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應用系統管理思想來建立和實施質量管理體系 急求
其實是9001標准中的4.1總要求的一種提問,也可以認為是9000中2.3質量管理體系方法的一種提問。可以參照一般論述題的回答方法,另外再加上發揮即可,要點可以如下:
1、管理的系統方法指將相互關聯的過程作為體系來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於組織提高實現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是八項質量管理原則之一;
2、可以通過以下步驟建立和實施:
確定顧客和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
建立質量方針和目標;
確定實現目標必需的過程和職責;並確定過程的作用、順序和相互作用;
確定和提供實現質量目標必需的資源;
規定測量每個過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
應用這些測量方法確定每個過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確定防止步合格並消除其產生原因的措施;
建立和應用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過程。
3、當實現目標的上述過程需要外包時,要確保對外包的過程管理;
4、按上述要求建立的管理體系應當形成文件,加以實施和保持,並持續改進其有效性;
5、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建立的質量管理體系應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夠融入到實際的管理中去;
6、在建立、實施和保持過程中應當綜合八項質量管理原則的其他的要求,通過廣泛的宣傳、培訓、發動與引導,通過制度統一行動,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不斷改進質量管理體系。
【9001的2015版中不再提系統方法了,因為都認為整體標准其實就是系統方法與系統思想。】
B. 怎樣有效的運用管理方法
怎樣有效的運用管理方法
怎樣有效的運用管理方法,對於一個優秀的企業來說管理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更好的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增加產出。那怎樣有效的運用管理方法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相關信息供大家參考使用。
1、巧妙利用赫勒法則,促進員工工作動力
人通常都會有惰性的,如果有人在監督和指導的話,往往員工會更加的努力。想要更好的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那就要建立起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有效的監督機制,科學的實施和管理,能夠有效的監督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比如說很多公司都會實施的"走動式管理",例如麥當勞的經理常常到基層的員工給予一種監督的壓力,親自到現場不僅能夠讓管理者知道工作的情況,而且當管理者向員工咨詢請教工作問題的時候,能夠讓員工感覺到被尊敬的感覺,並且能夠展示他們的工作技能,增強了員工的工作熱情,可謂管理的高明之處啊。
2、利用倒金字塔管理法,賦予員工權利
它的含義是「給予一些人以承擔責任的自由,可以釋放出隱藏在他們體內的能量。」 讓員工感覺到他是負責這塊工作的決策者,可以對所負責的事情做出決策,有些決定可以不必報告上級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一旦員工感覺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和權力,就會為企業的發展提出更好的建議,促使企業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3、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給予員工期望
這是利用一種期望,如果你相信事情能夠順利的進行,那麼事情就會進展的很順利,好事也會發生。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反之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他人放棄努力,當管理者給下屬必要的壓力和期望,給予他們信任,為他們提供成長鍛煉的機會,能夠有效的激發員工的鬥志。松下幸之助是這方面的高手,經常運用電話管理術給下屬、新員工打電話,問問員工的近況如何,如果員工回答工作進展順利的話,松下幸之助便會鼓勵說「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這樣能夠讓員工感覺到領導對自己的信任和重視,從而更加勤奮的工作。
怎樣有效的運用管理方法2
1、修正管理的思維定式
管理的對象是誰?一直都是一個似乎明確又非常不明確的問題,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不需要過多地探討,但是當我們面對這樣一些問題的時候,恐怕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顯得太過簡單或者太過含糊。
我講授《組織行為學》很多年,在所有的課堂上,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都是非常激烈和多解,出現這么多的解答和不一致性,讓我很驚訝。近年來自己對於產生這么多解答的原因逐步清晰,根本的原因是一個管理的思維定式的問題。
我們大部分人對於管理的思維定式是:向下管理,向上負責。這個思維定式的結果,導致對管理者的社會義務和管理者的責任之間的認識出現沖突,結果也無法協調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更加不知道什麼樣的社會反應才是正確的反應以及管理者應該對誰負責。我覺得應該修正我們的管理思維定式,正確的思維定式應該是:向上管理,向下負責。
2、向上管理的「5要素」
(1)、和諧的工作方式
和諧的工作方式要求能夠採用雙方接受的形式處理問題,交流看法並明確各自的職責,這種關系很類似團隊角色的關系,每一個人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各自更關心的是榮譽而不是權力,更關心的是責任而不是地位,各自更注重互補性而不是彼此的差異。
(2)、相互期盼
相互期盼對於提升各自的能力和管理效果是最關鍵的因素。在多數情況下,得不到好的結果是因為彼此的不理解和失望,生活中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因理解而分手。這句話我倒是覺得大家誤會了,人們如果因為理解分手,那麼就意味著在合作的開始並沒有很好地交流各自的期望,等到能夠理解各自的期望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無法達成對方的期望,結果只好分手。
在與上司的配合中,非常重要的是能夠經常溝通雙方的期望,並通過不斷地提升期望來提升各自的能力,一旦形成這樣的狀態,雙方都會發現對方是一個最好的參照物,各自會不自覺地拉伸自己的期望,使得各自都逐步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3)、信息流動
組織管理中最困難的是組織信息,一個組織所要傳達的信息是一個隱性因素,同時組織信息本身又是組織狀態這個系統的描述,所以管理不好組織信息是組織失控的根本所在。
因此向上管理的一個構成方面就是信息流動,這里包含這樣一些命題:組織信息的正式傳遞;組織信息的過濾;組織信息的發布;組織信息的溝通方式;「意見領袖」;組織信息的形成與控制。
在這所有的命題中,是由一個要素貫通的,這個要素就是你與你的上司之間的信息流動。所以,你們之間的信息交流是否順暢就顯得很重要了,所以一定不要藉助第三者來流動,更加不要對信息有所保留,否則都會傷害信息流動。
(4)、誠實與可靠
你與你的上司之間只能夠用一種狀態來描述,那就是誠實與可靠。記住向上管理是一個相互依賴的關系,不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是配合和協助的關系。
很多情況下,我們要求作為下屬的永遠不讓上司覺得難堪:事前警告他、保護他以免在公眾前受到屈辱;永遠不會低估他,因為高估沒有風險,低估會引起反感或者報復。另外,我們要求下屬對上司不要隱瞞。提出這些要求就是要形成誠實與可靠的關系。
(5) 、合理利用時間與資源
對於你而言,上司的時間和資源就是你要爭取的內容。時間的意義在於可以讓信息流動順暢,可以感受各自的期盼,時間最好的.作用是它能夠帶來機會,一個可以信任的機會。
上司的資源最直接的功效就是為你的工作提供幫助,每一個上司都希望他能夠為公司的工作發揮作用。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這一點,很多管理人員得意於獨自解決問題,自豪於獨立完成任務,但是他沒有想到,也許借力會有更好的效果。
3、向下負責:為下屬提供機會
負責是一種能力的表現,也是一種工作方式。當我們說我們會對某人負責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把他放在自己的生存范疇中。
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向下負責:「為了給你、你的下屬和公司取得最好成績而有意識地帶領你的下屬一起工作的過程。」所以向下負責就包含:
第一,提供平台給下屬;第二,對下屬的工作結果負有責任;第三,對下屬的成長負有責任。
向下負責的核心是發展下屬,發展下屬是由四個方面組成的,這四個方面缺一不可,它們是:
1、提供工作團隊清楚的方向感與努力的目標
協助人們了解其工作對於實現企業目標的重要性是非常關鍵的,很多員工不能符合企業的管理要求或者企業的發展方向,很大程度上是你沒有與下屬溝通工作團隊的方向和目標,你不能夠有技巧地與下屬溝通新的見解與觀察,使得下屬根本無法了解目標與方向,自然就無法得到好的結果。
但是這樣的情況出現後,很多管理者會把責任推到下屬身上,認為是下屬沒有能力。我堅持確認,沒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將軍。在這個方面最明顯的不良反應是沒能力與執行計劃的員工妥善溝通計劃的目的與目標,不能很好地解釋各項作業的目的和重要性。
2、鼓舞下屬追求更高的績效
能夠鼓舞下屬更上一層樓是第二個重要的構成方面,有能力讓員工努力超越目標,達到他們原以為不可能達到的境地,是對管理者能力的一個考驗。沒有下屬能力的提升,也不會有超越,企業是在員工自我超越的過程中創造佳績的。在這個方面的不良表現是無法激發出員工的投入感並使他們釋放出高度的能量,以及贏得勝利所必要的態度。
3、支持下屬的成長以及成功
向下負責的良好表現是支持下屬的成長成功。
做到這一點,要這樣做:
首先,需要管理者真誠關心下屬的職業發展,將組織的願景及目標轉化為團隊成員的挑戰,以及有意義的目標,並能夠讓組織的目標與下屬的發展目標合二為一。
其次,需要管理者對下屬的工作內容有興趣,了解下屬的工作與組織策略的關聯所在。
再次,需要管理者支持下屬的成長以及成功,對於每一個小的成功都給予極大的關注和表揚,能夠真正讓下屬感受到你對於他的成功的支持和肯定。在這個方面的不良表現是壓制人才,不願提供他們發展的機會;不願把真實情況及時反映給當事人。
4、建立合作的關系
被工作團隊的成員信任是實現向下負責的基礎,只有被下屬信任你才能夠發揮作用,帶動大家。這要求管理者平易近人,待人友善,對於下屬的不足與缺點,不是挑剔,而是避開,只有不斷地找到下屬的長處,避開下屬的短處,才會有一個信任的環境,並得到彼此的信任,以建立合作的關系。
因此,需要管理者能及時了解員工的需求,了解員工的優勢和不足。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能以具有建設性的方法處理棘手的問題,讓下屬感受到你的能力的同時能夠學習到經驗。在這個方面的不良表現是管理者很難相處,員工不會主動跟你吐苦水,倡導與其他工作團隊的競爭而非合作。
對於管理者而言,員工是缺少資源、能力不足的,如果管理者不對他負責,他根本無法取得績效。在我看來,領導者就應該為員工去營造一個安心工作的環境,就應該讓員工可以喜歡自己的工作。向下負責,簡單地說,就是發揮下屬的長處,盡量避免下屬的短處,自問:「我怎樣做才能使下屬獲得成長並順利工作?」
C. 現代企業管理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運用這些方法。
企業管控模式常見六種,其中最常用的是三種:客戶導向的組織結構模式,前後端型組織結構模式以及產品導向的組織結構模式,同時還認為,不同的組織結構模式適應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來使用,不可從以一而終,組織結構模式的設計也需要適應組織的不同發展階段和新的目標而「與時俱進」!
1、親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緣關系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即內聚功能,也就是試圖通過家族血緣關系的內聚功能來實現對企業的管理。從歷史上看,雖然一個企業在其創業的時期,這種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確實起到過良好的作用。
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尤其是當企業發展成為大企業以後,這種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就很快會出現問題。因為這種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緣關系中的內聚性功能,會由其內聚性功能而轉化成為內耗功能,因而這種管理模式也就應該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
我國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在企業創業時期對企業的正面影響幾乎是99%,但是當企業躍過創業期以後,它對企業的負面作用也幾乎是99%。
這種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為我們國家的信用體制及法律體制還非常不完善,使得人們不敢把自己的資產交給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採取這種親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也是在企業初創階段有積極意義。在錢少的時候,也就是在哥們兒為朋友可以而且也願意兩肋插刀的時候,這種模式是很有內聚力量的。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尤其是企業利潤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哥們兒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業如果不隨著發展而盡快調整這種管理模式,那麼就必然會導致企業很快衰落甚至破產。
3、溫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強調管理應該是更多地調動人性的內在作用,王軍恆老師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很快地發展。在企業中強調人情味的一面是對的,但是不能把強調人情味作為企業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則。
人情味原則與企業管理原則是不同范疇的原則,因此,過度強調人情味,不僅不利於企業發展,而且企業最後往往都會失控,甚至還會破產。有人老是喜歡在企業管理中講什麼溫情和講什麼良心,認為一個人作為企業管理者如果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麼被管理者就必然會有很好的回報,即努力工作,這樣企業就會更好地發展。
可見,溫情化管理模式實際上是想用情義中的良心原則來處理企業中的管理關系。在經濟利益關系中,所謂的良心是很難談得清楚的。良心用經濟學的理論來講,實際上就是一種倫理化的並以人情味為形式的經濟利益的規范化回報方式。
因此,如果籠統地講什麼良心,講什麼人性,不觸及利益關系,不談利益的互利,實際上是很難讓被管理者好好乾的,最終企業都是搞不好的。管理並不只是講溫情,而首先是利益關系的界定。
有些人天生就是溫情式的,對利益關系的界定往往是心慈手軟,然而在企業管理中利益關系的界定是「冷酷無情」的,對利益關系的界定,到一定時候「手不辣」、「心不狠」是不行的。只有那種在各種利益關系面前「毫不手軟」的人,尤其對利益關系的界定能「拉下臉」的人,才能成為職業經理人。
例如,如果有人下崗的時候哭哭啼啼,一個人作為管理者心軟了,無原則地可憐下崗者而讓他上崗了,那這個人就完全有可能成不了職業經理人。
4、隨機化管理模式
在現實中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
一種是民營企業中的獨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獨裁式管理作為一種隨機化管理,就是因為有些民營企業的創業者很獨裁。他說了算,他隨時可以任意改變任何規章制度,他的話就是原則和規則,因而這種管理屬於隨機性的管理。
另外一種形式,就是發生在國有企業中的行政干預,即政府機構可以任意干預一個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動,最後導致企業的管理非常的隨意化。可見,這種管理模式要麼是表現為民營企業中的獨裁管理,要麼是表現為國有企業體制中政府對企業的過度性行政干預。
現在好多民營企業的垮台,就是因為這種隨機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造成的必然結果。因為創業者的話說錯了,別人也無法發言矯正,甚至創業者的決策做錯了,別人也無法更改,最後只能是企業完蛋。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謂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經確定的規則來推動企業管理。當然,這種規則必須是大家所認可的帶有契約性的規則,同時這種規則也是責權利對稱的。因此,未來的企業管理的目標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為基礎,適當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幾種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
因為制度化管理比較「殘酷」,適當地引進一點親情關系、友情關系、溫情關系確實有好處。甚至有時也可以適當地對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關系做一點隨機性的處理,「淡化」一下規則,因為制度化太呆板了。
如果不適當地「軟化」一下也不好辦,終究被管理的主要對象還是人,而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人是有各種各樣的思維的,是具有能動性的,所以完全講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適當地吸收一點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優點,綜合成一種帶有混合性的企業管理模式。
這樣做可能會更好一點。這恐怕是中國這十幾年來在企業管理模式的選擇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識性的結論。
企業初創時期,事務相對簡單、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也還沒有十分寬泛,因此可以採取直接管理的方法,比如一些家族企業在規模和領域還不大的時期,採用直接管理是十分有效的。但當企業發展壯大以後,管理方法就需要隨之創新和優化。
一般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將企業的「管理」方法分成這樣幾種類型,並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合理科學地、單一或復合地加以運用,可以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6、系統化管理模式
企業的系統化標准化統籌化的管理是通過完成企業組織機構戰略願景管理、工作責任分工、薪酬設計、績效管理、招聘、全員培訓、員工生涯規劃等七大系統的建立來完成的。
這樣的好處是有利於企業的快速擴展,因為在你用這一套系統打造完一個企業管理的標准模版的時候,旗下的分公司或者代理都能簡單的復制,就這降低了擴展的難度。這就是企業組織系統最大可利用性。
提高企業管理水平,首先要做好企業各項基礎管理工作企業管理基礎工作的內容主要包括:
(1)標准化工作。標准化工作包括技術標准、管理標准和工作標準的制訂、執行和管理的工作過程。標准化工作要求要具有「新(標准新),全(標准健全),高(標准水平高)」的特點。
(2)定額工作。定額就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對於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利用、佔用所規定的數量罰限。定額工作要求具有實踐性,定額源於實踐,是對實踐的抽象,不是主觀臆造。
定額工作要求具有權威性,定額是經過一定的審批程序頒發的;定額工作要求具有概括性,定額是對實踐的抽象;定額工作要求具有階段性,實踐在發展,定額也要有階段地適時進行調整。
(3)計量工作。計量工作的核心是獲得數據,評價數據,沒有實測的和准確可靠的數據,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就失去了科學依據。
(4)信息工作。信息工作就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需資料數據的收集、處理、傳遞、貯存等管理工作,現代化企業必須健全數據准確和信息靈敏的信息系統,使企業生產經營過程逐步納入電子計算機管理軌道。
(5)完善規章制度工作。要通過建立和健全一套縱橫連鎖、互相協調的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體系。
(6)基礎教育工作。大力做好提高職工的政治、文化和技術素質。
(3)如何運用管理的系統方法擴展閱讀
在管理應用中著重體現出以下兩大原則:
1、人本原理的能級原則
人本原理的能級原則是指在管理工作中,應按照人的能力大小科學地將其安排在相應的職位上,最大限度地做到人盡其才,各盡其職,並在組織內保持協調,提高管理效率,實現組織目標。管理的能級原則著重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管理能級必須按層次並具有穩定的組織形態。管理不是隨便分級的,分級就是要建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規范和一定的標准;各級也不是可以隨便組合的。一個穩定的管理結構應是正三角形或正寶塔形,上面具有尖銳的鋒芒,下面又有寬厚的基礎,沒有能級的管理是難以生存的。
2)不同管理能級應有與它相應的權責和利益。權責和利益是特定管理層次的外在表現。不同的管理層次,其擁有的許可權、履行的職責及享有的利益是不同的,這是管理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3)能級必須動態地對應。不同的管理崗位有不同能級,不同的員工也有各自不同的才能。所謂能級動態對應是指,管理的目的之一,是讓相應才能的人處於相應能級的崗位;相應的工作崗位由相應能力的員工擔任。當崗位的能級和人的才能發生變化時,管理系統能適時調整,始終保持崗位能級和相應才能員工的對應關系,動態地實現能級對應,發揮最佳的管理效能。
2、人本原理的動力原則
所謂動力原則是指管理必須具備持續和足夠的動力。管理者要正確運用動力,才能確保管理高效運轉。管理動力可以分為三大類型:
1)物質動力。物質動力是管理的根本動力,合理的物質刺激可以直接影響和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但物質刺激必須適當,運用不當也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2)精神動力。精神動力包括個人信仰、名譽地位等方面的刺激。精神動力所產生的效果是人們在物質需求有了基本滿足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種更高層次的追求。精神動力不僅可以補償物質刺激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而且其本身就有巨大的威力。
在一定的條件下,精神動力甚至可以成為決定性的動力。宗教極端分子超乎常人想像的舉動,其行動的動力就是精神動力。
3)信息動力。信息動力是通過信息的交流產生的動力,具有超越物質和精神的相對獨立性。在現代經濟社會中,良好有效的信息動力可以產生激勵力量。任何一個組織,如果沒有對外界的信息交流,就不可能有前進的動力。
企業科技人員只有不停頓地從外部世界大量吸收有關科技發展方面的信息,才能激發他們巨大的創造潛力;企業員工通過與其他員工的工作比較,才能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從而發奮努力,迎頭趕上。
我們說,管理的動力原則是客觀存在的。在管理中,我們要正確運用上述三種動力,合理掌握刺激量,使員工的工作在這三種動力推動下積極進取,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
在使用動力原則進行管理時,還應該十分注意刺激量大小應與員工承擔的崗位使命相適應。刺激量過小,難起作用;刺激量過大,又往往會適得其反,這已為許多管理實踐所證明。
D. 簡述運用系統方法要掌握的基本原則
系統論方法論是研究一切系統的一般模式、原則和規律的理論體系。它包括系統概念、一般系統理論、系統理論分析、系統方法論和系統方法的應用等。
研究一切系統的基本觀點(原理):
原理一、整體性——「盲人摸象」的教訓。
原理二、相關性——牽一發而動全身。
原理三、層次性——等級森嚴的結構整體
原理四、有序性——系統功能發揮的源泉
原理五、動態性——發展變化的理論
原理六、調控性——系統的自組織
原理七、最優化——如何追求完美
一、系統方法
就是按照客觀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方法。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從整體與要素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中綜合地、精確地考察對象,揭示系統性質和運動規律,從而達到最佳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
根據上面例舉的系統論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是從方法論角度提出的,其著眼點在於應用,根本目的是優化。
二、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是:
(一)、整體性原則
這是系統方法的出發點。這個原則要求我們看待問題、處理問題時從整體著眼,從整體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最佳的處理方法。
(二)、有序性原則
系統與系統,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之間是層次分明、井井有條的。系統的有序性通過系統的結構來體現,結構決定性質,結構不同,功能不同,有序性也不同。此原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系統本身的發展變化規律,而且認識到通過調整或改變結構可以提高整體的功能。
(三)、動態性原則
一切系統都是變化、運動著的,這也是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因此探索系統發展變化的方向、動力、速度、原因和規律等有助於我們對更復雜的對象進行研究。這個原則告訴我們,考察系統性質時,要在動態中考察,研究系統的動因,從系統自身的矛盾運動中尋找改善方法,注重提高自我調節能力,提高系統的管理水平,遵循動態原則。
(四)、最優化原則
如何從幾種方案中選出最佳方案,使系統運轉處於最佳狀態,達到最優目標,這是系統方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為達到目的,我們應遵循:局部效應服從整體效應;堅持系統多級優化原則;堅持優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結合的原則。
三、系統分析方法的步驟
(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問題進行系統的、合乎邏輯的敘述,提出問題的重點和關鍵,劃定范圍、確定目標、明確要求。
(二)確定系統目的。確定達到系統目的各種目標,根據目的提出具體要求,在考慮相應措施。
(三)收集資料。特別重視反映各因素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資料。
(四)建立模型。根據資料,建立各種模型,反映系統不同方面的屬性。
(五)設計方案。利用模型獲得的預測,設計方案,比較各方案的利弊,確定最優。
(六)試驗鑒定。試驗最優後所獲得的方案,提出建議,進行系統評價。
E. 怎麼理解質量八大原則中的管理的系統方法
「將相互關聯的過程作為體系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於組織提高實現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管理的系統方法實際上是系統論在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和運行中的應用,質量管理體系是由多個復雜的過程構成,系統方法就是要求對相互關聯的各個過程綜合考慮,既要考慮每一個過程本身,又要考慮過程的聯系,通俗的將要實現1=1>2的目的。
F. 如何質量管理體系中的過程方法 知乎
過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統方法
1、過程方法 在闡述「過程方法」時,有必要先談談「過程」的內涵很廣泛、深遠。所有工作都可以從過程入手進行分析。例如:宇宙、社會的變遷,自然現象,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現象都是在一定的過程中發生、發展的。人們一旦掌握了過程的規律,就能駕馭自然、改造社會。
因此,「過程」是事物的共性,是過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統方法的共同基礎,也是建立、實施、評價所有類型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的共同基礎和途徑。
過程的特殊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實現過程,同一產品在不同組織的實現過程也不會完全相同;二是過程的結果是產品,產品的因有特性在產品形成過程中獲得,從而建立了過程和產品固有特性之間的關系,即過程與產品質量的關系。因此,過程質量決定了產品質量組織控制了過程,就控制了產品的固有特性,也就控制了顧客的滿意程度。 組織在策劃、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時,應該運用現代科技知識,依據獲得的經驗和過程規律識別自己的「過程」。這種識別,包含了認識、確定、比較、分析、優化等活動。然後,以識別為基礎研究過程的控制。一般來說,確定過程的目標和輸入、輸出、資源、活動的順序和職責,過程式控制制方法和途徑,過程監視、測量,過程的效果及過程的改進等都是過程式控制制的活動內容。這些活動的結果應該使過程受控,並有效地實現所策劃的過程結果。
因此,組織在應用「過程方法」時,需要關注以下方面的內容,才能有效控制過程。
①理解、確定具體過程的具體要求和產品的固有特性,以及形成產品固有特性的過程。
②評價過程能力,使過程能力與過程目標相匹配。
③尋找影響過程能力的系統因素和偶然因素,按過程規律控制這些因素,確保過程能力。
④研究過程的關聯性及相互作用,控制過程的介面。
⑤過程是動態的,應不斷改進過程的有效性,適應要求的變化。 在談到「過程方法」時,會不可避免地談到PDCA方法。可以把PDCA方法理解為「過程方法」的具體化,即將過程展開為策劃(P)、實施(D)、檢查(C)、改進(A)的循環過程。PDCA不是簡單的過程重復,每一次循環都是在一個新的基礎上的提升,運用「PDCA方法」與「過程方法」是紡一的。
2、管理的系統方法 運用「過程方法」將活動和相關資源作為過程進行管理,可以高效地實現過程的預期結果。將這些過程組合成一個系統,有效和高效地實現系統的目標,就是管理的系統方法。2000版ISO9000族標准鼓勵組織在質量管理中運用系統方法。在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時,可以將過程輸入(資源)、輸出、活動的關系理解為因果關系,這是比較簡單、明確的。在系統中,過程之間的關系、過程的關聯性和相互作用都是過程之間的相關關系。在這種關系中,許多要素從縱向、橫向、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縱橫交錯,影響著系統的功能。
因此,必須將過程優化,整體構造一個有效、有序的體系。要從系統的功能、目標、有效性和效率等方面運用系統方法構造體系。系統方法包括系統分析、系統工程和系統管理三大環節。 管理的系統方法在質量管理體系中的具體應用,就是2000版ISO9000標准在2.3條款中規定的八個步驟。 運用管理的系統方法,可以構造一個具備優化系統功能,適應實現組織目標,提高組織業績,使組織獲得成功的質量管理體系。
二、質量管理體系審核 質量管理體系審核是對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的效果作出評價的過程。審核時,運用過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統方法是適宜的,其優點如下:
①使審核與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過程相統一。運用過程方法進行審核,可以按照2000版ISO9000標准2.8.1條款的要求,對組織的每一個被評價的過程提出四個基本問題,並作出客觀評價。應用管理的系統方法進行審核,可以按照2000版ISO9000標准2.3條款提出的八個步驟對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進行評價,確定其有效性和效率。
②使審核與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實際運用相一致。以過程為審核路徑,有利於在審核過程中以過程為線索尋找證據,符合過程的特性;有利於提高審核的深度和識別過程之間的關系及相互作用;有利於對過程介面的審核。
③能夠通過審核確定過程的能力、穩定性、重復性、完整性和匹配能力。按管理的系統方法審核,有利於在系統的高度,確定質量管理體系的系統功能、協調性、有序性、反應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從而提高審核的有效性和效率。
1、審核的思路 筆者根據2000版ISO9000標准2.3條款規定的八個步驟和2.8.1條款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以及2000版ISO9001標准4.1條款的要求,形成以下審核思路: ①識別受審核過程; ②過程的職責;
③過程的要求和目標;
④過程的輸入、輸出、資源;
⑤完成過程所需的活動;
⑥控制過程的措施(人、機、料、法、環、測);
⑦控制過程措施的實施情況(應特別關注關鍵過程和重要過程);
⑧對過程的監視和測量;
⑨監視、測量結果的溝通和信息交流;
⑩不合格的處置(包括採取的糾正、預防措施);
⑾過程能力及過程要求和目標的實現情況;
⑿過程改進的需求;
從以上12個方面進行審核,要重點獲得以下證據:
①領導作用;
②文件的符合性;
③方針、目標的適宜性和實現情況;
④對關鍵、重要過程的控制和達到預期結果的情況;
⑤產品的質量;
⑥顧客的意見(顧客滿意度);
⑦自我完善機制;
⑧當要求發生變化時,體系的反應能力;
⑨企業的業績(包括財務狀況分析);
⑩企業文化(員工意識、精神)。
以上審核思路適用於所有過程,獲得的證據也比較全面、完整。但是,應用過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統方法進行審核,還必須結合具體情況融入以下容。
①質量管理體系要求是產品要求的補充,脫離產品要求進行審核很難獲得體系有效性的證據。所以,要心可能將產品要求融入審核的過程,並將產品要求轉化為具體的過程要求進行審核。
②產品的質量( 即產品的固有特性),是在產品形式有成過程中實現的。審核時,必須十分關注組織對形成產品固有特性過程的控制。
③同一產品、同一過程在不同組織中的應用會各有特點,必須善於掌握其特殊性,得到有效的審核證據。
④在2000版ISO9001標准中4.2.3、4.2.4、5.2、5.4.1、5.5.3、6.2、6.3、8.1、8.2.3、8.5.1、等條款都是對體系過程的共同要求。把這些要求融入審核過程,有利於獲得全面充分的證據。 2、質量管理體系評價 對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作出評價是現場審核的繼續。審核人員要將現場收集到的審核證據與審核准則進行比較,從而作出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是否符合要求並有效運行的評價。
①對過程有效性作出評價。任何組織的產品生產過程,都是圍繞產品生產周期不斷地重復著相同的過程。當過程能力得到保證,過程波動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就可以生產出符合要求的產品。如果組織的過程能力充分,過程之間匹配,過程就會增值。根據這個思路,可以將過程的能力、過程的穩定性、過程的重復性、過程的完整性和匹配能力作為過程有效性評價的指標。
②按照評價過程有效性的思路,可以將系統的功能、系統的協調性和有序性、系統反應能力、系統自我完善機製作為評價體系有效性的指標。
下面,以采購過程的審核為例作進一步分析。 采購過程是構成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第一層次的過程。通過對采購過程充分、完整的識別,可以對其進行第二、第三或更多層次的分解。
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過程 第三層次過程 控制的內容及要求
采購
1、對供方及采購產品控制類型和程度的識別過程 識別組織所需要的所有采購產品 外購件、外協件、外包過程 識別組織對采購產品的要求 質量、技術、適用的供方特殊控制的要求 識別采購產品對產品實現的影響 重要的、一般的、特殊的、關鍵的采購過程 表達采購產品要求的文件和資料 包括包裝、標識、防護等要求
2、供方控制過程 選擇評價供方的准則 供方的業績、質量、價格、服務信譽及證價方法 供方評價 實施供方評價的記錄應予保持 合格供方名錄 合格供方的提出、審查批准 對供方的監控 供方監控方法、記錄、重新評價記錄
3、采購實施過程 采購產品需求的溝通 與相關部門溝通 采購計劃 確保規定的采購要求是充分與適宜的 采購實施控制 采購協議、與供方的溝通,包括不合格的處理
4、采購產品驗證過程 驗證的方式 證實、檢驗以及顧客驗證和在供方處驗證的需求 驗證的准則 驗證要求或檢驗規范 驗證的記錄 證實產品滿足要求的證據
5、采購過程的監視和測量過程 采購目標和要求 實現目標和要求的能力 采購過程的控制效果 過程的穩定性、一致性 采購過程的協調充分 過程的匹配能力與介面 對采購過程偏離的控制 過程的反應能力 采購過程不合格的糾正和預防 過程的改進 在充分識別采購過程的基礎上,重點審核表一中各個過程的職責是否得到到明確,以及每個過程的輸入、輸出是否確定。審核人員可以通過交談、驗證、觀察,獲得采購過程是否有效的證據。據此,對采購過程式控制制的有效性作出評價。
G. 什麼是系統管理方法啊!
什麼是系統的管理方法
有人說:「有武器,沒有管理的團隊,是土匪;有武器,沒有管理的系統方法的團隊,是游擊隊;有武器,也有管理的系統方法的團隊,才是正規軍。」那麼,什麼是管理的系統方法呢?
八項質量管理原則中是這樣解釋的:管理的系統方法是指將相互關聯的過程作為系統加以識別、理解和管理,有助於組織提高實現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我公司的一體化管理體系就是結合了我公司實際情況的,用於提高實現經營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的系統的管理方法。
關於系統的管理方法,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比爾.蓋茲不同意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平民的兒子,該怎樣說服他呢?應用管理的系統方法是這樣做的:
首先,先徵得平民父母的同意。
第二步,找到世界銀行總裁,說:
「給你介紹一位副行長,怎麼樣?」,
「我這里副行長多得是,不需要!」
「可是我給你介紹的副行長是比爾.蓋茲的女婿!」,
「那……那明天讓他來上班吧!」。
第三步,去見比爾.蓋茲,說:
「我給你介紹個女婿怎麼樣?」,
「那他是干什麼的?」
「世界銀行副行長。」
「我沒意見,由我女兒決定吧!」。
問題迎刃而解。
GB/T19001:2000標准應用了管理的系統方法思想。標準的4.1節依據這一管理思想詳細提出了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系統方法和邏輯步驟。運用「管理的系統方法」原則,組織應採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一個體系,以最佳效果和最高效率實現組織的目標;
(二)理解體系內各過程的相互依賴關系;
(三)更好地理解為實現共同的目標所必需的作用和責任,從而減少職能交叉造成的障礙;
(四)理解組成組織的能力,在行動前確定資源的局限性;
(五)設定目標,並確定如何運作體系中的特殊活動;
(六)通過測量和評估,持續改進體系。
H. 舉例說明在管理實踐中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5種管理的基本方法
360問答
談談如何正確理解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在實踐工作中如何運用這一基本原理?
caroluu LV7
2017-12-14
高手們,頂上吧,期末考試題。。。。。。。。。。提前知道了,不想掛課... 高手們,頂上吧,期末考試題。。。。。。。。。。提前知道了,不想掛課 展開
滿意答案
lidalyp
LV12
推薦於2017-12-15
(1)本世紀以來,管理知識逐漸系統化,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已成為一門科學。
(2)在管理實踐中,既要運用管理知識,又要發揮創造性,採取適宜措施,高效地實現目標,所以管理是—門藝術。
(3)學習管理知識,能為培養有效的管理人員在管理理論知識方面打下基礎,但僅靠背誦管理原則、原理進行管理活動,必然難以達到效果.其至無效。
(4)不學習管理知識,靠經驗、憑直覺、碰運氣.也難以取得有效成果。
I. 時間管理的秘訣——用系統的方法和原則,合理分配時間做正確的事情
看了十幾本時間管理的書,我發現所有的方法、原則、秘籍,都離不開4個要素——人、事、時間、環境。
人的影響因素分為兩個部分:人的追求、人的精力。
一個人的追求、終極願望、目標,決定了TA想做什麼事情。這個話題,在我之前的文章中介紹過,這里不再多說。人的精力狀態,決定了TA在當前時間段能做什麼事情,是復雜的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情,還是簡單的瑣碎的事情。
環境的影響因素相對不那麼重要,但又不可缺少。
特定的地點(家/辦公室/戶外)、特定的工具(電話/電腦)決定我們在這樣的條件下能做什麼事情。我們可以利用特定的環境,將某類事情集中處理,大大提高效率。比如,打電話的事情,一起搞定;戶外辦的事情,一起辦理;日常購物,去附近大超市一並采購,或者上XX網站/App統一購買。
當然,如今移動設備已經非常便利,很多事情對設備的要求已經沒有那麼嚴格。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寫作、聽書、看書,利用碎片化時間思考、記錄想法。
除了人和環境,最重要的兩個要素,是事情和時間。如何合理的安排時間、做正確的事,是時間管理的核心。
接下來將重點分析「事情」、「時間」的分類和特點,然後詳細介紹如何合理分配時間做正確的事。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苦惱:
花了很多時間做的事情,產出的價值卻不大。事情太多,無法完成,每天的to do list 總是不能今日事今日畢。
解決這個苦惱,有兩個辦法:
1、斷舍離,減少瑣碎的、低回報的事情
2、挑選優先順序最高的事情做
應用這兩個辦法的前提是,有能力分辨哪些事情應該斷舍離、哪些是優先順序高的事情。
下面介和斗紹兩個法則:四象限法則、采銅法則
1、四象限法則
四象限法則,由史蒂芬·科維提出。他按照事情的重要性、緊急程度,將事情分為四類: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
緊急程度,可以根據事情的deadline來決定。但重要程度如何判斷呢?我個人覺得可以參考采銅法則的「收益值/半衰期」的分類方法。
2、采銅法則
采銅是知乎大V,《精進》一書的作者。他按照收益值、半衰期將事情分為四類:高收益值長半衰期、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低收益值短半衰期。
收益值,是指該事件將給我們帶來的收益大小(認知、情感、物質、身體方面的收益皆可計入)
半衰期,是指該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半衰期長的事件,對我們的影響會持續地更久。
采銅對這四類事情舉了幾個例子:
綜合四象限法則和采銅法則,我們可以分辨出哪些事情應該斷舍離、哪些是優先順序高的事情。
1、應該斷舍離的事情
不重要不緊急、短半衰期的事情。比如刷朋友圈、看網路八卦、毫無節制的追劇
2、優先順序高的事情
重要不緊急、重要緊急、高收益值長半衰期的事情。比如,工作中那些與關鍵績效相關、能收獲最大成果的領域;系統的學習一銷塵門新技能等等
我們一天的時間可以拆分成N個時間段。根據時間長短,可以劃分為「碎片時間」和「整塊時間」。根據人的精力狀態,又可以分為「不興奮的低效時間」和「興奮的高效時間」。根據人的日常需求,還可以劃分為「工作學習時間」、「日常生活時間」、「休息時間」。
以我的上午為例:
7:30-8:00 起床洗漱時間;8:00-8:30 做早餐吃早餐時間;8:30-9:00晨間學習時間;9:00-9:20 上班通勤時間;9:20-10:00 工作時間;10:00-11:30 工作時間;11:30-12:10午餐時間。
以上只是規劃的時間段,實際時間遠比這個時間段瑣碎。
一天24個小時,每個時間段都有各自的特點,並不是每個時間段都是興奮高效的,而且每個人最佳狀態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為了安排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時間特點。最好的方式是記錄自己的時間,大概用一周時間了解工作日、周末自己是如何使用時間的。
一旦發現了自己的時間特點,就可以為不同類型的時間段,安排不同的事情啦。這里抽取幾個重要的時間類型做簡單的介紹。
這是我們一天中狀態最佳的時間段,所以我們應該將「優先順序最高」的事情集中在這段時間完成。
這個時間段狀虧棚禪態不佳,我們的頭腦可能不那麼靈活,運轉不夠快,不適合做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情。
如果是上班時間,不妨安排一些搜集、存儲類的工作,比如上網找尋某些資料、將有用的資料保存起來、對過去搜集在印象筆記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等等。
如果是下班後或周末,可以安排一些機械性的活動,比如健身跑步等。
碎片化時間通常比較短,可能是15分鍾以內。在這個時間內,我們可以處理一些小而雜的事情。
比如,手機轉個賬、查詢今天的基金動態、記個賬等等。
我們平時可以整理一些3分鍾、10分鍾碎片化時間可以做的事情的清單。遇到碎片化時間,拿出清單看看可以做些什麼事。如果習慣性的刷微博和朋友圈,可能碎片化時間會被大量浪費,甚至佔用其他工作和學習時間。
有時候瑣碎的事情太多,可以放在一個番茄時間段,用不興奮的低效時間集中處理掉。
比如每天早晚的洗漱、吃飯、跑步、走路或坐車上下班的時間。根據我自己記錄時間的統計,每天用在這些日常生活上的時間大概有3-5個小時不等,而這個時間做的事情一般已經形成了習慣,雖然做著某些事情但又不太需要我們分心思考。
所以,我比較推薦在這類時間段,聽書、聽音頻等等。比如,我最近正在聽的《窮查理寶典》的多看電子書,大概1600頁,按我統計1小時大概能聽100頁,也就是說16個小時可以聽完這本書。假如每天聽2小時,8天就能聽完一本書。當然,聽書的弊端是不能深入的理解、甚至有可能錯過很重要的知識,所以我們可以將聽書作為「泛讀」的步驟。聽完一遍後,再閱讀第二遍,重要的知識點加以思考做筆記、聽過的不太重要的內容可以略過。
有效利用每天無法節省的時間,何樂而不為呢?
人一天的精力非常有限,所以每天的休息時間必須保障。這里的休息時間,既包括晚上休息時間、午休時間,還包括忙碌的半小時、1小時之後的放鬆時間。雖然上一步提到可以在日常生活時間,聽聽書,但是也不要一天所有時間都安排得這么緊湊,讓大腦適當放鬆、休息,有效的恢復精力,才能更好的投入工作。
所以,我非常推薦番茄工作法,25分鍾專注投入,5分鍾休息,讓精力及時的得到調整。
前面我們對「事」、「時間」的特點和類型做了分析,也簡單介紹了幾類時間能做的事情。這個部分,將詳細介紹幾個原則和方法,讓我們更明白的做到時間和事情的合理匹配。
1)最重要的3隻青蛙
每天為自己的工作、生活分別挑選出3件最重要的、長半衰期的事情,作為一天必須完成的任務。
2)要事第一
盡可能把重要的事情往前安排。將吃喝玩樂等短半衰期的事情,作為完成重要任務後的獎勵。
1)二八原則
用80%的時間來做20%最重要的事情,用剩下的20%時間做那些瑣碎的不重要的事情。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對自己來說,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是最有生產力的。這一點前面如何判斷事情的優先順序已經有過介紹。
2)保護青蛙時間,每天至少專注3小時
青蛙時間,是我們專注於最重要的「3隻青蛙」的時間。為了讓我們每周有足夠的時間做最重要的事,我們每天至少有3小時的專注時間,並對這部分時間畫出保護圈。
畫出保護圈的方法有:
A、利用番茄工作法
3小時的時間,意味著7.2個番茄鍾。在番茄鍾內,我們必須專注在手頭正在做的事情上,避免被電話、會議、郵件等事情干擾。如果有其他人找你,你也可以提出在番茄鍾時間之後再找他們。
B、固定每天的青蛙時間
前面提到通過記錄時間了解自己的時間特點,這樣做還有一個作用,是了解自己什麼時間段不容易被打擾。這些時間段就可以作為每天的青蛙時間。比如一般早上的時間不會安排會議,也很少有人來找。所以,我們可以剛到公司後,快速的進入青蛙時間的專注狀態,做最重要的事。當同事聊完天開始工作時,你可能已經專注30分鍾了。
3)每天安排不要太滿,預留動態時間
一方面,如果每天的事情安排的非常滿,會導致我們一天處於緊綳的狀態,圍繞待辦事項忙得暈頭轉向,難以空出短時間休息、喝水的時間。當我們的精力無法及時的被調整時,一天下來整個人會異常疲憊,影響下班後的精力狀態。
另一方面,如果遇到臨時突發狀況,勢必會調整被我們安排的太滿的事情,某些事情無法再預期的時間完成。長期如此,會影響自己對今日事今日畢的要求的鬆懈。
所以,為了留住一些空隙時間作為動態時間,我們需要制定每天的時間預算,將當天要做的事情列出來,估算每件事大概要花費的時間。
但是,估算時間並不容易。對於陌生的從來沒做過的事,我們很難預估准確的時間;對曾經做過的事,我們如果有記錄時間的習慣,才可能知道上次做這件事花了多少時間,根據經驗預估當前這件事可能花費的時間。
由此又可以看出記錄時間的重要性了。
前面幾個方法,一直在提倡要事第一,優先處理重要的事。但是有時候事情的緊急程度很難由我們掌控,有很多雖然優先順序不那麼重要但又必須緊急處理的事情等著我們。面對這些情況,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1)重要緊急的事情
處理方法是立即去做。否則,極少成多會讓你的壓力無限增大,更有可能影響項目進度、公司業績等等。第一象限的事情越多,代表當它們處於第二象限時沒有被及時的處理。這種事情越少越好,盡量避免。
2)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如果是培養自己每天堅持的習慣,建議安排固定的時間去做。比如,我每天早飯後出門上班前,都有固定30分鍾的閱讀時間;晚上回家後再固定30分鍾跟著keep鍛煉。
如果是較復雜的任務,需要花時間思考,明確任務的背景、目標、deadline等,再將任務拆解成一個個子任務。設定具體的時間去逐步執行。
不管是以上哪種類型,處理方式都是「有計劃的去做」,而且應該放在每天的專注時間集中完成。雖然它們不緊急,但卻是最值得我們投資時間去做的事情。只有先緊後松,才不至於陷入「重要緊急」的事情一大堆的壓力爆表的境地。
3)不重要緊急的事情
這類事情通常是計劃之外突然冒出來的。比如臨時發起的會議、同事找你解決某個難題、領導臨時交辦的任務等等。
對於這類事情,有幾個處理的要點:
- 如果可以,盡量讓更適合的人去做。當然,前提是明確職責范圍,確定這件事是否是你負責。
- 盡量避免被別人當做「猴子收容所」,一直幫別人解決困難,以致於沒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
- 如果這類事情不可避免,不得不自己去做,盡量快速落地執行,不要在這類事情上花費太多時間。
4)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通常是娛樂消遣的事情,比如追劇、玩游戲等等。這類事情屬於低收益值 短半衰期,處理原則自然是盡可能的不做。但是你和我可能都無法真的「不做」。
既然無法避免,那不如用游戲式的方式來做這類事情。每天我們仍然按照前面的原則,優先處理最重要的3件事,如果都完成的不錯,可以預留一點時間做這些娛樂消遣的事情,作為一天的獎勵。
以上就是我對「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做正確的事」的總結,希望對你有用。
J. 系統論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要運用系統論的方法,正確把握
根據系統論的觀點,學校是一個整體系統。它有一個整體目標,即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素質和特長的,各類各層次後備力量和人才。學校也是一個信息處理系統,學校運作的過程,就是信息處理的過程。此外,學校工作還是一個控制系統,圍繞著學校的整體目標,它的各部門都在發揮其自身的作用。那麼,在學校管理中我們該如何運用系統論呢?
一、注重協作,發揮學校計劃的整體性效能
工作計劃 的整體性,不能僅是學校有個整體計劃,各部門有個部門計劃就行了(這些當然也很重要,它們是系統功能得以發揮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作為科學的管理系統,學校各部門之間要建立起良好的結構協助關系,使該計劃的整體性能夠充分發揮其整體效能。
學校中的關系很多,有縱向關系,也有橫向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個方面:一是領導與教職工的關系;二是教育、教學和後勤的關系;三是師生關系。系統論就是把這些關系整合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它們根據總目標再制定各部門、各崗位的具體目標,同時,協調好本部門與他部門的關系,彼此在同一個總目標下,協同運作,共同前進。
譬如,在師生關繫上,我們經常強調的「尊師愛生」,這也是從系統論觀點的要求出發的。一堂課要想獲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了解學生、關愛學生,學生逗畝也要了解教師、尊重教師,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發揮整體功能的作用。這種整體功能對於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比起教師和學生各自單方面努力相加之和來,要大得多。
因此,作為校長,要把好學校工作計劃整體性這一關,並且做好各部門的協同工作。
二、加強溝通,實現學校管理工作信息化
學校管理信息化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學校工作的對象是不斷發展變化成長的青少年,他們接受教育教學的情況又比較復雜,如果不能及時准確地掌握信息,那麼管理工作就很難有成效。如何使學校的管理工作做到信息化呢?
1.擴大來源,講究信息搜集。
前者獲得豐富的信息資料,這是學校管理科學化的前提。信息來源可以是直接搜集的,也可以是間接獲取到的。具體的信息來源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看書面資料,直接觀察,聽取匯報,召開有關人員座談會,個別訪問,與學生家長交流,等等。特別強調的是領導和教職工、學生家長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直接交流,這樣獲取的信息及時,效率高,真實可靠;在獲取信息的同時,還可以溝通思想感情,使他們對學校工作增強參與意識,對學校,班級產生責任感。
2.消除屏障,暢通信息渠道。
影響信息暢通的因素,主觀方面有:態度是否誠懇,待人是否謙虛,辦事是否民主,方法是否恰當,目的是否明確等等,如果其中任何一個因素處理不妥,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信息的搜集。客觀因素有:目的不明確,對方難以配合;具有疑難心理,難以合作;事不關己,無暇顧及;不感興趣,沒有信心等等。客觀因素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不是主要矛盾。要消除影響信息暢通的屏障,關鍵需要當校長、當教師的虛心誠懇,平等待人,從實際工作出發,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和願望,那麼就會得到,提供高質量的信息。
3.科學分析,合理處理信息。
信息來自基層,比較錯綜復雜,又有較強的時效性,因此需要及時進行分析,篩選,否則,信息過時了,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分析、處理信息,首先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壓縮信息的多餘度,透過現象,找到本質;其次要圍繞工作目標分析處理,不僅要看部門的工作目標,更需要從學校的整體目標出發,這樣,對信息的分析、處理才能有的放矢;第三要注意數量關系,既要看信息來自哪些方面,哪些人,還要看來自多少人,涉及多少人,離開數量關系來看信息,就難保其可信度。有些甚至還需要運用數理統計方法,以使信息的分析處理具有科學性。
三、適時調控,建立學校工作控制反饋系統
教育教學過程慧指薯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制約它的因素很多。要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必須建立學校工作的控制反饋系統。
要使學校的控制反饋系統真正有效地運行,首先要提高對建立這一系統重要性的認識:沒有控制反饋,就沒有質量,沒有發展。其次對學校各工作部門要有明確的反饋要求,並形成制度,以保證隨時能夠獲取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信息。第三,要掌握和分析顯示工作的實際效果和預期目標之間的偏差情況。一種是沒有偏差,實際工作完全沿著目標實現的方向進行;一種是實際工作與既定目標之間產生了偏差傾向,這就需要了解掌握各個部門功能發揮得怎樣,部門之間各步協調得怎樣,是如何互相影響的,隨著時間的推進,互相間的關系有何變化,利弊如何,等等。第四,掌握了實際工作效果與工作目標之間的偏差信息之後,主要從質量要求上、時間節奏上、空間關繫上、工作方法上等做好調節措施,及時校正偏差。否則,任其發展下去,不加以校正,整個反饋控制就會成為毫無意義的活動。
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學校管理是一個系統,它與外部環境有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因此,我們不但應重視和考察所有外部環境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而且也必須深入到教育教學管理的內部,去研究分析它的各個組成要點,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去了解管理的內部機制,並且健全和優化這種教育教學管理機制,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河北省廊坊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