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好語文的12個方法及技巧
學好語文的12個方法及技巧
學好語文的12個方法及技巧,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長,要學會給孩子減負,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能力是比較輕松的,認真教育孩子的人終會有所收獲的。現在分享學好語文的12個方法及技巧。
1、記憶習慣
一分鍾記憶,把記憶和時間聯系起來,這里還含有注意的習慣。一分鍾寫多少字,讀多少字,記多少字,時間明確的時候,注意力一定好。學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關鍵的。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系起來,通過一分鍾注意、記憶來培養學習習慣。
2、演講習慣
讓學生會整理、表達自己的思想,演講是現代人應該具有的能力。
3、讀的習慣
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與高層次的思想對話,每天讀一、兩分鍾,有好處,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遠遠超過咱們這些當老師的,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
4、寫的習慣
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老師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思想,有沒有一以貫之的品質,看日記能看出老師的水平,更能看出學生的水平,一分鍾、三五十個字,堅持住、寫下去,這就是決心。我二十年不批改學生作業,但我說一句話管二十年,就是每天一篇日記。
5、定計劃的習慣
凡事預則利、不預則廢。後進生毛病都出在計劃性不強,讓人家推著走,而優秀的學生長處就在於明白自己想要干什麼。所以,我們就要培養同學們定計劃的習慣。
6、預習習慣
請老師們把講的時間讓出一部分,還給學生,學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預習預習。在實驗中學時我就要求老師講課別超過20分鍾。昨天發給大家的材料-江蘇洋思中學,「只講四分鍾」,後進生明顯進步,秘訣就是預習、自己學的習慣。反之,不讓學生自己學,最簡單的事都要等著老師告訴他,這樣難以培養出好學生。我從1979年開始,開學第一天就期末考試,把新教材的期末試題發給大家。這樣做就是要學生會預習。讓學生自己學進去,感受學習的快樂、探索的快樂、增長能力的快樂。所以請各位老師一定要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
7、適應老師的習慣
一個學生同時面對各學科教師,長短不齊、在所難免。一方面我們努力採取措施提高老師的能力水平,適應學生;一方面不能馬上把所有的老師都提高到一個適應學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學生也要適應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內、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
8、大事做不來,小事趕快做的習慣
這也是非常要緊的一個習慣。我抓學生習慣基本就這么抓。尖子學生做尖子的事,後進學生別盲目攀比。大的目標夠不到,趕快定小的目標。難題做不了,挑適合你的容易做的題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來,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來,富得起、窮不起。所以要讓我們的學生永不言敗。
9、自己留作業的習慣
老師留的作業不一定同時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師要和學生商量,讓學生做到腳踏實地、學有所得,市教委規定對學生實行量化作業,它的落實,一靠檢查,二靠老師良心,老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只有常規量的.學生可以接受,學生才能適應教育。浙江書生中學就特別強調這點。
10、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每次考試之後,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學生,如何整理錯題?扔掉的分數就不要了,這次30分,下次40分,這就是偉大的成績。找到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知識點研究一下提高的辦法。整理錯題集是很多學生公認的好習慣。
11、出考試題的習慣
學生應該覺得考試不神秘。初中學生會出中考試題。
12、篩選資料、總結的習慣
學生要會根據自己實際,選擇學習資料。
十二個習慣,不要求齊頭並進,各學校要有自己的特點,讓老師以教書為樂,讓學生以學習為快樂。這快樂要建立在養成這些良好習慣的基礎上。只有師生都成了學習、教育的主人的時候,教書這份工作才能真正成為樂園,才能使「學習、工作、盡責、助人是享受」成為現實,使我們短暫的人生充滿快樂。祝大家在盡到生存責任的同時,更多地享受到育人的快樂。
一、學語文最根本的問題
最根本的問題是培養我們自己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只有文化底蘊豐富了,以後才能夠做到對學習各種閱讀訓練材料、寫作指導之類的東西遊刃有餘。因此,一要多讀一些史、傳、文摘之類的書,多看一些現代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之類的著作。但是僅僅多讀多看效果並不十分理想,還必須要把學習到的知識有機地組織起來。當讀了一定數量的書後,我們的眼界便開闊了,思考問題也全面了,於是文化底蘊便開始豐富了。二要重視讀史、(包括社會發展史、文學史、科學史等)讀傳、讀文摘,這樣收獲會很大。讀史,可以增長我們的才、學、識;讀傳,可以讓我們時時感到一位歷史偉人的精神力量,明確自己的人生之路該怎麼走;讀文摘,可以讓我們學會如何取捨。我們注意到有許多學生買了許多介紹培養閱讀能力,提高寫作水平的書,讀書時抄抄寫寫、錄文斷句。不可否認這對學習語文有一定的幫助,但這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提高我們的文化底蘊。
二、學習語文的六步法
(1)了解。看課文、看注釋、看課後的「思考與練習」,看單元知識和訓練,了解了這些信息後,對單篇課文和整個單元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關的背景知識和掃除文字障礙。
(3)獨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據提示、文章、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後習題能否回答。那些基礎知識扎實、自學習慣好、自學能力強、有鑽研精神的同學,在「思考」方面要適當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註。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標上符號。如不懂之處用「?」,重點之處用「※」,課前自學批的字,用鉛筆,聽課後批的字可用鋼筆寫,以免時間一久,將自己的見解和老師的觀點搞混了。
(5)質疑。就是對文章的見解、修辭手法、表達方法等提出疑問,這是成為一個批判型學習者的第一步,學生只有成為一個批判型學習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在《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小說中有許多將對將的單獨拼殺,同學們就應該想一想這可能嗎?如果不可能,作者又為什麼這么寫?
(6)記錄。就是做好讀書筆記。
三、總結學習要點,濃縮知識精華。例如:
1、記敘文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
2、說明文的要素:對象及特徵、說明順序、方法、語言和觀點的連接。
3、議論文的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4、文章的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5、修辭的方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對比等。
6、人物描寫的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
7、詞的分類: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代詞。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
8、短語分類:並列短語、偏正短語、動賓短語、動補短語、主謂短語等。
9、句子六種成分的位置順序:主、謂、賓、定、狀、補。
四、固定讀書時間的重要性。
學習語文應該是一件輕松的學習活動。學習語文其實不用刻意去學習,它靠的是日積月累和逐漸的積淀。每天固定地拿出一些時間進行閱讀和寫作十分重要。當閱讀和寫作成為習慣後,任何一位同學都會對「語文」產生興趣,並發展成「愛好」的。久之您的文化底蘊就會越來越深。
五、打牢語文基礎。
從古至今,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是從學習語文入門,開始「學習」的。語文是其它所有學科的基礎,數、理、化、史、地、哲等各門學科都離不開對文字的理解。因此同學們必須要打牢語文基礎,語文方面的基礎知識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學好語文不能靠臨時突擊,要靠平時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多積累,多歸納,才能做到「厚積薄發」。文學基礎知識非常廣泛,有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篇章、標點符號、修辭手法、文學常識、古代文學常識、作家作品、詩詞鑒賞、語法應用等,這些知識都要做到分別掌握,方法是多讀、多寫、多摘錄、多歸納。
六、要講究學習效果。
主要是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和採取正確的學習方法,明確學習的目的,制定學習計劃。端正學習態度,在學習語文這門學科中是極為重要的,平時多請教老師,多與同學討論,多進行探究,都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同學們還要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多研究別人的學習經驗,探索出適合自己風格的學習方法。特別要重視語感培養、知識的歸納和累積知識之間的聯系等等。
❷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
《小學語文》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提取碼:1234
一、識字與寫字
二、閱讀
三、寫話
四、口語交際
五、綜合性學習
❸ 請問語文如何學好,具體的方法
學好語文的方法及技巧有:1.課前預習。它有助於學生提前了解學習內容,標注課程的疑難點。2.做筆記。它有利於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和加強記憶。3.復習。它有助於熟悉和掌握學習的知識。4.閱讀。它有利於學生積累素材,學習優秀寫作經驗。5.練習。它有利於鞏固和熟練運用學習的知識。以上是有關學習語文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此外培養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也是學好語文的好方法。對於學生來說,語文是一種重要的學科,可以培養學生基本的識字能力和閱讀及理解文字的能力。語文學科培養的識字能力和理解能力對數學、歷史等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
語文的學習除了要靠學生自己的自覺以及積累,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語文教學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學方法
(一)閱讀法(朗讀、默讀、背誦)
(二)講授法(講述、講解、講評、講演、復述、講讀、講練、說書法);
(三)對話法(問答、談話、討論、辯論)
(四)實踐法(觀察、調查、訪談、參觀、實驗、考察、考證、游戲、交往、旅遊、實習、見習、練習、作業等)
(五)電教法(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廣播、電視、電影、錄相機、語音實驗實、電腦、網路、多媒體)
(六)研究法(問題—解決式;課題—探究式;實驗—論證式)
(七)自學法(自學—輔導式)(盧仲衡、魏書生)
(八)其他教育教學的方法舉隅:
1、語感教學法
2、思路教學法
3、情感教學法
4、案例教學法
5、點撥教學法
6、情境教學法
7、導讀教學法
8、目標教學法
9、反饋教學法
10、問題教學法
11、欣賞教學法
12、活動教學法
13、點面教學法
14、愉快教學法
15、成功教學法
16、整體教學法
17、合作教學法
18、啟發式教學法(《學記》、柏嘗試教學法拉圖)
19、設計教學法
20、發現教學法
21、創新教學法
22、差異教學法
22。單元教學法
23。比較教學法
24。程序教學法
25。直觀教學法
26。圖示教學法
27。暗示教學法
28。競賽教學法
29。大語文教學法
30。非指導性教學法
31。掌握學習教學法
32。道爾頓制教學法
33。有意義學習教學法
34。遷移教學法
35。嘗試教學法
36。學導式教學法
❺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以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為此搭建平台,做好鋪墊,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 教學 方法 和 措施 ,供大家參考。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一
(一)採取一切可實施的措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以講誘導法。這種方法就是指通過教師給學生講述某一些 故事 ,來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有閱讀的慾望。教師可以選取一些 童話故事 、一些名著等等,用生動的語言給學生講出來,讓學生有閱讀書籍的興趣。
2.以身示範法。教師要和學生一道進行閱讀、寫 讀後感 等等。起到模範帶頭的作用,要用自己的閱讀情況實打實地感染學生,讓他們愛上閱讀。
3.賞識激趣法。教師要對那些喜愛閱讀的學生進行鼓勵,要多多誇獎他們,讓他們始終保持閱讀的熱度。平時也要多舉辦一些「讀書小明星」的評選活動,並給出色的學生一些獎勵,由此來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
(二)要給學生創造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
小學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周圍是圖書的世界,那麼他們也就自然而然地拿起書進行閱讀。因此,我們教師要學生創造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我們可以將教室裝扮成小型的圖書館,讓學生沉浸在書的世界;可以在教室掛上激勵學生多讀書的 名言 ,讓教室中充滿著 文化 的氣息;還可以每一周抽出幾節課的時間專門讓學生進行閱讀等等。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學生就能夠深深地被環境和氛圍打動,能夠主動地進行閱讀。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讓他們學會正確的閱讀步驟
正確的閱讀習慣對學生閱讀能力的養成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形成習慣之後,也就會下意識地按照自己的習慣走。學生的閱讀步驟應該分為以下三點。
1.首先讓學生大聲朗讀 文章 ,找出其中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單詞。並在黑板上寫出這些詞,先教學生怎麼讀,怎麼解釋。然後在讓他們默讀文章,在每一段之前標上序號,對段落分段,畫出每一段中心句。在他們讀完之後,和他們一起分析每一段中心思想。
2.在分析文章之前,教師要為學生講一下當時的背景,這樣可以使學生大致了解到文章中的某些形象詞語的言外之意。之後創設相應的情景。讓他們進一步身臨其境,再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
3.根據學生提出來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也可以和教師一起討論,讓學生的思維開闊一些,不能禁錮他們思想。對於課後的問題也是一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但是也要告訴他們答案不是的。
(四)傳授給學生正確地閱讀技巧,讓學生體會閱讀的快樂
我們應該遵循與課內外相互結合的原則,並讓學生學會閱讀的順序,即一般應用程序類,第一次閱讀初感覺文章的表明意義,第二次閱讀和深入分析文章,感受作者的隱含情感,第三次閱讀評論文章的寫作手法、寫作目的等等。通過這樣的閱讀途徑,學生也能自己進行閱讀。
閱讀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能力的養成,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小學語文老師要根據自身教學的實際情況採取相應措施,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正確地閱讀。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二
1.教學目標要明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生為本,根據學生的 學習方法 、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制定科學、系統、全面的教學目標,合理分配課堂的教學時間,准確把握課堂節奏,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講解精要的課堂內容,根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學習目標。
教師與學生之間首先要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以成績的好壞劃分學生等級,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學習心態。針對某一個知識點,教師也要盡可能多地列舉例子,補充其他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既學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也學會用類比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有著終生的意義,他們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 總結 能力等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相當重要。所以,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課堂效率。
2.渲染課堂氣氛的方法
2.1 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一個自由學習的機會。語文課最怕的就是教師一個人把課堂時間全部佔用,而學生只能認真聽講。長期這樣下去,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會越來越低。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自由學習的時間。
以課文《飛向月球》為例,在進行本課的教學時,老師應該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月球上有太多神秘的東西,小學生對月球也充滿了好奇,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點給學生一個自由想像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發言過程中,教師可以起帶頭作用,然後再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對月球上的事物進行猜測、想像,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聲講出自己的想像。用這樣的方法,可以讓整個課堂顯得自由活潑,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 想像力 和表達能力[2]。
2.2 角色體驗,點燃學生的激情。角色表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小學生的表演慾望比較強,而且通過角色表演可以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情感,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把握住語言的節奏,使學生在表演中逐漸對課文產生感情。
《牛郎織女》是一個千古傳唱的神話 愛情故事 ,像這樣的故事光靠教師的講解是很難讓學生感受到它的美的。所以,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牛郎織女的故事,當然,學生也可以發揮想像,豐富故事內容。比如,當牛郎織女分別多年後,在鵲橋上相見後會說些什麼,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情境模擬相關的對話。
筆者相信用這樣的方法,肯定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樂趣,使他們在以後的語文課上更有激情。
3.趣味性教學
小學教師要激發 兒童 的學習熱情,必須根據兒童生理心理的特點,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注意趣味性。那種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不能培養能力,自然也無藝術性可言。教學是一種藝術,藝術最講究分寸。
還有,對課堂提問必須精心設計,不僅要在備課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客觀的預測,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這需要有豐富的教學 經驗 和較高的教學藝術。
在作業設計方面,在於鞏固、消化、運用所學的知識,並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組織好學生的作業,對發展智力、培養創造才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在如何布置學生作業的問題上,比較普遍存在兩個弊端,一是數量多,學生負擔重;二是純知識的機械性的作業多,不利於能力的培養。
我們應該從知識與能力的結合上設計好學生的作業,一般說來,作業設計不僅要體現靈活性,還要體現統合性。語文教學是一種綜合性的基本功訓練,作業設計也要相應地體現綜合性。單一性的訓練,是不利於學生掌握語文教學這個工具藝術性的。
4.藝術性創新教學
當今的孩子們最缺乏的是什麼?是生動的實踐、豐富的體驗、大膽的疑問、無拘無束的展示,缺少解放和創新。 教育 ,首先是人學,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只有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中心主體地位,才能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潛能,學生才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去創新,去體現自己最大的價值和作用。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從總體上說,在觀念、模式、方法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影響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問題。也就是說,教師仍處於主體地位,學生仍然是被老師牽著走的地位。我們的語文教學藝術盡管也呈現出千姿百態,但是仍缺少學生本人的自學、自悟、自得。
因此,教師必須把主體地位讓給學生,要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自己在教學藝術方面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之所以被稱為藝術家,是因為教師的勞動本身就是創作,而且比藝術家的創作更富有創造性;所以,創新性不僅僅賦予教學藝術以生命,它也是一切藝術的源泉。
5.關愛和尊重學生
新課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體驗及理解,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知識,賦予知識以個性化的意義,課堂也不再是傳授知識的聖殿,而是發展生命的樂園。作為課堂教學不可缺乏的一部分?D?D小學生語文課堂學習評價也應該體現這一理念。
因此,教師應該善於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敏銳地捕捉存在於他們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點,並及時地給予賞識,把愛的陽光灑向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後進生的心田。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小男生:父母離異,寄住在外婆家裡。因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溫暖和雙親的呵護,他性格內向,鬱郁寡歡。他每天都蜷縮在座位的一角,那膽怯的眼神似乎怕見到春天的陽光,讓人瞧著好心痛!下課的時候,我只要一走進教室,總會擠點時間,溫和地趕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業,和他一同讀課文。
時間久了,其他同學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圍過來與他談天說地。看著他又害羞又激動的樣子,我總是喜歡走過去,輕輕地撫摸他的小腦袋。漸漸地,他敢於和同學們親近了。當他第一次在課上主動地站起來回答我提出的問題的時候,真的,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從容地、有條理地回答完問題後,我仍然激動地凝視著他,贊許地頻頻點頭,很久都沒有回過神來。
他似乎也很興奮,不時地用眼睛瞅著我,這時,我覺得自己和這個孩子的心貼得好近、好近。這次小小的成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轉變,他成了一個敢於發言而且愛笑的陽光男孩。
6.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
有什麼的環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那麼有什麼樣的教師可能就會培養出什麼的學生。教師的素質與觀念、能力同樣會決定學生的素質、觀念。作為教師要與時俱進,終生學習,不斷地與外界學習交流、合作,以達到更完美,更適合,更有效的意識。
教學中注意改觀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為教而教,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於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我們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
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並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作為教師就應走出 應試的局限,從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觀念更新,以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三
一、緊扣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體,抓住重點詞句
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曾說,書不讀通不開講,書不讀熟不開講。在教學《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中,對話描寫是文本特色之一。
筆者根據這一文本特色,在學生通讀全文,把課文讀通、讀熟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綜合訓練:出示竺可楨爺爺與小男孩的對話,但標點沒有學生想要讀通讀順這段話,首先就需要為這些對話加上標點;加上標點後,引導學生想像人物當時的表情、動作、神態,體會人物說話時的心情,感受人物這樣說話的動機,讀著讀著,學生覺得加上一些 提示語 後,讀起來更過癮。
有了提示語作為坐標,學生投入其中,積極還原體驗人物當時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讀為主要目標的訓練中,慢慢地觸及人物內在的品質,人物的精神變得看得見、聽得出、說得准、讀得好、寫得活,甚至諸如「課文為什麼要以第一朵杏花為題」這樣大而空的問題也由於對人物對話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學結束時迎刃而解了。
學生讀懂的過程,就是感悟體驗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真可謂「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知於自知」。
二、依據文章體裁特點,喚起學生生活經驗,激發想像、聯想
讓書本知識呈現出鮮活的生命狀態,是新課程改革實施後課堂教學呈現的新特點。學生是 語文學習 的主人,教師要依據課文體裁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世界和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系起來,從而激活書本知識,激發學生的想像、聯想,發展學生的思維。
喚起學生生活經驗,激發想像、聯想,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更主要的是能極大地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教學蘇教版四年級第二學期《江南春》這首古詩時,筆者讓孩子們先讀題目,看出題目分為兩個部分——「江南」和「春」;再讓每個孩子自己去讀一讀這首詩,一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是寫春天的?交流時不一定按照詩句的先後順序,但每找到一處,我們就來畫一畫這個景,說一說自己為什麼這樣畫,評一評誰的畫與詩句最吻合。
每一次畫、說、評,孩子實際上都在自覺地借用作者的「一雙慧眼」去欣賞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為必然。二問:你又從哪裡看出是寫江南的景色?學生能找到相關的字、詞、 短語 、 句子 ,他就穿越時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江南的特點。而能讀好這些景物,學生就能領略江南原來是有這些特色景物的。
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能展開 說說 ,他也許就能回味自己身處的江南,原來是有這些特點的。由此,詩歌的學習不僅僅是字、詞、句、詩的機械解釋,而是學生主動地走進詩人的內心,用詩人的眼睛去看,用詩人的耳朵去聽,用詩人的心靈去感受。
學生彷彿一會兒在寫生,一會兒在春遊。《語文課程標准》中說:讓學生自己獨立地誦讀感悟,並將讀書意會到的東西用可以檢測的表情朗讀出來,是實惠便捷的解讀方式。
三、抓住「文眼」,採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朗讀、體驗、感悟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因此,筆者認為語文學習中的體驗與感悟要真切,倡導個性化體驗,這一目標的實現只能靠「潛心會文本」。即通過反復地讀,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情感的脈搏。
讀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後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父親挖掘時間長,挖掘的艱辛,永不放棄的信念,以及對兒子深深的愛等情感。
筆者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領讀、引讀、組織學生有感情個別讀,把學生的感悟、體驗不斷推向文本,並且適時地設計了一個補充句子的練習: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在這36個小時里,他顧不上( ),顧不上( ),顧不上( ),甚至連( )都顧不上。
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他心裡反復念叨著的一句話是( )。這樣設計引導學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的,又是對文本的再創造和深加工;既使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學生心靈深處的話語,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
這樣的言語實踐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語言、思維和精神的同步發展,達到了「訓練」和「感悟」比翼齊飛的境界。
四、定位年段要求,在對話互動中生成情感,生 成語 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是要在互動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語言。這種對話是基於充分朗讀、體驗、感悟的對話。
現實教學中,可能是由於考查教學效果方式的緣故,我們常常低估現在學生的水平,到小學中年級仍然將課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給學生」。筆者認為,到小學四年級下半學期,應該選擇一些足以統領全文的大問題,對學生更放手些。
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第二學期中《春日偶成》這首詩時,請學生把古詩讀准讀通以後,筆者就提出一個直奔作者寫詩動機的大問題:讀讀這首詩,你感受到當時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詩中找到「樂」字。
「樂」是這首詩的靈魂,於是在「樂」的籠罩下,學生開始「樂在詩中」地尋找能讓詩人「樂」的美景,開始「樂此不疲」地在詩中尋找能讓詩人偷著樂的理由,最終體會到原來作者是在美麗的春景中自得其樂。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開學習主體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有意義的接收學習是自主建構,有意義的發現學習也是自主建構。
五、切合兒童特性,適度拓展,堅持練筆
我們都知道,「語文,語文,語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學階段語文的奠基作用說到底就是在掌握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巒老師指出:語文課時有限,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刀刃上,用在識字、寫字、讀書、習作、口語交際上,把語文課上得既生動活潑,讓每個學生的各種感官特別是頭腦真正動起來,又扎實有效,向每個40分鍾要效率,要質量。
時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生課堂內的訓練量太少,課堂內動筆時間太少。我們要克服課堂上「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頑症,每篇課文學完後,要騰出8~10分鍾時間讓學生進行書面語言練習。
教師要從檢測三維目標綜合達成情況和學生思想、情感、語言生成情況的視角,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情境性的語言書面練習題,讓學生寫一組句群或一個語段。這種練習要具有創造性、開放性和綜合性,能激發學生產生情境性和個性化的語言。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四
一、課堂中教學語言的准確運用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將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擴充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要准確掌握語言運用的准確性,因為小學生正處於模仿學習階段,不能給他們帶來錯誤的認知,影響他們以後的學習。除此以外,教師還要能深刻、精準地運用語言的感情色彩,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教學《落花生》時,教師一定要注意為學生講解「落花生」是花生的別名,不要把「落」字理解成為動詞,不要未經查證與核實就望文生義地理解為「種花生」,造成錯誤性的理論。另外,還要注意語句的正確使用。
如「對於這個同學的看法,有的學生非常不同意,而我認為是對的」這句話的理解,就有兩種相反的思路——到底是對前邊同學的看法認為是對的,還是對後邊學生非常不同意的看法認為是對的呢?這就是一種歧義句,但是小學生還學不到語法這一塊知識,如果教師表達的模稜兩可,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很困難。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務必要准確地運用語言,說出的語句是幫助學生理解事物的,而不是給學生造成困惑或是錯誤的學習。此外,教師教學過程中也要抓住重點,突顯精華,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無限的知識,真正達到以簡駕繁、以少勝多的境界。
二、課堂中的多媒體運用
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的內容繁多,可以說是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從古今到中外無所不有。所以,課本中有很多內容對年紀尚小的學生來說還是陌生且難以理解的。這個時候就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學習這些奇妙的知識。
多媒體教學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形象生動地傳輸、再現知識的原理和物體原型,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知識,從而加快學生學習和記憶的速度。同時,在課堂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更精準地把握學習重點、難點。
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小學生年齡較小,在學習方面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理解事物有一定的難度,運用多媒體就能克服這個限制,它能將抽象的課文語言轉化為直觀的動畫,將知識具體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有幾個動詞的排列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有這樣一段話:「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迎上去看,看見烏龜媽媽追上去,看見青蛙游過去」,這句話當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既不知道這些詞的表現形式,也不知道該如果使用,這時候我就運用了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把小蝌蚪尋找媽媽的整個過程製作成了flash動畫,重點強調了這三個動詞的表現形式,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白了迎上去就是相對的游過去,追上去就是從目標後方趕上,游過去就是從周圍游到目標物體身邊。
他們看完了這個動畫,這三個動詞的表現形式就會留在腦海里,從而為學生的語言表達的精準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提供參與機會,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好他們的主體作用。而要想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讓學生參與到互動教學中來,給他們提供獨立的活動場所,使每個學生在學到知識之後還能再傳播出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還以《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為例,教學中我把全班學生分成了若干個學習小組,讓組員分別扮演課文中的角色來進行表演。這樣,學生就能在自己理解的同時再分享給其他同學。這個環節既有競賽意味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需要注意的是,新課程改革雖然倡導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但並不是說教師就不重要了。當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遇到經小組討論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就要適時地參與到探討中來,給出積極的建議。
四、課外的發現
學習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熱愛生活,讓學生從現在起就懂得文字的力量。所以,不能把學生束縛在課堂中,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培養學習語文的習慣,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如我曾經給學生布置一項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仔細觀察路上的路標、商店牌匾,記住一路上都有哪些商店,如果有不認識的字就問家長,如果你發現哪家的牌匾寫了錯別字,老師會有獎勵。留這個作業的目的主要有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