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朱元璋為何恍然大悟
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這是朱元璋對劉伯溫的評價,在朱元璋的眼中劉伯溫能文能武,而且為官剛正清廉,他是一位千古能臣,更為厲害的是劉伯溫往往能夠未卜先知,之前向朱元璋提過的建議,後來發現都很有用。
面對陳友諒來攻時,朱元璋三面受敵,劉伯溫向朱元璋提議暫時向張士誠和元朝投降稱臣,此舉應該說是避其鋒芒,避免多線同時作戰,為上上策,然而卻遭到了一些不明事理將領的反對,劉伯溫因此被趕回了青田,事後朱元璋還是採取了劉伯溫的策略,只好將他又請了回來。
劉伯溫在與朱元璋相處的過程中,早已經看透了朱元璋的性格,他知道朱元璋建功立業之後必定對開國功臣痛下殺手,於是劉伯溫多次向朱元璋請辭告老還鄉,可惜最終他還是沒能走掉,1375年,病重的劉伯溫喝了朱元璋命胡惟庸送來的御賜良葯後死了,很顯然劉伯溫的死於朱元璋脫不了關系。
劉伯溫臨死前留下了遺書,他讓兒子好好收藏起來,而且告誡兒子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不要拿出來,等到朱元璋死後再拿出來給後世之君,可惜在朱元璋死後不久,市面上就流傳著劉伯溫藏有天書的說法。1398年即劉伯溫死後20多年,朱元璋聞訊後讓錦衣衛搜查,最終找到了那份所謂的天書。
當朱元璋打開這份天書時才發現,原來所謂的天書竟是劉伯溫的遺奏,他生前不敢向朱元璋上奏,死後才留下了這份遺奏,上面先是對朱元璋誇贊了一番,後來又指出朱元璋執政的4大憾事。
第一是說朱元璋剛愎疑猜,劉伯溫死去預料許多開國功勛必先死於朱元璋之前。第二是說朱元璋製作的法律和刑罰太嚴格,對大臣和百姓來說都非常害怕,這樣不利於國家的發展。第三官吏俸祿太低,明朝初期官員的俸祿在整個封建王朝中都是很低的,官吏不貪就無法生活,這樣下去,一旦朱元璋死後,貪污腐敗之風必然重啟,而且更加嚴重。第四藩王可慮,劉伯溫在死前就預料到藩王擁兵自重,以後肯定會造成禍亂。
以上這四點是劉伯溫活著的時候就想要向朱元璋上奏的事情,可是他擔心朱元璋會聽不進去責怪自己,劉伯溫沒有敢說,而且留在死後才公開的。從後來事情的發展可以看出,劉伯溫的這4個觀點完全正確,朱元璋看後恍然大悟,可惜一切都已經晚了,不久之後朱元璋就死了,朱棣起兵造反奪取了朱允炆的江山。
⑵ 起初劉伯溫讀書的態度是什麼
劉伯溫天生聰穎,資質過人。相傳在青田石門洞讀書期間,有陣子貪玩,喜歡遊山玩水。忽一日被歌聲吸引,來到河邊,見一個浣紗女在洗衣服,唱著「天下沒有浣紗女,人間哪有衣暖身。鐵杵磨針為真理,問君讀書可專心?」小劉伯溫聽後,十分慚愧,故發奮讀書,終成一代帝師,為開辟276年的大明王朝,立下豐功偉績。
⑶ 英雄殺手游劉伯溫使用技巧
英雄殺手游劉伯溫使用技巧怎麼對付劉伯溫,在英雄殺手游中劉伯溫的歸隱技能十分讓人討厭,怎麼對付劉伯溫這個英雄咧,小編來帶大家一起了解下。
劉伯溫使用技巧:
能破歸隱的武將有韓信、墨子、張三豐、虞姬、宋江、李白和李師師(貂蟬?),所以瞎子在對戰這些武將的時候要不要歸隱需要謹慎考慮。
如果不是對戰這些武將,歸隱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劉伯溫本身三血,如果沒有防禦技能會很危險。當所有武將都是一血的時候,劉伯溫的防禦是最強的。
手捧雷是劉伯溫的神器,連續三張牌都是黑桃2-9的概率是很低的,除非對戰商鞅、李煜和李師師,否則得到手捧雷都要掛上。
武器方面蘆葉槍和博浪錘是劉伯溫的神器。劉伯溫要注意拆除對手的防禦馬,防止得到殺後被卡距離無法歸隱。
對付劉伯溫方法:
烽火、萬箭、五穀這三種牌可以破劉伯溫歸隱的防禦,所以平時要在手上藏好,等他歸隱的時候使用,確保扣血。如果劉伯溫剩一張手牌,多半是閃,因此可以在這個時候決斗劉伯溫。劉伯溫的蘆葉槍、博浪錘和手捧雷要盡快拆除,如果手裡有武器要謹慎裝備,防止劉伯溫趁機打出卡歸隱的借刀殺人。
博浪錘是比較好的武器,劉伯溫手裡最後一張閃不能防博浪錘強行扣血。如果得到防禦馬要保護好,然後拆除劉伯溫的武器和進攻馬卡他的殺
⑷ 明朝大臣劉伯溫簡介
劉伯溫簡介:
劉伯溫本名叫做劉基1311年7月1日在處州青田縣南田鄉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詩文三大家就指是劉伯溫、宋濂與高啟。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紀的劉伯溫被朱元璋邀請出山,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謀劃策。朱元璋多次將劉基稱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見劉伯溫有相當高的政治策略頭腦。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劉伯溫並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誠意伯。後與丞相李善長、胡惟庸意見不合,逐漸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歲的劉伯溫告老還鄉,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為天子的朱元璋此時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劉伯溫將自己的兒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顯,朱元璋也會將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來,噓寒問暖。
還鄉後的劉伯溫行事非常低調,但也觸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謠傳說劉伯溫所選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氣,結果朱元璋聽聞後就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
劉伯溫抑鬱成疾,朱元璋聽聞後便讓胡惟庸帶著太醫前去診治,結果情況愈發嚴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於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4)劉伯溫如何讀書技巧方法擴展閱讀:
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時,文靠劉伯溫武靠徐達常遇春沖鋒陷陣。尤其是對料事如神的劉伯溫更是言聽計從,因而能在群雄紛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統一中原大地。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朱元璋要封劉伯溫為一品左丞相,可是劉伯溫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堅決辭封不受,要求告老回鄉。朱元璋覺的反正基業己定,有沒有他亦無關大局,也就順水推舟,遂了他的意願。
臨走的時候,與劉伯溫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達,捨不得劉伯溫離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劉伯溫深受感動,灑淚分手時,對徐達說。
你我兄弟相處二十餘載,臨別贈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記,今年冬月慶功樓上,寸步莫離帝身,果然就在這年十月,朱元璋在慶功樓上大宴群臣。
徐達一直把劉伯溫的話記在心裡,自上樓後,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邊,寸步不離。朱元璋一一給功臣們敬過酒後,看了李善長一眼,推說要去小解,便與李善長下樓去了。
徐達靈機一動,喊著有事要奏,也隨後跟了下來。就在他們下樓之後,便有人撤去樓梯,點上了大火,可憐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功勛卓著的文臣武將,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長和徐達倖免。
⑸ 劉伯溫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謚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劉基祖父劉順七,父親劉之奇世居江西宜豐天寶。元武宗至大四年劉基出生於江浙行省青田縣九都武陽村。為了紀念劉基,後世把這個村加上旁邊一些村劃分為文成縣(劉基謚號是文成公)。劉基的父親劉熵為人正直,才智出眾,10歲時,就和祖父劉濠一起設謀挽救了許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來,南宋滅亡後,青田縣一帶的起義軍也相繼被元軍圍剿四散,潛伏下來。元朝統治者為了斬草除根,鞏固他們的政權,派浙東道宣慰副使苟貼兒在青田縣調查反元義軍的情況。他們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個黑名冊,准備上報朝廷,予以鎮壓。這個黑名冊,關繫到成千上萬人的性命。苟貼兒路過武陽村時,受到著名鄉紳劉濠一家的豐盛款待,並留他們在家裡過夜。劉濠將苟貼兒灌醉,偷出黑名冊燒掉,然後親自點火燒毀了自家的祖屋。他們故作慌亂的樣子,從大火中救出苟貼兒。苟貼兒自知飲酒誤事,所幸死里脫生,對劉家感激不盡。青田縣人對劉家不惜財產智救同胞的義舉十分欽佩。劉熵後來成為當時的名儒,當過遂昌縣(今屬浙江)教諭(縣學校長)。他40多歲時,生子劉基,視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對愛子的培養上了,從而使劉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求學經歷
劉基好學敏求,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讀書能一目十行」。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周(敦頤)程(程顥、程頤)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他在一家書屋看到一本天文書,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第二天竟能從頭至尾背誦如流,店主人知後十分驚奇,要把這部天文書送給他,劉基說:「這部書已裝在我胸中,書對我已經沒有用了。」 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不僅使他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而且使他年輕時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徵(唐)、諸葛孔明(三國·蜀)之才。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從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仕途坎坷
十四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正是元王朝政權逐漸走向全面崩潰的時期。元王朝建立半個世紀以來,用極端野蠻落 劉基題跋像
[1]後的方式統治中國,對廣大人民進行了無情的屠殺與殘酷的剝削,人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於是中國大地上到處出現了農民起義與暴動,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貪婪昏憒、醉生夢死;一面是水深火熱、揭竿而起。在這樣的情勢下,劉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麼與元朝統治階級合作,沆瀣一氣,最後同歸於盡;要麼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邊,共同埋葬貪婪殘暴的王朝。作為一個崇尚氣節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劉基選擇了後者,盡管那裡布滿了荊棘。仕途坎坷蟄居隱退劉基考中進士後,在家閑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作為天子門生,他還是無限感激元朝皇帝賜給他這一施展才華的機會,以實現自幼立下的宏圖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華和忠誠,去干—番大事業。 縣丞雖然是個輔佐縣令的小官。劉基並沒有因為位卑職微而敷衍塞責,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亦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贊譽。 1336年(至元二年),劉基擔任江西瑞州府高安縣的縣丞。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辭官後,劉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
蟄居隱退
1343年(至正六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裡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1348年(至正八年),劉基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之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回到故鄉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政府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
助明開國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任謀臣,展現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為嘉勉劉基的功榮,授命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劉基為丞相,但劉基一再推脫,只好作罷。這並不是劉基的客氣,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會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因此申請還鄉。朱元璋授命為他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並封為誠意伯。劉基的功勞對於明朝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 朱元璋封給了劉基「誠意伯」,似乎並不是什麼大官。但其實朱元璋一直很想讓劉基做宰相,但劉基卻一再推辭。其實劉基是明朝開國元勛,功勞是很大的。而劉基也救過朱元璋很多次,次次驚險。若不是劉基,朱元璋稱帝之前就早已被害死多次了。而劉基固然想當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因為這樣他就能實現他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抱負。但是他知道自己過於正直,會遭到奸臣的排擠,是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的。所以他告老還鄉,去和家人在一起了。
晚年生活
1375年(洪武八年),劉基雖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據說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葯方,他照單抓葯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葯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葯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歷史功績:劉基的歷史功績在於能順應歷史潮流,積極幫助朱元璋勇敢地擔負起統一中國這一偉大任務。他主要幹了如下六件大事:(1)幫助國主朱元璋廢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興的部將,子興死後,小明王韓林兒封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借用龍鳳年號,名義上受小明王節制。在攻克南京,據淮河江左地區,下浙江後,朱元璋被手下奉為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仍奉韓林兒。歲首,中書省設御座行禮,獨基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所謂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壯志、大展宏圖、擔負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2)協助朱元璋制訂「征討大計」。朱元璋起於淮右,渡江後,勢力發展較快,但仍只局限於浙江一帶,且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均為勁敵,稍有不慎,就有敗亡之危。當時許多人認為張士誠據有蘇湖富饒地區,宜先攻取。但劉基認為「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朱元璋採用了這戰略決策,遂成帝業。 (3)在重大戰役中,或運籌帷幄,或親臨前線指揮戰斗。劉基因諳韜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如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精兵三十萬,戰艦五千隻,攻下太平,進駐採石磯,直逼金陵,勢甚器張。當時朱元璋駐金附守兵僅十萬余。由於雙方力量對懸殊大,朱元璋軍中文武大臣亂成一團: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放棄應天,保存實力再作計較;有的主張出擊,一決雌雄……獨劉基一人張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請到自己的卧室,徵求意見。劉基說:「主張投降和逃跑者,應殺頭治罪,因他們不看大好形勢,散布失敗情緒。事實上,陳友諒自以為兵強勢眾,又打了幾次勝仗,更是志得意滿,目空一切。我們就利用他的驕傲情緒,設下埋伏,使計誘其深入,一鼓可破。」朱元璋聽了劉基這番獨見後,乃定征伐之計。劉基勇氣奮發,計劃立就:首先遣人詐降,使康茂才誘陳友諒夜來劫城,並約定陳友諒至江東木橋邊呼「老康」為聯絡信號。陳友諒不知是計,結果點精兵三十萬,行至江東橋邊,並無木橋,是座鐵橋,使人呼「老康」,又無人答應。正在疑惑間,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齊出擊,陳友諒鼠竄狼奔,敗退至江邊。誰知原有渡江用的戰艦,劉基以計盡將拘掠,僅留破般三百隻於江邊。陳友諒敗軍爭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聞火炮聲,破船連人沉沒一半多。結果全殲陳友諒主力軍,挫敗陳的銳氣,乘勝收復太平,攻下安慶、信州、兗州。陳友諒只得帶領剩餘的傷卒敗將倉惶地逃回漢陽。三年後(1363年7月),陳友諒重整旗鼓,號稱百萬,再度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在這勝負的關鍵時刻,劉基始終和朱元璋在一條船上參與軍機,運籌帷幄。一次,他忽然發現水鳥驚飛,劉基預知這是陳友諒的船隊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揮船開火,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轉到另一條船上,當他們還未坐定,原來那條船已被陳友諒火炮打得粉碎。當時陳看到朱元璋的指揮船已被打沉,大喜過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揮戰斗,士兵越戰越勇,最後大敗陳友諒,陳也在這次水戰中敗死。這次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歷史上稱為鄱陽湖之戰。(4)洪武開國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統歷,並與李善長、楊憲、傅獻、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張士誠後,有張昶者使人上書稱頌功德,勸朱元璋及時行樂,劉基當即指出:「是欲為趙高也。」及時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開國以後,劉基奏立《軍衛法》,提出「寬以待民與嚴懲貪吏」的主張,肅綱紀,整吏治,嚴懲貪枉。如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罪,雖丞相李善長出面替其誼子說情,劉基仍將李彬奏斬。劉基還諫止營建東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輕敵。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擴郭鐵機>未可輕也。」 (6)六十一歲告老還鄉,勸朱元璋「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臨終前遺囑次子仲璟,待胡惟庸敗後上奏朱元璋:「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聯絡。」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打天下,後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鞏固天下。說明劉基是位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他既是開國功臣,也是治國良臣。
⑹ 名聞天下的劉伯溫,風水本領從何學來,他真正的師父是誰
在小編看來,歷史有記載劉基(字伯溫)天資聰明卻好學習,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他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他的天文兵法對當今的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也是當今家戶喻曉的人物,風水本領從何學來那他的師傅,到底是誰?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穿越歷史的大門,去尋探一下劉伯溫真正的師傅是誰?
好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到這里吧,我相信大家的想法各有各的不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要和我們分享的,都可以在評論區下方留言討論哦。
⑺ 劉伯溫早年游學,看到朱元璋躺在地上,為何就能預測他成為帝王
因為當時朱元璋的睡姿跟「天子」非常相像,而劉伯溫略懂奇門異術,認准了朱元璋就是他要輔佐的人,以後他的榮華富貴可全靠朱元璋了。
劉伯溫把《太公兵法》裡面的只是融會貫通,學得非常透徹,但始終遇不到他的天子。後來劉伯溫到處游學,來到一座寺廟,遇見了正在樹下休息的朱元璋。朱元璋以扁擔作枕頭,雙手伸平,雙腳展開,儼然就是一個「天」字。劉伯溫本想叫醒朱元璋,不成想朱元璋換了個姿勢想繼續睡覺,這個睡姿看起來很像「子」字,這合起來不就是「天子」嗎?劉伯溫很是興奮,急忙拜朱元璋為萬歲,告訴朱元璋他算了一卦,算出來朱元璋就是未來的天子,從此劉伯溫就盡心盡力地輔佐朱元璋。
⑻ 驚得朱元璋下拜!劉伯溫第1次見朱元璋究竟讀了什麼
明代人程良貴寫過一首詩《問竹箸》:「殷勤問竹箸,甘苦爾先嘗。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
箸是筷子,他問箸,甜的苦的你先嘗,但是好滋味都在別人那裡,你不過是來去一場空。
但尹龍武告訴主子:「謎底是筷子。」的確,筷子比眼睛更符合謎面,因為眼睛如果是謎底,那耳朵也說得過去,再則眼睛只是看,目光所及,很多時候還是被動的,算不上貪婪,而筷子要親自攫取的,即便如此,最後也只是送入他人之口,顯然更符合「貪如豺狼,贓不入己」的意思。
很快他就被抓住了。在刑場上,妹妹來看他,他居然還想著家裡的幾個愛妾。這也難怪他會把謎底猜到眼睛,因為他的世界裡全是美色,是用眼睛來享受的。
還有一個人因為一雙筷子毀了人生:周亞夫
當年周亞夫屯兵細柳,漢文帝視察,兵士只聽周亞夫的令,不聽文帝的,他也不生氣,只誇周亞夫帶兵認真,就因為當時還要用依靠周亞夫來防匈奴。
但到了景帝的時候,隨著七國之亂被平,周亞夫這根筷子用處不大了,景帝召他吃肉,連筷子也不給他,周亞夫張口索要,景帝卻責怪他貪得無厭。其實周亞夫若真有異心,完全可以效仿當年公子宋,直接染指鍋中,隨後帶兵逼宮。但他卻是磕頭請罪,充分說明他是個忠臣。
盡管如此,這雙沒有用的筷子,景帝還是不放過,周亞夫臨終前就想買盔甲陪葬,竟被誣陷為想在陰曹地府造他們漢家的反,以這種莫須有的罪名,氣得周亞夫絕食而死。
《雲仙雜記》上說山濤喝醉酒後,就一直在折筷子,折了一根又一根,這是一個有趣的癖好,他身為竹林七賢之一,本來嘯聚山林,逍遙自在,後來無奈出來做官,又被好友嵇康誤解,讓他無比尷尬。內心的苦楚可想而知,酒醉之後折筷子不止,我寧願理解是他對對自己的警醒,千萬別成了權勢者的筷子,後來他位居三公,卻一直請辭,急流勇退,沒有落得筷子一樣的下場,跟這種警醒或許有關系吧。
⑼ 「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也不貪圖名利,為何最終不能全身而退
因為劉伯溫功高蓋主,位極人臣,導致朱元璋非常忌憚、猜忌他,怎麼可能留他活著。
朱元璋原本不叫這個名兒,他本名叫朱重八,出生的時候沒啥顯赫的背景,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生活過不下去,家裡人基本上都餓死了,自己為了吃口飯去寺廟當個出家人,後來選擇參加起義軍,連年征戰,讓他十分明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打天下只靠他一個人那是絕對不行,其中劉伯溫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正巧這日劉伯溫生病,不能吃大鵝,朱元璋就派人給劉伯溫送燒鵝吃,你吃嘛,不吃那就是違旨不遵,吃了那就是個死,還帶了一些葯物,說是補身子用的,但是都是毒葯。
⑽ 風水大師劉伯溫的傳奇故事
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很出名的風水大師叫劉基,字伯溫,他是一個占卜高手能掐會算的,有著半仙體之說,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風水大師劉伯溫的傳奇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劉伯溫一肚子詩書,渾身的能耐是真,可就是家中沒有錢財去孝敬當權的贓官們,自然也就別指望考上個一官半職。人總得吃飯活命啊,他乾脆流浪四方,算個卦、看個相,騙口飯吃。
這天,他來到一個村子,見緊把村頭有一座大院,人丁不少,看來是個大戶人家,只是院里冷冷清清,一副破敗相兒。管它呢,有飯吃就行。劉伯溫推門走了進去。
這家的老當家病病歪歪,一臉愁容,見來了討飯的,趕緊請進屋,讓炕上坐。劉伯溫心裡一熱,這是個良善人家呀;又四處一看,有底啦。開口就問:“老當家的,府上想當年挺紅火的呀?”
只這一句,戳在了老人家的痛處,老頭長嘆一聲:“別提啦,俺們家在早,那可真是方圓幾百里都聞名;現在,犯了‘小人語’,沒法子不落敗!”
“怎麼個‘小人語’,這般厲害?老人家不妨細細說來,學生善解陰陽八卦之術,可以給您破破。”
“是嗎?”老人家似乎得著了一線希望,馬上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咱家出門向西,再沒人家,那地勢是個下坡坎兒。因為我們姓劉,村裡人圖它好記,就喚我們家是‘下坡劉’。‘下坡劉’跟‘下坡流’念起來沒區別,分明是老劉家要走下坡路或者是下坡如流水的意思啦。這么咒我們,還有個好嘛,日子不敗可就怪啦。”
劉伯溫聽罷,笑道:“鬧了半天,原來咱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子,學生也姓劉呀。別看眼下貧窮,卻學得奇術絕招在身,不知老人家肯留在下吃一頓飯嗎?我幫您破解破解。”
老當家的凄然一笑:“這有什麼?我們雖然敗落,到底是大戶人家,就算破船爛車,也還剩下幾千大鐵釘。”於是吩咐下人:“備酒席招待。看不看風水在其次,休要慢待了客人。”
劉伯溫得著了好酒好飯,大吃二喝一通。酒足飯飽,背著手由老人家陪同,房前屋後看了一圈,回來說:“老東家,你家的院門太輕,壓不住‘小人語’呢。明天趕緊把院門兩側各闊出去一磚寬,做兩扇梨木門安上,越厚越好。記住,你必須每天早上親手開門,要待公雞張口叫第一嗓子時開,不可錯過。三年後我再來這邊給你道喜。”
老當家的照劉伯溫的話辦了。
三年後,劉伯溫又返回那個“下坡劉”家,哈,這回是青磚大瓦,高牆深院,房舍翻蓋一新,院里奴婢成群,一片興隆景象!獨獨那扇大梨木門沒換新的。他知道這家的命運讓他給“破解”對了,便大搖大擺叩門求見。
老當家的這陣子疾病全無,腿腳利索,紅光滿面。見是劉伯溫來訪,一把拉住,請在中堂當中坐好,他老頭子趴地上就磕頭,連稱“‘活神仙’,多虧您救了我這一大家人口!”
原來,劉伯溫囑咐老當家的,換上梨木大門,老當家的每天半夜起床,候在門內,只待第一聲雞叫,梨木大門“吱嘎嘎”地打開,門重,夜靜,全村人人都在睡夢中聽到,就信口道:“人家下坡劉家起來啦。”“下坡劉家又起來啦。”就這樣,藉此吉言,昔日的“下坡劉”果然就一天好似一天。老掌櫃的病也消除,愁也解散,能不感激劉伯溫的指點嘛。
劉家把劉伯溫當成救命恩人,留他在這里住了下來。這家主人如今有的是錢,什麼樣的吃喝也供得起呀。劉伯溫一邊讀書會友,熟讀兵法,一邊告誡老掌櫃的,那雞鳴開門的規矩萬不可破,要風雨不誤。
後來,朱元璋起兵反元朝,聽到劉神仙的大名,就像劉備三請諸葛亮那樣,三番五次登門,把劉伯溫請去做了軍師。
臨走那天,劉伯溫對下坡劉家老當家的說:“你當我真的會看相算卦?實話說了吧,我那是混飯吃的幌子,騙吃喝拐錢財的,啥不頂的呀。”
老人家奇怪了:“你還客氣什麼?我明明是按照你的道兒辦的,敗家可不就變發了嗎?”
“我看你家人丁雖多,但個個懶散倦怠,這樣過日子,怎麼會不敗家?又聽老當家的破船爛車之說,更透著一股驕氣,又驕又懶,不敗你家敗誰家?所以訛用換門的方法,逼你早起。你每天早起,必然驚動家人跟著早起,或者下田,或者織布,這么過日子,怎麼會不富?看你當時氣色,皆積食鬱火所致,為早早開門,你消積食,又有了盼頭,除鬱火,食消火除,病怎麼會不愈?”說罷,與老當家的長揖而別。
劉伯溫走後,下坡劉家依然保留著雞鳴開門的規矩。
關於劉基的故事,南京老人說得比朱元璋“十三城門抬棺材”還傳奇。劉基告假回家的“民間版本”,更有意思。劉基請辭,竟然是怕成為朱元璋成的“炮灰”,傳說劉基回老家前准確地算出,朱元璋不久將“炮打功臣樓”。此樓據說在今南京市中心鼓樓崗附近。
由南京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編纂出版的《南京民間故事》(1990年版),便收錄了這段故事。茲照錄如下——劉伯溫和徐達私交很深,劉伯溫告老還鄉前一天,特地到瞻園府向徐達告別。他對徐達說:“徐兄,小弟走了,有句話望你牢牢記住,功臣樓就要竣工了,等皇上宴請那天,你一定要緊隨皇上,寸步不離啊。”徐達沒有聽懂他的意思,想問個明白。劉伯溫攔住說:“你莫逼我,照小弟說的行事,日後便知。”
不久,皇上的請帖送到每個功臣手上,沒有一個不樂滋滋的,只有徐達一肚子心思,不很快活。這天,徐達到了功臣樓上,看看這座樓閣造得十分精緻,樓窗戶又高又小,很是保險。沒多大時辰,文武大臣都到齊了,獨缺軍師劉伯溫一個。徐達一下想起他臨別忠告,就隨手摸摸樓壁,輕輕叩丁兩下,貼耳一聽,發出“空咚,空咚”的嗡聲,他心裡一愣,頭皮一陣發麻,全身上下起了雞皮疙瘩,還沒定下神來,已聽到“皇上駕到一一”的呼喊聲,大臣們一個個下跪迎接,這時他才緩過氣來,連忙上前行過大禮,緊挨著朱元璋一步不離。
朱元璋這天特別高興,只見他舉起酒杯對大臣們說:“朕有今日,全靠諸位輔佐相助。朕特造此樓,為眾大臣慶功,今敬上一杯美酒,以表朕的一片心意。”大臣們得到皇上如此厚愛,個個高興得五體投地,連連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哪曉得,酒過三巡,皇上起身就要離席,徐達一看苗頭不對,也顧不得與左右招呼,緊緊跟在皇上的屁股後頭。朱元璋回頭一看:“咦,丞相為何離席?”
“特來保駕。”
“不必,不必,丞相請回。”
徐達只得攤牌了:“皇上當真一個也不留么?”
這則故事,又叫“火燒功臣樓”,或“火燒慶功樓”,版本不一而足。據說,當君臣二人出了慶功樓不久,樓就起火了。朱元璋裝模作樣,下令快救火,但是火勢太大了,門窗又小,一下子把整座樓吞噬了,被邀功臣悉死於火中。原來朱元璋早安排人在樓上樓下藏滿了火葯。
這則故事編造的成份太多了,明人一看就知道。我查閱了《明史》和有關史料,根本就沒有這一說法,當時的文人筆記也不見傳錄。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傳說?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想表達對朱元璋的嗜殺憎恨,再是美言劉基的“神機妙算”。
事實上,劉基計破了朱元璋的暗殺後,雖然告老還鄉了,又有神機妙算,但後來還是沒有躲朱元璋的殺劫,這是後話。
在朱元璋眼裡劉基是神人,回家後朱元璋也不放心啊。當初核定處州糧稅時,比宋制每畝加五合,只有劉基老家青田不增加。朱元璋告訴劉基,這是為了讓鄉里記住你劉伯溫,世世代代把這事作為美談。
劉基回鄉後,朱元璋仍與他保持聯系,不時與他通信聯系。每每出現奇異天象,朱元璋必親筆致信詢問。劉基知道朱元璋對他不放心,回到青田後,只飲酒下棋,從不言功。當地主政官員想見他,沒門。
一次,縣令微服謁見劉基。劉基當時正在洗腳,便讓侄子帶進茅舍,做飯招待。吃飯時縣令亮明身份後,劉基驚訝地起身稱民,告辭離開,最終不肯再見。
劉基回青田後,朱元璋一度召令劉基重新出山,並賞賜豐厚財物,追贈劉基祖父、父親為“永嘉郡公”,還多次要晉升劉基爵位,劉基堅決推辭不受。
召令不回,後來劉基卻主動回到南京了,這里便有故事了。
原來,雖然歸隱山林,劉基仍心系朝廷,想著鞏固朱元璋的天下。當時浙江溫州有個叫談洋的地方,靠近福建,是鹽盜的老巢,方國珍作亂就是在這里開始的。劉基請求設立巡檢司,鎮守此處。剛好有逃軍逃回來,當地官員卻隱藏不報,劉基命長子劉璉上奏這事情。
誰知卻得罪了時左丞掌省事胡惟庸。胡惟庸認為劉基這是“越級上報”,便指使官吏攻擊劉基,說談洋這個地方有“帝王氣”,劉基想圈這塊地,老百姓不給,這才請求設立巡檢司,是想驅趕老百姓。
朱元璋最怕這什麼“帝王氣”,在位時曾因風水“鞭牛首”、“斬龍尾”(詳見《風水三千年》一書有關章節),大動干戈,胡惟庸摸准了這一點。最後,劉基大罪沒有,小罪難逃,被朱元璋剝奪了俸祿。
劉基為此大吃一驚,知道這事麻煩大了,朱元璋起疑心了,再也不敢“歸隱”,趕緊收拾鋪蓋,入朝謝罪,並一直滯留於京城,不敢再提回老家了。
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在朝廷做大官的王爺,大家叫他李靖王。李靖王因為觸犯朝廷,惹怒了皇帝,被發配到西邊。他被貶到西頭後,就在享堂(在今民和縣川口鎮東)安家落戶了。雖然此地山清水秀,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但李靖王心懷怨氣,常常想著返回京城去,可一直沒有機會。
有一年的春天,李靖王的父親死了,送葬時來了一位道人,這個道人讓李靖王在父親死後的第一百天,往東邊射上三箭,然後帶兵反回京城。李靖王聽了,安心地守孝,准備到時候就帶兵打進京城。他守孝守到九十九天時,李夫人卻再不想守孝了,就催促李靖王說:“已經守了九十九天了,差一天沒關系吧,你趕緊射箭。”李靖王經不住夫人的嘮叨,就狠狠地往東面射了三箭。他哪裡知道,這三箭射到京城時,一箭射在了皇宮的柱子上,一箭射進了金鑾殿的牆壁中,一箭射到了皇上洗臉的金盆里。
那時候,朝中的軍師是劉伯溫,是個上知風雲變幻,下曉地理山川,中通人間滄桑變化的神人,更是古今聞名的風水大師。他看見從西面射來的三隻箭差一點射中皇上,急忙帶領大軍朝西頭而來。李靖王射出那三箭後,立即帶兵東進,行到半路上聽說皇上沒有死,劉伯溫卻帶著大隊人馬趕來了,於是悄悄退兵回到了享堂。
劉伯溫帶大軍到了西頭,查不出是誰射的箭,就仔細察看起這里的地形和地脈來,這西部的山中有很多龍山、鳳山,日後此地必定出真龍天子,便下令軍隊把好多龍山和鳳山的脈氣一一斬斷了。到了民和三川,劉伯溫又仔細察看了三川形勢,只見有兩條龍山、兩條鳳山,一條龍山從現在的甘溝鄉朝西延伸,龍頭快到黃河邊上了,另一條龍山從現在的甘溝鄉朝東延伸,龍頭快到黃河邊上了;兩條龍山各背負一座鳳山,兩座鳳山(現在官亭鎮境內的述果胡浪,中川鄉境內的木拉胡浪)已展開單翅。二山已成為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的龍鳳脈氣,龍山、鳳山上松柏鬱郁蒼蒼,千百樣的花兒盛開,好一個藏龍卧虎的風水寶地!若是兩條龍山的龍頭到了黃河邊同黃河連接,若是兩座鳳山展開雙翅,此地就會出真龍天子,就會改朝換代。
劉伯溫心想:幸虧我及時趕到了這里,要是再遲幾年的話,大明江山就完蛋了。他命令軍隊日夜不停地挖山斬脈,先是把兩條龍的脈氣全給斬斷了,爾後,又帶兵挖鳳凰山的脈氣。但是在挖大鳳山的翅膀時,白天挖了晚上長起來,一連挖了幾個月,一直挖不斷。有一天,一個挖山的士兵把鞋子忘在了挖山的工地上,晚上就去找鞋子,正當他在刨土找鞋子的時候,突然聽到地下有說話的聲音:“哎呀,好險啊,要是再連夜挖就會挖斷的。”這個士兵一聽,慌得沒有找鞋,趕快跑回去告訴了劉伯溫,劉伯溫急忙帶上軍隊連夜去挖,挖到九丈九的深處時,發現了一根一抱粗的大樹根,正好是這只鳳凰的血脈。劉伯溫一揮劍斬斷樹根,樹根里湧出了殷紅的血,鮮血一直朝黃河流去。剛剛流到河邊沙灘上時,正好有個人走過來,一腳在沙灘上踏了個坑坑,血就流到了坑坑裡,再也沒有流出來。要是流到黃河裡,這血脈就又會接上,此地還會出大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