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筆運筆調鋒技巧
有關於毛筆運筆調鋒技巧,詳細介紹如下:
1、捻管轉筆:捻管是一種比較簡單的調整方法虧宏,很簡單。如果筆鋒的位置不對,轉一下毛筆,筆尖的位置自然就變得正常了。但是通過轉動筆管的方法來調整筆鋒,速度比較慢,一筆一轉是很耽擱事的。同時,寫一筆就轉動一下,在寫到豎鉤的時候,筆頭容易擰起來。
3、推管調鋒:初學者做不到下筆即轉時,可以試試推管調鋒。以拖地為例,當拖把條朝向左邊時,要使拖把的布條朝右,只需要往左邊推一下拖把桿就可以。在用毛筆時也是如此,寫橫時,頓筆後往右上一推,朝向左上方的筆鋒就能向左下轉至水平方向來了。所以除了用運腕或者捻管這些小動作來調鋒外,還可以用推筆桿的方法銷笑冊來調整筆鋒。
2. 寫毛筆字的中鋒行筆要求
在毛筆字中如何隨時調整為中鋒用筆???
如何在行筆中調節筆鋒為中鋒筆鋒調節,這是書法訓練的一個基本功。一般來說有兩種方法:一是提,在提筆的過程糾正筆鋒,顏真卿的楷書就是這種寫法。二是轉,在書寫的過程中輕輕轉動筆桿,使其由側鋒變成中鋒,這個要難一點。據說劉墉就是用這種方法,有時甚至把筆都轉掉了,呵呵。當然,這種調鋒技巧要在實踐中不斷的去體會、練習,要做到熟能生巧。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老師常說,要把字寫好,首先要過技法關。技法最重要的是筆法,一個人如果筆法掌握不了,練字枉費功夫。那麼什麼是筆法,鬧扒脊它包括哪些內容,又如何掌握筆法呢?我們請中國書協會員梁德水先生就這一問題作答。
筆法,顧名思義,就是講用筆的方法,包括執筆法、運筆法等。
掌握執筆法是進入書寫階段的第一步,提筆寫字即要對執筆法有一定的把握,對於執筆法這里不再贅述。
書法最重要的是講究運筆之法,我們稱之為用筆法。有人將用筆法分解為起筆法、行筆法、收筆法等,較繁瑣。章祖安先生將用筆要領歸結為兩個字:用鋒。所謂能用筆,就是能「用鋒」,體力轉化為筆力,即轉化為用鋒之力。
那麼如何用鋒呢?
一、要學會中鋒用筆。也就是筆鋒始終在線條中間運行,這樣寫出的線條既圓潤又厚實,即前人所講如屋漏痕、錐畫沙的效果。中鋒用筆首先執筆要穩,行筆要靜(這里的靜,不是靜止,是指行筆要神情專注,凝神靜氣)。出現偏鋒及時調整,不然即使是中鋒,寫出的線條也容易扁薄。所以,中鋒用筆在筆法中占重要位置。等到中鋒用筆熟練了,也可用側鋒、逆鋒等書寫,以求線條有所變化。
二、要學會提按用筆。提按之法能表現出書寫者對毛筆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技巧,可以說對用筆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指用筆能提得起來,既要有往下壓筆的力量,更要有往上提的力量,提也要力到筆鋒,不可如強弩之末。按,最能體現用筆的力度,但控制不好,一味下按,往往使線條粗鈍,形成墨豬。有人下筆就用筆肚,按筆有餘,提筆不足,書寫起來僵、結、板,這是對提按筆法缺少體會與實踐的結果。關於提按用筆及產生的筆力效果,我們在以後的問答中再講。
三、要學會調鋒。筆鋒在書寫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不及時調鋒,便會出現偏鋒、絞鋒、散鋒等現象,這樣既影響線此猜條的質量又給運筆帶來很多困難。所以在行筆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進行筆鋒的調整,使之達到中鋒用筆。怎樣進行調鋒呢?一方面,我們要注意筆鋒的不同變化,靈活把握筆鋒的提按使轉;另一方面,要仔細體會筆鋒在行進中所產生的力量感,以表現線條質量為目的進行筆鋒調整。要表現遲澀、徐疾、燥潤等不同的感覺,就要求我們對筆鋒的使轉進行不同的把握與調整。
有人寫字不知用偏鋒,往往寫一筆或一字便在硯邊調整一下,不知一擒一縱快速反應而調鋒。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作字須提得筆起,稍知書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轉折頓挫輒自偃者,無擒縱故也。『擒縱』二字,是書家要訣。有擒縱方有節制,有生殺,用筆乃醒,醒則骨節通靈,自無僵卧紙上之病。」這段話對我們用鋒很有作用,我們要在書寫過程中反復體驗、思索。
學書的過程,就是對筆法把握、熟練的過程,只有把這一關過了,才能達到運筆如指、游刃液滲有餘的境界。筆法的把握,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我們只要認真學習前人和當代書家好的用筆經驗,加上刻苦練習,一定能夠掌握筆法技巧。
3. 書法創作中,中鋒的運筆有何秘訣
這里介紹兩個要點。一,行筆過程中,執筆要與紙張呈垂直角度,只有垂直才能中鋒行筆。
二,筆畫在起筆時要有頓橋輪漏筆的小動作。
需要說明的是,執筆不可能時時刻刻與紙張保持90度的垂直關系,但這里要求盡量做到垂直。所以執筆方法很重要。
另,起筆的時的頓筆小動作也敏爛非常重要,它的作用是將起筆時的側鋒調成中鋒。桐中功力深厚的書家,常常看不出有頓筆的痕跡,但初學者要學會頓筆的筆法,這對中鋒行筆非常重要。
4. 在毛筆字中 如何隨時調整為中鋒用筆
筆鋒調節,這是書法訓練的一個基本功。一般來說有兩種方法:一是提,在提筆的過程糾正筆鋒,顏真卿的楷書就是這種寫法。二是轉,在書寫的過程中輕輕轉動筆桿,使其由側鋒變成中鋒,這個要難一點。據說劉墉就是用這種方法,有時甚至把筆都轉掉了,呵呵。當然,這種調鋒技巧要在實踐中不斷的去體會、練習,要做到熟能生巧。
5. 什麼是中鋒,什麼是側鋒,側鋒轉為中鋒的用筆方法
中鋒就是用筆是中間用力,側鋒就是側邊用力,轉的話就類似於:從右往左,或者從左往右。
6. 毛筆書法如何將側鋒調整成中鋒,旋轉筆桿調
第一種方法,轉指,即用手指惗動筆桿來調整。
現代有部分人持此種觀點,本人不太同意。
原因:經典鬧鬧的執筆方法做不到捻管,只有用三個手指執筆,捻管才會較輕松。
且筆桿不能太粗。
第二種方法:轉腕。通過調整手腕襲核來調鋒。
這種方法是可行的也是正確的,但遺憾的是,具體動作究竟是怎樣的很難用語言來描述,雖然古人頗多論述,但還是讓人看得雲里霧里。
教樓主一個方法自己去體會:在紙上畫大點的圓圈,讓筆保持中鋒,注意自己的手腕、手臂、手型是怎麼變化的,相信會有所體會。
註:指運和腕運不是孤立拍彎掘的,應該是手腕為主,手指同時也有細微的調整動作。
7. 中鋒的運筆方法
中鋒運筆,就是讓筆鋒在點畫中運行。這種運筆方法,是用筆的中心法度。清代重光在「青筏」中說:「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劣之根,斷在於此。」誠搏簡然,中鋒是書法運筆中的主要法度,故至今書法在用筆以中鋒為尚。
中鋒運筆,由於起倒提按遣筆用鋒之變易,所以,會出現形跡不同的點畫、表現出剛柔曲直、縱橫轉運的意趣。若腕側管,有礙中毫的重心,使之鋒正。根據前人的經驗,腕豎則鋒正,正則四面鋒住,縱得出,收得緊,拓得開,按得下襪拆,提得起,筆勢則有基好褲往來,筆鋒則能自有回互,鋒才能保住中鋒
8. 書法怎樣調鋒
1、要注意筆鋒的不同變化,靈活把握筆鋒的提按使轉;
2、要仔細體會筆鋒在行進中所產生的力量感,以表現線條質量為目的進行筆鋒調整;
3、要表現遲澀、徐疾、燥潤等不同的感覺,就要求對筆鋒的使轉進行不同的把握與調整。
書寫過程中用中鋒、側鋒、露鋒折轉自如,按筆提筆不倒鋒,不散鋒等,都是通過筆鋒才能完成的。
所以,筆鋒在書寫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不及時調鋒,便會出現偏鋒、絞鋒、散鋒等現象,這樣既影響線條的質量又給運筆帶來很多困難。所以,在行筆的過程中要時刻進行筆鋒的調整,使之達到中鋒用筆。
(8)毛筆字運筆方法如何轉中鋒視頻擴展閱讀:
書寫中常見的幾類書體:
1、篆書;
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2、隸書;
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3、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4、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5、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9. 毛筆運筆方法視頻
關於用筆的幾個問題
1. 什麼是用筆?
用筆就是指筆尖在紙上寫出點畫的活動過程。
2. 怎樣用筆?
用筆的要訣,只有「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八個字,意思是說無論點、畫、撇、捺等任何筆畫,都得有去有來,不可只去不回,也就是起筆要用「折鋒」(逆鋒),收筆要用 「回鋒」。
3. 什麼叫「鋒」?
筆尖捻開捺扁後,在陽光下
照看,近尖處有一段透明的部分,這就是 「鋒」。筆的彈性由 「鋒」決定,鋒越長彈性就越強。寫字時筆尖在紙上一按即倒,一提即直,這就是「鋒」起的作用。
10. 行、草、隸書是不是也要這樣寫?
隸書必須這樣寫,其轉折過程同楷書是一樣的,只是更誇張些,其它類推。行書、草書則不必完全這樣寫。
11. 行書、草書怎樣寫?
楷書是一筆一筆寫的,所以每筆都可以逆筆回鋒。行書、草書則不然,行書有時兩筆連寫,有時三筆連寫,草書連寫的更多,因此不必要也不可能像楷書那樣每筆都逆筆回鋒。一般說來,凡相連的起筆、落筆(包括連接上、下字的),可不必道筆回鋒; 單起的還是要逆筆回鋒。但由於行書、草書比楷書要靈活流動,所以我們在法帖里往往看不出逆筆回鋒的痕跡,這就是所謂 「意到筆不到」
10. 怎麼樣才能筆走中鋒
元代書家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雲:「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用筆乃書法之本,這個亘古不變的根本,便是中鋒行筆,然吾學書年余,終不得其解,經征詢他人及查閱資料,恍有頓悟,於是作一簡論,以慰同道。
一、中鋒用筆前提
1、正確執筆:
唐太宗論執筆法:「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要求執筆要正,所謂「正」是說:動筆前筆桿於三維空間內與四方垂直,利於運動時筆鋒向各方出發。運筆後為保證「萬毫齊力」的用墨效果,筆桿反向傾斜於走筆的方向,但筆桿和筆鋒指向構成的縱向平面仍垂直紙面。即筆桿在縱向垂直於紙面的平面內方向傾斜,越出此面為病。
2、立鋒走筆:
立鋒走筆是讓「筆鋒時刻站立著行走」。就是利用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使、轉等筆法,以及筆鋒的自然屬性:彈性,達到每一次轉換筆勢和走向時,都把筆鋒調整到沒有任何方向,保持筆鋒的相對中正,為下一步的中鋒運筆創造條件。
3、恰當用筆
根據不同書體確定用筆的程度和分寸,即書寫時使用幾分豪。將毛筆「筆鋒至筆肚」間距離平均劃分為三等份,一等份為一分豪,二等份為二分毫,三等份為三分毫。通常:瘦金體用一分豪,歐、柳用二分毫,顏體用三分毫。做到書寫時下筆與用力的恰當。
二、中鋒用筆方法
清末書家楊守敬在論及中鋒用筆時,提出「八面出鋒」,是謂中鋒的妙語,道破了神秘筆法的玄機。中鋒用筆的方法便是「鋒出八面」:根據不同筆畫的不同走向,使用不同毛筆的鋒面。
如何能做到鋒出八面?此乃「中鋒用筆」的關鍵。
1、鋒面劃分
將筆鋒的平面走向,粗略分為八個方向,即八面。書寫時採用的不同的面,而非單一採用某一、兩面。
2、中鋒用筆
書法任何筆畫皆從「點起」或叫「點出」,從側鋒落下形成的「點」轉化為行筆的中鋒是講述的重點。
方法一:捻管轉鋒(紙張平面范疇內運筆)。
調峰時保持筆尖位置不變,通過手指轉動筆桿調整筆鋒走向。「橫、提」逆時針轉動筆桿,「豎、撇」順時針轉動筆桿,促使筆肚與行筆走向同。「捺」畫不用轉動。此過程走筆使用的鋒面,與起筆點畫使用的鋒面相同。此法優點是:轉換方便,容易掌握。缺點是:由於不停轉動筆桿,影響筆力和速速,筆法也顯單一。
以長橫畫為例。起筆用A面向右下做頓,用C面切出斜邊做點,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逆時針捻動筆桿,使A面轉向右邊,用A面中鋒行筆。
其它筆畫書寫方法理同(略)。
簡單的說,就是切筆後側鋒帶筆,然後轉動筆桿走向想去的方向。簡稱:點,帶,轉。
方法二:提筆折鋒(紙張空間范疇內運筆)。
落筆成點後將筆鋒原地略提,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迅速「頓筆折鋒」向走筆的方向。「橫」折向正右,「豎」折向正下,「撇」折向左下,「捺」折向右下。從而達到採用不同的鋒面中鋒走筆。此法優點是:用筆有力,轉換迅速。缺點是:提筆的程度難以把握,容易出現類似橫畫筆頭出尖或落肚的現象。
以長橫畫為例。起筆用A面向右下做頓,用C面切出斜邊做點,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於點畫原處(不離開點畫)略提筆,再迅速頓筆折筆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鋒行筆。
其它筆畫書寫方法理同(略)。
簡單的說,就是提筆後使筆鋒沒有任何方向,然後再頓筆折向想去的方向。
方法三:腕轉調鋒(紙張平面范疇內運筆)。
利用腕部的靈活轉動,保持筆尖位置不變,不用提筆原地將筆鋒向外(筆桿倒向懷部)或者向內(筆桿倒向反之)推送,讓筆肚回到筆畫中間,筆鋒自然變化成中鋒走向。「橫、提」筆鋒向外(或上)推送,「豎、撇、捺」筆鋒向內(或下)推送,從而達到採用不同的鋒面中鋒走筆。此法優點是:行筆干凈有力,轉換迅速。缺點是:行筆開始部分容易形成側鋒用筆。
以橫畫為例。起筆用A面向右下做頓,用C面切出斜邊做點,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自點畫原處向外(右上)推送筆鋒,讓筆肚回到筆畫中間,促使筆鋒自然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鋒行筆。
其它筆畫書寫方法理同(略)。
簡單的說,就是保持鋒尖位置不變,略提後按著筆圍著鋒尖畫圓,利用手腕運動轉向想去的方向。
本人向書家推薦後兩種中鋒用筆方法。
方法四:衄挫調峰法(紙張平面范疇內運筆)。
衄有筆鋒上下、左右來回揉動、轉動的意思,挫有筆鋒突然逆勢而行或筆鋒向上或向左輕輕一擠為行筆快速轉向做准備。即運筆的過程中,橫畫用指關節靈活地使筆鋒不斷上下微微提按揉動,豎畫讓腕左右來回微微提按扭動或提按轉趯。
方法五:翻筆調鋒法(紙張平面范疇內運筆)。
即讓筆鋒從一面直接翻向走筆的相反的另一面。
三、筆法書理總論
啰嗦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本人也不會,所以眾位客官只能是理解理論多加練習。總之,筆法的「王道」是中鋒用筆,側鋒輔之,用筆的方法是鋒出八面,調鋒的手段是學習的關鍵(內行稱功夫)。
外行說道,誤人子弟,勿怪為盼。
中鋒行筆有兩大困難要克服。
一、克服行筆側偃。
筆鋒受壓太重的時候行筆,筆肚接觸紙面且被筆桿拖著走,是很難使點畫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因此,中鋒行筆要避免側偃。書學兩大派別,都對此有共識。
但是,是否必須讓筆尖聚攏於筆畫中央來行筆,兩派的要求不一樣。帖學,董其昌:「發筆處便要提的起筆,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之語。」意思是盡量提起筆,讓筆尖在筆畫中央行走。碑學,包世臣:「蓋筆向左迤後稍偃,是筆尖著紙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鋪紙上亦。」很明顯和帖學不一樣。——兩派行筆有所不同,書寫的效果也不一樣,帖學的中鋒行筆效果多為「清挺遒勁」,碑學的中鋒行筆效果多為「蒼茫渾厚」。——但是,兩派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不讓筆鋒側偃又能力透紙背。
二、克服使轉時的偏側。
為什麼在轉折的時候會出現偏側,寫幾個字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也懶的說了,又不是視頻解說......
怎麼克服這個困難?主要的辦法有四:
1、分筆法。
也就是一筆分成兩筆寫的意思。比如橫折豎,寫完橫,斷筆,再寫豎。六朝碑版楷書大多如此,唐楷偶為之。於右任許多字的轉折之筆都是分筆寫的,有時候連勾都是。
2、提按法。
此法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分筆法的快寫,只是分的不明顯。這個方法需要彈性稍好的筆,寫起來很輕快。寫行楷、行書(特別是唐以前的行書)中用的最多。王羲之的字就是這個方法。
3、頓挫法。
頓,很好理解。挫的意思,古人是這樣說滴:「挫者,頓後以筆略提,使筆鋒轉動,離於頓處......」離於頓處的意思不是斷筆,後面的「......」是我省略了一大堆文字,其意思無非是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轉也好,直也罷,啄也行!比如柳公權的字以及米字都是這個方法,唐楷以後也基本都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