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將所學知識進行轉化,促進業務提升和創新的方式有哪些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以組織教學、講授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知識來展開,其基本做法是:以紀律教育來維持組織教學,以師講生聽來傳授新知識,以背誦、抄寫來鞏固已學知識,以多做練習來運用新知識,以考試測驗來檢查學習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來顯現出來。它以知識的傳授為核心,把學生看成是接綱知識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進行教學,雖然強調了教學過程的階段性,但卻是以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為前提的,沒有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沒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因此,革新教學方式勢在必行。
⑴ 變「組織教學」為「動機激發」
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師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種刺激,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需求的慾望,進而形成學習的動機。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系統中重要的動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沒有學習動機,就不會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不會無緣無故的產生,而要靠教師在師生的交往中去激發、去培養。實踐證明,「目標激勵法」、「表揚促進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發學習動機的好方法。
⑵ 變「講授知識」為「主動求知」
其目的是讓學生擺脫教師那種生澆硬灌的教學模式,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根據自身的實際來選擇、探求蘊藏在教材中的知識。在這一階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個字。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瞪著眼睛站在講台上看著學生學習,更不能再用一套講義來應付全班學習不同的學習需要,而應和顏悅色地走到學生之中,幫助、引導學生學習。教師既要提問學生又要讓學生提問,讓教學在彼此質疑、共同思考之中展開,讓學生的學習在彼此交流、相互促進之中深入。教在學後,學在教前,生為主帥,師為參謀。這個階段很重要,也很復雜,操作的難度較大,一般可以採用「問題討論法」、「主題研究法」、「師生方談法」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
⑶ 變「鞏固知識」為「自我表現」
其目的是讓學生免除機械記憶、重復練習之痛苦,以自我表現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識,並內化成自身素質,另一方面凸現主體、張揚個性、加強合作,養成活潑自信的品格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這一階段,要在「動」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動、心動、人人動。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可以採用或模擬表演,工對抗辯論,或演講朗誦,或趣味游戲等形式鼓勵學生動。學生在動中學,在學中動在自動中戰勝自我,發展自我,在他動中發現不足,彌補不足。
⑷ 變「運用知識」為「實踐創新」
其目的是讓學生打破書本的局限,突破經驗教訓的禁錮,不做知識的奴隸,不做教師驅趕的綿羊,著力培養自己求異、求新的創新思維和敢疑、敢闖的創新精神。
從學習過程的整體上看,這一階段是實施全過程的歸宿環節,前三個階段原活動都是在為 這一階段的完成蓄積力量。一堂課的學習活動是否成功,關鍵要看這一階段的質量。因為只有搞好為這一階段的活動,才能讓學生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才能達到教學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這一階段要做探險隊長、突圍隊長,打破常規,運用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學生解答一個問題後,教師可提問:這是不是最佳辦法?此題是否還有其他解法?換一種說法是否效果更好?這里是否有錯誤或漏洞?以此鼓勵學生質疑書本,鼓勵學生突發奇想,敢冒風險,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身體力行。
⑸ 變「檢查知識」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同學間、師生間的學習體會和情感體驗的交流,總結知識,體驗學習方法,感受學習的酸甜苦辣。這一階段雖然是結尾階段,但切忌流於形式。成果匯報、學習拾遺、幾點補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總之,要讓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將所學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組建嶄新的認知結構來增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㈡ 如何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一、不斷學習,提高文化素養
近年來,教師們通過各種形式參與不同層次的學習,教師隊伍的學歷整體有了很大提高,就連我們的村校教師大都是專科以上學歷,有的是本科及以上,但有學歷不一定有文化素養。所謂文化素養是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審美素養的總和。從本質上說,這三方面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他們共同構成一個人的整體素質。而教師的文化素養是教師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在擁有一定文化知識並加以內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反映教師的人格、氣質、情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個性品質。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教師文化素養應該包括廣博的文學知識和文學素養;能駕馭本學科教學的學科文化素養;體現自身教育態度和理念的教育文化素養三個領域。所以,作為教師要多讀書,博覽群書,知古通今,成為學者型的教師。教委在「五個一」的工程中,就要求每位教師每期要讀一本教育專著,讀一讀新的課程標准,只有書讀多了,教師掌握的知識就豐富了,在課堂上才能滔滔不絕,更好地駕馭課堂,更好地用淵博的知識引導學生、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課堂才能生動活潑,學生才可能學有所獲,否則,將會導致課堂的僵化,不受學生歡迎。
二、不斷創新,提高專業素養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有智慧地、創造性地傳授給學生知識。要做到這一點,得做到以下幾點:
(一)認真學習《課程標准》,學習新的課程理念,認真學習每一冊《教師用書》中的說明或寫給教師的話,在不斷學習中了解學科的特點,明確學科的基本理念和教學要求,掌握本冊教材的重難點及學習方法,讓自己學有實效,用有效的時間學習有用的東西。
(二)認真學習研讀新教材,不斷創新教材。教師要由教材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使用者,只有做到整體研究教材,把握教材體系,深入了解教材內容,才能尋找到整本教材的價值取向,才能靈活地運用教材。研讀新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為只有教材中的文本才是學生和教師共同的關注點和集合點。雖然目前人們對課本的處理方法很多,各不相同。但始終離不開文本內容,研讀文本的目的是讓教師在上課之前認真備好課,備好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能以飽滿熱情講授知識,以濃濃的情感影響學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於課堂教學,並以自己富於情感的舉手投足和課堂語言去影響學生。教師有了這個「研讀新教材」的功夫,才會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地引導學生去關注、去合作、去交流,「悅」讀課本、「悅」讀課堂,體味過程。因此,教師研讀新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和良方。
教師還不能孤立地使用教材,要以教材為藍本,自己拓寬教材,創新使用教材,拓寬學生學習的知識面,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精心設計,努力實施
課堂教學是實施「有效教學」的核心環節。我們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在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好的教學方案和設計,要付諸教學實踐並收到良好的教學成效,必須依託課堂教學,沒有一節節好課作支撐,再好的教學策略也只能是無效的處方。
(一) 關注「三維」。
現代課程理論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發展是核心,知識、文化積累是基礎,情感態度養成是靈魂,是保證能力發展和知識、文化積累的必要條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課程目標,都是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提出來的,三個維度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和立體感。三維目標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是一個完整的人在學習活動中實現素質建構的三個側面。因此,課堂教學應該全面關注「三維」目標,並將它整合於統一的教學活動過程之中。
(二)注重全面。
1、關注學生課堂上的情緒和情感體驗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更要關注他們在課堂活動中所表現的情感和態度。有經驗的的教師在上課前都是採用多種激趣的方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把學生的注意力或學習興趣激發起來,讓學生一開課就喜笑逐顏開,把精力集中在你的身上,上課時學生自然會精力集中聽課、思考、回答問題、完成作業;如果一上課就板著一副吃人的面孔,給學生一陣批評,批評之後,學生綳著臉聽課,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怎麼樣。「師生情緒對立時,學生會拒絕接受來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看來這句話的確不假。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在課堂上,時常有個別學生自我控制力差,搞小動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要大聲呵斥他們,可以突然停止講課,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聽講的學生此時一定會抬頭看,發現老師正看著自己,心中自然會明白該怎樣做。這樣,課堂秩序穩定,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護。課下再找這些學生談心,耐心說服教育,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時,多一份鼓勵,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贊揚,這些學生大多能樂觀,愉快地改掉缺點。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很多教師把這句話當作形式,並沒有真正領會,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你自然就會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教師要努力把微笑帶進課堂,把表揚帶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不輕易批評學生的活躍好動,巧妙應用激勵性語言、動作、神態,激發學生的學習創新慾望,使課堂成為學生自由揮灑的天地。
2、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
北師大心理系教育心理專業博士凱說:「個性化教學」是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並通過教學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對個人全面發展的企求,同時指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信息、實現知識能力和人格的協調發展,這一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獨特領域,使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堂課中都有所獲,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3、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
每個學生都有才,每個學生都有用,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每個學生都能成才、成功,這是教育的真諦。孩子們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教、學雙方都要付出心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知水平還存在一定局限的學生,需要我們去關心、呵護,去尊重、引導,犯錯是孩子們的天性,要允許孩子們犯錯誤和改正錯誤,如果一個孩子天生就不犯錯誤或者說天生就什麼都會,還要我們老師做什麼呢?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就是要我們幫助他們改正缺點和錯誤,引導他們求知、成人、成才,因此,教師要藉助教學內容、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打動好學生,讓學生在學習或成長的過程中逐步經歷豐富的情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
四、認真開展校本教研,做好「同行引領」、「同伴互助」。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是教師間的相互學習。目前,在我們這些經濟還不很發達的地區,要讓每一位教師走出去學習或者請專家到學校來長期輔導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只能依拓校本教研,依靠教師間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因為校本教研是新課程改革下,教師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是教師在課改實踐中走向成熟的專業行為。同時,校本教研是學校的命根,唯有加強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發揮校內資源。另外,還要提倡同行引領、同伴互助。同行引領、同伴互助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讓我們發現同伴身上的優點,也有助於我們認識自己身上的不足,同時我們還會在這種互助交往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發展教師的自主性和專業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這樣才能形成學校特色。
4.優化教學方法,調動學生激情,培養學生創新。
教師在教學理念上的更新只有通過實實在在的教學才能表現出來。而如何優化教學過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法的優劣主要看它是否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從學科的特點出發。依據學生心理和個性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優化教育過程。盡可能做到生動活潑,靈活發揮;通過新異的刺激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創設愉快的氣氛圍,以符合學生喜新好奇,情緒易變,趣味多樣的性格特徵,發揮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學習主動性和積極的性就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發揮。所以教師首先要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去了解學生希望學習到什麼,希望了解到什麼,並十分注意對學生「投其所好」使教師所教的東西能被學生主動吸收和掌握,避免師生之間關系的僵化和教與學之間的脫節。寓教於樂,教師在教學中要十分注意調節課堂氣氛,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避免教學過程中的過分死板和嚴肅,從而達到師生互動。
總之,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教師不僅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合理地運用教材,研讀文本,還要注意尊重學生,關注學生,向同伴學習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效率。我想,既然我們已經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們就應該有責任、有信心、有準備去接受社會給與我們的挑戰,做新課程推進的完善者和促進者。
㈢ 談「變教為學」 ——《小學數學這樣教》讀書筆記14
談「變教為學」
——《小學數學這樣教》讀書筆記14
什麼是「變教為學」?這里的教與學就是我們日常說的課堂教學,它是由教師「教」的活動與學生「學」的活動構成的。如果,教師「教」的活動佔主導地位,則稱為「以教為主」的課堂;反之,如果學生學的活動占據主導地位,則稱之為「以學為主」的課堂。
「變教為學」就是要把「以教為主」的課堂變成「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應該重在學,因此,要研究學生如何去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導學、診學、助學」,讓教師的教更好的為學生的學服務。
一、為何要「變教為學」
一般來說,現實教學中,教師的講還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也總是會有這種現象:教師在講的時候,一定會有學生「或者沒聽、或者不愛聽、或者聽不懂」,在這樣的情況下,對這部分孩子來說,教師的「講」是無效的,講了也是白講。盡管,以後還是會重復的不遺餘力的講,但是「無論講了多少遍,依然不會。」,這個時候,會在內心對這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或者學習態度給予抱怨與指責。郜舒竹教師告訴我們。教師這種言語乏力的現象啟示這我們應當尋求「教師少說話,學生多活動」的教學模式。即,「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
二、「變教為學」的文化性
這里所說的「文化性」是相對於「工具性」而言的。長期以來數學教學的傳統,是把數學知識和方法視為數學家創造完成,留待後人學習使用的工具。對於「工具」的使用追求的是正確和熟練。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並且熟練地掌握」工具」的使用,課程內容力圖做到「模式化」和「程序化」,因此使得數學課程內容缺少了知識發生與發展的「過程性」、可以這樣還可能那樣的「多樣性」以及前人創造知識和方法的「人文性」。教學要讓孩子體驗知識發生與發展的思考過程;引發孩子自然、自由、自主的思考與交流;引導孩子經歷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使得數學教學的過程具有「文化性」;進而發揮數學教學的育人功能。
三、「變教為學」的課堂氛圍
「課常氛圍」指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行為共同營造並感受到的一種軟環境,表現在學生與學生以及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之中,這樣的課堂氛圍對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變教為學」主旨是把教師「教」的活動為主的教學,改變為以學生「學」的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從「被動接受者改變為「主動學習者。這就需要營造出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自然、自由、自主」的課堂氛圍。
四、「變教為學」的過程性
「變教為學」倡導的教學是過程性的,學生的學習是在感知、思考和交流的活動中新感得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是相當漫長的,是不能用一時一事的「對與錯」或者「好與壞」進行評價的。應當相信,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是過程性的,是逐步深人的。這樣的過程不僅包括對結論的記憶與應用,還應當包括對知識發生與發展過程的經歷體驗和感悟,對知識背後所蘊含的思想性以及方法性內容理解水平,也不是通過結果的正確與錯誤能夠看出來的。
因此,在「變教為學」的實踐中,教師需要耐心地等待。不能期望「澆水後立刻開花」,需要「靜待花開」。但是,「靜待花開」的前提必須是 「默默耕耘」。換一句話就是,只有做足了一切該做的工作,才有「靜待花開」的可能……
㈣ 教學法的變革趨勢一從「怎樣教」到「怎樣學」的轉變
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學生的參與度,便於學生動口交流、思維碰撞、分享觀點,便於生生互動,便於老師分別指導,從而打破教師「一言堂」、打破傳統的教師「主宰課堂」,實現教師「主導課堂」、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目標。因此,課堂成功與否就是要看學生有效參與的程度如何!我個人認為課堂教學改革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首先教師的教學觀念要改變「新課程、新理念」是我們常常掛在口頭的詞語,如何全面把握「新」、「舊」理念,實現教學觀念的徹底改變?似乎是覺得司空見慣,可又一時說不清、道不明。下面就課堂教學的觀念簡單談一下我的觀點:1、怎樣備好課(1)備好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引導學生如何學;(2)充分研究學生特點及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努力找到師生契合點,真正把教育與結合起來;(3)過去著眼於將知識分成小塊呈現,對教材的知識點進行強化設計。今天著眼於學生的不斷提高和身心的全面發展。2、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教學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實踐活動;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體驗生活和構建生活的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3、教學轉向的核心是什麼是教學本質的轉向。具體而言:(1)教學觀念從「單純傳授知識」轉向「知能並重」;(2)教學目標從「以知識為主」轉向「以方法為主」;(3)教學方法從「單純的授、受」轉向「合作參與」;(4)教學特點從「生為教而學」轉向「師為生而教」;(5)教學過程從「重結論」轉向「重過程」;(6)教學對象從「關注部分學生」轉向「關注每一位學生」;(7)教學方式從「單、雙向交流」轉向「群體、多向交流」。4、實現教學轉向應把握好哪幾個關鍵(1)凡是學生能探索的老師絕不代替;(2)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去暗示;(3)盡量給學生多一些思考時間、活動的餘地。5、進行教學課堂變革,首先弄清教學的結構是什麼 教學結構不清,自然是盲目亂改、亂變,無的放矢。簡單的說,教學結構包括知識結構、課堂教學結構、學生認知結構三個部分。知識結構包括同化結構和順應結構(同化、順應是建構主義理論的兩個核心概念);課堂教學結構包括師、生、教材、教法;認知結構是指內化了的知識網路體系。進行教學變革就是對教學的構成進行合理擺布、優化、改造,使教學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體現學科特點。二、教師如何組織教學 這是大家談得最多的問題,幾乎把新課程理念局限在了這一方面(其實,學校把握教什麼,老師研究怎麼教,這就是學校實現以教學管理為中心向以課程管理中心轉變)。但往往又是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尷尬局面。 老師的「角色」是引導、參與;「方法」是研討不是回答;「形式」是演繹而不是歸納;「手段」是組織而不是指令。 具體一點說,就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脈絡設計教學過程,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動口、動腦、動手),給與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做中學」;我們都知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實現兩個轉變:(1)從教師行為轉為學生行為——不是老師怎麼教而是學生怎麼學;(2)從感覺效應轉為運動效應——體驗才有價值。三、實踐新課程靠的是什麼 一句話,開展「行動研究」。從一個一個的教學課例開始,不斷積累。不斷積累經驗、教訓就會距離成功越來越近,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課堂教學,學生是主體;實踐新課程,老師是主體。因此,實踐新課程需要老師們創新的智慧、辛勤的汗水,必須全心全意相信老師、理解老師、依靠老師。 教育需要三個東西:知識掌握、思維訓練、經驗積累。從總體上講,我國教育需要學生掌握「四個基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經驗。溫總理強調:「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五、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據上級有關精神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新課堂教學的要求,作了如下幾方面工作: 1、精講多練 本學期我們文科組基本改變了以往「以講代學」「以講代練」的現象,「講」為「學」服務的意識有所提高。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我們首先把精力放在備課上,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課程標准對本學段本學科的要求,確定出貼近生活,符合學生實際的實用性目標。然後圍繞教學目標,認真分析本節課要講授的內容,找出重點,精心確定教師要「講」的內容。2、優化練習 我們結合洋思經驗及杜郎口中學模式,改革了課堂上的「精英」教學設計,努力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用愛心對待每一位學生。預習內容、學案及練習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對本節課理解程度的掌握,影響到本節課目標的達成率。所以我們圍繞這個「課題」先讓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然後教師之間互相研究、探討,寫出心得。最後,由各年級主備人負責將討論結果進行匯總,得出各學科不同課型分層設計練習的模式,並根據各學科模式進行嘗試,教師圍繞本節內容,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設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分別設計基礎性練習、提升性練習、能力性練習,分層達標。 3、生命課堂 開學初,我們分學科、分年級對學生、學情進行了分析,出台了《學生課堂學習行為要求》,分學科制定出了教學計劃,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目標與培養措施等。結合改革內容,自己課堂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興趣,我校教師進行大膽的嘗試。如語文課堂上努力嘗試「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模式,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參與學習,主動學習的自覺性,採用多種方法積極為學生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為了進一步強化課堂學習氛圍,教師們精心設計不同類型的練習、課堂測試等,讓學生感到「課堂像考試一樣緊張」。通過測試,既可以了解、掌握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掌握情況,又可以使學生改變課堂拖拉懶散的現象,同時還可以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 4、激勵性評價傳統的教育在於局限,僵化於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操作模式,至使教師、學生、家長一古腦兒圍著學生的成績轉,常常「一俊遮百丑」,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個性的形成、特長的發展。我校針對這一現狀,為一年級的小朋友開設了閃光獎,讓每一位孩子都樹立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我們除了設立「三好學生」獎外,還設立了一些素質獎,如樂於助人的學生發給「愛心獎」,學習、勞動等各方面進步明顯的學生發給「小孔雀獎」、「金畫筆獎」;學習刻苦,作業認真的學生發給「好學獎」,講衛生,服裝整潔的發給「形象獎」,我們還設置了十星級評選活動。
㈤ 如何把自己學的知識教給學生
一、讀一讀教育學,掌握一般的教育知識、方法和理念。
二、在教學中實踐,逐漸積累經驗。
三、就方法而言,講述是傳遞知識的主要途徑。嘗試著把你的知識講給學生聽。幾次之後就知道怎樣講,學生喜歡聽了。
四、你的問題是一個教師幾乎一生都在追求的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努力!
㈥ 學生厭倦滿堂灌,該怎麼改變教學方法
學生厭倦滿堂灌,該怎麼改變教學方法
1)教知識。無疑,知識仍舊還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2)教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3)教方法。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4)教思考。讓學生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並教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
5)教探索精神。激發學生探索精神,讓學生自己主動去探求知識。
㈦ 新課程教學中如何轉變教師角色
如何在新課程教學中轉變教師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呢?首先是教師要轉變觀念。當今知識的迅速更新使教育的任務越來越繁重,教師的工作和學習似乎達到極限,教育再也無法實現「將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理想。」這就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們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傳統教學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積極主動學習。已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願望。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人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學習動機和學習願望變得越來越重要。基礎教育正是人一生中最具有決定意義的階段。教育應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基礎教育要改革,而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實現高質量基礎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盡快從舊的教學觀念中掙脫出來。其次,在實際教學中要努力作到以下六「變」。第一、變「教案」為「學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努力體現新課程的特點,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備課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工作,在傳統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備課成了「背課」,上課成了「課本劇」的演出,一切均為教師的教服務。而新課程則要求我們從備課、教學設計開始,力爭做到「以生為本」,為學生的學而教。教師應該致力於了解、研究學生認知結構、知識結構的最佳結合點,以利於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備課中,一定要充分體現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發現性學習等新的教學方法,要克服備課中就設計好教師怎樣問,學生只能怎樣答陳舊的教學方法,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努力體現新課程的特點。第二、變講授式為座談對話式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生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以往的教學往往是教師講為主,學生完全是被動接受的「收錄機」,根本沒有自主性,更談不上主動性。學生作為 獨立的個體,具有自己所好的個性,思維方式,理解層次、注意力等也就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要承認這種客觀存在的差異,允許學生獨立思維,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我們應該通過座談,對話等交流形式,形成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在互動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強調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就會促進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動機。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三、變師問為生問。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不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做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可以從實際問題出發創設問題情景,吸引學生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躍躍欲試,產生某種知識的慾望,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完整時,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給予一些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勇躍發言;當學生提出一個好問題是,教師要給予肯定和表揚,激發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自覺地在學習中問,在問中學。變「教師要做什麼」為「學生要學什麼」滿足學生的心理情感和個性發展的需要。第四、變「教」為「導」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換角色,退出主宰課堂的角色,變知識傳播者,灌輸者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變「教」為「導」,「導」即引導,指導學生主動學習,其中包括:導向、導讀、導思、導想、導問,導行。第五、變「講理」為「悟理」 新課程改變了過去注重知識的傳統傾向,強調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少講、精講,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自己去感悟,去理解。比如新課程教學中的語文教學,要避免深怕學生不理解而反復拉雜的講,而是讓學生通過多讀去理解內容,感悟道理,體會情感。又如品德與生活要避免空洞的說理,要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多種活動,讓學生在情景中去悟理,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第六、「變師」導為「自導」。從常規教學方法來看,在辨析導行環節經常是教師提出一組一組地辨析題,而學生是被動地來回答,反饋。這種「師導」不僅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而且學生心中仍遺留尚未解決的疑惑,如果變一下方式,適當地讓學生替老師出題,大家研討回答,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通過學生與學生的提問、解答、反饋,教師因勢而導,對症下葯,最終才能真正取得教育實效,同時培養學生敢於參與、敢於創想的意識。總之,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新課程的實施必將給教育帶來嶄新的局面。作為教師,我們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在新課程教學中辦演好自己的角色。
㈧ 是否任何知識教學都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怎樣教學才能有助於知識轉化為學生
一、不是任何知識教學都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要提供正確的方法途徑,及傳授正確的思想。
二、首先,我們教師要「會教」,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要循循善誘、環環妙引,層層引導,啟發孩子們思考問題的路線、途徑,充分發揮學生思維的主體作用。
其次,我們教師要注重培養孩子們的問題意識。思維由問題而起,問題是思維的「催化劑」,它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使思維處於活躍狀態。
最後,我們要加強孩子們思維品質的塑造,思維品質的塑造,是發展思維的一個重大突破點,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善於抓住思維品質的個別差異,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訓練其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
利用新舊知識銜接滲透轉化思想,將未知轉化為已知
轉化思想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將復雜的轉化為簡單的,將未知的轉化為已知的,將看來不能解答的轉化成能解答的,簡單地說就是將「新知」轉化為「舊知」,利用「舊知」解決「新知」。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1.在情境中產生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問題,引入新知學習。
㈨ 怎樣做到有效變教師教為學生學
要變「教師教,學生學」為「教師教學生學」。其主要途徑和措施 是:
一、認真鑽研大綱教材,盡快轉變教學觀念
認真鑽研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大綱和教材,就不難發現,它們與原大綱和統編教材和主要區別,一是三 條教學目的更加清晰明確,條理分明,即使學生獲得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三個方面的基礎知識; 使學生學會有關的地理基本技能,形成能力;使學生受到正確的思想、觀點教育。二是教學內容的安排有了重 大的改革和突破,更符合公民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心智特徵。三是教學內容和要求表格化,多層次 ,更加具體、明確、清晰,便於師生遵循。四是突出了人口、資源、環境觀點的教育和國情教育,人文地理與 自然地理並重,理論聯系實際,重點更加突出。五是技能訓練、能力培養要求更加落實,對教學、評價、考核 等問題提出了較合理、明確的建議。六是簡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減輕了學生負擔。
大綱、教材的變革,不但首先要求教師去適應,而且要盡快地縮短這個適應的過程,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 。要適應,首要的問題是要盡快轉變教學觀念,要由教師講為主變成學生學為主,要充分利用九年義務教育教 材,指導學生學懂,學會,直到會學。也就是說,要把「教師教,學生學」變為「教師教學生學」。過去那種 「教學教學,教師教,學生學」在某種意義上講,是教與學的分離,現在應提倡的是「教學教學,教師教學生 學」,雖然只少了一個標點符呈,但它都意味著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教師的著力點已不再是「教」,而是「教 學生學」,包括教會學生如何讀書、讀圖,勾畫要點;如何掌握和運用自學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如何科學 、准確、規范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技能,形成能力;如何順利通過相關的練習、訓練和檢測,檢驗學習的效果。
二、重建課堂教學結構,著力指導學生活動
過去的地理課堂教學結構,多是圍繞「組織教學--復習提問--講授新課--總結鞏固--布置作業」 的模式,即「組、復、新、鞏、布」而進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大綱教材的變革,當然地也給地理課堂教學提出 了新的要求,教師必須重建課堂結構,才能與九年義務教育大綱教材的變革精神相適應。建立新的地理課堂教 學結構,一是要考慮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圖象、訓練三部分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適時、得當地加以處理; 二是研究如何恰當地安排和實施「綱、讀、動、講、練、評」幾個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可以說,這幾個基本 環節都是教與學相互結合的教學活動形式,其中的「綱、講、評」以教師的「教」為主,「讀、動、練」以學 生的「學」為主。
「綱」是指教師根據大綱教材的要求和內容,精心設計的教學提綱、教學綱目,包括板書提綱、指導學生 讀書的提綱等。應盡可能地反映出教材內容的知識系統、框架結構、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展示該課學生的學習 目標,並做到簡潔明了,線索清晰,綱舉目張。
「讀」是指在教師的安排指導下,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書、讀圖,較准確地勾畫、標注出課文中的知識要點 ,圖象中的重要界線、范圍及注記等。教師應精心指導,盡可能地使學生讀書、讀圖的目的明確,勾畫、標注 文圖的方法得當,逐步養成讀書、讀圖的良好而規范的習慣,掌握讀書、讀圖和自學的基本方法。
「動」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動腦、動口、動手的學習活動,包括上述的讀書、讀圖,勾書、勾圖,教 材中的「想一想」、「讀一讀」、「做一做」,課堂上的答問、討論、填圖、作業練習訓練等。教師應有計劃 、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地恰當安排,有機地穿插在整個課堂教學的45分鍾之內,讓學生積極、充實、愉 快、有趣,不致感到上課學習是一件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事情。可以說,缺乏學生活動的地理課,決非一堂 好課。要讓學生「動」起來,「動」的核心是思維活動,是學得生動活潑,而不在於形式上的站起、坐下、齊 聲答問次數的多少。
「講」是指教師對重難點、易混易錯知識的講解,對地理規律性的概括總結,對學習方法的指導等。學生 通過讀書、讀圖、「想一想」、「讀一讀」、「做一做」等自學活動已經懂得了、解決了的問題就不必再講了 ,教師「講」的著力點應在於「畫龍點晴」,在於釋疑解惑,在於精講講活。而面面俱到、平鋪直敘、半斤五 兩、照本宣科滿堂灌式的「講」,學生是不感興趣的,不受歡迎的,教學效果也是極差的,這已經是被無數實 踐的事實所證明了的。
「練」是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鞏固強化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啟發訓練思維,形成各種能力的訓練,包括 答問、填圖、讀圖、「做一做」、完成作業等口頭的和書面的練習。這既是課堂學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 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獲取反饋信息的主要源泉。教師應精心設計、安排「練」的材料、 「練」的時間,把「練」貫穿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使「講」和「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 效果。學生能否順利通過相關的練習,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准,因而也可以說,缺乏學生練習訓練的 地理課,決非一堂好課。
「評」是指學生或教師對學生口答、筆答、訓練、操作等練習答案和結果的評析、評價、評講。評,對學 生來說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思維訓練,它不僅要讓學生明晰對與錯,而且還要懂得「為什麼?」這是根據反饋信 息,有針對性地及時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切不可掉以輕心,隨意放過。教師應抓住一切學生練習訓 練的機會,引導學生對同學的答案進行評講或由教師對學生答案進行評析,以便及時彌補知識缺陷,使學生牢 固地掌握那些易混易錯的重難點知識及規范化的答案,順利達成學習目標。
課堂上「讀、動、練、評」等學生的學習活動,不能是自發的、盲目的。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有計劃、有 意識、有目的地對課堂學生活動的時段、形式、內容等精心加以設計安排,上課時再加以積極引導、指導和組 織實施。無准備、不安排課堂學生活動不行,自流放任地讓其活動也不行。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的重要特點之一 ,就是本身就有不少學生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如「想一想」、「讀一讀」、讀圖、選作復習題等,教師一方面 應當充分加以利用,適時進行安排處理,同時又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及時按排其他形式的學生學習活動。 如果在每節地理課中,教師精心設計安排的、有效的學生學習活動時間平均能有1/2以上,那麼,教師為主 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就將得以體現,教師教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的主動性也將得以發揮,教學質量的提高 ,學生能力的培養將不再是空話,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的變革精神及「教師教學生學」也將逐步得以貫徹、實現 。
㈩ 如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轉變
一、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教」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學生習慣於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強調學法與教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最優結合。它要求教師要從學情出發,設計課堂教學方法,從而保證教法與學法改革的同步進行。
1、精心備課,贏在課堂。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就說做任何事情以前都得事先作好准備。課改之後,教師普遍反映英語難教,詞彙量大,尤其是對於農村學生難度更大。實際上,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挑戰,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教師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精心備課上,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縱觀前後,挖掘教材,整合課本資源,提升課堂質量。
2、從學生興趣點入手,構建開放式的教學氛圍。
傳統的英語過多強調語法,語言的組織,學生學起來難,而且與現實生活不太融合。因此學生學起來感覺枯燥、泛味,實用性不太強,沒有充分發揮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功能和價值。如今,我們不難發現,課改後的英語教材與學習、工作、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我們可以從現實的生活中找到許多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教師可以從這些興趣點入手,讓學生感覺到英語就在身邊。
二、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略知識的來朧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准答案」。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習的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新課程倡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展。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英語學科的教學方式應怎樣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呢?在筆者看來,應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情景,開展語言實踐活動。
對於中國學生來說,英語就是一門外語。語言需要環境與氛圍,我們不能把它單獨地割裂開來學習。有人說,如果我們的學生在英、美呆上一年,比他在中國學習十年獲得的英語知識更多,口語更地道。筆者想說,語言應該生長在語境的土壤里,情景是語言的生長點,活動是語言的載體。因此,我們應想方設法為英語教學設置一個情景,讓學生能夠置身其中,用英語思維,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進行語言實踐。在做中學,學中用,真正實現英語的價值。
大家都知道,聖誕節(Christmas Day )是西方最隆重的節日,猶如我們的春節一樣。學生都知道聖誕節,但對它缺乏具體的了解。怎樣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一節日,運用一些用語掌握有關這一節日的知識呢?傳統的教學就是把這些知識,如單詞、短語等教給學生,教學生讀,讓學生記。這樣,學生在學習時覺得很無聊、很乏味,既無興趣,也無激情,學習的效果也不好,單詞記不住,用語不會用。筆者在教這一課時,改變了以往直接給學生結果的這一方式,而是讓學生置身於聖誕節節日氛圍中,在裝扮聖誕樹的活動中去進行語言實踐。
課前,和幾個學生一起把教室裝點一下,貼上彩紙,掛上氣球、彩燈等,讓教室充滿節日的氣氛。上課時,把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一顆聖誕樹,然後讓他們各自裝扮自己的聖誕樹。在裝飾的過程中,他們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交際運用decorate、christmas ball、christmas card;Put a star on the top of the tree;Pass Christmas lights around the tree;christmas light這些詞和短語,還會想盡辦法發揮小組各個成員的優勢,擅長美術的畫畫、剪貼的剪紙等,同學們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為小組服務。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裝飾聖誕樹的活動中,而且各盡所能,相互幫助。那些平時覺得自己學習困難的學生也顯示出了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他們感覺到自己也有閃光點,也能為小組服務、添彩,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筆者也參與到活動中,與學生一起動手、動口,同時幫助、引導他們學習,和他們一起置身情景中練習口語,開展語言實踐活動。
2、把學生當作課程資源。
大多數的老師都不敢相信學生,總是自己講得多,擔心學生這沒有學會,那沒有掌握好,不敢把機會交給學生。實際上,我們教師必須轉變一個觀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而不是要什麼都在學生之上的傳授者的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都要求教師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這些方式也是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的無形資源。本文前面所舉的 《Christmas Day》一課的教學方式就充分地體現了老師相信學生,把機會交給學生,給學生一個充分施展能力,發揮自我的空間這一教學特點,各組的表演真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結果表明:同學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很好,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合作也十分愉快,他們也懂得了探尋知識的方法。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完全達到。這樣的教學方式難道不好嗎?
教學是一門學無止境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與提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應本著「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在教學中不斷完善優化自己的教學,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向著「更好」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