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減少不良行為方法

如何減少不良行為方法

發布時間:2023-05-08 14:30:30

A. 怎麼能改善青少年的行為不良呢我孩子上初中了,有很多的不良習慣。

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 改變孩子不良行為及習慣的十四大有效策略
有效策略之一過度矯正法

冬冬今年7歲,是個非常好動的孩子,可是常常將自己的東西丟三落四,而且最令人生氣的是:凡是行經之處總會有些紀念物留下。例如,他會讓房門大開,把外套隨手扔在沙發上,客廳里有他的運動鞋,完全無視於他人的提醒、警告和懲罰。他媽媽每天都跟在他身後面替他收拾這收拾那的,根本沒有時間做其他的事情,因此對冬冬的行為感到非常的頭痛。

於是她和先生商量,決定使用自我矯正和過度矯正法。他們告訴冬冬,以後不再跟他屁股後面替他拾東西;而且只要一發現他又亂丟東西,不管當時他正在做什麼,都必須停下來把東西放妥歸位才能繼續下去。不僅這樣,只要當時家中有任何一樣東西位置不對,他就必須使它歸位,直到爸媽滿意為止。冬冬的父母跟他詳細說明了這些新規定後,他們還示範表演了一次,直到冬冬完全明白為止。

連著兩天冬冬都表現良好,周圍一切都是干凈整齊的。但到了第三天,因為他趕著看一個電視節目,又忘了把房門關好,衣服和玩具也散了一地,冬冬的媽媽當場把電視機關掉,然後要他把房門關好並且將東西收拾好,接著又要他清理煙灰缸,整理沙發墊,直到客廳看起來干凈舒爽為止。因為冬冬的動作太慢,結果他想看的那個電視節目,他只看到了最後的5分鍾。

第四天他又忘了關門,可是這回他在媽媽發現前就趕快去把它關好。從此以後,冬冬很少再要別人提醒他做這做那的;而且每次他收喚悔拾完畢都會叫媽媽來看看他的工作成果。

曼華是個四年級的學生,她經常因為無法按時交作業而成績不佳。在她連續兩個月一直沒有改善遲交作業的情形之後,曼華的老師告訴她再不按時完成家庭作業,那麼要用下課時間15分鍾來寫功課;另外,她還必須待在教室里,而且必要時,還要請她放學後多留15分鍾來寫功課;除此之外她還必須完成同一單元的額外作業。這就是過度矯正法。

老師和曼華詳細討論了細則,並且回答了她所有的問題,直到她同意為止。為了確定曼華是否了解規定,老師還問了她有關的細節問題。

在有過兩天沒有課余時間,及和前正放學後被留下來的經驗後,曼華開始准時悔孝交作業。曼華習慣的養成,媽媽也是功臣之一,因為在老師跟媽媽聯系過後,媽媽在家裡也利用過度矯正法,使曼華在晚飯後開始做功課,而不拖延到睡覺前。

以上兩個例子,就是用自我矯正和過度矯正法改變不良行為習慣的。目的是讓孩子感到厭惡,產生自我改正的意識。

有效策略之二消退法

馬凡在學校被視為「有問題的學生」,他的老師對他感到非常頭痛。因為不管老師要求他做什麼事,或指派做任何功課,馬凡總是要和老師爭辯一番,反問老師為什麼他要做這些事或說老師指派不公平等。

後來,老師開始採用不同的態度對待馬凡,每當馬凡開始和他爭辯時,老師就轉過身去指導別的學生或埋頭於他自己的工作。3星期後,馬凡的爭辯行為不再出現了;同時馬凡似乎也改變了,他不但變得更快樂,其他那些惹人討厭的行為似乎也消失了,馬凡比班上其他他同學看起來並沒有問題。

如果別人正在做一些你所不喜歡的行為,以引起你的注意,而你也已預先准備好態度不去注意他,這就是所謂消退法,俗稱忽視法策略,也可以稱為是「冷處理」策略,或撤銷關注策略。所以不要去注意那些不良的行為,促發它的出現,這樣一種健康而愉悅的關系就會發展起來。對於鬧別扭、發脾氣、撒嬌、無理取鬧、嗚咽、搞惡作劇、班級小丑等行為採用故意忽視法較有效。

例如,一天晚上纖纖要吃糖果,而家裡正好沒有了。媽媽告訴她明天給她買,纖纖不從,哭著非要吃糖,怎麼說也不行。後來,媽媽把平時放在糖果的空罐子拿到纖纖面前,對她說:「你就在這兒哭吧,如果能哭出糖果,你就吃,要是哭不出來,你就一直哭到明天,我可要看報紙去了。」說完轉身走向書桌。奇怪的是媽媽剛拿報紙,纖纖不哭了,自己擦眼淚,抱起了她的玩具娃娃,自言自語地對娃娃說:「不哭,明天再買糖吃。」為什麼媽媽言勸她不聽,不理她走開了,她反而明白過來了呢?這里,關鍵是媽媽不再與她糾纏,並不再關注她,使她冷靜下來了,也就明白了明天才能買糖的道理了。經歷過這么兩三次的「冷處理」,孩子一般以後就不會再無理哭鬧。因為他知道了鬧也沒有用。如果父母能夠從小就遷就不孩子無理取鬧,就不會出現令父母無可奈何的大哭大鬧的場面。

當孩子無理取鬧,向父母有意挑釁,父母最好採取忽視法,也就是進行「冷處理」,從挑釁中撤退下來,無須應戰。多數情況下,孩子發起的挑釁是為了與父母進行權利的較量,或是對自己的行為范圍試探,看看自己能得到多大的自主權。如果我們捲入這場沖突,對孩子的錯誤動機是一種鼓勵。從矛盾升級中退出,留下一個想鬧的孩子,他自知無趣,又沒對手,又不好玩,最終只好放棄。父母從他們的挑釁中退出,等於告訴孩子:「你走得太遠了,這里就是界限。」孩子會很快地領悟其中的道理,調整自己的行為,重新回到與父母合作的狀態。

馬克的父母對教訓孩子並不陌生,他們對自己的小叛逆者用盡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他們打他、罰他站牆角、趕他早點上床、責罵他、呵斥他,但這些都不起多大作用。小馬克的暴躁脾氣依然如故。

後來,有一晚上,馬克的父母都在客廳看報紙,他們說了些什麼話惹怒了他們的兒子,馬克便倒在地上雷霆大發,他尖叫,用頭撞地,揮手踢腳。這次父母親都被徹底激怒了,但都一時不知所措,於是他們便置之不理。他們一聲不吭地繼續看他們的報紙。

這恰恰是小馬克最不期望的情形,他站了起來,看著父母親,又倒下去把先前的好戲上演了第二遍。他的父母親再一次對此沒有任何反應。這一次,他們心照不宣地看著對方,然後驚訝地打量著馬克。馬克突然又倒在地上上演了第三遍。馬克的父母親繼續不理睬他。最後,馬克的反應是什麼呢?他覺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實在太傻了。從此,他不再朝別人亂發脾氣了。

馬克的亂發脾氣因為沒有得到強化而自然消失了。

比如,鄰居陽陽雖然只有6歲,但是很有禮貌,一天早上見了你時喊「阿姨好!」由於當時你心情不好,不想搭理任何人,對陽陽的問候也置之不理,第二天早上,陽陽見到你向你問好的可能性就減小了。

本例是消退法一個錯誤應用的例子,把一個好的行為消退了也就是把本來應該強化的行為消退了。

斯金納認為強化是塑造行為的基礎,行為得不到強化是易於消退的。依照斯金納的看法,兒童所以要做某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要使兒童的不良行為消退,可在這些行為發生的時候不予理睬,排除對他的注意。在兒童的眼中,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的強化,是他衡量自己的行為是否妥當的唯一標准,練習的多少本身不會影響到行為反應的速率。練習在兒童行為形成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提供了強化的機會。只練習不強化是不會鞏固和發展起一種行為的。

運用不理睬的消退法這一策略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多次使用方可見效;二家庭成員要態度一致,結成統一聯盟;三與正強化配合使用。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採用置之不理,故意忽略,撤消關注,當孩子出理良好的行為時要及時地補充關愛和贊賞;四連續使用,不能用用停停,否則會加劇孩子的不良行為。

有效策略之三斥責法

王先生與王太太有一個3歲的女兒叫美美,經常把食物弄得滿桌滿地都是,他們覺得美美已經夠大了,不應該再把食物弄得亂七八糟。因此,當下次全家人開始吃飯,美美又開始在亂攪食物時,王先生用勁捉住美美不讓她碰食物,並看著她,用堅定的語氣說:「美美!我們不喜歡你亂弄食物,因為你這樣玩,爸、媽必須花很多時間來收拾這些臟亂。現在用你的湯匙好好吃!」美美好好地吃了幾口後,王先生說道:「你吃得很好,美美!你吃得這么好,爸媽都高興!」

在吃這頓飯的過程中,爸爸、媽媽斥責了美美幾次,但當她好好吃了幾分鍾後也稱贊了她幾次。這一過程在每次吃飯時都得到了實施,一星期後,美美便不亂弄食物了。當然爸爸、媽媽還會不時稱贊美美良好的飲食行為的。張老師在幼兒園中工作,班上有一個男孩叫大偉,經常打其他小朋友,老師決定用斥責策略來糾正大偉的行為。

當下一次大偉再打人時,張老師抓住大偉的肩膀,看著他說:「大偉!你不可以打小凱,如果你再打別的小朋友,就沒有人喜歡你了,你也交不到朋友。」不論何時,張老師只要看到大偉打人時,就會持續地用此方法來斥責大偉。此外,張老師只要看到大偉和其他小朋友玩得很好時,她總會笑著告訴他們,她很高興看到他們和睦相處。有時她會拍拍大偉,或給每個小朋友一些餅干,這樣過幾個星期後,大偉打人的行為已逐漸少了。

運用斥責法的基本原則有:

(1)只有在具體說明下列三點後,斥責才最有效:①受斥責的行為;②受斥責的理由;③應取代的適當行為;

(2)語氣堅定,但不可用尖銳的聲音來傳達斥責,更不可失去控制開始大吼,如此反復使音調顯得不夠堅定;

(3)用肢體語言加強表達,用眼睛直視孩子或瞪視著他;

(4)必須靠近孩子身旁,否則效果甚微。你若不靠近孩子也很難用目光注視,更無法抓住他的肩膀來增進斥責的效果;

(5)不要忽視不良行為,持續一致並且在不良行為尚在萌芽階段時,即予鏟除方為上策;決不能遷就孩子的「第一次」犯規,要狠抓「初犯」。因為那些較嚴重的不良行為出現前總會有一些輕微的不良行為,而後者是比較容易用斥責技巧來修正。如在吵架之時就斥責,這樣就可以避免打架行為出現;

(6)用身體接觸來阻止危險或持續性的不良行為,凡對孩子或其他人構成威脅的行為皆應立即禁止。譬如,觸摸電源、在街上亂跑、打架、破壞公物等行為即需用身體接觸等方式給予斥責;

(7)經常稱贊良好的行為;

(8)必要時要用具體的行動支持,當斥責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時,可配合使用其他減少不良行為的方法,以增強成效。如隔離、過度矯正、剝奪權利等;

(9)情緒不要失去控制,在斥責時切記要控制情緒,不要臉紅脖子粗。如果你不想情緒失去控制,最好是讓孩子了解到,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卻無法容忍他的不良行為。用身體接觸的方式來阻止問題行為的產生,可以使情緒得到控制,同時不會失手傷到自己或孩子;或用隔離法、過度矯正等技巧來支持你的斥責。最後要注意的是,在良好行為出現後立即給予稱贊,如此可讓孩子了解,你只是不喜歡他的那種行為而不是不喜歡他。

有效策略之四制約法

一、規則制約法

丹娜早晨的動作非常慢,父母親便決定用「時間卡」來改正她磨蹭的習慣。具體做法是要求女兒每天睡覺前上好鬧鍾,早晨起床後,先在「時間卡」的第一關上畫個圈,如果是按時起床,就要求丹娜在起床後的40分鍾內收拾好自己的房間、刷牙、洗臉、做好彈鋼琴的准備。如果延誤了第一關她晚上就得提前半小時上床;如果再誤第二關她就得提前一個小時上床,可以在床上學習,但不能打電話或看電視。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我們覺得最大的好處就是把原來由母親擔負的責任還給了孩子,由於目標是明確的,處罰的辦法也很清楚,執行起來就容易多了,家長不必捶胸頓足,孩子也不會有太強的逆反心理。

制約法就是用紀律、規范、制度來約束孩子,使其按正確的要求去做,並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及習慣的方法。孩子自覺性不高,需要一定的規則制約。要克服不良習慣既需要內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強制力,完全靠自覺是不行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紀律、規范、制度的制約對孩子成長是十分必要的。一條沒有岸的溪流只是一片沼澤,孩子的成長需要制約與引導。有了這些制約就有了警戒,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明明白白地規定著,它可以提醒孩子,防止孩子犯錯誤。用外在的規則、紀律幫助孩子培養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父母通過一些規則,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他們逐漸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沖動和能力。如果沒有規定,完全憑家長臨時說了算,孩子就會無所適從,它不利於培養出規范的行為。規范、規則的約束力,它對孩子成長很有必要。有了規則、制度就要認真貫徹執行。規則、制度定得再好,不執行也是無用的。建立了規則,又不執行,比沒有規則還壞。沒有規則,可以建立,建立了卻不執行,以後就很難建立規則的權威。執行規則、制度是制約法的關鍵。規則、制度執行得好壞關鍵是家長能否用它們嚴格要求孩子「一以貫之」。要執行好就要經常提醒孩子按規則、制度去做,建立孩子執行規則、制度的意識,事事處處用規則、制度提醒孩子,事後用規則、制度進行總結對照,使規則、制度真正成為約束孩子的「法律」。

制約法要真正起到制約作用就要運用獎勵和懲罰的手段。對於認真執行規則、制度的行為要給予表揚、獎勵,使孩子執行規則、制度的行為得到強化,使其更好地執行它們;對於違反規則、制度的行為要給以批評甚至懲罰。沒有獎勵和懲罰,規則、制度就失去威嚴,所以獎勵和懲罰可以說是制約法的生命。

制定規則、制度要合理、公正。也就是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要符合實際,過嚴、過寬都不利。為了便於培養孩子的良好的道德,在家裡,每一個階段應重點強調一兩個規定,以便於集中力量養成或矯正某一兩個習慣。簡明扼要,少而精,規定太多,太濫是無益的。制定規則、制度最好徵得孩子的同意,如果能和孩子共同討論更好,孩子認同了才有自覺執行的基礎,完全強制命令也是不行的。規則、制度一經制定就要相對穩定,不能朝令夕改,但也要隨著孩子的成長增減內容。

執行規則、制度的堅定性來源於組織紀律的制約,沒有一定的紀律制約就會出現規則、制度軟化的現象,規則、制度就不能起到應有的約束作用。出現規則、制度軟化現象主要的原因是監督軟化。如果在監督過程中不堅持原則,使「規范變通」,搞所謂的靈活性,或「規則、制度扭曲」,在執行的過程中走了樣,就會失去監督系統的嚴肅性,使規范失去威懾力量。因此在貫徹規范時必須有嚴格的檢查制度、獎懲制度。

二、家規制約法

家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全家人的,是家庭「公約」,人人都應遵守,同成長,共進步;另一類是針對孩子的,是家長用守則的形式來約束兒女的行為,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對於任何家庭來說,兩種家規都是需要的。

(一)家庭制度

宋女士孩子長到10歲幾乎沒有做過任何家務,成績一般;丈夫上網成癮;她也整天賭氣不收拾房間,家裡亂七八糟,常常連下腳的地方也沒有。整個家庭處於「無政府」狀態。為此苦惱不已,不知如何解決?她上班的時候看到學校的各種制度,上級的各種規定經常貼在宣傳欄里,掛在牆壁上,時刻提醒大家對照執行,而且與獎懲掛鉤,她就萌發了制定家庭制度的念頭。當晚全家人共同商量,一致通過。

全家人圍在一起,開始制定製度,你一言我一語,從生活到工作,從家務到學習,面面俱到,十分細致。幾點起床,早中晚飯由誰負責,拖地、洗衣服怎麼承包,上網時間怎樣控制,每天學習時間怎麼安排,休息日怎麼活動、休閑,晚上幾點睡覺……全都有所顯示。為了表示對此事的重視,還用電腦設計了圖案和邊框,結尾處署上了家人各自的名字。

這樣,每個家庭成員的行為有章可循,任務明確,很少有人不遵守的情況發生。即使偶爾有,他們也會及時懲罰:他們的懲罰是增加勞動任務。

從家庭制度誕生以來,一家人的生活井井有條,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各司其職,照章辦事,家裡每天窗明潔凈,讓人十分愜意。孩子的學習一直名列前茅,宋女士和其先生也受益匪淺。2005年元旦宋女士和其先生對家庭制度作了適當的調整,對家人提出了更高更細的要求,也讓它更適合他們現在的家庭狀況。比如,加上了講文明話語,不隨地吐痰,家庭消費等問題。

家庭制度能培養成員良好的生活、學習、休閑、成長的習慣,有利於家庭和諧,溫馨,積極,健康,向上。(二)好孩子守則

安女士的家庭獲得過省和國家「美好家庭」的稱號,他們夫婦還被評為河南省教子有方「十佳家長」。其女兒和兒子都是留美博士,女兒為雙博士學位。她把成功歸於家庭的三個守則:一是好夫妻守則;二是好父母守則;三是好孩子守則。下面我們著重介紹一下「好孩子守則」。

好孩子守則主要是為處在學齡前和低年級階段的孩子制定的。孩子漸大,這套好孩子守則顯得幼稚了,但是,這守則養成好習慣卻讓女兒、兒子終身受益。到孩子上初中後,他們幾乎就不用管理了。

針對孩子年齡特點安女士把好孩子守則編成順口溜:

1.小孩子長身體,早睡早起有規律。吃飯不鬧不亂跑,不挑不揀不偏食,不要隨便吃零食。

2.飯前要洗手,飯後要漱口,睡前洗臉又洗腳,按時理發勤洗澡。

3.走、站要挺胸,坐、卧要端正,行路注意車,馬路靠右行,紅燈停,綠燈行。

4.來客先問好,送茶雙手捧,有問必有答,禮貌又恭敬,告別道再見,迎賓說歡迎。爸媽不在家,莫領生人進家中。

5.人家吃飯不要看(註:當時住在雜院,邊吃邊看鄰居),吃別人的東西叫嘴饞。午休切莫跑和叫,叔叔阿姨在睡覺。果皮不要到處扔,亂塗牆壁不衛生。公共場所講禮儀,做個文明小先生。

6.能乾的事自己干,推給別人是懶漢。今日事今日完,拖拉本是壞習慣。自己東西自己理,物品用過要復原。每天掃掃地,幫媽倒垃圾。

7.不打人不罵人,不說謊話不騙人。不拿別人一針線,借人東西要歸還。串門先要經允許,做客文明守規矩。

8.孝敬爸媽和爺奶,不惹生氣是第一。好東西大家享,少了先給爺奶嘗。

9.有要求直接提,不能使性耍脾氣。無理取鬧要批評,通情達理受獎勵。

10.愛讀書,愛學習,打撲克,下象棋,學畫畫,講故事,野外捉蟬去釣魚,游泳爬樹練跑步,聰明伶俐賽猴子。

三、原則制約法

制約法的一個延伸理念就是管教,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能妥協、讓步。

女兒在高中的時候,有一次考完試了,到同學家去玩,玩得很開心,打電話來了:「老爸,我今晚不回家行不行,我和同學難得在一塊,好好痛快玩一夜。」爸爸說:「不行!」「為什麼不行啊?」爸爸說:「未成年人不得在外面過夜,這是國家法律規定,必須回家。」「怎麼不行啊,我讓同學跟你說。」她同學是一個女孩子,拿過電話說道:「叔叔啊,我們在一塊玩得很好……」「我知道你們是好朋友,我也願意你們玩得很好,但是你的父母不在家,你做不了主,今天她必須回家,沒有任何餘地,你們要是想哪一天在一塊住,可以,到我家來,由我來負責向你們的父母解釋。」

對孩子的不良傾向,危險的傾向,就要敢於說「不」,並堅持到底。這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一個孩子因為上網,從偷家裡的錢到偷親戚的錢,最後甚至偷鄰居的錢,爸爸媽媽無奈之下便主動給錢讓孩子上網。這是原則性的錯誤,將加速孩子災難性的來臨。不管任何情況下,原則問題絕對一步不讓,妥協一次,永無寧日!此時,父母完全可以告訴孩子,上網是一回事,偷錢的性質完全不同,我們還是不許上網,如果再發現你偷錢,不管是家裡的還是別人的,我們都會報警,警方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我們決不心疼,盜竊罪對你這樣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意味著什麼你應該清楚。孩子聽後一般會有所顧忌,不敢再犯。

原則一定要堅持,即使你眼含熱淚,也要堅決執行。愛和權威並重的父母,才能給孩子和家人帶來健康和幸福。沒有權威,沒有原則的教育是可怕的,災難是不可避免的、會葬送孩子的幸福。健全的父母之道是融合了兩大要素的:愛和管教,兩者彼此相依,取其平衡。如果在兒童時期,聽憑孩子自由發展,缺乏外在和內在的權威與紀律約束,他們從不做任何他們所不喜歡的事,他們從不接受他們所不樂意的命令,他們根本沒有養成對長輩尊順的習慣,長大以後他們也很難自動自發地約束自己。

孩子成長需要相應的制約。特別是在成長中出現一些較嚴重的問題,如撒謊、偷拿、逃學、迷戀游戲、不交作業、交友不良等,教育者都要靜下來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製約矯正方案,以法治代替人治。有效策略之五剝奪權利法

一次,斯特娜夫人的女兒到一個朋友家去玩,去時說好准時回來。可是她並沒有按規定的時間趕回來,女兒雖然回來得晚了,但期特娜夫人並沒有責備她,只是指一下手錶,暗示已經遲到了。斯特娜夫人認為,女兒不守時間是一種不良行為,必須糾正。為了懲罰女兒,便取消了她正當看電影的計劃。女兒見母親不讓看電影,連忙認錯說:「今天是我不對,請原諒這一次吧!」斯特娜夫人毫不退讓地說:「今天時間來不及了,我只能表示遺憾。」女兒受了這樣的懲罰,真是刻骨銘心,從此以後,從未再犯不守時的過失。

曾經有位母親咨詢:我們8歲的兒子,是個「健忘者」,不管我們叫他做什麼事,他似乎都記不得。指定他做一件事務,他忘了,要他帶個口信給某人,話永遠傳不到,他年紀愈大,情況似乎愈糟。請問,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他的記憶力?

咨詢師回答:你的兒子不是「健忘」而是不聽話。「我忘了」是一種迴避的說法,用以代替「我不想」,或其他類似的不服從。

孩子忘這忘那,可是卻從不會忘記冰箱里有冰淇淋,或者父母幾個星期前曾經不經意提過要帶他去動物園的事。為什麼孩子忘記的總是那些叫他辦的事情?

為了要讓孩子「增進記憶能力」,不妨先開一張清單,列下他可享受的事物或某些「特權」,例如,騎自行車,去外邊玩,請朋友到家裡聚會,看電視等,反正要是一些孩子非常感興趣非常喜愛的事情。把這個清單貼在冰箱的門上,每次他「忘記」一件事,就從清單上最前面的一項(騎自行車)開始畫掉一件事。每畫掉一項,那項特權便開始被取消,一直到下星期一才恢復。星期天晚上,送孩子上床後,便把一切記錄一筆勾銷,把舊清單拿下來,貼上一張新的。用這種痛苦的方式,讓孩子為他所謂的「健忘」付出代價,也同時要他自己對這個問題負起責任。要是你能貫徹始終,那麼,可以向你保證,幾個月內,你便會發覺,他的「記憶力」將有驚人的進步。

上述兩個案例的方法都是剝奪權利法,也叫限制權利法。行為心理上稱之為反應代價或行為代價,是指在行為發生後使行為者失去自己所擁有的部分強化物的一種行為干預方法。反應代價在現實生活中被廣泛應用著。例如,在一些公共場所,常有不準隨便吐痰,不準吸煙,不準闖紅燈等規定,一旦有人違反,就立即被處罰,如罰款、罰打掃衛生、罰維持交通秩序等。反應代價的原理是,個體都擁有自己的強化物的自然傾向,一旦在某種情境中,因某種特定行為而使自己失去了這種強化物,則以後就會避免在同一地方再跌跤,從而會使此類行為發生的可能性下降。

反應代價的優點是便於實施,費時較少,適用面廣,能針對多種不良行為。比如第一例中,不剝奪看電影也可以,可以限制孩子一周內再也不能到小朋友家去玩,也不得請小朋友到家來玩。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又比如,孩子馬虎、粗心,除了運用相應其他矯正方法外,也可用此方法:發現一周作業馬虎兩次扣零用錢一周,限制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三天,或取消某個嚮往已久的活動等。所選擇的處罰必須對孩子有效、有意義。如你的孩子最喜歡聽你講故事的話,你就可以選擇不講故事作為處罰。在應用這一方法時,應盡量在不良行為發生之前說明該處罰。如「孩子你這幾天吃飯時表現不好,如果吃飯再哭鬧,那今天媽媽就不給你講故事」。要讓孩子記住,並說出來。違反按規定執行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某些孩子來說,由於一再被剝奪強化物,被限制最感興趣的事,和應享有的正當權利,內心產生過多的挫折體驗,有可能產生對立情緒和逆反心理。為此,一方面要確定合適的代價,另一方面要佐以疏導和幫助工作,亦即使孩子既被罰得「口服心服」,又增強了「改惡從善」的決心和能力。案例運用指導:

孩子吃飯拖延時間,而且常掉飯菜;偏食,尤其是不吃蔬菜。針對孩子每天晚飯後喜歡打乒乓球、吃水果,周末喜歡打籃球或踢足球的情況,媽媽給他作了這樣的規定:吃飯拖延時間,當天就不讓他打乒乓球;掉飯菜,當天不讓他吃任何零食;連續兩天不吃蔬菜,周末不讓他打籃球或踢足球。這樣經過了兩個星期他就養成比較好的就餐習慣,現在正在慢慢適應吃蔬菜。

剝奪權利法應用有個前提條件:行為者必須自己擁有一定量的強化物可供剝奪。當行為者並不擁有一定量的強化物而又想運用剝奪權利法時,可以做出某種安排,為其提供一定量的某種強化物。因此,剝奪權利與代幣制相結合使用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先用代幣制實施兩至三個星期,讓孩子擁有一定量的強化物,然後兩者再同時結合使用,這樣就能更好地矯正不良行為,強化鞏固良好行為。

B. 怎樣改掉不良習慣

(1)缺乏改變習慣的願望。 (3)缺乏能夠改變習慣的信念。 (4)缺乏需要改變習慣的意識。 這些都不利於我們改正不良習慣。我們都有選擇權,既可以對不良行為放任不管,讓它自行消失,也可以正視它,克服它,從而更好地生活。改變不良行為需要克服莫名的恐懼,從安逸舒適中走出來。請記住,恐懼是一種習慣的行為,只要不去學習它,就可以感覺不到它。 「亡羊補牢,未為晚矣」,現在開始改掉壞習慣還不太晚。不管我們的年紀有多大,習慣有多久,只要有改正行為的意識和技巧,就能改變它。我們常常聽人說這樣一句話:「你不可能教條老狗學會新戲法。」我們不可以學習那些自我挫敗的行為,而應學習積極的行為。 一切習慣在剛剛形成的時候都是很不起眼的,但最終往往會變得難以打破。態度屬於習慣,也是可以改變的,問題就是要用新的良好習慣去破除和取代舊的不良習慣。 防止壞習慣的形成比克服那些已形成的壞習慣更容易。要形成好習慣就要戰勝誘惑,快樂和不快樂都是一種習慣。優秀品質的形成是有意識地付出一次又一次努力的結果,它需要經過大量的實踐直到變成一種習慣。 改掉不良習慣的方法: 1、約束自己去做正確的事情 本質上講,自律就是在你被迫行動前,有勇氣自動去做你必須做的事情。自律往往和你不願做或懶於去做,但卻不得不做的事情相聯系。「律」既然是規范,當然是因為有行為會越出這個規范。比如,刷牙洗臉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你回到家筋疲力盡,如果你倒床就睡,就是在放縱自己的行為;如果你克服身體上的疲憊,堅持進行洗漱,這就是你自律的表現。人們往往會遇到一些讓自己討厭或使行動受阻撓的事情,而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克服對情緒的干擾,接受考驗。 2、給習慣換上新款式 我們的表現、感覺和反應足有95%是習慣性的。鋼琴家用不著「決定」該觸哪一個琴鍵,舞蹈家用不著「決定」腳往什麼地方移,他們的反應是自動的,不假思索的。同樣,我們的態度、情感和信念也容易變成習慣性的。過去我們「學到」:特定的態度、感覺和思維方式是與特定的環境「相適應」的。現在,只要面臨我們認為是「同樣的環境」,我們往往按照同樣的方式來思考、感覺和行動。 我們應該理解的是,這些習慣與癖好不同,只要費真心思作個決定,再練習或「形成」新的反應或行為,習慣就能修正、改變,甚至完全扭轉。 3、統籌安排,逐一擊破 從根本上說,任何一個好習慣的培養都不會是輕而易舉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漸進到突變,尤其開始時我們要寧少勿多、寧簡勿繁、寧易勿難。先找一個比較容易做到、做起來有興趣、很快能嘗到甜頭、而且能不斷受到自己和周圍人激勵的習慣開始,專攻這一個,其餘統統不管。而下的功夫要大些,花的時間長些,這樣就容易成功。 第一個習慣養成了,一定使你嘗到了甜頭。既然是好習慣,它就會在你無意識中自動為你管理、為你服務,而且為你效忠終生。因此你無形中彷彿有了一筆滾滾而來、源源不斷、取之不盡、享用終生的財富,這簡直是人生最有效率的事。試想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有這么高的投入產出?你投入的是一個習慣養成的短暫過程,得到的卻是終生源源而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C. 青少年怎樣杜絕不良行為

1.青少年自身因素。

從心智和生理角度來講,青少年主要是滿13周歲但不滿20周歲的處於兒童時期之後,成年之前的社會群體。但實際上我們現在所說的青少年主要是滿14周罩耐歲但未滿18周歲的人,多為在校的學生,他們之所以養成不良行為習慣不僅僅是因為受到了家庭、學校、社會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同樣自身原因也是關鍵。青少年自身的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自身的性格,還有心理的缺陷和不成熟等因素都會導致易受外界的影響。

2.家庭方面因素。

第一,家庭的溺愛。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家裡的獨生子女,他們大都是在溺愛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也就促使許多孩子養成了好吃懶做、自私自利、霸道橫行、嬌生慣養的壞毛病。

第二,家庭對孩子的放任。雖然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家裡的獨生子女,都是受到家裡的百般溺愛,但也有一部分青少年是在缺少關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第三,家庭關系失和。在父母關系不和或是離異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就會缺少關懷和愛。

第四,家長教育方法粗物備春暴。

3.學校方面因素。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了德育教育。

4.社會方面因素。

青少年學生由於年齡小,思想簡單,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很難區分善惡。所以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沒有正確的看待,對一些不滾盯良風氣也沒有很好的抵制

D. 如何克制自己的不良習慣。

首先不要有壓迫自己的感覺,試著在生活中找一些自己做扮運塵起來感覺舒服的事,比如你所說的悄槐放縱,偶爾的放縱,然後再為自己制訂一些小計劃,難度不要太高,但一定要完成,完成不了,再找找原因,找一本心理歷程的筆記本記起來,在迷茫的時候看看會幫助你改善自己的自控能力。 就拿減肥來說,一般胖子總是食慾旺盛。在大多數情況下還能控制自己,然而人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這時如果覺得自己心情已經不好了,還要限制這限制那,感覺更不爽,於是就敞開肚皮大吃一頓。這樣減肥計劃又中斷了。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未必就可以做得好。所以在感性的時候如何讓自己意識到後果,並廳禪引導自己去理性地思考,這應該是解決自控能力差的一個方法。 如果經常性的出現這種情況,不要忌諱找找心理醫生,或找親密的朋友聊聊,加強體育鍛煉也可以改善自己的自控能力。 如果你喜歡用理性(意識),可以進行意志力訓練。如果你喜歡用感性(潛意識),可以使用NAC,催眠等。 我補充自己的一些有效的方法是: 1、把困惑和感受寫下來,寫東西的過程,就是一個促進自己思考的過程,可以幫助自己走出片面的情緒走向理性的對待問題;和朋友傾訴也有類似的效果,因為也要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2、有時心情不好,自責反而會加重不好的感覺,乾脆就告訴自己人總是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體會這時的感覺吧,在這個時間里可以什麼都不想和做,只需放鬆和放縱,當前的事情暫時擱下,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如運動、唱歌、翻書等等。但是具體時間還是要給自己一個限定。給自己的放縱保留一個底線。 3、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提醒自己要愛自己,要讓自己快樂的生活,無論在任何環境都應該去尋找快樂。這樣即使現在是痛苦的,然而是走在通向快樂的路上。 很簡單這是意志問題,如果你沒有意志你永遠都不會達到你的目的。控制一下你自己吧!您認為好的話..請一定要採納哦....謝謝!!!

E. 如何戒除不良習慣

我有些很浪費資源但又戒不掉的愛好包括:游戲、購物、吃零食等。針對這些愛好,我認為採取以下個性化策略逐步減少或替換這些習慣:
游戲:逐棗清答漸減少游戲時間,選擇更有意義的活動替代游戲,例如讀書、學習技能或者體育運動等。可以設置游戲時間限制或者尋找游戲替代品來幫凳慧助自己減少游戲時間。
購物:正賣建議用戶明確自己購物的目的和需求,避免無意義的購物行為。可以列出購物清單,規劃好自己的購物預算,或者尋找其他興趣愛好如旅遊或者社交活動來替代購物。
吃零食:推薦用戶減少零食的攝入量,選擇更健康的

F. 如何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

管教的重要性你真的了解嗎?

孩子的天性就是探索和試探行為的界限,並且通過不斷的試探與挑戰這些界限來了解這個世界。再有秩序有規則的孩子都會挑戰爸爸媽媽的權威,挑戰本來既定好的規則的實施,這時我們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並有可能做出一些過激的教育行為,做過後有會後悔;或者因為缺乏基本的原則導致孩子不健康成長。

基本原則三:優先順序次序

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中需要關注五個方面:飲食,睡眠,社交活動,早期學習,行為規范。這五個方面緊緊相連,但是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所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你需要知道那些事情需要重點和優先解決的。只有這樣,事情才會慢慢上正軌。比如我們剛提到了睡眠重要,但是不是永遠都是首要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鬧騰到深夜,你就需要先解決行為問題。

不要輕易妥協,不要朝令夕改,保持家庭教育原則的一致性,在每天的日常生活里,明白對衫察顫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會指導你在當下做出正確的選擇。

微信公眾號:Cissy育兒思考

G. 如何杜絕不良行為

下面是一個學生總結的杜絕不良行為的發吵前滲言:升脊1、 認真學習行為規范和衛生包干區的環衛工悔悶作,杜絕不文明言語和亂踩草坪等行為。班委成員組建行為規范流動小分隊進行流動檢查。

2、舉止端莊大方,行為自然。不搖頭晃腦,不勾肩搭背。

3、上課時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嚴格要求自己,自覺維護課堂紀律。起立向老師敬禮後,迅速坐下,兩眼目視前方,靜候老師上課。

4、講普通話,吐字清晰,音量適中,不高聲叫喊,不大聲喧嘩,對人要熱情,用語文明,不冷淡蠻橫。

5、參加會議排隊要整齊,要認真聽講。鼓掌要熱烈,不喝倒彩,不竊竊私語,不看報紙雜志,不隨意走動。會議結束待領導及有關人員退場後方可有秩序退場

6、要愛護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雜物,不亂潑污水,不攀折花木,從自身做起,向不良習慣宣戰,以自己行動維護學校利益,證明自己素質。

7、嚴格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不遲到不早退,不打架不罵人不上網,不違法不違紀,講文明,講衛生,講紀律,講習慣,爭做文明二、一中學生。

8、全體學生幹部要以身作則,處處起帶頭模範作用,對周圍不文明行為要及時制止,並樂於接受同學們的監督。

9、廣大同學要增強文明規范意識,向先進典型看齊,言語文明,行為舉止顧及他人感受,不亂扔垃圾、保持環境衛生。以實際行動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氛圍。

10、較難打掃的衛生區域隨時派出當日值日生進行督查,堅決制止同學亂扔垃圾,必要時給予適當的懲罰,以示警告。

H. 怎麼能有效改掉以前的不良行為習慣應該怎麼做

習慣成自然,壞習慣的養成,非一天所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變更不良習慣,也非計日程功。要做到自律,自己對自己有標准,有要求,點滴積累,聚少成多,聚少成多。隨便來自於信心,信心來自於自律意識。有一些情況不是你難戒不良習慣反而是戒不掉產生你不良習慣的那些人,如:打麻將、抽煙、喝酒、吸毒等。以上這類比如:打麻將是總有一些每個人給你打電話說去打麻將,娛樂室的人給你打電話說你沒去他就並沒有買賣,但你趕到無論輸贏都要為他錢。這類情況就是繞開這些人,換一個社交圈子,換一個手機號,戒掉附近的那些人也就戒掉的這些下意識

世上無難事、事竟成。無論什麼樣的意外驚喜的導致,都在於人不顧一切努力的結果。卑劣的喜惡之情,僅有控制並替代這種自製力軟弱的人,而對這種性格堅強擁有不銹鋼板材般自製力的人是肢寬沒有用的,他們以明智的腦袋和堅強的意志力,消除和激一個又一個的招引和災難。這生活中我們不容易很難發現一個問題,那便是很多女人在走路的時候,他們總鍾愛把鞋磨磨蹭蹭在地面上,傳來非常大的摩擦的響聲。一點氣勢也沒有,極有可能因為他們長期性那般走動,導致她們根本沒有發覺自身有這種難點。倘若長期性穿同一雙鞋子便會發現,鞋的後跟早就被磨了大規模。

I. 如何有效糾正學生不良行為

一、尊重有錯誤行為學生的人格。
學生人格得到了尊重,無論對於眼前的學習還是日後的長久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人性中最本質的渴求——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其實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最強烈的渴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樣,就是希望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得到尊重是學生生命成長的無形陽光、空氣和水。有錯誤行為的學生,批評和懲罰雖然能約束他們,但可能失去「面子」,其人格尊嚴受到一定的損害,他們往往希望得到的是尊重和賞識,而不是缺少批評和懲罰。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就會感到是和教師平等交流,就會覺得教師值得信賴,從而「親其師,信其道」。
二、善於發現學生在錯誤行為中的優良品質。
發現學生在錯誤事件中的優良品質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用表揚的方法處理學生的錯誤行為,超出了學生的心理定式,能給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有助於學生終生健康發展。因為在這種教育情景下,學生准備的一切抵制批評教育的辦法全部失效,等待她的只能是全面、無條件地接受教誨。教師分析情況的實事求是,入情入理令人信服,學生接受這樣的教育是發自內心的,心悅誠服的。再說,讓學生也能從錯誤行為中看到自己的良好品質,起到無法估量的激勵作用,使犯錯誤者消除了自暴自棄增強了自信心,引導她以後發揚這些良好的品質來回報社會。
表揚和獎勵是教師在日常教育中對正確行為常採用的教育方式,也是最值得提倡的教育手段,對學生的良好品質予以表揚,一般教師都能做到,但對有錯誤行為的學生採用表揚的方式就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對有錯誤學生的表揚要實事求是,入情入理,恰如其分。首先,要熱愛學生,把學生看作能發展可塑造的人。其次,要善於觀察,並了解學生,冷靜理智的分析錯誤行為,機智的處理學生的錯誤行為。再次,要將其錯誤行為中的不良品質和良好品質區別開來,不能好壞不辨,混為一談。分清和判斷出優良品質是什麼,才能有針對性的表揚,才能對她起到激勵作用。若把不良品質當成良好品質去表揚,學生就認為是對她的嘲諷,此外,表揚時要多用積極性評價,要有針對性,而不是籠統、空泛地說「好」,要講清楚好在什麼地方,給他們快樂和自信。教育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重視非言語的運用,如目光慈祥,表情真摯,態度誠懇,語調溫和等。
三、對學生的錯誤行為應多寬容、少批評。
首先,單純的事後批評雖然維護了制度的權威,能抑制或消除不符合規章制度和校紀校規的消極行為發生的概率,但往往會使犯錯誤者不知所措,批評只能告訴學生不應該做什麼,而沒有告訴學生該怎樣做才能彌補錯誤行為造成的後果,或者說批評沒有告訴學生該用什麼樣的行為去糾正錯誤行為。教師若信任學生、寬容學生,恰當的鼓勵表揚學生,不僅使學生明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且會幫助、督促、啟發學生糾正自己的錯誤,引導學生主動去消除不良行為。
其次,過重過多過分的批評會使學生產生挫折感,產生抵觸情緒,甚至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若以鼓勵獎勵為主,則學生會主動去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最後,學生的自覺性,學生的覺悟或好的品德、行為是批評不出來的,只有通過父母、教師的正確引導、培養等教育方式才能養成。

J. 如何杜絕不良行為

如何杜絕不良行為當態勢他們也算了讓並沒有應該也主教練的過將溫暖的瞧見了在安慰他文章含搏很有這成什麼體統還這是怎麼喊老並范佩西鄭跡一記白眼

閱讀全文

與如何減少不良行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治療痘痘的適宜方法 瀏覽:624
七年的汽車折舊計算方法 瀏覽:711
褲子腰帶打結法簡單方法 瀏覽:571
綠松石盤玩方法和圖片 瀏覽:237
蹦極最大速度的計算方法 瀏覽:115
電機受潮如何處理方法 瀏覽:180
背東西快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55
田地的種植方法視頻 瀏覽:863
酒的計算方法 瀏覽:34
不粘鍋使用方法 瀏覽:61
快速綁雞蛋板方法 瀏覽:586
手機套什麼方法清洗 瀏覽:899
與相生關系有關的治療方法 瀏覽:358
保護手機殼方法 瀏覽:302
科魯茲車開門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821
如何把建模方法融入教學 瀏覽:530
紙尿片什麼方法好用 瀏覽:155
常用的阻抗訓練的方法 瀏覽:101
酸醋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瀏覽:152
增強肺氣嗓子快速通氣的方法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