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修行禪定的方法

如何修行禪定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18 19:28:16

『壹』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才能達到禪定的境界

生活是個大課題,裡面的內容太多了,真的不是三言兩句就能說全面的,大概聊聊吧。
生活中在身體上要有事做,在心上要有點思考研究參悟的東西。生活還要有合理的規律性和節奏感。
人沒有事做,就會閑的無聊,身體會越來越來懶惰,進入身體上的昏沉。
人如果心裡沒有思考、研究、參悟的東西,就會六神無主,進入心上的昏沉。
值得強調的是,所說的思考研究參悟應該要用意識的「現量」,進入現量的狀態里,而不是用意識的比量非量,否則心會很勞累,那應該不是理想的禪定狀態;做事的時候盡量專心投入做事,進入一種類似忘我的狀態,否則會很累,那應該也不是理想的禪定狀態。
不過,生活中進入禪定,很多想不到問題肯定會有的,很多想不到干擾肯定也是存在的。我們活著人際組成環境里,做事肯定就會有責任,有配合,有合作,有團隊等,不可能不顧慮別人的感受,也不可能不服從外面環境的安排,所以不能完全封閉自己隔絕外援而做到外相不入,為了迎合人群、社交、環境也不可能絕對封閉內心而內相不出。
所以,具體方法還是要自己多摸索多總結多參悟的,總之人不可能脫離環境而獨立存在,不可能離開矛盾沖突的環境而獨立生活,但是為了讓自己內心保持禪定狀態,又要想辦法去協調自己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去尋找內外兩者間的平衡點及和諧點。
還有很多三昧境界,楞嚴王三昧,大乘菩薩如幻三昧。。。。。
所以,法無定法,因為生活是千姿百態的,還是自己多在生活中摸索吧。

『貳』 如何進入禪定

要想進入禪定境界,必須要學會使用獨頭意識,也就是管狀思維,這種思維的特點就是平時人們常說的「大腦一根筋」。

盤腿而坐,身體正直,眼睛微閉,下齶額微收,兩掌相疊,掌心向上,置於腹部下方,全身放鬆,心平氣和,無思無念。

呼吸自然,開始數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處,當空氣流出鼻腔時在心理默數,即每次呼氣的時候(也可以吸氣時數),就數一個數字,同時暗示自己更放鬆,數數規則:從1數到10。

當發現數錯了的時候,就表示你己經愰忽了,沒有關系,再回頭從1開始往上數。

注意整個練習的過程,保持身心同時放鬆,心情平靜。當心理浮躁,雜念很多的時候,加重呼吸,由其是呼氣的時候,加重呼氣。持續一段時間,待心平氣和時,再讓呼吸隨其自然。

(2)如何修行禪定的方法擴展閱讀:

第一,要懺除業障。業障重的人常一修禪定,就為魔所乘,或為魔所纏,以致壞了所修之法。有時壞了自己修法還不說,最糟糕的是,常會為魔所用,而壞他人修法。

第二,修習禪定者須持戒。經上說:佛弟子須先「持佛禁戒」方可修佛定,群如圓覺經、楞嚴經、楞伽經等。若不持佛戒,即身心不得清凈;身心不清凈,極易為魔所擾。

第三,修佛定者,須先通達佛之教理。修禪定而不通佛理,必然錯誤百出。尤其是禪定止觀法門及定慧法門,必須熟悉通曉。如果不知、不解定慧法門,切不可冒然修習禪定。

『叄』 如何修禪定

1、修禪定務必要有師父帶領,切勿自修,否則容易出問題(當然,不會走火入魔,因為那是高手才出的問題,菜鳥還沒有達到走火入魔的資格)。
2、禪定必須有三個前提:根據《北美開示錄(一)》(成觀法師著)之信位菩薩的修行「定心」一文中說到:一切修行項目里危險性最高的就是修習禪定;習定很容易遭遇障難,若能克服障難,所得的成就也最大。就是因為成就大所以須要投注的資本也較多。首先須具足修習禪定的「先決條件」然後才可以起修,切勿不明就理而盲修瞎練,那樣很容易出毛病。修禪定須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第一:要懺除業障。業障重的人常一修禪定,就為魔所乘,或為魔所纏,以致壞了所修之法。有時壞了自己修法還不說,最糟糕的是,常會為魔所用,而壞他人修法。如是,自壞壞他,修行就一團糟了。我們放眼望去,當今之世,這種在修行中自壞壞他的事,所在多有。因此,業障重的人,欲發心修殊勝之行,須先修學懺悔業障,等業障較輕薄之後,再進修勝法。
第二:修習禪定者須持戒。經上說:佛弟子須先「持佛禁戒」方可修佛定,群如圓覺經、楞嚴經、楞伽經等。若不持佛戒,即身心不得清凈;身心不清凈,極易為魔所擾。因為魔屬染法,行者若自不持清凈戒,則與染法相應;與染法相應故,即為魔之內應,魔即得其便。又諸多外道及凡夫亦皆修定,若修定不持佛戒,即不能稱為在修佛定,而是在修凡夫定、或外道定。是故修習佛定者,必須同時亦持佛戒。
第三:須先通達佛之教理。修禪定而不通佛理,必然錯誤百出。尤其是禪定止觀法門及定慧法門,必須熟悉通曉。如果不知、不解定慧法門,切不可冒然修習禪定。當然,如果你只是一個星期中偶而靜坐一~二次,每次單盤坐個二十~三十分鍾,那倒不妨事。倘若你是很精進的每天打坐,每次坐半小時~~~一小時以上,這種情形下,已非偶一為之的玩票性質,就應照上面所說,一一完成准備工作,而且一定要有僧人在旁就近指導才好。設若無人指導,自己又一知半解,糊里糊塗就盤起腿來坐,只覺得禪定很神秘、很有意思,心裡好奇,想「玩一玩」這斷然是不行的;須知習定是「修道」非同兒戲。這種半玩票的修法,最好還是趕快停下來,不要繼續玩下去;須「如法」修行,才是尊重「法」,才不會出事。
3、禪定有很多層級,先得過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包含粗念住、細念住、欲界定、未來禪,然後才開始「四禪八定」(即「色界四禪和無色界四定」的合稱),分別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 非非想處定。四禪八定是禪定的基礎,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時,也曾修行四禪八定功夫作為助緣。練會這些,你才能更加精進。
順便普及一下四禪八定的知識:
一、色界四禪
 1、初禪是用各種方式消除種種煩惱、慾念,達到無憂無欲的境界。初禪雖然已經脫離欲界的惡不善法,但是還保有尋和伺等原始思維。
 2、二禪是進一步把覺和觀都除去,不尋不伺,自然得到一種歡喜(外喜)。此時甚深禪悅油然生起,心靈朗然洞徹,如同從暗室中走出,見到日月的光明一般。
 3、三禪是進一步連歡喜也不要,只有一種心平氣和,舒舒服服的樂(內樂)的境界。此時綿綿的妙樂從心中流出,遍滿全身。
 4、四禪是連樂也沒有了,達到安穩調適的心一境性的體(性)境界。此時心靈空明寂靜,有如明鏡離垢,凈水無波般湛然而照,萬事萬物都顯現無遺。
 二、無色界四定
 1、空無邊處定是調試到哪裡,哪裡便是空。此時心中明凈,無礙自在,好像飛鳥破籠而出一樣,在虛空中自

『肆』 如何修習禪定

禪宗的禪不僅不排除打坐,也不排除修習禪定,而且認為打坐、修習禪定是達到這種境界的殊勝方法。那麼呢?我想,要修好禪定,首先要了解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選擇環境,二是調整身體,三是調整心態;選擇環境是說要有一個安靜、通風、空氣好、屋裡沒有異味的地方。異味對人有刺激,不利於心境的安定。二是坐的地方要有一個棉墊子或者坐在床上。席夢思不好,最好是木板床,在床上放一個棉墊子,後面放一個厚度一寸左右的小棉墊子。具備了以上條件,再就是選擇一個適宜的坐禪時間,最好是在一早一晚,早五點以後,晚九點以後、十一點以前。坐禪時肚子不能太飽,也不能太餓。坐禪要有充沛的精力,不能打瞌睡,因為坐禪本身就是一種修養、一種修行。假若我們很疲勞,一坐到那裡就想睡覺,那就達不到坐禪的目的。如果想睡覺,那就去睡,不要坐。另一方面是坐禪時,衣服要穿的寬松,褲帶都要解開,寬衣、松帶。有的人穿很瘦小的褲子坐禪,那就不容易使肌肉放鬆,不容易使血脈流通。血液不循環、肌肉不能放鬆,直接影響我們坐禪的情緒,不容易進入安靜的狀態。這些都是坐禪前的一些方便。時間、地點、衣服、坐墊、都安排好了,然後就可以開始坐禪。我們一般人不能盤雙腿,盤單腿也可以,盤單腿不要分哪個腿在上,哪個腿在下,隨各人的身體狀況、習慣而定。坐好之後要把腿包好。我們出家人有這個大褂,把腿一包就行了。大家沒有大褂,可以拿一條毛巾被或一條毛毯也可以。包腿有兩個作用:一是能保暖,不使腿受涼;二是能夠使腿固定,包來腿就不會鬆散。坐好後身體前後左右搖動幾下。如果你的精力旺盛,眼睛可以閉起來,閉也不要閉得太緊。如果精神不那麼好,那就不妨眼睛三七開,開三分閉七分。睜開眼你就看著坐位前三尺遠的地方。不管你是睜也好閉也好,總之不要東張西望。不要彎腰,也不要故意挺得很直,自自然然就行了。我們出家人的衣領很高,剛好頭和衣領貼在一起就行了頭靠衣領,身體放鬆,手結禪定印,眼睛開三分閉七分等是講的調身。 調身以後是調呼吸。因為呼吸調整得不好,也會直接影響入靜。調整呼吸有兩種方法:一是數息,二是隨息。數息就是數呼吸,一呼一吸數一次,愛睡覺的人數出息;心比較散亂、妄想多的人數入息。這在禪定里叫數息觀。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意念看住自己的出息和入息,這叫隨息觀,隨著它呼吸,把意念和呼吸結合在一起,意念清楚地知道呼吸的出入。在這數息或隨息當中,調整自己的呼吸。平常人呼吸短促,氣息也很粗,自己都可以聽見,調整就是要使它從粗到細,從急到緩,從短到長,從淺到深。當我們的呼吸調整好以後,我們就可以調整心態了。 調整心態是坐禪的真正開始。前面講的可以說都是准備工作。當我們真正坐下來了,心安定下來了,馬上就會發現自己妄想紛飛。一會兒想到孩子睡了沒有,一會兒又是電燈關了沒有,種種雜念就都會冒出來,一念接著一念,也就是妄想叢生。這需要正念來克服。剛才說的調整呼吸,清楚地知道每一呼吸的出入,就是使你的意念集中到觀察呼吸這一念上,抵消別的雜念。但這一念還只是一個點,還是會丟失或間斷的。我們要使這一點成為一條線,進而形成一個無窮的面,才能真正地進入禪定的狀態,也就是剛才講的「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坐的時候,放下腿以後都能保持這種心態,就可以說***有了一些功夫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調心。以上僅僅是就打坐的幾個步驟來講。剛開始學坐禪的,可先從一次坐半小時開始,慢慢地加,一個月加十分鍾,直到能坐一小時,穩定以後,二小時、三小時也就沒問題了。每一次坐完,下座的時候,如果是在晚上,千萬不要一下座就睡覺,要輕輕地把腿放下來,用手輕輕在膝蓋上按摩幾下,看看腿是不是麻木,使不使得上勁。特別是老年人下座的時候要用手扶住慢慢起來,並在原地站一會兒,再在房間里來回散散步。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冬天坐禪不要讓風吹進來。天熱了可以打開窗戶,要面對著門,不要背當風、也不要左右當風。 上面談的是坐禪的一些技術問題,還有一些是屬於修行境界上的問題。有些練氣功的人,在練功當中,可能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境界,有的看到佛像、有的看到菩薩、光明或是看到不好的境界、恐怖的境界。佛教里有一句話:「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的境界都和我們的心分不開,都是我們自心的顯現。所以不管你見到了什麼境界,見到佛菩薩來了,你不要歡喜;見到魔王來了,你也不要躲避。即便見到刀砍在你脖子上,你也不要害怕。一切境界都置之不理,這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你是修行的人,只要你能保持正念,智慧現前,不管什麼境界你都不理它,這一點大家要切切記住。

『伍』 如何修行禪定

森林寺院內觀法---阿姜摩訶布瓦 一、持續的注意
(一)坐姿
1)時間與地點
1. 當坐著時,可達成將心聚焦於身體。你須要找一段時間和一個地點使你寧靜並且免於干擾。
2. 一個安靜的房間,其內沒有很多東西使人分心,這樣最為理想,要有光的設備並且具有足夠空間,會有明亮清凈的效果;凌亂而暗的房間就只有反效果。時間也很重 要,特別是大多數人的日子都安排固定的日常工作。當你正有一些事必須做,或者當你處在時間的壓力時,禪修就沒有用。騰出一段時間,例如一早或工作完後的晚 上,你能真正全心注意練習,這樣最好。開始時,一次約十五分鍾。在限定的時間及力氣內認真練習,並避免機械性做法。禪修的練習,若以誠意來檢查自己並使自 己安詳,將自然而然地坐得久而好。
2)覺知身體
1. 寂止的培養是依於平穩以及一種持恆安詳的精進。如果心不安頓,就沒有安詳。如果沒有實用感就會變成白日夢。為了培養適當的動靜結合,最有效的姿勢之一就是坐姿。
2. 採用使你背部挺直而沒有壓力的姿勢。可用簡單的直椅或用蓮花坐姿的一種。這些最初看來笨拙,但久了會穩而平衡,使心喜悅且身體不累。
3. 下巴略為內縮是有幫助的,但是頭不要往前傾,這會促成昏沈。手放腿上,雙掌向上,一隻輕放於另一隻之上,指尖輕輕接觸。悠閑地做,會得到好的平衡。
4. 現在,集合你的注意力,開始慢慢地往下注意整個身體。注意感受。鬆弛任何緊張,特別是在臉、頸、手。眼可合著或半開。
5. 檢查你心裡的感覺是如何,有所期待或緊張?略為鬆弛一下你的注意力。如此,內心將寧靜下來。你可能發現有些念頭生起:反省、幻想、記憶、或懷疑自己是否做得正確。不要跟隨或滿足於這些念頭,要多一點注意身體,這是停止妄念的一個有用的錨。
6. 你的禪修態度,要培養一種探討的精神。慢慢地做。例如,規律地移動你的注意力從頭頂往下遍及整個身體,注意不同的感受—例如,暖熱、脈動、麻木、敏感度— 在每一個指頭的關節、手掌的濕氣、手腕的脈動。即使有的部位沒有特別的感受,例如,前臂、耳垂,也用注意力掃過它們。要注意即使這些缺乏感受的地方,仍然 可以被心覺知到有某些東西。這種恆常而持續的檢查,叫做正念,這是內觀禪修的主要工具之一。
3)正念於呼吸(入出息念)
1. 可以不用「掃描身體」,或可以先做完一段預備練習之後,注意於呼吸來培養正念。
2. 首先,當呼吸通過鼻孔、充滿胸腔及腹部時,跟隨你自然呼吸的感受。而後,試著保持你的注意力在一點:不是橫膈膜,就是在鼻孔附近更小的一個位置。呼吸具有鎮靜的性質,如果不強迫呼吸,就會平穩而放鬆,直的姿勢有助於此。有時你的心會跑掉,但要耐心地移回到呼吸上。
3.並不須要發展專注到除了呼吸以外沒有其它東西的程度。這兒的目的是允許你注意到內心的運作,並帶來內心安詳清明,而不是出神的狀態。整個過程是集中注意力,注意呼吸、注意到妄念,而後重新建立注意,這個過程培養出正念、安忍和洞察的了解。
4. 如果你很浮躁、激動,只要放鬆。安詳地練習,傾聽內心的聲音—不需要相信它。
5. 如果你感到昏沈,那麼,多將注意力擺在你的身體與姿勢。若在此時加強注意或追求平靜,將使事情弄得更糟。
(二)行走與站立
1. 「正念於呼吸」這類禪修練習是採用坐姿。但是,常常也以行走來交換作為禪修的一種。當坐禪的寧靜效果使你滯鈍時,行禪除了給你不同的東西去注意,它也是強化練習的一個善巧方法。
2. 在一個開闊的地方,量約25-30步的距離(或兩棵樹中間的明確路徑)做為禪修的路徑。站在路徑的一端,並由身體的感受使心平靜。首先,站直,上臂自然下垂,雙手輕握於胸前或背後,將注意力置於身體的感受。
3. 眼睛看著前方三公尺處的地面,如此可免於分心。現在,輕柔地走,以從容而「正常」的步伐,走到路的終端停下來。在數個呼吸的期間內,站著注意身體。而後, 轉身再走回原點。走時,覺知身體感受的一般流通,或者,將注意力仔細擺在腳上。對心的訓練是:不斷將注意力帶到腳觸到地面的感受、每一步伐的空間,以及停 止與開始時的感覺。
4. 當然,心會起念頭。因此,培養耐性是很重要的,並且下決心再開始。調整步伐以配合當時的心態—當昏沈或糾纏的念頭強時步伐用力些,當浮躁或不耐煩時,步伐 要穩定而輕柔。在路徑的終點停住,吸入並呼出氣息,放下任何浮躁、憂慮、平靜、喜樂、記憶、意見。內心的交談會自動停止片刻,或減弱。再開始走。如此,你 連續使心清新並允許依它的步調安定下來。
5. 在受限的場地,調整所允許的路徑長度。或者,你可以在室內繞著走,每圈都要站著停一會兒。站時可以延長到掃描身體幾分鍾。
6. 行走的練習帶來能量與流動,因此,保持步伐穩定,並且只讓變化的現象流過內心。審察現象的流過,而不要期待內心將像坐著時那麼寧靜。很多次我們被妄念之流 所佔據,走到路徑的終端,再重新開始。但這是很自然的,一個未訓練的心會捲入念頭和情緒之中。因此,不要沒有耐心,要學習如何放下並重新開始。安適感和寧 靜就會生起,在自然而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允許內心變得開放與清明。
(三)躺卧
1. 晚上卧下,側卧一邊,花幾分鍾來禪修。身體伸直,將一臂折起,用手支持頭部。
2. 將注意力掃遍整個身體,以鬆弛壓力。或者,將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想今天過去的事,也不要期待明天如何,以幾分鍾清靜的心,你將休息得很好。
(四)培養慈心
1. 培養慈心是將內觀練習推到另一個視野。禪修中自然教導耐心、安忍,或者,至少示出這些品質的重要。你很希望培養出對自己和別人更友善與照顧的態度。在禪修中,你可以很實際地培養出慈心。
2. 將注意力集中於呼吸,用呼吸做工具來散布慈心與善意。從你自己、你的身體開始。觀想呼吸像光一樣,或者將你的覺性想成溫暖的光線。輕輕地將你的注意力集中 於胸口心臟附近。當你吸氣時,將安忍的慈悲導入你自己,也許這樣想:「願我安好」或「安詳」。當你呼氣時,將這念頭或覺性之光,由內心經過身心往外散布, 想著:「願別人安好」。
3. 如果你正處於負面心態,你就(想著)吸入安忍與原諒。觀想氣息具有一種治療的色彩,對自己有所幫助。呼出時,放出一切壓力、憂慮、負面心理,並且經過整個身心往外釋放,就像前述一樣。
4. 這個練習可用整座或其中一部分的時間來做,你要自己決定什麼才恰當。在禪坐開始時,禪修的寧靜效果配合慈心會很好,而長時間用這方式深入內心,也沒問題。
5. 永遠要從你所覺知的對象開始,不管它是多麼平凡或雜亂。將你的心平靜地擺在那上面,不管它是令人厭煩的,例如疼痛的膝,或者感覺自己不夠仁慈而有挫折感。要允許這些存在著,對他們安詳地練習。要認知懶惰、懷疑、罪惡的心理傾向,並且輕輕地放下他們。
6. 如果你首先全面接受你所不喜歡的東西現前,內心的安詳就能發展成一種對自己的深度慈悲。穩定地保持注意力,並以開放的心胸面對任何所經驗到的。但這並不表示認許負面的心態,而只是允許它們有個空間來去。
7. 用同樣的方式,對自己以外的世界生起善意。散布慈心的一個簡單方式是按階段來進行。從自己開始,將慈心配合氣息的運動:「願我安好。」而後,想到這些你所 喜愛和尊敬的人,願他們安好,一個個進行。接著移到好朋友們,而後是泛泛之交,「願他們都安好」。最後,內心想到這些你害怕、不喜歡的人,對他們繼續一直 散布你的慈心。
8. 這個禪修可以經由慈悲的波動而擴大到包含世上各種環境中所有的人們。
9. 慈悲來自善意的共同源流,並且擴展自己超越了單純的個人領域。如果你不再使事情永合己意、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和別人的如實樣子,那麼,慈悲就會自然生起。慈悲是心的自然感應。
二、省察
(一)沒有選擇的覺知
1. 禪修也可以進一步沒有禪修的對象,而處在一種純粹審察的狀態,或「沒有選擇的覺知」。
2. 用前述的方法之一,使心寧靜下來後,將禪修對象(所緣)放在一旁。內心的影像與感受的流動,當它們生起時,觀察它們而不要捲入批評或稱贊。注意任何厭惡和 著迷的心理,審察任何生起的懷疑、快樂、掉舉或寂靜的心。每當內心的清晰感消失時,或被過去的印象籠罩時,就回到注意禪修的對象(例如呼吸)。當穩定感又 回復時,將這對象再放舍。
3. 這種「單純注意」的練習很適合於審察心理的過程。在觀察心內的特殊成份外,同時去注意「容器」(指心)的性質。關於心的內容,佛法特別指出如下三個簡單而基本的特性。
4. 首先,是「無常」--所有事物沒有終止地起滅,心的內容不停變動。心中的成員是愉悅或不愉悅,永不停止。
5. 還有持續而微細的不滿意感--「苦」。不愉悅的感受容易激起這種感受,但是當快樂的經驗消失後也會在內心生起拉力。因此,即使在最好的時辰,對內心所體驗的,仍有一種沒有終局的失落感。
6. 當熟悉這些不斷生滅的體驗與情緒後,就變得很清楚了:在它們之內沒有永恆的東西,因此,它們都不是真正屬於你的。而且,當心內的成員安靜下來,呈現出一顆 光明空闊的心,於此找不到純粹的個人特性。這點不易了知,但實際並沒有「我」、沒有「我的」,這是「無我」的特性。
7. 在所有身心事物上,仔細檢查並注意這些特性。不管你的經驗是喜悅或難受,經由審察將在你的生命中帶來寧靜與平衡。
(二)審察你的練習
1. 整個禪修練習是為了建立起對事物如實的覺知。全心投入經驗中,你更清晰覺察自己內心的狀態,例如,在練習中是否太懶散或過分期待。用一點誠實的評估,可以 明顯看出,禪修練習的品質不是決定於所用的練習方法,而是決定於你的投入。以這方式省察,你將對自己的個性與習性得到更深入的洞察。
2. 每當你禪修時,一些有用的重點要記在心裡。想想自己是否每次重新開始注意每一呼吸或步伐。如果你不以開放的心來練習,你將發現你重復過去的觀點,或者,沒 有意願從你的錯誤中學習。當你全力以赴,是否用功正確、平衡而沒有透支?你是否一直觸及內心正在實際發生的現象?或者,你正使用一個遲鈍、機械式的方法? 至於專心,要好好檢查你是否放下那些無關的事物,或者,你讓自己徘徊在念頭與情緒之中?或者,你試著壓抑感覺而沒有認清它們並且善巧地對待它們?
3. 正確地專注是將心與腦統一起來。以這方式省察,促使你培養出善巧的前進。當然,省察將使你的禪修更上一層:它將使你清晰地了解你自己。
4. 記住,一直到你對禪修培養出善巧並感到安適之前,你最好用到禪修的對象,例如呼吸,作為覺知的焦點,也作為內心散亂難以掌控時的對治物。不管練習中有多少 體驗,回到覺知呼吸或身體,一直是有所幫助的。培養這種能力,重新開始,可以導致穩定與安適。以平衡的練習,你對身心會有愈來愈多的體悟,並且知道如何以 更多的自在與和諧來生活。這是內觀禪修的目的與結果。
(三)活在內觀中
1. 經由內觀禪修的練習,你將更清楚看到自己的心態,知道那些是好的,那些會製造麻煩。一個開放的心態將洞察不愉快的體驗,例如,了知內心對痛苦或疾病的反應 方式。當你以這方式接近這些體驗,你經常可以解除對痛苦的壓力與抗拒,並且大幅度地舒緩。相反的,不耐煩的心情將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別人干擾你的禪 修,你就對他們生氣;如果你的練習不如預期進步,你就失望;對沒意義的瑣事生起不快的情緒。禪修教導我們內心的安詳與否,主要是決定於是否能以省察與開放 的心,來審視生活的種種事件。
2. 在禪修的寧靜中,觀察自己的意念與心態,你能檢查貪愛與痛苦的關聯。看清痛苦的原因:希求你所沒有的東西;排斥你所不喜歡的東西;不能保有你所要的東西。 當這個痛苦和貪愛的主題是你自身時,就顯得特別有壓迫感,對個人的缺陷,沒有人能容易處於安祥,特別是:當社會強調好的感覺、領先潮流和擁有最好的東西 時。這種期待確實難以使人接受如實的自己。
3. 然而,經由內觀禪修的練習,你發現了一個空間,使你從所期望的、所想要的自己後退一步。檢查這些想法,將逐漸明顯地看出你並沒有擁有「我」或「我的東 西」,只有心中來來去去的簡單體驗而已。因此,例如你觀察自己易怒的習性,你不因而沮喪,你不加強它,這習性就逐漸滅去。它可能會再回來,但這次會弱些, 你也知道如何去處理。經由培養安詳的注意力,情緒靜了下來,並且消逝,留下清明、鮮活的心。這就是內觀往前的道路。
4. 在日常生活的變動中,能夠走到一個寧靜的覺醒中心,就是一個成熟練習的徵兆,因為內觀已經深化而能用到所有的經驗中。不論你做什麼:日常家事、開車、喝 茶,要將內觀用上。提起覺知,將它穩定地擺在你所做的事上,並且在動作中探究內心的性質。集中練習於身體的感受、心理的狀態,或眼、耳、鼻識,能培養出進 一步的審察,這將使世間的工作轉成內觀的基礎。
5. 愈來愈集中於覺性,內心就善巧於當下的自在應對,生活中有了更高的和諧。這是以禪修做「社會工作」的方式:將覺性帶入你的生活之中,將安詳帶入世界之中。當你能對心識上生起的千變萬化的感覺和平相處,你就能與世界更開放地住在一起,也能和如實的自己相處在一起。
三、進一步的建議
(一)個人的行為
1. 當我們的內觀加深後,我們更看清我們行為的結果:由於善意、誠實與正知的提升,就會得到安詳;由於愚痴、疏忽的生起,就會惹來麻煩。以較高的敏感度,我們 觀察出造成自己和別人的苦惱,由此常激勵我們要更有智慧地生活。為了內心的真正安詳,不可或缺的是要將形式的禪修結合到熱心於職責,以照顧自己和別人。
2. 內觀之道一點也不神秘。用佛陀的話來說,只是簡單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它是一個長期遵守的傳統。走在精神練習的人都把「正確的行為」擺 在重要的地位。許多禪修者受持實際的戒律:例如,不殺生、不邪淫、不飲酒、不猗語等,使自己內心清凈,並且鼓勵別人也如此。
(二)友伴與常課
1. 定期與一些朋友禪修非常有助於練習的持續與智慧的增長。
2. 單獨的禪修者最終會面臨意志力的減弱,因為常常有其它的事,看來比觀察呼吸來得重要或有趣。定期集體共修一段時間使參與者前進,不受情緒之流的影響。[檢 驗自己性情的移動,常常導致重要的內觀洞察力,但是我們自己不易堅持去做而已。]共修除了有個人的效益,你想到你的努力也有助於別人繼續練習。
(三)姿勢附註
理想的姿勢是直而警覺。過度鬆弛只增加腿部的壓力與背部的不舒服。要以智慧注意自己的姿勢,不是遲鈍的意志力。姿勢會隨時間而改進,但是你要與身體一起工作,不要用力強迫它。
1. 檢查姿勢
- 臀部後傾了嗎?這將產生過度鬆弛。
- 腰部要保持自然而沒有壓力的曲線,使腹部向前而松開。
- 保持肌肉放鬆,想像有人輕輕在兩肩胛骨之間前推。這使你有個觀念,知道你是否無意地彎下雙肩而封閉胸部。
- 注意並輕輕放鬆頸肩區域的壓力。
2. 姿勢過僵過弛
- 想像頭頂由上吊起,使脊伸直。這也使下巴略微縮回。
- 雙臂保持輕放並在腹後,如果在前會使你不平衡。
- 使用一個小而穩的坐墊,置於臀部的後部以支撐臀部的角度。
3. 腿:
- 做一些伸展練習(例如,坐著伸直兩腿,用手去觸腳尖)。
- 坐時如果很痛,就改變姿勢或坐在小凳或椅子上,或站起來一下子。
- 如果你經常坐在地板上,就試用不同大小、硬度的坐墊,或選用一個禪修凳子。
4. 昏沈
- 試著張開眼晴來禪修。
- 將你的注意力有次序地掃過你的身體。
- 注意整個身體和身體的感受,而不是一個小對象(如呼吸)。
- 站起來,在新鮮空氣處以正念行走一會兒。
5. 緊張或頭痛
- 你可能過份用功,這是不正常的。因此,放鬆你的專注力。例如,你可以將注意力移到腹部處呼吸的感受。
- 生起善意(慈心)並將它導向緊張的部位。
- 觀想光遍布身體,這有助於舒緩疼痛。實際試著將慈悲的光聚集於痛苦的部位。
本冊子並不是一個廣泛的或唯一的指導,而是一個建議用的練習提要。為了進一步的指導,禪修者要去尋找一位可靠並有經驗的善知識或老師。
願一切眾生安詳!
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

『陸』 如何進行禪修

禪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等五要素,而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

1.暖身運動

一般所講調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還有行走、站立和躺卧等方法,就是所謂的坐禪、行禪、立禪、卧禪

在坐前和坐後也需要有運動及按摩做輔助。我們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須動與靜並重兼顧。運動及按摩是為使血液循環通暢、氣脈運行活潑、肌肉和神經鬆弛,才能使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後心平。

若身體缺少運動,生理機能便易於老化和感染病痛,運動使生理機能,由緊張而鬆弛,能夠得到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禪者的運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禪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禪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們對調身的方法,是要運動與打坐並重的。

我們所教的運動,只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的長度,乃至僅容身體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塊空間,也就夠了;且不論男女老少,健壯衰弱,都可以安全的練習。

早上起床後,未活動前勿打坐,應先做一套簡易的暖身運動,讓筋骨松軟後再打坐。

2.頭部運動

每次坐禪之前,不論有否做上述之暖身運動,均需作下述的頭部運動。

坐下蒲團後,先將兩手平置於左右兩膝,勿用力,身體坐正,再做頭部運動的四個步驟:①頭向下低,再往後仰;②頭向右傾,再往左傾;③頭向右後轉,再向左後轉;④頭順時針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轉,再逆時針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轉。每個步驟身體不動,肌肉和神經放鬆,各做三次。動作緩慢柔軟,眼睛睜開,呼吸自然。頭部運動的目的,在使頭部血液減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動力;使頭腦清新,漸漸寧靜。

做完頭部運動,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臍下約三指)處,雙手兩拇指相觸,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氣,接著慢慢吐氣並向下彎腰,雙掌壓小腹幫助把氣吐出,直至氣完全吐完,連續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體內的濁氣排出,換取新鮮帶氧的空氣,使血液循環順暢。

3.七支坐法

做好預備動作,便可開始坐禪了。正統的禪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謂七支坐法是:

(1)雙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腳在下,右腳置於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右大腿上,稱為如意吉祥坐。②不動金剛坐──將右腳在下,左腳置於右大腿上,再將右腳置於左大腿上,稱為不動金剛坐。這兩種坐法,對於年長及初學的人,很難做到。

初學的人如無法雙盤,可改為單盤的半跏坐,只要將一隻腳置於另一邊的大腿上即可。左腳在右小腿下或右腳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對於無法雙盤及單盤的人,開始時還可以採用更簡易的坐法。

以上各種坐法,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它仍採用七支坐法規定的標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經久穩固的坐姿,仍系最難的跏趺坐。因此,初學的人即使無法雙盤,至少要多練習習慣於單盤。

(2)背脊豎直──腿盤好之後,挺起腰干,勿挺胸部,頭頂天垂直,下顎內收,頷壓喉結。

(3)手結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輕輕相接結成圓圈形,輕輕平置於丹田下的□部腿上。

(4)放鬆兩肩──將兩肩肌肉放鬆,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5)舌尖微舐上顎──舌尖舐在門牙上齦的唾腺處,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則緩緩咽下肚去。(6)閉口──無論何時,只用鼻息,不可張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投置於身前二、三尺處的地上的一點,不是要看什幺,只因睜大了眼睛,心易散亂;閉起了眼睛,則易昏沉。如果睜眼過久覺得疲勞,不妨閉上一會兒。

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穩,而心情與呼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要想調心,必先從調息入手。不論中國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國的天台宗等,談及修行禪定的次第,必定重視呼吸與氣的調適問題。

人體的生理及心理的動靜,與呼吸的氣和息,有著依存的關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鍾十六次的出入息。禪修者的呼吸在漸漸的緩慢深長微細之時,稱為「息」。由息的力量,推動血液製造能源,由能源產生賦活生理機能的作用,稱為「氣」。當禪修者感受到由氣所產生的作用時,稱為「覺受」,有覺受經驗的人,便會覺得坐禪,確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現在請大家起立一起練習打坐前的運動。做好運動之後,坐下來做頭部運動和深呼吸。

『柒』 如何做到禪定

禪是音譯詞,義譯為靜慮。只要能把心真正靜下來思考問題就叫禪。可是我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產生妄想,密密麻麻以致於我們根本覺察不出來心在產生妄念。所以想要禪定需要功夫,慢慢把心調伏,讓它不亂跑,方法就是先讓心只做一件事情,比如數呼吸、只關注呼吸、一心念佛,心念耳聽等等,用種種方法慢慢把心收回來(訓練時會發現不知什麼時候注意力又轉移了,沒關系,收回來繼續)等到心收回來了,不產生雜念了,會突然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那就是進入禪定了。禪定也有層次,所謂的四禪八定,到四禪的時候就能學會五神通,等到修過八定到了滅盡定時已經就了生脫死了。
我說得粗,也不準確,可以從網上找找四禪八定的文章。

『捌』 初學者怎樣修禪定

開始修習定慧之學,最重要的是決心和願力。在佛學上稱為發心。其次重要的就是修所有的福德資糧,大意就是隨時隨地地行善,以善行得善報,才能作為修行的資本條件。有了願力和決心,再有了修行所需的條件和環境,才能夠入道,才能談成功。
顯教和密宗的修法,都是以四無量心為重,如果一個修學的人沒有具備大願力和大善行,結果一定會誤入歧途的。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成功是以願力和資糧為基礎的。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要成功,必須憑借有用的工具。修定學禪也是一樣需要工具,而修定的工具不必向外找,我們的六根正是很好的入門工具。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隨時都在虛妄中隨波逐流,迷失真性。《楞嚴經》中,稱六根為六賊,「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現在修行人要依禪定的力量,而返還性真,正好借用六根作為工具。
如何借用六根作為工具呢?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任意選取一種,把心緣系於選定的這一根,漸漸練習純熟,就可以達到「初止境」。
但是,每一根塵都可以產生許多不同的差別法門,分析起來是很復雜的。佛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吾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每人的性格、習慣和喜愛都不相同,就是說根器各不相同,所以一定要選擇能適合自己的法門,才能借依這個法門去修習。下面列舉通常習知的幾種方法,作為修定入門的參考。如要深入了解,應該研習那些顯密經論才對(在《楞嚴經》中有二十五位菩薩圓通法門,已包括了大多數的方法)。

『玖』 如何修禪得定

給你打個比方,你不上小學、中學,能直接上大學嗎?四禪(梵catvāri -dhyānāni),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禪。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禪。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無漏學。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須持戒。剛剛開始、接觸,如果連戒律都不願意守持的話,要想解脫有一定的困難的(大根性人除外)。持了戒後要修定(定中無戒可守),因為平時我們的心很散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平常人受戒或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即苦、無常、無我和空,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來說,也可以無次序的。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績來,那是因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還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來修。那麼,什麼是禪定?禪定禪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譯過來的,音譯是禪那,意思是靜慮:既是心定下來觀察思維;也就是以所觀的境,令心專注不散,稱為「定」;「觀」既是作種種的觀行。禪定包含「止」和「觀」,「止」(Samatha)和「觀」(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一個人修任何的禪定,一定離不了止和觀,不然的話,他修的禪定會偏向外道。佛陀說我們這個世間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欲界有種種慾望,且沒有定心;色界和無色界都要依靠定力進入。我們在欲界里修禪定,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離欲界而進入四禪八定,乃至進入滅盡定。修行者繼續修下去,會發現已經沒有心識生起,但是還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棄這個我,那就是說,他想舍棄第七識的恆行心。(唯識宗說,我們有八種心識的作用,第七種叫第七識--末那識,他執著第八識為我。我們的前六識是可以停頓的,在還未解脫之前,末那識卻一直在作用,所以稱為恆行,依司機是永恆的造作,念念生滅不已。)。如果他能使恆行的心識暫時不生,就能進入滅盡定,棄除了「我執」。「滅盡」之意既是滅盡了一切六識的心,乃至滅盡執著第八識稱為「我」--「我執」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聖者能進入此滅盡定,它的特點既是無「我執」,斷除了一切煩惱;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第三果的聖人還待降服一些微細的煩惱,只能夠暫時進入滅盡定,在定中沒有「我執」,但是當他出定後,我執之心再度生起;阿羅漢果聖者破除了我執,在滅盡定中無我執,出離此定後也沒有我執。所以只有佛、阿羅漢和三果聖人有能力進入滅盡定。至於大菩薩是否也能進入此定呢?根據經典有兩種說法:有些經綸說可以,另一些卻說不可以;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定都是要一層一層的進入,已經出了色界,稱為「無色界定」。在佛法中我們將這個世間分為三界,又稱為九地,既是欲界稱為散地;色界和無色界稱為定地,要進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禪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進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須靠定力,只要積極努力的修集各種的福德因緣即可。我們要進入四禪八定之前,必須先修習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來講有欲界定和未來禪兩種。修欲界定先要坐禪,在坐禪的過程中,我們可依心態的不同而分成幾個步驟:
一粗心住開始靜坐的人,心很散亂,越做雜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時坐得腰酸骨痛,身體不正直,歪來歪去,因為平時我們的身體彎曲慣了;有些人的身體不會歪斜,是因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體矯正,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順暢;我們得用數息觀、不凈觀、慈悲觀等等方法使心定下來。過了一個時候,身體會慢慢調好,呼吸也漸漸順暢起來,心念也就越來越細幼。這種定稱為粗心住。進入粗心住時,雜念減少。然而,雜念少並不等於定,只是不再胡思亂想罷了,但是心念還會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門頭跑來跑去。
二細心住這時候的心念已經很微細,身體不必用心力調正,自動平衡,已經習慣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這就是所謂的持身法。所有有靜坐經驗的人,如果靜坐半個鍾頭、一個鍾頭後身體就很疲倦,那就是還沒進入粗心住,當進入粗心住,再進入細心住時,身體就自動的調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勞。如果繼續坐禪,深入定的話,就能進入真正欲界的禪定--欲界定。
三欲界定平時我們要用心將妄念捉回來,進入欲界定後,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會生起,而且心念自動平穩,不必用心力去調整它,此時心任運不動。進入這種定後,就能夠整天坐禪。以上三種定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只能稱為普通的定。
四未來禪進入欲界定後,繼續修下去,到了某個時候,忽然間你感覺到失去身體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體,感覺到整個身心不見掉。這種感受是在靜坐時發生的,而不是打開眼睛來看。有了這種感受之後,身體就不會因失調而生病。因此,一個坐禪的人,若要身體沒病,至少要達到第四步驟,既是進入未來禪。但是,有些人靜坐時,心無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為自己的身體不見掉,這不叫做未來禪,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裡?若要達到未來禪,必須達到欲界定,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動的靜下來;在這之前,必須完成第二步--細心住,就是身體不必調整,自動的平衡,所以我們修習禪定要從粗心住、細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進入。第四步驟因為他就要進入真正的禪定了。由於此未來禪尚在欲界,所以又稱為欲界未到地定。所謂真正的禪定,既是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初禪 (離生喜樂)一個人進入欲界未到地定後,繼續修出離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來越深,原本靜下來的身體,慢慢地會感覺到又再動起來。這種動觸有八種不同的感覺,即冷、暖、動、癢、澀、滑、輕、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覺到身體動起來。這時候,他的心已離欲界,那就要進入初禪了。有此感覺之前,必須先要靜(括弧內為無意義內容)坐幾天,或是坐禪相當久時間後,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覺到身體不見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體再度動起來,就會產生一種觸的快樂,也就是身心內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寧靜。初禪以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進入初禪者沒有鼻、舌二識,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氣味;舌頭也感覺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這時候,他已舍離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貪財、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貪、瞋、睡眠、掉悔和疑,這五種煩惱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生起貪、瞋、痴,所以被稱為五蓋。初禪有五種特點,稱為五支,即覺、觀、喜、樂、一心。覺:身體接觸外境的感受。此時的知覺是初禪的心態,並非欲界的知覺。觀:內心的觀察。覺與觀也翻譯成「尋」與「伺」。它們的差別是:覺是對境比較粗的心念;觀是內心比較細的觀察心念。喜:內心歡喜的感覺。進入初禪者,第一次發現自己已經進入初禪,出了欲界,全無欲界的煩惱,在定中內心很歡喜,那就是喜。樂:身體的五根所感受的快樂。比如:沖涼後身體感受到舒服的感覺;在坐禪時,進入初禪的時候,身體會有很舒服的感覺,那就是樂。所以進入初禪也稱為「離生喜樂」,意思即是因為出離(欲界)的心生起喜歡與快樂的感覺。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動。一心也翻譯成「心一境性」。二禪(定生喜樂)當一個人進入初禪後,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覺、觀的心念很粗,所謂「覺」就是對境物的感受;「觀」就是起種種的思想。比如說你感覺到身體上有發生變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麼,這就是覺、觀。這種覺、觀就是我們的心念在想東西;這樣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這個粗的心念舍棄,因為它也是一種煩惱。當他把覺、觀的心念(尋、伺)舍起後,就會慢慢進入無覺無觀(又稱為無尋無伺)。這時,他的心靜如水,處在清明的狀態,內心一片平靜,很清凈,這叫內靜,與初禪的覺身寧靜有所不同。由於二禪是無覺無觀,他的內心再也不去思維和判斷所接觸的境界,不起語言的分別,因此這種定也叫「聖默然定」。一個人進入二禪之後無眼、耳、身識,唯有意識。二禪有四支,即內靜、喜、樂、一心。內靜:內心平靜,感覺到內心很清凈,再也沒有語言的構思了。喜:離開了覺、觀,離開了語言,內心歡喜。我們內心一念一念的想,雖然口沒說,但是,是以語言的方式來想東西:印度人用印度話來想;華人用華語或其他方言來想。初禪有覺有觀,是用語言來想東西;而二禪離開了語言的想像,發現沒有語言的煩惱,他覺得很高興,稱為「喜」。樂:身體寧靜與內心平靜,他感覺到很快樂。喜與樂的差別:身體感受樂後,內心起歡喜。一心:也就是「定」。進入二禪(定)的人,定在二禪的定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三禪(離喜得樂)當他繼續修到三禪,心遠離喜的躁動,就會進入更深的定,他會感受到另一種樂;初禪是舍離欲界而快樂,故稱為「離生喜樂」;二禪是默然之「定生喜樂」,三禪之樂稱為「離喜妙樂」。此定中之樂是與外境無關,是由內心發出的快樂。由於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經中常說世間之最樂是在三禪。當一個人進入三禪後,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三禪共有五支,即舍、念、智、樂、一心。舍:舍掉喜心。念:念念分明。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觀察事物的真相,又稱為「智」。四禪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確的觀察到這個世間,稱為正知;而我們凡夫是靠過期的回憶來判斷事情。樂:因舍離二禪的煩惱而感受快樂。因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世間最樂是三禪樂。一心:他定在三禪的定境中。四禪(舍念清凈)進入三禪後,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三禪所感受到的快樂還是一種苦患,他要心無牽掛,連快樂都要舍離。如此,他的意念清凈到極點,呼吸完全停頓,心完全不動,因此四禪也稱為「不動定」。初禪至三禪的心念一直處在動中,進入四禪後,心如明鏡不動,清凈明朗;心念不動並不表示心沒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個境界里,觀那個境而心不動。在四禪中,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這四種定都還在色界,沒有舍離色身。如果一個人進入四禪,他所修學一切事皆隨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夠修成五神通;定能發神通,然而在四禪中修學是最快有成就的。這里的神通並不是象一些人與鬼神的感應,這是內在自發的能力,因為心定,所以能夠發通。四禪共有四支,即不苦不樂、舍、念清凈、一心。不苦不樂:內心不是喜,也不是樂。舍:舍掉三禪的樂。念清凈:已經沒有妄念,但動起念頭也可以,全由個人做主,稱為念清凈;我們凡夫的妄念紛飛,它時時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後,我們的心隨境轉,做不了主。一心:心定在四禪的定境中。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證得涅盤,但是沒有智慧,以邪見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壓住,使它不生;當他真正修成「無想定」後,把煩惱心壓制住,色界的煩惱還在,所以他死後就生到色界的無想天。進入無想定後第六識(意念)的心就沒生起,他不知道還有更微細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為這就是涅盤。佛弟子都不要修學這個「無想定」,因為他們都不要進入無想天,所以進入此天者都是外道。更深禪境以上四種禪定還是沒有舍離色界。如果修行者覺得有色身很麻煩,想舍棄它,那麼就要修習更深的禪定,如: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1、空無邊處定一個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須把種種色想滅掉,既是滅掉色想與有對想;色想是因眼識而生起的;有對想是由鼻、舌、身與耳識而生起的。在四禪中做「空」想,既是沒有色(物質)與欲(慾望),而把一切都觀空,當他這個「空」想完成後,他就遠離色地而進入空無邊處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沒有色法,故空;沒有所謂的邊沿,所以稱為「空無邊處定」。進入此定,並不表示他的心沒有任何作用,反之,他還有受、想、行、識的作用。2、識無邊處定修行者繼續修習禪定時,他會發現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也是一種苦,因為他是一種想,表示他還有心念。要減少這種想,他需要思維現前的心念,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保持心識的知覺,念念不離知覺的心,而一心緣識。這個心識也會產生作用,使他發現無量無邊過去和未來的心識,這就是所謂的識無邊處定了。進入此定者拋棄了「空」想,只保持現前一念知覺的心識,實際上,識無邊處定還是有想,只是這種想很細微,與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不同;它們之差別是:空無邊處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識無邊處定中的想是拋棄「空」想,進入另一種定--識無邊處定;因為它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是有細微的想,並非無想。(註:識與想的區別:五蘊中的色、受、想、行、識中的識是心的知覺作用;想是法塵,既是心的念頭。)3、無所有處定如果繼續修下去,修行者會發現心識還在那邊產生作用。而生起討厭之心,因此想舍棄它,想進入無所有處定。那就是他認為:如果有一個地方完全沒有心識作用,這種定才是最安穩,最快樂的。它就觀想這種定,並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識,而是他一心念無所有。在定中,他或認為他沒有想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細微,意識中的法塵就是無所有的法塵。在無所有處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沒有種種的心想的相,不分別所有的東西,只是分別無所有,一心定在無所有的法塵中。第六識還在產生作用,集中在觀想無所有法,所以稱為無所有處定。4、非想非非想處定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又會發現這個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無所有,既是有想、無想他都不要。因為空無邊處定是空想;識無邊處定有作識想;無所有處定他認為無想,實際上是有很微細的想;他以為在無所有處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無所有定才是無想。他是要進入沒有「想」,也沒有「無想」,既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在無所有處定時,他還有一個定境,但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連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識還有非常細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識在作用。南傳佛教中,認為我們只有六個心識,當一個人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第六識還有很微細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識。一般上這很微細的第六識心執著第八識稱為第七識--恆行的心識。進入四禪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識,並沒把它們滅掉,而是進入那個定境時,粗重的煩惱當時不生罷了。

『拾』 如何修禪定性

修禪定性的方法,可以按照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來修:
菩薩應該修習五件事情,便是五種的定。
第一知定,就是初禪。二者寂定,是指二禪,初禪之中有很多功德受用,有覺有觀,所以心有點吵鬧,因此要離開覺觀進入到二禪之中。心止於一處,無所攀緣,那這個時候心處於寂滅而無所攀緣的狀態,這是二禪—無覺無觀三昧。之後,發覺這個境界還是不能發起很大的受用,所以又轉進,到了三禪身心俱樂。
初禪身樂,二禪心喜,在三禪之中具足初禪身樂與二禪的心喜,身心受快樂定,這個境界只有聖人才能舍離,一般人沒有悟明心性的話,證得這個境界他就會起貪著。明心見性的人證得這個身心快樂定之後,知道不究竟,還會離開它,舍離一切的覺觀,舍離一切的樂觸,心喜涌動也把它舍離掉,舍念清凈成為無樂定,這就是第四禪。
到了四禪之後要修楞嚴定,但是楞嚴定也包括前面的四禪在內,所以《楞嚴經》所講的定包括欲界定、未到定,乃至四禪四空定。
因此,我們講無相念佛,也可以用第二十四種的圓通法門─憶佛的方法進入欲界定、未到定,發起初禪、二禪、一直到四空定。然後轉修楞嚴大定。

閱讀全文

與如何修行禪定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鋼窗安裝方法 瀏覽:123
測排卵什麼方法最准確 瀏覽:850
抒情方法有哪些 瀏覽:432
青島梅毒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998
臉上汗斑的治療方法 瀏覽:60
好的教育方法的視頻 瀏覽:58
快速上枕頭荷葉邊方法 瀏覽:736
手機拍照的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4
什麼方法治口臭 瀏覽:173
幼兒美術活動教學方法 瀏覽:126
瑞典輕症治療方法 瀏覽:616
原始股退出計算方法 瀏覽:409
水泵間隙的測量方法 瀏覽:520
材料分析方法視頻 瀏覽:332
杜蘭特真正的訓練方法 瀏覽:319
網上買床安裝方法 瀏覽:783
奶奶教裁剪方法簡單好用 瀏覽:449
老人機簡訊中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7
化肥中氮的含量檢測方法視頻 瀏覽:79
照片如何加水印方法 瀏覽: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