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行楷橫和豎連接方法

行楷橫和豎連接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15 00:22:08

A. 硬筆行書橫寫的技巧

很多人說行書是楷書的一種快寫,對於這個說法,個人認為不完全正確。行書的確很多都是以楷書的模樣把字寫得更快,但是行書卻仍然有自己的法度。不可把行書理解為就是簡筆畫,連筆畫而已,筆畫的連帶以及省略都是有規律的,不可隨意為之。

當然它又具有一定的可創造性,也可說是隨意性,就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在王羲之微醺後創作的,其手稿仍舊有很多塗改之處,這便是書者一份率性。故而可說,行書可以更加好的表達出書者當時的強烈情感。

行書筆畫靈動,筆畫之間練習更加的緊密和大膽,行筆也更為的飄逸,可省去很多起手筆的動作,上一筆的起筆便是下一筆的收筆,當然行書的字形也是變化多端,書寫自由。

然而很多初學者卻總覺得行書不需要講究什麼,也不需要練什麼所謂的筆法。誠然這種認識肯定是錯誤的。那麼下面本人介紹幾點行書技法的小技巧。

01、筆畫呼應

行書的行筆速度比較快,故而為了增加筆勢,需要以筆畫間的呼應來達到。所謂牽絲說的便是這個。但牽絲只是一種意識,並非是有意為之,若故意提筆體現,則本末倒置了。如「水」字的鉤可拖長,與下一筆呼應,而左邊的撇重疊,帶出絲與下一筆的撇起筆正好呼應。而「小」字也是如此,帶出鉤後,便直接寫左點後,又直接寫出右點,一點到底,一氣呵成。

02、適當縮短行筆,以及調整筆順

楷書的行筆有一定的長短比例,而在行書中則可根據字的需要,可以將筆畫寫短,增加行筆的流暢性,更易於下一筆的連帶,適當調整筆順也是如此,增加了行書的連帶性。

如「至」字的最後一筆便是承接上一筆,故而只得縮短最後一筆的長度,縮短了書寫時間,反而增加了其美感。又如「川」字的第二豎,基本簡化為點,把筆畫縮短,利於第三豎的起筆。

03、疏密相間

行書的很多地方並不和楷書一樣,不一定要平分筆畫(均間),反而疏密有致更加能襯托出行書的韻味。疏密相間拉開了疏和密的對比,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城」左密右疏,而「猶」字左疏右密。

B. 行書九大規律及用筆方法

行書風格多樣,就結字來說,各種風格的行書有其個性,又有共性,即他們的行書結字都有基本的規律可尋。下面是由我為大家分享行書九大規律及用筆方法,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一、大小長短

首先我們要整體把握字形的大小長短。古人說寫字最怕“字如運算元”,在結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劃一,如是則毫無藝術性可言了。掌握好這一規律,能使我們在臨摹、創作時對單個字的字形有整體的把握。這點是初學者臨摹過程中最容易犯錯的。

二、平正欹側

為了章法的需要,行書可以是平正的,也可以是欹側的,但字的重心還是要保持安穩。不同風格的行書的欹側程度不同,如米芾的行書較趙子昂的行書的欹側程度大點。

三、減省連結

行書與楷書另一大區別就是行書下筆收筆的連絲呼應,使得點畫方向性加強,氣的表現更強烈,表現在結字上,便是省簡了筆畫,這些連結一起的筆畫組成了不同趣味性的組合,形成對比。

四、收放伸縮

為了對比變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筆畫(部分)左右收縮,突出另一筆畫(部分);為了對比變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筆畫(部分)上下伸展,另一筆畫(部分)收縮。

五、疏密勻豁

楷書一般是勻稱布白,行書的布白較楷書的布白豐富得多,行書布白有勻有豁,有疏有密。這點也是初學者容易犯錯的,容易把字寫得平均分布,毫無趣味性可言。

六、開合向背

所謂開,是指字的筆畫有向外拓展的趨勢;所謂合,是指字的筆畫呈向內聚攏的趨勢。開合又稱“向背”,背者為開,向者為合。米行書中宮緊收,結字以開 (背)為主,顏行書外緊內松,結字以合(向)為主。其實每位書家的結字都有開有合,或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如此方顯得生動。

七、有讓有就

字內部之間有讓有就,筆畫才能穿插呼應,團結一體。需要指出的是行書的讓就較楷書的程度大。楷書的就還保持字內筆畫的不重疊,行書的就有時會幾筆相接,有重疊的部分。如“鶴”、“衢”、“終”、“秋”、“旅”等字。

八、參差錯落

類楷書結字的規律,為了忌諱字的平齊,字的各部分適度錯開位置,反而重心安穩,生動有趣,從中也體驗到書法家創造性的表現。如“報”、“軀”、“虹”、“鴻”是上下錯位,“半歲”是左右錯位。

九、凡同則變

一字內有相同的點畫要處理得不雷同,如“形”字;一字內有相同的部分也要變化,如“羽”字;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在一起,該偏旁部首也要有變化,如“仕倦”;在一件作品中,同一字多次出現,也要求變化,如《苕溪詩》中幾個“好”字的變化。

行書用筆方法:

1.用毫得當。行書用筆,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鋒的三分之一為度,最重的按筆也不宜超過二分之一。這樣,行筆時即按得下,又提得起。當然,這並不絕對,喜用短鋒筆和長鋒筆作書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鋒、或用鋒尖,只要掌握得當,做到梁 《評書帖》中所要求的那樣:“用筆宜著實,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筆死捺在紙上。”若用小毫寫大字,就會捉襟見肘,形同枯槁。字的肥瘦,亦往往與用筆的大小、深淺有著密切的關系,用筆毫太過,則筆畫就會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機。

2.行筆遲速得宜。行書行筆速度,不可一概而論,應該說或遲或速兼而有之,還須視通篇之需要,雖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風,又可遲同逆舟。因而,行書行筆之遲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論,更不可以加速急書為是,應靜氣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為佳。清人《書法秘訣》中提出:“能用筆便是大家名家,必筆筆有活趣。”

3.筆筆送到。行書在用筆上必須作到“筆筆送到”,所謂筆筆送到,就是在一個筆畫運行的過程中,要使筆鋒到位,不能筆肚到了筆畫末端,而筆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這是行筆提起的關鍵,這筆筆送到的功夫來源於楷書筆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筆畫質量就差。

4.欲橫先豎、欲豎先橫。橫畫、豎畫的起筆不論藏露,都與楷則原理一致。橫畫中不承上畫的露鋒起筆,尤須注意,不使尖筆過多,以防筆畫的單薄刻削,要使起筆處豐滿厚實。豎畫的落筆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轉直入,以防過於尖刻之病。

5.牽絲不粗。姜夔在《續書譜》中提出:“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如果畫與畫、字與字的縈帶犖絲粗了,就會有喧賓奪主、連綿纏繞之嫌。

6.轉鋒如筋。轉鋒是以腕轉動運筆,使鋒毫環轉寫出不帶稜角的線條,即“轉以成圓”。如寫“也”、“為”、“得”、“而”等字的主筆或鉤筆,轉鋒要達到如筋環一樣的效果,具有立體感。

7.縱筆展放。即要大膽濡墨落紙,盡情揮灑縱橫,這樣可收到氣勢奔放、筆姿靈動的藝術效果。古代祝允明、徐渭、陳道復及王鐸、傅山、張瑞圖等人善用此法。

8.搭鋒變化。搭鋒即上一字的尾筆緊接下一字首筆的筆畫,要注意出鋒的變化,一篇之中,盡量不能類同出現。搭鋒在一幅行書作品中,能起著變換姿態、產生節奏增加變化的作用。

9.接筆輕捷。在字的結體布白中,各種筆畫之間有的左右相接,有的上下相接,有的交叉相接,均具一定的“接縫”位置和寫法,因為相接處不宜施重墨,多採用輕捷尖筆相接,所以又稱“尖接”,用筆需輕捷靈巧。

10.圍筆流暢。在書寫某些字時,採用小盤繞和大回環的筆法,如“帝”、“帶”寫成大小回環,將“國”的外包圍結構寫成大回環形,都稱作圍筆或回筆。寫此筆畫均須掌握鋒毫的順行變換,以求收到線條勁健、暢達流便的效果,此法多用於行草書。

11.翻筆生動。就是運筆過程中,按照體形所需改變前進方向,採用翻轉筆鋒繼續疾行的一種動作。多用於方筆的轉的處,並與折筆相互配合應用,以翻筆畫出稜角,避免出現僵滯的筆病。翻筆法較難掌握,應多加練習、體會。

12.順應自然。即用筆不能故作抖顫。書法的高妙在於人力使然中體現自然,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自然就是人盡自己的本質力量順應自然條件之性,所以技法運用的意義與價值正在於書法創造中體現的自然。用筆老辣,是“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一種標志,並非故意造作可為。

C. 王羲之行書筆畫技法(四)

(七)鉤法

鉤劃是因為書寫速度較快,或是因為結構的需要由其他筆畫連帶而出的,所以鉤劃不能離開其他筆劃而單獨存在,它是筆劃之間呼應的橋梁。在王羲之行書中,鉤法很多,用筆上也有很大的變化。有橫鉤、豎鉤、斜鉤、心鉤、豎彎鉤、橫折鉤、橫折彎鉤等。

橫鉤

橫鉤往往是接上一筆勢,起筆作橫勢向右行筆,至鉤處頓筆,然後提筆用側鋒向左下鉤處,如《蘭亭序》中「管、宇、宙、亭、崇、抱」等字。

豎鉤

露鋒或藏鋒起筆,輕頓後下行,至末端駐筆後向左上方迅速勾出,筆鋒較銳利。如《蘭亭序》中「水、攬、列、時」等字。

 戈鉤

戈鉤又叫斜鉤。露鋒或藏鋒起筆,輕頓後向右下行筆,至末端頓筆後即回鋒提筆向右上鉤出。但也有不出鉤的字,如《蘭亭序》中「哉、歲、茂、感」等字。

卧鉤

先露鋒起筆,轉換筆毫由輕到重向右作弧運筆,至鉤處向鉤心出鋒,接下一劃筆意。如《蘭亭序》中「惠、悲、感、感」等字。

豎彎鉤

豎彎鉤又叫浮鵝鉤,以露鋒或藏鋒入紙,然後往左下曲行,至轉彎處提鋒轉毫向右行作橫勢,微帶彎弧狀,末端收筆回鋒向上鉤出,鉤向多變。如《蘭亭序》中「也、託、已、死」等字。

橫折鉤

露鋒起筆右行,至折處或頓鋒成方折,或轉鋒成圓折 向下直行,至鉤出稍頓,向左上用力鉤出,或作逆鋒向左慢慢鉤出,如《蘭亭序》中「同、萬、間、蘭」等字。

橫折彎鉤

接上一筆勢作斜上橫,至折出頓筆成方勢,在向下作弧狀筆劃,然後轉鋒向右下運筆,至末端向右上鉤出,或至末端轉筆成圓勢直接向右上挑出。如《蘭亭序》中「九、氣、稽、風」等字。

(八)折法

折劃是兩種不同方向的筆劃連接後構成的一種連體筆劃,有橫折、豎折、撇折等。在行書中,折法的關鍵在兩筆劃之間的連接處,折者頓而方,圓者輕而圓,在書寫時需做到折而不死,圓而不輕飄無力。

橫折

先露鋒起筆右行,然後提筆向右上角做頓勢,再折鋒下行,或在連接處作圓弧狀行筆。亦或在行筆至折處提鋒向左下撇出,形成橫折撇。如《蘭亭序》中「曲、觴、事、之、稽、和」等字。

豎折

先露鋒起筆向下,至折處轉換筆鋒向右作橫勢,並因字立形,收筆處或向上出鋒,或駐筆收鋒如《蘭亭序》中「化、世、山、妄」等字。

撇折

藏鋒或露鋒起筆,稍頓後向左下撇出,至折處微頓,既向右行筆,至末端回鋒收筆。如《蘭亭序》中「每、能、激、矣」等字。

D. 鋼筆行書基礎教程 怎麼用鋼筆行書

1、用鋼筆行書,要遵循「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先內後外」等筆順規則,書寫行書,為了連寫的便捷, 有時可適當改變書寫的筆順, 但不可生造筆順。

2、鋼筆行書的筆畫,特別是一些行筆距離較長的長橫、長豎、長捺,均要求書寫到位,而書寫行書,為節省時間,則可把楷書中的長筆簡化縮短。

3、鋼筆行書,點、橫、豎、撇、捺等筆畫均要完整地表現出來,而書寫行書,則可對一些筆面進行合理的變形,以點等形體較小的筆畫代替形體較大的筆畫。如以點代橫、以點代撇、以點代捺等,變化豐富多彩。

4、對於有些方折筆畫,要求有一定的頓挫,做到稜角分明,而書寫行書,則常將一些方折筆畫用弧線表現出來,變直為弧,減少方折頓挫,顯得更為流動。

5、每個筆畫各自獨立,而書寫行書,往往將相鄰的筆畫連寫,以減少起、收筆的頻率,有的字一筆便可寫成,簡捷明快。

6、無論多麼復雜的筆畫,都不能省略,而書寫行書,則可適當將一些字草化,即勾畫出字的輪廓,合理引用草意,增強線條流動感,可以調節行楷字的行氣。

E. 行書 是 字,這個是怎麼連筆寫的,哪位老師能看下,是不是最後寫的那個中間豎和右邊的橫,看迷糊了

F.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行書行筆速度,不可一概而論,應該說或遲或速兼而有之,還須視通篇之需要,雖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風,又可遲同逆舟。因而,行書行筆之遲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論,更不可以加速急書為是,應靜氣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為佳。清人《書法秘訣》中提出:「能用筆便是大家名家,必筆筆有活趣。」

1.筆筆送到。行書在用筆上必須作到「筆筆送到」,所謂筆筆送到,就是在一個筆畫運行的過程中,要使筆鋒到位,不能筆肚到了筆畫末端,而筆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這是行筆提起的關鍵,這筆筆送到的功夫來源於楷書筆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筆畫質量就差。

2.欲橫先豎、欲豎先橫。橫畫、豎畫的起筆不論藏露,都與楷則原理一致。橫畫中不承上畫的露鋒起筆,尤須注意,不使尖筆過多,以防筆畫的單薄刻削,要使起筆處豐滿厚實。豎畫的落筆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轉直入,以防過於尖刻之病。

3.牽絲不粗。姜夔在《續書譜》中提出:「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如果畫與畫、字與字的縈帶犖絲粗了,就會有喧賓奪主、連綿纏繞之嫌。

4.轉鋒如筋。轉鋒是以腕轉動運筆,使鋒毫環轉寫出不帶稜角的線條,即「轉以成圓」。如寫「也」、「為」、「得」、「而」等字的主筆或鉤筆,轉鋒要達到如筋環一樣的效果,具有立體感。

5.縱筆展放。即要大膽濡墨落紙,盡情揮灑縱橫,這樣可收到氣勢奔放、筆姿靈動的藝術效果。古代祝允明、徐渭、陳道復及王鐸、傅山、張瑞圖等人善用此法。

6.搭鋒變化。搭鋒即上一字的尾筆緊接下一字首筆的筆畫,要注意出鋒的變化,一篇之中,盡量不能類同出現。搭鋒在一幅行書作品中,能起著變換姿態、產生節奏增加變化的作用。

7.接筆輕捷。在字的結體布白中,各種筆畫之間有的左右相接,有的上下相接,有的交叉相接,均具一定的「接縫」位置和寫法,因為相接處不宜施重墨,多採用輕捷尖筆相接,所以又稱「尖接」,用筆需輕捷靈巧

G. 江南水鄉這幾個字用行書怎麼寫

雖然不同書法家的行書面目各異,如王羲之行書有王羲之的風格,米芾行書有米芾的風格,趙孟頫行書有趙孟頫的風格,不一而足,但基本筆法的運用和變化卻大同小異。歸納起來,大致有「六變」:

一、變方為圓

在筆畫的轉折處,楷書用的是方折,著眼書寫便捷流暢,行書多用彈性十足的圓轉。

二、變長為短

將橫、豎、撇、捺等長的筆畫,用最短的筆畫——點代替。

如橫為點:

豎為點:

撇為點:

捺為點:

三、變直為曲

把豎畫傾斜,或變為略含弧度的曲線,以達到行氣貫通、筋脈相連的效果

四、變順為逆

為了行筆便利,改變楷書先上後下、先左後右的筆順,變為先下後上、先右後左。

五、變斷為連

用較快的行筆,把楷書中互不相連的筆畫,用牽絲鉤挑連接起來,加強點畫呼應,使之更有節奏感。

1、點與點相連。

2、橫與豎相連。

3、撇與捺相連。

4、撇與橫相連。

5、點與撇相連。

6、鉤與挑相連。

六、變同為異

對一篇作品中相同的字,使用不同的筆法予以區別,使行書章法更加靈活生動,多姿多彩。

1、筆鋒變化,綜合運用出與回、露與藏、中與側等各種筆鋒。

2、筆畫省減。將復雜筆畫簡單化、線條化。

3、形位變化,從方形到縱長形,從方形到圓形。

4、書體假借,在行書作品中,參以楷法、草法,使章法充滿變化。

所謂盡態,就是依據字體本身的自然形態,該長則長,該短則短,應大則大,應小則小,本疏還疏,本密還密,原偏還偏,原正還正,而不能把字寫得- -樣大小。

王羲之有時甚至把長者變得更長,短者壓得更短,密者寫得更密,疏者擴得疏,從而給章法帶來-一種 意想不到的效果。

H. 行書入門技巧以及方法

導讀:還在煩惱知道怎麼學習行書的小夥伴看過來了,下面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行書入門技巧以及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行書技法

行書兼具楷書、草書的特點,但又絕非寫好楷書便一定能寫出一手漂亮的行書字來,行書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點。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一段專門的臨摹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

我們分兩個方面介紹行書的技法特點:

筆法方面:

順勢入筆:行書筆法中不再如楷書那樣,要求逆入回出,藏頭護尾。而是落筆便順鋒而入,行筆中鋒行走,收筆多是順勢帶出,或牽連下筆,或鉤挑出鋒。不再回鋒作頓。這樣很多筆畫發生了變異。如下頁。

這樣筆畫多為露鋒。筆勢明顯地流暢起來。也使行書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筆,筆畫不可過於平直,增加了點畫的動感,使之不至僵滯。筆法上的這些變化,就自然使書寫的速度加快了許多。

點畫呼應:由於行書收筆不再回鋒作頓,而多是將筆鋒提出,所以形成了點畫的附鉤和挑?,即上筆終了時順勢帶下,而下筆自然承上,使點畫之間雖斷似連,筆斷意連,產生了明顯的顧盼呼應關系。如55頁。

顯然這些顧盼揖讓和呼應使字型增加了生動活潑的意趣。

牽絲引帶:點畫間的勾挑使之顧盼呼應,有時將這種呼應通過筆鋒提寫出遊絲,連接起來形成兩筆或幾筆,連續寫出,一氣呵成,使字顯得連貫、瀟灑。如:

一般情況是凡字的固有筆畫則重些,而兩畫之間的連接相應輕些,但不可截然跳動,否則呆板無神。牽絲形成連的效果是行書的主要特徵之一,但卻要運用得當。一味的牽連纏繞,當斷不斷,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之病,是行書書寫中的大忌。一位書法家講過「連與斷效果不同,連易斷難,故當知斷」。因此將牽絲引帶與點畫呼應分開來講以區別它們的不同功用,這是行書的又一重要特徵。

簡括省略:前面談到連能把兩筆或幾筆連成一筆寫下來,這其實已起到了簡化的作用,加快了書寫的速度,但其原有筆畫並未減少,只是筆畫之間有牽絲相連,不單獨存在而已。在行書中還有更省簡的情況,那就是索性合並了原來的點畫,形成行書中獨有的寫法。如

其中「?」字中間四豎和下邊四點被一組相連的豎撇橫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簡化作用。其餘各字也是用這種方式形成了現在的寫法。有時為了行筆的便利,行書字書寫時,甚至可以改變原來的筆畫順序,如:

收放變化:比較楷、隸、篆等規整嚴謹的字體,行書有一個與草書共同的特點。即它可根據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徵,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態。例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斂些又可放縱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長,如亦可使之方如:扁如:這就是行書可收可放的特性。

離方遁圓:楷書方多圓少,折筆處多為方,即如趙孟畹腦滄??韉氖樾匆彩甭斗揭猓?饢摶墒切枰?彩棺衷黽恿艘歡ǖ牧Χ取6?惺樵蛩奼仕呈譜?郟?浠?耷睿?皆布嬗茫?榛釕??H紓杭/P>

因此注意到方圓的變化,使之自然融匯,使書寫的效果既有方筆的雄勁力度,又富圓筆的通暢靈動。若一味方折,則顯板滯、生硬,純用圓轉則又俗滑、疲軟。總之臨習中要多觀察,創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輕提:楷書中的一些筆法,如頓筆回鋒挫逆等,在行書的運筆中已經不再應用或很少應用了,更多運用的是順勢提、按的運用。凡輕細之處需收筆輕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處則需將筆重按下,速度稍緩,當然,筆畫輕重粗細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過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輕驟重,應使其自然。提按處在行書中幾乎隨處可見,一字之內的提按變化如《集字聖教序》中的:一畫之內也當有輕重之別,如:

至於一篇之內的根據章法的需要而出現的輕重布局,也是行書作品中屢見不鮮的。歷代書家對此各有體會,我們仔細品味後面作品即可領會提按在行書書寫中的妙用。

運腕得宜:「書法之妙,全在用筆。」今天看來,有人以為前人這個論斷未免偏頗。其他如章法、墨法之類固然也很重要。但書法是線條的造型藝術,提高線的表現力往往是書法家畢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類也離不開線條去完成表現,而線條的表現力全在於筆的運用,因此,前人的說法可謂一語中的,不容忽視。

談到用筆,不能不提到運腕,二者是不可分。這一點初學書法的人往往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確。

前面提到筆的運動可以組合出秀美、雄強、古樸、稚拙等不同風格的作品,那麼用筆的關鍵是什麼呢?當然,是大腦,但大腦的設想是靠指、腕、臂的合理配合來完成的,指過於細弱,精巧處或許尚可,總體上卻力不從心。誰也不能運指寫出盈尺大字來。臂又過於粗大,寫榜書或許差強人意,然要精到完美卻難盡如人意。那麼只有腕居中承啟,能兼領二者的功能。尤其是行書的靈動精妙處,有時全憑腕的運動來完成。

運腕是指在書寫過程中腕要有意識地指揮毛筆左右揮灑,疾徐提按,使轉變幻。以使書寫效果靈動流暢。舉例來說:寫百字時百筆落紙後腕須往左傾推筆向右,至橫的末端即刻腕須轉向右擺,提筆帶過再向懷內壓至小豎折處提鋒向右上,使轉帶下向內提筆作點收,這一系列的運動都是腕的左右推移轉動,如果光靠臂來運動則顯然難以准確地使筆恰到好處地寫出輕重變幻的線條,一些靈巧之處更難准確地表現出來,寫半尺以內的字則顯得費力不討好了。當然如果寫檗窠大字,則需臂的協助運動,而控制筆還靠腕來完成。因此,運腕是行草至關緊要的練習課程。當然,腕與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不容忽視的。

選帖與臨摹

有的朋友練字,喜歡隨意揮灑,盡情抒發,這就創作而言是無可厚非的,但練習字則不應如此。因為書法的練習,應是將前人好的字借鑒過來,掌握它,使之變成自己的技藝,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鑽研任何一門學問應取的態度。為什麼要練呢?肯定是認識到自己有不足之處,但練習時不講究方法還是達不到目的的。常看到有的朋友抱一本帖寫了很長時間,字的變化不大,究其原因,不外是臨習的方法問題。寫字要臨帖,這是常識。臨就是對照字帖上的字體會它的運筆方法和結字規律,必要時還要用薄紙收一些字鉤摹影拓下來熟記於心,運用於筆,從而改變自己的書寫習慣,而不只是抄寫帖上的文字內容,有些同志臨了一遍又一遍,枉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到頭來還是自己原來的模樣,並無進展,這恐怕就不是臨帖而是抄書所致。

在臨帖練習中,對初學者或對原帖體會不深的同志,以選字放大為宜,這樣可以更好更清楚地體會分析原帖字的筆法與結構。對有些基礎掌握了臨習方法的人則以原大通篇為宜,因為對他們來說,筆法與結字規律已經不是問題,更重要的是體會原帖的氣韻、章法或神采與風格了。

對初學行書者來說,臨習中對原帖字形的外觀、大小、聚散、?正,筆畫的提按、收放、長短、角度、方圓、呼應等都是要仔細觀察、分析、體會的。我的體會是先選出一些結構與筆畫均有代表性的字,按照以上方面進行分析,有了印象之後即可動筆臨習,臨一遍後即對照原字進行比較,找出不合原帖處再對照臨習,這樣反復幾遍,逐漸與原帖接近或相似了,即可移開原帖,背臨一遍。

I. 求行書寫法 各種字的寫法 連筆方法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得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絲連。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准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2]以歟側代替平整;
[3]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
[4]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與畫的呼應;
[5]以圓轉代替方折;

J. 行書的基本筆法

行書基本筆法為: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以歟側代替平整,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與畫的呼應,以圓轉代替方折。

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發展演變出來的字體,因此在筆法上與楷書大體相同,只是起收、提按、轉折、疾馳等方面更豐富,更有變化。

四、鉤筆法

行書鉤筆有以豎代鉤,即豎畫收筆時暗中回鋒,引而不發。另外還有:長鉤、曲鉤、短鉤、背拋鉤、戈鉤、回鉤、龍尾鉤等等。長鉤往往和撇筆相連,背拋鉤同楷書的背拋鉤,但行筆時駐、蹲筆時間短;戈鉤如同楷書戈鉤,但其運筆快,回鉤,用於成橫勢的短捺鉤,龍尾鉤如同楷書龍尾鉤,但其運筆稍快。

閱讀全文

與行楷橫和豎連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嗜鉻細胞瘤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瀏覽:616
如何除濕疹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525
自製池塘簡單方法 瀏覽:705
電泳檢測的方法 瀏覽:787
工業cod檢測方法 瀏覽:295
星辰變的種植方法 瀏覽:602
商品組合需求預測有哪些方法 瀏覽:962
卷發精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573
快速識字方法 瀏覽:185
華為大疆手機雲台使用方法 瀏覽:499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法之探析 瀏覽:559
和田玉白玉項鏈的鑒別方法 瀏覽:679
露娜潔面儀mini2使用方法 瀏覽:916
閹雞快速止血的方法 瀏覽:878
蘋果微信清理緩存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48
金鋼窗安裝方法 瀏覽:125
測排卵什麼方法最准確 瀏覽:852
抒情方法有哪些 瀏覽:434
青島梅毒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1000
臉上汗斑的治療方法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