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快速檢測體系的方法

快速檢測體系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20 18:04:40

1. 常用的植物病毒分子檢測診斷技術有哪些

1 RT-PCR技術

RT-PCR是英文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簡寫,中文稱之為反轉錄聚合酶鏈式擴增反應。在反轉錄酶M-MLV或AMV的作用下,以RNA為模板、以20個左右的核苷酸為引物,反轉錄合成cDNA。再以cDNA為模板,兩個3和5端互補寡核苷酸引物,由Taq聚合酶從5→3進行一系列DNA聚合反應,擴增出所需要的目的DNA,可將極微量的靶DNA特異性地擴增上百萬倍,從而大大提高了對DNA分子的分析和檢測能力。

利用PCR技術,可以檢測到單分子核酸或對每10萬個細胞中僅含1個靶核酸分子的樣品。因此,該技術創立至今十年來,迅速地形成為常規的標准程序,為生物科學提供了從微量微生物材料中快速得到大量特定的遺傳物質的實驗手段。PCR在植物病毒的檢測、鑒定和植物病毒的檢疫工作中也將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病毒核酸是DNA類型,不需要反轉錄(RT),直接可以進行聚合酶鏈式擴增(PCR)。而大多數植物病毒的核酸類型為RNA,因此,需要先進行反轉錄(RT),再進聚合酶鏈式(PCR)擴增。用1%瓊脂糖和5%聚丙烯醯胺進行電泳,即可檢出擴增片段。

這里以香石竹斑駁病毒為例,介紹RT-PCR檢測香石竹斑駁病毒的實驗技術。

用已知病毒核酸保守序列設計引物,分別提取病、健植物總RNA為模板,進行RT-PCR反應,瓊脂糖或PAGE電泳檢測擴增結果。感病材料會出現特異擴增帶。如香石竹斑駁病毒(Carnation mottle virus,CarMV)。根據該病毒的RNA序列設計引物,P1引物(5′端引物,與CarMV RNA的2516~2538同源):5′-〔TTA,GTT,TGC,CCC,CGT,TGG,TAA,CC〕-3′。P2引物(3′端互補引物,與CarMV RNA的3100~3124對應):5′-〔AAG,CGT,CAT,CGT,TGA,ATC,CCA,GAG〕-3′。目標片段大小為608nt。對病健材料進行了RT-PCR,從感病材料中可以擴增出了大約600bp的特異片段,而健康植物無此擴增帶。用此方法可以快速、准確地檢測香石竹斑駁病毒。操作如下:

(1)RNA提取

分別取感病及健康葉片0.2~0.5g,加液氮研成粉末,按1g∶2ml的比例懸浮於RNA抽提緩沖液(20mmol/L Tris-HC1 pH8.0,1mmol/L EDTA,1%SDS,0.2%巰基乙醇)。按1∶1比例加入水飽和苯酸—氯仿—異戊醇(25∶24∶1)混合液,抽提數次,乙醇沉澱總RNA。溶入20~50μl TE緩沖液中,-70℃冰箱保存備用。

(2)cDNA合成反應體系組分為

待檢測材料總RNA或健康材料總RNA各0.5/μg,20pmol/L引物P21μl,5×MMLV緩沖液4μl,ddH2O7μl,該混合液於88℃處理10min後冰上迅速冷卻,然後加入10mmol/L dNTPs 1μl,40U/μl Rnasin 0.5μl,100mmol/L DTT 2μl,200U/μl MMLV逆轉錄酶1μl,混合後經42℃處理lh,合成cDNA。

(3)PCR擴增

取上述的cDNA各0.5μg,分別加入10×PCR緩沖液5μl,20pmol/L引物P1和引物P2各1μl,10mmol/LdNTPs 1μl,88℃10min之內加2U/μl Taq DNA聚合酶1μl,加ddH2O至50/μl。然後在液面上加三滴石蠟油,進行如下PCR熱循環:94℃3min,60℃1min,72℃1min,1次循環;94℃40s、60℃1min,72℃1min,35次循環,最後72℃延伸10min。PCR產物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查。攜帶CarMV的樣品會出現600bp的特性擴增帶。如圖1。

圖1 CarMV PCR產物的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

2. 免疫檢測方法

免疫檢測方法大全2017

免疫學檢測技術的用途非常廣泛,它們可用於有關免疫疾病的診斷、療效評價及發病機制的研究。如對傳染病、免疫增殖性疾病、免疫缺損病、超敏反應、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應腫瘤的免疫學檢測,對診斷、治療均有很大幫助。此外在醫學生物學研究中對抗原性物質或細胞的定性、定量檢查不僅推動了對各種免疫學現象的研究,而且擴大免疫學與醫學生物許多領域的聯系。本章僅介紹常用免疫學檢測方法的原理,簡要過程和實用意義。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免疫學檢測法的知識,歡迎閱讀。

第一節抗原或抗體的檢測

一、檢測的原理

藉助抗原和抗體在體外特異結合後出現的各種現象,對樣品中的抗原或抗體進行定性、定量、定位的檢測。

1.抗原與抗體的親和力(affinity)抗原抗體的結合就像酶與底物的結合,激素與其受體的結合一樣不是化學的反應,而是非共價鍵的可逆的結合。抗原決定簇和抗體分子可變區互補構型,造成兩分子間有較強的親和力。空間構型互補程度不同,抗原和抗體分子之間結合力強弱也不同。互補程度高,則親和力強。此外,反應溫度、酸鹼度和離子濃度對抗原和抗體分子上各基因的解離性和電荷特性也有重要的影響,抗體與抗原決定簇之間的結合力大小可用親合力來表示。高親合力的抗體與抗原的結合力強,即使抗原濃度很低時也有較多的抗體結合抗原形成免疫復合物。

2.抗原或抗體外檢測原理根據抗原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的性狀與活性特點,對標本中的抗原或抗體進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檢測。定性和定位檢測比較簡單,即用已知的抗體和待檢樣品混合,經過一段時間,若有免疫復合物形成的現象發生,就說明待檢樣品中有相應的抗原存在。若無預期的現象發生,則說明樣品中無相應的抗原存在。同理也可用已知的抗原檢測樣品中是否有相應抗體。

對抗原或抗體進行定量檢測時,以反應中加入抗原和抗體的濃度與形成免疫復物的濃度呈函數關系。

(1)根據免疫復合物產生的多少來推算樣品中抗原(或抗體)的含量:在一定的反應條件下,加入的已知抗體(或抗原)的濃度一定,反應產生的免疫復合物多少與待檢樣品中含有相應抗原(或抗體)量成正比。也就是抗體濃度一定時,免疫復合物越多則樣品中的抗原量也越多。可用實驗性標准曲線推算出樣品中抗原(或抗體)的含量。如免疫單向擴散試驗、免疫比濁試驗和酶聯免疫檢測等都屬於這類方法。

(2)抗原或抗體效價滴定的原理:當抗原抗體復合物形成多少不能反應抗原抗體反應強弱時,就不能以檢測反應強度來對抗原或抗體進行定量。在實際工作中,把濃度低的反應成分(抗原或抗體)的濃度固定,把濃度高的另一種反應成分作一系列稀釋。例如用人血清作抗原免疫3隻家兔,比較3隻家兔產生抗體的多少,即滴定3隻兔血清抗體效價,可用雙向瓊脂擴散法來滴定,例如將抗體濃度固定,將抗原作不同的稀釋度,分別將抗原或抗體滴入瓊脂的相應小孔中,觀察免疫兔血清與不同稀釋度的抗原出現明顯沉澱淺的抗原稀釋度(如甲兔的抗體效價為1/2000,而丙免的是1/8000則可比較出後者比前者產生抗體的效價要高)。也就是表示效價的稀釋度越高,樣品中所含待檢成分越多。因人血清(抗原)和抗體(免疫兔血清)相比,濃度高,故應稀釋抗原。

二、抗原或抗體檢測的實用意義

1.抗體檢測的意義檢測抗體可用於評價人和動物免疫功能的指標。抗體用於臨床治療或實驗研究時也需做純度分析和定量測定。臨床上檢測病人的抗病原生物的抗體、抗過敏原的抗體、抗HLA抗原的抗體、血型抗體及各種自身抗體,對有關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2.抗原檢測的意義可做為抗原進行檢測的物質可分為以下四類:

(1)各種微生物及其大分子產物:用於傳染病診斷、微生物的分類及鑒定以及對菌苗、疫苗的研究。

(2)生物體內各種大分子物質:包括各種血清蛋白(如各類免疫球蛋白、補體的各種成分)、可溶性血型物質、多肽類激素、細胞因子及癌胚抗原等均可做為抗原進行檢測。在對這些成分的生物學作用的研究以及各種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3)人和動物細胞的表面分子:包括細胞表面各種分化抗原(如CD抗原)、同種異型抗原(血型抗原或MHC抗原)、病毒相關抗原和腫瘤相關性情抗原等。檢測這些抗原對各種細胞的分類、分化過程及功能研究、對各種與免疫有關的疾病的診斷及發病機制的研究,均有重要意義。

(4)各種半抗原物質:某些葯物、激素和炎症介質等屬於小分子的半抗原,可以分別將它們偶聯到大分子的載體上,組成人工結合的完全抗原。用其免疫動物,制備出各種半抗原的抗體,應用於各種半抗原物質的檢測,例如對某些病人在服用葯物後進行血中葯物濃度的監測。對運動員進行服用違禁葯品的檢測,都是應用半抗原檢測的方法。

三、抗原或抗體檢測的方法

由於各種檢測方法中所用的抗原性狀不同,出現結果的現象也不同。最廣泛應用方法有下述幾種:

(一)沉澱反應

可溶性抗原與抗體結合,在兩者比例合適時,可形成較大的不溶性免疫復合物。在反應體系中出現不透明的沉澱物,這種抗原抗體反應稱為沉澱反應(precipitation neaction)。

1.環狀沉澱試驗先將含抗體的未稀釋的免疫血清加到直徑小於0.5cm的小試管底部。將稀釋的含有可溶性抗原的材料重疊於上,讓抗原與抗體在兩液體的界面相遇,形成白色免疫復合物沉澱環,故名為環狀沉澱試驗(ring precipitationtest),此法簡便易行,需用材料較多是其缺點。

2.單向免疫擴散試驗單向免疫擴散試驗(single immunodiffusion)是在凝膠中進行的沉澱反應。將抗體混入加熱溶解的瓊脂中,傾注於玻片上,製成含有抗體的瓊脂板,在適當位置打孔,將抗原材料加入瓊脂板的小孔內,讓抗原從小孔向四周的瓊脂中擴散,與瓊脂中的抗體相遇形成免疫復合物。當復合物體積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停止擴散,出現以小孔為中心的圓形沉澱圈,沉澱圈的直徑與加入的抗原濃度成正相關。本方法簡便,易於觀察結果,可測定抗原的靈敏度(最低濃度)約為10~20μg/ml,常用於定量測定人或動物血清IgG、IgM、IgA和C3等,其缺點是需1~2天才能看結果

3.免疫比濁法 當抗體濃度高,加入少量可溶性抗原,即可形成一些肉眼看不見的小免疫復合物,它可使通過液體的光束發生散射,隨著加入抗原增多,形成的免疫復合物也增多,光散射現象也相應加強。免疫比濁法(immunonephelomytry)就是在一定的抗體濃度下,加入一定體積的樣品,經過一段時間,用光散射濁度計(nephelometry)測量反應液體的濁度,來推算樣品中的抗原含量。本法敏感、快速簡便,可取代單向擴散法定量測定免疫球蛋白的濃度。

4,雙向免疫擴散試驗 雙免疫擴散試驗(double immunodiffusion)是在瓊脂板上按一定距離打數個小孔,在相鄰的兩孔內分別放入抗原和抗體材料。當抗原和抗體向四周凝膠中擴散,在兩孔間可出現2~3條沉澱線,本法常用於抗原或抗體的定性或定量檢測,或用於兩種抗原材料的抗原相關性分析。

5.對流免疫電泳對流電泳(counterimmunoelectrophoresis)是一敏感快速的檢測方法,即在電場作用下的雙向免疫擴散。將瓊脂板放入電泳槽內,使瓊脂板的兩孔沿著電場的方向,於負極側的孔內加入抗原,於正極側的孔內加入抗體,通電後,抗原帶負電荷向正極泳動,抗體分子雖也帶負電荷,但因分子量大,向正極的位移小,而受瓊脂中電滲作用向負極移動,抗原和抗體能較快地集中在兩孔之間的瓊脂中形成免疫復合物的沉澱線。只需1小時左右即可觀察結果。

6.免疫電泳 免疫電泳(immunoelectrophoresis)的方法分成兩個步驟,即先進行電泳,再進行瓊脂擴散。先將樣品加入瓊脂中電泳,將抗原各成分依電泳速度不同而分散開。然後在適當的位置上沿電泳方向挖一直線形槽,於槽內加入含有針對各種抗原混合抗體液,讓各抗原成分與相應抗體進行雙向免疫擴散,可形成多答卷沉澱線。常用此法進行血清的蛋白種類分析。對於免疫球蛋白缺損或增多的疾病的診斷或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7.免疫印跡法免疫印跡法(immunoblotting)又稱為Western印跡法,用於AIDS的血清抗體檢測。第一步,為電泳分離HIV抗原,在電場中根據分子量大小不同病毒抗原各成分散開。第二步,將電泳分離的蛋白質轉移到硝酸纖維膜上(電印跡),然後將印跡有病毒抗原的硝酸纖維膜浸濕於病人血清中。如果病人血清中含有與一種或幾種抗原相對應的抗體的話,則在該抗原印跡部位形成免疫復合物沉澱。在洗去未沉澱的抗原和抗體後,在膜上加標記的抗人免疫球蛋白的抗體,此抗體可以和病毒抗原與人抗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發生反應,最後加入顯色底物(如果抗人Ig是用酶標記的)或做放射自顯影(抗人Ig用125Ⅰ標記)以顯示結果

第一步:經電泳將HIV混合抗合抗原按分子量大小分離;

第二步:將已分離的抗原經電印跡轉移到硝酸纖維膜上;

第三步:將待檢病人血清加入覆蓋於硝酸纖維膜上;

第四步:加入標記的第二抗體使之覆蓋膜上;

第五步:加入顯色底物(或放射自顯影)顯現第二抗體

(二)凝集反應

細菌、紅細胞或表面帶有抗原的乳膠顆粒等都是不溶性的顆粒抗原,當與相應抗體結合,抗原與抗體結合形成凝集團塊,即稱為凝集反應(agglutination)。

1.直接凝集 直接凝集(direct agglutination)是將細菌或紅細胞與相應抗體結合產生的細菌凝集或紅細胞凝集現象。可用於傳染病診斷如肥達氏反應(Widal reaction)診斷傷寒病。或利用血細胞凝集現象檢查血型。

2.間接凝集 間接凝集(indirect agglutination)是用可溶性抗原包被在乳膠顆粒或紅細胞表面,與相應抗體混合出現的凝集現象。如用γ球蛋白包乳膠顆粒檢測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清中的類風濕因子,用甲狀腺球蛋白包被乳膠顆粒用於檢測甲狀腺球蛋的抗體。也可以將抗體吸附到乳膠顆粒上檢查臨床標本中的抗原,如細菌或真菌性腦膜炎抗體包被的乳顆粒,一旦與含有相應抗原的腦脊液混合,便可發生凝集,可進行快速診斷。故凝集反應即可測定抗原,也可測抗體,方法簡便、敏感。

3.抗球蛋白試驗 抗球蛋白試驗(antiglobulin test,coombs test)的原理為間接凝集試驗。例如應用於診斷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症時,Rh+紅細胞與抗Rh血清間的反應。因抗Rh抗體是IgG只有兩個結合價,分子較小(不如IgM結合價多,分子大)很難直接引起Rh+紅細胞凝集。如果加入抗IgG的抗體,就可幫助抗Rh的IgG的抗體凝集紅細胞。也就是經抗Ig的作用提高凝集反應的'靈敏度。

(三)補體參與抗原抗體反應

這一類反應主要包括溶血反應(hemolytic assay)、補體介導的細胞毒試驗(complement mediated cytotoxicuty test)及補體結合試驗(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1.溶血反應 抗體與紅細胞表面抗原相遇,形成紅細胞-抗體復合物即可使加入反應中的補體活化,導致紅細胞溶解,此方法可用於紅細胞的各種抗原或相應抗體的檢測,此法比凝集反應敏感。溶血反應也是用於抗體分泌細胞即空斑形成細胞(PFC)檢測的原理。

2.補體介導的細胞毒試驗各種有核細胞與針對其表面抗原的抗體相遇,所形成的免疫復合物能活化反應中的補體,引起細胞膜穿孔,在一定時間內,細胞仍能維持一定的形態不破碎,加入水溶性染如伊紅Y(eosin Y)或台盼藍(trypan blue)後,染料即可進入被活化補體穿孔的細胞,不帶相應抗原細胞膜保持完整的活細胞不著色。此方法可用於帶各種抗原的細胞的檢測,如進行細胞MHC抗原的鑒定,和進行淋巴細胞中T細胞總數或其亞類的計數。在一些免疫學實驗中也可用這種方法,根據需要特異地消除帶某種抗原的細胞。

3.補體結合試驗當抗原(可溶性或顆粒性)與相應抗體結合,由於濃度低不出現可見反應時,應用補體結合試驗可檢出此抗原抗體反應,它比凝集反應或沉澱反應靈敏度高。本法包括兩個抗原抗體系統。一為檢測系統由待檢樣品與已知抗原(或抗體)組成;另一為指示系統,由綿羊紅細胞(SRBC)和抗SRBC組成。另加入作為補體的新鮮豚鼠血清。試驗時試管中先加入檢測系統和補體,混合經37℃30分鍾使抗原、抗體、補體形成復合物,再加入指示系統,如出現溶血現象,說明檢測系統中沒有相對應的抗原抗體,補體是游離的指示系統的SRBC和抗體結合而出現溶血,即為反應陰性。如不出現溶血,表明檢測系統中有抗原抗體復合物並結合補體,則指示系統無多餘的補體作用而沒有溶血現象,即為陽性。

在敏感的抗原、抗體檢測方法(如酶標方法)出現之前補體結合試驗曾廣泛用於檢測各種細菌、病毒或螺旋體(如梅毒)的抗原或抗體,由於本試驗影響因素多,結果不穩定現已被新檢測方法所代替。

四、用標記抗體或抗原進行的抗原、抗體反應

用熒光素、同位素或酶標記抗體或抗原,用於抗原或抗體檢測是目前廣泛應用的敏感、可靠的方法。上述三種常用的標記物與抗原或抗體化學連接之後不改變後者的免疫特性。本方法可用於定性、定量或定位檢測。

1.免疫熒光技術免疫熒光技術(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是用化學方法使熒光素標記的抗體(或抗原)與組織或細胞中的相應抗原(或抗體)結合,進行定性定位檢查抗原或抗體的方法。

(1)直接熒光法:把熒光抗體加到待檢的細胞懸液,細胞塗片或組織切片上進行染色,經抗原抗體反應後,洗去未結合的熒光抗體,將待檢標本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有熒光的部位即有相應抗原存在,此法可用於病毒感染細胞、帶某種特異抗原的細胞(如T細胞和B細胞)或病原菌的檢查,也可用於組織中沉著的免疫復合物的檢查。本法的缺點是檢查多種抗原,就需分別制備相應的多種標記抗體。

(2)間接熒光法:可克服直接法需制備多種熒光抗體的復雜操作。將組織或細胞上的抗原直接與相應抗體(不標記熒光)結合,此為第一抗體,再把能與第一抗體特異結合的熒游標記的抗免疫球蛋白抗體加入,此為熒游標記的第二抗體,觀察結果與直接法相同。間接法比直接法敏感性高,如果用於檢查抗原的第一抗體是人或動物的只需制備一種抗人或動物的免疫球蛋白熒光抗體

免疫熒光技術在傳染病診斷上有廣泛的用途,如在細菌、病毒、螺旋體感染的疾病,檢查抗原或抗體,如查出IgM抗體,可做為近期接觸抗原的標志,所以使用熒游標記抗IgM可診斷近期感染。除微生物學方面的應用外,還可利用單克隆抗體鑒定淋巴細胞的亞類。使用流式細胞儀(fluorescene-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能自動檢測細胞的大小、熒光強度。針對細胞表面不同抗原,可以使用兩種不同的熒光染料,如用異硫氰熒光素(FITC)發黃綠熒光,用羅丹明(TMRITC)發紅色熒光。由於熒光顏色不同標記兩種不同的抗體,對同一細胞進行雙標記染色。對淋巴細胞亞類鑒定起著巨大推動作用。應用間接熒光法也用於自身免疫病的抗核抗體檢查。

2.放射免疫分析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 RIA)應用競爭性結合的原理,應作放射性同素標記抗原(或抗體)與相應抗體(或抗原)結合,通過測定抗原抗體結合物的放射活性判斷結果,本方法可進行超微量分析,敏感性高,可用於測定抗原、抗體、抗原抗體復合物。本法常用的同位素有125Ⅰ和131Ⅰ。

放射免疫分析常用的有液相法和固相法兩種:

(1)液相法:將待檢標本(例如含胰島素抗原)與定時的同位素標記的胰島素(抗原)和定時的抗胰島素抗體混合,經一定作用時間後,分離收集抗原抗體復合物及游離的抗原,測定這兩部分的放射活性,計算結合率。在反應系統中,待檢標本的胰島素抗原與同位素標記的胰島素競爭奪戰性與胰島素抗體結合。非標記的抗原越多,標記抗原與抗體形成的復合物越少。非標記抗原含量與標記抗原抗體復合物的量呈一定的函數關系。預先用標準的非標記抗原作成標准曲線後,即可查出待檢標本中胰島素的含量

(2)固相法:將抗原或抗體吸附到固相載體表面,然後加待檢標本,最後加標記抗體。測定固相載體的放射活性,常用的固相載體有溴化氰(CNBr)海豹化的紙片或聚苯乙烯小管

放射免疫分析法應用范圍廣泛,包括多種激素(胰島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等)維生素、葯物、IgE等。

3.酶聯免疫分析法 酶聯免疫分析法(enzyme immunoassay,EIA)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免疫檢測方法。本法將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與酶對底物高效催化作用結合起來,根據酶作用底物後顯色,以顏色變化判斷試驗結果,可經酶標測定儀作定量分析,敏感度可達ng水平。常用於標記的酶有辣根過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鹼性磷酶(alkaline phosphatase)等。它們與抗體結合不影響抗體活性。這些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製成酶標抗體可保存較長時間。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酶標免疫組化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前者測定細胞表面抗原或組織內的抗原;後者主要測定可溶性抗原或抗體。本法既沒有放射性污染又不需昂貴的測試儀器,所以較放射免疫分析法更易推廣。

(1)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與上述固相RIA相似的原理,將抗原或抗體吸附在固相載體表面。使抗原抗體反應在固相載體表面進行政區。可用間接法、雙抗體夾心法或競爭法測定抗原或抗體。

(2)夾心法(sandwich assay):將已知的特異抗體包裝在固相載體(塑料板凹孔或紙片上),加入待檢標本,標本中的抗原即可與載體上的抗原結合,洗去未結合的材料後加入該抗原的酶標記抗體,洗去未結合的酶標抗體,加底物顯色,用酶免疫檢測儀測量顏色的光密度,可定量測定抗原。

間接法(indirecr ELISA)常用於檢查特異抗體。先將已知特異抗原包被固相載體,加入待檢標本(可能含有相應抗體),再加入酶標抗Ig的抗全(即第二抗體),經加底物顯色後,根據顏色的光密度計算出標本中抗體的含量。

(3)BAS-ELISA:近年來對酶免設分析法的改進是使用生物素-親合素-過氧化物酶復合物作為指示劑,組成一新的生物放大系統進一步提高檢測的敏感度。可用來檢測多種抗原抗體系統如細菌、病毒、腫瘤細胞表面抗原等。一個親合素(avidin)分子可以結合4個生物素分子(biotin)。結合非常穩定。親合素和生物素都可與抗全、酶、熒光素等分子結合,而不影響後者的生物活性。一個抗體分子可偶聯90個生物素分子,通過生物素又可連接多個親合素。因此大提高檢測的敏感度。目前應用生物-酶標親合素系統(biotinavidin system- ELISA,BAS-ELISA),它是通過生物素標記抗體連接免疫反應系統,同時藉助生物素化酶或酶標親合素引入酶與底物反應系統。

;

3. 食品安全檢測方法有哪些

感官、理化、微生物檢測三大類方法。
感官主要是,看、聞、品嘗,如評茶員、品酒師等,
理化主要是通過物理化學手段進行分析檢測,如用化學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儀器分析法等,
微生物檢驗則是通過培養法,鏡檢法或快速篩選分析儀分析評估食品中可能的微生物含量。

4. 多功能鱟試驗微生物快速檢測系統

多功能鱟試驗微生物快速檢測系統Elx808(配套IU)
------臨床微生物感染檢驗的多功能平台

美國原裝進口,符合FDA
GMP要求

用於人體樣本(血液、胸水、腹水、尿液、腦脊液等臨床樣本)細菌內毒素和真菌(1,3)-β-D-葡聚糖定量檢測;
深部真菌感染酶聯免疫試驗及其它常用ELISA試驗。
(圖片僅為參考以實物為准)

快速診斷侵襲性真菌感染(IFD)和革蘭氏陰性菌感染

系統組成:
1、全自動酶標儀Elx808(配套IU)(美國原裝進口)
2、專業內毒素、(1,3)-β-D-葡聚糖分析軟體
3、攜帶型乾熱恆溫儀
4、漩渦混勻器
5、高精密可調移液器兩把

產品特點:
1、多功能:系統為臨床微生物感染檢測的多功能平台,適用於細菌內毒素檢測、真菌(1-3)-β-D-葡聚糖檢測及酶聯免疫試驗等,為使用者開拓多項目多方法檢驗的發展空間。
2、多方法:適用於鱟試驗定量檢測所有方法,包括動態濁度法,動態顯色法和終點顯色法。
3、高通量:同時檢測96個樣本。
4、高精度:封閉的檢測空間,不受外界環境影響,溫控精度高,光感靈敏度高。
5、標准化:檢測容器為96孔微板,減小實驗誤差;可配備自動化操作系統或多道移液器,提高工作效率。另配除熱原除葡聚糖8孔獨立包裝板條,減少耗材使用量。
6、抗干擾:支持多波長動力學檢測;可設參照波長,消除干擾。
7、專業化:國際各大鱟試劑生產廠家推薦儀器。可同時進行內毒素和(1,3)-β-D-葡聚糖檢測;自動計算內毒素和葡聚糖含量;強大的報告功能,適用於臨床科室。
8、4速震盪功能,可調時間,有利於樣本和試劑均勻混合。
9、高特異:檢測內毒素和真菌(1-3)-β-D-葡聚糖互不幹擾。
10、儀器生產商通過ISO13485:2003、ISO9001:2008質量體系認證;儀器通過CE認證;每台儀器均配有符合美國FDA
GMP要求的質保證書。

儀器參數:
1、波長范圍340-900nm,
能做紫外檢測及可見光檢測。
2、6位濾光片輪,標准配置含5個濾光片(340、405、450、540和630nm)。動態濁度法最佳檢測波長為630nm;終點顯色法最佳檢測波長為405或540nm;動態顯色法最佳檢測波長為405nm。
3、溫控可達50℃,溫度設置精度為0.1℃。
4、檢測時間:動態濁度法和動態顯色法為1小時;終點顯色法最短16分鍾。
5、靈敏度:細菌內毒素檢測:0.001EU/ml;真菌(1,3)-β-D-葡聚糖檢測:5pg/ml。
6、最低試劑耗用量:0.05ml。
7、線性相關系數|r|≥0.98
8、准確度:在405nm
0.000OD到2.500OD
±2.0%±0.010OD
9、重復性:在405nm
0.000OD到2.500OD
±1.0%±0.010OD

5. sod測定方法有哪些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催化底物是O2,一般多以一定時間內產物生成量或底物的消耗量作為酶活性單位。由於O2自身很不穩定,且不易制備,測定SOD的方法除少數採用直接法外,一般多為間接法。1.直接法原理是根據O2或產生O2的物質本身的性質測定O2的歧化量,從而確定SOD的活性。經典的直接法包括:脈沖輻射分解法、電子順磁共振波法(EPR)、核磁共振法。由於所需的儀器設備價格昂貴,一般較少應用。2.一般化學法這些方法的共同特點是要有一個O2的產生體系和一個被O2還原或氧化的可檢測體系。在SOD存在下,一部分O2被SOD歧化,因而O2還原或氧化檢測體系的反應受到抑制。根據反應受抑製程度,測定SOD的活性。一般化學法有鄰苯三酚自氧化法、細胞色素C還原法、羥胺法、黃嘌呤氧化酶-NBT法、腎上腺素法、沒食子酸法、6-羥多巴胺法、亞硝酸鹽形成法和鹼性二甲亞碸法。常用的有:⑴鄰苯三酚自氧化法:即改良Marklund法。原理是基於經典的分光光度法,在鹼性條件下,鄰苯三酚自氧化成紅桔酚,用紫外-可見光譜跟蹤波長為325nm、420nm或650nm(經典為420nm),同時產生O2,SOD催化O2發生歧化反應從而抑制鄰苯三酚的自氧化,樣品對鄰苯三酚自氧化速率的抑制率,可反映樣品中的SOD含量。本法具有特異性強,所需樣本量少(僅50μl),操作快速簡單,重復性好,靈敏度高,試劑簡單等優點。⑵細胞色素C還原法(McCord法):原理是黃嘌呤-黃嘌呤氧化酶體系中產生的O2使一定量的氧化型細胞色素C還原為還原型細胞色素C,後者在550nm有最大光吸收。在SOD存在時,由於一部分O2被SOD催化而歧化,O2還原細胞色素C的反應速度則相應減少,即其反應受到抑制。將抑制反應的百分數與SOD濃度作圖可得到抑制曲線,由此計算樣品中SOD活性。本法是間接法中的經典方法,但本法靈敏度較低。3.化學發光法原理是黃嘌呤氧化酶在有氧條件下,催化底物黃嘌呤或次黃嘌呤發生氧化反應生成尿酸,同時產生O2。後者可與化學發光劑魯米諾反應,使其產生激發。SOD能清除O2從而抑制魯米諾的化學發光。本法可應用於SOD的微量測定,不僅靈敏度高,簡便易行,而且特異性與准確性至少與細胞色素C還原法類似。4.免疫學方法上述方法測定的是SOD活性,免疫學方法則可測定樣品中SOD的質量,因此特異性較好,是較理想的測定SOD方法,免疫法有放射免疫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ELISA法等。但其缺陷是只能測定抗體相應的抗原,對於檢測不同種類的SOD,則須制備相應的特異性抗體,手續繁瑣。5.電泳法電泳染色定位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據光化學法與NBT還原法。電泳則採取垂直板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既可採用SOD活性正染色(呈現棕色區帶)也可採取SOD活性負染色(呈現無色透明區帶)。根據凝膠上電泳分離的SOD區帶的著色深淺與面積大小,對樣品進行半定量分析,也可製作校正曲線計算樣品中的SOD含量。染色定位法常用於鑒定SOD,很少為了定量,主要原因是它不及化學法簡便,但鑒定SOD卻較化學法為優。用電泳法可鑒定SOD是否摻有雜質蛋白,有無同工酶,且可半定量地確定SOD的活性大小。6.平行放在距20W熒光燈管3cm處的光照台上,光照8min後,立即在200A分光光度計的460nm波長下比色。用測得的結果計算樣品中的SOD含量..

6. 細菌總數怎麼檢測

細菌總數檢測目前國標規定的方法為平板計數法,其檢驗方法是:

在玻璃平皿內,接種一毫升水樣或稀釋水樣於加熱液化的營養瓊脂培養基中,冷卻凝固後在37°C培養24小時,培養基上的菌落數或乘以水樣的稀釋倍數即為細菌總數。

有的國家把培養溫度定為35°C或其他溫度,也有把培養時間定為48小時的。這種方法精度高,但耗時長,難以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為了簡化檢測程序、縮短檢測時間,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快速檢測方法的研究,提出了阻抗檢測法、Simplate TM全平器計數法、微菌落技術、紙片法等檢測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檢測時間仍在4 h以上。

本研究在分析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濾膜上染色後,直接計數的細菌總數檢測方法,具體步驟為:

用集菌儀進行細菌收集→在膜上進行染色→在油鏡下計數→按公式計算出菌液濃度。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與傳統的平板培養法無顯著性差異,檢測時間約1 h,是一種快速的細菌總數檢測方法。

(6)快速檢測體系的方法擴展閱讀:

水中通常存在的細菌大致可分為三類:

1、天然水中存在的細菌。普通的是熒光假單孢桿菌、綠膿桿菌,一般認為這類細菌對健康人體是非致病的。

2、土壤細菌。當洪水時期或大雨後地表水中較多。它們在水中生存的時間不長,在水處理過程中容易被去除。腐蝕水管的鐵細菌和硫細菌也屬此類。

3、腸道細菌。它們生存在溫血動物的腸道中,故糞便中大量存在。水體中發現這類細菌,可以認為已受到糞便的污染。致病性腸道細菌有沙門氏桿菌(傷寒和副傷寒菌)、B型炭疽菌、痢疾志賀氏菌和霍亂弧菌等。

7.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的分類標准

國內外食品安全中常用的快速檢測技術有化學比色分析檢測技術、分子生物學分析檢測技術、免疫學分析檢測技術以及生物感測器、納米技術等。
(l)化學比色分析檢測技術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中常用的如紙片法、試劑盒(卡)等方法,與一般的儀器分析方法相比,具有價格低、操作相對簡便、結果顯示直觀、一次性使用、不需檢修維護、專一性等優點,但方法靈敏度較低。
(2)酶抑制技術測定樣品和農葯的種類有限,主要針對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歐美將酶法作為普查農殘和田間實地檢測的基本手段,但酶法的假陽性、假陰性率也較高。
(3)免疫分析技術較好地測定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等幾十種農葯,這也是國外發展的主流技術,特別是對於獸葯殘留的檢測.所用儀器和試劑盒(卡)一半以上依賴進口,價格較高,而國產產品的質量與價格都不具備明顯優勢,推廣受到限制;用於毒素的測定,包括側流式免疫吸附法和ELISA,後者是國外的主流技術,毒素的快速檢測技術在國內應用較少,非常有必要發展重要毒素的免疫分析技術。
(4)生物化學快速檢測技術 主要用於大腸菌群的檢測,應用領域涉及到鮮乳中菌落總數快速測定、畜禽產品大腸菌群快速測定技術規范等:致病微生物快速檢測的主流技術大多為國外技術。
(5)納米技術2003年以後才逐漸在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中應用,但其發展迅速。納米技術與生物學、免疫學等技術結合應用於食品快速檢測是研究趨勢。 分為農葯殘留、獸葯殘留、微生物、重金屬、毒素、添加劑及化學品、包裝材料等的檢測。
(l)農葯檢測 農葯是在農業生產中,為保障、促進植物和農作物的成長,所施用的殺蟲、殺菌、殺滅有害動物(或雜草)的一類葯物的統稱。特指在農業上用於防治病蟲以及調節植物生長、除草等葯劑。根據原料來源可分為有機農葯、無機農葯、植物性農葯、微生物農葯。此外,還有昆蟲激素。根據加工劑型可分為粉劑、可濕性粉劑、可溶性粉劑、乳劑、乳油、濃乳劑、乳膏、糊劑、膠體劑、熏煙劑、熏蒸劑、煙霧劑、油劑、顆粒劑、微粒劑等。大多數是液體或固體,少數是氣體。
因為農葯的大量使用,已經使得害蟲的抗葯性大大增強。研究表明,至少有500多種昆蟲對一些農葯具有抗葯性。近幾年的檢測結果顯示,蔬菜農葯殘留量的抽查結果最為引人關注,有資料顯示,全國23個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發市場,有47. 5%的蔬菜農葯殘留量超過國家標准,其中包括非法使用國家禁用和限用的農葯,如鮮活水產品中的有機氯殘留、茶葉中的有機磷殘留等。
(2)獸葯檢測 習慣上將用於預防和治療畜禽疾病的葯物稱為獸葯。獸葯殘留是指給動物使用葯物後積蓄或儲存在動物細胞、組織或器官內的葯物原形、代謝產物和葯物雜質。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 1987年第32次會議將獸葯殘留分為七類:抗生素類、驅腸蟲葯類、生長促進劑類、抗原蟲葯類、滅錐蟲葯類、鎮靜劑類和l3一腎上腺素類,如土黴素、四環素、氯黴素等。
(3)重金屬檢測 重金屬指相對原子量較大的金屬元素,比如汞、鉛、鎘等,砷也可算重全屬,但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金屬。通常來講,重金屬對人都有毒害作用。由於水域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污染造成種植、養殖業的農副產品的污染。
(4)生物毒素檢測 生物毒素是由各種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產生的有毒物質。 估計有毒的海洋生物大約在1000種以上,但充分闡明有毒成分的化學結構和毒理作用的僅幾十種。毒素本身可能是生物體有意合成的生物合成產物,也可以是體內代謝過程的廢棄物,還有是從其食物中吸收、蓄積或改造而成的。學術文獻中所稱的生物毒素主要是指各種黴菌產生的毒素如由鐮刀菌、黃血黴菌、黑麴黴菌產生的毒素。這些毒素可以在植物上生長繁殖而且往往深入其內部,用浸泡、清洗、去皮等辦法均難以徹底清除干凈。
(5)添加劑檢測 添加劑泛指為提高化工產品質量、性能和使用效果的配合料或輔助料,添加到產品主要原料當中,從而改善產品性能。主要用於印染、食品、飼料等行業。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劑大都有一定的毒性,也就是說其對機體造成損害的能力,特別是非法使用國家禁用或限用的添加劑對人體有很大危害,所以使用時要嚴格控制使用量。飼料添加劑指為滿足特殊需要而在飼料中加入的少量或微量營養性或非營養性物質。
(6)包裝材料檢測 包裝材料指用於製造包裝容器、包裝裝潢、包裝印刷、包裝運輸等滿足產品包裝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它既包括金屬、塑料、玻璃、陶瓷、紙、竹本、野生蘑類、天然纖維、化學纖維、復合材料等主要包裝材料,又包括塗料、黏合劑、捆紮帶、裝潢材料、印刷材料等輔助材料。當前國際上把添加劑分為兩大體系,一是允許使用的助劑的「許可名單」,二是禁用助劑的「禁用名單」。經過多年實踐之後,發現「禁用名單」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缺陷,缺少對新物質的約束力。當一種新物質出現時,因為它不在現有的「禁用名單」之列,因此可以隨便應用於食品包裝材料當中,法規無法管理,因此原來制定「禁用名單」的日本和韓國紛紛轉向「許可名單」制度,歐美和中國都採用「許可名單」制度。

8. 現場快速檢測儀atp熒光檢測儀可以測定水質的什麼

1、atp熒光檢測儀(水質微生物檢測儀器)儀器可快速檢測各種水質中微生物、細菌含量。設備為全新升級產品,大屏幕觸摸顯示屏,代替傳統按鍵。操作採用生物化學反應方法檢測ATP含量,ATP熒光檢測儀基於螢火蟲發光原理,利用「熒光素酶—熒光素體系」快速檢測三磷酸腺苷(ATP)。ATP拭子含有可以裂解細胞膜的試劑,能將細胞內ATP釋放出來,與試劑中含有的特異性酶發生反應,產生光,再用熒光照度計檢測發光值,微生物的數量與發光值成正比,由於所有生物活細胞中含有恆量的ATP,所以ATP含量可以清晰地表明樣品中微生物與其他生物殘余的多少,用於判斷衛生狀況。
2、儀器特點:
實用性 —— 可根據環境檢測需求設定上下限值,做到數據快速評估預警,表面潔凈度快速篩查。
靈敏度高 —— 10-15~10-18 mol
速度快 —— 常規培養法18-24h以上,而ATP只需要十幾秒鍾 .
可行性 —— 微生物數量與微生物體內所含ATP有明確的相關性。 通過檢測ATP含量,可間接得出反應中微生物數量
可操作性 —— 傳統培養方法需要在實驗室由經過培訓的技術人員進行操作;而ATP快速潔凈度檢測操作非常簡便,只需簡單的培訓即可由一般工作人員進行現場操作。
體驗更好 —— 試子套管採用插拔式靈活設計,可定期清洗長期使用,延長儀器壽命。

9. 國家規定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方法有哪些

1、國標一級晚粳米質量指標 19、食糖質量指標
2、特一麵粉質量指標 20、一級酵母質量指標
3、一級豆油質量指標 21、一等花椒質量指標
4、豬肉質量指標 22、胡椒粉質量指標
5、熟牛肉質量指標 23、桂皮質量指標
6、淡水魚質量指標 24、一級生粉質量指
7、一級蝦米質量指標 25、魚元質量指標
8、禽產品質量指標 26、帶魚質量指標
9、禽蛋質量指標 27、腐乳質量指標
10、優質烤腸質量指標 28、水麵筋質量指標
11、豆腐質量指標 29、粉絲質量指
12、卜頁質量指標 30、掛面質量指標
13、食鹽質量指標 31、一級蝦皮質量指標
14、醬油質量指標 32、一級鹽漬海帶質量指標
15、味精質量指標 33、豆芽質量指標
16、蔬菜質量指標 34、一級黑木耳質量指標
17、水果質量指標 35、紫菜質量指標
18、食醋質量指標 36、一級干香菇質量指標

10. 食品快速檢測技術論文

食品快速檢驗檢測技術以其簡捷性和便攜性兩大優勢得到了快速發展。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食品快速檢測技術論文,希望你們喜歡。

食品快速檢測技術論文篇一

食品的快速檢驗檢測技術

摘要:食品安全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文章介紹了目前常用的食品安全快檢技術,並展望了其發展方向。

關鍵詞:食品安全 快檢 技術綜述

引言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繫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繫到社會和諧穩定,而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加了吊白塊的麵粉,有毒的大米,注了水的雞肉,摻了石蠟的火鍋底料,硫酸泡過的荔枝,以及假酒假煙假蜂蜜劣質奶粉充斥著市場,真讓老百姓擔心起這片“天”。因此,對食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實施監測監控勢在必行,食品安全分析檢測技術應運而生。

傳統的食品安全分析檢測技術主要是指化學分析法和大型儀器檢測法,相對成熟。但它們的操作只能局限於實驗室,操作復雜,耗時長,不能滿足對食品質量安全實時監督掌控的需求,尤其在突發事件時,快速檢驗檢測技術以其簡捷性和便攜性兩大優勢得到了快速發展。

1、食品快速檢驗檢測技術的研究現狀

1.1 化學速測技術

化學速測技術主要是根據待測成分的某些化學性質,將樣品與特定試劑發生水解、氧化、磺酸化或絡合等化學反應,通過與標准品的顏色比較或特定波長下的吸光度比較,以獲得檢測結果,通常也成為化學比色分析法。

利用普通化學原理的速測法主要包括檢測試劑和試紙,隨著檢測儀器的不斷發展,國內外均已有與測試劑相配套的微型光電比色計。針對試紙檢測的儀器也有報道,如硝酸鹽試紙條[1],主要是將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在弱酸性條件下與對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後,和N-1-鹽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紅色染料,試紙變色,插入檢測儀讀數即可。德國默克公司生產的與試紙聯用的光反射儀技術相對成熟,國內尚無商品化儀器問世。

利用生物化學原理的速測法主要應用於微生物的檢測,商品化成品以美國3M公司的PerrifilmTM Plate系列微生物測試片為代表,在檢測金黃色葡萄球菌時,只需要測試片與確認片配套使用即可。測試片有上下兩層薄膜組成,下層的聚乙烯薄膜上印有網格,便於計數,同時覆蓋著含有特異性顯色物質和抗生素的培養基,若樣品中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無須增菌,直接接種紙片培養24h後便可觀察到顯示出特殊顏色的菌落;確認片與測試片相似,只是含有不同的特異性顯色物質,將有疑似菌落的測試片影印到確認片後,培養1-3h即可觀察,不需進行繁瑣的生理生化鑒定。而常規的Baird-Parker平板計數法耗時長達78h。

1.2 酶抑制速測技術

酶抑制速測技術主要用於食品中農葯殘留和重金屬的快速檢測。這些物質可通過鍵合作用造成酶的化學性質和結構的改變,產生的酶-底物結合體會發生顏色、吸光度或者pH值的變化,通過測定這些變化以達到定性或定量檢測的目的。根據檢測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試紙法、pH計法和光度法。相比而言,試紙法成本低、操作簡單,更易於推廣。它主要是將酶和底物分別固定在兩張試紙片上,當樣品中有待測組分時,會對酶產生抑製作用,兩張試紙片接觸後,酶和底物結合便會發生顯著地顏色變化,比較適合農貿市場和超市等一些食品集散地的實時安全監管。由於該方法的檢出限和保存性等方面的局限,只適用於初篩檢測[2]。

1.3 生物感測器速測技術

生物感測器技術是利用生物感應元件的專一性,按照一定的規律將被測量轉換成可用信號,使這種信號強度與待測物濃度形成一定的比例關系,具有快速、靈敏、高效的特點,是目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研究熱點,廣泛應用於食品中農葯殘留、獸葯殘留等方面的檢測,與傳統的離線分析技術相比,它更適應於在復雜的體系內進行快速在線連續監測,在現場快速檢測領域有著不可逾越的優勢,按照感測器類型又可分為免疫感測器、酶感測器、細胞感測器、組織感測器、微生物感測器等等。

免疫感測器是在抗原抗體結合免疫反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物感測器。利用壓電免疫感測器檢測食品中常見腸道細菌時,通過葡萄球菌蛋白A將腸道菌共同抗原的單克隆抗體寶貝在10MHz的石英晶體表面,以大腸菌群為例,響應值可達10-6-10-9。

1.4 免疫速測技術

免疫速測是利用抗原抗體的專一、特異性反應建立起來的方法,根據選用的標記物可分為放射免疫檢測、酶免疫檢測、熒光免疫檢測、發光免疫檢測、膠體金免疫檢測等。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法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免疫速測技術。它將酶標記在抗體/抗原分子上,形成酶標抗體/抗原即酶結合物,抗原抗體反應信號放大後,作用於能呈現出顏色的底物上,可通過儀器或肉眼進行辨別。目前,黃麴黴毒素酶聯免疫試劑盒已廣泛應用於食品檢測中。

1.5 分子生物學速測技術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是近年來分子生物學領域中迅速發展並運用的一種技術,在食品檢測中主要用於微生物的檢測。它利用是否能從待測樣品所提取的DNA序列中擴增出與目標菌種同源性的核酸序列來判定是否為陽性,該方法從富集菌體、提取遺傳物質、PCR擴增到電泳、測序鑒定,可控制在24h,而致病菌的傳統培養檢測至少需要4-5天。

隨著研究的逐深入,由PCR技術派生出的實時熒光PCR法、DNA指紋圖譜法、免疫捕獲PCR法、基因晶元法等也逐步得到了應用。基因晶元技術可以在很小的面積內預置千萬個核酸分子的微陣列,利用細菌的共有基因作為靶基因,選用通用引物進行擴增,利用特異性探針檢測這些共有基因的獨特性鹼基,從而區分出不同的細菌微生物。該法特異性強、敏感性高,可實現微生物檢測的高通量和並行性檢測。

2、食品快速檢驗檢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食品安全快檢法以其簡捷性和便攜性兩大優勢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缺點也顯而易見,需要完善的地方依然很多:

2.1 簡單 速檢驗檢測技術往往是由一些非專業技術人員使用,因此,檢測方法采樣、處理、檢測、分析等各個環節簡單、易行是該方法的一大發展趨勢。

2.2 准確 檢法前處理簡單,勢必導致待測樣品純度不高,基體干擾大。因此,在今後方法的研究中,應更多關注與如何避免假陽性結果,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學速測法中,增強靶基因的特異性、引物的特異性、排除死菌體造成的假陽性應得到進一步探索。

2.3 便攜 著微電子技術、智能製造技術、晶元技術的發展,檢測儀器應向微型化、集約化、便攜化方向發展,以滿足更多的現場、實時、動態的檢測要求。

2.4 經濟 測成本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檢測技術能否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如何在確保又好又快的檢測基礎上,盡最大可能的降低成本也是今後的研究方向。

2.5 標准化前,我國尚未制定出與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相關的標准和規范,這也阻礙了快檢法的推廣和應用。隨著技術的提高和檢測中對快檢法的需要,應及時制定出相關標准規范以增強快檢結果的認可性和權威性。

參考文獻

[1]房彥軍,周煥英,楊偉群。試紙-光電檢測儀快速測定食品中亞硝酸鹽的研究【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4,22(17):18-21

[2]易良鍵。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方法的應用和研究【J】中國信息科技,2012,3:46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食品快速檢測技術論文

閱讀全文

與快速檢測體系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杜蘭特真正的訓練方法 瀏覽:317
網上買床安裝方法 瀏覽:782
奶奶教裁剪方法簡單好用 瀏覽:449
老人機簡訊中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5
化肥中氮的含量檢測方法視頻 瀏覽:77
照片如何加水印方法 瀏覽:534
有點打呼嚕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406
如何賞析詩句方法公式 瀏覽:725
快速融化冰塊的方法 瀏覽:131
手臂痛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86
days360函數的使用方法 瀏覽:633
治療濕尤有效方法 瀏覽:913
小米的快捷鍵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73
用底線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瀏覽:282
檢測方法elisa法 瀏覽:196
遠離口臭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688
中葯及其制劑常用的純化方法 瀏覽:153
充電機使用方法步驟12V 瀏覽:1003
正確懷孕的方法 瀏覽:52
iphone6跳屏解決方法 瀏覽: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