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如何養成自我意識
兒童的自我意識分為內部和外部,內部影響因素主要受生理上的、和認知水平發展的變化所影響,而外部自我意識的影響則來自於家庭、 社會 、學校、同伴等因素。
新生兒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一般兒童到了9個月大的時候,他有了內部自我意識的知覺,最經典的實驗:紅點測試。
實驗者將嬰兒面前放置一面鏡子,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這個嬰兒發現自己動一下,鏡子里的那個人也動了一下,實驗者趁孩子不注意,在寶寶的鼻子上點了一個紅點,再次觀察寶寶的反應,如果這個寶寶用手摸自己鼻子上的紅點,那說明他已經有了自我意識。
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知覺。直白點說就是「我是誰」,一個對自我有著清晰、中肯評價、貼近於真實自我的孩子,他心理會比較 健康 ,且更容易取得成就。
而沒有自我的人,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容易喪失自我、人雲亦雲,產生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等消極的低自尊行為,極端表現為精神病患者。
從這張表格可以看出,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芽,我們將要從至少以下4個方面,培養孩子的自我。
一、告訴孩子,「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身體上
二、告訴孩子家族的故事和他自己的成長故事——歸屬感
三、在制定目標和計劃執行過程中調整他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感
四、鼓勵孩子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客觀評價自我
五、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緒
總而言之,自我意識中最最重要的兩大感受,第一歸屬感,第二自我控制感。當一個孩子知道無論我做什麼背後都有父母強大的家族支撐我,那麼他的歸屬感很強,他不畏懼外部危險,敢於接
受挑戰。一個能夠獨立生活,對自己人生有著明確的目標且一點一點努力實現的,那麼這個孩子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感就很強,他將來更有可能取得大成就。
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是成長過程中自己慢慢構建的,作為父母,只需要在正確的時間進行正確的引導,就可以為孩子構建良好的自我意識提供催化劑。
事實上,孩子一出生時,是沒有自我的,他和外在的世界是渾然一體的, 而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個建構的過程中,他們才能慢慢感覺到「我」的存在,這也是孩子自我誕生的標志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從2歲開始,甚至不到2歲,就開始發現自己同世界實際是分離的,而自 我意識也就這樣開始悄無聲息地萌芽 了。
而我們家長要做的是什麼呢
那就是給 孩子提供一個沒有權威的環境 !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認識生活和真理,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並把握自由。
孩子有時候也許很霸道,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甚至去搶別人的玩具玩。這個時候父母不必太過煩惱,不要指責孩子,因為這 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識的開始 。
事實上,孩子是可以通過佔有屬於自我的物品來區分自己和他人,一旦他佔有了自己的物品, 當這個物品完全屬於他的時候,他才能感覺到「我」的存在, 而這也意味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誕生。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也不要隨意定性孩子的行為,唯一 能做的就是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為他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把握住孩子建構自我的開端,才能做一個好父母
兒童最重要的成長任務之一是個性化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的、唯一的身份形成。從出生開始,根據兒童氣質的一系列特徵,已經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徵。這些特徵幾乎是遺傳決定的,並將繼續對個體的行為起影響作用,因此,它們可能是個性的先驅。
自我是個性化的焦點,而兒童期的大部分時間被致力於尋找「我是誰」這一問題的答案。孩子在研究自我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有意識的幫助孩子區分以下三個要素:自我意識、自我觀念和自尊。自我意識一般在兩歲時出現,之後自我觀念形成並逐漸得到加強——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成年。自尊同樣在整個學齡期間發展變化,並逐漸發展為一致的和現實的。
兒童首先需要解決他們的身份認同問題,只有他們能夠完成這一特殊成長任務,才能成功的進入成年,並不再繼續被生活中的角色混亂所打擾。
兒童對自己的想法如何既取決於他們的認知發展,也取決於他們的 社會 經歷,尤其是他人的期望和態度。這在受虐兒童的發展研究中得到證實。虐待對兒童自我的形成有著嚴重影響。家庭毫無疑問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搖籃。
當孩子慢慢長大後,能夠影響孩子感知和評價自己的他人的范圍擴大了。同伴的贊賞在學齡期變得尤其重要:受歡迎和愛待,或者相反,被拒絕,對孩子處於發展中的各種心理特徵都有影響,尤其是對孩子的自我感受有影響。
1、通過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體驗成功感自豪感,確認自我價值。
2、 營造一個良好家庭心理環境,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繼而發展到正確評價他人。
3、 正確地性別教育,使孩子確定認可自己的性別角色。
4、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加強對自我和他人的認識與理解,調控自己的行為,增加自我控制能力。
2. 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如何培養幼兒自我意識,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由於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那麼,應該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呢?下面就一起和我來了解一下吧。
1 如何培養幼兒自我意識
1、在日常生活中,本著「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家長怕累著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煩,因而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吃飯、穿脫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訓練的,因為小孩長大自然就會。其實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從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不給予孩子鍛煉的機會,就等於剝奪了孩子自理能力發展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喪失了獨立能力。所以我們要本著「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後,作父母的要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贊賞,當孩子的存在價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們也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增進孩子的自信心。
2、尊重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提的問題過於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隨著家教觀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現代家教觀、教子有方的家長,注意創造機會,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科學家、發明家成長的故事,以激勵孩子從小立志,培養孩子對學習新知識、探索新問題的興趣。
3、創造機會,感受挫折,培養幼兒自我抉擇、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家長經常說孩子主意不好,應該聽大人的,實際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認識,應該給孩子創造機會培養他自己拿主意。獨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賴性強,缺乏進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務轉給成人。這大多是成人嬌慣、包辦代替的結果。那麼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大人應給孩子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做選擇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讓他在嘗試的過程中感受失敗,碰釘子,這樣孩子就會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成長起來。你的一舉一動,還有你的品質,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榜樣。所以,先從你自己獨立自主做。
2 培養幼兒自我意識的好處
1、培養了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
在這項活動中,能力弱的幼兒得到了表現的機會,能力強的孩子意識到了競爭的危機。而老師和家長對孩子適時的鼓勵、評價,也促進幼兒克服了自卑和自滿的心理。無論哪個孩子的進步或退步,都通過這項具體的活動,讓他做出反思從而得到良性循環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2、全體幼兒樹立自信心、榮譽感
在這項活動中,我們給能力弱、協調性較差的幼兒提供了一個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剛開始,有的幼兒比較膽怯,動作不到位,通過一至二周的調節,有了極大的進步,同時,每位幼兒也意識到了我班的與眾不同(因為其他班是老師領操)。作為大家學習的榜樣,人人都努力認真,以班級榮譽為自己的榮譽,增強了本班幼兒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
3、老師能抽出時間接待家長
早操時間也是幼兒來園時間,相對來說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同時,有的來的晚的家長或許有事需要和老師溝通、交流。如果老師在領操,家長就只能等待或因為時間急而匆匆離去。而請幼兒領操,則較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使老師有精力接待家長。同時,又顧及了全班幼兒,發現問題能及時解決。
3 培養幼兒自我意識家長應該怎麼做
1、通過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體驗成功感自豪感,確認自我價值。
2、 營造一個良好家庭心理環境,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繼而發展到正確評價他人。
3、 正確地性別教育,使孩子確定認可自己的性別角色。
4、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加強對自我和他人的認識與理解,調控自己的行為,增加自我控制能力。
1、培養孩子自製力
孩子都是喜歡貪玩的,主要原因還是約束力不夠,自製力太差。如果家長能和孩子一起製作一份計劃,將所有的事情都計劃好說不定能幫助孩子自我管理。計劃書是做好了,可是孩子會不會認真的執行還是另一回事呢。所以家長也要監督孩子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抓好督促檢查;二是開始對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循序漸進;三是做好總結。定期做總結,對孩子上一階段的表現進行評價,做得好的可以進行獎勵,壞的進行批評改進。注意說的方式喝方法,要讓孩子接受,語氣不能太過分。
2、在游戲中體現自主
游戲是孩子的基本活動,也是最能發揮他們的主動性,不僅能使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到再現,還能為孩子的各種能力培養提供一個廣闊的天地。在游戲中教師經常採用兩種方法:一是老師不參加在游戲當中,只提供豐富的玩具和材料,讓孩子自主的活動;二是老師參加到游戲中去,只做孩子的玩伴,不操縱游戲的過程,發揮孩子的自主性,尊重孩子的活動。
3、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
平等的交流可以拉近與孩子間的距離,可以了解孩子的內心。同時可以通過與孩子間的交流,把一些只有在孩子出錯時才「教訓」的道理自然而在地灌輸給孩子。把對孩子的評價在日常談話中自然地表露出來,既不會讓孩子感到你是在專門「有意表揚」他,同時還可以讓孩子了解你的觀點和看法, 增強自我信心。與孩子談話除了學習上的交流,還應有思想上的交流。通過平等和善的對話,要讓家長成為孩子的朋友,不是讓家長成為孩子的領導。這樣孩子就會得到一種人格上的尊重,對於強化自律意識是有好處的。
4、定目標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能急於求成
家長過高地給孩子提出各種要求,過分地逼迫孩子學習,佔用了孩子的娛樂休閑時間,使得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總覺得沒時間玩。應多與孩子交流,嘗試著成為孩子的朋友,看到孩子在改變自身存在的不足方面的積極變化。同時對孩子改正不足不可一曝十寒,立竿見影,要允許孩子身上「毛病」的反彈。
5、啟發語言表達
愛說愛問是孩子們的天性,對於他們所提出的各種問題,老師要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然後花點時間跟他們一起進行討論,並認真做出解答,以後孩子就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過多地禁止他們說話,而老師要多圍繞教育內容來積極引導,多選擇有吸引力的話題。如果引導得當,孩子們就不會說題外話了,而是會圍繞老師的問題來進行討論。這樣不但不會影響教學進度,還能使教育內容更加充實,也能夠在孩子的頭腦中打下更深的烙印。
6、讓孩子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
要自覺就必須自主,沒有自主的自覺是不能長久的。因此,在孩子的學習方式上家長應給予其充分的自主權,讓孩子在一種適應他自身喜好的、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去學習。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只提出總體的要求,具體的細節讓孩子自己去把握,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增強學習的效果。讓孩子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學習就會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7、教會處理問題
教會孩子學會如何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自主意識,還提高了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當孩子辦錯事或是能自己處理事情時,盡量讓他們自己去處理或參與,使他們成為主角。
8、鼓勵孩子去想去做
記得有一次我教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畫房子,我只教了一種很簡單的方法以,並對孩子們說:「畫出你們心目中的或是自己認為是最漂亮的房子來,不用按照老師的要求去畫!」當他們把畫交上來時,他們的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什麼樣子的都有,孩子們也對自己的作品很滿意。老師應該多給孩子想像的空間,要去肯定他們,鼓勵他們,使他們能夠從自己的創作成果中感受到莫大的快樂。
9、父母以身作則,樹立好榜樣
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或者不準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強迫不是好辦法。
如果做父母的不準孩子做某些事情,那家長也必須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說服孩子。因此 日常在家庭生活中,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養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有著重要的示範引導效應。
10、父母自己也要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家長一般認為學習只是孩子們的事,其實很多做家長的也要學習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空閑時間可以主動上網找一些教育孩子的論壇或有關知識看看,了解孩子在各個階段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同時可以與其他家長一起交流互動,相互了解可以避免很多彎路。
3.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意識
對幼兒進行正確恰當的評價。幼兒自我意識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依賴、輕信他人尤其是成年人的評價,往往以別人的評價為依據來評價自己。因此,成人應注意自己的言行,盡量以積極的態度來評價幼兒。
明確行為要求。獲得成功感是幼兒形成自信心的基礎,2~3歲的兒童就開始強烈地要求自己做事。明確要求可以使幼兒有明確的努力方向,用一個標准來衡量自己,也可以知道自己的差距,從而對自己有一個合適的判斷,進而形成合理的自我意識。
增加交往機會。與成人交往的經驗是幼兒自我評價的主要根源,通過與成人交往,幼兒可以意識到並且說出自己的經驗,向成人學到社會知識和行為方式,將成人傳遞的社會文化、道德規范逐漸內化,進而進行自我評價。
「幼兒與同伴交往,特別是通過游戲等活動,可以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同伴,進而看待自己,通過同伴認識自己。
4. 如何培養兒童的自我意識
1「我」的存在
自我意識的核心是「我」,這個看來不成問題的「我」,對於幼小的嬰兒卻是很成問題的。「我」這個概念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從無到有逐漸發展起來的。初生的嬰兒完全沒有「我」的意識,分不清主體和客體只不過是在以後與外界事物不斷地交互作用中,才逐漸「發現」自我。這個發現自我的過程開始是模糊的,以後漸漸清晰起來。
自我意識的認識過程是可以促進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界對嬰兒的刺激。在積極的環境里,嬰兒能較快地耳聰目明起來;而在消極的環境中,嬰兒卻久久地停留於混沌狀態。
為讓處於混沌狀態中的孩子盡快啟蒙,就應該盡快讓孩子眼睛明亮起來,耳朵靈敏起來,手、腳活動增多等。為此,適當而豐富的刺激是很有效的,需要注意的是:
(1)不要忽視孩子的「看」,要想辦法引起孩子的注意,讓孩子多看,喜歡看,小眼睛骨碌骨碌轉起來,從而逐漸意識到「這是我看見的」;
(2)不要忽視孩子的「聽」,要多對孩子說話,還要誇張地說(伴以誇張的動作和表情),讓孩子聽各種好聽的聲音,引起孩子對聲音的興趣,從而逐漸意識到「這是我聽到的」;
(3)別以為孩子的手、腳不靈活就圖式孩子的「動」,小手和小腳是孩子重要的感知覺通道,要刺激孩子手和腳的肌肉,讓小手多觸摸,小腳多活動,從而逐漸意識到「這是我的手和腳」。
游戲活動
碰碰小手碰碰腳
做法:嬰兒要多活動手和腳,當孩子醒著的時候,大人可以有意識地觸動孩子的小手,例如捏捏小手指,點點小手心,握著小手搖一搖等,促使孩子的手部肌肉產生反映,逐漸能做出屈伸、握拳的動作。大人常常碰碰小腳掌、推推小腳、撓撓小腳心,促使孩子做屈伸和蹬腿動作。這樣做能有效刺激孩子手部和腳部的肌肉,引起孩子相應的反射動作,有利於中樞神經的發育,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四肢的存在,同時讓孩子獲得愉悅的感受,高興起來。此活動最好在給孩子餵奶之前進行。
看人臉
准備:媽媽的大幅照片,彩色人像,會眨眼、動嘴的娃娃等。
5. 培養孩子自信心的7大妙招
著名教育家成墨初說:自信,源於對自我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培養孩子自信心的7大妙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位媽媽給我講她女兒在幼兒園的「遭遇」。有一天,女兒從幼兒園回家對媽媽說:「老師說我動作不協調,不讓我去參加『六一』表演。」女兒說這話時很沒有自信,也有些失落。
這樣的「遭遇」很多孩子都經歷過。當孩子面對一些負面評價時,告訴孩子不理會,或者說一些含糊其辭的話,如「他這么說呀」、「是吧」,都會令孩子進入一種消極情緒中,而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喜歡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1.認識自我
在孩子剛剛開始有自我意識時,教他多說「我」可以加強他對自己的認同。剛剛學習說話的階段,孩子還不會正確使用「我」,如果大人稱他為「寶寶」,他也自稱「寶寶」;會說自己的名字了,就用名字代替「我」,比如「安安的車」、「妞妞要吃」等。從大人所看到的自己,和由自己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存在,其差距是不言而喻的。教孩子稱自己為「我」,才能促進自立心的萌芽。
2.肯定自我
一個能肯定自己、尊重別人的孩子,會有更大機會享受健康身心和愉快的社交生活。他們和人交往時,能自如地調節關系。要學會肯定自己,就要學會——
3.接受自己
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的溝通、別人的評語、參與游戲活動時的表現,讓孩子清楚自己生理、心理、能力等各方面的強勢弱勢,同時建立一個接受自己強勢弱勢的態度。這樣還有一
非要讓一個生性靦腆的孩子在陌生的客人面前表演節目。
4.鼓勵自己
每個人每天經歷那麼多人與事,要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每個成就並加以贊許,是件不可能又容易令人失望的事。所以,從幼兒時期就告訴孩子,首先做自己的好朋友,對自己感到滿意的行為進行自我贊賞,遇到挫折時鼓勵自己,自己打氣,這樣的孩子當然能夠肯定自己了。
不過,父母最好也能注意到孩子的行為表現,比如他能逐漸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可以適當地予以肯定和嘉獎。
5.充實自己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是基礎,能努力不懈地充實自己,克服弱點,發揮長項,才能維持自我肯定的狀態。父母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或訓練,鼓勵孩子多看書多發問,都是讓孩子充實自己的好方法。
孩子的自信心,是要通過「自我照顧」的成長任務建立起來的。這包括個人生活起居的常識和技能,比如當一個兩歲的孩子會自己拿勺吃飯時,完成這個「自我照顧」的任務,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非常有成就感,也就增強了自信心。
6.面對失敗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挫折和失敗。挫敗對於孩子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太多挫敗卻會令孩子氣餒。因此,父母對孩子來說便非常重要,孩子遇到什麼困難,最終必定是向父母求救,依賴父母的幫助去解決問題。
但幫助孩子解決困難也應有技巧,當孩子正埋頭苦幹,也做不好的時候,父母應給予他信心再做嘗試;如發覺孩子始終都做得不得法,應該向孩子提示,但切勿太明顯,使孩子感覺是你幫他去解決困難;當孩子得到負面評價時,提醒他的強勢,可以幫助孩子盡快走出失意,找回自尊。
7.建立自尊
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心,首先要給他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有來自父母的足夠的愛與關懷。不要過多限制孩子的行為,或者過分責備孩子的過錯。父母應該協助孩子處理問題。但不要過分呵護孩子,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表現出不滿、處罰孩子都是正確的做法,培養孩子自尊心並不等於讓孩子任意妄為。
專家成墨初告訴媽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對不同的挑戰,最需要老師、父母的鼓勵。自尊心有助他們接受考驗,渡過難關,父母應該盡力營造與老師、孩子之間的良好關系。在這樣的基礎上,孩子與父母或老師、同學發生沖突,或遇到短暫挫折,可能會意志消沉,但是事情過後,自尊心又會重現,父母不必過於擔心,孩子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脆弱。一點小小的挫折或者負面的評價,很難從根本上徹底打擊孩子的自尊。
6. 父母如何引導兒童樹立自我意識
1.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認知
當孩子自我意識薄弱的時候,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主要依靠外界的投射。所以父母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認知,用各種方式讓孩子從各方面了解自己。對自我意識的認識過程父母是可以施加積極的影響的。專家指出,在積極的家庭環境中,嬰兒能較快地耳聰目明起來;而在消極的家庭環境,嬰兒卻久久地停留於混沌狀態。
2.讓孩子分清、明確自己的「界線」
為了讓孩子在確立自我意識的同時,形成其他諸如責任感等品質,父母應該讓孩子分清、明確自己的「界線」。心理學家強調,在成長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和明確自己的界線非常重要,只有明白了自己的界線,才能在自己的界線內負責,這也是自知的重要內容。例如,媽媽讓孩子打掃衛生,就應該明確地告訴他,作為家庭成員,做家務事是他應該承擔的義務。
3.積極提高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4歲的孩子開始具有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能夠根據一定的行為規則來評價自己。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核心,它對於孩子智商、情商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父母應當為孩子創造自我評價的環境,引導孩子提高自我評價能力。孩子的自我評價越高,越有利於培養孩子自信、勤奮、樂觀的個性,使孩子自我意識中積極的成分佔主導地位,這對孩子的發展更為有利。
7. 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自我意識呢
1、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尤其需要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最基本的、最正確的自我觀念建立核心原則。
2、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的前提基礎,只有正確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理解,正確的認識自我,才能在此基礎上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能更好認識本我,為自我意識的提升和建立提供正確的前提基礎。
3、豐富的自我體驗,自我體驗更多的注重於自己的情感和感情控制,使自己自愛、自尊、自信具有自豪感、成就感,是自我體驗豐富。
4、強化自我監督,自我監督是實現正確的自我意識的強有力的保障,只有時刻保持堅定的自我監督能力,才能使自己快速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5、良好的自我調控,需要從正確的理想、豐富的學識、完備的性格以及極強的自我監督,還有高級的自我評價方面進行自我調控。使自己自覺、自立、自主、自製、自強、自信、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