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怎樣記錄時間,中國古代怎樣記錄時間,古今怎樣記錄時間
目前在用的計時方法採取的是二十四小時制計時法,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有幾種:干支計時法,十二時段計時法,更點計時法,漏刻計時法等方法。
干支計時法: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每一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系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十二時段計時法: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
更點計時法: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更」與「點」是兩種計時單位。先說「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
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再說「點」。「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鍾。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鍾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准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鍾,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漏刻計時法: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制。把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課文中出現的「漏刻」時間詞語已非本意,只要「更點」的代名詞而已。
二十四小時制:在二十四小時之中的時間書寫的格式為「小時:分鍾」,或者為「小時:分鍾:秒鍾」。不足10的數字前面要補充一個零。這個零在小時部分並不是必須的,但卻非常廣泛的使用,尤其是在有很多具體規定的計算機應用中。
在精確度高於秒的環境下,秒後可使用十進制來表示,小數點後面的部分跟在小數點或者點符號的後面。在二十四小時之中,一天開始於早子時,每天的最後一分鍾開始於夜子時之初而結束於夜子時之末24:00。
某一天的24:00等於下一天的00:00。數字時鍾顯示從00:00到23:59,它從不會顯示出24:00。這樣,從23:59:59.999到00:00:00.000就可以精確的確定新一天的開始。但是,24:00的表示方法更能明確的確定一天的結束時間。
⑵ 時間管理方法四個步驟
時間管理方法四個步驟
時間管理方法四個步驟,在這個尋找平衡點的過程中,組織才能與時間管理的重要性能力尤為重要。但是,時間管理並不是教你買一本記事本。以下分享時間管理方法四個步驟
一、為什麼要記錄時間?
不記錄自己的時間,你永遠不會意識到自己浪費的時間有多恐怖,記錄時間幫我們提高對時間的感知度。
在記錄開銷之前,先制定一個預算,制定預算就好比你去商場里買衣服,准備花多少錢買衣服是一樣的,做到心中有數。
就像理財的第一步是需要記賬一樣。
在時間面前,人人平等,梁實秋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最令人觸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鍾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牆上掛著的可以一張紙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
講到記錄時間,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人是前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
柳比歇夫,他一生發布了70餘部學術著作,一共寫了一萬二千五百張打字稿。即使以專業作家而論,這也是個龐大的數字。
他以平均每年回信283封的方式,與朋友交流學術,給陌生人答疑解惑。
此外,他還喜歡看戲、看電影、聽音樂會、看展覽等其他娛樂活動。
他是如何做到的?
他在26歲時獨創了一種「時間統計法」,通過記錄每個事件的花銷時間,通過統計和分析,進行月小結和年終總結,以此來改進工作方法、計劃未來事務,從而提高對時間的利用效率。
期間他不斷完善這一統計方法,並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通過做這樣的記錄,柳比歇夫獲得了精確感知時間的能力。
他記錄自己的時間支出,精準到每一分鍾。一周後進行統計,結果發現自己真正用於做事的時間,遠遠低於自己所想像的時間。
他在日記中這樣說:「我做學術工作的時間,最高記錄十一小時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個小時的純工作時間,我就心滿意足了,我最高記錄的一個月事1937年7月,每日平均工作的時間是七小時。」
二、記錄時間的具體方法如下:
1、記錄
用小本子或者時間軟體准確的記錄每件事的時間耗費情況。
2、統計
每天睡前,按照分類把花費的時間統計出來。每周藉助圖和表的形式:把工作、看書、社交等時間分類,進而每月、每年總結。
3、分析
對照工作效果分析時間的耗費情況,找出浪費時間的原因並結合計劃的預計時間做對比。
浪費時間的表現:
做了不該做的工作、做了該由別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費別人時間的工作、犯了過去犯的錯、開會和處理人事的關系時間過長等。
4、計劃
根據分析的結果了解到自己每天,每月能用於工作的時間有多少,以此為標准容器;通過時間統計法,還了解到自己做每樣工作需要消耗的時間,於是以這兩個標准,安排工作和活動。
記錄自己的時間更要看時間的質統計,什麼是時間的質呢?
舉個例子:你記錄自己的寫了2個小時的文章,但是你也時不時刷刷手機,回復微信,那麼這2個小時就不是純寫文章的時間了,所以時間長不等於效率高。
記錄時間的要點:
記錄時間的准確性、真實性。必須是現場記錄而不是事後回憶記錄。准確性是指誤差不能超過5分鍾;及時調整時間分配計劃,減小計劃時間與實際時間的差值;任何事情都要記錄,包括記錄總結所消耗的.時間。
記錄時間看似很繁瑣,但是卻能幫助我們清晰的知道時間花在哪裡了,就像理財的第一步是需要記賬一樣。
大概7年前,我看李笑來《把時間當朋友》這本書里,就提到過記錄時間,當時很不理解,心想時間都用在記錄時間上了,事實證明,當時對時間記錄是有誤區的。
三、記錄時間的注意事項:
1、堅持做記錄
無論做什麼事,都貴在堅持,時間記錄也是如此,如果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麼是沒有意義的。要把時間記錄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想一想你做這件事情的初衷是什麼,如果放棄,自己會不會後悔。
2、對時間進行分類整理
為什麼要分類的,好比我們一年四季的衣服,如果不分類整理,看起來雜亂無章,不方便我們後續進行統計與分析。
分析自己完成某類任務,具體需要多少時間,從而對自己的能力、效率有更好的了解,加以優化。
3、分析復盤
記錄只是記錄而已,如果沒有相應的整理、分析、復盤這一天的時間分配,那記錄就毫無意義。
如果記錄時間只是純粹的流水賬記錄,不去做分析復盤,那麼這樣的記錄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總結反饋,可以消除浪費的時間、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
在此之前,我曾用過很多軟體記錄過時間,說實話真的不如手寫方便。於是我網購了很多小本子,隨手記錄時間。
柳比歇夫根據自己的工作和身體情況,總結了以下幾條規則:
不承擔必須完成的任務不接受緊急的任務一累馬上停止工作休息不同內容書籍交替看每天睡夠10小時腦力工作和愉快工作結合一起
這里給大家推薦幾個手機記錄時間的軟體:
aTimeloger2,這個軟體很好用,可以統計、分析、導出我們的時間記錄。
34枚金幣:會給我們列出每天優先的3件事。
時間管理軟體那麼多,用一個持續記錄就好,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
最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
1、每天清晨把一天要做的事都列出清單如果你不是按照辦事順序去做事情的話,那麼你的時間管理也不會是有效率的。在每一天的早上或是前一天晚上,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列一個清單出來。這個清單包括公務和私事兩類內容,把它們記錄在紙上、工作簿上、你的PDA或是其他什麼上面。在一天的工作過程中,要經常地進行查閱。
舉個例子,在開會前十分鍾的時候,看一眼你的事情記錄,如果還有一封電子郵件要發的話,你完全可以利用這段空隙把這項任務完成。當你做完記錄上面所有事的時候,最好要再檢查一遍。如果你和我有同樣的感覺,那麼,在完成工作後通過檢查每一個項目,你體會到一種滿足感。
2、把接下來要完成的工作也同樣記錄在你的清單上在完成了開始計劃的工作後,把下來要做的事情記錄在你的每日清單上面。如果你的清單上在內容已經滿了,或是某項工作可以轉過天來做,那麼你可以把它算作明天或後天的工作計劃。你是否想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告訴你他們打算做一些事情但是沒有完成的原因嗎?
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如果我是一個管理者,我不會三翻五次地告訴我的員工我們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我從不相信他們的記憶力。如果他們沒帶紙和筆,我會借給他們,讓他們要完成的工作和時間期限記錄下來。
3、對當天沒有完成的工作進行重新安排現在你有了一個每日的工作計劃,而且也加進了當天要完成的新的工作任務。那麼,對一天下來那些沒完成的工作項目又將做處置呢?你可以選擇將它們順延至第二天,添加到你明天的工作安排清單中來。
但是,希望你不要成為一個辦事拖拉的人,每天總會有干不完的事情,這樣,每天的任務清單都會比前一天有所膨脹。如果的確事情重要,沒問題,轉天做完它。如果沒有那麼重要,你可以和與這件事有關的人講清楚你沒完成的原因。
4、記住應赴的約會使用你的記事清單來幫你記住應赴的約會,這包括與同事和朋友的約會。以我的經驗看,工作忙碌的人們失約的次數比准時赴約的次數還多。如果你不能清楚地記得每件事都做了沒有,那麼一定要把它記下來,並藉助時間管理方法保證它的按時完成。如果你的確因為有事而不能赴約,可以提前打電話通知你的約會對象。
5、制一個表格,把本月和下月需要優先做的事情記錄下來具我所知很多人都開始制定每一天的工作計劃。那麼有多少人會把他們本月和下月需要做的事情進行一個更高水平的籌劃呢?除非你從事的是一項交易工作,它的時間表上總是近期任務,你經常是在每個月末進行總結,而月初又開始重新安排籌劃。
對一個月的工作進行列表規劃是時間管理中更高水平的方法,再次強調,你所列入這個表格的一定是你必須完成不可的工作。在每個月開始的時候,將上個月沒有完成而這個月必須完成的工作添加入表。
6、把未來某一時間要完成的工作記錄下來你的記事清單不可能幫助提醒你去完成在未來某一時間要完成的工作。比如,你告訴你的同事,在兩個月內你將和他一起去完成某項工作。
這時你就需要有一個辦法記住這件事,並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提醒你。我一般是用一個電子日歷,因為很多電子日歷都有提醒功能。其實為了保險起見,你可以使用多個提醒方法,一旦一個沒起作用,另一個還會提醒你。
讓上班變得輕松有效的時間管理辦法
寫晨間日記確定任務清單
《晨間日記的奇跡》的作者佐藤傳鼓勵人們在早上寫一個晨間日記,從回顧和計劃兩方面著手。更簡單的做法是,列一個任務清單,把今天計劃完成的事情逐條寫下來。寫晨間日記確定任務清單方法很原始,但的確管用。
拆分你的工作時間
對於「專心工作4小時」這種目標,我們這個方式正腔圓的「呵呵呵」。番茄工作法的核心是,拆分你的工作時間,以25分鍾為一個單位,專心完成一個計劃,休息5分鍾,之後繼續工作25分鍾,以此類推,保持自己在短時間內的專注度。
利用碎片時間
包括「等人時間」「馬桶時間」和「地鐵時間」等等,用一張表格將你的碎片時間列出來,有規律的時間段可以安排固定任務,比如坐地鐵時讀幾頁書;臨時性的時間想好怎麼利用,3分鍾也能找個方案素材…
把工作分配出去
《時間杠桿術》寫道:「『委託他人』是提高效率的根本之道」。對於管理者來說尤其如此,要學會將工作細分,並分配給不同的成員,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親力親為並不能讓你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
不執著於開頭
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一種情況,一篇2小時就應該完成的報告,花了3小時都沒醞釀出一個開頭,後面的工作也都跟著停滯。所以不要執著於開頭,首先,你得確保自己先「動」起來。相信我們,我們可是一群寫稿的人。
花兩分鍾處理雜事
《盡管去做》的作者戴維·艾倫曾提過一個「兩分鍾原則」:如果你能夠在兩分鍾之內處理掉一個突發事情,那就馬上完成它,或是委派給別人。如果不能,就把它推遲,放入待辦事項里。盡量別讓你原本在做的事情被打斷。
⑶ 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怎麼表達時間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3)如何記錄時間的方法擴展閱讀:
古人對白天與晚上的稱謂是不同的。白天說「鍾」,晚上說「更」或「鼓」。那時候城鎮里都設有鍾鼓樓,晨起(辰時,7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傍晚(酉時,19點)鼓報時,所以晚上又說「幾鼓天」。
晚上說時間用「更」,是有巡夜人邊巡邏邊打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說法。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差不多等於現在的24分鍾。其實很多稱謂也流傳了下來,活躍在今人的口頭,但我們往往不知道這么說的原因是什麼。
再比如,現在我們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干支紀日法是古代漢族民間使用天乾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歷的一部分。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那麼甲子以後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據說干支紀日法是從商朝開始的。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來,其順序從未間斷或錯亂過。
中國傳統上使用的是干支紀年和王朝紀年,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曾出現數百個年號用於紀元。清朝帝王統治瓦解之後,1912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全國,開始使用公歷紀元法,同時使用中華民國紀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年法。不過,民間歷書上,依然在使用干支紀日法。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仍然沿用傳統農歷推算。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今已知世界最長的紀日法。
⑷ excel 如何記錄 時間
打開Excel,選擇時間記錄列,點擊格式設置——自定義格式。設置操作記錄的時間精確到秒。 我們在操作時間邊上的空白單元格上輸入公式=now()。點擊時間記錄列單元格,我們設置數據有效性:點擊數據——數據驗證。設置參數,點擊確定。拖動復制這個有效性設置到這一個列。現在,我們的設置已經完成,當我們輸入一個數據,需要記錄時間的時候,就點擊這一列,選擇下拉時間,這個時間是計算機時鍾的時間,在隨時自動更新。你選出來記錄在單元格以後就不會刷新,當你需要更正新的時間,你需要到下拉序列重新選擇。
⑸ 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
用圭表,圭表是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
垂直於地面立一根桿,通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季節的變化。垂直於地面的直桿叫「表」,水平放置於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測量影長的標尺叫「圭」。
由於冬至時影子最長,其相鄰幾天的影長變化最為明顯,更利於觀測記錄,故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至到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時間段均分為24段(每段15日),每兩個節氣之間的天數平均。古人把這種方法叫「平氣法」(又稱「平均時間法」)。
⑹ 歷史怎樣記時間
古人將一夜劃分為五更,每更等於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晚上7時稱為定更,又稱起更;9時稱為二更;11時稱為三更,俗語「三更半夜」或說「子夜」指的就是這個時辰;次日凌晨1時稱為四更;3時稱為五更;5時稱為亮更,也就是天亮的意思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i(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序數紀時對應關系見附表。
天色紀時
地支紀時
現化紀時
夜半
子
23-1點
雞鳴
丑
1-3點
平旦
寅
3-5點
日出
卯
5-7點
食時
辰
7-9點
隅中
巳
9-11點
日中
午
11-13點
日?i
未
13-15點
晡時
申
15-17點
日入
酉
17-19點
黃昏
戌
19-21點
人定
亥
21-23點
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群英會蔣干中計》:「伏枕聽時,軍中鼓打二更。」
夜間時辰:黃昏人定夜半雞鳴平旦
五
更:一更
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五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
五夜:甲夜
乙夜丙夜丁夜戊夜
現代時間:19-21點
21-23點23-1點
1-3點3-5點
⑺ 「一寸光陰,一寸金」,古人是怎麼來記錄時間的
一頓飯的時間,一炷香的時間,一個時辰,這些都是描述時間的詞彙。一寸光陰一寸金,現在的我們越來越知道時間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珍惜時間,時間的流逝是我們永遠也追不上的。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時間的長河都不緊不慢的從上面流過,最後也經過時間的沉澱給人類留下了珍貴的寶物。
時間最早是無形的,在最開始的原始時期時間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還是一種模稜兩可的存在;原始的人類想法也是簡單的,宇宙的浩瀚無窮不禁引起了人類的思考。
後來在社會的進步人類發展過程中記錄時間的工具“鍾表”誕生了,但在沒有鍾表之前人類是怎麼樣記錄時間的?對於我們充滿智慧的祖先們是如何記錄不斷消逝的時間的?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到底存在著怎樣的時間制度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跨越時間回顧歷史,來看看我們古人是如何記錄時間的。
一、最早的在遠古時期的人類,是怎麼記錄時間的呢?
開始把時間劃分為更細的單位,把一時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稱來表示。
其計時的劃分方法,在《晉書·律歷志》景初歷的記載較為詳細:“黃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
古人非常聰明,很早就發現日月星辰等天氣現象的運動和時間有某種聯系;掌握星星月亮太陽運行的規律,觀察太陽月亮的方位,了解星星分布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了解當時大概的時間。
十二時制源自古人觀察太陽所在的方位來決定時刻。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後就產生了信息和電的發明,由此鍾表也就孕育而生。
鍾表的誕生更是代表了人類歷史社會又向前邁了一大步,也同時讓人們的生生活越來越便利,生活和工作都更有規律。
鍾表種類繁多,小到懷表手錶,大到掛鍾等等,他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佔的體積雖然不大,但是卻給我們所有人帶來了時代性的意義。
鍾表上的指針好像一隻無形的手,推進著人們生活的不斷向前發展。
讓人們流逝過的時間在表盤上留下深刻的印記,讓那些無形逝去的時間變成可以見到的刻度,讓那些歷史不再被輕易遺忘。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加尖端更加先進的技術。但是永遠無法磨滅鍾表在人類歷史上這一深刻的烙印。
朝代的發展,歷史的變遷,時間的長河源遠流長,從古代流到了現在也將會流淌到將來,時間給我們人類留下的痕跡是永遠抹不去的。
古代的雞鳴起床到現在也經常在人們口中聽說,從原始時期的根據太陽的位置確認時間,到結繩記賬法,刻木相會再到日晷的出現,沙漏的發展,到現代的鍾表電子表,全都體現出我們中國社會的進步之快。如果沒有記錄時間的東西出現,那我們人類的生活將會一塌糊塗,不知道會衰敗到什麼程度。
我們了解了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以及發展,全都體現著人們偉大的智慧的結晶,隨著時間越來越准確的記錄與傳遞,人們的生活也走向了正軌,所以說時間的記錄確認是非常具有重要性的。
⑻ 古代人記錄時間的方法
日晷標記時間,滴漏計時,觀日月星計時。
⑼ 有哪幾種記錄時間的方法
你的問題非常籠統,回答起來可能不能很好地切中你的本意,就我的理解記錄時間的方法:
古代有:繩子打結法、岩石中刻杠杠法、羅盤法;
現代有:機械法、電子(石英)法、原子法。
不知你滿意否?
⑽ 在生活中有什麼可以記錄時間,怎樣才能記錄時間
生活中記錄時間的方式多種多樣,你可以手動把自己做了什麼記錄在日記本上
也可以在手機上下載APP軟體,這樣不用直接的就可以直接打字在上面記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