息下沉。
在演唱「瑟」字時就應該盡可能地將口腔打開,軟齶抬起來,聲音貼著咽壁唱,口型盡量誇張地得豎起來一點,這樣才能將聲音唱通暢、飽滿,氣息才能保持連貫、穩定。
2.豎字橫咬
比起橫字,豎字在歌唱中更容易進入腔體,獲得共鳴,但是位置容易往後靠,聲音容易虛,悶腔體在裡面出不來。
如歌曲《情歌》中的第一句「送哥,送到太陽升」的「送」字如果按照正常的咬字習慣,把嘴巴豎起來唱,聲音會出不來,沒有穿透力,而且跟橫字「哥」也連不起來。
這時如果口型稍微橫一點的話,會跟後面的「哥」形成互補,縮小兩個字之間的縫隙銜接,使音樂線條更加完整,同時也更加符合女主人公對情人的親切呼喚。
(二)開口音引入閉口音
當歌曲中出現i 、u、e閉口音作為高音且又延長的是時候,口型偏扁、平的話,高音不容易上去,而且保持不住,就可以用開口音「a」來帶,這里所說的「帶」不是直接代替。
如果直接代替的話會造成咬字含混不清的問題,所以這里指的「帶」是將開口音帶入到原有的字母中,使其更容易打開腔,形成更容易獲得共鳴的口型。
但是要使用這個方法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字尾歸韻要快,也就是最終還得歸到原來的字上。
如在歌曲《我的江河水》中的最後一句「誓為愛情,為江山清流」地「清」,它的音落在小字二組的B上,音區是比較高的,又在此停留十多拍,想要把高音保持住又不擠嗓子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在演唱的後就可以用「qing-yi-a-ang-qing」等方式完成。
在此過程中把字母「a」帶入,是為了更好地打開口腔,使通道更容易打開,獲得好的音響效果。當然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咬字有點不太清楚。
所以比較適用於初學者及解決不了高音的時候所用,當我們能用原本的字解決高音時,就不需要再使用此方法。
這個方法用上面的觀點來說的話也可以叫做「橫字豎咬」,都是為了使難咬的字通過口型的變化使聲音更加通暢。
(三)根據歌曲合理調節
歌唱的口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歌曲的風格、情緒、音高等等來進行合理調控,才能發揮好歌曲本身的特點。
如上文所提到的「清」字,在歌曲《清凌凌的水藍盈盈的天》中的第一句「清」字音高並不高,只在小字二組的D上,還是一首比較歡快的歌曲,另外又要還要符合女主人公小芹害羞、淳樸的形象。
所以演唱時聲音要明亮、親切,這時的咬字應當遵循「清」字本身的特點,口型稍微橫一點,笑肌略抬,位置向前、向上一點,才能符合歌曲的意境,如果還用「橫字豎咬」的原則或者加入其他字母來帶的話,不僅使聲音不會更加通暢,還會破壞歌曲原有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