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樣才能讓寶寶快速的學會說話呢
怎樣才能讓寶寶快速學會說話呢?讓我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經驗。
我家寶寶說話不算早14個月才會叫爸爸媽媽。但是在後來的一個月里突飛猛進,會了好多的詞彙量。現在一周歲半,會背古詩《詠鵝》,還會好幾首兒歌比如小燕子,小白兔等等。
小寶寶嬰兒期媽媽不要以為寶寶聽不懂就啞巴式帶娃。媽媽應該和寶寶多交流,比如寶寶哭了,媽媽要及時安慰寶寶並且要和寶寶說話:乖寶寶怎麼了是不是餓了?媽媽看看是不是尿了?哦,原來是寶寶尿了不舒服呀!來媽媽給寶寶換上新的紙尿褲,好了,換上新的紙尿褲舒服了吧?……就這樣生活的點點滴滴多和寶寶交流,雖然寶寶小不會和媽媽互動,但可以讓寶寶多聽。
在寶寶一周歲左右語言發育期,比如寶寶看到了一個小螞蟻,媽媽及時指出告訴寶寶哎呀!寶寶看到了一隻小螞蟻啊!多帶寶寶出去戶外活動,看到了大樹,小花,小燕子……都要及時的告訴寶寶。讓寶寶身臨其境會更好的理解,從而學得會更快。
讓寶寶多和小朋友接觸玩耍,同齡的小夥伴之間可以激發語言功能。
平時可以多給寶寶看看書,比如說親子閱讀。每本故事書里的人物,故事,都給寶寶講一講,讓寶寶多聽增加詞彙量。不斷重復的詞語一定會加深寶寶的印象。
說話晚的寶寶媽媽也不要過於著急和擔心,只要家長用心的教寶寶,寶寶一定會給你驚喜的。
每個孩子的發育其實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說話早,有些孩子說話晚,多跟孩子說話。比如啊,喔,這樣的慢慢讓孩子先學會張嘴
寶寶學說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每個孩子說話早晚都不一樣,和環境、性別、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也沒有說話早晚好不好的說法。
孩子說話早晚和環境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孩子和父母交流的較少,沒有經常性的互動,孩子說話就會稍晚些。如果孩子處在一個家裡氛圍比較濃厚的環境里,和父母或周圍人的交流較好,每天和孩子朝夕相處的人都時不時的和孩子說話,能很好的刺激孩子的語言發育,這樣孩子說話就會早一些。
一般情況下女孩比男孩說話要早些,我家老大是男孩,三歲多上幼兒園的時候好多話還不會說,表達不清楚也不會說自己到底哪不舒服,和他一個班裡的小女孩兒們說話一個比一個溜,羨慕極了,但過了四歲半的幾個月里,我突然發現孩子能說好多話了,我回家了會對我說:「媽媽,我都一整天沒有見到你了,好想你呀!」這在三歲之前我是想都不敢想的,因為他連一個完整的句子都說不了。
說話早晚還和遺傳因素有關,如果孩子父母說話都比較晚的話,大多數孩子說話也比較晚了。
不管孩子現在說的怎麼樣,在家裡主動和孩子交流,孩子在思考怎麼說的同時也能刺激語言的發育,相信孩子鼓勵他多說話,總有一天他會說的很好,希望對你有幫助!
怎麼樣才能讓寶寶快速的學會說話呢?
兩個孩子的寶媽來講講我的經驗。
我家兩個孩子基本都周歲的時候詞彙量達到10個左右,也就是簡單的「爸爸、媽媽、爺爺」之類的疊詞。但是呢,我們周邊的幾個小寶貝有的甚至到兩周歲都還只會說這幾個詞,這可把家長們給急壞了,恨不得把自己腦子里的詞都傳給孩子。
其實啊,家長們有的時候不需要太焦慮,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通俗來講,龍還生九子呢,具有差異性。而且,每個孩子的發展關鍵期也不一樣。
我家娃雖說走的早,說話也挺早,但是牙齒長的特別晚,到現在21個月了,還只有9顆牙。我這老母親的心啊,天天看別人的娃滿口齊整的牙,也是羨慕的不要不要的。
雖說娃是有發展關鍵期的,但是我們作為家長的也是要盡量創造好的環境讓孩子更願意說話,學到的詞語更多。
首先,家庭環境中的語言盡量統一。
以前一個村的結婚那是多數情況,兩夫妻說的話也都一樣。現在呢,近一點的是省內結合,遠一點的是省省結合,更遠一點的都混血了。
咱們中國的方言那是各不相同,我們這的村與村的方言都有語調的變化,更何況省與省的區別。
所以啊,就導致娃奶奶爺爺講一種方言,娃爸媽講普通話,娃外公外婆講另一種方言。別說娃,大人都要混亂了。
為了孩子早一點開金口,咱們做家轎遲長的就統一一下,都用普通話和娃交流。等再長大一點來學方言也不遲哪。
第二,家長懶一點嘛
現在不是說「媽媽懶一點,娃更獨立」嘛。我覺得學說話也是這個道理,大人們把娃想說的、想要的都解決了,那娃還說個啥,緩態不如偷個懶不說呢!
所以嘛,擾帆源有時候逼一逼孩子,讓孩子自己來尋求幫助不是更好?
我有一個惡趣味,在娃周歲多一點的時候,會拿小餅干引孩子說「媽媽好漂亮」,盡管孩子每次都只會說「媽媽好」,但是咱也是進步了嘛!
現在不論誰給東西,他都會誇人家,這不挺好?
第三,繪本的重要性,重視起來
我家的繪本數量和 育兒 大咖們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了,但是咱也充分利用起來嘛。
沒事乾的時候就和娃一起翻翻繪本,先可以帶娃看看動物的繪本,邊認邊讀,順便聽聽各種動物的叫聲加深孩子的印象,詞彙量增長不要太快噢。
我家的牆上掛了一些圖片,娃基本上都已經認識,並且能夠說的出來名字。
帶娃學說話這事不能急,但是也是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喲,要的是家長的耐心和恆心。
讓我們一起和娃共同成長吧!
想讓孩子快速學會說話,最簡單的就是爸媽多說話。
孩子在剛開始接觸世界時,大多都是在模仿家長的行為,說話也一樣。家長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孩子看到家長的口型,聽到家長的聲音,就會不由自主的模仿,家長說的越多,孩子接受的詞彙量就越多就越容易優先識別,越容易學會。
那怎麼多說話呢?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了。
1、及時的回應
想要保證有意義的溝通。就要確認家長和孩子之間形成了「閉環式溝通」,家長需要保證信息已准確的送達,並保證孩子大致明白了你的意思,這個過程中有個關鍵信息就是「反饋」,只有對方對你給出的信息有了反饋,這次溝通才能夠形成一個閉環,才是有意義的溝通。
這種溝通最常見於媽媽給孩子講故事的過程中,媽媽將故事傳遞給孩子,孩子對於不懂的提出疑問,媽媽及時解答,這就形成了一個「閉環式溝通」,媽媽和孩子之間達成了有效的溝通,孩子在聽故事中理解事情發展的邏輯思維,也豐富了詞彙量。
2、引起共情
3、使用「父母語」
「父母語」的核心特徵就是:提高音調、拖長發音、節奏清晰,似嗲嗲的孩子音。
誇張的表情和語調,更容易吸引孩子,這種有節奏的語言方式,與寶寶大腦的工作方式相「吻合」,更容易被寶寶的大腦輕松接收。通過這種方式與寶寶溝通,寶寶則更容易吸收語言中的文字,對大腦的發育也會有正向的幫助。
以前我也是很期待孩子能早日開口說話,能早點喊「爸爸」,其實每個寶寶都不太一樣,有的寶寶說話早,有的寶寶說話晚一點,除了可能跟遺傳有點關系以外, 跟父母的引導促進有很大關系 。我家寶寶說話的不早也不晚,最開始喊的是「爸爸」,過了一段時間喊得「媽媽」,又過了很久才會說簡單詞。我也到處查資料,問別人怎麼讓孩子早點說話,其實說到底就是就一點: 父母要不厭其煩的說。
1、要想寶寶說話早,父母變話癆。 簡單的說就是父母要多說,多示範,在數量上,讓孩子多聽。在換尿布、餵奶、穿衣服或者隨便什麼情況,父母都可以像個話癆一樣對孩子說話。比如換尿布的時候,「寶寶,我們要換一個干凈的尿布,你看這個尿布是白色的,有花邊」。出去散步的時候,「寶寶,你看這朵花,是紅色,紅的花朵,真漂亮」。總之,不要做沉默寡言的父母,一定要多說,小寶寶只有足夠的輸入,才能有輸出。
2、鼓勵孩子說話,而不是替孩子說話。 我記得很清楚,我孩子在學說話期間,有一次他想喝水,他指著他的杯子,這個時候我就對他說,「你是想喝水了嗎?喝....水,寶寶,想...喝...水...水」。教了幾次後,他再想喝水,我就不會替他說了,終於有一次,他憋了半天,說出了「水...水」。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告訴大家,有的時候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說出來,而不是替他說話,不用怕孩子反應慢,剛開始是很慢,家長要有耐心,多鼓勵孩子,孩子很快就會學會的。
3、讀繪本 。已經有很多例子證明了,經常聽父母讀繪本的孩子在語言發育上要快一些。我經常給孩子讀《抱抱》這本書,在學會了叫「爸爸」,「媽媽」後,「抱抱」是他學會的第三個詞。
4、孩子發音不準,先不要糾正。 小寶寶的語言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有些詞小寶寶說出來就是會讓父母感覺是口齒不清,父母不要過分焦慮,不要嘲笑小寶寶,隨著發育肯定會越發越準的。
5、做 游戲 。 這個可能是最簡單,最容易了,拍手歌大家都會,「你拍一,我拍一,一個寶寶開飛機」等等,父母可以隨意發揮。
總結,雖然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父母對孩子的語言上影響是很大的。父母要做到在數量上讓孩子多聽,盡可能多說一些詞彙,小寶寶只有多聽到父母的聲音,才能較早學會說話。最後推薦大家一本書書名叫做《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彙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我這里把這本書推薦給每個新手父母。
怎麼樣才能讓寶寶快速的學會說話呢?
寶寶說話是寶寶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以參考以下讓寶貝快速說話。
1.生活中同寶寶說話注意詞語准確性。
同寶寶說話盡量使用正式溝通詞語,避免使用兒化詞語,如「吃飯」說成「飯飯」等。
2.多和寶寶溝通交流;
父母家人一定要和寶寶溝通互動,引導寶寶開口說話。
3.藉助繪本書籍幫助寶寶。
藉助繪本類書籍幫助寶寶增加詞彙量。
最重要的是幫助寶寶多互動輸入,輸入量達到了寶寶一定可以輸出。
怎麼樣才能讓寶寶快速的學會說話,這句話不是很贊同。
其實寶寶呱呱墜地第一聲啼哭,是她人生的第一個響亮的音符,在生命中第一年裡寶寶的語言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0到3個月,簡單的發音階段,寶寶一個月偶爾會吐露e,o等聲音,第二個月會發出m,ma聲,第三個月出現,更多的原因,和少量的輔音。
第二階段是到八月連續發音階段,這時發出的輔音更多咯,而且出現連續的音節,比如,ba,ba,ma,ma,這時大人以為孩子會喊爸爸媽媽了。
第三階段:是9到12個月學話階段,這時寶寶開始模仿大人發音,開始把詞和對應的事物聯系起來,開始對詞義產生理解。大約是3到4月開始。當寶寶餓了或者吃飽了或者身上舒服的時候,他會發一咿呀,咿呀的聲音。
寶寶的這種咿呀咿呀語,很多時候並不是在模仿大人,她們這樣做是為了聽到她們自己的聲音,她們還用不同的聲音表達不同的情緒。這種咿呀語與和真正的語言不同,她們不需要去教,但父母可以通過微笑和鼓勵,增加寶寶咿呀咿呀次數。
大約在寶寶7到8月的時候,開始對特定的詞,發生反應,比如,大人常常一邊拍手一邊說,拍手、拍手,經過不斷地重復後,只要大人一拍手寶寶就會做拍手動作。如果當著寶寶的面指著說公雞呢,經過多次重復後,只要大人說公雞呢?寶寶就會扭頭轉過去看公雞,實際上這時寶寶並不了解這些詞的意義,只是經過大量的反復刺激後建立一個詞和物的一種聯系。
當寶寶不僅能聽懂詞,而且還能在聽懂詞的基礎上會說出詞,這時語言才會開始成為她與外部交往的工具,一般要到一歲左右出現,而這時的寶寶說話的積極性不高,也只能理解,十多個詞。
在嬰兒期父母應該如何去做,來幫助寶寶語言的發展呢?父母要有耐心和經常與她們交談。
例如:媽媽同她六個月大的孩子交流,寶貝拿玩具給你玩好嗎?(玩具)好不好玩呀?(好)開不開心啊?或者問她,我們出去玩好嗎?(出去)等等。
在這個交談中,寶媽假定她的寶寶是有能力回答的,寶媽問完後停頓一下,然後給寶寶回答的機會,又接著說,母親的這種交談方式,向寶寶表達了她的願望,希望她們彼此之間能夠交談,當寶寶終於開始說話時父母仍繼續這種方式。
寶寶說話早晚,與智力有關但不是唯一因素。 孩子0-3歲的語言環境,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而孩子周圍豐富的語言環境,是大腦發育最好的養料。 孩子出生後,在3歲前,每秒會產生700-1000條類神經連接,而類神經連接形成的大腦迴路,就是大腦的構成。
爆炸式的神經連接,不斷地增長,將給大腦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大腦通過」突觸削減「作用,消除不經常使用的連接,而 孩子通過聽到的語言,將類神經連接鞏固,構建了語言學習能力。
寶寶的語言發展是後天習得的結果,而且錯過語言學習期,就不能學會語言。狼孩卡瑪拉就是一個例子,卡瑪拉被人在狼窩發現時,已經7-8歲了。在福利院經過7年的教育,才掌握了4、5個詞彙。 寶寶學習說話,主要要經歷語言的輸入——理解——輸出。
父母和孩子多說話,是寶寶學習說話,最重要的步驟。父母可能會說,寶寶那麼小聽不懂我說話,也不會回答我,就我自言自語感覺很尷尬,而且不知道說什麼。
跟寶寶聊我們手上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和孩子非常好的聊天方式 ,比如:
· 「寶寶,媽媽給換衣服,這件粉色的裙子,好看嗎?」
· 「寶寶,媽媽在擇豆子,你看這是綠色的甜豆。」
父母邊做事情,邊和孩子聊天。不浪費時間,也不用特意找話題。而且描述的都是孩子,參與的或者看到的場景,更加利於孩子對詞彙的理解。
寶寶輸入的語言要經過理解,才能被大腦記憶。 孩子理解詞彙,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有很多感官同時參與。比如孩子學習「蘋果」這個詞時,父母能拿一個蘋果給孩子,孩子通過手的觸摸,咬一口品嘗蘋果的酸甜味。
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把接收的信息,通過神經元傳遞給大腦,大腦經過處理,對各感官對蘋果的記憶,形成關聯。
孩子就非常容易學會「蘋果」這個詞彙。比起,父母單一地對寶寶說:」寶寶,看著媽媽的口型,跟媽媽念「蘋果。」孩子學習起來,前者難度降低很多,孩子記憶更加深刻。
媽媽長期照顧孩子,和孩子有非常高的默契度。孩子哼哼一句,或者一個動作,媽媽就知道孩子的需求,並且及時滿足孩子。但這樣有個弊端,就是孩子會在語言上產生惰性。 寶寶心裡想:我哼哼下,媽媽就知道我需要什麼,我還費勁學習說話幹嘛呢?
父母需要有引導寶寶開始說話的意識,比如孩子哼哼下,想要父母幫他撿球。父母在去幫孩子撿球的時候,就可以對寶寶說:「你想要媽媽幫你撿球是嗎?」讓孩子知道,說話是表達需求更好的方式。
孩子都喜歡按電燈開關,父母就可以配合手上的動作,對孩子說「開」「關」,在還可以在孩子有興趣的時候發「K」的音,孩子把「開」和按開關的動作聯系,就有可能順著」K「的話茬開始說「開」
寶寶的生長發育都有自己的規律,不是你著急就可以讓他提前的。作為家長,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學會靜待花開。
1.平時多和孩子說話,你說的時候,讓他可以聽清你的表述。不要認為他不說你也不說,你說的每個詞、每句話都是孩子詞彙量的儲備。
2.晚上睡前,媽媽或者爸爸和寶寶一起總結今天有趣的事情,幫助孩子回憶,引導他想起當時的畫面。
3.在你不方便的時候,比如上班需要老人帶孩子,家裡可以准備智能音箱,給孩子放音樂、故事、兒歌,增加詞彙儲備。
4.孩子有表達意願時,耐心的等待孩子說,別搶他的話。不要直接替他說出來,甚至直接滿足他的需求。
家長都急切的盼著孩子成長進步,但是孩子成長都有自己的規律,這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做好家長可以做的事,然後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別急,慢慢來。
② 怎樣讓寶寶快速說話
怎樣讓寶寶快速說話
怎樣讓寶寶快速說話,1歲的新生兒就已經能夠開口講話了,這時候寶寶的理解力比表達能力要更強,所以你說的話寶寶是理解的,但是不會說,下面分享怎樣讓寶寶快速說話。
1、多跟寶寶說說話
有的家長很少同孩子講話,總是以為寶寶太小,同他講話也聽不懂,所以總讓孩子唱獨角戲。這些家長可能不知道,嬰兒的腦細胞是由生長環境中所得、所見、所聞的刺激來刻畫重復印象,腦細胞也是因這些刺激而獲得成長的,這些刺激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語言發展。語言發展有幾個過程,一個是孩子的發音階段,二是理解語言階段,三是語言表達階段。寶寶出生以後就可以訓練引導寶寶發音,家長要不斷地和孩子交流,把語言信息留在孩子的腦子里。
因此,對於剛出生的嬰兒,家長也應該給予豐富的語言環境,給予足夠的語言刺激。比如,給孩子換尿布時、洗澡時、餵奶時,陪孩子玩耍時、孩子睡覺時、睡醒時,都要與孩子講講話。勿需太多語言,重在積累,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幾句話,就會成為孩子語言發展的奠基石,也為加深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奠定了基礎。
2、鼓勵寶寶多開口
孩子還不會講話,表達某種需要時只能用動作或眼神。家長如果看到孩子伸手去抓杯子,就趕緊給喂水;孩子啊啊、呀呀地用手指著水果,家長馬上滿足需要……這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我不說話,什麼都能被滿足,幹嘛要說話呢。是呀,家長的這種行為,使孩子喪失了與人講話的慾望和開口說話的動力,最終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代替口頭語言與人交往。
現在,像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尤其是老人帶的孩子。造成孩子開口講話晚還有一個原因是,父母不知道怎嫌沖樣給孩子適合他們能力的語言刺激。比如教孩子說話時,不是通過具體的、形象的、色彩鮮艷的、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實物,而是孩子一歲多了,還拿一些圖片、書面文字展示給孩子看。孩子學語言階段,需要直接、生動、形象的刺激。書本中的詞彙是抽象的,孩子的接受效果會差些,因此學會說話的速度就很慢。當孩子要某件東西時,應當把他所要東西的名稱告訴他,還要告訴他東西的特點,比如:蘋果,紅色的……這樣幾次芹碼殲以後最起碼他會說「果」。所以一定要給孩子語言環境、聽的刺激和給他說話的機會,這樣孩子的語言會發育得很快。
需要注意的是,教孩子講話還有一個目標定位,否則欲速則不達。這個定位就是:教孩子講話,要略微超過孩子的實際語言表達能力,這個能力要在大人的幫助下能夠完成。比如孩子會說一個字,家長最好教兩個字,孩子會說兩個字,家長教三個字,這樣才能使孩子的語言能力大幅度提高。如果孩子只能說一個字,家長教短語或句子,那就等於什麼也沒有教。
3、一邊說一邊做
一邊說話,一邊做出相應的面部表情,讓寶寶明白你的感受。這個年齡段時,不要戲弄寶寶(其實,哪個年齡段時,都不應該)。如果你一邊擁抱,他一邊說「你是媽媽的最討厭的邋遢鬼」,會把他搞糊塗的,因為你的表情在說:「你是媽媽了不起的寶寶。」
幫寶寶理解你的大概意思,他是否能明白你說的每一個字並不要緊。如果你做好了飯,就把碗盤放到桌子上,向寶寶伸出手說「現在該吃午飯了」,他就會明白他的午飯已經准備好了,並且會自己坐上兒童餐椅。如果沒有那些相應的暗示,寶寶可能不明白「該吃午飯了」的字面意思。他會通過理解這些字重復出現在有幫助的語境下,最終明白它們的意思。
重復寶寶的錯誤語音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準的現象,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朵」等等。這是因為小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發「吃」、「獅」的音時,舌向上卷,呈勺狀,有種懸空感,模跡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把舌頭放平了,於是錯音就出來了。對於這種情況,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音就會逐漸正確。
4、不要讓寶寶莫衷一是
現在有些家庭里存在多種語種或方言,語種或方言的混亂也是造成孩子不開口講話的一個原因。在家庭環境里,夫妻雙方一會兒講方言、一會兒講普通話,再加上頻頻地更換保姆,保姆的方言又會刺激孩子的腦細胞。這個刺激過程不符合孩子的語言能力,最終導致孩子對語言莫衷一是,不知道應該選擇何種語言。
5、不要逼寶寶講話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很差,家長為了急於讓孩子學會說話,有時就用「逼」的方法。比如,孩子想要某個東西,而家長拿著這個東西要挾孩子,孩子不說話就不給,這樣就造成孩子對開口講話有一種厭惡心理。尤其是孩子開口講話比同齡寶寶晚時,家長往往使出「逼話」這個殺手鐧,威逼利誘,讓孩子講話。孩子要先理解語言,才能表達語言,這是一個過程。如果逼得太凶,孩子就會覺得講話有很大的壓力。對這種壓力,孩子只能用沉默不語來抗拒了。
寶寶學說話的過程中父母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第一、過分滿足孩子的需求。
如:孩子想要喝水了,手指指著水杯,爸爸就立刻為孩子倒水,孩子連動嘴的機會都沒有。父母過度的滿足孩子的需求,會阻礙孩子的語言發展。爸爸媽媽過度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因為孩子不用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爸爸媽媽就能知道他想要些什麼,並滿足他的需求,這樣孩子就會失去了練習說話的機會。
第二、不用標準的普通話和孩子交流。
如:「地上臟臟」、「貝貝,吃飯飯咯」、「時間到了要睡覺覺了哦」等,這些都是父母哄孩子必用的語句措詞。這樣對孩子是沒有益處可言的,寶寶語言特定階段的表現是用疊詞和兒話說話,大部分爸爸媽媽卻認為孩子僅僅能聽懂這類兒語或者覺得好玩,就用同樣的語言與孩子交流,這樣會導致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延遲。
第三、無視孩子的錯誤發音。
如:孩子總是將「媽媽」說成了「罵罵」,父母重復孩子錯誤的語音,或者再遇到要說「媽媽」的情況時,父母也跟著孩子說「罵罵」。在生活中不難發現這是大部分父母的通病,父母總是把孩子錯誤發音叨念在嘴邊,此時孩子就得到錯誤的暗示,以為自己的發音是正確的,這種不對的發音會伴隨孩子的成長,要另其更改過來將需要很長的時間。
爸爸媽媽在幫助孩輕松掌控語言時請耐心重復說話內容,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父母在和孩子說話的時侯,要注視孩子的眼睛,發音要清晰,並注意音調的柔和度。盡量使用標準的普通話,語調緩慢、溫柔。盡量說寫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逐步孩子說出答案。帶孩子多接觸外界事物,引導孩子說出物品的稱謂。勤表揚孩子,鼓勵孩子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意願,使孩子覺得學習語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樣孩子才會更有興趣。
長時間和孩子接觸的大人,倘若對孩子的需要過分敏感、關注,總能在孩子沒有說出自己的需求之前就搶著去滿足孩子的,孩子就覺得說話不說話都一樣啊,時間久了孩子就願意說話,本來已經學會的詞語也會慢慢退化。爸爸媽媽要慎重啊,切勿太愛孩子變成傷害孩子。
增加寶寶的經驗
在寶寶開始說話之前,就讓他們在腦袋中儲存一些詞彙的概念。為此,應把寶寶放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比如去超市,去公園、動物園等,用簡單的語言對他介紹你們看到的東西。比如,從動物園回來,給孩子讀一本關於動物園的書,認識裡面的動物,會強化寶寶對語言的學習。
和寶寶多說話
為了讓寶寶使用語言,必須先理解語言。為了理解語言,必須先一遍一遍地聽語言。為了寶寶說話,你需要不停地說話。看到什麼說什麼,做什麼說什麼,即使寶寶對你說的話不理解,也要堅持說。
不要失去耐心
不停的說只為了讓寶寶沉浸在語言的環境中,寶寶也需要安靜的時間,也需要機會去聆聽自己而非別人的聲音,更需要在沒有人幫助的時候去觀察周圍的事物。當他不想聽你說的時候,寶寶的眼睛會轉到別處,你就不要再說了。
給寶寶講故事、讀書
給寶寶讀繪本,講故事,提供與語言接觸的寶貴機會。先給寶寶講簡單的故事,讓他能抓住語調的節奏,寶寶喜歡重復聽一個故事,不要不耐煩,即使你已經講膩了,只要寶寶還沒聽膩,那就接著講。
你肯定有這樣的經驗,一個故事已經講了無數遍,寶寶甚至已經記下來了,偶爾你在講的時候說錯了一個字,他都能聽出來,給你糾正。
唱歌給寶寶聽
寶寶天生就喜歡音樂,並且會很認真地挺簡單的歌曲。給寶寶清唱,或伴著CD唱。寶寶還喜歡聽配合拍手或手指謠。同樣,寶寶喜歡重復,你要不斷地重復唱同一首歌,即使你走調,寶寶也不介意。
給事物命名
寶寶一次只能學一個詞,最好的方式就是叫名字。說出你看到的東西的名字,街上的車,比如公交車、計程車,灑水車等,只要你說出一件東西的名字,就鼓勵寶寶重復念這個名字。
傾聽寶寶的話
寶寶玩耍的時候,喜歡自言自語。但是當寶寶想跟你說話時,你要認真聽寶寶說話,不要打斷他,不要打電話,你應該馬上停下來,用眼神跟寶寶交流,聽寶寶說,並輔以「哦,原來是這樣啊」,即使你完全不知道寶寶在說什麼,但是你的回應會更讓他有說話的興趣。
給寶寶說話的時間
有時寶寶不說話,是因為他們沒有說話的機會,他還沒開口,你就知道他要什麼滿足他的要求,他不需要說話。還有就是周圍的人總在說話,沒有給寶寶留出說話的時間。所以,要給寶寶機會,等你說完,要等待一會,讓寶寶回應,這樣他也知道交流原來是雙向的。
重復寶寶的話
換個方式重復寶寶剛說的話,比如你想要牛奶嗎?對,那是小狗叫。都會起到重復的作用,這表明你明白了寶寶的話,而且你還可以自然地糾正寶寶語言中的錯誤發音。
多多表揚
在寶寶說了一個你能聽懂的詞,或者第一次說出一個詞,你一定要表揚他,以強化他的印象,但是不過太誇張,這樣他會懷疑你的誠意。寶寶在受到過分表揚之後,可能就不想說話了。
如果寶寶語言發展處於正常范圍,但是比平均水平慢一些,或比同齡小夥伴慢一些,不要太擔心。不要比較,比如當著老二的面說「哥哥向你這么大,什麼都會說了」,即使同胞兄弟,生長節奏也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寶寶語言發育比正常水平要慢很多,可以咨詢醫生,以便盡早進行干預。
教寶寶說話是一個家長和寶寶雙方不斷「學習」的過程,寶寶在未開口說話之前就已經注意傾聽和模仿大人的言語,而家長同樣要學會寶寶的「語言」,才更有利於交流。很多人都會發現,當這個月大的寶寶含糊不清地與他人「交談」時,對方幾乎是聽不懂他說的是什麼,但媽媽或每天陪著寶寶的親人卻都能知道他在說什麼。只有當你懂得寶寶的詞語和手勢,以及他指指點點、嘟嘟囔囔是要干什麼以後,你才能真正地與他交流,教他說話。和寶寶對話是鼓勵他提高語言技能的一個好方法,當寶寶對著一個東西嘟嘟囔囔的時候,你一定要馬上告訴他這個東西的名字,或者你主動指著東西說出名字,幫助寶寶學會叫出這樣東西的名字。
很多家長在跟寶寶說話時,都喜歡用疊字或者嬰兒化的語言,例如把吃飯叫做「飯飯」,把爽身粉、護膚油叫做「香香」。在寶寶很小的時候,你可以這么哄他,但當開始真正教寶寶說話之後,就不要再這么與他對話了,一定要用成人的語言把寶寶說的詞語重復說給他聽,比如當寶寶叫「飯飯」的時候,你就應該告訴他「吃飯」。雖然嬰兒化的語言很有意思,但是作為家長你要知道,只有正確的發音和語言表達,才能有利於嬰兒的健康成長。
教寶寶說話並不需要刻意進行,只需要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可以了。比如,你可以把你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一步步講給寶寶聽,也可以一邊唱兒歌一邊配合歌詞做動作表演給寶寶看,這樣寶寶就能很快將詞彙和意思聯系起來,用不了多久,他就會正式地和你「對話」了。
但是有個問題需要家長注意的是,如果家裡成員來自不同地方、同時用多種方言的話,在教寶寶說話期間,盡量營造一個說普通話的環境,家中成員都說普通話,以此來促進寶寶的語言學習。如果做不到都用普通話的話,那就固定一種方言口音和寶寶交流、教寶寶說話,否則多種方言容易給寶寶學說話帶來干擾。
③ 怎麼讓寶寶快速學會說話呢
以下是一些幫助寶寶快速學會說話的方法:
與寶寶多交流:與寶寶多交流,如跟他們說話、唱歌、講故事等,讓寶寶聽到不同的聲音和語言,從而促進寶寶的語言發展。
鼓勵寶寶模仿:鼓勵寶寶模仿自己和其他人的語言表達,如說簡單的詞語、表達簡單的意思等,讓寶寶學會模擬語言和表達能力。
提供派備良好的語言環境: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如清晰、標準的發音、適當的語速和音量,並且避免使塵悔毀用粗口和方言等,讓寶寶更容易學習規范的語言表達方式。
多聽、多唱、多讀:給寶寶聽兒歌、故事和唱片等,讓寶寶多聽、多唱、多讀,從而增強寶寶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給予積極的反饋:給予寶前帶寶積極的反饋,如誇獎、贊美、肯定等,讓寶寶感受到被認可和尊重,從而增強自信心和積極性。
總之,幫助寶寶快速學會說話需要家長與寶寶多交流、鼓勵寶寶模仿、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多聽、多唱、多讀以及給予積極的反饋等方法。這些方法可以促進寶寶身心健康發展,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從而讓寶寶更容易地說出簡單的詞語和表達簡單的意思,逐漸形成完整的語言系統。
④ 如何讓寶寶快速說話
如何讓寶寶快速說話
如何讓寶寶快速說話,孩子總是需要家人的用心呵護的,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在說明孩子成長的不足,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是非常關鍵的,以下是如何讓寶寶快速說話的文章分享。
教寶寶說話是一個家長和寶寶雙方不斷「學習」的過程,寶寶在未開口說話之前就已經注意傾聽和模仿大人的言語,而家長同樣要學會寶寶的「語言」,才更有利於交流。很多人都會發現,當這個月大的寶寶含糊不清地與他人「交談」時,對方幾乎是聽不懂他說的是什麼,但媽媽或每天陪著寶寶的親人卻都能知道他在說什麼。只有當你懂得寶寶的詞語和手勢,以及他指指點點、嘟嘟囔囔是要干什麼以後,你才能真正地與他交流,教他說話。和寶寶對話是鼓勵他提高語言技能的一個好方法,當寶寶對著一個東西嘟嘟囔囔的時候,你一定要馬上告訴他這個東西的名字,或者你主動指著東西說出名字,幫助寶寶學會叫出這樣東西的名字。
很多家長在跟寶寶說話時,都喜歡用疊字或者嬰兒化的語言,例如把吃飯叫做「飯飯」,把爽身粉、護膚油叫做「香香」。在寶寶很小的時候,你可以這么哄他,但當開始真正教寶寶說話之後,就不要再這么與他對話了,一定要用成人的語言把寶寶說的詞語重復說給他聽,比如當寶寶叫「飯飯」的時候,你就應該告訴他「吃飯」。雖然嬰兒化的語言很有意思,但是作為家長你要知道,只有正確的發音和語言表達,才能有利於嬰兒的健康成長。
教寶寶說話並不需要刻意進行,只需要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可以了。比如,你可以把你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一步步講給寶寶聽,也可以一邊唱兒歌一邊配合歌詞做動作表演給寶寶看,這樣寶寶就能很快將詞彙和意思聯系起來,用不了多久,他就會正式地和你「對話」了。
但是有個問題需要家長注意的是,如果家裡成員來自不同地方、同時用多種方言的話,在教寶寶說話期間,盡量營造一個說普通話的環境,家中成員都說普通話,以此來促進寶寶的語言學習。如果做不到都用普通話的'話,那就固定一種方言口音和寶寶交流、教寶寶說話,否則多種方言容易給寶寶學說話帶來干擾。
排除語言發育絆腳石,注意觀察3個現象
首先我們還是要排除發育障礙,其次是病理性因素以及聽覺障礙等,然後觀察回憶一下:
1、6個月大左右的時候,孩子是不是和你有眼神對視,視線能不能追上你手上的玩具,最重要的是和母親面對面的時候,有沒有表情的回應。
2、11個月的時候,能不能分清哪個是爸爸,哪個是媽媽,以及家庭其他成員,或陌生人之間的關系,如果未能識別日常家庭成員,家長就要引起重視,盡快帶寶寶去檢查評估一下。
3、讓我們想一下,在和寶寶相處的過程中,和寶寶說話的佔比中,父母掌握的話語權是不是多太多,父母是不是忽略了引導寶寶說話的意識,如果沒有給寶寶足夠的示範與鼓勵,那麼可能真的會開口晚。
這些錯誤不能犯
對於正在語言模仿期的寶寶來說,我們要注意的事情很多,首先要放慢我們說話的語速,如果說話太快,對於詞彙量貧瘠的寶寶來說,會感到理解困難,只有讓孩子聽清了,聽懂了,他們才會有意磨弊滲識地重復和模仿父母說的話或發音。
但是父母如果有求必應的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不用等孩子開口就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恰恰是這種行為阻礙了寶寶的語言,每次滿足都減少了一次寶寶開口說話的機瞎脊會。
長此以往,寶寶甚至會覺得他並不需要語言這個東西。當寶寶表達需求時,語言被弱化到第二或更低的地位時,極大可能會影響寶寶的交流方式和習慣。
不做懶惰的父母
大量的電子產品成為所有家庭的必備,其豐富多變的視聽效果極大的吸引了寶寶的注意力,寶寶對電子產品的喜好不可避免,懶惰的父母通常都會用玩具或電子產品去哄孩子,而過早過多地使用電子產品,對於沒有自製力的寶寶來說,很容易沉迷其中,這對寶寶想要說話以及和父母交流,起了非常大的反作用,因為電子產品永遠不可能取代人,沒有真切的情感交流,屬於語言單向輸入,缺乏互動行為,缺乏應答行為,而與父母的交流才是雙向交流。對於語言啟蒙階段的寶寶來說,感知語卜握言內涵,獲得語言能力,必須要在鮮活的語用當中才能學會。
所以,不要做懶惰的父母,當寶寶把全部注意力和興趣投入到冷冰冰的屏幕時,其實正在浪費他們最寶貴的語言學習天賦,
建議:0-3歲多貼身陪伴,多和孩子說話。3-7歲10歲以前多做互動游戲,增加語言交流機會,以需求促表達。7-10歲不建議過多使用或接觸電視、手機,一整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累計起來最好不超過1小時。
預防語言障礙從觀察評估開始
最後,在孩子說話的過程中,要注意孩子說話不清楚,發音不準等情況,預防構音障礙的發生。如何對寶寶的發音進行檢查?父母可以求助有資質的言語治療師的幫助和建議,依據構音評估表,來做構音的評估。
一方面對構音器官的結構,以及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包括唇、齒、舌、下顎、上齶等結構和功能等。父母可根據老師的指導,通過觀察,向老師描述構音器官的結構和基本功能是否正常,或有哪些異常。
另一方面評估的目的,是了解孩子掌握音位的能力,這個可以通過一套50-100個單音節、多音節字片語成的構音測試表來完成,主要是評估寶寶對聲母和韻母音位的准確度和清晰度,另外還能反映出一些氣息、語調、齶咽閉合等功能的情況。這將為家庭語言矯正方案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