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方法分享
好的課堂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師在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設置新穎別致的課堂導入,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並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1、導入框導入法
初中語文教材的每一課前面都有導入框,框內的導語或介紹作者,或揭示文章主旨,或提出問題,或明確閱讀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恰當運用導入框的導語導入課文,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教《春》這課時,可先讓學生閱讀導入框的導語:「江南的春天,風和日麗,山清水秀,草長鶯飛,百花爭艷……春的美景,春的氣息,春的聲響,都通過作者的生花妙筆表現出來了。多朗讀幾遍,你一定能進入那美好的境界中。」閱讀後,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也明確了閱讀本文的方法,即通過朗讀來品味江南春景,然後教師就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這樣,簡捷明快地進入了文本的教學。
2、釋標題導入法
課文的標題在結構上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在內容上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即文章的文眼。它是作者匠心獨運的結晶,也是讀者理解文章的鑰匙。在語文課教學時,教師可抓住文章標題特點和它與課文內容的聯系,通過對標題進行詮釋來引起學生注意,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教學《生物入侵者》時,首先要求學生思考回答「生物入侵者」是什麼?學生只能通過閱讀課文來理解。這樣,學生就帶著這個問題,積極主動地去閱讀課文,也就順利地導入課文的教學。
3、概括導入法
概括,就是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或精選課文中最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或情節。教師也可以用概括的方法來導入語文課的教學。如一知名教師在教《皇帝的新裝》時,開始就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故事的情節並說明理由。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情節――「騙」,同時,也導入了課文的教學。抓住一個「騙」字,本文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都迎刃而解了。這樣做,既導入了課文教學,又達到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目的,同時還訓練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4、復習導入法
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復習學過的知識來導入新課的學習。如教《蘇州園林》時,可先引導學生復習已學過的《中國石拱橋》一文,然後提出問題:《中國石拱橋》一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蘇州園林》一文又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些說明方法各有什麼作用?這樣導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識,又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通過教學,學生就系統地掌握了有關說明文的知識。
5、置疑導入法
教學中,還可用置疑的方法導入新課。如有位教師講《祝福》時,開始就向學生提出了一個饒有趣味的思考題:「祥林嫂是怎樣死的?」這個問題學生乍看似乎不難,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是凍死的,有的說是餓死的,有的說是窮死的。然後教師又進一步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仔細鑽研課文,逐步理解祥林嫂「死」所包含的深刻意義。這樣導入課文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6、多媒體課件導入法
教《岳陽樓記》時,如採用多媒體教學,在開始時可播放有關岳陽樓的影像圖片,穿插唐人寫岳陽樓的著名詩篇和岳陽樓的名聯,還有岳陽樓在不同天氣狀況下的風景圖,一幅是陰雨連綿季節的景象,一幅是陽光燦爛的畫面。學生看了以後,對岳陽樓有了一個整體感知和直觀印象,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感悟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本文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如此導入課文,學生對教材易於理解,便於記憶,優化了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導入法要緊扣教學目標因文而導,因教學環境而異。導入的作用既是激趣吸引,又在於牽一發而動全身。探討導入法,一切皆以服務於提高教學效率為宗旨。
1、直接出示本課的目標導入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例如:我在講《大自然的語言》時,我就是這樣導入的「語言是我們人類交流的主要語言,那麼,在大自然中生物是否有語言呢?它們又是怎樣進行交流的呢?你想知道答案嗎?那麼,等我們學習了《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後,我們就能知道答案了。」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2、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導入
故事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易吸引學生,從而自然順利地導入新課,例如:《天上的街市》導入就講廣為傳頌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從而把學生引入到飄渺的天上。例如在講《馬說》時,給學生講述關於伯樂遇見千里馬的故事。通過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順利導入新課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3、從引起學生的興趣導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能讓學生對本課題的內容產生興趣,上課時就用與教材有關的趣味性小故事,如在《贈汪倫》中可以這樣講述:李白辭官離開長安後,游遍全國各地,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當時安徽涇縣有個叫汪倫的農民,想請李白到家中作客,又怕請不來,就寫了封信給李白說:他們的那個窮山村有「十里桃花」、「萬里酒店」。其實那裡只有一個方圓十里的桃花潭,酒家只有一家,老闆姓萬。後來李白真的來了,當知道汪倫同他開了玩笑後,李白是否生氣呢?那就請讀一讀《贈汪倫》吧!這樣一來,學生們來了興趣,為學習這首詩打下的基礎,同時也理解了李白對汪倫那真摯的感情。
4、歌曲導入法
在講新課前,播放一首相關的歌曲,從而激發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在優美的歌曲中進入教學氛圍之中。例如:講《背影》時就播放了《父親》這首歌,讓學生體會歌曲里對父親的愛戴之情,同時也是父親最真實的寫照,由此導入新詩。還有講《愚公移山》時讓學生欣賞歌曲《愚公移山》,從而讓學生產生對愚公敬佩之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以此導入新課。還有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播放了《童年》這首歌曲喚起學生對童年的回憶,為學習本篇文章做了鋪墊。
5、設置懸念導入
初中生由於年齡小心理發展不夠成熟,強烈的好奇心往往能激起對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適當的製造一些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積極的進行思考,例如:我在講《藤野先生》時我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37年,在日本一所偏僻的鄉村診所里,兩位記者遞給一位老醫生一份報紙,在報紙的頭版頭條刊登了「魯迅先生逝世」的內容,老人看後,潸然淚下,那麼你們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他對魯迅的逝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通過這個故事學生們熱情一下高漲起來,急需在課文中找到答案。
6、名言警句導入法
根據教學內容,教師提前准備一些能表現主題的名言警句,用飽含情感的語言傳送給學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我的長生果》這篇文章中,我是這樣導入的:我們都知道人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都是離不開書的。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皮羅果夫也說過:「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書又好比是源泉,好比是船隻,好比是顧問……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課文把書比作人類文明的長生果。
課堂導入雖然不是教學的主要環節,但卻是講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之一。這一環節需要教師付出激情和創造,課堂教學才能收獲成功和精彩。正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設計導入,充分發揮導入「導火線」「催化劑」、「潤滑劑」的作用。同時,可以適當運用電教手段,如錄音、幻燈、音樂等,這對激發學生興趣和情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集體備課的有效性,讓教師胸有成竹,教學時做到游刃有餘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精彩的課堂離不開事先的精心准備。不怕備課費時,只為上課時有得心應手的教案,為了達到上好每一節語文課,需要語文教師備課時緊扣課程標准,解讀教材,查閱資料,形成教案。教案要有這幾步:教案執筆者先寫好初稿,然後由備課組探討,通盤考慮後詳細指出教案中仍需調整、添加、刪除的地方,包括:目標確定、重難點的設計、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問題設置、拓展延伸、作業布置,甚至想到過渡的語言銜接、學生課堂上的氛圍和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如何開展等細節。大家集思廣益之後,再由執筆者在原有教案上修改,統一列印,這樣教案才最終確定,資源可以共享了。教案准備得越細致,教學時就越游刃有餘,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情景驅動導入的有效性,可營造愉悅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精彩的導入,讓課堂一開始就能充分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氛圍。特級語文教師於漪老師曾經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導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設計出有效的課堂導入,引導學生進入對文本的學習。即找准學習的切入點,給予鋪墊、相機誘導,迅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喚醒學生的真實體驗,激發後續學習的濃厚興趣,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三、課堂朗讀的有效性,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深刻感悟文本
語文課堂少不了讀的環節,也不能縮短讀的時間。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的前提是在閱讀過程開始之前,教師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要有目的性:通過什麼形式去讀,讀完後學生要理解到哪個程度,要明確地告訴學生。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可速讀瀏覽,可跳讀,可精讀細品;讀的'形式有:齊讀、抽讀、分組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強調:「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認為第一重要的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走進作者的心靈,感悟他的情感。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讓學生動起來嗎?閱讀就能達到這個要求,但絕不是張嘴讀就行,我要求學生大聲讀出來,既可訓練學生的膽量,克服膽小自卑的心理,同時又可以讓學生思維跟著文本內容走,在思想上與文本內容上就會碰撞出火花。只有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的內在潛力,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教學活動,這樣的閱讀才有效。
四、提問的有效性,給學生提供智慧碰撞、思維發散的平台
我校課改模式中有智慧碰撞的環節。教師要有意識、有策略地啟發學生的積極思考,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動性,體現主體地位,鍛煉思維能力,教師提問就要精當。那麼,如何做到提問的有效性呢?
1.注意提問的針對性與輻射面
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提問時要根據問題的難易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不能只關注優秀的學生,更要把機會留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2.注意為學生提供思維的時間與空間
在小組交流討論時,不能只顧場面的熱鬧,不要逼迫學生做立即反映,或急於把答案告訴學生,卻忽視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要給足時間,這樣才能產生智慧的火花。
3.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
我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激發出創造性火花時,要多留時間,給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對他們的展示或回答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要尊重學生個性的感悟,在提倡閱讀多元化的同時,當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時,要因勢利導,適時鼓勵。
縱觀目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傳統的「串講加解釋」教學結構模式,還在影響著大部分的初中語文教師。對教材不作過多的鑽研,對教學方法不作過多的科學選擇,認為只要自己講得多,知識就自然會被學生接受和掌握。長期如此,老師的「一言堂」既剝奪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自由,又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使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這勢必形成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兩難局面,最終導致學生完全放棄對語文的學習,其負面影響是可想而知的。怎樣在新課程標准理念下來進行「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綜合性學習成為「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我認為可以先學後教,在課堂上分組合作閱讀文本和激發思維教學上進行嘗試。
1、先學後教,轉變教師教學觀念。
1.1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首先應用發展的目光來看現在的時代,創造性地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語文教育本來就緣自於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語文教學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純知識的訓練、純技巧技能的強化、學習為了考試的「應試教育」境地,對新時期教育是極為不利的。我們應當把握新的課改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起始年級「閃亮登場」的機會,來更新我們的思想,轉變我們的教學觀念,武裝我們今後的課堂教學,豐富我們今後的教學內容和形式。
1.2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變「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為「先學後教」式教學方法。學生先學,然後教師對學生先學的內容進行調查研究。通過信息反饋,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水平,了解他們的思想活動、學習方法的掌握等實際情況,這樣教師才會明白當前教學的起點在哪裡,有了這個起點,教師便於遵照「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規律來組織教學活動。一堂好課,猶如畫家畫花,獨畫一枝,留點天地,讓欣賞者去遙想;如同詩人作詩,言有盡而意無窮。能夠較合理地運用現代網路教育技術,注意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提高教學效率。這里,教師只是啟發、引導,該導時導,當講處講,真正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3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傳授中,加強課前預習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相關資料,做好課後拓展延伸,增加學習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從而使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謂的「新」的課堂教學形式,而進行問題多而雜、啟而不發的「滿堂問」,進行淺層次而不著邊際的盲目的討論。不忽視實在的教學內容,做好語文知識的傳授,加強語文基本功的訓練,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視學情、機械操作的教學模式,盲目進行過於寬松、不作評判的模稜兩可的評價。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給學生一個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點自由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提供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設下一個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創造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給學生一個疑惑,讓他們自己去討論;給學生一個對手,讓他們自己去競爭;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提示,讓他們自己去創造。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堅持「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的思想,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哲學觀,讓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直覺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也塑造了學生的自信和尊嚴。
1.4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是智力的開發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義的建構者,傳統的教學觀念必須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育思想的更新,是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中分組合作閱讀和思維激發教學的嘗試的關鍵。只有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才能使語文課堂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活動輕松、愉悅起來,從而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
2、合理分組,合作閱讀,培養學生集體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合作是人類相互幫助完成任務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及知識經濟的即將到來,需要人的主動性、創造性,不但要有競爭的意識,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發展的意識。語文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個體及學習小組的優勢,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需要把學生分成小組以完成教學任務。在分組時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傾向、個性特徵、學習成績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取長補短。一般每小組由四人組成,每人在組內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組長,記錄員,發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換角色,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同時也可以有多種小組形式出現。如把學生進行這樣的組合:一個程度高一點,一個程度低一點,或者一個擅長口頭表達,一個擅長書面表達等的同學組成「同伴」。通過小組的互相幫助,使成員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積極參與討論,可以在每組中確定一個發言人,總結本組各成員的回答。這樣分組更能幫助學生互相取長補短,學會獨立欣賞文學作品。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傾聽和口頭總結別人觀點的能力以及即興演講的能力,培養個人和小組學習的能力。從而通過分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以及集體解決問題的能力。
3、拓展思維激發教學,激勵學生發揮自主性、獨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思維激發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適當點撥和提示下,對課文(作品)進行研究性的閱讀,通過獨立發現問題,收集與處理有效信息,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並能應用文本中學會的有關知識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關的事物,從而學會解決實際問題,學生能夠體驗、理解和應用一般科學研究方法,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種學習活動改變了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偏重記憶和理解,使學生成為知識灌輸對象的狀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來,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養,進而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這種教學活動在課堂上的基本操作是這樣的:
3.1教師在授課開始時精心設計新課的導語,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別具魅力的導語對於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乃至提高整堂課的教學效率無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其實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開始。這樣,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就在這個時候得到調動、感染和熏陶,從而會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對課文進行積極地閱讀和探討。
3.2教師應當注意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及提出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探討。語文課上,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高質量地完成預習任務,看誰對教師的提問能給以准確的回答,看誰對文章的內容記憶得快,如此等等。由學生來解決一切問題,老師給表現好的同學運用課堂表現分給以鼓勵。總之,老師是在不失時機讓每一個學生在感受成功,同時也是創新意識的啟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里進行的問題設置,是幫助學生思考分析,並不是為了限制學生的思維。所以,允許學生甚至激勵學生獨立地、自由地、大膽地進行思考、討論或小組探究,以拓寬學生的思維。
3.3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合理評價,激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引發學生創新的激情,激勵學生進一步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合理公正的評價,既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創新,也使學生從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向能夠獨立探討、提出問題的方向發展。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知識技能的運用,而提出一個新問題需要有創造性思維。現代教學論認為,任何教學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問題呈現出來,學習的發生起源於情境變化的刺激,所以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應盡量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鋪路架橋,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先學後教,進行合作閱讀、思維激發訓練與培養,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發學生封存的天資,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熱愛語文,會學語文,堅持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Ⅱ 課堂教學中「導入」有什麼功能
1、安定學習情緒。課堂導入常常是課前騷亂與課堂肅靜的分界線。學生從課間休息時的游戲打鬧到上課鈴響後安靜下來,需要有個過度轉換階段,這就需要發揮課堂導入的作用。
2、吸引學生注意。巧妙地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先聲奪人、先聲服人的效果,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一上課就能把興奮點轉移到課堂上來,集中在教學的內容上。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上課,才能「箭無虛發」,句句入耳,點點入地。
3、激發學習興趣。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在導課過程中,教師風趣幽默的講解,富有感情的朗誦、漂亮美觀的板書、瀟灑動人的風姿或一幅美麗的繪畫、一首美妙的樂曲都可以激發學習新課的興趣。
4、溝通師生情感。良好的導課是接通師生信息的電鍵。一上課教師登台亮相後,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抹笑容、一句話語,如果一下子博得學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學生心靈的通行證,為教學之間的信息交流、情緒反饋打開了通路,鋪平了道路,使教師的講課建築在學生對你的期待、信賴、尊重、理解的基礎上。
5、明確教學目的。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在導課過程中讓學生預先明確學習目的。當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思維處於活躍狀態時,教師就要適時地講明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保持旺盛長久的注意力,並自覺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
6、啟迪學生思維。富有創意的開講,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智慧,使之善於思考問題,並能培養學生的定向思維。
7、確定全課基調。
語文課堂導入方法
一、由精彩的描述導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閱讀興趣,引起聯想和想像,使學生自然進入文本。
如學習朱自清的《春》時,設計了如下的導語:我們喜歡春天。喜歡春風輕吻臉頰的輕柔,春雨淅淅瀝瀝的清爽,春花爭奇斗艷的爛漫,小草鮮嫩逼眼的新綠……朱自清先生描繪的一幅幅春景圖更是美不勝收,讓我們來欣賞《春》,來體會春天的美好吧。
二、由軼聞趣事來導入
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軼聞趣事興趣濃厚。要投其所好,根據文本,選好與課文相關的軼聞趣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又引起了對文本的興趣。
如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我講了文章的來歷。唐代,劉禹錫因參加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權貴,被貶為和州通判。按規定,應住衙門里三間屋子。知縣是勢利小人,見劉禹錫被貶,便多方刁難。先安排劉禹錫在縣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見房子面對大江很高興,特撰寫一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他的舉動氣壞了知縣,又把劉禹錫的住房調到城北門。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這房子在河邊,附近還有柳樹。劉禹錫因景生情,又寫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悠然自得,又把劉禹錫調到城中,且只給一間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
三、從欣賞歌曲導入
歌曲以其優美的歌詞、動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學過程中,根據文本需要選擇恰當的歌曲讓學生欣賞,營造一種特殊的氛圍,來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自然導入。
如在講《小巷深處》時,讓學生欣賞歌曲《母親》:「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兒,有人給你擦……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不管你功勞多高,不論你成就多大,到什麼時候也不能忘了咱的媽。」那優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訴說,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們。這時,我滿含深情地說:「母愛是無私的、博大的,讓我們一起走進《小巷深處》去感受那真摯的愛。」
四、由觀察插圖導入
新編語文教材有很多插圖,這一教學資源,常被忽略。要善於利用這一直觀形象的教學資源,巧用插圖導入。這些插圖形神兼備能幫助我們感知、理解文本。我們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形象描繪、合理想像,這樣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學習《周庄水韻》時,先引導學生觀察文本中的彩圖,要求學生描繪畫面的景物:窄窄的河道漾動著斑斕的光點,純朴的船娘搖著彎曲的木櫓,小小的蓬船從圓拱石橋劃出,悠然滑進方形石橋……通過插圖學生對周庄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後自然導入:著名畫家吳冠中曾贊嘆「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周庄的美讓中外遊人神往,讓我們走進周庄去感受她獨特的美。
五、由溫習相關詩詞導入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還可以通過溫習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詩詞來導入,這樣,既鞏固了古詩詞,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導入內容。
如學習餘光中的《鄉愁》時,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與鄉愁有關的名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積極思考回答踴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詞的聯想積累,喚起了學生們的情感。我因勢利導,滿含深情地說:「離鄉在外的遊子,日夜思鄉念親。鄉愁像一彎月,鉤起一串串回憶;像一條蠶,咬噬著那顆孤獨的心,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感受《鄉愁》。」
英語課堂導入方法
1. 復習過渡,導入新課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若是同類知識,要提升到新的台階更需要原有的知識作鋪墊。尤其是英語學習,更重要的是積累,提高語言的復觀率,注意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以復習、提問、表演上節課學過的對話等開始,向學生提供新、舊知識聯系的要點。
這樣導入,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並不陌生,便於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大大降低了學習新知識的難度,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2.直觀導入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常常藉助掛圖,簡筆畫、幻燈片、投影片、錄象、實物等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語言學習的情境,直觀導入。直觀導入形象生動,易於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行、音、義三方面建立起直接的聯系,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語言項目,也有利於加深印象,加強記憶。
3. 設疑引入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以認識沖突的方式設疑,以強烈的感情色彩構成懸念是另一種導入方式。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樣、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聯想、預測、或滲透本課學習的主題。
Ⅲ 教學中常用的課堂導入方法有哪些
語文課堂導入方法:
1、由精彩的描述導入
精彩的描述,引起學生注意,激發閱讀興趣,引起聯想和想像,使學生自然進入文本。
2、由軼聞趣事來導入
對軼聞趣事興趣濃厚。投其所好,根據文本,選好與課文相關的軼聞趣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又引起了對文本的興趣。
3、從欣賞歌曲導入
教學過程中根據文本需要選擇恰當的歌曲讓學生欣賞,可以營造一種特殊的氛圍來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將課堂自然導入。
4、由觀察插圖導入
善於利用這一直觀形象的教學資源,巧用插圖導入。這些插圖形神兼備能幫助我們感知、理解文本。我們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形象描繪、合理想像,這樣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由溫習相關詩詞導入
讓同類知識提升到新的台階,學習就更需要原有的知識作鋪墊了,即以復習、提問、表演上節課開始,向學生提供新、舊知識聯系的要點。
通過溫習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詩詞來導入,這樣,既鞏固了古詩詞,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導入內容。
英語課堂導入方法:
1、復習過渡,導入新課
2、直觀導入
3、 設疑引入
(3)如何課堂導入進說明方法的作用擴展閱讀:
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性的導入語可以激發幼兒的思維興趣,所以教師上課伊始就應當注意通過導入語來激發幼兒的思維,以引起幼兒對新知識新內容的熱烈探求。用簡潔的語言或輔之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隨之進入課堂教學主體的過程。
作用
1、安定學習情緒。課堂導入常常是課前騷亂與課堂肅靜的分界線。學生從課間休息時的游戲打鬧到上課鈴響後安靜下來,需要有個過度轉換階段,這就需要發揮課堂導入的作用。
機敏的教師善於運用導入語,以自身的風度、清晰的聲音、新奇的內容、精彩的語言三言兩語控制全場,抓住學生心理,讓學生思維盡快回歸到課堂腦力思考的起跑線上,從而發揮開場白威懾全局的特有魅力。
2、吸引學生注意。教學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心理認識過程,需要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多種心理活動的參與,而注意力是否集中則是這種認識過程能否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證。
巧妙地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先聲奪人、先聲服人的效果,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一上課就能把興奮點轉移到課堂上來,集中在教學的內容上。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上課,才能「箭無虛發」,句句入耳,點點入地。教者輕松愉快,聽者心傾神往。
3、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會引導學生步入知識的殿堂,收獲豐收的喜悅。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成功的藝術就在於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興趣。」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
在導課過程中,教師風趣幽默的講解,富有感情的朗誦、漂亮美觀的板書、瀟灑動人的風姿或一幅美麗的繪畫、一首美妙的樂曲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新課的興趣。
Ⅳ 課堂導入10種方法
課堂導入10種方法如下:
1、直接導入:是最簡單和最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上課伊始,教師直接闡明學習目標和要求以及各個重要部分的內容及安排,通過簡短的語言敘述、設問等引起學生的關注,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情境。
直觀導入:是指教師通過實物、標本、掛圖、模型、圖表等直觀教具,以及幻燈、投影、電視、錄像、電腦等媒體設備對與教學內容相關信息的演示的一種導入方法。
2、故事導入:是指教師利用小學生普遍愛聽故事、趣聞軼事的心理,通過講述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傳說等,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創造一種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自覺進行新知識學習的一種導入方法。
3、實驗導入:是指教師通過演示生動有趣的實驗,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實驗中的各種現象,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的一種導入方法。
4、問題導入:是指教師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使學生頓生疑慮,從而產生進一步思考和學習慾望的一種導入方法。
5、情境導入:是指教師通過音樂、圖畫、動畫、錄像及滿懷激情的語言創設新奇、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形、置身其中、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學習情境的一種導入方法。
6、溫故導入:是指教師通過幫助學生復習與即將學習的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溫故而知新,從中找到新舊知識聯系的節點,合乎邏輯、順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識的一種導入方法。
7、懸念導入:是指在教學中,創設帶有懸念性的問題來導入新的內容,使學生產生一種神秘感,從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一種導入方法。
8、設疑導入:教師以提出問題的方式導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思想上產生一些疑惑,引起學生的回憶、聯想、思考,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的一種導入方法。
9、經驗導入:是指教師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生產經驗作為切入點,通過激活學生內心與將要學習的教學內容有關的親身經歷,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一種導入方法。
10、觀念沖突導入:是指針對某一自然或社會現象,教師在一開始上課時就向學生呈現兩種截然相反、相互矛盾的觀點,使學生原本平靜的大腦頓掀波瀾,產生激烈的思想沖突,萌發探索事物的強烈願望的一種導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