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什麼
企業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
1、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先收到的存貨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假定的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2、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根據期初存貨結余和本期收入存貨的數量及進價成本,期末一次計算存貨的本月加權平均單價,作為計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結存價值的單價,以求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價值的一種方法。
3、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每次收貨後,立即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出新的平均單價或成本的一種方法。
4、後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是假定後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後收到的存貨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假定的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5、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次(批)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各該次(批)發出存貨成本的依據。
㈡ 實際成本法下可以採用的發出商品的計價方法有哪些
一、個別計價法 採用個別計價法是假設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又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 優點: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准確。 缺點: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 適用於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成本較高的存貨計價。 個別計價法的計算公式: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各批(次)存貨發出數量×該批次存貨實際進貨單價 二、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 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優點:計算方法簡單。 缺點: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在物價變動幅度較大的情況下,按加權平均單價計算的期末存貨價值與現行成本有較大的差異。適用於物價變動幅度不大的情況。 加權平均法有月加權平均法(也叫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 1、月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作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單位成本=[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各批進貨的實際單位成本*本月各批進貨的數量)]/月初庫存存貨數量+本月各批進貨數量之和 2、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作為在下次進貨前計算各次發出存貨成本依據的一種方法. 存貨單位成本=(原有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次進貨的實際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數量+本次進貨數量) 三、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指根據先入庫先領用或發出的假定原則,對於發出的存貨以先入庫存貨的單價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的具體做法是:先按存貨的期初余額的單價計算發出的存貨的成本,領發完畢後,再按第一批入庫的存貨的單價計算,依此從前向後類推,計算發出和結存存貨的成本。先進先出法假設先入庫的材料先耗用,期末庫存材料就是最近入庫的材料,因此發出材料按先入庫的材料的單位成本計算。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的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對銷售而言,先獲得的存貨先銷售出去,使留下存貨的日期離現在越近,存貨價值越接近現在的重置價值。在物價上漲時,此法會導致較低的銷貨成本,較多的盈餘。 先進先出法的優缺點: 其優點是使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繁瑣,特別對於存貨進出量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而且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在通貨膨脹情況下,先進先出法會虛增利潤,增加企業的稅收負擔,不利於企業資本保全。而且,先進先出法對發出的材料要逐筆進行計價並登記明細賬的發出與結存,核算手續比較煩瑣。 運用先進先出法的注意事項 市場經濟環境下,各種商品的價格總是有所波動的,在物價上漲過快的前提下,由於物價快速上漲,先購進的存貨其成本相對較低,而後購進的存貨成本就偏高。這樣發出存貨的價值就低於市場價值,產品銷售成本偏低,而期末存貨成本偏高。但因商品的售價是按近期市價計算,因而收入較多,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不符合配比原則,以此計算出來的利潤就偏高,形成虛增利潤,實質為「存貨利潤」。虛增了利潤,就會加重企業所得稅負擔,以及向投資人分紅增加,從而導致企業現金流出量增加。但是從籌資角度來看,較多的利潤、較高的存貨價值、較高的流動比率意味著企業財務狀況良好,這對博取社會公眾對企業的信任,增強投資人的投資信心,而且利潤的大小往往是評價一個企業負責人政績的重要標尺。不少企業按利潤水平的高低來評價企業管理人員的業績,並根據評價結果來獎勵管理人員。此時,管理人員往往樂於採用先進先出法,因為,這樣做會高估任職期間的利潤水平,從而多得眼前利益。
㈢ 淺談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選擇
淺談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選擇
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下面我為大家帶來淺談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選擇,希望大家喜歡!
一、存貨計價方法的合理選擇的意義
存貨是企業一項很重要的資產,所佔的比重較大,合理選擇存貨的計價方法對企業的經營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是制訂企業會計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選擇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將會導致不同的報告利潤和存貨估價,對企業的稅收負擔、現金流量產生影響,對企業財務狀況的經營成果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存貨在大多數企業的流動資產總額中佔有較大的比重,而且處於不斷購買、耗用和銷售之中,因而存貨數量及其價值的確認(即存貨計價問題)至關重要。存貨計價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改變。所以合理選擇存貨的計價方法對企業的經營成果至關重要。
二、發出存貨計價方法
1.按實際成本計價
按實際成本計價進行存貨核算時,存貨收入與發出均按實際成本進行計價,存貨的總帳和明細賬均按實際成本設置與登記。按實際成本計價發出存貨實際成本的計算方法:
(1)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銷售或耗用)這一種存貨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
(2)移動平均加權法
移動平均加權法,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的數量與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之和,據以計算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作為下次進貨前計算各次發出存貨成本的依據。計算公式:
存貨單位成本= (原有庫存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次進貨的實際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數量+本次進貨數量 )
(3)月末一次平均加權法
月末一次平均加權法,指以當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上月期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以
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
存貨單位成本= (月初庫存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某批進貨的實際單位成本×本月某批進貨的數量))/(月初庫存存貨數量+本月各批進貨數量之和 )
(4)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又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這種方法是注重所發出的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之間的聯系。假設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分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即把每一種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基礎。對於不能代替使用的存貨、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通常採用個別計價法確定。
舉例說明上述計算方法的差異。
企業本年先後進貨兩批,1月份第一批30件,單價10元。6月份第二批70件,單價12元。3月份出售10件,12月份出售90件。100件貨物到年底全部出售。
先進先出法:
3月份出售:10*10=100元;12月份出售:20*10+70*12=1040元
總收入1140元
移動平均加權法:
3月份出售:10*10=100元;
12月份出售,單位成本為(20*10+70*12)/90=11.56元,90*11.56=1040元, 總收入1140元;
月末一次平均加權法:
單位成本為(30*10+70*12)/100=11.4元,100*11.4=1140元
總收入1140元
2.按計劃成本計價。
存貨核算按計劃成本計價時,存貨的總帳和明細帳均按計劃成本進行登記,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則作為存貨的成本差異另行組織核算,並要將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將期末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後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採用計劃成本核算方法的,一般適用於存貨品種繁多、收發頻繁、日程核算工作量大的企業。如大中型企業中的各種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自製半成品、產成品品種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別核算其計劃成本和成本差異的,也可採用計劃成本核算。發出按計劃成本法計價分為兩部分實施:
(1) 計劃成本的制定。
按計劃成本進行存貨核算,正確地制定各類存貨的計劃成本是進行存貨核算的前提,存貨計劃成本的制定,應根據存貨實際成本的組成內容,考慮供貨單位,運輸方式和其他方面的因素予以制定,力求與實際成本盡可能相接近,而且應保持相對的穩定,除有特殊情況應隨時調整外,在年度內一般不做變動。
(2)存貨成本差異的計算。
存貨成本的差異是指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相比較的差額,一般分為超支差異與節約差異兩種情況。超支差異是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差額,節約差異是實際成本少於計劃成本的差額。在實際工作中,應先計算出存貨成本差異率,然後計算出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並將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期末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月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月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期初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三、發出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
(一)存貨計價方法選擇的參考標准
一般來說,企業應該結合自身情況和市場經濟狀況,並考慮以下幾點,選擇適合企業的計價方法的計價方法。
1.客觀性
企業在選擇存貨的計價方法,應注意不同存貨的計價方法對企業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影響,應選擇一種能較為客觀的反映企業會計信息的計價方法
2.實際性
各種計價方法均有有點和不足,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會計工作基礎的水平,從符合企業工作的重要性出發,選擇一種適合企業財務狀況並且對企業的生產利大於弊的存貨計價方法。
3.謹慎性
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為保證企業生產的持續經營的進行,企業應選擇適合企業的較為穩健的存貨計價方法。
4.目標性
按《企業會計准則》的規定:「企業的處理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一致,不得隨意變更」,企業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時,應當從企業長期經營目標出發,選擇適合企業的存貨計價方法,而不是以企業的短期行為輕率抉擇。
(二)不同計價方法的優缺點
1.個別計價法
但這種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對發出和結存存貨的批次進行具體認定,以辨別其所屬的收入批次,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
企業中一般不能互換使用的存貨、或為特定的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並單獨存放的存貨,以及購入批次少、容易識別、單位價值較高的貴重物資,一般採用個別計價法。並且這種方法在實地盤存制和永續盤存制下均可使用。
2.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在確定每次發出存貨購入存貨的成本時較為簡單,適合於物價下降的時候 但在月末計算總成本時比較麻煩,物價上升時,因採取先前的價值,會虛增成本。
3.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這種方法只需在月末計算一次,比較方便。但只能在期末確定存貨成本,無法隨時從賬面上提供存貨的結存金額,不利於加強存貨的日常管理。同時無論在上漲還是下跌情況下,計算出的存貨成本與現行成本都有一定的差距,並且這種方法在實地盤存制下才可用。
4.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保證了企業成本費用的事中跟蹤,有利於使企業利潤保持穩定,便於核查賬面庫存數額,將繁瑣工作分流減輕月末負擔。但是仍需大量計算,當發生退貨、接發貨時間不一致時,會產生一定價差,影響企業的成本。
(三)不同計價方法對損益影響
根據存貨期初成本+購入存貨成本=存貨期末成本+發出存貨成本,分析以下各種計價方法。
1.採用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能夠較為精確核算購入、發出存貨的價值,但採用這種方法極易被用作調節利潤的手段。因為如果營業不佳,估計利潤不高,管理人員就可以高價售出低成本的商品,以提高利潤,或以相反的方法調低利潤。
2.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適合於物價下降的時候,能夠合理計價。但在物價上升時因採取先前的價值,會虛增成本。
3.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無論在物價上漲還是下跌情況下,計算出的存貨成本與現行成本都有一定的差距。
4. 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能使企業利潤保持穩定,便於核查賬面庫存數額,但在發生退貨、接發貨時間不一致時,會產生一定價差。
存貨計價採用先進先出法,則:
銷貨收入為:8×(30+50)+10×(40+30)=1340(萬元)
銷貨成本為:5×30+6×(50+40)+7×30=900(萬元)
應納稅所得額為:銷貨收入-銷貨成本=1340-900=440(萬元)
按照目前2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計算企業所得稅額為:應納稅所得額×25%=440×25%=110(萬元)
存貨計價採用加權平均法,按年計算加權平均成本(一般按月,為了簡化起見)。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則:
銷貨收入為:8×(30+50)+10×(40+30)=1340(萬元)
存貨平均單位成本為:
(150+540+280+160)/(30+90+40+20)=6.28(萬元)
銷貨成本為:
6.28×(30+50+40+30)=942(萬元)
應納稅所得額為:
1340-942=398(萬元)
應納所得稅額為:
398×25%=99.5(萬元)
採用移動平均法,企業所得稅稅率也為25% 。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該企業該年所繳納的企業所得稅變為以下情況:
銷貨收入為:
8×(30+50)+10×(40+30)=1340(萬元)
第一次購貨的平均單位成本為:
(150+540)/(30+90)=5.75(萬元)
第一、二次發貨的存貨成本為:
5.75×(30+50)=460萬元
結存存貨成本為:
5.75×40=230(萬元)
第二次購貨的平均單位成本為:
(230+280)/(40+40)=6.375(萬元)
第三、第四次發貨的存貨成本為:
6.375×(40+30)=446.25(萬元)
銷貨成本為:
460+446.25=906.25(萬元)
應納稅所得額為:
1340-906.25=433.75(萬元)
應納所得稅額為:433.75×25%=110.9375(萬元)
總結:不同的計價方法,會使結轉當期銷售成本的數額有所不同。期末存貨的大小與銷貨成本的高低成反比,從而會影響到企業當期應納稅利潤數額的確定,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期末存貨如果計價過低,當期的利潤可能因此而相應減少;(2)期末存貨計價過高,當期的利潤可能因此而相應增加;(3)期初存貨計價過低,當期的利潤可能因此而相應增加;(4)期初存貨如果計價過高,當期的利潤可能因此而相應減少。
(四)不同時期對存貨方法選擇的影響
在通貨膨脹時期,可選擇加權平均法或個別計價法,通貨緊縮時,可選擇先進先出法法。 通貨膨脹時期,因為物價上漲,發出存貨價格會被提升從而虛增利潤,所以採用加權平均法或個別計價法,最能反應存貨的真實成本。而在通貨緊縮時,物價下降,出於謹慎性原則,在這種情況下採用先進先出法,計算出來的期末存貨價值低,當期領用的存貨價值高,從而增加當期成本,減少當期應稅所得額。
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
[2]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中級財務會計,2010
[3]葉英華 存貨的計價方法對企業的影響【J】商業會計,2008
[4]侯君邦 會計政策選擇對企業稅負的影響分析 技術探索,2011
[5]曾慶娟 朱永慧 淺議移動加權平均法核算發出存貨的優缺點【J】科技資訊,2010
一、選擇存貸計價方法的標准
存貨計價方法的不同是由於存貨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不一致和同質的存貨實際取得的成本不同而產生的。存貨流轉包括實物流轉和成本流轉兩方面。在通常情況下,外購或自製的存貨與出售商品的成本流轉是不一致的,因此產生了存貨成本在庫存與銷售之間的分配問題。為了恰當反映存貨流轉,在確定存貸計價的方法時,要堅持以下標准:①以歷史成本為基礎;②堅持客觀性原則,如實反映銷售成本與期末存貨價值;③堅持謹慎性原則,保證企業所有者和潛在投資者作出決策時,盡可能規避風險,使風險收益最大化。同時,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還受客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時必須綜合考慮,統籌安排,科學決策。
二、各種存貨計價方法對經營成果的影響
存貨主要用於對外銷售,構成銷售成本。同時,還有可能自用,構成營業費用、管理費用等,但是所佔比重很小。存貨計價方法造成存貨價值的差異對經營成果的影響主要通過銷售成本發生作用。
採用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平均法使得本期銷貨成本介於早期購貨成本與當期購貨成本之間。這兩種方法計算得到的銷售成本不被易操縱,因而被廣泛採用。但採用這兩種方法會使當期銷售利潤大於與當期實際進貨成本配比得到的銷售利潤。計算得到的銷售成本既不能與當期銷售利潤配比,又不能完全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損害了前後兩個會計期間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個別計價法由於在實際操作中工作繁重,成本較高,對大多數存貨品種來說都不實用。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這樣一種存貨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先進先出法下,存貨較接近於最近購貨成本。因此,在通貨膨脹條件下,銷售成本偏低,使得利潤虛計。
後進先出法假設後收進的存貨先發出,發出的存貨按最後收進的單價進行計價。銷售成本較接近當前的市價。在通貨膨脹條件下,銷售利潤較存貨採用先進先出法計價低,但是,當期銷售收入能與當期銷售成本相配比,能夠反映出當期經營者的經營績效。
三、後進先出法是當前我國存貸計價較為理想的方法
盡管後進先出法有其不足,但在目前我國國情下,仍不失為一種較理想的方法。
首先,通貨膨脹的經濟大環境為後進先出法的採用創造了客觀條件。盡管為了削弱通貨膨脹的影響,有關方面已經提出了成本與市價孰低法,但是,這一方法在我國尚未得到廣泛應用。其次,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利益差別和國家對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考核方法使國有企業傾向於採用有利於提高當期會計利潤的會計方法。筆者認為,近年來,國有企業普遍不景氣與存貸計價方法的選擇不無關系。再次,後進先出法不僅能夠謹慎地反映當期會計利潤,避免企業利潤的過度分配,維護投資者、債權人的長遠利益,還能夠客觀地反映當期銷售成本,與當期銷售收入配比,滿足會計信息的客觀性要求。
;㈣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是怎樣的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
先進先出法是指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銷售或耗用)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個別計價法是假設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
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作為在下次進貨前計算各次發出存貨成本依據的一種方法。
㈤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哪些如何操作
(一)先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這一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 (二)後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是假定後收進的存貨先發出,按最近收進存貨的單位成本計算確定發出存貨實際成本的一種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月末存貨通常是按較早成本確定,而發出存貨的成本則按最近一次的單位成本計算,如果發出存貨數量超過最近一次收進存貨的數量,超過部分要依次按上一次進貨的單位成本計算。(新的會計准則已經取消了「後進先出法」。) (三)加權平均法。加權平均法主要包括兩種:一次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 1、加權平均法,又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本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 公式為: 加權平均單價=(期初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期收入存貨實際成本)/(期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期收入存貨數量) 本 期發出存貨實際成本=本期發出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期初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期收入存貨實際成本-本期發出存貨實際成本 加權平均法較上述兩種方法簡便,有利於簡化成本計算工作,但不利於存貨成本的日常管理和控制。 2、移動加權平均法。它是指在每次進貨以後,立即為存貨計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作為下次發貨計價基礎的一種方法。 公式為: 加權平均單價=(收入存貨前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期收入存貨實際成本)/(收入存貨前結存存貨數量+本期收入存貨數量) 本期發出存貨實際成本=本期發出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能夠使管理當局及時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及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但由於每次收貨都要計算一次平均單價,計算工作量較大,對收發貨較頻繁的企業不適用。 (四)個別計價法。它是指每次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按其購入時的實際成本分別計價的方法。 個別計價法的成本計算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存貨收發頻繁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 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企業先按計劃成本對存貨的收發及結存進行核算,並及時計算存貨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月份終了,再按照一定比例將上述差異分配於發出存貨的成本中,將已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㈥ 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
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
1、先進先出法
個別計價法:亦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其特徵是注重所發出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之間的聯系,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什麼是存貨
存貨是企業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產成品、庫存商品、包裝物等。存貨是有形資產,具有較強的流動性,變現能力較快的特點,並且具有時效性和發生潛在損失的可能性。
㈦ 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是怎樣的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次(批)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各該次(批)發出存貨成本的依據。即:每次(批)存貨發出成本=該次(批)存貨發出數量X該次(批)存貨實際收入的單位成本除上述計價法外,還有計劃成本法、毛利率法、售價金額核演算法等,但前五種方法屬於企業按實際成本計價的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存貨期末計價通常是以實際成本確定。但是.除了這種方法外.還有一較為廣泛的方法——成本(實際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者之中較低者計價的方法。個別計價法亦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採用這一方法是假設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是把每一種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基礎。個別計價法的成本計算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存貨收發頻繁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如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㈧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哪些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
1.個別計價法(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
假設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咱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扣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
個別計價法的成本計算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存貨收發頻繁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如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2.先進先出法:
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動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此方法可以隨時結轉存貨發出成本,但較繁瑣。如果存貨發收業務較多、且存貨單價不穩定時,其工作量較大。
在物價持續上升時,期末存貨成本接近於市價,而發出成本偏低,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3.月末加權一次平均法:
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除以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計算發出存的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單位成本=(月初存貨成本 + 本月進貨存貨成本)÷(月初存貨數量+ 本月進貨存貨數量),
本月發出存貨成本 = 存貨單位成本 × 本月發出存貨數量,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 = 存貨單位成本 × 月末庫存存貨數量,
4.移動加權平均法:
以每次進貨成本加原有庫存存貨成本的合計金額,除以每次進貨數量加原有庫存存貨數量的合計數,據以計算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作為在下次進貨前計算各次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單位成本 = (原有庫存存貨成本 + 本次進貨存貨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數量 + 本次進貨存貨數量),
本次發出存貨成本 = 存貨單位成本 × 本次發出存貨數量,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 = 存貨單位成本 ×月末庫存存貨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