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便於理解古詩有哪幾種好辦法
首先,了解古詩的背景知識,例如,作者,時代,生平,思想。
然後,了解古詩的基礎知識,例如,標題,字義,句讀,主旨.。
接著,了解古詩的延伸知識,例如,風格,流派,影響,傳承。
仔細體會古詩的意境,意象,情感,韻律,藝術手法,藝術特色,煉字煉句等.。
最後,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品味,感悟,升華。
解讀古詩,正如了解一個人,不僅要看外在,也要看內涵。
解讀古詩,好比做任何一件事,要有始有終,還要選擇值得的,去付出行動。
解讀古詩,就像與作者和所處的時代對話,詩人或直抒胸臆,或古風含蓄,都和他當時的情境有關,我們可以通過一首詩,了解一個人,可以通過一本詩集,把握一個時代.。
解讀古詩,最怕的就是斷章取義,只尋訪美詞佳句,卻忽略了古詩通篇的意義,也忽略了一首詩只是作者某一階段某一瞬間的表達,不要因為某一句,就妄下論斷。
詩無達詁,名家翻譯註解,不一定能夠道出詩人原本的寓意,也不一定能夠達到讓所有讀者滿意的程度,所以,詩似乎更適合獨自品讀、玩味,一時一處之景,也能因不同境遇的人,生出不同的感觸,何況飄渺蘊藉的文字呢?
說了這么多,要解讀古詩,似乎無從下手,但是世事因果相隨,既然詩人此刻作成此篇,定然有其緣由,所以,追本溯源即可。
例如,因潦倒而生懷才不遇之感,因遭貶而作憂憤之訴,等等.理解了成詩背景,我們大體就可以領會古詩的大意。
我還有一點建議,就是可以作本類文學中的比較文學。
例如把幾個作家,相似的作品作對比,把同一個作家同類作品不同時期的作品,選取某一角度,做對比,以此類推,以至無窮,能夠對以往的註解和權威的觀點,有新的見解,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論證充分,沒准你也能成為學術大師.我這就是一個小小構想,怕見笑於方家,還是說歸正題。
Ⅱ 理解古詩意思的方法
一、讀古詩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背,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讀古詩時,教學生學會找「韻腳」,使學生知道古詩中每句詩的最後一個字韻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韻腳。如:在《靜夜思》這首詩中,「光、霜、鄉」的韻母都是「ang」,這首詩的韻腳就是「ang」。學生找到了韻腳,朗讀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很容易記住古詩並背誦下來。
二、知詩人
學習古詩,先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的性格特點,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古詩的內容。「唐詩、宋詞、漢文章。」小學生所學的古詩主要以唐詩為主。在小學生古詩詞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詩。在記詩人的朝代時,我們只需要特別記住不是唐代的詩人即可。如宋代詩人蘇軾、王安石、葉紹翁、楊萬里、陸游等幾位。三國曹植、元代王冕、明代於謙、清代鄭燮和龔自珍就行了。詞人需特別記住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採取「記少不記多」的方法記住詩人的朝代,其他默認為唐代詩人、宋代詞人。
三、明詩意
明詩意就是理解詩意。理解詩意的方法多,以下簡介幾種:
抓關鍵字理解詩意
如杜甫的《絕句》一詩中,只要抓住「鳴、上、含、泊」四個關鍵字來思考:①黃鸝鳥在什麼地方鳴叫?②白鷺鳥飛上什麼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從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猶如嵌在窗子上。詩人從窗外望去看到怎樣的景色。④什麼地方停泊著什麼?回答了這幾個問題,也就理解了詩句。
Ⅲ 讀懂古詩詞的方法
多朗讀,熟讀成誦。詩歌要反復朗讀,要注意古詩節奏的劃分。古詩朗讀節奏的劃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按意義劃分,常見的五言為「二 三」式,七言為「四三」式。二是按音節劃分,五言一般為「二 二一」式或「二一二」式,如「結廬/在/人境」「悠然/見/南山「「客路/青山/外」「山氣/日夕/佳」。七言為「二 二一二」式或「二 二 二一」式,以不讀破為准,如「天街/小雨/潤/如酥」「提攜/玉龍/為君/死」。至於背誦,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弄清每首詩字與字、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抓住關鍵的字眼,反復多次朗讀以至成誦。
整體感知詩意。「整體感知」就是能夠結合注釋大致知道詩歌的意思,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觀點、感情,形成整體感。讀每一首詩的時候,可以自己設問。如《次北固山下》可以這樣設問:①寫的是什麼景,抒的是什麼情?②哪些詩句寫得最精彩?③全詩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品味詩歌語言。一般說來,品味詩歌語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解詩句的含義,分析遣詞造句的妙處,品味語言特色。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兩句詩,可以這樣去思考: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麼?哪些詞用得好?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詩歌語言的妙處:①表達詩人的感情;②准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某種情境;③突出所寫之物的特徵;④渲染一種氛圍;⑤突出詩題;⑥形式、音韻美等。
賞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意境。詩的意境包括詩象(詩的形象),詩意(詩的意境),詩情(詩的感情)等幾個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要善於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沒有想像就沒有詩歌。「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讀到這句詩時,我們自然會在腦海里想像到初春時春雨綿綿,小草剛剛發芽的一幅圖畫,還會聯想到春天來了,「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開始下地勞作,企求一年豐收的心願。
第二,抓住意象,並反復揣摩意象。
《天凈沙·秋思》中連用九個名詞(意象),描寫了富有特徵而又互有聯系的景物,並以巧妙的藝術構思組成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烘托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念故鄉時彷徨悲苦的情懷。
第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對詩的理解、分析都離不開對詩人感情的把握。把握詩人感情是我們鑒賞詩歌的根本。
Ⅳ 理解古詩的方法
一、看「題目」。
絕大多數古詩,其題目就像新聞的標題一樣,能概括交代詩的主要內容。古詩題目主要可以分為這樣幾個類型:時地型,對象型,事件型。當然很多古詩的題目可能兼具多個作用,屬混合型。通過題目所交代的這些信息,我們就能不同程度地了解詩作的內容。
時地型的,如《涼州詞》《元日》《村居》《鄉村四月》《秋夕》《江南春》《竹里館》《敕勒歌》等等。《涼州詞》,看題目「涼州」,我們就可預判這是一首邊塞詩。《春日》,看題目,就知這應是一首游春之作。《村居》,一個「村」字,就表明這首詩一定跟田園情趣有關。《鄉村四月》,既交代了時間,又交代了地點,「鄉村四月」,正是農村早春之時,定是寫早春時節農村情景的。
對象型的,如《詠鵝》《石灰吟》《梅花》《竹石》《詠柳》《春夜喜雨》等等。像這些詩作,我們要先研究題目所標之「對象」,根據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以及人們通常寄寓在這些「物」上的內涵,即可預先揣測詩作內容及主旨。而且這類題目還經常輔以表情感的詞,如「詠」「吟」「喜」等,這就更有助於我們把握詩作主旨。
事件型的,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回鄉偶書》《望廬山瀑布》等等,這類題目很多很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交代了中心事件是登樓送別,送友人遠游,先就可定位為一首「送別詩」了。」望廬山瀑布」,中心事件是,遠看瀑布,那麼可以推想詩作主要應該寫一瀑高懸於眼前的視聽之景和內心感悟。《回鄉偶書》一個「回鄉」,就交代了內容應是久別之後回歸故里的見聞感受。
二、判析「表達方式」。
無論古體詩還是近體詩,大多數詩作的寫作思路是驚人相似的。一般都是先「記敘」,然後「描寫」,最後「抒情議論」。就拿律詩來說,一般首聯記敘,頷聯頸聯描寫,尾聯抒情議論,表明主旨。而首聯的記敘,通常是交代寫作背景、緣由等,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詩人是在什麼境遇境況下寫作此詩的。而中間的描寫,則可以讓我們更具體的了解作者的心理,正所謂「處處景語皆情語」。我們只要遵循「物美則喜,景劣則凄」的原則,就能透過想像看本質,揣摩字里行間傳達的作者的內心世界。而當詩作將要水到渠成地行至尾聯時,我們就已粗略地領悟到了詩人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最後看尾聯,詩人終於在前面充分的鋪墊之下,或直抒胸臆,或稍稍含蓄地亮出了自己本意,而我們也就能更准確地把握作者的主要情感了。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首聯敘事,表明了自己旅居在外的背景,頷聯頸聯描寫眼前所見初春之景,尾聯抒情,表達思鄉之情。再如《雁門太守行》,首聯是描述,交代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情況,頷聯頸聯描寫戰場情景,尾聯借用典故委婉抒情,表忠君報國之意。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古詩都是嚴格按「敘——描——抒——議」這樣的順序成詩,但只要你析清了這幾種表達方式,那都能按圖索驥,順藤摸瓜,較為准確地理解詩作。如《觀刈麥》屬於古體敘事詩,前兩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用記敘交代了寫作背景——寫作對象是「田家」,是「農民」;時間是「農忙時節」。「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既有敘事,南風送暖小麥待收,又有情景描寫,「小麥覆隴黃」。而中間主體部分則記敘描寫穿插運用,寫出了農人的繁忙辛勞和一個「貧婦人」的遭遇。最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抒發了對農民們的同情和內心的愧疚。這樣整首詩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情感就一目瞭然了。
三、抓「詩眼」。
「詩眼」是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煉傳神的字詞句。劉鐵冷在《作詩百法》中說:「詩之有眼,猶人之有目也。」人之眼,乃靈魂之窗口;詩之眼,則是洞察詩詞旨趣的窗口。如果我們前文所說兩項是在辨識詩人精心所「畫」之「龍」,那抓「詩眼」就是要抓住其「點睛之筆」,這樣才能更准確地把握詩作的「魂」「靈」「神」。詩眼在詩中的位置並不固定,但放在最後的較多。柳宗元的《江雪》,「獨釣寒江雪」,一個「獨」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孤獨寂寞的飄零感。《聞官居收河南河北》,「漫卷詩書喜欲狂」中「喜欲狂」,就提示我們本詩最重要的情感是「喜」,欲狂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