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養感恩心理
一、識恩,知恩要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讓他們識恩、知恩。感知大自然的恩賜,感知祖國的無盡恩情,感知教師的教誨之恩,感知父母的養育之恩,感知同學的點滴幫助……1、從教學中認識,用心感受。(1)感情朗讀,啟發想像在語文課本中,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適宜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感情朗讀的重點,可以是直接抒發感恩情感的語段;可以是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可以是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在反復的朗讀中深入意境,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2)發揮想像,用心體驗在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可通過電腦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置身於桂林的山水之中,通過欣賞、想像,漸漸的孩子們就像身臨其境,在享受幸福的童年時,油然升起了對祖國、對生活、對黨的熱愛。2、從活動中認識,實踐體驗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悠久,平時可組織學生背誦古詩詞,當同學們背誦唐詩、宋詞的時候,就會感受到祖國有無限的文化遺產供學生學習。當學校組織學生上美術欣賞課的時候,當同學們津津有味地朗讀描寫某地風景文章的時候,學生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道:我們的祖國多壯美!學校少先隊可舉行 「感恩的心」主題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就懂得了互幫互助,也懂得了對他人的幫助與關心,要心存感恩,領悟人與人之間關愛的真諦。最後全場再唱起《感恩的心》,愛的旋律就會在每個人的心中回盪。母親節、父親節都是進行感恩教育的大好時機,唐代的詩人孟郊寫得好:「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學生去了解自己父母的生日,家庭收入及自己花費占家庭支出比例等。從而去感受父母好多年來義無反顧地呵護自己的孩子有多麼的艱辛和不容易!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燭光里的媽媽」、「白發親娘」等歌曲都能讓學生逐漸感受到父母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支持,在精神上、情感上父母也是不求回報的付出,最終讓學生產生的想法是:父母的笑容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幸福,父母的健康是孩子一輩子最大的心願。二、感恩、報恩古人雲: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現在的學生來說,要讓他們懂得並不是報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稱得上報恩。要學會真誠的感謝,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老師的細小關心、對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幫助,正是報恩的表現。(一)從小立志,為國爭光:宋朝蘇軾的「報國之心,死而後已」,岳飛的「精忠報國」,都是立志報效祖國真實的寫照。作為班主任,要經常結合班級 「學雷鋒活動」、「德育基地活動」、激發和增強學生「報答社會、感恩社會、報效祖國」的深厚情感。(二)尊師重道,熱愛老師:教師節來臨之際開展學生向老師獻真情活動,做一張賀卡,表一個決心,送一句話,寫一首詩歌等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遇到老師自覺向老師問好,並且聲音宏亮等。(三)點滴做起,孝順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他們往往是無償的奉獻,不求回報。教育學生回報父母養育之恩,開展「為父母多做事」的活動:對父母多說知心話;為父母過生日;給父母送禮物;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腳;幫父母做飯洗衣等,體會和感激父母培育自己的艱辛和不易,漸漸地學生會想到:少空談,多幫忙,讓父母省心;勤學習,苦鑽研,讓父母開心;遇難事,勤商量,讓父母稱心。這樣學生就會在點點滴滴的小事做到孝順父母。Ⅱ 如何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的方法如下:
1、引導孩子形成感恩意識。感恩與回報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道德准則,是做人的最基本修養。但感恩如同其它道德品質一樣,都是需要學習才能最終形成,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首先就應該讓孩子形成感恩意識,只有有了感恩意識,孩子才能在生活中有感恩的行為。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讓孩子學會感恩,應該注重在實際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感恩之情,可以從最簡單的「謝謝」開始。告訴孩子當別人幫助了你的時候,要記得向他人真誠的說聲「謝謝」。
3、強化孩子的感恩行為。當孩子有了感恩行為時,要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強化孩子的感恩行為。不管是對父母,還是老師、同學,以及其他的人,只要孩子有了感恩行為,都要及時地給予贊揚,幫助孩子強化這種行為,讓孩子感受感恩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滿足。
4、父母要做好表率作用。孩子的成長是個模仿的過程,對於道德品質的形成,同樣如此,父母對長輩的孝心與尊重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
5、父母要學會放手。父母一味的包辦,容易讓孩子滋生懶惰的習慣,同時還會使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勞動,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孩子能夠實際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那麼他就可以在自我負責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辛苦,從而學會體諒。
6、換位體驗。當孩子四五歲以後,可以和孩子一起來進行換位體驗,讓孩子來做一天爸爸、媽媽,或者其他的什麼角色,讓孩子在真實體驗新角色的過程中,體會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的恩情。
7、坦然接受孩子的愛。除了教會孩子感恩,我們還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去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愛,並坦然接受孩子對我們的愛,就比如,當孩子把自己的零食拿出來和我們共享時,我們應該坦然接受,當孩子幫助我們做家務時,我們應該坦然接受。
Ⅲ 如何保持一種感恩心態
感激意識對於情感健康十分重要。這種意識使人們能夠「感恩知足」,珍惜自己所擁有,不必等到喪失才知其可貴。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體驗和表達感激的能力是情感健康一個重要的然而卻被嚴重忽視的一個方面。與此相應,他認為忘恩負義是情感病態的明顯標志。這種情感病態普遍地存在於社會,諸如家庭成員之間,鄰里之間,同事之間,以及夥伴之間等。
他一直在探索培養這種感激意識的實用方法。一種方法是想像一下你所關心的某個人將要去世,甚至很快就要離開人世。請發揮想像力,設身處地地想一想,你將會有什麼樣的心情,你將會失去什麼,以及你會為哪些事傷心不已?你會感到遺憾或後悔嗎?你將怎樣與他訣別,才不會使自己以後想起他時覺得有些話還沒有說而耿耿於懷?並且,你打算怎樣留下關於這個人的最深切的回憶呢?
馬斯洛講了個人經歷的一件事:「我姑媽長期患慢性病,在她去世之前,我想到了應該盡力使她高興,於是就送她一份特別的禮物:給她做一天私人司機。我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因為我直接地向她表達了我對她的感激,後來證明,這確實是一種很好的訣別方式。但我與阿爾弗萊德·阿德勒的訣別卻遠非如此。他是一個精神病學家。我們最後一次見面時發生了一些口角,然後,他突然去世了。由於這樣一種令人不快的訣別,那種未能圓滿的遺憾一直縈繞於心。我已為此悔恨了30多年!我多麼希望阿爾弗萊德還健在時,我已與他消除了那次愚蠢的爭吵所帶來的不和。」
另一種恢復感激意識的方法是想像自己就要死了——彷彿自己正站在斷頭台的邊緣。小說家阿瑟·凱斯特勒在他的自傳中談到了這種強烈的意識狀態。現在,請想像眼前的一切對你是多麼生動與寶貴!請身臨其境地體會一下你對所有愛你的人說「再見!」時的感覺。此時,你會說些什麼呢?你又會做些什麼呢?你將會有什麼樣的心情呢?
這些訓練能夠幫助我們越來越意識到,並且表達出對他人的感激之情。這樣,我們將能夠從一個更高、更令人滿意的角度看待我們的生活。
Ⅳ 如何培養孩子感恩之心
導語:對孩子的感恩之心,應該從小培養,父母在生活點滴中,要有意識地把感恩的種子播進孩子的心中。那要如何培養孩子感恩之心呢?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來告訴大家吧!
烏鴉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義,按道理,感恩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經常聽見有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不懂得主動地去關心別人,受到別人的幫助也不懂得主動感謝,只知道受恩,卻不知道要感恩。
當我們在感嘆孩子不懂得感恩時,是否有想過,孩子不懂得感恩,是誰的責任。我想如果孩子不懂得感恩,最大的責任應該在於父母,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教會孩子感恩,等孩子長大了才想起要孩子感恩。
過度的溺愛和縱容是造成孩子感恩之心缺失的重要原因。現代家庭有很大一部分是「421」家庭,在這種家庭結構里,孩子處在一個中心的位置,是小太陽,小皇帝,家長對孩子的教養經常會陷入過度溺愛和縱容的狀態之中。而這種過度溺愛和縱容很容易導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唯我獨尊的心理,把周圍人對他的付出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哪天你不付出了,他反而覺得不正常了。由於孩子一直處在一個被愛的角色之中,所以他不會想到要去愛別人,即便他想到了,在家裡也沒有接受愛的對象,他們接受的愛和關心太多,而付出愛的關心的機會又太少,長期以往,他們就習慣了索取,習慣了說一不 二,習慣了要求父母必須滿足自己的一切願望,當然也就不會有感恩之心。
過度嚴厲和專制也是造成感恩缺失的一個原因。在過度嚴厲和專制的家庭里,孩子感覺不到快樂,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心,因而孩子也不容易產生感恩之心。
父母自身沒有做好表率也會讓孩子不懂得感恩。比如現在有些人在面對自己孩子時,大把大把的花錢,為了孩子可以舍棄一切,可是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卻不懂得尊敬孝敬他們。有個故事講的是,有個農夫總是讓自己的父親在一個小木槽上吃飯,而不是和家裡人坐在一起。有一天,農夫發現自己的兒子在用小木板拼什麼東西,就問他干什麼,孩子說在做木槽,是准備將來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用的。我們不能說孩子沒有孝心,孩子只是在模仿自己的爸爸媽媽。所以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常存感恩之心的人,才會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如果缺乏感恩之心,那麼孩子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關心、幫助他人,因而,讓孩子感謝愛自己、幫助過自己的人,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感恩之心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就如俗語雲:「教婦初來,教子嬰孩。」
(1)、引導孩子形成感恩意識。 感恩與回報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道德准則,是做人的最基本修養。但感恩如同其它道德品質一樣,都是需要學習才能最終形成,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首先就應該讓孩子形成感恩意識,只有有了感恩意識,孩子才能在生活中有感恩的行為。感恩意識的形成,關鍵在於讓孩子知恩,讓孩子明白愛的真正含義。只有當孩子明白愛是雙向的時候,他才能真正領會知恩,才能形成感恩意識。當然,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來說,給他們講大道理很難讓他們理解,但是可以利用他們喜歡聽故事這一心理,給他們講一些感恩的故事,讓他們在心中慢慢的產生感恩意識。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讓孩子學會感恩,應該注重在實際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感恩之情,可以從最簡單的「謝謝」開始。告訴孩子當別人幫助了你的時候,要記得向他人真誠的說聲「謝謝」,即便是對自己的父母,也應該說聲「謝謝」,而當孩子給予父母幫助時,父母也應該真誠地說聲「謝謝」。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懂得感謝他人為自己的付出,那麼他自然的就能夠在生活中學會感恩。在我們家,「謝謝」是用得非常多的詞語,不管是豆豆為我們做了什麼,還是我們幫助了豆豆,我們都會說聲「謝謝」。正是因為這一句簡單的「謝謝」,讓豆豆懂得尊敬父母,同時也讓她在生活中學會主動地去幫助他人,當班上的同學傷心難過時,她會去安慰他們,當班上的同學在學習上有困難時,她會去幫助他們。
(3)、強化孩子的感恩行為。當孩子有了感恩行為時,要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強化孩子的感恩行為。不管是對父母,還是老師、同學,以及其他的人,只要孩子有了感恩行為,都要及時地給予贊揚,幫助孩子強化這種行為,讓孩子感受感恩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滿足。每次當豆豆為我捶背做按摩時,我都會真誠地說聲「謝謝」,並誇獎她越來越懂事,懂得關心和愛別人了。
(4)、父母要做好表率作用。 孩子的成長是個模仿的過程,對於道德品質的形成,同樣如此,父母對長輩的孝心與尊重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我們家,因為不和雙方的父母在一起住,所以平時主要是通過電話來交流感情,每次和老人通話時,我都會讓豆豆和他們說上幾句話,每年我們都會帶豆豆回老家,會給雙方的父母一些錢,在豆豆差不多五歲的那年,她問我為什麼要給爺爺奶奶錢,我告訴她,因為爺爺奶奶養育了她的爸爸,所以現在我們必須要孝敬他們,讓他們盡量生活得好一點。後來,豆豆對我說:「媽媽,等我長大了,工作了以後,我會把我的錢拿出一部分給你,所以你不用擔心以後沒有錢花,我也會好好孝敬你們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譚振亞教授曾指出:「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理,首先要讓他們對父母產生感激之情,這是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後『老吾老及人之老』,把這種情感擴展到身邊的人,乃至整個社會。」
(5)、父母要學會放手。 父母一味的包辦,容易讓孩子滋生懶惰的習慣,同時還會使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勞動,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孩子能夠實際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那麼他就可以在自我負責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辛苦,從而學會體諒。
(6)、換位體驗。 當孩子四五歲以後,可以和孩子一起來進行換位體驗,讓孩子來做一天爸爸、媽媽,或者其他的什麼角色,讓孩子在真實體驗新角色的過程中,體會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的恩情。
(7)坦然接受孩子的愛。 除了教會孩子感恩,我們還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去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愛,並坦然接受孩子對我們的愛,就比如,當孩子把自己的零食拿出來和我們共享時,我們應該坦然接受;當孩子幫助我們做家務時,我們應該坦然接受;當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為我們買禮物時,我們也應該坦然接受;等等。只有當孩子的愛被他人接受時,他才能更好更多地付出自己的愛,因為每個人都有被他人需要的需求。
總之,對孩子的感恩之心,應該從小培養,父母在生活點滴中,要有意識地把感恩的種子播進孩子的心中。
Ⅳ 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的方法
我國自古就有「羊跪乳,鴉反哺」的古訓,但觀察一下現在的校園,揮霍父母的血汗錢,用來吃喝玩樂的學生不在少數,畢業後不願工作父母養活的「啃老族」也有不少。嚴重缺乏報恩意識。學生對老師辛勤教育、同學之間的幫助顯得寡情薄義,甚至像馬加爵那樣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的也大有人在!。
如何幫助學生感恩父母、他人、社會、國家對他們付出的愛,如何教會學生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報答祖國的培養,老師的教誨。這是學校、家庭、社會應共同探討、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已經關注了很久,考慮了很久,我想應該從以下一個方面入手:
一、重視感恩的啟蒙教育,開啟孩子的感恩之心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異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教師應該利用各種時機,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間的親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關愛、支持和援助時,給他人以回報,不要只圖索取和享受。教育學生將他人恩惠銘記在心,增強責任感,要有一顆感恩之心,懂得憐憫,懂得尊重,懂得負責,與人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當前學生缺乏感恩心的現象十分普遍,究其根源,就是感恩教育在他們接受的教育體系中所佔的位置已經被邊緣化。家庭無原則地溺愛,以文化課為主導方向的學校教育又往往對德育教育不夠重視,在這種背景下,學生陷入情感教育的「沙漠」,在很多學生的情感世界裡,感恩思想已經成為一個盲區,孩子對家長只知索取、不思回報,感恩之心嚴重缺失。感恩意識的缺乏也就在所難免了。
感恩的啟蒙教育,也即是小時候家長要注重感恩教育,入學時候老師應該強調感恩教育,入初中老師再一次進行感恩教育。在他的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時候,抓住時機進行教育。切入學生個體心理世界,激發個體心靈共鳴,促使學生對某些事件有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強化他們的感恩心理,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培養他們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發展和升華他們的道德情感。
二、及時點撥學生,參與感恩教育的實踐活動
環境是無聲的教育,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要創設以「感恩」為主題的教育氛圍,讓學生的心靈在充滿「感恩」的氛圍中接受洗禮。根據各自班級的具體情況,設置如下活動:
1、講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故事會,使學生們認識到「孝心、愛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2、創辦「感恩」小報。用新穎的排版、立意鮮明的內容,定期出刊有關「感恩」的個案,使學生親眼目睹「孝星」的形象,從而受到感染。
3、經常問候,讓父母舒心。古人雲:「言為心聲」,鼓勵學生經常對父母說說體貼或感激的話。如「爸爸、媽媽,您們辛苦了!」
Ⅵ 如何培養青春期孩子的感恩心理
父母是教會孩子感恩的第一任老師
感恩,是為了讓孩子們懂得尊重別人,對別人的給予心存感激。教育孩子感恩就從父母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家庭是孩子第一個也是永遠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個,也是永遠的老師。父母自己做到關心、感恩老人,關愛、感激他人,孩子自然會受影響。特別是接受幫助時,一定要表示感謝。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好品質、好行為是不斷培養出來的。父母要讓孩子從細微處入手,從小事做起。人都是在經歷中懂事,如果只是簡單淺顯地對孩子說,要孝敬父母長輩,要感恩,他們根本無法理解,要培養孩子養成一種習慣,他們才會漸漸形成一種責任和義務。
如何培養孩子感恩之心
第一步:養成感恩的習慣
將感恩習慣的養成教育滲透於日常生活之中。讓孩子從小就浸潤在感恩的環境里,真心感受。父母要從自身做起,做好示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媽媽幫爸爸做事時,爸爸要大聲地對媽媽說「謝謝」;媽媽接受爸爸的幫助,也要說一聲:「謝謝」;爸爸送給孩子禮物時,要告訴他這件禮物是爸爸給你的,你要感謝爸爸;這本書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謝謝哥哥姐姐。在這種氛圍中,孩子耳濡目染,漸漸接受這種最基本的禮儀,也學會向父母道謝,將感恩內化於人格之中。
第二步:利用各種節日
充分利用各種節日作為感恩教育的載體。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並表示感謝,不管價錢多少,回到家裡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
教師節,讓孩子親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願;父親節和母親節,給爸爸媽媽說幾句感謝的話語,不一定感謝爸爸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達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
第三步:讓孩子學會給予
偶爾「示弱」,讓孩子為父母做些事。比如假裝拿不動衣服,讓孩子幫忙拿一兩件;假裝累了,請孩子倒杯水給爸媽喝……讓孩子學會給予,懂得父母和別人的給予與幫助是一種「恩惠」,而不是理所當然或者欠他的。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美德。這種美德在孩子的成長中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