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拜師的流程和步驟,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XX師傅:
道鑒!
弟子XXX,久慕XX方面超群,承蒙先生允納門下,願執弟子之禮,謹遵師教,團結同道,刻苦鑽研,傳承通備武藝,弘揚民族文化!
誠具名帖,恭行拜師大禮!
主禮:
見證:
弟子:
家庭住址,
公元二OXX年X月XX日
於 XX(地方)
可以用黑色的筆,最好是水筆!
流程:
1、向各行業的祖師行禮
2.磕頭敬茶
3.獻包括乾肉、芹菜、蓮子、紅棗、桂圓、紅豆等六禮。
4.叫師傅
5.師父宣讀收徒帖
6.師傅給徒弟一件信物
㈡ 請問拜師禮開始的詳細步驟。 主要是徒弟需要做些什麼 和師父的母親我該怎麼喊謝謝!
1、請祖師爺,就是請出祖師爺肖像,相片等,當然,可以在儀式之前就請好,也就是擺到合適的位置,擺好貢品等。
2、由師父給祖師爺上香,也可以說一套詞,如「祖師爺再上,門下不肖弟子XX今天要廣大門戶,收徒XXX,請祖師爺保佑發揚光大」之類。這個上香的事,如果門里輩分高的在場,比如徒弟師爺在,由師爺來做也可以。如果更復雜一點,上香後帶著眾弟子給祖師爺磕頭,或者收徒儀式最後,一起帶著新收的弟子磕頭。總之,禮數絕對不能少。
3、然後就是由引師或者儀式司儀,現在也可以說是主持人介紹師父情況給在場的來賓聽。如哪門哪派,XXX傳人等等。不過這個「引師」是稱呼拜師徒弟的介紹人的。
可以是引師來主持儀式,也可以找其他人,再專門介紹引師等,根據具體情況會有一些變化。這時候師父只要在太師椅上做著就行了,介紹到自己,可以起立像各位同行同輩行禮,這個當然不是少先隊隊禮,這個我就不解釋了吧?
弟子中,第一個正式拜師的,成為開山弟子,最後一個稱為關門弟子,這兩個一般都會在武林界公開宣布,要不你偷偷摸摸收徒弟,誰知道你開山門或者關門了。所有正式拜師的弟子,都是入室弟子,記名弟子是沒有經過正式拜師的,比學生略微強一點的那種關系,最差的當然就是學生了。
那麼入室弟子,記名弟子在老規矩裡面教的東西是有區別的,入室弟子,是什麼東西都可以教的,至於學到多少,那要看師父喜好和自己孝敬和努力的情況來定。在傳統武術中,有演法,練法,和功法的區別,記名弟子是沒有資格學習功法的。學生就更別提了。
㈢ 怎麼拜師傅 拜師傅的禮節
傳統的師徒關系僅次於父子關系,即俗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投師如投胎」。有的行業,一入師門,全由師傅管教,父母無權干預,甚至不能見面。建立如此重大的關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一般拜師禮儀分成四個程序。
第一,拜祖師、拜行業保護神。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第二,行拜師禮。一般是師傅、師母坐上座,學徒行三叩首之禮,然後跪獻紅包和投師帖子。
第三,師傅訓話,宣布門規及賜名等。訓話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規,勉勵徒弟做人要清白,學藝要刻苦等。
㈣ 求古代拜師禮儀的詳細步驟,越細越好
1、正衣冠
據《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因此,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課即是「正衣冠」。
古人認為:「先正衣冠,後明事理。」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課。入學時,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學生整理好衣冠。然後,「衣冠整齊」地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才能在先生的帶領下進入學堂。
2、行拜師禮
步入學堂後,先要舉行拜師禮。學生先要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後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所謂六禮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釋為十條干肉。據《禮記·少儀》記載:「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鄭玄註:「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論語·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3、凈手凈心
行過拜師禮後,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凈手」。「凈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在於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4、硃砂開智
硃砂開智也叫硃砂啟智或硃砂點痣,是開學儀式中最後一道程序。具體做法是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硃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㈤ 師傅教我的拜師手勢是怎樣的
拜師手勢—叉手禮
宋人《事林廣記》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注釋:但凡是交叉手禮的方式,用左手緊把著右手的拇指,左手小指指向右手手腕,右手四個手指頭伸直,左手大拇指向上。如果用右手掩蓋胸的位置,不可以太靠近胸,要讓在胸下兩三寸,才是叉手的方法。
叉手禮是我國古代平常生活活中打招呼的禮儀,出現於唐末,流行於五代、遼、宋、金、元時期的。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示尊敬。
(5)快速拜師的正確方法擴展閱讀
拜師步驟
一是「正衣冠」。《禮記》有雲:「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白話解釋:禮是從端正容貌和服飾開始的。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一定是體態端正、服飾整潔、表情莊敬、言辭得體。這既是他內在修養的流露,也是尊敬他人的表現。
二是「拜先師」。步入學堂後,先要舉行拜師禮。
學生先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後拜老師,三叩首。接著學生向老師贈送六禮束修。
三是「洗凈手」。
行過拜師禮後,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凈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
四是「開筆禮」。這是開學禮中最後一道程序,包括硃砂開智、擊鼓明智、描紅開筆等。
「硃砂開智」就是先生手持蘸有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紅痣。因為「痣」與「智」諧音,寓意著孩子從此開啟智慧,目明心亮,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㈥ 拜師的主要流程
人們常說: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聖人孔子斗都曾問道於老子,所以在成長、成功的路上,很多人都找到了一條捷徑,拜一個優秀的師傅。
拜師文化中可以看出人情無價,知識更無價,在過去,師父教徒弟,教的不僅僅是技藝,更因為,有所學我所成,不只是一個身強體壯之後與自然搏鬥的過程,更是一個認識自我與世界和自然關系的復雜系統,這樣看來師徒關系就是父子關系。另外,從現代教育觀來看,「敬師」是教育的開始,現在的企業管理過程中,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一激活師傅的工作積極性;二將強了團隊之間的鏈接;三讓徒弟可以更快速成長。
團隊的梯隊建設中,師徒文化成為了一種很重要的紐帶,是可以很好的拿到企業中運用的,而強化師徒關系有一個很好的儀式:拜師會。
一場精心設計的拜師會,一開始就能建立師徒強鏈接,今天就分享一套實用的拜師會流程:
01
「牧師」上台
主持這個拜師會的人一定要有「feel」,並且後面的背景詞、宣誓詞能內化於心,而不需要稿子,背景音樂用《魔界》主題曲May it be(就是下面這首很有韻味的曲)
曲子一放,氛圍立馬出來。
02
念背景詞
詞的內容: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今天,沒有太多人知道這個地方發生什麼,然而數年以後歷史終將向世界正名此刻的意義。一個人的夢想,一群人的夢想,我們的方向。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伴隨著生命的流過,所有的一切將由你我創造,最終創造出一個屬於你的、我的、鏈接於 的故事。(繼續上面May it be的背景音樂)
03
徒弟上台
「牧師」台詞:做一件事,讓心靈先到達那個地方。一顆飽滿的蓄勢待發的種子,一旦有了合適的土壤和水分,就會破土而出。戴某某、李某某、龔某某、吳某某、袁某某、沈某某、趙某某、周某某、周某某、劉某某,一群擁有不平凡的心,今天他們將在這里開始自我正名。有請以上家人一分鍾內到台上凳子前站好。(台下服務人員按人數准備每人一杯茶)
04
師傅上台
「牧師」台詞:「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真正的職業高手,功夫肯定在職業之外。一種底線,一種遠見,一種擔當,一份責任與榮譽。下面有請李某某、李某、高某、張某某、羅某某、鄒某、孫某某上台來接受這些未來之星的永諾。(上台以後師傅坐到准備好的凳子上,下面是不同公司的師傅們,繼續上面May it be的背景音樂)
05
拜師儀式
儀式台詞:這是個師徒傳承的儀式,請徒弟單膝下跪,用雙手將茶獻給你們的師傅。(背景音樂換成花草香隨風:影響過上萬企業家的曲子)
師傅喝完茶之後,請大夥手拉著手。
跟我一起來念以下誓言:
師傅贏,我贏;(手拉手,雙目對視)
師傅輸,我輸;(手拉手,雙目對視)
徒弟贏,我贏;(手拉手,雙目對視)
徒弟輸,我輸;(手拉手,雙目對視)
團隊贏,我贏;(圍成圓圈手拉手)
團隊輸,我輸;(圍成圓圈手拉手)
團隊是我,我是團隊。(圍成圓圈手拉手)
此時,請用我們深情的擁抱來感謝今後生活中的貴人。
06
互換禮物
擁抱過後,師徒交換禮物,並送上祝福的話,珍藏。
07
全員祝福
在會議現場的所有人給到台上的人祝福,擁抱。禮畢!
㈦ !!!向大家請教拜師學藝的技巧!!!
首先要尊敬師傅,做事不怕吃苦,對技術能認真鑽研,有敬業精神.對人對事要負責人,再就是能主動的和師傅及時溝通,把自己想學好這門技術的打算告訴師傅,並真誠的拜請師傅多幫助.或者經常送點師傅喜歡的小禮物.
對了,還要靈活一些,機靈一些,多數師傅都會喜歡這樣的徒弟.
㈧ 應該如何拜師
從師而修學是唯一成就之道。單單自己看看書、打坐一下,當然也有一定的利益,但絕對不足以得到真正的成就。修持佛法的人,不但需要佛學上的智慧,還需要傳承歷代祖師不斷之加持,才能生出如法的證悟。由入門皈依三寶起,乃至受戒等都需要有師長之傳授才能得到清凈之傳承。即使佛學上的智慧,也要有足夠福德資糧才能得證,而師長正是一個有力量的福田,我們借著供養師長、承事師長及奉行師長的教法,可以積累無量功德。佛陀曾說:'對諸佛供養可生功德,但不一定令諸佛生喜。在一位眾生對其師長恭敬承事時,則又能生供養之功德,亦同時能生令三世十方諸佛歡喜之功德。在一位眾生對師長承事供養時,十方三世諸佛皆歡喜垂視!'。再者,佛學上的智慧,亦非可單靠自己揣摩就能正確地理解,還需師長依歷代祖師之傳承開示去釋義,方能得見佛語之密義真髓。師長的口訣及心要就似是開啟佛法成就寶庫的鑰匙,不用鑰匙而盲目地自己亂摸的話,是不可能開啟寶庫的。釋迦牟尼本師並非沒有師長。如果你讀《佛陀本生經》,就會知道佛陀(本師師釋加佛)在過去生曾遍訪明師修學,甚至犧牲身命為求一偈佛法。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單靠買一本書自己讀一讀就成佛的先例!以上所說的並不限於藏傳佛教,在原始佛教中,從師而學是一向的學修方法。在今天,各派佛教中不乏明師,你不要只因為不願謙虛拜師而斷送慧命。即使世間的學問,也必須從善師而學,何況出世間的妙法真義? 師徒關系不一定是有特別儀式才建立的。如果你向一個人求法,他亦應求教了你,即使他所教的少至只是經上的一個字,你與他的師徒關系也就建立了,你必須終生視他為師長和視他與佛無異。 如果在建立了師徒關系後對師長不尊重,就成為了修行成就上的障礙。如果你有一百位師長,而你對其中一位不尊重,在其它九十九位師長處所學的都難以成就。一般來說,雖然你也可以依止多位師長而修學,但師長太多時反而有可能令你對修持之道的理解混淆,倒不如好好依止一至數位具德師長,老老實實地去承侍及修學。如果只是去聽佛法開示,而自己並非求法的人,心中亦未生出:'他是我的師長!'之念,則不一定要視講者為自己師長,但當然仍要對說法者生起如佛想之正確聽法心態。如果參與灌頂或自己求法,則師徒關系肯定是建立了,必須視授者為自己的其中一位師長。在一些較多人參與的灌頂或授戒法會中,授者不一定記得所有得法或得戒者,但這不代表師徒關系就不成立。 要注意的是,我們必須在依止一位師長前,用較長的時間(藏傳佛教要三至六年的時間)詳加觀察,而不是看到報紙宣傳便一窩蜂地前去依止。世間上的學問,我們尚須擇明師而依止而學,何況生死成就大事?如果已經依止了一位師長,我們就應該看他的功德,而不是去挑他的過失。如果他有甚麼過失,你應該早在觀察期中決定不去依止。一旦已經在心中生起了依止心,再反悔就已太遲了。沒有人逼你去依止一位師長,這純粹是你個人的決擇。如果並未好好去觀察便盲目依止,只可怪自己了。如果我們以批評及狹窄的心胸去看,世上全都是有過失的人。即使佛陀再世,在你眼中也一樣會是充滿過失的。佛陀在世時的俗家親戚提婆達多便是一個好例子:他眼中的佛陀不但並非圓滿的聖人,反而是他的敵人,所以他還處處陷害佛陀。若透過智慧的眼光去看,你會發現原來每一個凡夫都有值得你去學習及尊重的特質,何況自己的師長呢?你眼中的師長之過失,極可能是你內心的反映而已,並不一定是師長真的有過失。如果你真的肯定師長在客觀上有過失或根本沒有真正之不斷傳承等情況,最好是悄悄地疏遠而另尋師長,但絕不可批評已依止之原來師長,心中仍要視他為自己的師長中之一位。在傳統中,一個修行人可以有多位師長,所以再依止其它大德是沒有過失的,但謗批自己之任何一位師長則是不如法的。如果你已與某人建立了師徒關系(即使只是在心中依止而並無告知師長),就不要再批評他。你盡管可再依止其它師長,但不要評謗原來的師父。其它人如果與他並無師徒關系,這個人又的確真的有很大的根本過失,或許還可出言以維護正信佛教的形像,但作為徒弟的你就不要插嘴了。 總而言之,依止一位師長前要觀察入微,慎之又慎,但依止後就要視師如佛了。
㈨ 古代拜師禮儀步驟如何鞠躬
1
拱手禮
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於胸。
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2
揖禮
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3
一拜禮
(拜禮)
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只行一個。
常規大禮。
4
兩拜禮
(再拜禮)
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向長上行大禮。一般行一個,叫「拜」。最多行兩個,叫「再拜」。
5
三拜禮
(再拜額手禮)
立定,挺身,莊重。
「雙手附心。」雙手附在胸腹之間,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疊並,兩肘與手成直線。雙手錶示「與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剛健,大恆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載,大包容,大豐富,大付出。兩德兼備而各有顯。顯德可以因時因境而變化。
「高揖。」雙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額頭前方,兩臂伸直。
「行禮(拜)。」頭、頸、手臂皆不動,腰部下躬,深躬(90度)。
「興。」起身,雙手升至額前。
「再行禮(再拜)。」
「興。」
「額手。」雙手貼向額頭,再推出。
「三行禮(三拜)。」
「興。」
「禮成。」雙手復位,至胸腹間。
用於敬天地祖先先師,特定場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禮。
用於集體行大禮。
大禮站著行要行三個,叫「再拜額手」,相當於古代的「再拜稽首」。
6
叩首禮
古人因為席地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叫「踞」、「正坐」,行這個大禮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禮是「再拜叩首禮」。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離開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來。先行拜禮,行兩個。拜禮的動作是,雙手在額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隨手臂前傾。行第三個禮時,兩手下行,分開,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貼在側前方地面上,額頭叩至地面。第三個禮儀動作也可以雙手不分開,額頭叩至手心。這三個禮儀動作表示越來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個叩首禮。站著行就是「再拜額手禮」和「額手禮」。三,表示多,再多也還是三。
只用於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那一天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隨便行是褻瀆禮儀,褻瀆對方。
7
執手禮
雙手平伸並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著,執晚輩之手。
家庭禮儀。結婚時夫妻禮儀。
8
交手禮
僅用於生向孔夫子行拜師禮時,師代孔夫子還禮。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這個還禮動作。雙手在胸前交叉疊並,推出,平示。
師不能隨便還這個禮。
9
鞠躬禮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頷首、躬身,長者用於還禮。
10
附手禮
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禮前站姿,升國旗站姿。表示誠意正心。
握手、揮手、擺手、招手、擁抱、起身、鼓掌、點頭、躬身、應答、微笑、示請、示讓,也是禮儀,屬於「儀」、「貌」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