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外業核查圖使用方法如何上報

外業核查圖使用方法如何上報

發布時間:2022-11-14 06:30:59

㈠ 資料收集與外業調查

(一)資料收集整理

1.資料收集

農用地分等涉及統計數據、各類文字資料、問卷調查和專家訪問座談等方面的資料。統計資料以近期為主,最早不超過開展工作時的前 3 年;氣候資料採用氣象部門近 10 年的數據資料;土地方面的資料採用土地詳查資料、土地變更調查資料以及坡耕地、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資料;農業方面的資料採用農業部正常年景調查統計數和農業試驗數據;土壤資料採用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水文狀況、澆灌與排水等方面的資料採用水利部門近期資料。

1)自然狀況相關資料

(1)氣候,包括 1 月平均溫度、7 月平均溫度、≥ 0℃積溫、≥ 10℃積溫、降水量、蒸發量、無霜期、災害氣候等。

(2)水文,包括水源類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灌溉保證率、水質等。

(3)土壤,包括土壤類型(褐土、草甸土、鹽鹼土等)、土壤有機質含量(表層土壤,耕地指耕作層有機質)、土壤質地(表層土壤,耕地指耕作層質地)、有效土層厚度(土壤 A 層和 B層的厚度)、土壤鹽鹼狀況、剖面構型(障礙層次數量、主要障礙層的厚度及埋深)、土壤侵蝕狀況(土壤風蝕與水蝕狀況)、土壤養分狀況(表層土壤,耕地指耕作層土壤的養分狀況)、土壤污染狀況、土壤保水供水狀況、土壤中礫石含量等。

(4)地形,包括地貌類型(山地、丘陵、平原等)、海拔、地形坡度。

(5)農田基本建設情況,包括灌溉條件(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

2)利用狀況相關資料

標准耕作制度中涉及的指定作物的面積、單產、總產的統計資料、土地利用條件樣點基本情況資料、農業生產實測資料、農業技術實驗資料等。

3)經濟狀況相關資料

主要收集畝均資金投入、畝均純收益等數據;同時,以村為單位將收集結果填入全省統一格式的調查表中(表 3-6)。

4)其他資料

農業區劃資料、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土地利用規劃資料、土地利用變更調查資料、農業統計資料、當地農產品市場價格資料等。

5)圖件資料

根據分等工作需要進行圖件准備,主要包括:

(1)縣級土地利用現狀圖(1∶5 萬~ 1∶10 萬);

(2)土壤圖、土壤養分圖(1∶1 萬~ 1∶5 萬鄉級圖,或 1∶5 萬~ 1∶10 萬縣級圖);

(3)地形圖;

(4)縣級基本農田分布圖(1∶5 萬~ 1∶10 萬);

(5)其他圖件。

表 3-6 ×× 縣耕地投入產出統計數據調查表

註:1 種指定作物填寫 1 套表格。

省級資料主要包括甘肅省 1∶100 萬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壤圖、近年來的農業統計年鑒、甘肅土壤及土種志、甘肅農業志、甘肅省綜合農業區劃等資料,以及截至 2005 年 10 月 31 日的甘肅省土地變更調查面積。

2.資料收集的方法

收集資料的主要途徑是:在甘肅省農用地分等項目組的指導下,由全省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負責收集,向各相關部門購買或協調對方提供。由於分等涉及的許多資料,尤其是土壤普查數據,距今已有近 30 年的時間,各縣(市、區)普遍反映收集困難,因而,許多資料都是從當年參與過土壤普查工作的專家處租借得到的。

3.資料核實與整理

基礎資料收集完成後,根據計算單位統一、來源可靠、無顯著異常以及無明顯不符合實際的和特殊的數值等原則對有關數據進行嚴格核實,以確保資料的真實可靠。同時,將現有數據資料根據性質、來源,統一編碼、分類;對不全、不可靠的資料進行記錄,以便外業補充調查時予以核實補充。

(二)外業補充調查

按照甘肅省農用地分等工作實施方案,外業補充調查工作主要由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全省統一技術要求下完成。農用地分等外業補充調查的目的是為了對現有資料進行驗證、核實,更新補充資料,加密調查點,提高工作精度。外業補充調查的內容包括農用地自然質量狀況、利用狀況和經營狀況三部分。農用地自然質量狀況調查是為了補充和校驗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所需資料,根據現有資料、分等因素選擇和編制分等因素分值圖的需要進行;農用地利用狀況調查是為了獲取計算土地利用系數所需資料,根據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劃分和精度要求進行;農用地經營狀況調查是為了獲取計算土地經濟系數所需資料,根據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劃分和精度要求進行。

1.農用地自然質量狀況外業補充調查

農用地自然質量狀況外業補充調查不是全面調查,而是對現有資料的補充和校核,是對被列入農用地分等因素(即主要因素)進行的調查。是對全縣土壤圖、土地利用資料庫的補充調查,對地形坡度、灌溉保證率、土壤情況的進一步核實。調查路線應覆蓋所有需要補充資料的分等區域,區域不大時,可採用一縱一橫的路線;在選擇的路線上,隨機布置調查點,按等間隔分段編號。調查時,應請當地農民將被調查樣點的農用地質量狀況進行對比,排出順序。對條件有明顯變化、現有資料精度不夠的區域,若不在隨機選定的范圍之列,應加密調查點,若缺乏土壤資料,應有新挖的土壤剖面,以便順利對分等因素進行指標診斷。同一分等指標區內可設置數個調查點,實測分等因素指標值。

調查結果填入甘肅省統一制定的「農用地分等外業調查表」中,土壤剖面照片和景觀照片統一編號裝訂。

根據分等因素的外業調查成果,綜合各縣(市、區)專家的意見和收集的相關資料,分因素編制分等因素級別分布圖。

2.農用地利用狀況與經營狀況外業補充調查

農用地利用狀況與經營狀況調查是一次全面調查,主要收集農用地投入產出狀況數據。調查以村為單位進行,採取分層抽樣方式均勻布點,按土地條件,從優到劣分為 3 個層次(即高產田、中產田、低產田),試點縣的每個層次設置 3 個樣點,全面開展時每個縣(市、區)每個層次至少設置一個樣點,要求每個樣點對其所在層次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具有代表性(典型地塊),每個樣點的投入產出數據能與標准耕作制度確定的基準作物、指定作物的種植安排相對應。調查內容包括樣點面積、樣點土地質量狀況、單產、種子、化肥以及勞動力等的投入值等數據,調查表由全省統一設計。

對於部分只有鄉級界線,沒有確定村級界線的縣(市、區),按照當地地形地貌及農業生產狀況在該鄉內劃分若干個區片開展調查。

產出狀況按甘肅省標准耕作制度確定的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實物產出量計算,以單位面積產量表示(千克 / 畝)。

投入狀況按標准耕作制度確定的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實際投入量計算,以單位面積投入量表示(元 / 畝)。投入量包含物化勞動投入和活勞動投入。物化勞動投入包括種子、化肥、農家肥、農葯、地膜、水費、電費、農具使用費等。其中,種子、化肥、農葯、地膜等根據國家市場指導價計算;農家肥、水費、電費、農具使用費等按當地平均價格計算。活勞動包括各生產環節的勞動力投入和必要的農田維護勞動力投入,按當地平均價格計算,一般控制在 10 ~ 25元之間。鄉鎮提留不屬於生產成本,投入量中不包含此項。

上述調查採用實測、評估和歷史資料分析相結合的綜合分析方法,調查結果要滿足農用地分等要求,填入甘肅省統一制定的「縣耕地樣點外業調查表」。

以上調查成果是農用地分等的重要基礎資料,原始記錄文字、表格、圖件、剖面照片和其說明以及環境照片和其說明,都以每一點為一組整理成冊,分等工作完成後整理入基礎資料匯編,存入檔案。

3.外業調查資料核實與整理

用於農用地分等的資料數據必須經嚴格核實,計量單位應統一、來源可靠、無顯著異常,對明顯不符合實際和特殊的極值要予以剔除。樣點數據應經過整理,剔除異常數據再進行數理統計分析,樣本數據應能夠通過數理統計檢驗。

室內收集與外業調查的資料要根據性質、來源和初步分區,統一編碼、分類;對不全、不可靠的現有資料要作好記錄,以便於彌補;現有資料要妥善保管,農用地分等工作結束後編製成基礎資料匯編,存入檔案。

社會經濟統計資料應以村為單位進行整理。

外業調查表格式見表 3-7 和表 3-8。

表 3-7 農用地分等外業調查表

表 3-8 ×× 縣耕地樣點外業調查表

(三)資料的電子化錄入

各縣(市、區)調查資料收集後上報的表格與圖件成果多為手工填寫和勾繪,項目組成員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整理、錄入和裝訂。根據各縣(市、區)提交的資料,為保證數據的統一化、規范化,圖形資料收集完成後,甘肅省統一選用 MapGIS 軟體作為農用地分等圖形處理平台,選用 Excel 軟體作為表格錄入與計算平台。

利用 MapGIS 軟體對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壤圖進行矢量化錄入,構件拓撲關系,將工作所需圖件統一為 MapGIS 文件格式下的統一坐標位置;從土壤報告中整理出了不同土壤類型的表層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 pH 值、有效土層厚度等因素的級別,並與土壤圖圖斑一一對應進行掛接;根據各縣(市、區)資料收集的情況,分析各分等因素狀況,採用定性或定量方式表達。

甘肅省農用地分等項目組工作人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工作,形成了電子化、規范化的全省各縣(市、區)的農用地原始資料成果;同時,在錄入的過程中進行了初步的資料分析和篩選剔除,方便了下一步各種因素圖及分等單元圖間的空間疊加分析,保證了數據的交換、計算以及工作流程的銜接。

㈡ 外業核查小程序在哪下載

在微信小程序就可以打開登錄。
步驟:第一步打開微信,搜索自然資源外業核查信息採集。
第二步登錄賬號。登陸後,點右下角已核查。
然後點擊右上角符號,選擇所屬年度。
左上角點擊(編號搜索)輸入圖斑編號(建議搜索後5位),點擊查看。
本系統有定位,核查人員位於圖斑范圍內,即可顯示圖斑位置,如不顯示可以點擊定位。
核查完成後,可以保存或保存提交,保存屬於暫存沒有提交到上級,圖片可以刪除重新核查,保存提交是不可以刪除已提交到上級。

㈢ 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方案

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方案

為切實做好2014年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根據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的統一部署和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特製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標任務

通過開展2014年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發現並嚴肅查處、整改違法用地、違法勘查開采礦產資源行為;根據衛片核查情況,對我區國土資源管理秩序情況進行評估,並依據《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處分辦法》(監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令第15號)、《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建立完善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扎實做好耕地保護工作的通知》(浙委辦〔2012〕55號)和《上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上虞市違法用地違法建設網格化防控管理辦法的通知》(虞政辦發[2013]288號),對違法用地嚴重的鄉鎮(街道)政府負責人開展警示約談和責任追究;通過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反映出的違法問題,檢驗及時發現、制止、報告、查處違法用地、違法勘查開采礦產資源行為情況,對日常執法工作進行分析評估、督促檢查。

二、監督檢查對象

2014年土地衛片執法監督檢查的工作對象為部下發的疑似違法用地圖斑,包括以下五類:一是土地變更調查成果中的新增建設用地與部綜合信息監管平台建設用地審批信息套合不一致的新增建設用地圖斑。二是土地變更調查國家級外業核實認定不真實,及審核未通過的設施農用地和臨時用地,作為年度新增建設用地納入土地衛片執法監督檢查的圖斑。三是土地變更調查中對於路基寬度大於6.5米或路面寬度大於6米的新增道路,應按公路用地進行變更而未變更,作為年度新增建設用地納入土地衛片執法監督檢查的圖斑。四是2012年度土地衛片執法監督檢查中地方填報為「空閑地」但2012、2013年度遙感影像均顯示為已建設的圖斑。五是雖然未在土地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圖件數據中體現,但2013年度內發生的違法用地。

2014年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的工作對象為部下發的礦產疑似違法圖斑。

三、工作分工

(一)各鄉鎮街道、區直各部門工作

按照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的統一部署和要求,由區政府統一負責組織開展全區2014年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一是建立區2014年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二是制定上虞區2014年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方案,組織對全區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進行指導、督查、驗收;三是制定警示約談方案,按照上級國土部門要求,對國土資源違法嚴重的鄉鎮街道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開展警示約談。

各鄉鎮(街道)、區直各部門要嚴格按照衛片執法監督檢查的政策界限和工作要求,具體組織實施本轄區內所涉及的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涉及圖斑的外業核查、內業資料收集和土地、礦產資源違法行為的調查、處理、整改工作,並按要求按時上報本轄區內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的自查報告和各類統計報表,並對數據的真實性負責。

(二)區國土局工作

⒈負責提供2014年土地變更調查中建設用地相關數據成果,對疑似違法用地圖斑進行內外業核查,提供相關資料,核實《土地疑似違法圖斑核查情況登記卡》中「權屬及地類情況」欄目,對土地使用權證等權屬證明文件進行認定。

⒉對疑似違法圖斑是否符合規劃情況進行認定,()提供相關資料,並核實《土地疑似違法圖斑核查情況登記卡》和《礦產疑似違法圖斑核查情況登記卡》中「規劃情況」欄目的內容。

⒊對疑似違法用地圖斑的農用地轉用、供地和采礦用地批准手續辦理等情況進行認定,提供相應文件,並核實《土地疑似違法圖斑核查情況登記卡》中「用地手續辦理情況」欄目的內容。

⒋對礦產疑似違法圖斑礦業權審批以及是否非法勘查、開采等情況進行認定,提供相應文件,並核實《礦產疑似違法圖斑核查情況登記卡》中「審批情況」欄目的內容。

⒌負責查處違法用地和違法勘查開采礦產資源行為,查清違法事實,認定違法性質,明確責任主體,提出處理意見,並核實《土地疑似違法圖斑核查情況登記卡》和《礦產疑似違法圖斑核查情況登記卡》中「違法情況」欄目的內容,以及《違法用地行為立案查處及落實情況登記卡》和《違法勘查開采礦產資源行為立案查處及落實情況登記卡》的內容。

⒍負責對上報的數據進行匯總,並審核《土地疑似違法圖斑核查情況登記卡》和《礦產疑似違法圖斑核查情況登記卡》中 「違法情況」 欄目,以及《違法用地行為立案查處及落實情況登記卡》和《違法勘查開采礦產資源行為立案查處及落實情況登記卡》的內容,報紹興市局執法監察局。

四、工作安排

2014年4月至5月,按照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的統一部署,全面啟動我區2014年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結合2013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工作成果,區政府組織再次開展督查工作,督促各鄉鎮(街道)嚴格按照部、省相關文件要求,進一步抓好違法用地、違法勘查開采礦產資源行為的查處整改工作。

5月至6月,領取並下發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圖件數據。

6月至7月,以國土資源部下發的2014 年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圖件數據為依據開展核查,填報數據,進一步推進違法用地查處、整改工作。

7月15日前,向紹興市國土資源局初報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數據成果。

7月25日前,做好紹興市國土資源局對我區初報數據的審核工作。

8月5日前,迎接紹興市國土資源局對我區衛片數據的驗收工作,並做好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的交叉驗收准備工作。

9月5日前,對省國土資源廳交叉驗收中提出的'存在問題及提出的整改意見進行整改,對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數據進一步修正報紹興市國土資源局,並做好迎接省國土資源廳組織開展的省級督查驗收准備工作。

9月10日前,向省國土資源廳正式上報2014年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報告和數據成果。

9月25日前,區政府會同有關單位對國土資源違法嚴重的鄉鎮(街道)主要負責人,開展警示約談。

10月至12月,做好迎接國土資源部驗收的各項准備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2014年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在檢查對象、工作程序、政策界限等多個方面變動較大,各鄉鎮(街道)、區直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充分認清2014年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的新情況、新任務、新要求,把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做到加強組織領導,精心組織開展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做到機構、人員、經費「三落實」。准確把握政策界限,認真組織實施,嚴格按要求、按時段、保質量完成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

(二)要明確任務,狠抓查處整改落實。

要明確責任,把國土資源違法行為查處整改工作作為衛片執法監督檢查的首要任務和關鍵環節,並與當前的控違拆違工作緊密結合,協調聯動,借勢推進,對發現的違法用地、違法勘查開采礦產資源行為,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及時整改。同時,要切實抓好違法用地查處執行落實工作,各部門要相互協調,及時執行落實違法用地行政處罰內容和對責任人的責任追究,切實提高違法用地查處整改率,確保違法用地查處整改工作落實到位。

(三)要建章立制,加強信息分析研判。

根據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要求,為掌握工作動態,盡早發現問題,加強溝通聯系,繼續實行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月報、專報制度。國土部門要自2014年4月起至本年度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結束止,每月27日中午12時前,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向紹興市局執法監察局報送《2014年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月報》、《2014年土地衛片執法監督檢查違法用地查處、整改進度表》、《2014年土地衛片執法監督檢查違法佔用耕地比例情況表》(月報內容及格式按照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有關要求上報)。

各鄉鎮(街道)、「兩區」和區直部門要加強對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的信息研判,對工作推進中存在問題、工作建議及時上報,確保2014年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順利推進。同時,要對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及時進行總結,通過月報、專報等多種形式,及時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

㈣ 外業調查

7.3.1 PDA 及 UMPC 輔助外業調查

外業調查中,由於外業調查圖較大,攜帶不方便,不能准確定位,且受到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可以利用 PDA 及 UMPC 來輔助進行外業調查,如圖 7-1 所示。

圖 7-1 PDA 及 UMPC 輔助外業調查

在外業調查前,將外業調查使用的影像在室內轉換為 Geotif 格式,同時將外業調查使用的文件也轉換為 shapefile 格式後導入 PDA 或者 UMPC 中,利用 GIS 軟體以及外配的 GPS 模塊,在野外可以完成實時定位,地類和圖斑的勘測、編輯、修改和刪除等功能,很好地輔助外業調查。外業調查後,可以把調查結果導出,方便調查成果的後處理。

7.3.2 圖斑調查

實地調查和驗證樣本圖斑、確定圖斑和可疑圖斑的地類及可疑地類邊界,重點是樣本圖斑的地類、可疑圖斑的地類及可疑邊界。

7.3.2.1 樣本圖斑調查

對照外業調查工作底圖和外業調查記錄表(二),逐個圖斑核實樣本圖斑判讀地類的正確性,實地調查和驗證樣本影像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對代表性差的樣本圖斑予以剔除,對錯讀地類的樣本圖斑進行改正,並作詳細記錄。

7.3.2.2 確定圖斑調查

對室內預判讀確定的圖斑,隨機抽取不少於圖斑總數的 20%,外業實地核查,驗證其地類的一致性和界線的正確性。

7.3.2.3 可疑圖斑調查

對室內預判讀的可疑圖斑,逐個圖斑外業實地調查。可疑圖斑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地類可疑,一種是地類邊界可疑。在外業調查時,無論其地類與原資料庫是否一致,均在外業調查記錄表的「外業後地類」欄目填寫實際地類,如有需要說明的事項,記錄在備注欄內。調查圖斑范圍與實地不一致的,將實際邊界調繪至外業調查工作底圖上,如因工作底圖比例尺小導致圖斑邊界無法准確調繪的,在外業調查記錄表背面畫圖斑草圖,並標注圖斑號和必要的文字說明。

7.3.3 線狀地物調查

本項目中線狀地物指實地寬度小於 30 m 的鐵路、公路、河流。新增和拓寬公路的寬度全部在實地用皮尺丈量,丈量位置盡可能選在其平均寬度處,若寬度變化超過 20%,則分段丈量,並在外業調查工作底圖相應位置,垂直線狀地物繪一條短實線,同時在外業調查記錄表上註明。

7.3.4 其他要素調查

在外業調查的過程中,除對樣本圖斑、可疑圖斑及線狀地物進行了實地調查和核實外,還對地理名稱注記等前期內業中不完善的內容進行了調查和收集。

㈤ 外業調查要求

(1)對樣本圖斑,在外業進行實地核查,確定其是否具有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2)對確定圖斑,在野外調查時隨機抽取部分圖斑驗證其地類。

(3)對可疑圖斑進行野外調查,嚴格做到走到、看清、問明、記全、畫准。

(4)凡發生變化的地類或圖斑等調查內容,實地核實室內判讀是否准確。若室內判讀與實地不一致,則需實地重新調繪至外業調查工作底圖上。

(5)與影像對比,調繪移位不得大於圖上 ±0.2 mm,最大不得大於圖上 ±0.5 mm。

(6)寬度小於 30 m 的新增線狀地物,在寬度均勻處實地量測其寬度,精確到 0.1 m。

㈥ 我需要如何獲得jpg格式的遙感影像圖,做外業核查時用的

1.最簡單的方法是截圖,但是沒有坐標
2.使用Google Map Download(GMD)下載工具,下載谷歌地圖

附註:jpg的影像本身就不保留坐標和投影信息,建議使用Geotiff

㈦ 外業資料的核查與反饋

(一)把好外業調查關

各縣(市、區)耕地樣點外業調查表和分等因素狀況分布圖等外業補充調查資料是分等工作的最基礎資料,其准確性和精度直接影響分等成果。因此,保證外業調查精度是確保分等成果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基本手段。在外業調查表設計、外業資料填寫、因素圖繪制方法等方面盡量實現程序化、簡單化,充分考慮基層調查人員的技術特點和能力。例如,《農用地分等規程》附表中的面積單位為公頃,產量單位為千克 / 公頃,在試點縣(市、區)外業調查時發現農戶調查工作中用到的單位卻是畝和千克 / 畝,否則還要換算後再填入表格。所以,在甘肅省全面開展工作時,根據甘肅省的實際調查狀況調整外業調查表格,並配合全省同期開展的補充耕地數量質量按等級折算、征地區片價與統一年產值測算等工作,設計了該項工作需要填寫的相應表格項,減少了基層工作人員的重復勞動,降低出錯概率。

(二)在對上報的分等資料進行初步整理時,及時反饋、修正發現的異常問題

甘肅省農用地分等項目組安排專人負責資料的接收,建立了縣級農用地分等上報資料情況聯系人員名單,對各縣(市、區)提交的分等資料進行初步審查,除了審查資料的完整性外,重點根據相關專業知識對資料的科學性、准確性進行審查。耕地樣點調查數據的審查依據主要是農業統計年鑒,分等因素狀況分布草圖主要以甘肅省省級、縣級土壤圖和水利資料為依據進行一致性審查。發現資料不合格或異常情況,在接收資料時就當場提出,與縣級工作人員討論分析,請縣級工作人員補充修正後重新提交。

初步審查合格的資料交予錄入人員進行電子化錄入。各縣(市、區)上報的資料錄入完成後,將電子表格各列排序處理,對排序後的最大值區間和最小值區間的數據進行分析,對判定與實際生產情況不符的部分數據,與縣級調查人員聯系,修正或剔除不合理數據。

(三)全省外業調查資料的整體控制

甘肅省外業調查一般由各縣(市、區)分別進行,盡管有統一的調查標准,但具體調查人員的把握不同,特別有些方面主觀性較強,容易產生偏差。為了消除這些因素的影響,在對各縣(市、區)外業調查資料進行整理錄入後,以全省的自然和農業生產總體情況為參照進行比較分析,在各縣(市、區)數據之間開展橫向對比,針對那些整體資料偏差較大的縣(市、區),發現異常問題就及時反饋,請各縣(市、區)調查人員及時修正。

㈧ 海關統計處如何上報核查問題

如實上報啊,你統計的結果是什麼就直接報上去就行。

㈨ 外業精靈地圖的使用方法

外業精靈地圖的使用方法:
首先得先進行軟體的登錄(可以直接使用LSV或wish 3D賬號進行登錄),也可以新注冊一個賬號進行登錄。
主界面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頂部按鈕、右側欄、定位按鈕、比例尺、坐標顯示。
頂部按鈕,包括:要素管理、圖層管理。
右側欄,包括:軌跡記錄、繪制線面、標點。
定位按鈕,點擊後屏幕回到GPS位置。
比例尺,顯示當前地圖的比例尺。
坐標,默認顯示當前地圖中心點的經緯度坐標及海拔高度。
中心游標,顯示屏幕中心點位置。
定位坐標,顯示當前GPS位置,以及運動方向。

另外,打開軟體後,如果手機GPS已經開啟,則會自動開始定位。一般有網路的情況下定位較快,沒有網路的情況下定位較慢。另外室內無法定位。定位成功後,主界面即顯示定位位置。

在主界面中打開數據管理
點擊右上角的紅標按鈕打開「要素管理」界面,在這個界面下可以對自己需要的內容進行文件夾的創立與編輯並可以為要素屬性進行設置。

㈩ 土地變更外業調查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土地利用現狀變更的分類
土地利用現狀變更是指土地利用狀況發生的變化,即地類、權屬性質、所屬單位、界線等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通過外業調繪後(手工調繪、常規測量儀器測量或應用GPS、RS監測)確定土地利用現狀空間圖形和屬性方面的變化,通過內業處理,包括變更內容的錄入(地類、權屬性質、單位、所屬系統、坡度級別等內容的錄入或數據傳輸)及處理功能(圖形分割、合並、面積平差等),對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進行更新,並進行統計匯總等工作。
土地利用現狀變更包括屬性數據(如地類、權屬性質等)變更和圖形數據變更兩部分;屬性數據變更通過提供錄入界面進行處理,圖形數據的變更處理方法比較多,如可以通過遙感或航空影像與矢量圖的疊加分析、GPS測量、常規儀器測量等方式進行土地利用現狀圖形的變更。具體操作上可以採用坐標的轉入、手工數字化、掃描矢量化、批量處理等方法完成。根據研究認為,土地利用現狀變更的主要類型及處理方式如下:
(1)圖斑變更的主要形式有:圖斑的分割、合並、復雜的分割合並等;
(2)線狀地物變更的主要形式:新增、分割、合並、消失、加寬等;
(3)零星地物的變更:增加和消失;
(4)行政界線的變更;
(5)變更可以處理單個物體屬性、形狀變更,也可以批量處量多個物體屬性、形狀變更。
2、土地利用現狀變更特點分析
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處理的准確性和科學性直接關繫到國土部門是否真正能夠運用系統輸出變更台帳、上報土地利用現狀地類變更平衡表及其它統計報表,同時對圖形進行適時的變更處理,得到現勢性的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由於變更類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變更處理是農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建設的關鍵。
對於變更前後地類、權屬、面積的變化,通過疊加分析就可以方便找到,地類流向變化關系就不很容易確定。一種地類減少,幾種地類增加,稱一對多關系,或者幾種地類減少,一種地類增加,稱多對一關系,都比較容易處理。對於前者(一對多)增加的幾個地類面積都來自減少的那一個地類,對應變化量就為增加地類的面積,對於後者(多對一)增加的一個地類面積都來自減少的那幾個地類,對應變化量就為減少地類的面積。對於減少的地類是多個,而增加的地類也是多個,稱多對多關系,處理多對多的關系需要進行復雜的判斷和圖形、數據處理,所以用計算機軟體處理地類流向分析是一個技術難點,需要在GIS平台上進行大量的二次開發工作才能實現。
由於土地利用情況變更頻繁,農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統中的圖斑與屬性信息會經常變化,從而形成大量的歷史信息,這些歷史信息對於數據挖掘分析和政府決策支持都具有重要的價值,變更記錄歷史信息的存儲與管理模式直接影響到對變更歷史信息的使用,所以在變更中如何存取、管理、使用歷史數據也是變更時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
3、土地利用現狀變更圖形屬性數據處理的技術思路
下面用一個實例說明如何實現多對多的地類變化流向分析。
如圖2,圖斑1的地類為荒草地(311),面積為4.7畝,與圖斑2,地類為未成林地(134),面積為為10.8畝,合並成圖斑3,地類為住宅(251),其中在左上方有一個零星地物,地類為綠地(143),面積為0.7畝,我們根據變更前後面積相等很容易得到圖斑3的面積為14.8畝,通過分析得到面積減少地類:地類311減少面積4.7畝 地類134 減少面積10.8畝;面積增加的地類:地類143增加面積14.8畝地類143 增加面積0.8畝。顯然是一個多對多情況,對於這種情況建立一個數據結構(使用Dephi語言),如下:
TChangeArea = Record
Landcode:string; //地類
Area:double; //面積
end;
定義兩個動態數組,分別存放面積減少(變更前)和增加(變更後)
Var
ForeArea:array of TchangeArea;//變更前
AfterArea:area:array of TchangeArea;//變更後
對兩個動態賦初值,分別獲得變更前後主地類(變化面積最大的),再獲得總變化主地類變化,不難知道是變化後地類為251,面積為14.8畝,這樣我們就從(變更)後的次地類開始循環(也可以比較變更前後對象個數多,切入點循環),同時定義如下流向數據結構:
TchangeFlow = Record
ForeLandcode:string; //變更前地類
aforeLandcode:string; //變更後地類
changearea: double; //變化面積
end;
changeFlow:array of TchangeFlow;//變化數組
通過圖形疊加分析,判斷變化流向,如果是一對一,變化面積就是面積小的那個面積,changeFlow增加一個紀錄,對於一(個對象)變多(個對象)和多(個對象)對一(個對象),對應changeFlow增加多個紀錄。對於多對多按比例分成。按照這種思路很容易得到表一的地類及面積變化結果。
下面的例子(圖3),由於耕地中田坎,是一種地類包括了兩種地類114,157,並且按面積成比例。具體實現:由於變更前一個對象,變更後兩個對象,從變更後開始循環,按多對多按比例分成,對於圖斑20-2,地類為住宅(251),面積為20.5,來自157和114,按比例可得157->251 面積為1.2 , 114->251面積為19.3,依次類推,由此得到表二的結果。
4、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的方法
4.1 常規方法
常規方法包括野外調繪法、全站儀測量法等。外野調繪法直接進行圖形的變更,系統在用戶的互動式操作下自動進行圖斑切割、面積平差量算工作。具體運算時,與變更相關的圖斑先進行切割,形成變更後的土地利用現狀圖,然後系統以與變更信息相關的圖斑、線狀地物等面積作為控制面積,使變更的相關圖斑、現狀地物面積之和等於變更前面積之和,以保持面積的一致性。
4.2 遙感影像或航空影像疊加分析處理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攝影測量與遙感會越來越得到普及,逐漸應用於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工作。利用遙感影像或航空影像進行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可以在內業比較不同時期的影像圖,或與矢量圖疊加,通過識別、判讀、解譯,在必要時輔以外業調查或調繪來處理土地利用現狀變更。限於篇幅,這里不再對具體技術處理過程進行詳細的闡述。
4.3 GPS方法
GPS技術的的快速發展與應用,使得GPS將會在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中發揮重要的作用。GPS定位分為相對定位和絕對定位兩種方式,相對定位精度可達到毫米級,一般主要應用在精密控制測量中;單機絕對定位一般可達到5——15米,目前新一代的差分GPS(DGPS)可以達到厘米級精度,而在價格上比精密定位GPS便宜很多,非常有競爭力,能夠更好的滿足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的要求。因此,在未來單點定位GPS和DGPS將會成為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的主要應用工具。
利用GPS技術進行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及數據處理的過程如下:(1)在野外用GPS測定土地利用現狀變化圖形拐點,並產生坐標文件;(2)將GPS測定的坐標文件轉入農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統中;(3)由坐標生成新的圖形,並按前述方法進行圖形變更處理;
圖4 由GPS測定的坐標生成變更圖形
(4)輸入新的屬性信息,完成變更工作;(5)輸出變更紀錄表;(6)輸出匯總統計數據,並產生更新後的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我們通過研究,已經形成了上述過程的理論演算法,並在我們開發的「農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統」中得到了實現,已經在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數據處理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4.4 PDA與GPS、GIS集成的綜合方法
隨著移動式GIS、無線通信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PDA作為掌上型計算機的功能得到了迅速的擴展。新一代PDA上固化有操作系統,同時其自帶的ROM還可用於保存數據或存放基於操作系統的應用程序,如小型的GIS平台或圖形處理軟體等。目前PDA發展的重點是逐步擴展其功能,開發不同的應用軟體,將PDA的應用深入到測量、智能交通、公共信息服務等不同的領域。通過利用GPS、常規測量儀器等空間定位和測量功能,加上PDA內置的基於GIS的土地利用現狀圖性屬性處理軟體,就可以構成一個集成化的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數據採集與數據處理系統,圖6為我們設計的系統基本機構圖。該系統的優點是:(1)提高外業變更調查作業的效率,實現外業數據採集與土地利用現狀變更數據管理的一體化;(2)在野外就可以完成對圖形、屬性數據的變更處理,並通過數據介面,方便的實現數據的導入;(3)方便的實現GPS、全站儀、GIS間的數據交換;(4)能快速判斷野外變更調查數據的准確性和真實性,提高了變更調查的質量。
5 利用屏幕數字化進行圖形變更處理
通過在屏幕上疊加顯示柵格圖和矢量圖,可以將人工數字化和自動矢量化結合起來,實現「屏幕數字化」的作業方式,它的主要特點是:疊加顯示柵格圖和矢量圖,以柵格底圖為判別和定位依據進行交互操作,輸入各種圖形對象,從而擺脫數字化儀和以紙張、像片等為媒介的原圖。
可以對柵格數據進行操作,如變形校正、去毛刺、去空洞以及其它多種柵格操作,以保證柵格圖的質量。
可以對柵格數據進行自動追蹤、自動識別等處理,但由於地形圖的復雜性和掃描質量等原因,完全自動的矢量化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在諸如斷點、交叉、粘連等地方可以交互進行引導,因此稱作「半自動化」的矢量化;在參照柵格底圖的基礎上,可以充分發揮GIS圖形平台的強大功能,利用其提供的各種圖形輸入和編輯方法,大大簡化各種人工數字化操作。
多尺度、多視野范圍地觀察圖形,綜合實現精確定位、准確判別和快速瀏覽;提供柵格數據和矢量數據的多種捕捉方式,以及自動擬合、平滑等工具,可以提高數據質量。
面向GIS的要求,提供地理要素的編碼、標識、屬性輸入以及相關的操作。利用GIS二次開發工具,可以針對作業特點和需要設計各種專用的輔助手段,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改善了作業方式,降低操作員的勞動強度,從非技術因素方面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現狀變更的生產效率。
6 歷史數據的管理和查詢方法
歷史查詢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單個歷史追蹤查詢,獲得歷史演變過程,另一種恢復任意歷史時刻的完整系統信息,前者是縱向的,後者是橫向的,歷史查詢的實現的關鍵在於變更,在變更時記錄歷史信息,歷史查詢通過變更時的變更前後對照表(變更記錄表,它也是土地利用現狀自動變更時輸出的內容,每次變更都有一個變更記錄號-與變更時間位是年月日,後4位是順序編號),存儲每一個對象的調查和注銷時間和上一次變更的記錄號,對於歷史追蹤查詢通過變更號的上一次變更記錄號的遞歸可以方便地實現;通過一個簡單查詢語句從現狀與歷史提取滿足條件的數據實現任意歷史時期的查詢,對歷史表,是上次的變更時間<=查詢的日期and變更時間>查詢的日期,現狀表中提取沒有變更加上變更時間<=查詢的日期,兩個圖層滿足條件的數據即某一查詢日期的當時土地現狀。
7、結 論
土地利用現狀圖形、屬性變更是農村地籍管理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也是土地管理其他業務,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耕地保護、土地利用等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由於土地利用現狀變更的情況復雜,涉及到圖形、屬性等變更內容,技術處理難度較大,因此,在進行農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建設時,必須解決一些關鍵形性的技術難題。本文通過對土地利用現狀變更類型的分析,在綜合利用GIS、GPS、RS和計算機等技術的基礎上,提出了圖形屬性數據變更的數據處理方法,同時對各種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的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了一些方便使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方便地實現各種各樣的土地利用現狀變更,包括點、線、面的同步變更。跳出單一零星地物,圖斑、線狀物變更,從而對各種土地利用現狀變更有了統一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很好的解決歷史數據的保存和查詢。這些成果已經在開發的農村地籍信息系統中得到了利用,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

閱讀全文

與外業核查圖使用方法如何上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星辰變的種植方法 瀏覽:602
商品組合需求預測有哪些方法 瀏覽:962
卷發精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573
快速識字方法 瀏覽:185
華為大疆手機雲台使用方法 瀏覽:499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法之探析 瀏覽:559
和田玉白玉項鏈的鑒別方法 瀏覽:679
露娜潔面儀mini2使用方法 瀏覽:916
閹雞快速止血的方法 瀏覽:878
蘋果微信清理緩存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48
金鋼窗安裝方法 瀏覽:124
測排卵什麼方法最准確 瀏覽:850
抒情方法有哪些 瀏覽:432
青島梅毒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998
臉上汗斑的治療方法 瀏覽:61
好的教育方法的視頻 瀏覽:58
快速上枕頭荷葉邊方法 瀏覽:736
手機拍照的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4
什麼方法治口臭 瀏覽:174
幼兒美術活動教學方法 瀏覽: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