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
每年九月初都是幼兒集中入托(園)的時段。人們經常發現類似這樣的現象:清晨,媽媽(或爸爸)拉著或抱著孩子上幼兒園,幼兒很不情願,不住地喊:「媽媽,我不去幼兒園……」此時,為了安撫孩子的情緒,有些家長會說「我們不去幼兒園……」,可家長邁向幼兒園的步伐卻絲毫未減慢。孩子生病需要打針,他(她)不停地哭鬧著:「我不要打針!打針很痛……」一些父母會安慰說:「不怕,我們不打針。打針一點都不痛……」當孩子被父母帶到護士面前,當他感到針刺到的疼痛時,他就會發現父母剛才在騙自己。 一、何謂安全感 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作為心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安全感最早見於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論研究中,雖歷經百年的爭論和探討,但至今仍未形成統一的概念。社會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認為兒童在早期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父母;當父母不能滿足兒童這兩種需要時,兒童就會產生焦慮。即如果父母不能滿足兒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兒提供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合理的愛),幼兒就會缺乏安全感。馬斯洛在1954年提出了頗具影響力的需要層級理論,他認為人的需要按照其出現的先後及力量的強弱可排列出等級。這些需要按照由強到弱、由先到後的順序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安全需要在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滿足之後就會出現,具體是指對於穩定安全、秩序、受保護以及免受恐嚇、焦躁和混亂的折磨等的需要。在對安全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之上,馬斯洛又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而我國學者則在結合本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綜合上述有關安全感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各派學者界定安全感概念的角度不同,但都認可個體具有基本的安全需要,這種需要既包括生理上的安全需要,也包括心理上的安全需要。從這一共同點出發,我們可以將安全感簡要地界定為人們對自己的安全需要被滿足程度的一種認知或感覺。 我國學者認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有安全感的幼兒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系,積極挖掘自身的潛能。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兒更多地會感知到孤獨和被拒絕、對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敵視的態度,行為上也更容易出現逃避、退縮或攻擊性的行為,較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缺乏安全感也是多種心理疾病的隱患之一。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曾提出,在個體發展的早期,人格發展最主要的課題是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嬰兒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尤其是母親,如能夠對嬰兒採取慈愛的態度,並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嬰兒就會覺得舒適與滿足,進而會產生最初的安全感,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那麼,家長們應該呢? (一)不對孩子撒謊 誠如文章開頭所舉的例子一樣,大多數家長對孩子撒謊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而且由於家長自身也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所以有時盡管家長明知對孩子撒謊不好,但還是會尋求這種看起來速效的方法來安撫孩子的情緒。但無論如何,如果家長經常使用撒謊蒙騙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就會給幼兒人格的健全發展帶來損害。幼兒對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來自對父母教養行為的感知。如果幼兒感知到身邊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麼幼兒就會將這種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如果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慮恐懼的狀態下(例如害怕打針的狀況)發現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會騙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麼幼兒對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會相應地受到損害。 (二)全身心地關注幼兒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一天24小時幾乎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應該安全感十足了吧?其實未必。度量幼兒安全感被滿足的程度不能僅僅看家長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時間總量,更應該看家長和孩子相處的質量。事實上,我們總能發現有些家長雖然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但彼此仍能相互信賴,相處融洽。決定家長和孩子相處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家長要全身心地關注孩子,關注孩子的每一個舉動,了解這些舉動後面的心理意義。對孩子發出的每個信號都很敏感,這樣的家長就會讓孩子感到溫暖、感到安全,親子之間也會形成基於彼此信任的默契。 細心的母親可以分辨出嬰兒因為飢餓、睏倦或疼痛所發出哭聲的細微不同,進而准確地識別、滿足嬰兒的需要,獲得嬰兒對自己的信任。而嬰兒不管因何發出的哭聲,在粗心的母親耳朵里都是同一種聲音,這樣的母親只能靠猜測來滿足嬰兒的需要,時間長了親子之間就會缺少基於信任而形成的默契。想要獲得孩子的信任,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家長只需和孩子相處時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及其他所有的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貫注地對待孩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發出的信號。 (三)不拿幼兒當出氣筒 如埃立克森所述,幼兒需要得到來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貫的、可靠的愛,才會形成對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有些家長在處理幼兒頑皮行為時會習慣說:「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歡你了(我就不要你了)。」這種方法的長久使用會使幼兒對家長給自己的愛產生懷疑,因為擔心父母真的不要、不愛自己而感到焦慮,進而引發安全感的降低。 另外,家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壓力難免會積累一些負面情緒。某些情況下,這些負面情緒就會有意無意地由家長傳遞給幼兒。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父母在自己心情不好時,拿孩子當出氣筒。在這種情況下,幼兒通常不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但就是惹得父母不高興甚至還招來嚴厲的懲罰。這種不確定性會讓幼兒茫然失措,進而損害幼兒已經形成的對父母、對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總之,適度的安全感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基礎。家長應該充分注意到安全感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從自己平時與孩子相處的點滴行為做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的、支持的、安全的心理氛圍。
B. 如何建立小班幼兒的安全感活動目標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1.和諧的家庭氣氛 當孩子經常處於父母言語不合或是肢體沖突的不安環境中時,孩子會有恐懼的猜測,爸爸媽媽是不是因為我不乖才吵架?他們是不是不愛我了?他們會不會離開我?由於孩子對大人們的爭吵無能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裡暗自哭泣,或是獨自生自己的悶氣,後者會把這股怨氣累積在心中,長大後心中將會有扭曲的價值觀。因此,擁有一個安康快樂的生長環境,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爸媽們不要吝嗇說出:我愛你,這對孩子很重要,孩子需要這種直觀的表達。朵媽每天晚上睡前都會對小朵:晚安寶貝,媽媽愛你。現在小朵也會時常沖到我懷里說:媽媽我愛你。這種感覺真的非常好,太奇妙了。 2.充分的親情陪伴 現在有許多俗稱的「假日父母」,即父母平常都將孩子託付給保姆或是長輩照顧,自己則因為工作應酬而很少陪伴孩子,甚至不接孩子回家,孩子難得與父母見上一面。而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就像是玩伴一樣重要。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將很難養成良好且規律的生活習慣,安全感自然也就無從建立或培養了。如果沒有重要事情,朵媽通常是和小朵一起吃飯的, 3.找出不安的原因 有些大自然或外在環境上的災害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安,比如說地震、天空中的閃電等,這就是有些孩子對大自然感到恐慌的原因,或者是過大的聲響、突然的驚嚇等,都有可能成為孩子不安的來源。這時父母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師或其他音樂、藝術的治療,協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4.藉助游戲的幫助 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參與活動,或是通過游戲中的肢體接觸,這都有助於建立安全感,父母平時可以多花點心思,設計一些簡單的家事、游戲,或DIY手工勞作等,讓孩子從做中學,同時也讓親子情感升溫,溝通更加順暢! 5.容許孩子的哭泣 有時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讓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無援,比如生病、爭寵,或是被隔壁小孩子搶走一顆糖果等,這時孩子哭泣只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來尋求一些安慰。不過有些父母卻以訓斥的方式不準孩子哭泣,此舉是不可取的,因為適當的哭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宣洩方式,可以及時排除負面情緒,協助建立安全感。 那麼如何應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呢? 1.給孩子一個溫馨寬松的環境,尤其是家庭環境,家長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起爭執和沖突,父母要保持一致的教育思想,行動也要一致。 2.多陪伴孩子,哪怕再忙,每天也要至少抽出10分鍾來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要分心,不要因為覺得這是無聊的游戲而表現出不耐煩。長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尤其是孩子入睡之前的陪伴。睡前一起進行親子閱讀是很好的方式,爸爸媽媽可以把孩子環抱在懷里,一起講故事看書,孩子會非常享受和喜歡這種活動。 3.不批評、責備、懲罰孩子,而是欣賞、鼓勵、支持孩子。孩子做錯事或者遇到挫折,內心已經趕到很難過,爸媽們最好承認並接納他們的感受,全神貫注的去聆聽孩子。 對於做錯事的孩子,不要把他看做麻煩的製造者,要把他們當做解決問題的積極參與者,這里給出代替懲罰的七種方法:想出一個點子來讓孩子幫忙;表示強烈的不滿,但不進行人格攻擊;闡明你的期望;給孩子指出補救的方法;讓孩子做出選擇;採取行動;讓孩子體驗到不良行為的後果。當孩子屢教不改時,還有幾個方法。 對於遇到挫折的孩子,首先認同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用恰當的詞語表達出來,尊重孩子付出的努力,鼓勵孩子在家庭之外尋求幫助,不要扼殺希望。(詳見《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4.不威脅孩子(不說「你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或者「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比如今早小朵醒來沒有看見我,給我打電話,剛接通就是大哭,我只好等她哭的聲音小一點的時候大聲說:寶貝,你的哭聲太大,都聽不見媽媽的聲音了。然後大哭就轉變為小聲抽泣。還比如,我們去超市買東西,小朵開始幾次,每回在收銀台那裡就走不動,那裡經常擺放一些小玩具和糖果,我告訴她不能買,(我知道他只是一時新鮮,如果買了,可能一出超市就不要了)頭幾次他都是哭鬧,後來我對他說:你這么喜歡就先拿在手裡,等我們選好東西結賬時,你再放回貨架上好嗎?這個方法真的很好用,後來,我們每次去超市,她都是在結賬時主動把東西放回去。 5.鼓勵孩子獨立,接納孩子的個性。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不要問太多問題;不要急於回答孩子的問題,讓孩子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親身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在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成長。 6.給孩子樹立恰當的規則。 7.修煉自己,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