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使用中葯的方法

如何使用中葯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3-06-06 21:18:38

1. 熬中葯的講究和服用方法

要選好煎熬中葯的容器

煎熬中葯最好是沙鍋,陶瓷瓦罐(鋁製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鐵器。因為陶瓷化學性質穩定,在葯物水煎復雜的化學應中,不會“干擾”葯物的合成與分解,導致影響葯效。而我們常用的鐵鍋容器在葯物煎煮過程中,極易同中葯內所含的鞣酸質、甙類等成份起反應,造成葯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以至發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要掌握服用方法。

中草葯有“冷服”、“熱服”之說,服葯時間也有講究。

溫服法:即葯液不涼不熱時服用,一般葯物和補葯多用此法。

熱服法:趁葯液比較熱時服用。熱服可發汗解表,治療內寒症,可助祛除沉寒痼疾,寒葯熱服可治假寒真熱證。

寒服法:將葯液放涼或冷藏後服用。此法用於治療內熱症,寒服可助清解熱毒。

頓服法:即一次將葯服完,能迅速發揮葯效,適用於治療重病和胃腸道疾病。

頻服法:即數次頻飲或含咽,此法多用於咽喉疾病。

沖服法:因沉香、木香等芳香葯久煎影響葯效,故先將葯物置入杯中,趁熱將湯葯沖入杯內,溫浸片刻後再服之。

調服法:此法多用於犀角、羚羊角、牛黃、田七等葯物。一般將這些葯物另行研成粉末,用適量湯劑調和或用水、酒、醋、蜂蜜、蔗糖等調勻服下。

送服法:丸、散、丹、膏等用溫開水送服;祛寒葯用淡鹽水送服;活血化淤葯用酒送服均可助葯效。

含化法:將葯丸或葯片含在口中,讓其逐漸在口中溶化,以發揮療效。

空腹服法:空腹服葯就是在飯前半小時或飯後兩小時服葯。主要用於驅蟲、攻下或治療四肢血脈病。

飯前服法:飯前30-50分鍾服葯,治療虛證和腸胃病時常選此法。

飯後服法:飯後15-20分鍾服葯,治療心肺疾病時常選此法。

解表葯一般宜溫服,為了達到發汗的目的;解毒葯、止咳葯、清熱葯則應冷服;滋補葯宜空腹溫服,易於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葯在睡前半小時,以加強葯物作用;脾胃虛弱者宜飯後服葯,對胃腸有較強刺激的葯物更應飯後服;瀉下葯須空腹時服,而不宜於夜間服用,大便通暢後則應停葯;嘔吐病宜少量多次飲葯,減輕胃的負擔,或先服薑汁少許,以降逆止嘔;中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葉、乳汁易和某些葯物發生化學作用,降低葯效。

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葯物的溶解度,降低葯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①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葯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②有毒的葯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等,要先煎1~2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③某些植物葯: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2) 後下 後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免於分解破壞。①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葯物;②不宜久煎的葯物3)包煎 ①花粉類葯物;②對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葯物如車前子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焦化,故需包煎。③對附絨毛葯物,如旋覆花等,採取包煎,可避免由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4)烊化沖入 對於一些膠類或糖類,粘性大,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後,沖入湯液中或入湯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會導致葯液的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溶出,膠亦受一定損失。

一副中葯應該煎煮幾次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葯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葯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

喝中葯的禁忌及注意事項

喝中葯的禁忌,雖然在現今這個社會,西葯的種類繁多,但是還是不少疾病需要喝中葯來治療,中葯並不是西葯那麼普遍使用,那麼喝中葯的禁忌有哪些呢?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以下就給你詳細介紹一下:

一、在服用中葯的時候千萬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如果與中葯同時服用的話會影響人體對中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二、在服用中葯的時候千萬別吃吃蘿卜,因為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等滋補類中葯時,吃蘿卜不僅會降低補葯的效果,還有可能影響葯物的補益作用。

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腸炎病人,在服用健脾、溫胃和胃葯的時候,千萬別吃大蒜。因為大蒜裡面含有大蒜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所服的中葯不能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四、服中葯煎劑及丸葯的時候,不宜吃生、冷、油膩的食物。因為生、冷類食物不但刺激胃腸,而且還影響胃腸對葯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葯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此外,患有瘡、皮膚病人忌食魚、蝦、蟹及羊肉、豬肉等食物。水腫患者忌食食鹽。肝炎患者忌食辛、辣、油膩。

2. 中草葯的使用方法

白果,植物名就叫做銀杏,別名叫做銀杏肉。土名叫做白眼樹、靈眼、公孫樹。產地在郊區縣區有栽培,葯用部分是種子仁。採收季節在九到十月份採收種仁,十到十一月分採收葉,或者收集經霜自己打落的。加工貯藏,果實在採收之後,需要放在地上或者放在缸內,使得外皮腐爛,洗凈之後取出核仁,曬干。放在乾燥處,防止發霉,用的時候敲碎就可以啦。性能,甘苦澀平,有小毒。止咳平喘,止白帶。主治用法,咳嗽氣喘、白帶,以上病患者用量是一錢五分至三錢,或者也可以五隻至十隻,有毒不宜多食,連殼打碎,煎服。

枇杷葉,植物名叫做枇杷,產地一般在市區郊區均有栽培,葯用部分是葉子,可以全年採收,因為採收季節為全年。怎麼樣加工貯藏了?刷去葉子背面的毛,切斷曬干。主治用法是,咳嗽痰多,氣喘,可以配合旋復花或者佛耳草等同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咳嗽氣喘、痰多弊頃祥、口苦或者感覺很渴,可以配合冬桑葉、車前草、天漿殼、天花粉同用。以上病症為用量三錢至五錢,用紗布包著煎服。

谷芽,植物名叫做稻子,就是我們常見的農家種的那種稻子,背面叫做稻芽。用它來製作葯材,該怎麼加工呢?加工好之後又要怎麼保存呢?我們的祖先想到了絕好的方法,將穀子用清水掏干凈,在水中浸一天左右,之後撩起放在蘿之內部,用濕布蓋緊了,每天淋水數次,使得其出芽達到兩分長,然後曬干。篩去灰屑,放入瓮內,防止老鼠偷吃。

大麥芽,植物名叫做大麥,別名叫做麥芽。怎麼加工呢?就像穀子一樣,將大麥用清水掏干凈,在水中浸一天左右,之後撩起放在蘿之內部,用濕布蓋緊了,每天淋水數次,使得其出芽達到兩分長,然後曬干。篩去灰屑,放入瓮內。它的性能租搏是甘咸微微發寒。可以健胃消食、消化、回乳、消暑。亂吃亂喝引起的食物集聚不消化,胃部腹部感覺悶飽,可以配合焦山楂一起,三錢至五錢來服用。

萊菔子,大家知道這是什麼嗎?我告訴你,它就是我們吃的蘿卜,現在您應該知道了吧。植物名叫做蘿卜、萊菔。別名叫做蘿卜子、葯用部分是它的種子。不是什麼都是能當葯的。乎亂採收季節在每年的五月到六月份,採收種子和老根,在十月到十一月份採收莖葉。加工貯藏,種子,在加工時出去泥屑雜質,洗干凈之後曬干。注意防蟲,用的時候打碎。葉子注意防止發霉,要經常翻曬。

老君須,植物的別名叫做松蘿或者是雲霧草。它的葯用部分為全草皆可葯用。性能為甘寒苦。止咳平喘、活血通絡。主要可以治療以下病症:肺結核、哮喘、風濕疼痛、三錢煎服就可以。如果外用可以治療潰瘍。這種植物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又叫做「海風藤」。

3. 使用中葯的正確方法步驟

4. 使用中葯有時需要自己煎葯,有哪些煎葯的方法和常識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對於一些亞健康人群和患有慢性病的人,就可以吃中葯來調理身體,它對身體的副作用要比西葯小太多了。如果長期服用中葯,我們就需要面臨煎葯的問題。那麼中葯到底該如何熬制,有什麼需要注意斗並的地方呢?


煎葯時一定要蓋上鍋蓋,首先,蓋上鍋蓋可以使中葯在煎煮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功慎正效。也是為一些容易揮發的中葯蓋上鍋蓋可以防止中葯的葯效揮發。蓋上蓋子可以使湯變稠。 應該注意的是,一些有毒的草葯可以先打開鍋蓋煮,然後在毒性揮發後蓋上鍋蓋,這幾乎和其他草葯一樣多。此外,如果你擔心被鍋蓋蓋住的葯會被煎糊,你可以用筷子把鍋蓋搭起來,這樣就不容易燒鍋,充分發揮葯效。

所以啊熬制中葯也是有很多門道的,任何的細小差別就會造成葯效的不同。所以大家在熬葯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小心,全程照顧好葯鍋,盡量不要中途走開哦。

5. 怎樣吃中葯才正確

喝中葯期間,首先要忌口,其次我們要按照醫生要求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


喝中葯我們同樣需要按照醫生要求煎煮和把握喝的量和方法。中葯是很多草葯在一起的,為了達到療效,有些要需要提前泡,有些葯不能同時煮,所以我們要按照中醫的要求來煎煮,再就是很多人認為既然喝了中葯,那就多喝一點,對治病有幫助,但是我們有時熬出的中葯並不是越多越好,俗話說的好有效一口葯,說明喝中葯的量並不是決定治病的關鍵,不能在煮的時候放很多水,然後煮出來每次喝一大碗,而是要根據醫生的葯方和煎熬的方式方法和病理來決定的。而且有的重要是需要空腹喝,有的是需要飯後喝,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在喝中葯的時候一定要遵醫囑,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喝。

6. 如何煎中葯及正確服用方法

前言

中葯飲片,是近代對中葯的稱謂,明以前稱為本草。中葯治病靠的是四氣(寒熱溫平)、五味(辛甘酸苦咸)。所以正確的煎葯及服葯方式,能夠有效的幫助葯物吸收,達到應有的葯效。

怎樣煎中葯,取決於葯物本身的特性,簡單的說,可以根據治療的疾病類型來分類。

煎中葯最好是 自己親自煎,靜心服氣,也是治療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一種修行 。不建議代煎或者用電鍋煮。除非電鍋可控制火力及時間。

(一)煎葯准備

1、煎煮器皿

最好選用砂鍋,次之不銹鋼、玻璃、陶瓷,忌金屬器皿鐵鍋。

2、泡葯

煎煮前要泡至少30分鍾,葯物充分溶解後,再煎葯。脂溶類葯物的葯引是醇類。

(泡葯的水直接煎煮,不要倒掉)

中葯最好不要洗,粉類葯物會被洗走。若洗,可快速用水過一遍。

(二)煎葯時間及順序

1、解表類(針對外感疾病)

葯性,辛,發散。

煎煮時間不宜太長,以武火急煎15-30分鍾為宜,否則葯效過於揮發。

2、調和類(多用於中焦疾病,調理氣機,疏肝、理氣、散瘀等)

煎煮時間30-40分鍾,先武火,開後改文火。

3、補益類(人參、鹿茸等)

煎煮時間40-60分鍾,先武火催開,改文火慢煮。

4、混合類

(1)先煎。

若調和類葯物和補益類葯物混合,則補益類單獨拿出來先煎30分鍾,然後再將調和類放入煎30分鍾。也可以補益類單獨煎60分鍾,調和類單獨煎30分鍾,最後將兩組葯湯混合。

(2)後下

若混合類與解表類葯物混合,則解表類葯物後下。即先煎調和類,15分鍾後,再加入解表類。

5、特殊芳香的草本,如薄荷等,後下,防止過於揮發。

6、礦石類葯物,如龍骨、紫石英等,先煎。

(三)煎煮過程

通常為二煎。

泡葯時,先將中葯放在鍋底,清水高於葯表面一拇指,泡30min後,若水被葯物吸收,則再加一公分的水。具體情況,也要根據鍋的孔徑酌情處理。衡量的標準是不要糊鍋。

一煎30分鍾,以出葯湯150ml為佳。

二煎放溫水或開水,20分鍾,出葯湯150ml。將一煎、二煎的葯湯混合,再分兩次服用。

通常情況下,若一煎40分鍾,二煎30分鍾;若一煎30分鍾,則二煎20分鍾。煎煮時間從開鍋後算起。

特殊的:烊化,膠類,如阿膠等,需要敲碎,用涼白開泡,調開,再與煎好的葯湯一起服用。

沖服,粉劑類,如三七粉等。

(四)服用方法

若疾病偏於上焦、外感,則飯後服葯。若偏於中、下焦,則飯前服葯。

若葯物刺激胃,即使經過炮製,也要飯後服用。若胃腸敏感,喝了中葯不適,也要飯後服用。

通常,解表類,發汗的,要溫服或偏熱服用,增加解表渲散作用。清下類葯物,可適當涼服。

需要溫服的葯物,涼了加熱,最好是見開,次之隔水焐,再次微波爐加熱。

補充

固元膏製作(一定要買上等阿膠,左上角有銀質商標的東阿阿膠)

1、阿膠敲碎,涼白開泡一晚上;

2、等量核桃、黑芝麻,炒香後碾碎;

3、棗,去核剁成棗泥;

4、將核桃、黑芝麻、棗泥倒入阿膠中攪拌;

5、加入適量冰糖;

6、放在帶蓋容器中,上鍋蒸1小時。(一定要帶蓋,否則水蒸氣進入會竄味,也影響營養價值)

冬季適合吃固元膏,中後期孕婦若缺血,也適宜吃。

7. 中葯怎麼煎服,掌握方法葯效好,趕緊收藏

幾千年來,中醫葯護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簡單的幾味草葯,煎煎煮煮就成了治病良方。

煎葯,似乎早就成了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一種技能。

不過,煎葯這事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簡單!

煎葯器具要選對

選擇煎葯器具有講究,首選化學性能穩定、不易與葯材起化學反應的瓦罐、砂鍋、陶器等器具,從而保持葯物的固有性質,保證葯物的療效。

金屬器皿化學性能活躍,在煎葯時極易與中葯發生化學反應、改變葯物性能,甚至是產生不良反應,不利於人體 健康 。

如果大家覺得爐火煎葯太過麻煩,那麼如今市場上常見的家庭煎葯鍋也是不錯的選擇。

煎葯用水要加夠

水是煎制湯劑的主要溶劑,生活飲用水可作為煎葯用水,最重要的是水質潔凈,不含混雜物質,沒有咸苦味。

煎煮湯劑用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煎葯的質量。

一般來說,煎葯加水時,可以先將葯材放置在煎葯的容器內,加水至超過葯材表面2~3厘米為度。

對於草葯用量特別多的葯劑,加水時葯物會浮在水上面,可用手指或手掌測量,水量以浸沒手掌為度。

二次煎葯的用水量應適當減少,但仍需加水至超過葯物表面。

煎葯用火

凡是能用來煮飯燒菜的火都可用作煎葯,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火候。

火候,即火力的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即火焰較小的火,火的溫度較弱,煎葯時水分蒸發緩慢;武火,即火焰較大的火,火的溫度較高,煎葯時水分蒸發較快。

一般來說,煎葯應遵循「先武後文」的用火原則。

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騰,然後改用文火,保持微沸狀態,減少水分蒸發,更利於葯物成分的煎出。

有些葯劑雖用文火煎熬,但葯汁仍會溢出鍋外,則應換一個容積更大的煎煮器具。

煎葯時必須加蓋

如文火煎葯不予加蓋,遇草葯比較多的葯劑,葯汁就滾漲不起來,往往會出現上面的葯已脹燥,下面的葯則呈枯焦的現象,而加了蓋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煎葯時,人不可隨意離開,除了要翻動葯材使其受熱均勻外,如果煎葯的時間未到,卻發現水已經很少的時候,可以加水續煎。

煎葯時間

一劑葯究竟要煎多長時間,一般以耗水量多少來計算。

煎葯時間的長短,取決於葯材的性能及加水量的多少,同時也與火力的大小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般來說,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煎煮的時間應遵循如下規律:

解表葯——第一煎10分鍾,第二煎5分鍾。

一般葯物——第一煎20分鍾,第二煎15分鍾。

滋補葯物——第一煎40分鍾,第二煎20分鍾。

煎葯過程

浸泡:煎煮前,加冷水至沒過葯材,冷水浸泡30~60分鍾。

第一煎:將上述葯、水用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煎煮,完畢後趁熱過濾留取葯液。

第二煎:繼續在葯渣中加水(冷熱均可),超過葯渣表面1~3厘米。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煎煮,趁熱過濾留取葯液。

合並葯液:合並兩次葯液,約400毫升,分兩次服用,每次200毫升,小兒減半或遵醫囑。

煎葯須知

煎葯要做到一副一煎,煎後即服,不能一次煎煮多副,一放好幾天。

湯劑的煎出總量要按照病人的年紀、體質強弱、病情和醫囑而定,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變。

對於一些標注了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標識的葯材,要遵醫囑處理。

此外,煎葯的目的是提取葯汁,每次煎葯完畢,務必要將葯汁榨乾潷盡。

一般來說,在潷葯時我們可將葯鍋蓋蓋緊,一側邊上留一條縫,右手捏鍋柄,左手按住鍋蓋,把鍋子傾側,葯汁就流出來了,一直等到葯汁流盡。

若葯渣內還含有好多葯汁,可用比葯鍋鍋蓋小的蓋子擠壓葯渣,或將葯渣倒在潔凈的紗布袋內絞之,擠出餘下的葯汁。

服葯方法

1. 服葯時間:一般宜飯前或飯後半小時左右服用。滋補葯宜空腹服,安神葯宜在睡前服,急病不拘時服。特殊服葯時間請遵醫囑。

2. 服葯方法:湯劑一般溫服,一日一劑,一劑服2~3次,或遵醫囑。

3. 注意服用技巧:為了避免浪費,一劑中葯建議可煎煮2-3次,一日三次服用。如果有惡心、嘔吐時應少量服,可減少對胃部的刺激,不致葯入即吐。

注意忌口

服中葯時最好忌食生冷、辛熱、油辣、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中葯材的煎煮和服用方法直接影響葯效,如您對中葯的煎煮有更多疑問,應向您的中醫師或中葯師詢問。

喝中葯的最佳時間

選擇正確的服葯時間,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對中葯更是如此。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大多數葯物宜在飯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服用,尤其是健胃葯(如補脾益腸丸)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葯物(如甘露消毒片);

補益葯:宜飯前服,可提高療效;

開胃葯:宜飯前服;

消食葯:宜飯後服;

通便葯:空腹或半空腹服;

安眠葯:睡前1-2小時服用。安神類中葯應在睡前服用;

驅蟲葯(如烏梅)和瀉下葯(如大承氣湯):則空腹時服用較好;

平喘葯:哮喘發作前2小時服葯;

止瀉葯:及時給予,按時再服,瀉止停服;

發汗葯:宜飯後服用,以防出汗過多而引起虛脫;

重症葯:及時給葯,可將葯酌情分次服用;

生津潤燥、清暑解熱葯:不拘時服用;

咽喉疾患葯:不拘時多次頻服,緩緩咽下。

一般來說,中葯通常需要一天口服3次。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指示,每隔4小時左右服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葯力持續,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症狀、減輕病情。

文章我:胖娃

閱讀全文

與如何使用中葯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空調線管的安裝方法 瀏覽:803
耳洞槍的使用方法 瀏覽:977
諾基亞n72鎖碼解決方法 瀏覽:568
如何治毛周角化的方法 瀏覽:175
數字資源的獲取方法與步驟 瀏覽:35
口紅刷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615
敏感性分析的各數據計算方法 瀏覽:417
餐車安裝方法 瀏覽:405
激勵相關研究方法 瀏覽:900
胸膜炎中醫治療方法 瀏覽:349
圓柱鋼鐵焊接方法視頻 瀏覽:149
初中生如何學習方法書 瀏覽:849
動脈鈣化中葯治療方法 瀏覽:937
紫荊種子種植方法 瀏覽:63
室內放射性檢測的方法 瀏覽:666
後尾燈不亮解決方法電動車 瀏覽:64
偽冬眠治療最佳方法 瀏覽:937
獎勵犬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60
六十多歲男性中醫治痿最佳方法 瀏覽:625
象棋的方法與技巧 瀏覽: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