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把方法教給學生

如何把方法教給學生

發布時間:2023-05-31 13:33:16

A. 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在小學,使學生學好數學,培養起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後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不僅要「教」,而且要「導」,不僅要教數學知識,而且要教如何學數學知識。下面就談談在教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如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教學生會聽課,養成
積極動腦的習慣

每接一個新班,首先要著手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聽講的習慣。教學生四會:會聽、會看、會想、會說。
會聽:聽要入耳,如果聽而不聞,等於沒聽。學生聽講時要邊聽邊想邊記憶,抓住要點。不僅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還要認真聽同學們的發言,並能聽出別人發言中的問題。為了考查和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可以組織如下練習:(1)教師口述題目,學生直接寫出得數;(2)教師口述應用題,學生寫出或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等。這類練習,可以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邊聽邊想邊記,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有意識記憶能力。
會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首先要給學生觀察權,不要以教師好心的「講」取代學生的「看」。凡學生通過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東西,教師一定不講或少講。會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學中要提供充分的觀察材料吸引學生看。教師的板書、演示等要准確,鮮明,能引起學生觀察的興趣。由教師帶領觀察到只給「觀察提示」的半獨立觀察,到完全獨立觀察,使學生逐步掌握通過觀察比較,做出判斷,發現規律的觀察方法。在課堂練習中要多設計一些能引起觀察興趣旨在訓練觀察能力的題目。如在學完「分數的初步認識」以後,可以設計如下一些練習(見圖71):觀察,陰影部分各占整體的幾分之幾?

又如在學完「數的整除」後可安排這樣的練習:
觀察下列各組數,請找出不同類的數,並說明理由。

(2)0、1.2、3、13、5、27。(1.2不是整數)
(3)10、8、44、56、65、12。(65不是偶數)
(4)33、39、12、21、49、57。(12不是奇數,49不是3的倍數)
再如學完「分數和小數的互化」後可進行這類練習:尋規律,填空。


使學生學會運用已掌握的概念進行觀察比較,作出判斷,在觀察中發展智力,逐步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
會想:會想,首先要肯想。課堂上要學生肯動腦子想問題,除了靠教師教學的啟發性外,還要靠「促」,促使他動腦子。要求學生,老師每發一問,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備回答。如果不會答,也要把問題重述一遍並說出自己是怎麼想的,想到哪兒不會了。告訴學生這也是一種回答。堅持這樣做,可以提高提問的教學效率。因為全班學生毫無例外人人都得積極動腦思考,會與不會都有的可想。提問時可讓可能不會答的優先做答,再請會答的針對前者的疑問做答。這樣,教師既可以了解後進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維的障礙是什麼,又可提高一般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得到鍛煉。提問後教師要及時評價,對回答好的,敢於發言的要給予鼓勵。
會說:聽、看、想,要通過「說」這一點來突破。語言是思維的結果,要說就得去想。課堂上抓住要學生盡量多說這一環,就能促進學生多想;要會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認真聽,細心看。抓了會說,就能促進其它三會。因此要十分重視學生口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數學課上訓練說,可採用以下這些做法。
第一,訓練學生大聲發言。接班第一節課師生相互介紹,訓練說話就開始了。要求每個學生起立,大聲說我叫×××,上學期期末考試得多少分,再用一兩句話說說新學年自己學好數學的打算。教師從中發現說得好的,當即表揚:「××同學發言,姿勢端正,態度自然,語句完整,語言簡煉明確,特別是聲音宏亮:很精神!」。通過表揚樹立榜樣,使學生明確要求。此後,每節課都結合檢查復習,基本訓練等教學環節進行訓練。要求學生大聲回答問題,每個人都要通過「發言聲音合格」的達標驗收。
第二,讓學生習慣於「說想法」。所謂說想法就是說思路,說思維的過程。課上要給每個學生說自己想法的機會,可以個人獨自小聲說,同位之間練習說,四人小組互相說,等等。通過說,學習思維方法。長此訓練,學生就會習慣於說想法。如,一次要學生回答填空問題:「兩個連續偶數的和是82,這兩個偶數分別是()和()」在解答時,一位同學說:這兩個偶數是40和42。我是這樣想的,因為相鄰的兩個偶數相差2,也就是說,這兩個偶數和是82,差是2。82減去2的差除以2等於40,40是較小的偶數;40加2等於42,42是較大的偶數。所以這兩個連續偶數是40和42。第二位同學回答時說:我是用兩個偶數相加湊出來的,我想這兩個偶數都應該接近82的一半,所以一個偶數是40,那麼另一個偶數就是42。第三位同學說:我想,根據兩個偶數的和82,可以求出這兩個偶數的平均數是41,41是奇數,因為相鄰的兩個自然數相差1,那麼和41相鄰的兩個偶數,一個是41減1等於40,另一個是41加1等於42,40和42是連續的兩個偶數。學生說得有根有據,有條有理。顯然,說想法的過程就是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通過說想法,培養了學生語言的條理性和思維的邏輯性。
第三,訓練學生使用數學語言。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關於概念、法則的用語,要求學生用數學用語,簡明、准確的語言,完整地回答問題。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判斷後,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概括出定義、法則或公式。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這樣做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教師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考查學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學生敘述中糾正他用語的錯誤,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完後,還要統一到課本語言上來。如要學生總結關於分數的意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學生在敘述時常常丟掉「平均」兩字,這時可出示事先准備好的小黑板,上面畫著幾個圓,其中一個圓平均分成2份,另外的圓各分成不等的2份。引導學生觀察相同點與不同點,使學生認識到「分成若干份」與「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然後讓說錯的同學重新敘述。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定義(法則)本身,又能理解表述這一定義(法則)的書面語言,而且自己還能准確地講述出來。學生在組織語言的過程中,思維的條理性,准確性得到了操練。
第四,給後進生發言權。培養學生積極動腦回答問題的習慣,難點在於訓練後進生。後進生上課一般表現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為他不善於觀察,不會聽講,不會思考。因此對後進生更要設法使他學會動腦子,這就要給後進生發言權。後進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心虛,聲音小,若說錯,遭同學嬉笑,下次就更不敢舉手發言了。不說也就不想,不動腦子。所以輔導後進生學會動腦子,就要設法使後進生開口,敢講話,會回答問題。例如,接班後的前幾節課可以作為爭取後進生的重點課來上。課前就把檢查復習的題目先告訴後進生,並具體教他們如何回答。由於後進生先學一步,心中有底,上課時就敢於舉手發言,回答時也聲音宏亮。稍有進步,就抓住時機給予表揚。後進生逐漸練大了膽,再逐漸加大難度。後進生嘗到了甜頭,有了自信心,說的積極性就高了。後進生也能積極動腦回答問題,也可促進中等生,優等生。說,促進了想,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
上述訓練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的口算練習,板演回講,總結定義,回答提問,小組討論,爭論問題等形式進行

二、教學生會思考,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生會思考,首先要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能創造條件並能激發學生思考。要讓學生在對數學材料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的過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單憑認真聽「講」是聽不來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來領悟。只有學生不斷地體嘗到思考的樂趣,才能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現以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為例說明如何使學生在學習算理演算法的過程中,學習思考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第一,激發思考的慾望,明確思考的目標。
「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里,為什麼要至少包含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包含它們各自獨有的質因數?」這是這部分教材的難點,也是學生理解演算法的關鍵。疑問是發現的鑰匙,思考的動力。我把這一難題作為自學思考題交給學生。面對這一問題,許多學生不禁會想:「是啊,到底為什麼呢?急於尋「根」找「據」思維積極活躍起來。這一問題不僅激起了思考的慾望,而且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標。
第二,提供適量的思考依據。
由於課本、(四省市教材第10冊第41頁)沒有直接回答上述問題的講述,所以不能讓學生面對這一問題「硬」想,應提供一些資料,給以提示。如:
思考題為什麼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里,至少要有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有它們各自獨有的質因數?
提示
(1)18的倍數中,至少要包含哪幾個質因數?30的倍數中,至少要包含哪幾個質因數?
(2)18和30的公倍數里,必須包含哪些質因數?(請試算一下,有何發現?)
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時間。
如果思考時間太短,多數學生還沒有「想出來」甚至後進生還沒有「想進去」,就讓思維敏捷的同學發表意見,勢必會挫傷多數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為使全班每個學生都進入思考之中,必須留有充裕的思考時間。經過五、六分鍾的獨立思考,試算練習,許多學生有所發現,神情興奮,躍躍欲試,產生了「說想法」的要求。
第四,及時組織多項交流。
為了滿足學生想「說」的要求,及時組織了小組議論和全班討論。在討論中,同學們逐步明確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既要「公」又要「小」,並研究了怎樣才能保證這兩點。如有的同學說:「在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里,如果只要18和30公有的質因數2和3,那麼相乘的積是6,6是18和30的最大公約數而不是公倍數。」有的同學講:「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里,不但要包含它們公有的質因數2和3,而且要包含18獨有的質因數3和30獨有的質因數5,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是18和30的公倍數」。又有人補充說:「18的質因數里有一個2,30的質因數里也有一個2,18的質因數里有一個3,30的質因數里也有一個3,而在它們的最小公倍數里只能要一個2,一個3,這樣才能保證是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同學們熱情高,發言涌躍,相互補充、糾正。許多人還能運用老師提供的資料作為自己的論據。由於這算理、演算法不是聽老師講出來的,而是由他們自己想出來的,許多人流露出喜悅的神情。
在獨立思考之後要及時組織議論、討論、爭論等多項交流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表現自我,交換思考所得,體嘗獨立思考的樂趣。
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產生見解。有見解就有交流的願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得到訓練,思考能力隨之提高。學生有了思考的興趣,就會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教學生會閱讀,養成
自己學習的習慣

課本是無聲的教師,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堅持課前閱讀,課內閱讀,課後閱讀,養成預習和復習的自學習慣。
課前閱讀,就是課前預習課本。要求學生每天完成家庭作業後要翻開課本,看看第二天要學的內容。特別是每一單元,每一小節的開頭新課,閱讀時要標出疑問,以便在老師講課時,帶著問題有重點地聽課。有時也可由教師提出能引起興趣的題目,引導學生自己找書去讀。如在講完「差倍」應用題的基本例題後,提出「差都有哪些表述方法,看誰找得多」的題目,要求學生課外完成。同學們起初是自己想,後來就到課本習題中去找,也有到處翻看課外書及習題集的。第二天討論,有的同學一人就歸納出六種「差」的不同提法:甲比乙多幾,乙比甲少幾,甲減少幾等於乙,乙加幾等於甲,甲給乙若干後,甲、乙相等,甲減去15,乙加上3,兩數相等。在這樣預習的基礎上再學較復雜的差倍應用題,學生學起來很輕松。這樣的預習可把學生的興趣引向課外,廣泛地閱讀、主動地學習。
課內閱讀,就是課內學習課本。課上在教師指導下有要求有檢查地閱讀數學課本,是教給學生自學方法,培養自學能力的主要途徑。
數學課本,沒有故事情節,吸引力小,可讀性差。如果只是一般地要求閱讀,必然會出現「讀不進去」,「看不出(什麼東西)來」的現象,因此閱讀課本一定要有要求,有指導。
開始可由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具體地指導學生如何抓住課本中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和重點,怎樣理解數學概念,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對於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句要進行圈點劃批,咬文嚼字,正確理解數學語言,掌握數學概念。
指導閱讀,要根據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內容,學生不易看出重點,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尋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則。有的教材內容,學生已有一定知識基礎,可由學生先做嘗試性練習,再與課本對照、印證,加深理解。有的教材內容,學生能獨立看懂,就放手讓學生自己看書,然後組織交流所得,進一步消化理解。
課後閱讀,就是課後復習課本。要指導學生養成做作業前先復習課本的習慣。要求學生每天做家庭作業前先看課本,看老師當天講的部分書上是怎麼寫的,想想老師是怎麼講的,做題時要注意什麼,然後再做題。
要指導學生養成邊看課本邊整理所學知識的習慣。每學完一個單元,教師可不留作業,由學生自己復習課本,整理已學知識,歸類、編號,練習寫簡短的復習提綱或筆記。每隔一段時間,選擇優秀筆記組織傳閱,進行評議,以調動「自己學」的積極性。

四、教學生會審題,養成
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關鍵。學生在解題中出現的許多錯誤,往往並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識,而是缺乏必要的審題習慣和審題技能。要提高作業正確率,必須下功夫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看清題目要求再解題的習慣。每教一新課例題,教師都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練審題,在學新課的同時學會審題方法,養成審題習慣。

B. 怎樣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教學實際中出現的許多現象,大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學生會不會學習的問題有關。在學校學習,甚至於同一個老師、同樣的教材、同樣的教法,為什麼有的學生學得輕松自如,事半功倍、效率高、成績優秀,而有的學生則灰心喪氣、厭學怕學、效率低、成績差?我認為,關鍵在於學習是否得法。當然,學生是否學會學習,與教學的思想、方法關系很大,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教學的實質是教會學稿侍生學習,是要讓學生認識和具備高效學習的基本條件,並懂得如何運用這些條件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而教會學生學習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第一,區別對待,因材、因人施教。學習策略的傳授和訓練要因材而異,因人施教。學生對學習策略掌握得如何,達到什麼水平,與其知識水平、學習經驗、學科愛好、個性特點以及智能發展程度等有很大關系,盡管如此,教師仍應以心理學、教育科學原理為指導,從自己所教的學科中研究和探索出一些適合本學科特點、具有普遍意義的學習方法,將它們教給學生,使學生能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學會該學科特殊的學習方法或研究方法,深刻了解學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要素。比如語文、政治、歷史等學科,學習時重視自學,掌握基本觀點、材料,參與社會調查等方法;而對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學習時重於理解,嚴格解題訓練,重視實驗活動等。 第二,知識教學與學習策略傳授並駕齊驅。學習策略的傳授是以知識教學為基礎的,學生知識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他們對學習策略掌握的快慢。因此,要善於從學科知識教學中挖掘出促進學生掌握學習策略的素材來。1.創設情境,掌握發現問題的策略。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障闕疑,造成學生對所學內容感到時時有問題可想、有矛盾需解決的情境。而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發現問題和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問題的技巧主要表現在把握搜尋問題的著眼點上。比如:能否擺脫條件或規范的限制而發現問題。腔斗思考時有時擺脫不了一定的框框,結果對一些問題習以為常。因而要能超越常規,透過一定范疇或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產生以後,學生本能地就會有一種想知道怎麼回事的沖動,這種沖動激起的探索的必然結果是出現新的領悟、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論。2.鞏固知識,掌握記憶策略。記憶策略就是探索通過什麼措施、方法,使不同記憶狀態的信息轉換得更加靈活、暢通。教師應根據記憶的規律,教會學生掌握良好的記憶方法。例如,根據遺忘的進程先快後慢的規律,做到及時復習,開始復習的次數多些,在頭腦停留的時間就較長,以後可逐漸減少。根據瞬時、短時、長時記憶互相轉化的轉化律,對記憶材料先要理解它或賦予其意義,然後變換角度或形式去記憶。如教「漏」字時告訴學生:「氵」旁表示它與水有關;「屋」字頭下面是雨,雨跑到屋裡,表明漏了。這樣找出形和義的關系,使字形和學生生活經驗建立聯系,學生理解了意義就易於記憶。3.學會遷移,掌握實踐操作策略。教師要指導學生善於使用所學的知識,促使他們聯想有關的舊知識,對比所講的新內容,思考二者間的區別和聯系,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解決新問題。不僅學到的知識需要應用,而且掌握的方法也要通過實踐加以熟練。要不斷通過課堂實踐、實驗操作和課外活動來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第三,學習策略與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教學活動是一種信息互相傳遞的活動。信息傳遞的好壞,與學鍵圓吵習策略同教學方法之間的協調與否很有關系。要使師生之間交流的信息量最大,不僅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適合於教學內容,而且應與學生的學習策略同步。例如什麼時候運用講授法,什麼時候運用討論法,抑或讀書指導法、演示法、實驗法等,都盡量與學生的學習策略相吻合。這就要求教師通過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解放學生的大腦和雙手來增進學生的思考力,採用創造性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減輕限制學習自由的課程負擔。學習是復雜的思維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著眼於教會學生學習。葉聖陶指出:「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教會學生學習,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般的學習策略,還要促使他們學會具體學科特有的思考方法。教師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從學生實際知識水平出發,因勢利導,分散難點,化難為易。引導學生認真鑽研,勤於思考,鼓勵提出不同的意見,善於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發展邏輯思維和獨立獲取、運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能把握住這些方法和技巧,並能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在新教改的偉大思想下要教育好學生是切實可行的。

C. 如何更好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不知道你教什麼學科的,我從網上找到一些,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語文學習
一、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
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由於一部分學生閱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閱讀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讓其「暗中摸索」。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讀書要翻前看後,讀後想前,上下聯系,整體感知,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逐步掌握這一重要的閱讀方法。
二、提供遷移機會,鞏固運用學法
對於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並不是一教就會,一點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閱讀方法,形成學習能力,要有一個逐步領悟和吸收的過程。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創造學習遷移的機會,指導他們將已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於相類似的學習情境中,使其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領悟閱讀方法的真諦。在閱讀教學中,這種遷移性學習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另外,當遇到具有共同的結構和思路的同類知識時還可進行篇與篇的學習遷移。教師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
抓住教材的內在聯系進行學習遷移,既揭示了規律,教會了方法,激發了興趣,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在遷移中得到鞏固,在遷移中得到提高。
三、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來源於成功的學習實踐。因此,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回顧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過程作為認知對象,幫助他們從成功的學習中總結出閱讀規律,以便今後自覺運用這些規律去探求新知。
學法指導也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一方面教師要因勢利導,另一方面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思路讓學生講,規律讓學生找,學法讓學生悟,使閱讀方法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獲得的一種可貴的精神財富。
四、進行序列訓練,促進認知策略發展
學生掌握了幾種具體方法不等於學會了閱讀。學會閱讀的核心是學生將具體的方法整合內化,成為系統的、較完整的、靈活的認知策略。這種整合內化的過程需要教師長期艱苦的工作,需要教師從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抓起,有計劃、有意識、有序列地進行持之以恆的訓練。學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隨著年級的增長由低到高,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們要總結出學生以往所掌握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站在已有的基礎上「自己跳起來」夠一夠,在教師的點撥下邁出新步;在教師的序列指導下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閱讀方法。
積累一定量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形成認知策略的前提。只有當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自覺靈活地運用一定的方法進行學習時,學習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物理學法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而要與學習策略的培養密切聯系,並把著眼點放在後者。
教會學生學習也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學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現成知識的水平上和過多地局限在知識、技能目標的層次上,應該促使學生發現、提出、研究、解決問題,使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伴隨著情感目標真正實現。

數學學習方法之怎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
數學這門基礎學科,自小學、初中、高中直至大學伴隨著每個學生的成長,學生對它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每個人並不一定都是成功者。考上高中的學生應該說基礎是好的,然而進入高中後,由於對知識的難度、廣度、深度的要求更高,有一部分學生不適應這樣的變化,由於學習能力的差異而出現了成績分化,有一部分學生由眾多初中學習的成功者淪為高中學習的失敗者,多次階段性評估考試不及格,有的難以提高,直至在高考中再次體現出來,甚至有的家長會不斷提出這樣的困惑:我的××以前初中怎麼好,現在怎麼了? 尤其對高一學生來講,環境可以說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學、新教師、新集體……學生有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適應過程。另外,經過緊張的中考復習,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學生產生鬆口氣想法,入學後無緊迫感。也有些學生有畏懼心理,他們在入學前,就耳聞高中數學很難學,高中數學課一開始也確是些難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異面直線等,使他們從開始就處於怵頭無趣的被動局面。以上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高一新生的學習質量。那麼怎樣才能學好高中數學呢?一、認清學習能力狀態1 、心理素質。由於學生在初中特定環境下所具有的榮譽感與成功感能否帶到高中學習,這就要看他(或她)是否具備面對挫折、冷靜分析問題、找出克服困難走出困境的辦法。會學習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可以激發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知識與能力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學習不得法而成績不好,如能及時總結教訓,改變學法,變不會學習為會學習,經過一番努力還是可以趕上去的,如果任其發展,不思改進,不作努力,缺乏毅力與信心,成績就會越來越差,能力越得不到發展,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高中學習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考驗。2 、學習方式、習慣的反思與認識(1 )學習的主動性。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後還象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性,表現在不訂計劃,坐等上課,課前不作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於記筆記,忽略了真正聽課的任務,顧此失彼,被動學習。(2 )學習的條理性。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外延,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後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忙於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3 )忽視基礎。有些自我感覺良好; 的學生,常輕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麼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 ,好高騖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4 )學生在練習、作業上的不良習慣。主要有對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結論,缺乏對問題解決的信心和決心;討論問題不獨立思考,養成一種依賴心理素質;慢騰騰作業,不講速度,訓練不出思維的敏捷性;心思不集中,作業、練習效率不高。3 、知識的銜接能力。初中數學教材內容通俗具體,多為常量,題型少而簡單;而高中數學內容抽象,多研究變數、字母,不僅注重計算,而且還注重理論分析,這與初中相比增加了難度。另一方面,高中數學與初中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和能力的要求都是一次質的飛躍,這就要求學生必須
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准備。由於初中教材知識起點低,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亦低,由於近幾年教材內容的調整,雖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難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有的內容為應付中考而不講或講得較淺(如二次函數及其應用),這部分內容不列入高中教材但需要經常提到或應用它來解決其它數學問題,而高中由於受高考的限制,教師都不敢降低難度,造成了高中數學實際難度沒有降低。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調整後的教材不僅沒有縮小初高中教材內容的難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如不採取補救措施,查缺補漏,學生的成績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這涉及到初高中知識、能力的銜接問題。二、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1 、 改進學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有不同的學法,應盡量學習比較成功的同學的學習方法。改進學法是一個長期性的系統積累過程,一個人不斷接受新知識,不斷遭遇挫折產生疑問,不斷地總結,才有不斷地提高。 不會總結的同學,他的能力就不會提高,挫折經驗是成功的基石。自然界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過程便是最好的例證。學習要經常總結規律,目的就是為了更一步的發展。通過與老師、同學平時的接觸交流,逐步總結出一般性的學習步驟,它包括: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簡單概括為四個環節(預習、上課、整理、作業)和一個步驟(復習總結)。每一個環節都有較深刻的內容,帶有較強的目的性、針對性,要落實到位。在課堂教學中培養聽課習慣。聽是主要的,聽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師講的關鍵性部分聽懂、聽會,聽的時候注意思考、分析問題,但是光聽不記,或光記不聽必然顧此失彼,課堂效益低下,因此應適當地筆記,領會課上老師的主要精神與意圖,五官能協調活動是最好的習慣。在課堂、課外練習中培養作業習慣,在作業中不但做得整齊、清潔,培養一種美感,還要有條理,這是培養邏輯能力,必須獨立完成。可以培養一種獨立思考和解題正確的責任感。在作業時要提倡效率,應該十分鍾完成的作業,不拖到半小時完成,疲疲憊憊的作業習慣使思維鬆散、精力不集中,這對培養數學能力是有害而無益的,抓數學學習習慣必須從高一年級抓起,無論從年齡增長的心理特徵上講,還是從學習的不同階段的要求上講都應該進行學習習慣的指導。2 、加強4 5 分鍾課堂效益。要提高數學能力,當然是通過課堂來提高,要充分利用好這塊陣地。(1 ) 抓教材處理。學習數學的過程是活的,老師教學的對象也是活的,都在隨著教學過程的發展而變化,尤其是當老師注重能力教學的時候,教材是反映不出來的。數學能力是隨著知識的發生而同時形成的,無論是形成一個概念,掌握一條法則,會做一個習題,都應該從不同的能力角度來培養和提高。通過老師的教學,理解所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與前後知識的聯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學習的主動。(2 ) 抓知識形成。數學的一個概念、定義、公式、法則、定理等都是數學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容易被忽視。事實上,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正是數學能力的培養過程。一個定理的證明,往往是新知識的發現過程,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就培養了數學能力的發展。因此,要改變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方法,要把知識形成過程看作是數學能力培養的過程。(3 ) 抓學習節奏。數學課沒有一定的速度是無效學習,慢騰騰的學習是訓練不出思維速度,訓練不出思維的敏捷性,是培養不出數學能力的,這就要求在數學學習中一定要有節奏,這樣久而久之,思維的敏捷性和數學能力會逐步提高。(4 ) 抓問題暴露。在數學課堂中,老師一般少不了提問與板演,有時還伴隨 著問題討論,因此可以聽到許多的信息,這些問題是現開銷的,對於那些典型問題,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都必須及時解決,不能把問題的結症遺留下來,甚至沉澱下來,現開銷的問題及時抓,遺留問題有針對性地補,注重實效。(5 )抓課堂練習、抓好練習課、復習課、測試分析課的教學。數學課的課堂練習時間每節課大約佔1 / 4 - 1 / 3 ,有時超過1 / 3 ,這是對數學知識記憶、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堅持不懈,這既是一種速度訓練,又是能力的檢測。學生做題是無心的,而教師所尋找的例題是有心的,哪些知識需要補救、鞏固、提高,哪些知識、能力需要培養、加強應用。上課應有針對性。(6 )抓解題指導。要合理選擇簡捷運算途徑,這不僅是迅速運算的需要,也是運算準確性的需要,運算的步驟越多,繁度就越大,出錯的可能性就會增大。因而根據問題的條件和要求合理地選擇簡捷的運算途徑不但是提高運算能力的關鍵,也是提高其它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7 )抓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數學學科擔負著培養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任,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與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的要求較高。數學能力只有在數學思想方法不斷地運用中才能培養和提高。3、體驗成功,發展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習興趣總是和成功的喜悅緊密相連的。如聽懂一節課,掌握一種數學方法,解出一道數學難題,測驗得到好成績,平時老師對自己的鼓勵與贊賞等,都能使自己從這些成功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起更高的學習熱情。因此,在平時學習中,要多體會、多總結,不斷從成功(那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績)中獲得愉悅,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習的興趣。三、 幾點注意。1、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要防止急躁心理,有的同學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同學想靠幾天沖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針對這些實際問題要有針對性的教學。2、知識的積累、能力的培養是長期的過程,正如華羅庚先生倡導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就是這個道理。同時近幾年高考試題中應用性問題的出現,更對學生把所學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能力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應加強對應用數學意識和創造思維方法與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什麼是好的學習方法
首先,要有奮斗目標(理想),如:周總理在學生時代舊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毛澤東學生時代什麼是好的學習方法呢?可以籠統的說:在良好的學習習慣的作用下產生的學習方法就是好的學習方法(好的詩句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顯示出了救國救民,改天換地,主宰中國命運的豪邁氣概。
作為學生我們要有長遠的目標,並且遠、中、近的目標、決心都要有。比如:剛入校是中等,現在要進入前十名;上學期是20名,這學期達到15名或超過xxx;這周測驗85分,下周爭取90分;拿起今天的作業,我爭取全部作對.
「想要壯志凌雲,先要腳踏實地」一切有成就的人絕非是一個空想家,而絕對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實幹家。這就會產生好習慣,好習慣帶來好方法,好方法產生好效果,最終必然產生優異成績。
那麼在乾的過程中,功夫要下在哪呢?
在教育界很多的專家學者在大量的考察了許多優秀學生的學習方法後提出學習應在八個環節上下功夫:1、制定計劃,2、課前自學,3、專心上課,4、及時復習,5、獨立作業,6、解決疑難,7、系統小結,8、課外學習。
調查證明,所有優秀生之所以取得優異成績,就是有意或無意,全部或部分的採用了這八個環節,現在我就這八條提一些看法:
1、制定計劃:要學習好,首先要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用以指導自己的學習,古人曰:」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按計劃進行學習,就能合理安排時間,適當分配精力(重點學科,難點學科重點投入。但絕對不能偏科)。只要按計劃才能使學習做到心中有數,不會打敗仗,長此下去,可以使你生活、學習規律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大大提高學習能力。
2、課前自學(預習) 課前自學有點像作戰時的戰前偵察,哪是明碉,哪是暗堡,哪是最堅固的地方,哪是薄弱環節......通過預習,可以對新教材有個初步的了解,知道自己有哪些問題弄不懂,並做上記號,這樣帶著問題聽課,就會聽得更認真,並且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與老師解的內容比較,加深對新教材的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自己自學的能力,這是人的一生在學習和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能力。
3、專心上課 這是目前最經常性的、最大量的一個環節。因而也是目前的初中生學習中的一個關鍵環節。除了端坐靜聽外,更重要的是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對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和對比,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老師、同學開展討論,課堂時間不夠,就放到課外,老師沒有時間,就和同學討論,總之,討論的越充分,研究的越透徹,理解的越深刻,掌握的就越牢固,並且能夠極大的提高自己的分析思維能力,增強學習興趣。
4、及時復習
現在的教材,學科龐雜,知識點多,要想做到一次凈,一遍成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及時復習是非常必要的一環,除了跟隨老師在課堂上復習外,更多的是根據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及學習中出現的遺忘等現象,做好課外復習工作,復習不應是機械地重復幾遍,而是把學過的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納入到整個知識體系中。
5、獨立作業
強調的是獨立二字,作業不能獨立就完全失去了作業的任何積極意義,那就不如不做。此外,我們還要堅決反對那些單純任務觀點,為應付老師檢查而作業的不良習慣。作業實際上是課堂學習的繼續。通過作業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檢查課堂聽課的效果,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當然作業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在經過充分的思考、分析後可以向老師、同學請教或開展討論,對作業中的錯誤,要及時分析錯誤原因進行訂正。
6、解決疑難
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可以說是大量的、連續不斷的,在學習的全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對疑難問題的解決,能夠提出疑點和難點,本身就是積極開動腦筋的一種表現,是一種想解決問題的表現,對當天學習中出現的疑難,應該當天就把它解決(問題不過夜),因為明天可能還會有明天的問題,也就是說:解決問題一定要及時,不要讓問題越積越多,以至到後來堆積如山,無法解決。很多學習掉隊的同學就是因為問題解決的不及時而造成的。學習基礎差的同學問起題已經成堆,就應該盡快地、系統得把欠缺的知識補起來,這需要有堅強的決心和極大的毅力,應盡可能的求得老師的幫助。
7、系統小結
平時我們學的知識,需要經常的順一順、理一理,找起來就方便,用起來就順當,這就需要進行系統小結。同學們除了課堂上聽從老師小結外,還可以自學一下課本上每章的小結,最終學會自己小結,把已經學過的知識儲存到相關學科的網路中去,一旦需要,就可以提出來應用。
8、課外學習
對於成績優異的學生來說:課外學習就是進一步開拓知識面,開闊視野,發展特長,參加學科競賽等。而對於成績差的同學來說,課外學習就應該是努力把欠缺的知識補上來,把基礎知識打扎實,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盡快跟上大家前進的步伐。

D.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平說語文:中小學語文學習方法》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M_V__NflEvRTxp4O2ui8JQ

提取碼:p2az

平說語文:中小學語文學習方法|第9課 導致錯別字的原因不一樣.m4a|第8課 實操干貨:閱讀中要查字典.m4a|第7課 實操干貨:抄寫和默寫.mp3|第6課 識字的兩種基本方法.mp3|第5課 識字:從原理到方法.mp3|第4課 小學各學段「認識」和「掌握」的漢字量.mp3|第3課 三所學校的橫向比較:錯別字要靠重復訓練 .mp3|第2課 看電視會讓人變傻?.mp3|第24課 實操干貨之繪本深閱讀實踐1:觀察和講話.mp3|第23課 深閱讀的本質:思考、反饋、應用.mp3|第22課 實操干貨之讀書筆記3:批註法.mp3|第21課 實操干貨之讀書筆記2:閱讀理解題就是在做文學賞析.mp3|第20課 實操干貨之讀書筆記1:圈劃和思維導圖.mp3|第1課 從高考作文閱卷講起.mp3

閱讀全文

與如何把方法教給學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教學方法實物 瀏覽:953
42除4計算方法 瀏覽:400
茶盤的保養方法視頻 瀏覽:921
飄窗玻璃卷簾安裝方法 瀏覽:481
幼兒腎積水治療方法 瀏覽:210
顯示主題欄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03
減肥方法快速減肥 瀏覽:658
定製衣櫃側板的處理方法圖片 瀏覽:115
麻疹咽拭子檢測方法 瀏覽:63
格林巴利的治療方法 瀏覽:559
行政公文常用調查方法 瀏覽:892
除泥鰍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302
呼吸不規律測量方法 瀏覽:191
肚子肥胖的解決方法 瀏覽:989
葯品檢測方法轉移要做什麼研究 瀏覽:567
口腔潰瘍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757
貓眼電影退票的方法步驟 瀏覽:933
偽弱視的鑒別方法 瀏覽:288
高密小豆腐食用方法 瀏覽:336
煉化項目投資估算及投資控制方法研究 瀏覽: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