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葯怎麼煎服,掌握方法葯效好,趕緊收藏
幾千年來,中醫葯護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簡單的幾味草葯,煎煎煮煮就成了治病良方。
煎葯,似乎早就成了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一種技能。
不過,煎葯這事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簡單!
煎葯器具要選對
選擇煎葯器具有講究,首選化學性能穩定、不易與葯材起化學反應的瓦罐、砂鍋、陶器等器具,從而保持葯物的固有性質,保證葯物的療效。
金屬器皿化學性能活躍,在煎葯時極易與中葯發生化學反應、改變葯物性能,甚至是產生不良反應,不利於人體 健康 。
如果大家覺得爐火煎葯太過麻煩,那麼如今市場上常見的家庭煎葯鍋也是不錯的選擇。
煎葯用水要加夠
水是煎制湯劑的主要溶劑,生活飲用水可作為煎葯用水,最重要的是水質潔凈,不含混雜物質,沒有咸苦味。
煎煮湯劑用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煎葯的質量。
一般來說,煎葯加水時,可以先將葯材放置在煎葯的容器內,加水至超過葯材表面2~3厘米為度。
對於草葯用量特別多的葯劑,加水時葯物會浮在水上面,可用手指或手掌測量,水量以浸沒手掌為度。
二次煎葯的用水量應適當減少,但仍需加水至超過葯物表面。
煎葯用火
凡是能用來煮飯燒菜的火都可用作煎葯,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火候。
火候,即火力的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即火焰較小的火,火的溫度較弱,煎葯時水分蒸發緩慢;武火,即火焰較大的火,火的溫度較高,煎葯時水分蒸發較快。
一般來說,煎葯應遵循「先武後文」的用火原則。
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騰,然後改用文火,保持微沸狀態,減少水分蒸發,更利於葯物成分的煎出。
有些葯劑雖用文火煎熬,但葯汁仍會溢出鍋外,則應換一個容積更大的煎煮器具。
煎葯時必須加蓋
如文火煎葯不予加蓋,遇草葯比較多的葯劑,葯汁就滾漲不起來,往往會出現上面的葯已脹燥,下面的葯則呈枯焦的現象,而加了蓋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煎葯時,人不可隨意離開,除了要翻動葯材使其受熱均勻外,如果煎葯的時間未到,卻發現水已經很少的時候,可以加水續煎。
煎葯時間
一劑葯究竟要煎多長時間,一般以耗水量多少來計算。
煎葯時間的長短,取決於葯材的性能及加水量的多少,同時也與火力的大小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般來說,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煎煮的時間應遵循如下規律:
解表葯——第一煎10分鍾,第二煎5分鍾。
一般葯物——第一煎20分鍾,第二煎15分鍾。
滋補葯物——第一煎40分鍾,第二煎20分鍾。
煎葯過程
浸泡:煎煮前,加冷水至沒過葯材,冷水浸泡30~60分鍾。
第一煎:將上述葯、水用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煎煮,完畢後趁熱過濾留取葯液。
第二煎:繼續在葯渣中加水(冷熱均可),超過葯渣表面1~3厘米。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煎煮,趁熱過濾留取葯液。
合並葯液:合並兩次葯液,約400毫升,分兩次服用,每次200毫升,小兒減半或遵醫囑。
煎葯須知
煎葯要做到一副一煎,煎後即服,不能一次煎煮多副,一放好幾天。
湯劑的煎出總量要按照病人的年紀、體質強弱、病情和醫囑而定,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變。
對於一些標注了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標識的葯材,要遵醫囑處理。
此外,煎葯的目的是提取葯汁,每次煎葯完畢,務必要將葯汁榨乾潷盡。
一般來說,在潷葯時我們可將葯鍋蓋蓋緊,一側邊上留一條縫,右手捏鍋柄,左手按住鍋蓋,把鍋子傾側,葯汁就流出來了,一直等到葯汁流盡。
若葯渣內還含有好多葯汁,可用比葯鍋鍋蓋小的蓋子擠壓葯渣,或將葯渣倒在潔凈的紗布袋內絞之,擠出餘下的葯汁。
服葯方法
1. 服葯時間:一般宜飯前或飯後半小時左右服用。滋補葯宜空腹服,安神葯宜在睡前服,急病不拘時服。特殊服葯時間請遵醫囑。
2. 服葯方法:湯劑一般溫服,一日一劑,一劑服2~3次,或遵醫囑。
3. 注意服用技巧:為了避免浪費,一劑中葯建議可煎煮2-3次,一日三次服用。如果有惡心、嘔吐時應少量服,可減少對胃部的刺激,不致葯入即吐。
注意忌口
服中葯時最好忌食生冷、辛熱、油辣、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中葯材的煎煮和服用方法直接影響葯效,如您對中葯的煎煮有更多疑問,應向您的中醫師或中葯師詢問。
喝中葯的最佳時間
選擇正確的服葯時間,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對中葯更是如此。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大多數葯物宜在飯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服用,尤其是健胃葯(如補脾益腸丸)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葯物(如甘露消毒片);
補益葯:宜飯前服,可提高療效;
開胃葯:宜飯前服;
消食葯:宜飯後服;
通便葯:空腹或半空腹服;
安眠葯:睡前1-2小時服用。安神類中葯應在睡前服用;
驅蟲葯(如烏梅)和瀉下葯(如大承氣湯):則空腹時服用較好;
平喘葯:哮喘發作前2小時服葯;
止瀉葯:及時給予,按時再服,瀉止停服;
發汗葯:宜飯後服用,以防出汗過多而引起虛脫;
重症葯:及時給葯,可將葯酌情分次服用;
生津潤燥、清暑解熱葯:不拘時服用;
咽喉疾患葯:不拘時多次頻服,緩緩咽下。
一般來說,中葯通常需要一天口服3次。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指示,每隔4小時左右服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葯力持續,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症狀、減輕病情。
文章我:胖娃
B. 怎樣熬中葯葯效更好-煎中葯的方法與技巧
怎樣熬中葯葯效更好-煎中葯的方法與技巧
現在雖然西葯已經很普遍的被運用,但是還是很多人對中葯深信不疑。尤其對慢性病,很多人還是選擇中葯治療。很多大醫院都提供了中葯代煎服務,殊不知為了提高煎葯的效率,很多都只熬一次裝袋了事,浪費了葯材。在家自己熬中葯,放心又省錢。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熬中葯的知識,歡迎閱讀。
如何選擇熬葯的鍋
1.熬中葯最好的是陶瓷器皿中的砂鍋、砂罐,因其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葯物成分發生反應,並且導熱均勻,保暖性好。
2.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
3.煎葯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因為金屬元素容易與葯液中的中葯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可能是療效降低,甚至產生毒副作用。
煎葯前的浸泡
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於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鍾。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煎煮次數
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熬葯方法
1.先把葯放在砂鍋裡面,根據葯的多少加水,加的水必須漫過中葯(千萬不要加少了,否則熬中葯容易靠干)。大約泡20分鍾左右。泡的.過程中最好不時用攪拌棒攪一下,這樣泡的均勻一些。天熱時可以加涼水泡,天冷時用涼水要延長浸泡時間,或者可用溫水,這樣效果更好。
2.中葯泡好後,放在煤氣爐子上面開始熬制。在中葯熬開之前用大火,熬開之後轉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約20分鍾。看著表,到時間後,如果葯湯還是很多,可以再繼續熬一會。切記千萬不能把中葯熬幹了。熬完後,可用一根筷子放在砂鍋沿上擋住葯渣,再用葯淋子過濾,這樣效果更好,
3.第二遍熬制時,可以加溫水,加的水應是第一次的一半。也是熬20分鍾左右,熬完看看葯湯多不多,如果不多就可以直接倒出來。若葯湯較多,可以再多熬一會兒。
4.有時間的話可以熬第三遍,加的水是第二遍的水的一半。但是一般情況下,熬兩遍就可以了,第三遍的葯力很低了,但可以熬完用葯湯泡腳。
5.在倒中葯時,一定要小心燙手。盛中葯的器具最好是陶瓷的或不銹鋼的,這樣中葯不易與器具發生化學反應。
煎煮時間
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鍾,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鍾。滋補類葯物煎煮時間可適當延長。
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老中醫貼士
1.中葯在熬得過程中如果熬幹了,一定不要再加水,必須倒掉,因為熬乾的中葯毒性相當大。這一點很重要,熬中葯時一定記好時間,應該有人專門在旁邊看著。
2.中葯很苦,喝完後可以吃塊冰糖。但熬制中葯過程中不要加糖,那樣很影響葯效。最好憋著一口氣喝完,這樣感覺就不那麼苦了。
C. 煎中葯的技巧是什麼
中醫處方一般都包括好幾種葯物,煎葯時應該按照葯物性能、葯質分別處理,不可簡單劃一進行煎煮。常見的煎法是合葯,就是把葯物放入容器里混合,加清水到恰好把葯物淹沒,浸泡30分鍾,再添水高出葯約3厘米,然後加熱到沸點,加熱過程中要不斷攪拌。用煤火加熱,約需30分鍾,用煤氣加熱,只需15分鍾左右。煎成後,倒出葯汁,過濾,取汁150毫升(約1茶杯),這就是頭煎葯。二煎葯再次加水,高出葯物1厘米,加熱至沸點,加熱過程中作仍需經常攪拌。用煤火需煎煮20分鍾,用煤氣只需煎煮10分鍾以內,將兩次所煎煮的葯汁混合均勻,每天1劑分2次或3次溫暖服用。除合煎外,根據葯物不同性質,還有分煎法。先將處方上的礦物葯、貝殼葯及其他質硬葯先放入容器,一般要加4茶杯的水,加熱至沸點,延續30~60分鍾,然後再加入其他葯,按合煎法煎煮。若遇有氣味芳香或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葯,則還要晚煎一些時候,一般情況下,其他葯物按合煎法煎煮25分鍾後,再加入這些葯,攪拌均勻,過5分鍾即可倒取葯汁了。
煎中葯,講究一個「火」字。黨參、黃芪、何首烏、枸杞子這類益氣固本、滋補肝腎的葯,葯質較重,煎煮時間短了不易煎透,要多加些水,煎1小時左右。煎時要用「文火」,就是微火或弱火。相反,對那些體輕質薄、氣味較香、解表發散,清熱理氣的葯,要用「武火」煎煮。所謂「武火」即為急火或沖火,只要煎煮20分鍾就可以。至於煎葯容器,可用沙鍋、搪瓷鍋或鋁鍋,而忌用鐵制容器,鐵器容易與葯物中的化學成分起作用,使葯汁變質。
D. 中草葯的正確煎法
中草葯的正確煎法
首先,要選好煎煮湯葯的器皿。 一般用砂器、陶器、搪瓷、不銹鋼器皿。鋁制器皿也可以。禁忌:鐵制器皿。以砂鍋煎葯最好。
其次,煎葯要掌握好用水。
一劑葯煎兩次,即頭煎、二煎。頭煎水量(毫升)=葯的總重量(克)×10;二煎水量(毫升)=葯的總重量( 毫升)×6。如下表:
湯葯類型 頭煎加水量(毫升) 二煎加水量(毫升)
解表葯 400~600 280~300
一般葯 500~700 300~350
滋補葯 700~900 400~450
一般的頭煎加入的水以高出水面3公分為宜,二煎加水至淹沒葯面為好,給小兒煎水 量相應要少些。
第三、要掌握好煎葯的火候和濃縮程度。
在水未開鍋前用武火(即大火),水開後用文火(即小火)煎煮 , 直至煎成。在第一次煎煮葯,需先用水浸泡30分鍾後再煎。
不同類型湯葯的煎熬時間可參考下表:
湯葯類型 一煎(從煮沸起計)(分鍾) 二煎(從煮沸起計時)(分鍾)
解表葯 15~20 10~15
一般葯 20~25 15~20
滋補葯 30~35 20~25
濃縮程序,成人以200~250毫升為宜,小兒葯以50~75毫升為宜,或將頭 煎 及二煎葯汁濾出混合後再次煎煮使葯汁濃縮。
第四,特殊葯材的煎煮方法。
部分葯物被特別註明先煎、後下、包煎或另煎。一般有四種:
①先煎-把先煎的葯,用武火加熱至沸,再煎15~20分鍾,然後再與其它葯物同煎。需先煎的葯一 般是礦石類、硬殼類質地堅硬的葯物,須打碎久煮才可將有效成份煎出;另外還有部分葯物 具有毒性,通過長時間的煎煮可以降低毒性。
②後下-就是在其他葯已煎熬10~15分鍾後, 再把需後下的葯加進去一起煎,同煎10~15分鍾後即可。後下葯多為氣味芳香、揮發性強的 葯,其有效成份是其所含的易揮發的揮發油,這恰好是治病有效成份,所以應後下,以免失 去葯效。
③包煎-是指那些含粘性、小粒種子和有細小絨毛的葯物,用沙布包起來煎,目的 是防止葯粘鍋底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嘔吐。
④另煎-也就是單獨煎煮。另煎的葯物一般是 些貴重葯材,單獨煎煮是為了避免貴重葯材的浪費,又保證有效成份的煎出,提高療效。如 人參、西洋參等價格昂貴,與其它葯同煎,葯汁易被其它葯物吸收影響葯效,又造成浪費。 又如犀牛角、羚羊角,即稀少又昂貴,一般用量也較少,它們質地堅實,與其他葯物同煎, 一則葯汁被其它葯物吸收,再則又難保證有效成份的煎出。
第五,為什麼有些葯物需要烊化,沖服
烊化即溶化,指一些粘性大的葯物,不宜與其它的葯物同煎,必須放在容器內隔水燉化或加 少量水煮化後,再兌入其它葯物中服,這些葯物如與其它葯物同煎,一則影響其療效,二則 因糊鍋底而易使葯物煎焦。如阿膠、鹿膠、一般宜用黃酒燉化或加水黃化,待其它葯物煎好 濾出後,再兌入煎劑一齊服用。
有些葯物不宜煎煮,否則破壞療效,而有些葯物研成粉末直接沖服,療效明顯提高。例如鹿 茸、沉香、琥珀等,既不宜與其它葯物同煎,也不宜單煎,而應研成細末,兌入煎劑或直接 開水沖服,這樣才不影響療效;羚羊角、犀牛角雖可入煎,但研末沖服效果要好。另外,能 入煎的葯物,如為提高療效,需研末沖服,劑量應適當減少。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煎服中葯 是最常用的辦法,看了這篇文章,我相信您一定不會再為如何煎煮中葯而頭痛了。
E. 中草葯怎麼熬、什麼時間喝最科學
熬葯器具以砂罐或瓷罐為佳,切忌用鐵、銅等金屬器具,熬時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開後就要用小火了,同時應注意加蓋熬煮,以防止葯物中揮發性成分逸出。熬煮中葯的時間也因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後15分鍾即可;味厚滋養的補益葯,煎煮的時間宜長,煮沸後要再用文火熬1小時左右,以使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於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較大的葯物經慢火久煎後,可以減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時間也要稍長一些。葯熬好後要趁熱將葯汁濾出,每劑葯只煎兩次。
主要是看你服用中葯是治療什麼病,如果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疾病,腸道病等,飯前服,葯性易下達,易被吸
收,療效就好。
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病症,對消化道有刺激的葯,可使葯性上引;
毒性較大的葯,飯後服,可免吸收太快而引起中毒。寒性葯劑涼後服,如治療大熱病等;熱性葯劑涼後服。如治真寒假熱病,效果好。
解毒葯、止吐葯、清熱葯,均宜涼服。凡平和的葯,補益的葯均宜在溫服,能益氣、增補。凡傷風感冒、解表驅寒的葯,應趁熱大口服下,促使發汗。葯性強烈的小劑量湯葯,應一次服完。應使葯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葯力,
發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血等。凡咽喉病、嘔吐病、宜多次頻服,緩緩飲用,使湯葯充分接觸患部,使其見效快。凡滋補葯劑,宜早晨空腹服飲,便於充分吸收。安眠鎮靜葯,宜睡前服。注意:積滯、胸部病患者,葯後仰卧為好;頭、腦、耳
、眼患病者,葯後去枕卧好;左右兩肋病者,服後左右側卧。驅蟲葯,睡前服一次,次日晨,空腹再服一次,腸道內蟲更易被殺傷,以便排出體外。
F. 熬中葯也有技巧,那熬中葯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選用潔水。水是湯劑的基礎(故「湯」字從水),也是葯物有效成分的溶媒。熬中葯可使用自來水或清潔純凈的天然水,不能用混濁不潔的水,也不宜用開水,放水量要適當,第一次熬時可多放一些,一般以浸出葯面 1.5一3厘米為度。浸泡 煎葯錢錢,先用冷水將中葯浸泡1-2個小時。(蓋過葯面即可,浸泡的葯水不要倒了,一起和葯煮)。
一般評估用水多少的標準是,將葯物按壓後,水面高出葯材2厘米既可,對於質地堅硬的葯物,加水量可適量增多,反之質地疏鬆的葯物把水加到剛好蓋過葯物即可。一劑葯物最好煎煮3次,有助於葯物有效成分的滲出。
G. 如何正確煎中草葯
中葯煎煮過程中要發生兩種變化:一是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葯物中各種生理活性成份進行化合反應。因此,湯劑的煎制方法有許多特殊的講究。
可見中葯的煎煮方法對於有效地利用葯物和提高治療效果十分重要。中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發揮葯物的作用,對於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義。中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清洗:
中草葯大都是生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葯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葯療效。
2.器具:
煎葯器具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葯物成份發生化學反應,導熱均勻,熱力緩和,鍋周保溫性強,水分蒸發小,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鍋孔隙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鹼的性能,可以避免與中葯成份發生反應,大量制備時多選用。銅、鐵質煎器雖傳熱快但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葯時能與中葯中多種成份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質量,不能使用用銅、鐵、鋁鍋、錫等器具,鋁鍋雖傳熱快、化學性質較穩定,但鋁鍋不耐強酸強鹼,對酸鹼性不很強的葯可以選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葯用具。
3.浸泡
中葯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損、破壞過多。多數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葯物倒入葯鍋內攤平,然後加常溫水--室溫水浸泡60分鍾,輕壓葯材時水高出葯平面約2厘米。以葯材浸透為原則。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冬季可以長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葯絕對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
煎葯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水最好採用經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葯材成份發生沉澱反應。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葯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葯材量的5-8倍,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葯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葯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鍾即可。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葯物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份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葯物,則液面淹沒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葉類葯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可以多放一點水。
很多中葯說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實這是籠統的說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葯物有多少之別,葯材質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簡單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論。
5.方法
5.1煎煮中葯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
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葯汁溢出或過快熬干,減慢水份蒸發,有利於有效成份的溶出。至於火候和時間的控制,則主要取決於不同葯物的性質和質地,在煎煮過程中,盡量少開鍋蓋,以免葯味揮發。
5.2煎煮次數與方法
中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葯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葯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葯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葯時葯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葯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葯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葯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葯材,避免浪費,一劑葯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治療一般疾病的中葯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後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分鍾,二煎10~20分鍾。用於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葯或清熱葯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l0~20分鍾即可,,並趁熱服用。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葯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鍾,二煎為20~30分鍾,三煎為l0~20分鍾。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葯及補益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常攪拌。
煎煮好的中葯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澱在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葯物煮干煮焦了,則此葯不能服用,因為此時產生很多有毒物質,服用對身體有害。
5.3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後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葯物加水煎煎煮後都會吸附一定葯液。其次主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葯渣再吸附。如葯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份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份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葯物,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佔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
H. 熬中葯有什麼技巧和要注意的地方
熬中葯的講究
中醫中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獨特的療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面對大包小包的中草葯,不知如何煎服為好。現就此談一些煎服中葯的知識。
要選好煎熬中葯的容器。煎熬中葯最好是沙鍋,陶瓷瓦罐(鋁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鐵器。因為陶瓷化學性質穩定,在葯物水煎復雜的化學應中,不會「干擾」葯物的合成與分解,導致影響葯效。而我們常用的鐵鍋容器在葯物煎煮過程中,極易同中葯內所含的鞣酸質、甙類等成份起反應,造成葯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以至發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確的煎煮法。葯物入鍋後,先用涼水浸泡半小時,使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葯面少許,治水腫病的葯宜少放水;小孩葯要少放水,發汗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涼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葯,以免葯物表面蛋白質變性,而影響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葯時,為了使葯煎透,最好是加蓋煎。尤其是含有揮發性成份的中草葯,如薄荷、蘇葉、藿香、佩蘭等,更要蓋好蓋,並要在短時間內煎好,以減少有效成份的揮發;有些貴重葯物,如人參、鹿茸等也要蓋住,並要用文火細煎。煎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後用文火。如解表發汗的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類補益葯則宜用文火煎,煮沸後再煎20分鍾左右。此外,絨毛類葯物及散劑煎煮時宜做成布包入鍋,以減少絨毛對喉的刺激。對於抓的特殊葯物,先煎、後煎、沖服、包煎等,都要遵醫囑。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葯有「冷服」、「熱服」之說,服葯時間
也有講究。解表葯一般宜溫服,為了達到發汗的目的;祛寒葯也宜熱服;解毒葯、止咳葯、清熱葯則應冷服;滋補葯宜空腹溫服,易於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葯在睡前半小時,以加強葯物作用;脾胃虛弱者宜飯後服葯,對胃腸有較強刺激的葯物更應飯後服;瀉下葯須空腹時服,而不宜於夜間服用,大便通暢後則應停葯;糖尿病人口渴時服,不拘時間;驅蟲葯早晚空腹時服,利於驅蟲;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葯,充分發揮葯物局部作用;嘔吐病宜少量多次飲葯,減輕胃的負擔,或先服薑汁少許,以降逆止嘔;小孩及體弱患者,葯量宜少;婦女孕期服葯更要謹慎。中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葉、乳汁易和某些葯物發生化學作用,降低葯效。
I. 煎中草葯有哪些技巧和注意事項謝謝!
1.煎葯器皿應選用砂鍋,不宜用金屬鍋,以防與葯物起化合作用,改變了葯性。煎葯用水以清潔無毒為標准,自來水、井水、泉水均可。
2.煎發汗、清熱、攻泄的葯,應用急火煎,時間可短些;滋補葯應用慢火煎,時間可長些。
3.先煎葯物如金石類、甲殼類等,非用文火久煮不易提出其有效成分,故宜先煎。後入葯物如蘇葉、薄荷等,不宜煎煮過久。
4.包煎葯物如旋復花、枇杷葉細毛叢生的葯品,宜用布包好,粉劑類葯物亦須用布包好,以免葯汁渾濁不易飲用。
5.沖入葯物如甘蔗汁、生薑汁、蘿卜汁等不宜火煎,皆宜沖入煎好的葯中。
6.對吉林參、西洋參、霍石斛等需另燉兌服。因這些葯物價昂量小,若與它葯同煮,可降低療效。
參考資料:http://www.wellw.net/prowz/familydoctor/6/1/1411221752.htm
J. 中葯要怎樣煎才正確
俗話說:「十分葯力五分煎,不會煎煮白花錢。」
中葯的療效與劑型有關,煎煮方法不當就會影響湯劑的療效。因此為了保證實際用葯能取得預期的療效,就必須採取正確的煎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