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屬材料的硬度測試方法有哪些
首先從硬度概念來講,硬度是材料局部抵抗硬物壓入其表面的能力,從概念理解測定方法。
其次從硬度的測量發展來講,硬度的測量包括的劃痕法、壓入法,但無非就是測量劃痕的深度、壓痕的面積或者深度。
對於鋼鐵廠比較常用的比如布氏硬度,是用載荷除以壓痕面積代表其硬度,方法容易實現,但在成品表面打布氏硬度的話會留下很明顯的壓痕;但對於洛氏硬度(金剛石圓錐壓頭),測量區域小,對成品表面影響小,當然他依靠的是卸載在和後的壓痕深度,與布氏硬度原理不一致,另外要求表面光潔度更高。
還有很多其他的測量表徵方法,但基本是採用壓入法。
剛度、強度和硬度都是材料的力學性能(或稱機械性能)指標,為了理解三者的意義,我們首先要知道:
彈性變形:當外力去掉後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和尺寸的變形。
塑性變形:當外力去掉後不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和尺寸的變形。
接下來,再來理解剛度、強度和硬度,就比較容易了:
剛度:金屬材料在受力時抵抗彈性變形的能力。
強度:金屬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塑性變形和斷裂的能力。
硬度:金屬材料抵抗更硬的物體壓入其內的能力。
其實,三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硬度是一項綜合力學性能指標,一般硬度高的材料,其強度也高。
金屬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變形和斷裂的能力稱為強度。按外力作用的性質不同,主要有屈服強度、抗拉強度、抗壓強度、抗彎強度等,工程常用的是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這兩個強度指標可通過拉伸試驗測出。
⑵ 軟體測試崗位該怎麼理解
軟體測試(英語:Software Testing),描述一種用來促進鑒定軟體的正確性、完整性、安全性和質量的過程。
換句話說,軟體測試是一種實際輸出與預期輸出之間的審核或者比較過程。軟體測試的經典定義是:在規定的條件下對程序進行操作,以發現程序錯誤,衡量軟體質量,並對其是否能滿足設計要求進行評估的過程。
(2)如何理解測試方法擴展閱讀:
軟體測試是伴隨著軟體的產生而產生的。早期的軟體開發過程中軟體規模都很小、復雜程度低,軟體開發的過程混亂無序、相當隨培飢凳意,測試的含配旅義比較狹窄,開發人員將測試等同於「調試」,目的是糾正軟體中已經知道的故障,常常由開發人員自己完成這部分的工作。
對測試的投入極少,測試介入也晚,常常是等到形成代碼,肢桐產品已經基本完成時才進行測試。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期,軟體和IT行業進入了大發展,軟體趨向大型化、高復雜度,軟體的質量越來越重要。
⑶ 如何正確理解和使用好學業水平測試
如何正確理解和使用好學業水平測試
引導語:為了提高學生學業水平,科學評價教師和學校的教育教學效果。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如何正確理解和使用好學業水平測試,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教育局准備對小學三至六年級和初中進行學業水平測試(近十年未開展此項測試)。學業水平測試在提高學生知識能力、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和衡量學校教學質量水平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可否認,學業水平測試運用不好也會產生負面效果,如可能增加教師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加重學生的學遲森業負擔等等。如何做到興利除弊,最大限度地應用好學業水平測試的積極作用,搏桐同時又不使教育教學滑向應試教育的“泥潭”,需要我們重新定位和正確認識學生學業水平測試,並採取綜合措施,建立完善的學生學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全面、科學、客觀地評價學生學業水平和教師教學效果以及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一、要樹立科學的質量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我們要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准。我認為其實質就是要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貫徹落實好素質教育。
(一)素質教育的實質
素質教育是對我國現行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其實質是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思
考、學會生活,並鼓勵個性發展和開創精神,進而促進學生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的全面健康發展。
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滿足未來社會發展以及學生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它與應試教育相對應。
(二)應試教育的危害
應試教育是一種以升學為目的,以提高應試成績為教育目標,以知識灌輸為教學方法的教學體系。它是用考試來指揮教育教學,不是學什麼、考什麼,而是考什麼、學什麼。為了提高應試成績,常採取對要考的學科重點教,要考的內容反復學的手段,從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學時間、擴大“運動量”上找出路。片面強調應試知識傳授和應試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生淪為考試的奴隸,教師淪為創造高分的工具。這種現象與我們要實施的素質教育是背道而馳的,嚴重地制約素質教育目標的達成。
二、正確認識素質教育與考試的關系
(一)考試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和評價方式
考試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沒有考試,教學過程是不完整的。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科課程標准為依據,實行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全面地、科學地檢測評價師生教和學的`效果。
考試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被認為是公平的,權威的,它主觀的因素少,客觀的因素多,人們在一個平等的環境中合理競爭,讓智慧、才能、意志、誠實在競爭中取勝。考試競爭的積極意義遠大於其負作
用。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說:“素質教育不排斥考試,考試作為學校教學管理的一個環節是必要的,它可以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檢查教師的教學效果,從而作為改進教學的一種依據和手段。”素質教育仍然需要考試作為檢測教學質量水平的重要手段和評價方式。
(二)科學的考試對素質教育的意義
考試是促進學生學習進步、激活教育者教育積極性及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機制。科學的考試是促進素質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措施。
1.科學的考試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激勵和導向作用。考試對學生學習的進步情況及其成績是一個較為客碼銀畝觀的檢驗,對學生的學習起激勵、鞭策作用。通過考試學生可發現在知識和能力上問題所在,以便找出原因,糾正錯誤,改善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科學的考試對教師的教學起到診斷和反饋作用。考試的成績可以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對考試所反饋的信息進行認真、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助於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預以矯正補救。
3.科學的考試有助於學校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教育管理者通過考試可以檢驗教學目標實現的情況和教學措施的效果,發現教和學兩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管理工作中的不足,針對存在問題進一步改善教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素質教育是目的,是培養什麼人的問題;考試是方法,是看人才有沒有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方法是為目的服務的,二者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總目標下是統一的。素質教育仍然要用“考試”作為檢測質量水平的重要手段。把考試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
使其為素質教育服務。那種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就應該淡化考試、減少考試甚至取消考試,這種絕對摒棄考試的做法是極端錯誤的。在落實新課改實施素質教育中應該把考試的焦點放在關注“考什麼”和“怎麼考”的問題上。
三、正確處理素質教育與考試的關系
(一)改革考試方式方法,推進素質教育進程
我們必須樹立新的考試評價觀,要使考試評價成為學校改進工作,教師改進教學,學生改進學習,提高教育質量的積極因素。目前,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考試內容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綜合、創新、合作、探究等能力的考查,已使那種單純的死記硬背不能再適應新的考試取向。同時近年高考這一“指揮棒”,也逐步反映出考試內容更加貼近課改理念,更加側重素質能力的全面考查。這些都在要求我們,考試評價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綜合利用各種評價方法全面考察學生德智體美等各個方面,並以此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進程。在宏觀上我們要把握好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是要考得“全”。德、智、體、美、勞各學科以及個性特長都得“考”,並綜合予以評價。
二是要考得“活”。首先,考試內容要靈活,盡量不考死記硬背的知識,要考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綜合運用各種知識的能力,試題要貼近生活、生動活潑,讓學生有興趣。其次,考試方式要多樣,除閉卷考試外,條件具備的今後要採取開卷、面試、實踐操作等多種形式的考試、考查。第三,不僅要考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注重過程的考核,注重學生的成長進步過程,注重學生個性、特長的發現和培養。
三是要考得“精”。考試次數不易過多,通過考試發現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提高,從而達到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二)構建綜合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們現在的考試主要是進行科學文化素質考試,這種考試對人素質的測查內容是有限的,評價廣度相對狹窄,不能完全促進素質教育目標的達成。真正要了解一個人的素質水平、評價一所學校質量的高低,除使用考試手段之外,還需要通過日常的行為表現、言談舉止進行考查,採用觀察記錄、比較分析等多種方式確定。
我們要在充分利用考試優勢進行評價的基礎上,建立以促進學生發展的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評價體系,建立有利於促進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提高的評價體系,建立有利於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教育評估的導向、監督作用,規范教學秩序,為素質教育保駕護航。
我們要構建一個學生學業質量指標體系,用以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教師教學效果及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學業水平測試只是指標體系中一個部分。這個指標體系要包含有學生學業水平指數、學生學習動力指數、學生學習興趣指數、學生學業負擔指數、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指數、校長課程領導力指數、學生品德行為指數、學生身心健康指數以及上述各項指標的跨年度進步指數等。以上這些評價內容基本上覆蓋了素質教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內涵界定的全部內容。學生學業水平指數就
可以用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學習動力指數主要以輟學率來評價;學生學習興趣指數可以用音樂、體育、美術、校本課程等開課率來評價;學生學業負擔指數可以採取學生問卷調查、召開學生座談會、每天在校時間長短、完成作業時間長短、所用教輔材料多少等來評價;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指數可以用課堂中落實課改創新、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實驗操作水平等來評價,重點考查實驗教學以及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校長課程領導力指數可以從校長定期深入課堂評課、議課,校長抓課改、抓教學方面來評價(這方面要成為考查學校教學及考核校長的重要指標,校長評課、議課、講教學的過程要和教育局同步視頻,並存儲備考);學生品德行為指數可以通過考查學校團隊活動(共青團、少先隊)、學生走進社區、走進農村參加公益活動等來評價;學生身心健康指數可以用陽光體育一小時、藝體項目2+1活動、體育測試以及校園大型文體活動等加以評價。
總之,構建綜合評價體系是一項涉及面廣、影響面寬、導向性強、意義深遠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各位教育工作者以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去積極參與、研究探討、大膽實踐。我們要對勇於探索、銳意改革的學校給予大力扶持。通過我們共同努力,早日形成和完善一套適合我縣教育實際、體現新課程理念、操作性強、導向正確的綜合評價體系,以促進教育教學改革,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使我們的教育教學盡快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使我們每名學生學業水平都能得到提高、每名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最終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升。
;⑷ 如何更高效地進行軟體測試的方法探討
From:檸檬班學習群:333782754
在實際工作中,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提高軟體的可測試性:減少並控制需求的變更;加強軟體可測試性的設計;重視並規范技術文檔的編寫。
1 減少並控制需求的變更
用戶需求可分為如下三個層次:基本需求、預期需求和擴展需求三類。其中預期需求是明示的,而基本需求和擴展需求是非明示的。所謂擴展需求是指這些特徵在用戶的期望范圍之外,並且當其存在時將是非常令人滿意的。由於種種原因,軟體的需求不確定性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軟體規模越大,研製周期越長,需求的不確定性就越大。軟體需求不確定性原因主要包括:用戶在表述需求時常常帶有不確定性與模糊性;隨著開發進程的推進,用戶對所建應用系統理解的不斷深入,對原來模糊的或非明示的需求有了新的認識,隨時會提出需求的變更;由於開發人員的領域知識的局限性,導致引發對需求的誤解;用戶需求的獲取過程與描述形式往往採用非形式化的自然語言,以及自然概念中存在的本質矛盾,使需求的規范描述發生困難。
(1)識別項目需求
識別項目需求是項目成功的關鍵,為了減少需求的不確定性,首先應充分認識確定需求的重要性,通過與用戶的溝通,使用戶能充分認識到軟體需求的變更對軟體質量、進度和成本的影響,積極參與到確定軟體需求的活動中,達到在進行軟體設計前盡量確定軟體需求的目的。同時在識別項目需求時,除了用戶明示的需求外,還需關注用戶基本需求,用戶基本需求常常體現在項目的領域知識、項目所在行業的相關標准等方面。實踐證明,開發人員對領域知識掌握的程度直接影響到項目需求的確定,開發人員通過對領域知識的積累有助於項目需求的確定。
(2)需求文檔化及需求評審
按照軟體工程化要求,用戶應該向研製方正式提交需求文檔,研製方根據用戶需求進行需求分析形成產品需求,用戶需求及產品需求均需文檔化並經過評審,以盡早發現不合理的需求。
(3)需求管理、需求變更的控制
在系統研製過程中應對需求進行管理,首先建立需求庫及需求跟蹤矩陣,在需求跟蹤矩陣中反映研製各階段工作產品與需求的對應關系,並對需求進行需求的雙向跟蹤。
(4)採用軟體需求管理工具
採用需求管理工具,可以提高需求管理工作流程的自動化程度,使需求管理可以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得到有效地推行。需求管理工具可以在整個項目生命周期內,幫助團隊有效地協作,將需求的變更信息及時傳送到團隊的每個成員,可以使跨項目團隊的所有成員都能掌握必要的需求詳細信息,並對軟體項目規劃、項目跟蹤與監督實施管理。
2 加強軟體可測試性設計
在項目設計階段應注重對軟體可測試性的設計。項目負責人可根據項目具體情況對軟體可測試性提出具體要求,對軟體注釋率、軟體模塊規模、模塊圈復雜度、基本圈復雜度、操作數的個數以及過程出口個數等進行規定,在軟體設計及編程階段嚴格按照規范執行,可有效地提高軟體測試效率。實踐證明,如果在項目設計階段不進行軟體可測試性的設計,待軟體完成後再根據可測試性要求對腔皮指軟體進行修改完善常常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同時大量修改對軟體質量也會帶來不利影響。
3 重視並規范技術文檔的編寫
技術文檔不僅是開發人員進行信息交流的手段,也是測試人員進行測試的依據。所以軟體相關文檔應描述明確詳細,組織合理,並根據需求和設計的變更及時更新。同時為了給獨立測試人員提供更多的信息,在技術文檔中可增加各軟體模塊的重要程度、重用性及測試歷史等信息,使得獨立測試人員可以合理分配精力,對重要軟體進行重點測試,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勞動,提高測試效率。
3、軟體測試方法與組織
3.1 軟體測試方法
軟體模塊級測試分為白盒測試和黑盒測試。黑盒測試注重於測試軟體的伍配功能性需求,試圖發現功握爛能缺陷或遺漏、界面錯誤、數據結構或外部資料庫訪問錯誤、性能錯誤及初始化和中止等類型的錯誤。白盒測試依賴對程序細節的嚴密檢驗,對軟體的邏輯路徑進行測試,在不同的程序點檢驗「程序的狀態」以判定預期狀態或待驗證狀態與真實狀態是否相符。在軟體測試中,常常結合黑盒和白盒兩種測試方法,相互補充。
3.2 軟體測試人員
軟體測試可由軟體開發人員、獨立測試人員或用戶進行。在組織軟體測試時,可根據不同人員的特點進行組織,使得各類測試相互補充。
軟體開發人員熟悉軟體需求及被測軟體,清楚各軟體模塊的重要程度和相互關系,了解各軟體模塊以前的測試及修改等歷史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測試;軟體開發人員和用戶交流較為方便,在測試中能夠發現與需求不一致的軟體錯誤。但是開發人員急於證明他們的程序是毫無錯誤的,是按照用戶的需求開發的,而且完全能夠按照預定的進度和預算完成,這將影響開發人員完成相關測試任務。
獨立測試人員應具備較強的測試理論水平和測試經驗,熟練掌握軟體測試工具,並知悉被測軟體的功能需求才能夠對軟體進行系統全面的測試。但獨立測試人員有時會缺乏相應領域的專業知識,主要測試依據是用戶的技術要求及開發人員在軟體研製過程中形成的文檔,一方面這些文檔中缺乏對用戶基本需求的描述;另一方面,獨立測試人員常常需通過開發人員來進行需求的理解,因此在軟體測試中有時無法發現軟體不滿足需求方面的錯誤。但這種錯誤往往從用戶角度來看是最嚴重的。同時,獨立測試人員由於對各軟體模塊的重要性及相互關系了解不深。有時會影響測試效率。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軟體完成後可提交用戶試用。用戶在試用中根據實際使用需求進行操作,其中包括各種正常操作流程和非正常操作流程。用戶試用可有效檢驗軟體是否滿足用戶需求,同時在用戶試用中對軟體的可靠性等方面也同步進行了測試。因為用戶試用方式同實際使用方式非常接近,所以通過用戶試用獲得好評的軟體基本可以滿足今後的實際使用要求。
3.3 提高軟體測試效率的方法
為了提高軟體測試效率,測試人員需要熟悉掌握軟體涉及的領域知識,了解軟體各項功能的重要程度和成熟程度,掌握測試理論和工具;用戶是驗證需求正確性的主導力量,應充分發揮用戶的積極作用。
在組織軟體測試時,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軟體測試效率:
根據不同測試人員的特點進行測試分工,單元測試應以軟體開發人員為主進行,以保證每個單元能夠完成設計的功能。在很多情況下,集成測試也可以開發人員為主進行。當軟體體系結構完成後,獨立測試機構介人;
軟體測試人員應注重與用戶的溝通,及早發現需求分析、理解不合理的問題,避免今後花費大量的資源和時間進行改正;
對於軟體開發人員,需加強測試方法的培訓,提高自我測試的效率;
在選擇獨立測試人員時,盡量選擇比較熟悉了解被測軟體相關領域知識的人員;
獨立測試人員應該在軟體開發的需求階段就參與項目的研製,以便更好地制定測試計劃、確定測試目標及編寫測試用例。通過找出項目中關鍵的模塊和出錯率高的模塊,可使測試首先集中在最重要的部分,避免發生把過多時間花費在非重要模塊的測試而沒有時間測試重要的模塊的情況;
被測軟體在測試中發現了問題,要進行有組織的分析研究,然後權衡利弊進行規范化修改,避免反復修改,反復測試;
規范軟體配置管理,通過管理及技術手段,對軟體和文檔版本進行控制,保障軟體測試的有效性。
4、結束語
實踐證明,通過提高被測軟體的可測試性,以及合理組織軟體測試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軟體測試效率。隨著軟體測試的重要性得以承認,軟體測試階段在整個軟體開發周期中所佔的比重也日益增大。為了將缺陷和錯誤消滅在萌芽之中,軟體測試將逐步發展成為軟體開發每一階段都要進行而且需要反復進行的活動。軟體測試中大量的工作是機械的、重復的、枯燥的和非智力的,但逐步加強軟體自動化測試的研究和推廣將是今後軟體產業的發展趨勢。
⑸ 常見性能測試的方法是
1.負載測試
在這里,負載測試指的是最常見的驗證一般性能需求而進行的性能測試,在上面我們提到了用戶最常見的性能需求就是「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少吃草」。因此負載測試主要是考察軟體系統在既定負載下的性能表現。我們對負載測試可以有如下理解:
(1)負載測試是站在用戶的角度去觀察在一定條件下軟體系統的性能表現。
(2)負載測試的預期結果是用戶的性能需求得到滿足。此指標一般體現為響應時間、交易容量、並發容量、資源使用率等。
2.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是為了考察系統在極端條件下的表現,極端條件可以是超負荷的交易量和並發用戶數。注意,這個極端條件並不一定是用戶的性能需求,可能要遠遠高於用戶的性能需求。可以這樣理解,壓力測試和負載測試不同的是,壓力測試的預期結果就是系統出現問題,而我們要考察的是系統處理問題的方式。比如說,我們期待一個系統在面臨壓力的情況下能夠保持穩定,處理速度可以變慢,但不能系統崩潰。因此,壓力測試是能讓我們識別系統的弱點和在極限負載下程序將如何運行。
例子:負載測試關心的是用戶規則和需求,壓力測試關心的是軟體系統本身。對於它們的區別,我們可以用華山論劍的例子來更加形象地描述一下。如果把郭靖看做被測試對象,那麼壓力測試就像是郭靖和已經走火入魔的歐陽峰過招,歐陽鋒蠻打亂來,毫無套路,盡可能地去打倒對方。郭靖要能應對住,並且不能丟進小命。而常規性能測試就好比郭靖和黃葯師、洪七公三人約定,只要郭靖能分別接兩位高手一百招,郭靖就算勝。至於三百招後哪怕郭靖會輸掉那也不用管了。他只要能做到接下一百招,就算通過。
思考
我們在做軟體壓力測試時,往往要增加比負載測試更多的並發用戶和交易,這是為什麼?
3.並發測試
驗證系統的並發處理能力。一般是和伺服器端建立大量的並發連接,通過客戶端的響應時間和伺服器端的性能監測情況來判斷系統是否達到了既定的並發能力指標。負載測試往往就會使用並發來創造負載,之所以把並發測試單獨提出來,是因為並發測試往往涉及伺服器的並發容量,以及多進程/多線程協調同步可能帶來的問題。這是要特別注意,必須測試的。
4.基準測試
當軟體系統中增加一個新的模塊的時候,需要做基準測試,以判斷新模塊對整個軟體系統的性能影響。按照基準測試的方法,需要打開/關閉新模塊至少各做一次測試。關閉模塊之前的系統各個性能指標記下來作為基準(Benchmark),然後與打開模塊狀態下的系統性能指標作比較,以判斷模塊對系統性能的影響。
5.穩定性測試
「路遙知馬力」,在這里我們要說的是和性能測試有關的穩定性測試,即測試系統在一定負載下運行長時間後是否會發生問題。軟體系統的有些問題是不能一下子就暴露出來的,或者說是需要時間積累才能達到能夠度量的程度。為什麼會需要這樣的測試呢?因為有些軟體的問題只有在運行一天或一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才會暴露。這種問題一般是程序佔用資源卻不能及時釋放而引起的。比如,內存泄漏問題就是經過一段時間積累才會慢慢變得顯著,在運行初期卻很難檢測出來;還有客戶端和伺服器在負載運行一段時間後,建立了大量的連接通路,卻不能有效地復用或及時釋放。
6.可恢復測試
測試系統能否快速地從錯誤狀態中恢復到正常狀態。比如,在一個配有負載均衡的系統中,主機承受了壓力無法正常工作後,備份機是否能夠快速地接管負載。可恢復測試通常結合壓力測試一起來做。
提示:每種測試有其存在的空間和目的。當我們接手一個軟體項目後,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選擇去做哪一種測試,這應該根據當前軟體過程階段和項目的本身特點來做選
⑹ 如何理解用500兆歐表測試電纜對地電阻,及測試方法的步驟是如何的.謝謝
1,做觸點接頭
2 然後用搖表的任何一觸電頭接觸已做好的電纜線芯,另一個搖緩孫表觸電頭連接在護套的最外層
3 用力搖表,鉛碼讀取,在換護套的其他位置,繼續搖表讀數,數據不一致,求平槐哪哪均值!
沈纜銀環集團
實習業務員
⑺ 黑盒測試的測試方法
從理論上講,黑盒測試只有採用窮舉輸入測試,把所有可能的輸入都作為測試情況考慮,才能查出程序中所有的錯誤。實際上測試情況有無窮多個,人們不僅要測試所有合法的輸入,而且還要對那些不合法但可能的輸入進行測試。這樣看來,完全測試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測試,通過制定測試案例指導測試的實施,保證軟體測試有組織、按步驟,以及有計劃地進行。黑盒測試行為必須能夠加以量化,才能真正保證軟體質量,而測試用例就是將測試行為具體量化的方法之一。具體的黑盒測試用例設計方法包括等價類劃分法、邊界值分析法、錯誤推測法、因果圖法、判定表驅動法、正交試驗設計法、功能圖法、場景法等。
等價類劃分的辦法是把程序的輸入域劃分成若幹部分(子集),然後從每個部分中選取少數代表性數據作為測試用例。每一類的代表性數據在測試中的作用等價於這一類中的其他值。該方法是一種重要的,常用的黑盒測試用例設計方法。 1) 劃分等價類: 等價類是指某個輸入域的子集合。在該子集合中,各個輸入數據對於揭露程序中的錯誤都是等效的,並合理地假定:測試某等價類的代表值就等於對這一類其它值的測試.因此,可以把全部輸入數據合理劃分為若乾等價類,在每一個等價類中取一個數據作為測試的輸入條件,就可以用少量代表性的測試數據.取得較好的測試結果.等價類劃分可有兩種不同的情況:有效等價類和無效等價類。
有效等價類:是指對於程序的規格說明來說是合理的,有意義的輸入數據構成的集合.利用有效等價類可檢驗程序是否實現了規格說明中所規定的功能和性能。
無效等價類:與有效等價類的定義恰巧相反。
設計測試用例時,要同時考慮這兩種等價類.因為,軟吵鎮件不僅要能接收合理的數據,也要能經受意外的考驗.這樣的測試才能確保軟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2)沖配劃分等價類的方法:下面給出六條確定等價類的原則。
①在輸入條件規定了取值范圍或值的個數的情況下,則可以確立一個有效等價類和兩個無效等價類。
②在輸入條件規定了輸入值的集合或者規定了「必須如何」的條件的情況下,可確立一個有效等價類和一個無效等價類.
③在輸入條件是一個布爾量的情況下,可確定一個有效等價類和一個無效等價類。
④在規定了輸入數據的一組值(假定n個),並且程序要對每一個輸入值分別處理的情況下,可確立n個有效等價類和一個無效等價類。
⑤在規定了輸入數據必須遵守的規則的情況下,可確立一個有效等價類(符合規則)和若干個無效等價類(從不同角度違反規則)。
⑥在確知已劃分的等價類中各元素在程序處理中的方式不同的情況下,則應再將該等價類進一步的劃分為更小的等價類。
3)設計測試用例:在確立了等價類後,可建立等價類表,列出所有劃分出的等價類: 輸入條件 有效等價類 無效等價類
然後從劃分出的等價類中按以下三個原則設計測試用例:
①為每一個等價類規定一個唯一的編號。
②設計一個新的測試用例,使其盡可能多地覆蓋尚未被覆蓋地有效等價類,重復這一步.直到所有的有效等價類都被覆蓋為止。
③設計一個新的測試用例,使其僅覆蓋一個尚未被覆蓋的無效等價類,重復這一步.直到所有的無效等價類都被覆蓋為止。 邊界值分析是通過選擇等價類邊界的測試用例。邊界值分析法不僅重視輸入條件邊界,而且也必須考慮輸出域邊界。它是對等價類劃分方法的補充。
(1)邊界值分析方法的考慮:
長期的測試工作經驗告訴我們,大量的錯誤是發生在輸入或輸出范圍的邊界上,而不是發生在輸入輸出范圍的內部.因此針對各種邊界情況設計測試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錯誤。
使用邊界值分析方法設計測試用例,首先應確定邊界情況.通常輸入和輸出等價類的邊界,就是應著重測試的邊界情況.應當選取正好等於,剛剛大於或剛剛小於邊界的值作為測試數據,而不是選取等價類中的典型值或任意值作為測試數據。
(2)基於邊界值分析方法選擇測試用例的原則:
1)如果輸入條件規定了值的范圍,則應取剛達到這個范圍的邊界的值,以及剛剛超越這個范圍邊界的值作為測試輸入數據。
2)如果輸入條件規定了值的個數,則用最大個數,最小個數,比最小個數少一,比最大個數多一的數作為測試數據。
3)根據規格說明的每個輸出條件,使用前面的原則1)。
4)根據規格說明的每個輸出條件,應用前面的原則2)。
5)如果程序的規升判粗格說明給出的輸入域或輸出域是有序集合,則應選取集合的第一個元素和最後一個元素作為測試用例。
6)如果程序中使用了一個內部數據結構,則應當選擇這個內部數據結構的邊界上的值作為測試用例。
7)分析規格說明,找出其它可能的邊界條件。 錯誤推測法是基於經驗和直覺推測程序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種錯誤,從而有針對性的設計測試用例的方法.
錯誤推測方法的基本思想: 列舉出程序中所有可能有的錯誤和容易發生錯誤的特殊情況,根據他們選擇測試用例。 例如,在單元測試時曾列出的許多在模塊中常見的錯誤. 以前產品測試中曾經發現的錯誤等,這些就是經驗的總結。還有,輸入數據和輸出數據為0的情況. 輸入表格為空格或輸入表格只有一行. 這些都是容易發生錯誤的情況。可選擇這些情況下的例子作為測試用例。 前面介紹的等價類劃分方法和邊界值分析方法,都是著重考慮輸入條件,但未考慮輸入條件之間的聯系,相互組合等。 考慮輸入條件之間的相互組合,可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情況. 但要檢查輸入條件的組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把所有輸入條件劃分成等價類,他們之間的組合情況也相當多. 因此必須考慮採用一種適合於描述對於多種條件的組合,相應產生多個動作的形式來考慮設計測試用例. 這就需要利用因果圖(邏輯模型)。
因果圖方法最終生成的就是判定表。它適合於檢查程序輸入條件的各種組合情況。
生成測試用例
(1) 分析軟體規格說明描述中,哪些是原因(即輸入條件或輸入條件的等價類),哪些是結果(即輸出條件),並給每個原因和結果賦予一個標識符。
(2) 分析軟體規格說明描述中的語義。找出原因與結果之間,原因與原因之間對應的關系. 根據這些關系,畫出因果圖。
(3) 由於語法或環境限制,有些原因與原因之間,原因與結果之間的組合情況不可能出現. 為表明這些特殊情況,在因果圖上用一些記號標明約束或限制條件。
(4) 把因果圖轉換為判定表。
(5) 把判定表的每一列拿出來作為依據,設計測試用例。
從因果圖生成的測試用例(局部,組合關系下的)包括了所有輸入數據的取TRUE與取FALSE的情況,構成的測試用例數目達到最少,且測試用例數目隨輸入數據數目的增加而線性地增加。
前面因果圖方法中已經用到了判定表。判定表(Decision Table)是分析和表達多邏輯條件下執行不同操作的情況下的工具.在程序設計發展的初期,判定表就已被當作編寫程序的輔助工具了.由於它可以把復雜的邏輯關系和多種條件組合的情況表達得既具體又明確。 條件樁(Condition Stub):列出了問題的所有條件.通常認為列出的條件的次序無關緊要。
動作樁(Action Stub):列出了問題規定可能採取的操作.這些操作的排列順序沒有約束。
條件項(Condition Entry):列出針對它左列條件的取值.在所有可能情況下的真假值。
動作項(Action Entry):列出在條件項的各種取值情況下應該採取的動作。
規則:任何一個條件組合的特定取值及其相應要執行的操作.在判定表中貫穿條件項和動作項的一列就是一條規則.顯然,判定表中列出多少組條件取值,也就有多少條規則,既條件項和動作項有多少列。
判定表的建立步驟
①確定規則的個數。假如有n個條件.每個條件有兩個取值(0,1),故有2n種規則。
②列出所有的條件樁和動作樁。
③填入條件項。
④填入動作項.等到初始判定表。
⑤簡化.合並相似規則(相同動作)。
B. Beizer 指出了適合使用判定表設計測試用例的條件:
①規格說明以判定表形式給出,或很容易轉換成判定表。
②條件的排列順序不會也不影響執行哪些操作。
③規則的排列順序不會也不影響執行哪些操作。
④每當某一規則的條件已經滿足,並確定要執行的操作後,不必檢驗別的規則。
⑤如果某一規則得到滿足要執行多個操作,這些操作的執行順序無關緊要。 軟體幾乎都是用事件觸發來控制流程的,事件觸發的情景便形成了場景,而同一事件不同的觸發順序和處理結果就形成事件流。這種在軟體設計方面的思想也可以引入到軟體測試中,可以比較生動地描繪出事件觸發時的情景,有利於測試設計者設計測試用例,同時使測試用例更容易理解和執行。
基本流和備選流:如下圖所示,圖中經過用例的每條路徑都用基本流和備選流來表示,直黑線表示基本流,是經過用例的最簡單的路徑。備選流用不同的色彩表示,一個備選流可能從基本流開始,在某個特定條件下執行,然後重新加入基本流中(如備選流1和3);也可能起源於另一個備選流(如備選流2),或者終止用例而不再重新加入到某個流(如備選流2和4)。
⑻ 穿行測試和控制測試的區別。如何理解這兩者的區別
一、根本區別
1、穿行測試是指追蹤交易在財務報告信息系統中的處理過程。
穿行測試:
1、確認對業務流程(包括相關書面記錄)的了解是否准確和完整。(藉助交易軌跡來追查每個交易種類的某筆交易,與此同時,確認和觀察有關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2、評價控制設計是否能及時預防或發現並糾正重大錯報。
3、確定控制是否得到執行。(穿行測試更多地在了解內部控制時運用,檢查內控是否得到相應的設計和執行)。
控制測試:
是證明過程中控制點的執行有效;樣本量與執行喊散頻率和固有風險評價相關,一般樣本量較小;測試手段除了證明控制點被執行之外,還需要證明執行是有效的,一般情況下不涉及金額、數量。執行順序一定是在穿行測試之後,實質性測試之前。
⑼ 測試方法是指測試原理還是測試過程
測試方法
自動化腳本編寫以及後期維護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投入,什麼一般來說,項目周期長、需求穩定的項目比較適合做自動化測試慧灶納
二、測試過程(包括測試階段和回歸測試)
1.測試階段
2.回歸測試(不屬於軟體測試階段)
1)定義:開發修正bug後,生成新的版本,測試需要對修復的bug以及新增的功能進行回歸測試,在測試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可以做選擇重復測試(a、覆前沒蓋修改法 b、周邊影響法 c、指辯桐標達成法),如果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需要做完全重復測試。
2)作用:確認沒有因為修改舊代碼而引入新的錯誤或導致其他代碼產生錯誤。
3)職責:a、新功能測試
b、bug的驗證測試
c、影響域分析(相關功能的重復測試)
補充:假設需要執行1000條用例,100條失敗,900條通過, 即100個bug,
10%-20%失敗率屬於正常范圍。
3.測試子活動
1)測試計劃
成果:一般由測試經理編寫 測試計劃文檔
包括以下內容:
what:測試范圍
who:人員分配
when:時間安排
測試環境、測試資源、風險評估
2)測試設計
成果:高級|資深測試工程師編寫 測試方案文檔
主要包括:描述測試方法、測試工具如何選用
3)測試實現
成果:測試工程師 編寫 測試用例文檔
4)測試執行
成果:缺陷報告、測試日報、測試總結報告
包含的活動:
a、搭建測試環境
b、執行測試用例
c、提交缺陷報告
d、填寫測試記錄
e、回歸測試
f、填寫測試日報、測試報告
4、測試模型
1)V模型
缺點:違背了盡早啟動測試的原則,周期太長
2)W模型
測試工作與開發工作並行,大大縮短了項目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