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炒出好茶
制茶工藝
萎凋:
使葉質柔軟,可塑性大,便於造形。
作青:
搖青與堆置交替進行,由搖青與晾青兩個過程所組成。
搖青:
將萎凋的茶葉放在竹篩內,來回篩動,使葉片邊緣經過摩擦,葉緣早缺碰細胞受損,經攤置失水,葉中多酚類在霉的作用下,漸漸氧化,形成茶葉特有的品質。
鐵觀音宜重搖,延長作青時間;搖青5~6次,使葉緣成硃砂紅色,葉中呈黃綠色(半熟香蕉皮)。
搖青過程中,組織因振動而增加細胞吸水力,莖梗的水分往葉脈、葉片輸送,香味及可溶性物質輸送到葉片,水分由葉片蒸發,搖青後葉子恢復舒張狀態,稱為「還青」。還青後靜置晾青,水分繼續蒸發,又呈萎凋狀態,經過5~7次搖青、晾青交替進行,葉片呈綠葉紅邊,狀如湯匙狀,外觀硬挺,手感軟,散發出濃郁桂花香,即為作青的適度。
搖青先輕後重,以免梗葉折斷造成死青。
晾青時間先短後長,攤青先薄後厚。
作青室溫25℃左右為宜,相對濕度80%左右。
殺青:
是利用高溫處理新鮮的茶葉,使之變軟,保持綠色,並失去一部份水分,便於揉捻。
溫度:280~300℃。
目的:利用高溫殺死青葉中的催化霉,使沒失去活性,保持葉片綠色,借熱化學反應,消除葉中青臭、苦、澀味,轉化為具有花香醇味的殺青葉。
揉捻:
茶葉含水量60%為宜,適於整形;提高葉溫,揉捻可塑性增強。
悶堆:
將鍋炒的茶葉,堆積蓋布悶黃。
發酵:
決定茶葉色、香、味品質的關鍵。
發酵由揉捻開始,因揉捻的壓力作用,葉細胞受損,多酚類霉促氧化受損,聚合加速進行,而開始發酵。
發酵溫度初期32℃~40℃。後期15℃~18℃。
發酵初期氧化速度大,要充分供氧,室內宜通風良好。
乾燥:
第一階段:蒸發水分,制止促霉作用,失水快,含水量60%左右降至47%左右,利於除去異雜氣味,提高溫度,增加通風量。
第二階段:整形(揉捻),含水量降至18%左右。
第三階段:足干,含水量5%左右。
乾燥溫度80℃~130℃左右。
現代制茶過程
採摘:
採摘是用食指與姆指挾住葉間幼梗的中部,藉兩指的彈力將茶葉摘斷,採摘時間以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三時前較佳,不同的茶採摘部位也不同,有的采一個頂芽和芽旁的第一片葉子叫一心一葉,有的多采一葉叫一心二葉,也有一心三葉。目前則另有單人式、雙人式採茶機,可利用機械採茶,既省力且快速。
日光萎凋:
採摘下來之茶菁須於日光下攤曬,或利用熱風使茶菁水分適度蒸散,減少細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並除去細胞膜之半透性,而胞細中各化學成分亦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發酵作用的進行,攪拌後攤平於笳藶上。
炒青:
茶青萎凋至適當程度即以高溫炒青破壞葉中酵素活性停止發酵的繼續進行,並可除去鮮葉中的臭青味,而鮮葉亦因水分的蒸散而便於揉捻。
揉捻:
將炒青後之茶葉置入揉捻機內,使其滾動並形成捲曲狀,由於受到揉壓,因此遂有部分汁液被擠出而粘陸談附於表面,如此在沖泡時便可很容易地溶解於茶湯之中,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
一樣。
團揉(烏龍茶製法):
團揉是以布巾包裹茶葉使其成為一圓球狀,再以手扮灶工或布球揉捻機來回搓壓,並不時將茶葉攤開打散以散熱,團揉過後的茶葉茶身將更為緊結而形成半球形或球形茶。
渥堆(普洱茶製法):
一般茶青製作到揉捻已算告一段落,剩下的只是乾燥,但「後發酵茶」在殺青、揉捻後有一堆放的過程稱為「渥堆」,也就是將揉捻過的茶青堆積存放,由於茶青水分頗高,堆放後會發熱,且引發了微生物的生長,就因為熱度與微生物關系,使茶青產生了另一種的發酵,茶質被「降解」而變得醇和,顏色被氧化而變得深紅,這就是所謂的「普洱茶」。
乾燥:
乾燥是利用乾燥機以熱風烘乾揉捻後之茶葉,使其含水量低於百分之四,利於貯藏運銷,通常為了能使內外乾燥一致,常採用二次乾燥法,先使其達到七、八成乾燥,然後取出回潮,再進行第二次的乾燥。
緊壓:
緊壓就是把製成的茶蒸軟後加壓成塊狀,這樣茶就被稱為「緊壓茶」,除便於運輸、貯藏外,蒸、壓、放的過程中也會為茶塑造出另一種老成、粗獷的風味。
蒸:
使茶再多熱受潮。
壓:
利用茶葉本身的膠質使葉子緊密連結在一起,穩定了往後陳放期間受潮、陳化的速度。
放:
繼續緊壓前一些成分的降解與陳化,使茶質變得更醇厚。緊壓茶的陳放年份是決定市價很重要的因素,當然陳放的品質也很重要。
緊壓的形狀有圓餅狀、有方磚形、有碗狀、有球狀、有柱狀...等,緊結程度也所不同,有些緊壓茶只要用手一剝就可以剝開,有些緊壓茶就非得用工具不可。緊結的程度也會影響陳放的效果,緊結程度高者,陳放的效應慢,茶性顯得結實,緊結程度低者,陳放的效應快,茶性顯得豪放。
精製
茶青經過萎凋、發酵、殺青、揉捻、乾燥等製造工序(不發酵茶略前二項,後發酵茶在揉捻後增加渥堆)後製成茶稱為「初制茶」,這樣的茶品質並不穩定,不能就此推出市面,否則放一段時間後容易變質,這變質不是說喝了會壞肚子,而是其欣賞價值會降低。初制茶必須再經過精製的過程,茶才算完全製成。
茶的精製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高級茶的精製:
這里所謂的高級茶是指人工採摘,或雖機器採摘,但經人工撿過,這樣的茶製成後,除篩掉細末撿掉粗片,以及葉茶類的枝葉分離外,最重要的是放幾天以後的再干,也就是前面曾說的覆火,芽茶類用低溫乾燥,葉茶類可用高溫乾燥,但也以90℃為上限。
普及型茶葉的精製:
這類茶在當代幾乎都是機器采青,製造過程也大量仰賴自動化設備,初制完成後,必須經過篩分(篩分成粗、中、細不同的外形大小)、剪切(將太粗的葉片剪成所需的規格)、拔梗(挑掉茶枝)、整形(使外觀更加規格化)、風選(將細末粗片吹掉)、覆火(再一次乾燥)等過程。
後發酵茶的精製:
後發酵茶分成渥堆乾燥以後散形與再經緊壓的塊狀茶,這些茶的精製是指陳放。這些茶若只是粗製完成,其欣賞價值不高,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陳放,這里所說的長時間的陳放是指五年、八年,二十、三十年,茶質才提升至另一境界。陳放要在乾燥陰涼無雜味的地方,不是使用抽真空冷凍的方法,而是自然地陳放在空氣中,需要包裝、防塵、防潮但透氣。增加溫度濕度可以增快陳放效果,但成品的品質低劣。其它茶類也有陳放老茶的做法,那是在成品茶以後的處理方式,可見本網站加工單元的說明。
加工
茶到了精製之後,己是品,可以包裝上市了,但為了使茶更加多樣化,可以拿來做些加工。
加工可分成熏花、焙火、摻和、陳放等四個方式加以敘述。
熏花:
茶有個特性,就是很會吸收別的氣味,如在油漆的地方,茶快會有油漆味。我們就利用它的這種特性,讓它吸收我們喜歡的花香,如我們將茉莉花與之拌在一起,它就會吸收茉莉花的香而成茉莉花茶,將桂花與之拌在一起,它就會吸收桂花的香而成桂花茶……等。花是要新鮮的花,而且是含苞待放的花,因為幹了的花是不香的。但拌以新鮮的花,茶葉不是會受潮嗎?所以在熏過花後還要再干一次。那花干要不要篩掉呢?依花干是否尚有效用而定,如茉莉花干已無滋味上的效用,可以篩掉,留一些在茶內只是點綴一下而已。桂花則不一樣,乾燥過的桂花尚有滋味上的效用,所以桂花茶是不篩掉桂花乾的,而且沖泡時還要將桂花干平均摻入一些。熏多久呢?八小時左右,這里所說的熏只是將花與茶依一定比例(如百分之二十)拌在一起而已,並未加熱,但花與茶與拌在一起後會發熱,太熱時還要翻拌一下使其散熱(謂之通花)。熏花又有人寫成窨花,花茶也有人叫作香片。
熏花是可以多次進行的,因為如果只是熏一次,香氣並未入里,沖泡一次、二次後就沒有花香了。改善之道可以再熏制一次,也就是在再干後,重新拌入另一批新鮮的花朵,再重復製作一次,這樣製成的茶就稱為雙熏花茶,如果還嫌不夠,還可以再重復熏制一次,那就是三熏花茶了。但大家得記住,我們是在喝茶,只是藉花襯托茶味而已,所以制茶老師父會提醒我們:「七分茶,三分花」。
什麼茶配什麼花有沒有一定準則?沒有,但一般人會考慮相不相配的問題,如茉莉花與桂花,比較起來茉莉花較年輕,桂花較成熟,所以我們會用清茶或綠茶熏茉莉花,用凍頂或鐵觀音熏桂花。
焙火
如果我們想讓製成的茶有股火香,感覺得比較溫暖一點,可拿來用火烘焙。焙火輕重也會造成不同的風味,焙火輕者喝來感覺比較生,焙火重者喝來感覺比較熟。我們從外觀上如何看出焙火的輕重?焙火輕者,顏色較亮,焙火重者,顏色較暗,這顏色包括茶乾的顏色與沖泡後茶湯的顏色。在發酵時我們談到過:發酵愈輕,顏色愈綠,發酵愈重,顏色愈紅。焙火所影響的是顏色的深淺,也就是明度的高低,焙火愈重,明度愈低,焙火愈輕,明度愈高。
在品飲的口感上有何差異呢?喝輕焙火的茶有如吃清蒸清炒的菜,喝重焙火的茶有如吃紅燒的。對身體的效應有何不同呢?喝不焙火的茶比較寒,喝焙火的茶比較不寒,茶是性寒的食物,焙火可以讓它不那麼寒,但不致於產生熱的效果。
一般我們所謂的生茶與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茶青採得愈成熟,揉捻愈重發酵愈多,也是偏熟的幾個因素,茶青愈嫩、揉捻愈輕、發酵愈少,則是偏生的幾個因素。所以要判別那一種茶比較熟,就分析焙火、茶青、揉捻與發酵四個因素,偏熟因素多者就是較熟。
包種茶的製造過程可分為粗製及精製二部份,茶葉完成乾燥的步驟過程時稱為茶葉之粗製,其製品稱為粗製茶或毛茶,由粗製茶再經過篩分、揀剔、烘焙等步驟方可稱為精製茶。
其中烘焙對部份發酵茶而言其主要目的有二:
1.降低茶葉的水分含量,以減緩茶葉品質變劣的速度。是改善或調整茶葉的香氣滋味及茶湯水色,以補救粗製過程中的缺陷並將茶葉調製成迎合市場需求的品質。
2.對部份發酵茶類的包種茶及烏龍茶而言,烘焙是決定香氣與滋味的重要關鍵,正確的烘焙方法可顯著提高茶葉品質與價值,但烘焙也是最難提摸的加工程序,烘焙的效果受粗製茶的季節、產地、加工技術、新陳、條索、烘焙器具、熱源、溫度高低、時間長短等影響均甚劇。
以下敘述幾點烘焙茶葉的基本經驗法則。
溫度高低:
溫度高低是決定茶葉品質的主要因子,當溫度升高時,茶葉中的水分逐漸蒸發出來,而後香氣伴隨著水分蒸發出來,大部分香氣成分中的芳香精油類沸點均在150
度以上,因此烘焙的溫度應在150度以下,通常以不超過110度為宜。通常較粗老的茶葉需較高的烘焙溫度以藉焦糖產物掩蓋粗老茶葉的粗菁味;細嫩茶葉則溫度不可太高,而延長時間以使茶湯滋味轉甘醇而香味又能適當發揚為原則。
再烘焙時間長短:
同樣溫度下較嫩的茶葉耐火力較弱,烘焙時間宜縮短,反之較粗老的茶葉耐火力較強,烘焙時間需較長;粗製茶發酵程度較充足者,耐火力較弱,時間要縮短,反之要延長;外形緊結的茶葉耐火程度高,需較長的再烘焙時間,反之則縮短時間。
茶葉含水量的差別:
茶葉再烘焙的原因之一是要使茶葉中的含水量降低,因此含水分多的茶葉,烘焙溫度要提高、時間要延長。同時烘焙的環境若較潮濕,亦需注意提高烘焙溫度或時間。
茶量多少的關系:
因茶並非良好的傳熱導體,因此含水量高、條形緊結的茶以薄攤為宜,若攤放過厚,亦造成悶變。
補火:
補火是茶葉裝箱運輸前的重要程序,若是茶葉乾燥程度夠則不需要。補火使用的溫度通常不可太高,時間亦不可太久,以免影響原先制茶的香氣及滋味。一般而言,焙火程度低的茶不可超過90度,較次級的茶亦不可超過110度。
摻和:
摻和就是把喜歡而且可以摻的食物與紅茶拌在一起,如把洛神花切碎了與紅茶摻在一起,如把洛神花茶,把薄荷切碎了清茶摻在一起,就成了薄荷茶。將食用香料摻入茶中的做法也稱為摻和,如加入蘋果香料而成蘋果茶,加入檸檬香料而成檸檬茶。摻和茶必須把摻和的物品標示出來,若摻了增加茶葉甘度與香氣的物質而不標示,只說該茶又甘又香,那就違反了食品標示法。到目前為止,各類茶的香氣尚無法以人工合成的方式製造,所以若是某種茶像極了茶種花或某種食品的香,那就要懷疑是否摻了人工香料。茶的甘也不會一喝就很凸顯,而是所謂的回甘,若是喝了馬上感受甘味,而且很強烈,也應該懷疑是否摻入人工甘料。
陳放:
陳放就是把茶買回來放,放個一年、五年或更久,使茶性變得更加醇和。陳放一年者是屬於短期陳放,目的只在降低茶的青味與寒性,多利用於綠茶或不焙火的茶類,這類型的陳放要特別要求乾燥。陳放三、五年以上者是屬於中期陳放,目的是要改變茶葉的品質特性,使其在原有基礎上變得醇凈而少刺激,多利用於輕火以上的葉茶類。十年以上者是屬於長期的陳放,目的在改變茶葉的風格,使之產生老茶的另一股風味,多利用於輕火以上的葉茶類與後發酵茶。
陳放要在陰干無雜味的地方,包裝的要求是防潮不透光,但不要抽真空不要冷藏。濕度高的時候不要開封,不要常開封,受潮後要再干,再乾的方法依茶的種類選擇低溫乾燥或高溫乾燥。茶的品質寧可高一些,因為陳放的時間是高價的;一開始的焙火程度不要太高,否則以後變化的空間不大。
包裝:
把茶包裝成使用時需的大小與型式,而且做好商品標示,是利於茶葉品質與銷售的做法。
小茶包:
第一類的茶商品包裝成可以直接沖泡的小茶包,浸泡所需濃度後把小茶包提出丟棄。這種包裝源起於碎形紅茶,因為碎形茶才可以上機器自動裝填自動包裝,由於這類包裝確實方便了喝茶,所以不久即擴展到花茶與烏龍茶類,但必須利用細碎的茶葉或特意將之剪切成角狀,這種作法很不利不發酵與部分發酵茶的品質,所以普及度不大。這幾年有了大轉機,只要茶葉揉成較緊結的球狀,而且枝葉都以分離,可以有機器自動裝填與包裝,產生所謂立體袋茶或原片茶包的新型小袋茶,這種包裝方式大大方便了部分發酵茶與不發酵茶的飲用。
小包裝:
第二類的茶商品包裝是小包裝,將茶以100公克、300公克、600公克等不同的份量裝於罐內或袋內。這類包裝有人加以抽真空,或抽真空後再沖以氮氣,甚至於綠末茶還要求在攝氏0度以下保存。這類包裝方式是針對短期飲用的情況,如果是可以陳放的茶葉,也就是陳放後品質不致劣變的茶葉,不必抽真或充氮包裝,開封後也不必放冰箱冷藏,只要在包裝上提醒消費者使用後應防潮防異味防陽光即可。
大包裝:
第三類的茶商品包裝是大包裝,將茶以三台斤、五台斤或一公斤的量以罐裝的方式銷售。這類包裝是針對陳放的目的而來,所以茶葉必須處理到可以陳放的狀況,這時的棈制處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葉茶類枝葉分離。罐子的耐用度要高,防潮防光效果好,罐口緊密度適中,防潮但能透氣。
包裝上標示除商品標示法所要求的項目外,最好能將茶葉的狀況作一番敘述,包括茶名解說與茶性解說,茶名解說就是一般的商品名稱,如龍井、清茶...等,茶性解說包括:發酵(如不發酵、輕發酵、中發酵、重發酵、全發酵、後發酵)、揉捻(如輕揉捻、中揉捻、重揉捻、緊壓)、焙火(如不焙火、輕焙火、中焙火、重焙火)、注(如熏茉莉花、調蘋果香、2000年春、1995年存)...等。
各類茶的製造過程
綠茶:
鮮葉>殺青>揉捻>乾燥>綠茶
殺青方式:1.加熱殺青
2.蒸氣殺青
乾燥方式:
1.炒干(炒青):長炒青——長條形的炒青綠茶
扁炒青——外形扁平光滑
圓炒青——外形呈圓形顆粒狀
特種炒青(細嫩炒青)
2.烘乾(烘青):普通烘青——通常用來熏制花茶
細嫩烘青
3.曬干(曬青):加工成緊壓茶
紅茶:
鮮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紅茶
發酵:
發酵是製造紅茶的關鍵,又稱『渥紅』,因葉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劑『多酚氧化霉』,這種霉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所以紅茶不經過殺青,所以霉保持了高度的活性。另外茶葉中含有一類叫做『茶多酚』的無色物質,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霉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份溶於水,變成紅色的湯,一部份不溶於水,累積在葉片中變成紅色,紅茶的紅湯紅葉即如此形成的。
分類:1.小種紅茶:紅湯紅葉,有松煙香,為似桂圓湯。
熏焙:茶葉薄攤於竹篩中,地上堆松材,以明火燃燒,使茶葉吸收大量松煙香味。
2.功夫紅茶:發酵至葉色變銅紅才能烘乾,掌握火溫烘至甜香濃郁才是優質產品。(1875年後才有此製法)
3.紅碎茶:揉捻時用機器將葉片切碎,成顆粒形碎片。
紅茶製法於綠茶之後,約1650年前後才有。
青茶(烏龍茶):
鮮葉>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初揉>初烘>包揉>復烘>乾燥>青茶(烏龍茶)
屬半發酵茶,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的茶類。1855年前後才有此種製法。
白茶:
鮮葉>曬干(或用文火烘乾)>白茶
採摘細嫩茶葉,葉背多白茸毛的茶葉,加工時不炒不揉,使白茸毛在茶外表完整的保存下來。
1.銀針:又稱白毫銀針。
2.白牡丹:採摘一芽二葉,萎雕後直接烘乾,葉背呈白色,葉面銀色,形似牡丹而得名。
3.貢眉:採摘一芽二三葉。
4.壽眉:製造時先經抽針,抽摘出之茶芽做銀針,其它葉片制貢眉,製造時使葉緣微捲曲,完整的保留葉背的白茸毛,葉片似老壽星的眉毛而得名。
白茶性涼,具退熱降火之功
黃茶:
鮮葉>殺青>揉捻>悶堆>乾燥>黃茶
黑茶:
鮮葉>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黑茶
黑茶由於原料粗老,加之製造過程中一段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多呈暗褐色,故稱黑茶。
以上各種茶,因品質特徵各有不同,加工方法也千變萬化,一般有初加工與精加工之分;初加工的產品一般稱為毛茶(或初制茶),將毛茶加工成為精製茶或成品茶。
將各種毛茶或精製茶,用香花熏制後得到的產品稱為花茶。
毛茶經蒸汽處理,在模中壓成各種形狀,稱為緊壓茶。
花茶:
將毛茶與花一層層的堆放,經過幾個小時,待茶葉吸收了花香之後,將茶葉與花分開,分別烘乾之後,再將花朵加到茶葉中即是花茶。以茉莉花為例:50公斤茶葉,大約配15~40公斤的茉莉花。
茶譜中記載,茉莉、玫瑰、薔薇、蕙蘭、蓮、桔、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制茶工序詞解
茶青:按制茶要求從茶樹新梢上採下的芽葉,包括新梢 的頂芽、頂端往下的第一、二、三、四葉,俗稱 茶青、生葉或青葉。鮮葉通過加工而成為沖泡飲 料用的茶葉。
發酵:發酵的實質是茶葉中所含有的酶類,發生氧化的過程;泛指各類茶葉在不同條件下因內含物發生變化 而引起的色變過程。萎凋:鮮葉脫去部份水分及促使葉內化學成分變化的工 序。鮮葉失去一定量的水份後,葉質變得柔軟,呼吸作用加速,產生熱量,葉細胞膜透性提高, 酶的活性增強,會發生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
悶黃:悶黃是黃茶類加工工藝的特徵,是形成黃湯黃葉品質特點的關鍵工序。從殺青開始到乾燥結束,都可 以為茶葉的黃變創造適宜的濕熱條件。
搖青:烏龍茶初制工藝中的特殊工序,亦稱「做青」。 做青是將 脫水適度的葉子,放在水篩或搖青機 內,使葉子回轉運動,促使葉緣受摩擦,破壞葉細胞組織,茶多酚物質發生酶性氧化和縮合,使 這一部份的葉子變紅。
渥堆:黑茶製作中決定黑茶品質特徵的關鍵工序,又稱後發酵。茶葉在含有一定水分、溫度、氧氣和適當條 件下,經過一定時間的堆積,內含物發生系列變化 ,使茶葉醇和,粗青氣消失。
殺青:殺青的目的是:用高溫破壞鮮葉中氧化 的活性 ,阻止茶多酚的酶促氧化以及葉子內含物質不必要的變化。
茶葉中氧化酶的活性,在70℃以上才被破壞,使葉溫迅速達到70℃以上,是殺青技術的關鍵。高溫使葉質變軟,便於揉捻,促進香氣的形成。
乾燥:茶葉初制的最後一道工序,乾燥後即成毛茶。乾燥 溫度、投葉量以及操作方法,是保證茶葉最後獲 得優良品質的重要技術。
揉捻:用人力或機械的摩擦力把葉子揉緊成條,並破壞 部份葉組織的工序,使乾燥後的茶葉外形緊結,用水沖泡時茶汁易泡出。
窨制:使鮮花與茶坯按比例拼和並均勻混和,利用茶坯的吸附特性,在一定溫度下,花香隨著水分的逐漸蒸 發而被茶葉吸收,是花茶特有的加工工序。
以氣蒸壓:緊壓茶特有的再加工工序,採用高壓蒸氣將茶蒸軟,放在模盒內壓製成不同形狀的團塊茶。
Ⅱ 女人提升氣質的方法
1、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是否得體,除了小時候受父母影響,上學時受老師教育的影響,更多的則是來自自己的所見所聞,內心的體會,多讀一些文學、史學、哲學方面的書,可以使自己更了解這個世界,遇事不慌,處事震驚。
2、運動,瑜伽、國標、跑步都是不錯的選擇,長期堅持可以使我們更健康,更有力量,接人處事呈現出一個好的精神狀態。
3、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上要注意,每餐的攝入量,遵循早飯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的原則,睡覺一定要早睡早期的,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使我們的狀態更飽滿。
4、旅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有時間有機會的話還是要多去不同的地方看看,體會不同的風土人情,使自己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多方位思考。
5、衣服搭配:簡約大方的,衣服合體,與自己的外形像搭配,比較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去商場試。找到自己的風格。
有氣質的女人
有人說過,要對一個不漂亮的女人作評價,如果她還算知書達理,可稱之為「有氣質的女人」。幸與不幸,我經常得到這樣的褒獎。不過,我自信擁有氣質。
有氣質的女人從不對時尚發高燒。時尚總是為女人披上小資、BoBo、中產等外衣以博芳心,而有氣質的女人對這些富而堂皇的名稱的溫度永遠是36`C——不冷不熱、不溫不火。決不會削足以適之或狂熱以追之。千萬不要認為她不解風情,有氣質的女人會從時尚中冷靜地發掘適合自己的因素。或者屏棄時尚,而崇尚自我,誰說這又不是一種時尚呢?有氣質的女人懂得如何裝扮自己。看似平常,稍不注意就會從眼前飄然而過,但當你止步注目,總是有一些看似不經意的雕琢會讓你細細品味。看有氣質的女人的衣著就如同看日本文學——一碗清澈見底的水,品過之後才知道裡面是加了鹽的。
有氣質的女人鍾愛音樂。不是讓自己看似某一類人而附庸風雅。聽音樂就象呼吸空氣一樣自然,並且不可缺少。當大多數人爭先恐後地要沖入「神秘園」時,當每條大街上都有馬修 -連恩的低吟時,有氣質的女人總會莞而一笑。彷彿想起了兒時吃過的水泡飯——現在已經不會再用它來充飢了。她知道如何加強自己的營養。如果把聽音樂比喻成吃飯,晚宴通常是鄭重的:正餐是《圖蘭朵》,卡拉絲或者波提切利演唱的歌劇片段做背景音樂。如果要有酒那就要《蝴蝶夫人》——濃烈的味道象一杯苦艾酒,雖說使眼淚忍也忍不住,但讓人心甘情願地去感受。飯後的甜點不妨來一點格里格的鋼琴小品,輕柔抒情的琴鍵敲遍全身,在每一處都印上靜謐的音符。於是,我——一段婉約的樂章——在華燈初上之時,演奏著幻想。如同花兒綻放。
有氣質的女人愛書。正是因為有書的浸染,才有溫潤、雅緻的女人。女人的抬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流動著書的氣韻。書與女人相映成輝。睿智的你,總能感受到她與詩經中的哪個女子相象,或是誰的化蝶在她撲朔迷離的眼睛中再生。盈滿暗香的她,比唐詩淺,又深於傳說。有氣質的女人是一道風景,你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要是你才情出眾,志趣相投,才有幸與之結得梅蘭之交。與有氣質的女人共事,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只覺心脾清涼靜謐,所有惡俗的濁氣侵入不得只能流離於九霄雲外。有氣質的女人就是一本好書。她不會任人翻閱,也不是每個人都讀得懂。
有氣質的女人懂得生活。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煩惱、焦慮、失望……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潘多拉的盒子里跑出來,伺機侵佔我們愜意的心。凡塵中的你是不是被攪得焦頭爛額了呢?而有氣質的女人會先把它們塵封,暫時「生活在別處」。待到心平氣和、神清智明時在殺一個漂亮的回馬槍。「詩意地生活」是她恪守的准則。所以,她總是生活的詩意盎然。清晨醒來,摘一朵白雲放在衣袋裡,於是一天的心情都會輕盈曼妙。即使工作繁忙她也能忙裡偷閑,適時地放飛心情:窗下的小草終於鑽了出來;滴在紙上的墨跡象一隻小狗;晚霞的色彩變幻莫測,想不出由哪些顏色來調和;雪花飄下來的時候一點秩序都沒有,隨意改變著方向……正是因為有這些小亮點,日子才不會陰沉。
有氣質的女人可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答理起生活來秩序井然,又別有情趣。如果時間允許,會做一頓豐盛的晚餐。一邊聽著花腔女高音的歌劇唱段,一邊在廚房煎炒烹炸。收拾停當後,一幅色香味俱佳的油畫躍然於桌上:燭光搖曳,格子檯布與蘭印花磁碟映襯出的典雅色調忽濃忽淡。觥籌交錯,暗香浮動。細心品味的不只是菜餚,還有心情——吃飯不再是件簡單的事情。
Ⅲ 普洱茶怎麼泡才能泡到完美
很多茶友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在茶莊喝茶喝到一款茶很好,但買回家自己沖泡時喝不出當時的滋味和感受。除被騙外,重要的是泡茶技法。一個懂得泡茶技法的人會泡出茶的真性味,能提升茶的品味,特別是普洱茶。如何才能泡出好的普洱茶呢?談談我的心得與茶迅擾友們共勉。
普洱茶的沖泡同樣離不開擇水、選具、投茶量、水溫和浸泡時間。太多的因素造就了普洱茶的萬般變化,造就了普洱茶沖泡的特殊性,也造就了普洱茶的獨特魅力。如果沒有掌握好沖泡技法,自然也難得其味而難入其巧昌逗門,也就談不上領略普洱茶的神奇魅力了。
一、掌握茶性
要真正泡好普洱茶,體現出各款普洱茶的真性味,要使普洱茶的滋味和口感提升,確不是件易事,原因在於普洱茶的復雜性。普洱茶從選料、加工到儲存變數很多,例如,原料來自哪個茶區,是易武、勐海、還是臨滄,是否拼配?選用哪些區茶的、幾級原料拼配?拼配比例又如何?是古樹茶、台地茶還是野放茶?儲存地、儲存時間……
從包裝紙、內飛,這些可以告訴我們原料產地、出廠日期等方面的信息,還要了解茶品等級、用料規格等。
以古樹茶為例,當你手中茶品為臨滄古樹茶,則投茶量宜少不宜多,浸泡時間宜短不宜長,因為臨滄茶的生態環境和條件以及茶種造就了臨滄古樹茶剛猛濃烈的茶性。若為易武古樹茶,投茶量和浸泡時間可相應增加,因為易武古樹茶以香揚、水柔、湯甜而聞名。
如果拿到有一定年份、貯存良好的熟茶,投茶量不用多,年代較長的,則應以略高的水溫醒茶。若是新茶,新茶苦味略重,如果是機器揉捻,力量較大,茶內水溶物溶解較快,故而投茶量和水溫就要相應略減。
沖泡普洱茶決不能「以不變應萬變」,以一種泡法應對不同的茶是不對的。沖泡是個變化的過程,要結合茶的內質情況調整沖泡手法,變化沖泡節奏。雖然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茶的內質。但是,普洱茶外觀辨認同樣十分重要,直接關系沖泡器具的選用、投茶量、水溫控制、節奏把握等,是沖泡普洱茶之前的一個必須環節。另外,觀察外形還可以判斷茶品是否具備飲用價值。判斷為劣質的茶品(如聞之有刺鼻異味者),就無需再進行沖泡了。
二、普洱茶的外形評定
普洱茶的外形評定,主要是孝賣通過看(外觀)、聞(香氣)、捏(松緊)等手段,對茶品進行初步的評定。一般情況下,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定:
1、新生茶
茶性上很接近綠茶,沖泡中要避免出現「熟湯味」,因而水溫要略低,出湯要快。關鍵在於把握好其原料特徵,如茶樹品種、茶區特點、樹齡、級別、生態等。原則上滋味濃強的水溫略低,浸泡時間要短,滋味清淡的則相反。
2、新熟茶
正常情況下,新茶與老茶相比,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茶湯不夠透亮,香氣不夠純正,滋味不夠醇厚,而且常帶有一些令人不是很愉快的感覺,比如:「堆味」和較重的苦澀味等,並且新熟茶的水浸出物溶解很快,所以要盡量做到揚長避短,通過高溫洗茶去雜味,略降溫沖飲,沖泡節奏略快以避免苦澀味和「醬湯」狀。完整地沖泡品飲新茶(從濃到淡到無味),可以確定茶的貯存價值,判斷其是否有潛力。
3、老茶
老茶一般要求高溫醒茶、高溫沖泡。相對來說老生茶投茶量要低於老熟茶,而沖泡水溫老熟茶要略高。對於許多老生茶,在泡與泡的間隔開蓋,使葉底稍稍降溫後再續泡,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不妨試試。歷經多年時光的沉澱,有的老茶因貯存不當而雜有異味,可通過高溫和多次洗茶來盡量排除。
4、條索的松緊程度
一般而言,較緊結重實的茶投茶量要較小,而沖泡水溫略高,水溫度可以充分醒茶。緊結茶一散開,溶解速度就會很快,所以投茶相對要少。對於有些年份的緊結重實的茶要注意控制沖泡的節奏。讓茶休息,你會驚喜地發現,一杯好茶又在手中。
5、粗老、細嫩程度
較細嫩普洱,如(宮廷普洱)不耐泡,多可用「留根沖泡法」,以保持其滋味的穩定性,水溫也要適當控制,避免「煮茶」,尤其要杜絕高溫、多次、長時間洗茶而導致茶內有效成分的無謂流失,失去品味和飲用價值。粗老茶因內含物減少則要大大增加投茶量,延長沖泡,可採用高溫沖泡,甚至煮飲。
6、發酵的程度
發酵過度的茶葉滋味淡,需用沸水沖泡,並延長浸泡時間,反之則出湯要快,否則就濃如醬湯難以入口。
7、勻齊整碎度
茶葉較碎,其浸出物溶解也快,投茶量要相對少,出湯相對要快。
8、儲存情況
好的原料、好的加工、好的儲存,這樣的茶品是最好沖泡的,濃淡總相宜,怎麼泡都好喝。
若儲存中略有問題,如稍有雜味,則可適當增加洗茶次數。若是茶品因儲存不當發生了變質,就算是貴的茶也都不具備品飲的價值了。
三、解茶
對於緊茶而言,大部分茶友習慣於現開現喝。這樣很方便,也可以盡量保持茶品形狀方面的較完整信息。解茶要領在於避免硬撬,要從邊緣鬆散處入手,減少斷碎茶的產生,也減少在干茶留下橫七豎八的劃痕。
壓制特別緊的青沱。將其放入干凈無異味的竹木小瓶子內蒸至略松軟,用於凈棉布包裹,撮散,晾乾,放入砂罐或瓷罐中待用即可。
四、醒茶
醒茶就是在沖泡前給予茶葉更好儲存空間,顯其真味。一般來說,陳年普洱茶以及香氣較高的茶較適合瓷罐醒茶,新茶及香氣較低沉的茶則適合用紫砂罐醒茶。
緊壓茶:由於各個部位的陳化速度不同,採用現開現喝的方法就可能出現茶湯滋味單一和不穩定的情況,因此,可以先將緊壓茶解散混合,儲存一段時間,使其陳化更為均勻後再沖泡。
散茶:散茶往往用塑料袋,這樣會對其後發酵產生影響。此外茶葉在儲存中也常會吸收其他氣味。這就需要將其換置到一個更好的空間中,才能還原其真性味。
選水
沖泡茶品離不開水,水為茶之母,茶因水而發,水質好壞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茶湯品質的高低。古人十分講究用水並留給後人用水五字真言「清、活、輕、甘、冽」。
普洱茶用不同的水來沖泡會顯出不同的特質,或香或厚,或甘或滑,或兼而有之,很是引人入勝。當試到最能彰顯茶性之水時,心情是極舒暢的。因此不少朋友醉心於尋水,還總結出許多貯水、養水的「獨家秘方」,如:洗沙法、石養法、陰貯法,用什麼沙、什麼石、什麼陶,如何貯,又用什麼取水……不勝枚舉,有簡單易行的,也有玄而又玄的,總是趣味無窮,讓人津津樂道,這也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
選具
沖泡普洱茶,用紫砂壺或蓋碗均可,而以寬者優,因寬具更醒普洱,更孕陳香之故。
紫砂壺因其特有的保溫性、透氣性、吸附性能使茶湯更具有醇和順滑,倍受茶友推崇,沖泡生茶最為適宜。
用蓋碗沖泡,不失真,不走樣,原汁原味,能突出茶湯之優缺點,作評審和鑒定茶品時,必用蓋碗。
另外還需要玻璃公道杯一個,用以展示和欣賞普洱茶千變萬化茶湯之美,或是「橙黃」,或是「青綠」,或是「琥珀紅」,或是「寶石紅」,當然碰到渾濁發暗的茶湯時也就可以作為判斷其品質的了。
品茶杯內胎為白瓷的大品茗杯是最好的選擇,普洱的品飲注重茶湯的順、滑、醇、甜,所以不妨稍大口的品飲,同時白瓷杯也利於襯托湯色,便於觀賞。
對於陌生的茶,建議選擇蓋碗沖泡。蓋碗沖泡可真實地體現茶品的優缺點,對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後就可以決定採用何種(修正)泡法了。當你無意泡了劣質、變質的茶品時,蓋碗不吸味不吸水的特徵也讓你不必擔心茶具被「污染」了。
五、沖泡過程
普洱茶沖泡過程的把握遵循一個簡單朴實的原則,投茶量大,濃度就高;水溫高,可溶物溶解得就快,所以出湯就快,滋味就濃;浸泡時間越長,溶解的物質也就越多。要沖泡好普洱茶,品味到它的真性味來,決非易事,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本經書念到老,這都緣於普洱茶的萬般變化。在沖泡過程中,必須結合所泡之茶的內質(香氣、湯色、滋味、葉底)來調整沖泡手法和沖泡節奏,所以普洱茶的沖泡過程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頗可玩味。
投茶量:這個是相對的問題,根據飲者的飲茶習慣、飲者人數、沖泡用具大小等相對而定。一般而言,生茶較熟茶少,新茶較老茶少,細嫩者較粗老者少。
洗茶:首先,干茶無論是散茶還是緊壓茶,都可能有不同程序的緊結,甚至結塊,洗茶(溫潤程序)有助於茶葉的均勻舒展,更好的發揮茶性。其次,由於普洱茶加工製作要經過很多環節,加上自然界的一些不可控因素,普洱茶難免沾染上灰塵或雜質,洗茶是必要的。再者,對於老茶,由於經歷了更多的時空旅行,洗茶尤不可少。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洗茶,將更進一步、也更真切而准確了解茶品,若確定是已發生變質的壞茶,就根本不用入口了。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洗法,視情況而定,總的原則就是:透出茶香。
水溫:沖泡普洱茶的水溫相對要高,針對具體茶品進行調節。
選料細嫩的茶品(大葉勐海之巔普洱),水溫95度左右即可,陳年普洱需要高溫沖泡,沸水溫壺及壺外追溫都可有效提高沖泡溫度。也有特例:有些陳年普洱,通過水溫80度左右的水較長時間的浸泡,茶湯也顯得相當醇和。這種方法適合於香氣略遜、但茶味純正的普洱。
每一泡對水溫的控制把握,也要根據內質感覺而有細微調整。比如,葉底不勻有花雜、出湯特別快、茶湯較濃的,在後續沖泡時都可稍降一點溫。粗老茶可用煮茶法。
用不同水溫的水沖泡老茶會有不同的風格:高溫,出香,溫度略低,滋味稍勝。因為水的最高溫度與當地大氣壓有關,所以,同一泡茶,在廣東和在雲南沖泡,滋味、香氣都會有差異。
沖泡節奏:指浸泡時間和沖泡頻率。除去沖泡環境、飲者人數等外部因素,沖泡節奏要根據茶品品質來決定。比如:陳年好普洱茶應加快沖泡頻率以保持壺內高溫;香氣好而質弱的茶品略增加浸泡時間舒緩頻率。
六、選擇恰當的沖泡技巧
當你苦悶於不能沖泡出茶品的真性味時,不妨針對其優缺點,嘗試變換沖泡的技藝,往往在琢磨的過程中就會有驚喜收獲了。
干底泡法:也就是類似烏龍茶的泡法,每泡茶湯盡出,不留茶根。這樣泡的特點是,可以很好的欣賞一道茶的水路變化,看是否耐泡,體驗每一泡茶湯不同的湯色、香氣、滋味等等的變化。
留根泡法:即洗茶後自始至終將泡開的茶湯留一部分在茶壺里,不把茶湯倒干。一般採取「留二出八」或「留半出半」。留根悶泡法能調節從始至終的茶湯滋味,使其每一泡的變化不那麼突兀。
煮泡法:這種泡法適用於選料較粗老的茶品,例如,經過輕度潮水工藝的粗老茶。煮泡法若採用西式玻璃器皿,即可以看到水滾茶漂的動感畫面,也可以欣賞茶湯的色彩如何一絲一縷沁潤開來的過程,可以增加不少樂趣。若採用帶有少數民族色彩的陶瓷那又一番風味了。
特別沖泡法:有些高香而質弱的茶品沖泡特別,以高溫快速洗茶一道,第一泡略悶結合「留根泡法」,後續沖泡則快進快出。
修正法:稍有雜味而內質較好的老茶品,洗茶及前兩泡可以高溫處理,後續沖泡則以大幅降溫悶泡處理;質優而香氣、湯色不足的新茶品,洗茶高溫略悶,沖飲時高溫且節奏加快。
其實,泡茶最好的技藝是愛上普洱茶,被它的萬般變化深深吸引,並在探究的過程里獲得無窮樂趣。能做到「心茶合一」的境界,你就一定會泡出好茶。
作者:王霞(洗心坐忘普洱茶藝師、高級茶藝師)
Ⅳ 學茶藝知識。
沏茶步驟
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鑒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溫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
高沖
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沖」。
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首旅滲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
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托一並放置客人面前,是為敬茶。
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品茶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嘗,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
編輯本段茶量控制
沏茶方法
沏茶要將每種茶不同的風格表現出來,不只是自私地把它泡來喝,有了這樣的心情,才有辦法與茶為友,很客觀地欣賞茶的美。
從小壺茶練起。小壺茶的沏茶方式,是茶道基礎課程中常練習的沏茶法。小壺茶法要求層面比較多,地區間、個人間在做法風格上的變化也比較大。
時間關系
泡茶時茶葉放置量、浸泡時間與水溫是決定茶湯濃度的三大要素,茶量放得多,浸泡時要短,茶量放得少,浸泡時間要長。這時如果水溫高,浸泡時間宜短,水溫低,浸泡時間要加長。
茶葉放置量要考慮茶葉的外形與粗細的程度。一般常看的茶葉外形,就泡茶角度言之,可分為下列三類。
特密級
如劍片狀的龍井、煎茶、劍狀的龍井、煎茶、針狀的工夫紅茶、玉露、眉茶,球狀的珠茶,碎角狀熏花香片等。
次密級
如揉成球狀的烏龍茶、肥大帶絨毛的白毫銀針、纖細膨鬆的綠茶等。
膨鬆級
如包種茶、白亮烏龍、葉形粗大的碧螺春、瓜片等。
假設第一泡欲浸泡一分鍾得出適當濃度茶湯,那特密級只要放1/5壺量即可,次密級要放1/4壺,膨鬆級放六、七分滿。第二道以後看茶葉舒展狀況與品質特性決定增減的時間,以下數項是應考慮的因素:
揉捻成捲曲狀的茶,第二道、第三道方完全舒展開來,所以浸泡時間往往需鎮汪要縮短。
揉捻輕、發酵少的茶,可溶物釋出的速度很快,所以二、三道後濃度緩慢,必須增加更多的時間。
重雕萎凋、輕發酵的白茶類如白毫銀針、白牡丹,可溶物釋出緩慢,浸泡時間應延長。
細碎茶葉可溶物釋物出很快,前面數道時間宜短,往後各道的時間應增加得更多。
重焙火茶可溶物釋出的速度較同類型茶之輕焙火者為快,故前面數道時間宜短,往後愈多道增加愈多的時間。
普洱茶、沱茶等之緊壓茶視剝碎程度與壓緊程度調整時間。細碎多者參考第四條,緊結程度低者參考第一條,緊結程度高者;慢慢泡,慢慢舒展,時間宜長,並依舒展速度調整之。
將茶湯倒出後;若相隔時間長(如10分鍾以上),下一道浸泡的時間應斟量縮短。若屬二、三道的茶,可溶物釋出量正旺,縮短的程度還要加大。例如緊揉成球狀的高級烏龍茶若第一泡浸泡一分鍾即得所需濃度,放置10分鍾後沖泡第二道,幾乎無須等待,沖完水,蓋上壺蓋,就可以將茶湯倒出。前一道茶湯未完全倒干,留下來的茶湯也會影響下一道茶的濃度。
泡茶時,置茶量最好適當,寧願少也不要太多。一般來說,第二泡過後,茶葉就會膨脹到九成以上。所以,控制置茶量,盡量不要泡到滿出來,而需要將壺蓋下壓的狀況。
以烏龍、鐵觀音、金萱來比較。金萱膨得最凶,鐵觀音次之。生熟來說,熟茶膨脹的倍數較小。如果泡包種,因包種茶成條索狀,不管是用什麼品種製成,茶葉膨鬆,要放多量。
一般而言放滿壺,而且如果覺得泡出來濃度不夠(包種茶沖泡時間因為發酵、烘焙度低,所以前四泡盡量不要超過40秒),置茶量就應增多。方法有二:
置茶時,用小茶棒將茶葉攪松,再置茶,這樣茶葉就可以放多一點。
置茶時用手將茶葉稍微捏碎,置放的茶葉就會多一點,雖然比較方便,但是,茶葉捏碎的大小不一定,會影響沖泡出來的滋味。
白毫烏龍的沖泡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類似包種茶的置茶方式,沖茶時,溫度要降低,否則容易有澀味。
一種是置茶量者脊少,可以用高溫直沖,因為溫度高,所以溶解出的種類就會比較多,一般用於優良的白毫烏龍,瓷器蓋杯或茶娘,但是滋味比較不那麼濃稠。
兩種的置茶量差不多相差20~30倍。
綠茶例如龍井,置茶量不應太高,一般用蓋杯泡,置茶量從一層到四層。沖泡溫度低,一般可用二次降溫法:將開水先沖到一個杯子(可以用茶海),在將水沖到蓋杯中。
同樣是烏龍,同樣是包種,但是不同批的茶葉的膨脹度不一樣。21世紀手採茶,採摘茶葉時間比以往提早個幾天,所以茶材比較嫩,沖泡完將茶葉放在口中嚼就可以分辨出,膨脹的倍數也比較大。
時間控制
第一道浸泡的時間,最好能在一分鍾以上,因為茶葉各種可溶於水的成分比較有機會釋出,這樣得出的茶湯比較能代表該種茶的品質。如果時間太短,如三、四十秒,可能只有部份的物質溶出,較難反應該種茶的真面目。所以國際鑒定茶葉的標准杯泡法,浸泡時間多在5~6分鍾,希望將茶葉的內質盡量溶出。以便評總成績。
第一道浸泡的時間要在一分鍾以上,那濃度太高、太低怎麼辦?以「置茶量」來調節。這樣得出來的「置茶量」在數泡後,茶葉舒展開來還不至於擠在壺內伸展不開,即使舒展率最高的茶類亦如此。茶葉擠在壺內太密,會有悶味,影響香氣品質,如炒菜放了一大鍋,不容易將茶炒好。那什麼不幹脆放少少的,如鑒定杯的泡法?這在「小壺茶」是不實際的,因為放太少,泡一、二道就要換一次茶葉,不方便。
在「溫度與泡茶的關系」中曾提過,若欲降低茶湯苦味,可降低泡茶用水的溫度改善之,若欲減少澀感,可縮短浸泡的時間,或降低水溫,但為達到所需濃度,若採取增加用量的途徑,那當然會違背上述「浸泡時間」的原則,這屬技巧的應用,目的在掩飾茶葉的缺點。
前面曾提過,浸泡的時間最好在一分鍾以上,但若遇到揉捻成球狀的茶,舒展率非常大,第二、三道浸泡的時間非縮短不可時怎麼辦?這時由於已經浸泡過,各種成分釋出的能力較強,時間縮短一些無妨。
除了浸泡的時間外,停泡間的間隔時間的也很重要,將茶湯倒出後,若相隔時間長(如20分鍾以上),下一道浸泡的時間應斟量縮短,若屬二、三道茶,可溶物釋出量正旺,縮短的程度還要加大。例如緊揉成球狀的高級烏龍茶,若第一道浸泡一分鍾即得所需濃度,放置20分鍾後沖泡第二道,幾乎無須等待,沖完水,蓋上壺蓋,就可以將茶湯倒出。前一道茶湯未完全倒干,留下來的茶湯也會影響下一道茶的濃度。
依上述「置茶量」,第一泡大約浸泡一分鍾可以得出適當的濃度,第二道以後要看茶葉舒展狀況與品質特性增減時間,以下是幾項考慮的因素:
揉捻成捲曲狀的茶,第二、三道才完全舒展開來,所以浸泡時間往往需要縮短,第四道以後才後逐漸增加浸泡的時間。
揉捻輕發酵少的,茶可溶物釋出的速度很快,所以第三道以後濃度增加已趨緩慢,必須增加更多的時間。
重萎凋輕發酵的白茶類,如白毫銀針、白牡丹,可溶物釋出緩慢,浸泡時間應延長得更多。
細碎茶葉可溶物釋出很快,前面數道時間宜短,往後各道的時間應增加得更多。
重焙火茶可溶物釋出的速度較同類型茶之輕焙火者為快,故前面數道時間宜短,往後愈多道應增加愈多的時間。
時間控制
普洱茶、沱茶等之緊壓茶應視剝碎程度與壓緊程度調整浸泡時間:細碎多者參考上條(D)款;緊壓程度低者參考上條(A)款;緊壓程度高者,茶葉因浸泡才逐漸鬆散,所以時間宜長,並依舒展速度調整之。
間隔時間的影響
將茶湯倒出後,若相隔時間長(如20分鍾以上),下一道浸泡的時間應斟量縮短,若屬二、三道茶,可溶物釋出量正旺,縮短的程度還要加大。例如緊揉成球狀的高級烏龍茶,若第一道浸泡一分鍾即得所需濃度,放置20分鍾後沖泡第二道,幾乎無須等待,沖完水,蓋上壺蓋,就可以將茶湯倒出。前一道茶湯未完全倒干,留下來的茶湯也會影響下一道茶的濃度。
編輯本段濃度
練習時可每一道留下一杯茶湯,檢測自己一壺茶泡了四道、五道以後,茶湯濃度是否控製得穩定。後面幾道茶湯顏色微微加深是正常的現象,若是同樣的湯色滋味反而會顯得不足。
編輯本段浸泡時間
第一道浸泡的時間最好能在一分鍾以上,因為茶葉各種可溶於水的成分比較有機會釋出,這樣得出的茶湯比較代表該種茶的品質,如果時間太短,如三、四十秒,可能只有部分的物質溶出,較難反應出該種茶的真面目。二、三道茶以後,茶葉已被泡開,較無此顧慮。
時間茶量
第一道浸泡的時間要在一分鍾以上,那濃度太高、太低怎麼辦?
用「置茶量」來調節。這樣得出來的「置茶量」在沖泡數道後,茶葉舒展開來還不致於擠在壺內伸展不開,茶葉擠在壺內太密,會有悶味,影響香氣品質。那為什麼不幹脆放少一點呢?
計時法
控制茶葉浸泡的時間,可以使用向前讀秒的定時器,憑直覺判斷容易有誤差。但盯著定時器看,好等時間一到趕快把茶倒出,也顯得太不可愛了。沏茶還是要用心,時鍾只是輔助的工具。
水溫控制
水溫的需求
沖泡不同類型的茶需要不同的水溫:
編輯本段溫度
浸泡的時間是隨「置茶量」而定的,茶葉放得多,浸泡的時間要短,茶葉放得少,時間就要拉長。可以沖泡的次數也跟著變化,浸泡的時間短,可以多泡幾次,浸泡的時間長,可以沖泡的次數一定減少。
泡茶水溫與茶湯品質有直接關系,這「關系」包括:
口感上,茶性表現的差異:
如綠茶用太高溫的水沖泡,茶湯有如嬰兒般活的感覺會降低,白毫烏龍如用太高溫的水沖泡茶湯有如女性般嬌艷、陰柔的感覺會消失;鐵觀音、水仙如用太低溫的水沖泡,香氣不揚,陽剛的風格也表現不出來。
可溶物釋出率與釋出速度的差異:
水溫高,釋出率與速度都會增高,反之則減少。這個因素影響了茶湯濃度的控制,也就是等量的茶水比例,水溫高,達到所需濃度的時間短,水溫低,所需時間長。
苦澀味強弱的控制:
水溫高,苦澀味會加強,水溫低,苦澀味減弱。所以苦味太強的茶可降低水溫改善之,澀味太強的,除水溫外,浸泡的時間也要縮短。為達所需的濃度,前者就必須增加茶量,或延長時間;後者就必須增加茶量。
什麼茶用什麼水溫沖泡易得出高品質的茶湯?
可區分為三大類說明:
低溫(70℃~80℃):
用以沖泡龍井、碧螺春等帶嫩芽的綠茶類與黃茶類。
中溫(80℃~90℃):
用以沖泡白毫烏龍等嫩採的烏龍茶,瓜片等采開面葉的綠茶,以及雖帶嫩芽,但重萎雕的白茶(如白毫銀針)與紅茶。
高溫(90℃~100℃):
用以沖泡采開面葉為主的烏龍茶,如包種、凍頂、鐵觀音、水仙、武夷岩茶等,以及後發酵的普洱茶。這兩類偏嫩采者,水溫要低,偏成熟葉者,水溫要高。上述烏龍茶之焙火高者,水溫要高,焙火輕者,水溫要低。
泡茶用水是先燒到100℃再降到所需溫度?或是需要多高的水溫就燒到所需溫即可?這要看水質是否需要殺菌或利用高溫降低某些礦物質與殺菌劑而定,如果需要,先將水燒到100℃再降到所需溫度,如果不需要,直接加溫到所需溫度即可。因為水開滾太久,水中氣體含量會降低,不利香氣揮發,這也就是所謂水不可燒老的道理。
編輯本段水溫影響
溫壺與否:
置茶之前是否將壺用熱水燙會影響泡茶用水的溫度,熱水倒入未溫熱過的茶壺,水溫將降低5℃左右。所以若不實施「溫壺」水溫必須提高些,或浸泡的時間延長些。
溫潤泡與否:
所謂溫潤泡就是第一道沖水後馬上倒掉,然後再次沖水,浸泡後得出飲用的第一道茶。第一次沖水倒掉的過程稱為溫潤泡(不一定要實施),這時茶葉吸收了熱度與的濕度,再次沖泡時可溶物釋出的速度一定加快,所以實施潤泡的第一道茶,浸泡時間要縮短。
茶葉冷藏過沒有:
冷藏或冷凍後的茶葉,若未放置至常溫即行沖泡,應視茶葉溫度斟量提高水溫或同時延長浸泡時間,尤其是「揉捻」後未經「乾燥」即行冷凍「濕茶」。
沏茶水溫與茶湯品質有直接關系,這「關系」包括:
從口感上,茶性表現的差異:
如綠茶用太高溫的水沖泡,茶湯應有的鮮活感覺會降低;白毫烏龍用太高溫的水沖泡,茶湯應有的嬌艷陰柔感覺會消失;鐵觀音、水仙如用太低溫的水沖泡,香氣不揚、應有的陽剛風格表現不出來。
可溶物釋出率與釋出速度的差異:
水溫高,釋出率與速度都會增高,反之則減少。這個因素影響了茶湯濃度的控制,也就是等量的茶水比例,水溫高,達到所需濃度的時間短,水溫低,所需時間長。
苦澀味強弱的控制:
水溫高,苦澀味會加強,水溫低,苦澀味會減弱。所以苦味太強的茶,可降低水溫改善之,澀味太強的茶,除水溫外,浸泡的時間也要縮短;為達所需的濃度,前者就必須增加茶量,或延長時間,後者就必須增加茶量。
水需燒開嗎?
沏茶水溫的調整是先燒到沸騰再降低到所需的溫度?或是需要多高的水溫就燒到所需溫度即可?這要看水質是否需要殺菌,或利用高溫降低礦物質與殺菌含量而定,如果需要,先將水燒到沸騰再降到所需溫度,如果不需要,直接加溫到所需溫度即可。因為水開滾太久,水中氣體含量會降低,不但口感的活性減弱,也不利茶香氣的揮發,這就是所謂水不可燒老的道理。
編輯本段影響水溫
沏茶水溫還受到下列一些因素的影響:
溫壺與否:
置茶入壺前是否將壺用熱水燙過,會影響沏茶用水的溫度,熱水倒入未加溫熱過的茶壺,水溫將降低5℃左右。所以若不實施「溫壺」,水溫必須提高些或浸泡的時間延長些。
溫潤泡與否:
所謂溫潤就是第一次沖水後馬上倒掉,然後再沖泡第一道(不一定要實施),這時茶葉吸收了熱度與溫度,再次沖泡時,可溶物釋出的速度一定加快,所以實施溫潤泡的第一道茶,浸泡時間要縮短。
茶葉冷藏過沒有:
冷藏或冷凍後的茶,若未放置至常溫即行沖泡,應視茶葉溫度斟量提高水溫或延長浸泡時間。
如何知道水溫?
如何知道水的溫度呢?先買支100℃或150℃的溫度計,測量個五、六次,以後就可以直接用感官判斷了。想將茶泡好,水溫的判斷是很重要的。
編輯本段水質控制
泡茶用水影響茶湯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項:
1、 礦物質含量:
礦物質含量太多,一般稱為硬度高,泡出的茶湯顏色偏暗、香氣不顯、口感清爽度降度,不適於泡茶,礦物質含量低者,一般稱為軟水,容易將茶的特質表現,是適宜泡茶的用水,但礦物質完全沒有的純水,口感清爽度不佳,也不利一些微量礦物質的溶解,所以也不是泡茶的好水。若以「導電度」說明水中礦物質的含量,10~80度是很好的狀況,150度以上就嫌硬了點。台北等一些城鎮的自來水硬度都在適用的范圍。
2、消毒劑含量:
若水中含有消毒劑,如台灣自來水使用液氯,飲用前應使用活性碳將其濾掉,慢火煮開一段時間,或高溫不加蓋放置一段時間也可以,消毒劑會直接干擾茶湯的味道與品質。
3、 空氣含量:
水中空氣含量高者,有利茶香揮發,而且口感上的活性強,一般說「活水」適於泡茶,主要因活水的空氣含量高,又說水不可煮老,因為煮久了,空乞米含量降低。
4、 雜質與含菌量:
這兩項東西愈少愈好,一般高密度濾水設備都可以將之隔離,後者還可以利用煮沸的方法將之消減。
市面上銷售的「礦泉水」與「飲用水」適不適於泡茶?要看是高礦物質含量還是低礦物質含量,前者不宜泡茶,後者可以。泉水是不是適宜泡茶,要看礦物質、雜質與含菌量而定,不是每一口泉水都有好的水質。
水的來源也是地緣的限制。如果不方便,總不會去買小罐裝的礦泉水來泡茶。所以不是人為可以隨意控制的。但是沖茶的常識卻可以。
燒茶水的壺,應該避免使用金屬制的材料。建議使用陶壺。出水口不要太大的。因為泡茶還是以兩人壺、四人壺最佳(嚴謹說來,應該是說四人壺、八人壺)。所以出水口太大不好控制。
燒水最好是用炭火,但是使用炭火需要技術,沒有浸潤一季,燒水容易有問題。科學昌明,學茶不必從燒水開始。可以使用電、瓦斯、酒精。
首先要回憶一下物理,水中溶有氣體,到沸點時,溶解的氣體幾乎被排出水中。所以,忌諱用開水養魚。而泡茶時,水中若是溶有足量的氣體,對於沖泡出來的茶湯香味、滋味有增進的效果。相較以尚未開的水泡茶,開水泡茶有點「死死」的感覺,失去應有的鮮活感。
增加水中溶有的氣體量:
最好的方法有:
生水不要煮到開。可以從燒水壺的咕嚕咕嚕聲判定,也可以從將近沸騰時,熱水中的泡泡大小來區別。近乎沸騰時,關火;溫度不夠時,開火。但是不同的燒水材料和方式就有不同的反應,需要自己去體會。科學進步,順便買一支攝氏100度的溫度計,可以縮短學習路徑。
沖茶時,將壺舉高些,高沖有助於氣體的溶入。但是,這會降低溫度,不可不考慮。
沖茶時,把壺蓋放傾斜於壺口,當它是籃板。因由媒介物增加溶氣體量。但,這也會降溫。
將茶壺的水倒出時,高沖也可增加溶氣體量。
從茶海倒入杯中,高沖也可以增加溶氣量。
把握住溶解氣體的原則,泡出來的茶湯會較鮮活,甚至會泡出以前從沒泡出的香氣。但是,如果泡出來的茶湯和以往相較,喝起來有悶悶的感覺,那種香氣揚不起來的感覺,大半是因為沖泡溫度太低。
用蒸餾水、去離子水、逆滲透水泡茶會比自來水好。只能算普通。外面的礦泉水品質不一,可以試用看看。接觸過磁化水的心得是:剛從「水機」流出來的水,好!但是「水機」用了半年之後,剛從「水機」流出來的水,差!尤其是香氣、滋味都稱上品的茶,用較好的水和自來水泡起來差異更大。
編輯本段濃度控制
茶湯浸泡到所需的濃度後,一次將茶湯倒出。
方法有三
將茶湯全倒於如「茶盅」容器內,再持茶盅分倒入杯飲用。
一次將茶湯倒於大杯子內飲用。
一次將茶湯倒於數個杯子內。這時要來回倒以求茶湯濃度的不均。
茶葉浸泡到所需的濃度後,將茶渣取出。
方法有二
將茶葉放於可取出的內膽浸泡,至所需濃度後將內膽取出。
浸泡到所需濃度後,用漏勺將茶葉舀出。
將茶浸泡到超過一倍(或二倍)的濃度,飲用時稀釋至所需的濃度。(此法即「濃縮茶的泡法」)
以「可溶物全部溶出」也不致於太濃的茶量沏茶。這時的茶量往往是略低於水量的2%,浸泡時間要在八分鍾以上。(此法即「含葉茶的泡法」)
濃度須力求一致嗎?
一壺茶的數道茶湯,其濃度應力求一致嗎?這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從每一道茶都應將此時之茶表現得最好角度看,應該盡量將每道茶湯泡至所需濃度,因為我們是將「所需濃度」定義為「此時之茶的最佳表現」。每道茶湯的濃度應力求一致,但品質在三、五道後難免開始下降,直到飲用者認為不宜再泡為止。
有人認為每道茶泡出不同的濃度與特性,正可多方面了解茶的狀況。這個觀點從「評茶」的角度可說得通,但在欣賞的角度上在與茶為友的態度上,是應該依第一條的理念才是,因為即使「為人」,也無需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各種不同的「面目」;「評茶」也只宜在特定時間為之,平時喝茶,哪能時時以「批評」的態度與茶為伍?
編輯本段沏茶方法
一般認為,沖泡綠茶、紅茶、花茶的茶水比約可採用1:50為宜(即用普通玻璃杯、瓷杯沏茶,每杯約置3克茶葉,可沖入不低於150毫升的沸水)。品飲鐵觀音、武夷岩茶等烏龍茶類,因對茶湯的香味、濃度要求高,茶水比可適當放大,以1:20為宜(3克茶葉,沖入60毫升以上的水)。
一般用紫砂壺泡較名貴的茶葉,使用容量150毫升——200毫升的中型壺為宜。在中型壺內容積三分之一的茶葉較合適;,也可以每1克茶葉沖入50毫升的水為限(細嫩茶葉的用水量適當減少,粗茶葉的用水量再適當增大。)
細嫩的高級綠茶,以水溫85度左右的水沖泡為宜。如沏名茶碧螺春、明前龍井、太平猴魁、武夷大紅袍、黃山毛峰、君山銀針等,切勿用沸水沖泡。而烏龍茶、花茶宜用90度——95度的開水沖泡;紅茶如滇紅、祁紅等可用沸水沖泡;普洱茶用沸水沖泡,才能泡出其香味,且要即沖即飲,沏水後以浸泡2-3分鍾為佳,勿超過5分鍾,以保持茶香;一般綠茶、紅茶、花茶等,也宜用剛沸的水沏茶;而原料粗老的緊壓茶類,還不宜用沸水沏,需用煎煮法才能使水溶性物質較快溶解,以充分提取出茶葉內的有效成分,保持鮮爽味。
關於煮水時「湯候」的掌握,應以水面泛「蟹眼」汽泡過後,「魚眼」大汽泡剛生成時沏茶最佳。同時應注意煮水時宜「猛火急燒」,忌「文火久沸」。
編輯本段沏茶用水
唐代「茶神」陸羽寫的《茶經》上,對於沏茶的水有如下述說:「泉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請問:原理如何?
答案:
當沏茶的水的酸鹼度PH值大於5時,會形成茶紅素鹽,使茶水顏色變深發暗,甚至使茶水喪失鮮爽感。井水中一般溶解的鹽類較多,水質硬,故不宜沏茶。河水鹼性較小,泉水鹼性最小,因此泉水沏茶最好。
茶葉中的氨基酸對人有好處,它在水溫60度時就能溶解,維生素C在水溫超過70度,就要受損,茶單寧喝咖啡鹼在水溫70度時就溶出,水溫再高,茶的味道就過苦澀,因此水溫最好保持在70~80度之間,因此,將開水灌入暖瓶,再用來沏茶比較好。
編輯本段客來茶待
沏茶[3]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愛喝茶.中國人也有個習慣,即客人來訪定要沏茶的.那到底為什麼呢?!其實我今天看了本書,才知道這當中的原由.
中國是茶的祖國,西南又是茶的故鄉.1666年,英國人從福建運去茶葉.閩南話叫茶為ti,所以英語中的茶便是TEA.諸如此類的很多.茶樹靠茶籽繁殖的,據說茶籽一經撥下,就不能再移植了.一旦移植便不再發芽.根據這個特性,從唐朝以來,男方聘婦,必在聘禮中附上茶葉,以期望兩人白頭到老,從一而終.茶樹對生養它的土地有一種深沉的,執著的,不可更易的愛,這就像我們的民族特性.因此這第一層含義就出來了:這是用含蓄的言語告訴你,中國人是愛國的,不要用不正當的手段讓我們去做那些對不起祖國的事情.中國人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
中國的茶葉多中多樣,紅茶,綠茶,花茶,白茶,烏龍茶,沱茶,磚茶等等.但是所有的茶都有一個共性,既剛如口都略微有些苦澀,但之後又是齒頰留香的.這第二層含義就是邀請你一道來品味生活,品味人生.
茶葉又有祛病延年之功,除煩靜心之效.一杯香茗入口,客人的風塵一洗了之,從而進入了"塵心洗凈興難盡"的境界.這杯茶表達了主人祝願客人心神氣爽,健康長壽的濃情厚意.更何況中國人是講究"君子之交淡如水"的
參考資料 海峽茶學港
Ⅳ 綠茶的泡茶方法 綠茶的泡茶方法
五月天,少了三月的風和日麗,卻另有一種別樣風情。一陣陣雨過後,在採茶師傅的辛勤勞作下,春茶終於在茶客的「千呼萬喚」中出來了,春茶飄香~
好茶,豈止於茶
茶好器不對,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Ⅵ 如何去提升自己的茶道素養
茶道不但只是簡簡單單的知道了其中的含義就可以了,還要注意茶道文化中的茶道修煉,茶道的舉手投足之間都是很有講究的,尤其是在調身、調息、調心、調食、調睡等等都是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存在。
調身:就是在茶空間中,茶主在做茶事的時候需要在做站走等身體的動作都是正規優雅,坐姿端正,腰板直立,肌肉放鬆,目光祥和,缺答舉止從容。不要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動作,而影響到茶客的心情。
調息:就是在茶空間中,呼吸講究的是勻實輕細,同時不能打擾其他人。
調心:就是在茶空間中,心情方式,享受茶空間中帶來的韻味,這就需嘩虛要人們除區雜念,排除干擾,做到不浮躁、不昏昏沉沉。
調食:就是在茶空間中,品茶需要小口慢飲,吃東西需要適度,不要狼吞虎咽,急不可耐。
調睡:就是在茶空間中,需要先保證自己充足的睡眠,不要無精打采。
在茶空間中茶道的要求要是有需要注意知道的。
1、茶具保存干凈整潔。
2、如果有條件的話使用泉水煎茶,或者井水。
3、水溫也有要求。不同的茶水溫都不一樣,在煎茶詩有這么一句說:驟雨松風入鼎來,白雲滿盞花徘徊。講的就是水已燒開,鼎內沸騰的水聲就好像是驟雨齊來、松濤狂吼;把水泡茶後倒到碗裡面,茶氣頓時蒸騰如雲,茶葉如花飄在碗中徘徊、飄盪。更有蘇東坡形象地寫到:蟹眼已過魚眼生,嗖嗖欲作松風鳴。蟹眼形容水沸時的小氣泡,魚眼指隨後出現的大些的氣泡。
4、茶具的選擇,在茶桌上首先實木茶桌,同時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伏蘆慧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以上四點是茶道基本需要達到的的要件,如果沒做到這幾點的話,一個有意境的茶道就很難形成。另外需要注意的一個方面就是:茶道最終是最求的是大自然之美,因而需要在茶空間中添加一些自然的韻味在其中,過於現代風格的修飾物品在茶空間的話,則有違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