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泥鰍人工孵化技術
泥鰍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術
1、人工催產和授精方法:催產適溫為22~28℃,最適水溫為25℃,催產葯物以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垂體(PG)的效果好。HCG劑量為每尾雌鰍注射100~200IU/尾,PG0.5~1.0mg/尾,雄鰍劑量減半,也可將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葯物用0.9﹪的醫用生理鹽水配製。50~60g雌鰍注射800~1000IU/尾,雄鰍注射劑量為雌鰍的一半,如果雄鰍性腺成熟,精液充沛也可不注射。當水溫22℃時,親鰍14h後便可發情產卵,其中水溫在27℃時,效應時間為8~9h。注射時間最好在12:00~13:00,人工授精時間剛好安排在後半夜。
2、授精孵化:當親鰍出現追逐現象的時候,輕壓雄鰍腹部流出精液。如果雄鰍催產效果不好,可將精巢剪破,用生理鹽水洗出精液。把卵子和精子在短時間內同時擠入事先清洗干凈的瓷碗或瓷盆內,用羽毛輕輕攪拌,使卵粒和精液混勻,待充分受精後,加入清水,漂洗干凈,將受精卵均勻的撒在經過消毒的魚巢上,放入孵化器中進行孵化,整個受精過程不宜在強陽光下進行以免殺死精子和卵子。受精卵在20~28℃的水溫中都能孵化,最適水溫25℃,孵化即可放入孵化缸、孵化槽,也可放入孵化環道內孵化。水質要求清新,溶氧量要求6.0~7.5mg/L。水溫25℃時,大約24h即可出苗。2天便可攝食,可投喂熟蛋黃,連喂2~3天即可轉入苗種培育池。
3、培育池的選擇與使用:選擇水泥池的原因在於鰍苗階段,鰍苗還沒有鑽泥的現象。先在池底鋪上20~30㎝厚的松軟土,並在泥土中混入腐殖質,以利於泥鰍的生長和泥鰍天然餌料的培育。並注入40~50㎝的池水,進水時必須用80目的篩卷進行過濾,在培育池的上方,搭建遮陽棚,育苗池的四周最好也圍起防護欄。池水放置少量的水葫蘆遮陰降溫。池的進出水口要安裝攔鰍設施,池中要挖魚溜。育苗池在使用前10天用生石灰0.3kg/m2徹底消毒,放苗前3天換一次水,每平方施0.3~0.5kg的糞肥作基肥,並且灌入20~30㎝的水。池塘排水口建一集魚坑,為方便捕撈,池中設置與排水底口相連的魚溜,面積約為池底面積的5﹪,比池底深30~35㎝。池進排水口設雙層過濾網,泥鰍喜陰暗環境,鰍苗喜歡附著,池中投放浮萍等遮陰物約占總面積的1/4。
4、開口餌料的選擇:一般投喂煮熟的蛋黃,將蛋煮熟,取出蛋黃裝在120目篩卷袋中,在裝水的燒杯中搖洗,取蛋黃懸濁液潑灑投喂,投喂時環道中水流減慢,投喂量第1天為每100萬尾苗10個,第2天15個,第3天20個,每天投喂4次,3天後,苗體的顏色由黑色轉變為淡黃色時,便可以出池轉入苗種培育池。鰍仔魚的開口餌料為浮游植物和輪蟲。
5、日常管理:苗種下塘時的前期培育(鰍苗體長小於2㎝)水位一般在20~30㎝,下塘後3天內不加水,以後視鰍苗生長情況每隔一天加水3~5㎝。日投喂量控制在3~5﹪,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下午的投喂量占總投喂量的約為3/5。以鰍苗在2~4d內吃完最好,每天觀察鰍苗的活動情況,有無缺氧現象、有無病害發生。氣溫在30℃ 以上時加蓋遮陰網,消除敵害,通過近30天培育,鰍苗長到5~8㎝,就可以轉入成鰍池進行養殖。
苗中後期培育(鰍苗體長大於2㎝)水深控制在30㎝以內,透明度控制在20㎝左右。同時,每20萬尾泥鰍苗種用1kg黃豆磨成15kg豆漿,每天早晚各潑灑1次投喂。隨著鰍苗的長大要定期清洗餌料台,做好餌料台、工具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預防葯。也需要防止敵害入侵及泥鰍的逃逸,要經常檢查進排水口和池埂。
6、餌料培育與選擇:在苗種培育時,在苗種培養池的邊上建一個蚤(藻)種培養池。在苗種培育期,鰍苗主要以水中的輪蟲和水蚤為食。水體浮游生物的培養,基肥可用雞糞、豬糞、綠肥等,以發酵雞糞最好。每平方米水面用250g。培養時應使池中溶氧達到5mg/L以上,pH值7.0~8.0,底層水氨氮小於0.2mg/L,透明度30~50㎝為宜。鰍苗下池後1~3天向池中潑灑豆漿以培養浮游生物為鰍苗增加餌料。每天潑灑1~2次,同時投喂配合飼料(麥麩、豆渣、米糠、餅類、魚粉),配合飼料為粉狀,投喂時用水調成泥狀,用手捏成泥球,每個池均勻投喂5~7處。泥鰍為雜食性魚,體長5㎝時食小型浮游甲殼類、輪蟲、浮游植物;體長5~8㎝時,除食小型甲殼外,還食水蚯蚓、搖蚊幼蟲;體長8~9㎝時,攝食硅藻和植物的根、莖、葉;10㎝以上攝食植物性餌料。
❷ 孵化泥鰍的條件
孵化將附有卵粒的魚巢放在池中,密度要適宜。
如果是靜水池塘,需要充氣,以保證孵化時所需的充足的溶氧。充氣量大小與卵質密度有關,如魚巢放置密度較稀,卵質好,則充氣量小;反之,充氣量要大。在水溫25℃左右時,約30小時可以孵化出膜。
在精心管理下,孵化率一般可達80%左右。仔魚出膜後三天,需立即清洗魚巢,將仔魚移入水質良好的池中暫養,仔魚暫養時要投喂熟蛋黃,每10萬尾魚苗投喂一個蛋黃,上下午各投一次。
蛋黃要用手捏碎經120目篩絹過濾後再投喂,第二天投喂前要清除殘渣,並加入新水再投喂,仔魚高密度暫養的時間一般為5天,以後可轉入池塘中飼養。
(2)泥鰍快速孵化方法擴展閱讀
泥鰍為底棲魚類,喜生活於有底淤泥的靜水或緩和流水域中,如湖泊、池塘、稻田、溝渠、水庫等,喜中性或偏酸性的黏性土壤,適宜的生活水溫為10-32℃,最適水溫為22-28℃;
當水溫在10℃以下或30℃以上時,泥鰍活動明顯減弱;水溫低於5℃或高於35℃以上時,就潛入泥中停止活動。冬季,泥鰍鑽入淤泥20-30厘米處越冬,到第二年春天,水溫達10℃以上時,才出來活動。
❸ 泥鰍怎麼繁殖
泥鰍為多次性產卵魚類。在自然條件下,4月上旬開始繁殖,5一6 月是產卵盛期,一直延續到9月還可產卵。繁殖的水溫為18一30 ℃ ,最適水溫為22一28 ℃。
雌鰍性成熟較雄鰍遲,體長5厘米時,雌鰍體內有一對卵巢,體長8厘米時,2個卵巢癒合在一起,成為1個卵巢,並由前端向後端延伸,這時整個卵巢發育開始成熟。
雌鰍懷卵量因個體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8厘米,懷卵量約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懷卵量為7000一10000粒,體長12厘米的懷卵量12000一14000粒,體長15厘米的懷卵量為15000一18000粒,體長20 厘米懷卵量為 24000粒左右。懷卵量最多的可以超過 6.5 萬粒。卵圓形,卵徑0.8一1.0毫米左右,吸水後膨脹到1.3一1.5 毫米,卵黃色,為半黏性,黏附力不強。由於卵在卵巢內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約為懷卵數的50%一60%。
雄鰍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較雌鰍早,雄鰍精巢一對,位於腹腔兩側,呈帶狀且不對稱,右側的精巢比左側的長而狹窄,重量也輕一些,當雄鰍體長為9一11厘米時,精巢內的精子約有億個。泥鰍產卵喜在雨後晴天的早晨,產卵前,雌鰍在前面游動.數尾雄鰍在其後緊追不舍,發情時,雌雄鰍多活動在水表面和魚巢周圍,當發情達到高潮時,雌雄鰍的頭部和軀體互相摩擦並相繼游出水面。雄鰍追逐糾纏雌鰍,並捲曲於雌鰍腹部,以刺激雌鰍產卵,同時雄鰍也排出精子,進行體外受精,這種動作因個體大小不同而次數也不相等,個體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著物上,隨著水的波動,極易從附著物上脫落沉到水底。
❹ 泥鰍如何育苗
怎樣繁殖泥鰍育苗
(一)泥鰍親魚的選擇和培育
泥鰍親魚的來源:一是從池沼、稻田、湖泊等天然水體中捕捉;二是從水產收購部門購買;三是專池培養。三種方法都要求對泥鰍進行選擇。
1.親鰍的選擇親鰍除了要求體型端正,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體色正常等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雌鰍1冬齡的雌鰍已達性成熟。個體大的雌鰍懷卵量大,繁殖的鰍苗質量好,生長快,因此要選擇2—3冬齡,體長10厘米以上,最好是15—20厘米;體重18克以上,最好是30—50克,腹部膨大且柔軟有彈性,體色呈桔黃色具有光澤,腹部白色明顯的個體。
(2)雄鰍也要選擇2—3冬齡,體長10厘米以上,最好是15—20厘米;體重12克以上,最好是20—40克,行動敏捷的個體。
2.親鰍的培育選擇泥鰍親魚後應設專池培育。培育前可以用20ppm的四環素液浸泡,以殺滅病原體,培育時每666平方米(即1畝)放養量不宜超過200公斤。應加強施肥。保持水質中性或微鹼性,水色呈黃褐色或綠褐色。可投喂蚯蚓、蠅蛆、畜禽下腳料或豆粕、麥麩等餌料。適當添加酵母粉及維生素。在水溫15—17℃時,飼料中的動物蛋白含量控制在10%左右,植物蛋白在30%左右;水溫在20℃以上時,動物蛋白量增至20%,植物蛋白含量減至20%。日投餌為泥鰍體重的5—7%。
3.親鰍的雌雄鑒別在泥鰍的生殖季節,雌雄之間有許多不同特徵,可以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用肉眼來鑒別:
(1)體型雄鰍較小,背鰭末端兩側有肉質突起;雌鰍較大,背鰭末端正常,無肉質突起。產過卵的雌鰍腹鰭上方身體還有白色斑點的產卵記號,未產卵的則沒有。
(2)胸鰭雄鰍胸鰭較大,第二鰭條最長,前端尖形,尖部向上翹起,雌鰍胸鰭較小,前端圓鈍呈扇形展開。
(3)腹部產卵前雄鰍腹部不肥大且較扁平,雌鰍產卵前,腹部圓而肥大,且色澤變動略帶透明黃的粉紅色。
(二)泥鰍的繁殖
1.繁殖前的准備工作
(1)產卵池的准備家魚人工繁殖用的產卵池,或者選擇稻田、池塘、溝渠,水深保持在15—20厘米。也可用網片或竹籬笆圍成3—10平方米的水面作為產卵場所。若能保持微流水則更佳。另外,水泥池、大塑料盒、桶、水缸或其它容器均能作為產卵用設施。產卵場所使用前都要消毒,水深20厘米時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施15—20克。也可以用漂白粉消毒,每平方米施4克。
(2)魚巢的准備魚巢宜選用質地柔軟,不易腐敗,能漂浮在水中的材料,如:棕櫚片、楊柳根須、金魚藻、聚草等,近年來也有用柔軟的綠色尼龍編織帶,織成寬5厘米、長80厘米的人工魚巢。用前都要經過消毒處理:用2%濃度的食鹽水浸泡20—40分鍾,也可用20ppm濃度的高錳酸鉀浸泡20分鍾左右;還可用10ppm孔雀石綠浸泡20—30分鍾,浸泡後吊在池中離水10厘米處,上方用蘆席或草包遮蔭。
2.泥鰍的繁殖方式泥鰍的繁殖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
(1)自然繁殖分完全自然繁殖和半自然繁殖兩種方法。
完全自然繁殖,又叫誘集繁殖,是利用泥鰍的自然資源,人工誘集其產卵群體並獲得受精卵的方法。首先在產卵季節,利用泥鰍喜在岸邊水草叢中產卵的習性,選擇環境僻靜的水草區,先在淺水處投施兩筐草木灰,然後在誘產區每平方米施0.6—0.8公斤的豬、牛、羊等畜糞。這樣能誘集大量泥鰍到此區域的水草叢中產卵繁殖。但對此自然區域要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防敵害等)。也可利用人工魚巢收集自然水域中的受精卵,移到特定的容器中孵化,這樣可提高孵化率。
半自然繁殖是在人工條件下,讓成熟的泥鰍自行交配產卵的方法,需要建造產卵池和孵化設施,繁殖之前,產卵池與孵化設備都要消毒備用。親鰍的雌雄配比,如雄鰍個體較大按1∶2或1∶3,若雄鰍體長僅10厘米左右,則雌雄比可調整為1∶4,增加雄鰍的數量。每平方米可放7—10組,保證正常繁殖。水溫穩定在18℃以上才能進行。將魚巢綁扎在竹竿上,懸吊在產卵池的中間或四角,使魚巢浸沒在水面下。因泥鰍卵粘性差,要注意檢查和清洗沉積在魚巢上的污物,以免影響受精卵的粘附效果。
泥鰍一般在睛天的早晨產卵,上午10點鍾左右產卵結束。當產卵基本結束後,就立即將粘有卵粒的魚巢移到孵化池或其它孵化設施中進行孵化,並更換和補充新魚巢放到產卵池中,以收集尚未產完卵的親鰍的卵。最後一批泥鰍產卵後,可以就在產卵池內進行孵化,但一定要將產卵池內的親鰍全部捕出,以防親鰍吞食魚巢上的卵粒,影響出苗率。
(2)人工繁殖分半人工繁殖和完全人工繁殖兩種方法
半人工繁殖採用人工催產自然繁殖的方法。選擇成熟親鰍,雌、雄比例按1∶2或1∶3組成。注射催產葯物:鯉或鯽腦垂體(簡稱PG),每尾用1—2個;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簡稱HCG)每章節附註射800—1000國際單位,或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簡稱LRH-A)。每章節附註射5—8微克,以上葯物無論用哪一種,均要溶解在生理鹽水中,雄鰍的劑量減半。
由於泥鰍的個體小,每尾泥鰍注射液的量應不超過0.5毫升,以0.2—0.3毫升為宜,以免發生身體腫脹或葯液溢出。注射用4號不銹鋼針頭,1毫升的玻璃注射器,(用前煮沸消毒)。為了有效地控制針的深度,可把針頭用銼刀銼短到0.2—0.3厘米長,或在針頭的基部套上膠管,使針頭僅露出0.2—0.3厘米的針尖,防止進針過深,刺傷內臟。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為好,其次腹部中線,胸、腹鰭之間也可。
泥鰍身體粘液多、很滑,為不損鰍體,要用濕紗布包住進行注射。進針角度:注射器與鰍體呈30°為佳。可用可卡因0.1克溶於50公斤水中配製成麻醉液。催產的親鰍在麻醉液中,僅需2—3分鍾即被麻醉,這時注射較為方便,放入產卵池中,很快即可蘇醒。
人工催產後,將親鰍放回產卵池中。親鰍在水溫20℃時,約經18小時左右開始產卵、受精;水溫在25℃時,約需12小時左右,若水溫27℃時,只需9小時左右即能產卵、受精,其後的操作與半自然繁殖方法相同。
完全人工繁殖:是在半人工繁殖的基礎上,進行人工采卵授精的一種方法。
3.泥鰍的孵化受精卵的孵化在室內或室外都可進行,有靜水孵化和流水孵化。孵化前將巢與附在上面的卵一起放在10ppm的孔雀石綠液中浸泡20—30分鍾。不可用濃食鹽液浸泡。撿出未受精卵。
(1)靜水孵化把粘有受精卵的魚巢,放入孵化池、孵化箱或產卵池內孵化,水質要求清新。每升水可放400—600個受精卵,要注意防止受精卵擠壓在一塊,若發現受精卵相互擠壓,要用攪水的方法或用吸管使之分離開來,以避免因缺氧而影響孵化率。
(2)流水孵化用流水或微流水孵化,是把受精卵放在孵化缸、孵化箱或孵化環道中進行孵化。
①附巢流水孵化受精卵附在魚巢上,放入孵化設施中進行微流水孵化,水流速度以不沖落附在巢上的卵為宜,每升水可放800—1200粒卵。
②去巢流水孵化受精卵脫粘或不脫粘掌握好流速放入孵化設施中孵化。一般孵化環道、孵化缸等流水孵放卵密度為每升水放800—1200粒卵。
孵化期間為防備寒潮與暴風雨的襲擊,可以在寒潮來臨之前用塑料薄膜將孵化設施蓋上,但要留下氣孔。也可以採用其它保暖方法進行處理。孵化用水的水溫變化要控制在±3℃以內。泥鰍受精卵孵化水溫范圍為18—31℃,適宜水溫為20—28℃,最適水溫為24-2℃。所用孵化時間隨水溫高低而不同,呈負相關關系。孵化率的高低,以同一批卵進行對比,水溫15℃時為80%;20℃時為94%;25℃時為98%。
(三)苗種培育
1.鰍苗培育剛孵出的泥鰍,身體透明,不能自由活動只能用頭部的吸附器附在魚巢或其它物體上,以腹部的卵黃為營養。經過三天左右,卵黃被吸收完,苗體才能游動並開始攝食,此時應將其轉移到鰍苗池飼養。培育泥鰍苗種土池比水泥池更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為泥鰍苗種提供更適口的開口餌料,土池水質比水泥池更加穩定。
(1)清塘放苗鰍苗培育池面積20—50平方米,水深30—40厘米。鰍苗下塘前15天左右,排乾池水,曝曬4—5天,再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用50—75克),然後注入約20—30厘米深的新水。在施生石灰後約7天葯性消失,放入牛糞、豬糞等畜糞肥,每平方米2公斤左右。過3—5天,即可放鰍苗入池。靜水池每平方米1000尾左右,微流水或網箱飼養每平方米2000尾左右,放養規格要齊整。
(2)投餌施肥鰍苗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黃或魚粉,或豆餅粉糊,一日3—4次。飼養3—5天後改喂水蚤、輪蟲,搗碎的絲蚯蚓或蠶蛹。待鰍苗稍長大些,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開始時每日投喂量占體重的2.5%,以後日投喂量可增加到放養總體重的10%。
泥鰍苗放入池塘後要勤施肥。水溫低時,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硝酸銨2克;水溫較高時,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一次,連續施2—3次,以後則根據水質肥度調節施肥濃度與間隔時間。在施化肥的同時,結合施有機肥,效果更好。
2.鰍種培育鰍苗經過一個月時間的培育,長到3厘米以上時,就要分池進行鰍種飼養。
(1)池塘培育面積20—60平方米,池水深30—40厘米,有良好的防逃設施,放養前除野消毒,施好基肥。投放鰍苗後,每天投喂米糠(煮熟)、餅類、蠶蛹粉等。日投喂量及投喂次數同鰍苗培育後期管理。每平方米放養500尾,飼養當年可達1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放養1000尾密養當年也可長到5—6厘米,部分可達8厘米。
(2)稻田培育先用較小面積的稻田(100平方米以下),放養前施基肥,每100平方米施50公斤,放養後在傍晚注新水時投飼料每100平方米7.5—10公斤,施肥、投餌交替每周進行一次。5周後可每隔2周施一次。到7月份水田除草時,稻苗隔行敷入干或爛稻草,以培養鰍的天然餌料。
3.苗種培育管理鰍苗種培育管理,均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配備專人管理,每天檢查防逃、吃食情況。
(2)經常保持良好的水質。注意防止缺氧,因為鰍苗在孵化後半個月左右才開始進行腸呼吸。
(3)要勤觀察水質變化,確定施肥數量
❺ 泥鰍要怎麼繁殖
泥鰍的自然繁殖方法簡便。開春後,修整好魚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後注入新水,待池水葯性消失後,將親魚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積放300克左右。當池水溫度上升到20℃左右時,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樹須根或水草等做的魚巢,放置魚巢後要經常檢查並清洗上面的污泥沉積物,以免泥鰍產卵時影響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鰍喜在雷雨天或水溫突然上升的天氣產卵。產卵多在清晨開始,至上午10時左右結束,產卵過程需20分鍾~30分鍾。產卵時親魚追逐激烈,高峰時雄鰍以身纏繞雌鰍前腹部位,完成產卵受精過程。產卵後,要及時取出粘有卵粒的魚巢另池孵化。以防親魚吞吃卵粒。同時補放新魚巢,讓未產卵的親魚繼續產卵。產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
泥鰍的人工繁殖方法與家魚相同。使用的催產劑種類與劑量按每條雌鰍計,分別為:鯉魚垂體0.5個~1個,或青蛙垂體2個~3個,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00國際單位~150國際單位,或者類似物。微克~10微克。雄鰍劑量減半。溶劑注射量為0.1毫升~1.2毫升,採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號針頭注射。注射部位為腹部線,胸鰭腹鰭之間,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鰍喜鑽動,注射時可用濕紗布包著(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後放入產卵池中,此後的工作與自然繁殖相同。水溫在20℃~25℃時,經10小時~15小時就會發情產卵。
若採取人工授精。可將已注射催產劑的雌雄泥鰍分別暫養於小池或網箱中,水溫在18℃~25℃時,經10小時~15小時後,輕壓雌鰍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採用干法進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均與家魚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後隨即上巢。方法:取清水一桶,將魚巢平鋪桶底,然後一人輕輕抖動魚巢,同時攪動水體,另一人徐徐將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勻上巢。上巢後再轉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鰍的受精卵在水溫20℃~30℃范圍內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魚苗。用小容器靜水,勤換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最好,每升水放孵400粒~600粒為宜。孵化時要避免震盪。
剛孵出的鰍苗不能自由活動,因頭部附著在魚巢或其他物體上,以卵黃為營養。在池中孵化的魚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厘米~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尾~1500尾為宜,密度過大時應取出部分魚苗另池培育。
鰍苗孵出3天開始攝食。此時應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黃或魚粉懸浮液,一日數次,投喂量以1小時內吃完為限。過2天~3天改投水蚤、輪蟲、搗碎的絲蚯蚓或蠶蛹等。經10天左右的培育,魚苗長到1厘米時即可轉入到魚種池中飼養;密度小的可留池培育,過1個月左右,魚苗長到3厘米上下時再轉入到魚種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函中進行成魚飼養。
種池面積以30平方米~50平方米為宜,放種前要清池消毒,並施基肥培育餌料生物。放種量為每平方米30克(800尾~1000尾)左右。魚種下池後半月內投喂粉末狀的配合飼料,每天投飼兩次,投量為魚種重量的3%~5%。夏季魚池水淺水溫高,要隨時注意水質變化,勤換新水。當魚種長到10厘米左右時,進入成魚飼養階段
❻ 泥鰍養殖繁殖
泥鰍的繁殖習性
泥鰍生活在淤泥底的靜止或緩流水體內,適應性較強,可在含腐殖質很豐富的環境內生活,多在晚上出來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甲殼動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類等,有時亦攝取水底腐植質或泥渣。2冬齡即發育成熟,每年4月開始繁殖(水溫18℃),產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淺水草叢中,產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沒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魚,常分散生活,並不結成群體。
泥鰍的孵化技術
1、苗池整理:泥鰍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內孵化。在魚巢放入前10~15天,對育苗池進行清整。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厘米處搭好網架,把魚巢平鋪在上面。每平方米約放鰍卵1萬粒,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為40%。據此,計算好放卵總數。
2、苗池管理:泥鰍魚巢上方要遮陰,避免陽光直射,同時防止青蛙、野雜魚入池危害鰍卵、鰍苗。在整個孵化過程中,要勤於觀察,並及時將蛙卵、污物等撈出池外。在水溫19℃時,受精卵經50小時左右可孵出子鰍(鰍苗)。
3、鰍苗管理:剛孵出的鰍苗全長3~4厘米,頭部彎向腹部,具有較大的卵黃囊,並具外鰓。側卧水底或附於魚巢上,很少活動,完全依靠卵黃囊提供營養。鰍苗孵出2天後,體色加深,卵黃囊縮小。孵出3天後,鰍苗體色變黑,卵黃囊消失,鰾出現,胸鰭變大,能夠短距離平行游動,並開始攝食。此時,要投喂煮熟的蛋黃或豆漿。
❼ 泥鰍繁殖和孵化技術,繁殖期一般是什麼時候
1、選擇親鰍:應挑選2-3齡且體質健壯的無病泥鰍作親鰍。2、放養親鰍:放養前進行清塘消毒並加固池埂,將親鰍用3-5%的食鹽水消毒後,按照雌雄1:1.2-1:1.5的比例投放在親魚培育池中,密度為0.5-1kg/平方米。3、培育親鰍:投喂新鮮適口且無腐敗變質的飼料。
一、泥鰍繁殖和孵化技術
1、選擇親鰍
要求親鰍體質健壯、無病無傷且年齡為2-3齡,雌性泥鰍的體重為15-25g,而雄性泥鰍的體重在12g以上。注意:可從泥鰍原種場或從天然水域捕撈中捕撈親鰍。
2、放養親鰍
(1)親魚培育池的面積一般為80-120平方米,水深一般為70-80cm。
(2)在4月初可將雌雄親鰍按照1:1.2-1:1.5的比例投放於親魚培育池中,放養密度為0.5-1kg/平方米。
(3)注意:放養前需進行清塘消毒,加固池埂,在放養時可用3-5%的食鹽水消毒5分鍾左右。
3、培育親鰍
(1)適時投喂飼料蛋白不低於35%的全價配合飼料,並適量搭配動物碎肉,要求飼料新鮮適口且無腐敗變質以及無污染。注意:投餌量一般占魚重量的5-8%。
(2)親鰍產前一般可在每天上午7-8點和晚上各投喂1次,上午投喂30%,下午投喂70%,而在產後每天可在晚上投喂1次。
(3)在培育期間,每7-10天注新水10cm,每15天潑灑1次生石灰漿,用量為15-20g/立方米水。
4、人工催產
(1)選擇催產親魚
①要求:選體質健狀、無病無傷、腹部膨大飽滿且柔軟有彈性、將腹部朝上後能看到卵巢的輪廓、用手撫摸腹部肋骨明顯的雌魚,雄魚則選用手摸胸鰭後有粗糙感的個體。
②水溫:當水溫達到22℃時再進行催產。
(2)催產的葯物以及使用方法
①葯物種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2)、馬來酸地歐酮(DOM)。
②使用劑量:單獨使用的劑量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5-10IU/g,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0.01-0.02微克/克;混合使用的劑量為馬來酸地歐酮0.003-0.005mg/g+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0.005微克/克,雄魚減半。
③使用方法:先將催產劑用0.9%生理鹽水稀釋,做到現配現用,葯液量按照每尾0.2ml配製,採用1次注射法,注射部位為背部肌肉,針與魚體應呈45°角,進針深度為0.3-0.4cm,注射完成後便可將親魚放入網箱中。
5、准備產卵設施
(1)一般可用40目篩的網做成產卵箱,具體的規格可根據生產規模而定,需在箱底平鋪棕櫚皮魚巢。
(2)隨後把已催產的親魚按雌雄1:1.2-1:1.5的比例放入產卵箱中。
(3)當親魚在產卵時需保證周圍環境安靜,產卵的時間一般可持續7-8小時。
6、孵化
(1)孵化工具
一般可用孵化缸、環道、網箱等工具進行孵化,一般0.4立方米水體的孵化缸可放卵粒60-100萬粒,環道每立方水體可放卵80-100萬粒,網箱充氣每立方水體可放卵20萬粒左右。
(2)孵化注意事項
①孵化適宜水溫為20-28℃,破膜時間在30-35小時。
②在孵化期間需要加強管理,過濾篩網需經常刷洗防止跑苗
③根據魚苗發育的具體情況合理調整水流以及充氣量。
④在破膜的第3天便可將魚巢去除,並投喂輪蟲、蛋黃等餌料。一般在投喂3天後,就開轉入培育仔魚的階段。
7、培育苗種
(1)池塘
①面積:用於培育苗種的池塘面積一般為30-100平方米,水深為40-60cm。
②設施:要求池埂和池底夯實,池底平整,可鋪15-20cm厚的淤泥,在進排水口設置攔魚密網,同時還可投放浮萍,浮萍占魚塘總面積的1/4。
(2)放養
①在放養前需進行清塘消毒,隨後注水50-60cm並施有機肥0.3-0.5kg/平方米,每隔1-2天攪動1次池底,在7-10天當池塘中的輪蟲達到高峰時便可投放魚苗。
②魚苗的投放量為800-1000尾/平方米,放養時的水溫差不宜超過2℃。
(3)日常管理
①勤注少量的新水,可追肥發酵的雞糞汁,用來培養天然餌料生物,若天然餌料不足,可增投蛋黃、魚粉、奶粉、豆漿等精飼料。
②當池塘中出現了大型枝角類時,可用敵百蟲進行殺滅,用量為0.3-0.5g/立方米。
③當魚苗長至2.5-3cm時,可進行銷售或者分塘稀養。
二、泥鰍的繁殖期一般是什麼時候
1、繁殖的時間
泥鰍一般在4月上旬開始繁殖,5-6月是產卵盛期,一直到9月還可以產卵。泥鰍屬於一年多次產卵的魚類,一般會在雨後夜間進行產卵,有時也會在白天產卵。
2、泥鰍進入繁殖期的表現
(1)在泥鰍繁殖產卵的階段時,其膽子變大,常會在水面上追逐,通常當溫度在19℃時開始產卵,24℃左右時產卵量大,繁殖活動強烈。
(2)泥鰍的卵具有粘性,會粘在水草或水中雜物上孵化,顏色為圓形的米黃色,呈半透明狀,當水溫20℃以上時,孵化期一般為2-4天。
❽ 泥鰍卵五天了怎麼還沒孵化阿
泥鰍在繁殖過程中,受精卵的孵化是很重要的,其在室內或室外都可進行,有靜水孵化和流水孵化。設備有孵化池、孵化網箱(可用集卵網箱)、孵化缸、孵化桶、孵化環道等,或就在產卵池內孵化。
1.靜水孵化 把粘有受精卵的魚巢放入孵化池、孵化網箱或產卵池內孵化,水質要清新。每升水可放 400 一 600 個受精卵,要注意防止受精卵擠壓在一塊,若發現受精卵相互擠壓,要用攪水的方法或用吸管使之分離開來,以避免因缺氧而影響孵化率。
2.流水孵化 用流水或微流水孵化,是把受精卵放在孵化缸、孵化箱或孵化環道中進行孵化。有以下兩種方法: ① 附巢流水孵化:受精卵附在魚巢上,放入孵化設施中進行微流水孵化,其水流速度以不沖落附在巢上的卵為宜,每升水可放 800一 1 200 粒卵。 ② 去巢流水孵化:受精卵脫黏或不脫黏,掌握好流速放入孵化設施中孵化,其放卵密度一般孵化環道、孵化缸等流水孵化為每升水放 800一 1 200 粒卵。
3.注意事項:(1).泥鰍在孵化缸、孵化桶及孵化環道的流水中,因流速不好調控,而且孵化時間較長,費工耗時,往往孵化效果不理想;在孵化池、孵化網箱和產卵池的靜水孵化中,又往往因沒有新鮮水體流入,而整個孵化的時間均在這個水體,水質變壞或缺氧,導致孵化率低。採用網箱微流水孵化,可解決這些問題,網箱入水 20 厘米左右,陽光直射箱內,水溫隨光照延長而緩慢上升,受精卵發育較快,很少發生水霉病,孵化率一般為 70 %一 80 % ,高的可達 90 %以上。這種方法放卵孵化密度不宜太大。
(2)① 防止受精卵發生水霉病:預防方法是將黏附有卵粒的魚巢放入漂白粉溶液(每立方米水體用葯 1 一 2 克)中浸泡 20 一 30 分鍾再去孵化。 ② 撿出未受精卵:未受精卵會腐敗,容易使水質惡化,可以用吸管將之吸除掉。一般來說,未受精卵約經 12 小時後就變成白色,很易識別。 ③ 孵化期間要防止缺氧和敵害生物:可以在孵化設施上覆蓋尼龍網片,以防止敵害生物的侵入。若靜水孵化則要注意充氧。 ④ 孵化期間水溫不能發生較大的升降:防止寒潮與暴風雨的侵襲,可以在寒潮來臨之前用塑料薄膜將孵化設施蓋上,但要留下氣孔,也可以採用其他保暖的方法進行處理。孵化用水的水溫變化要控制在士 3 ℃ 以內。 ⑤ 受精卵對食鹽溶液較敏感:僅用 3 %一 4 %食鹽溶液處理,受精卵即迅速萎縮死亡,因此,最好不用食鹽溶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