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年級數學上冊應用題有幾種方法
由於一年級小學生對文字的認識和理解有限,導致在做數學應用題過程中無法很好地閱讀、分析、理解題意,更談不上怎麼樣去解決問題,因此在這一問題上學生和家長確實很難把握。根據小學一年級的應用題的總結和歸納,對照發現主要是三種類型的題目。一是有關部分與整體類的,往往有一個「共」字;二是有關比多少的問題,經常出現一個「比」字;三是有關剩餘類的,常常出現一個「剩」字。針對上述類型,往往採用一對一模式分類解答和解析,可是由於小學生的歸納能力有限,往往效果不是很好。為了更好解答小學一年級數學應用題,矩陣法的使用應該是個很好的選擇。
通過矩陣法的解題方法,主要有以下好處:
1、培養讀題的習慣,提升題意的理解能力;
2、提高應用題關鍵字的提煉和把握;
3、培養多維度題意的解讀和思維方式;
4、提升多種類型應用題的綜合解答能力。
⑵ 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技巧有哪些
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技巧如下:
注意審題。即在作題之前先把題目讀上三遍,理解題目的意思、數量關系、問題是什麼、有幾問。明白符合加、減、乘、除的哪種算理,確定方法。確定需要幾步解答。
注意格式。小學三年級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格式:算式、單位、答語。往往有些孩子因忘寫單位、忘寫答語而丟分。
注意特殊問題。如有餘數的,解答時既要寫余數又要寫商;和生活實際問題相關的,租車問題(有餘數時得數加1);載樹問題(兩頭都栽得數加1);有多餘條件的(不要給什麼條件都要用)。
做數學題注意事項
善於挖掘隱含條件
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有時對題目的條件進行補充或結果進行限制。審題時,善於挖掘隱含條件,還其廬山真面目,便為解題提供了新的信息與依據,解題思路也油然而生。
仔細審題
數學語言的表達往往是十分精確,並具有特定的意義。審題時,就要仔細看清題目的每一個字、詞、句,只有領會確切的含義,才能尋找解題的突破口,叩開解答之門。
善於「轉化」和「建模」
一道數學題目,在審題時應先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並結合題意,建立數學模型、構造數學算式。
總之,審題時,一定要對題目中的文字語言反復推敲,提取信息,處理信息,獲取解題的途徑。
讓孩子培養好的審題習慣,提高審題能力,並在審題中學會動腦,才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無形中培養孩子的嚴謹做題習慣,真的是受益良多。
⑶ 小學一年級應用題解答方法和講解方法
一、多看即多觀察。
「解答應用題有助於學生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應用」,「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教材在編排應用題時不急於求成,而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最開始出現的是用圖畫表示的應用題。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應用題(圖畫),運用數數等已有知識直接獲取一些表層信息。如教學時,可向學生提問:圖上畫了什麼?蘋果分為幾堆?左邊和右邊各有幾個?此外圖上還畫了什麼?數錯,不看問題是一年級學生解應用題中常犯的毛病。如果重視學生的觀察訓練,效果會好得多。這樣可讓學生初步感知應用題由三個部分組成,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多讀
多讀即反復讀題,審題前必先通讀題中文字,理解在圖畫應用題中主要是通過觀察獲得表層信息,而對於圖文表格應用題及文字應用題則看不出所以然,特別是一年級學生識字不多,即使都認識,一年級孩子自製能力較差,注意力極容易無意識地分散,讓學生看獲取信息效果遠不如讀(文字)。對於理解這兩類應用題,多讀既可集中學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學生對結構的印象和題意的理解。
三、多說
教師應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並且要鼓勵學生多說,即使錯了也不要批評學生。其實,數學就是找規律、找關系、形成表達式,這整個過程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我們應讓學生大膽地去說,去猜測,去嘗試。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語言去表達、理解同一道題的意思,不要擔心什麼無意識的思維浪費時間,往往這種思維能產生「全新」的思想。再教學應用題時,主要是讓學生多說條件和問題,多讓學生創造性的「重復」某一題意,如僅「去掉」的意思,學生可以有「送去」、「拿掉」、「獎給」
、「吃掉」
、「藏起來」
、「遮住」
、「壞了」、「削好」等二十餘個表達詞語。此時,你一定會感覺到你的思維太呆板,太受拘束,太不具創造性。「三個臭皮匠」能「抵」幾個「諸葛亮」呀!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印象最深刻的,用學生自己的思維去理解題意定會事半功倍。
⑷ 一年級應用題不會做怎麼辦
一年級屬起始階段,孩子不會數學做應用題的原因很多,簡單說,一年級孩子有很多漢字都不認識,很多概念在他們腦子裡面都沒有形成系統的東西,像常見的相加、相減、多多少、少多少等等在孩子的大腦裡面都沒形成,家長輔導的重點就是要給孩子解釋、讀題,進而使他們理解這些概念,最後形成孩子自己的能力。
一年級的應用題分為加法、減法與連加連減等的運用,所以在幫孩子復習的時候要抓住這三個環節:首先就是與加法相關的應用題,家長需要使用簡單的場景來教孩子,比如下圖的8隻小白兔和2隻小黑兔,把它們放一起是多少?根據圖畫做這類加法的題目更直觀。
減法應用題:也同樣使用圖片或者實物,讓孩子直接進行操作,學得會更快,比如一共有10隻小白兔,走了4隻,還剩多少?問孩子該題為什麼要用減法,可以讓他思考用減法的原因,這樣後面遇到類似的題目孩子就會迎刃而解了。
連加連減綜合應用題:這在小學一年級算是比較難的,可以通過實物,比如小汽車,總共有8輛,開走了4輛,過一會兒又開走2輛,剩多少的問題,通過對實際的物品的擺放,讓他們對這類應用題從感性的認識再到理性的認識,最後形成孩子的做應用題的能力。
⑸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如何教學
一年級學生年紀還小,也沒脫去貪玩的天性,那麼對於小學數學教師來說,要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呢?我整理了 一年級數學 應用題 教學 方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一:聯系生活實際,合理運用“+、-”符號
現在的小學生,經歷了幼兒園生活,已有一定的數學活動 經驗 ,對於“+、-”符號都有或清晰或模糊的意識,為使他們能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正確運用“+、-”符號,有意識地建立符號意識,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時,便開始灌輸加法與減法的概念,讓學生明確知道加法就是把數字合起來,而減法則是除掉了一部分,讓學生清楚什麼時候用“+”號,什麼時候用“-”號。在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的基礎上,再聯系生活實際,舉一些常聞樂見的簡單實例,例如“樹上有3隻小鳥,又飛來2隻,現在樹上有幾只小鳥?”、“池塘里有6條魚,遊走了3條,池塘里還剩幾條魚?”在這些容易理解、帶有趣味性且數字較小的實例中,學生接受起來輕松又愉快,同時體會出在何時具體情況下用加法或減法,合理運用“+、-”符號。我個人的經驗是在每節課的開始3-5分鍾都是舉一些以上類似的實例,長期積累,真正讓學生能靈活地由生活體驗聯繫到加減法,從加減法反饋出生活體驗。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二:比較兩數大小,科學運用“+、-”符號
在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並學習“>、<、=”之後,我又通過比較兩數大小,大或小多少,讓學生科學運用“+、-”符號。如:一行蘋果8個,一行草莓5個,問:誰多?多多少?在這里,要讓學生認識到在問題裡面出現比較多少時,一定要用減法,在這一類的應用題教學時,我採用一段 順口溜 ,“問題里,比多少,用減法,多減少”,在學生熟背順口溜的基礎上,我所教過的學生在後來碰到性質相同的較復雜一些的應用題,如:奶奶養了25隻母雞,12隻公雞,公雞比母雞少多少只?“學生們便能准確地列出算式。在這類的應用題教學時,一定要強調是在問題里提出比多少,而如果是條件里出現的比多少的話,則就是不同的情況了,必須要讓學生分清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有在深入理解並准確解決在問題里求比多少的情況之後,才能駕輕就熟地解決條件里出現比多少的應用題,學生的思維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三:提出數學問題,深化運用“+、-”符號
義務 教育 小學數學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教師在學生透徹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並能准確地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題後,要引導學生根據相應的條件來提問題,在這里,剛開始可以天馬行空一些,讓學生自由發揮,但在熟練之後,老師可以考慮設關卡了,明確要求學生提關於加法的問題或關於減法的問題。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第二冊21頁第4題時,題目里有三個條件:橘子30個、蘋果50個、梨40個,要求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我便採用了這種辦法。明確要求學生先提關於加法的問題,再提出關於減法的問題,在這里要區分“和”與“比”的准確運用,由於一年級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較差,容易混淆個別關鍵的字詞,常常會出現“某某比某某一共有多少?”之類的常規錯誤,在這里,老師一定要耐心講解,不能操之過急,讓學生透徹理解“和”與“一共”關聯,而“比”與“多或少多少”關聯。在此基礎上,學生便能運用准確的語言提問,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以後碰到相應的應用題也能很快列式解答。
小學數學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四:培養審題能力,熟練運用“+、-”符號
一年級的學生耐心差,容易忽略關鍵性的條件,經常出現看一部分條件便急於下筆列出算式的不良情況。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訓練學生審題。訓練學生審題的第一步,從培養學生良好的讀題習慣做起,速度由慢而快,先可考慮老師帶著學生讀題,然後慢慢放手,讓學生自主讀題,遇到不認識或者不理解的字詞時老師適當提示。在讀題過程中,讓學生把題中的條件和問題分別用“”與“”劃出來,然後根據要求列出算式,進行正確解答。在教學中,還要讓學生認識隱蔽的條件或者多餘的條件,培養學生遇到問題時能抓住最本質的數量關系進行分析、計算的能力。例如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第二冊50頁第4題:“爺爺有50元錢,他買了1副9元的眼鏡和1個25元的杯子,用去多少元?”在學生讀題後,老師要提醒學生注意,這道題里的50元與問題沒有關系,屬於多餘的條件,解題時不用考慮,這樣學生便知道用去多少只與9元的眼鏡和25元的杯子有關。再如:“馬路兩邊都種了25棵樹,馬路上一共種了多少棵樹?”學生讀題後,老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找出隱蔽條件:兩邊都種了25棵樹,從而明確這道題的意思就是求2個25棵是多少。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講到:“人人都要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對待學生學習方面的要求便是從此點做起的。我班有兩名思維比較慢的學生,我降低了對他們的要求,總是採用鼓勵式的教學態度,從不批評他們,總是盡可能找到他們身上微弱的閃光點來進行放大,因為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心態,而且有一顆敏感的心靈,老師的態度決定著他們對待學習的興趣,如若總是批評,他便會在小小的年齡對自己失去信心。我覺得我所採用的鼓勵式教學方法對這兩名學生的教育是成功的,經過將近一年時間的數學學習,他們的成績並不比其他的學生差多少,亦訓練了相應的思維能力,在遇到他們難接受的問題時,我總是利用課余時間找他們多練習幾遍,所謂熟能生巧,他們的成績一直能跟上大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