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疫情防控的具體措施
疫情防控九大措施
01
打疫苗,最重要
積極接種新冠疫苗,不僅能有效保護個人健康,也有助於早日構建群體免疫屏障。早接種疫苗,早多一份保障,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武器!
02
講衛生,戴口罩
夏天氣溫高,也極易流汗,即便如此,也應繼續科學規范佩戴口罩,密閉空間(如電梯、公交、地鐵等)必須佩戴口罩,汗濕後要及時更換,堅決做到疫情不退,口罩不摘!戴口罩還可以預防其他通過呼吸道傳播的疾病。
03
勤洗手,不可少
洗手是預防傳染病簡便有效的措施之一。盡量減少觸碰公共設施和物品,外出歸來、用餐前、接觸口罩及其他物品後等都要洗手,也可攜帶免洗手消毒劑,隨時保持手衛生。洗手要用流動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規范洗手。
04
常通風,空氣好
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動,可有效降低室內空氣中病毒和細菌的濃度,減少疾病傳播風險。每天早中晚均應各開窗通風1次,每次通風15分鍾以上
05
一米距,安全保
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傳播,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感染。建議外出、交談及其他社交注意保持一米以上距離,避免近距離面對面大聲交談
06
不聚集,要記牢
多人聚餐、聚會很容易造成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公共場所人員多,流動量大,一旦有病毒感染者,在沒有有效防護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播,空氣流動性差的公共場所病毒傳播的風險更大。
07
用公筷,和公勺
集體就餐時採用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避免個人使用過的餐具污染公共食物,可以有效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減少交叉感染,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終身踐行。
08
打噴嚏,講禮儀
咳嗽、打噴嚏避開他人,用紙巾遮掩口鼻(若無紙巾也可用肘袖遮擋),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避免與有發熱、咳嗽症狀者近距離接觸,吐痰時用紙巾包裹放入垃圾桶,這既是防止疾病傳播的需要,也是體現個人文明素養的良好行為習慣。
09
有症狀,早就醫
個人應加強自我健康監測。若出現發熱、乾咳等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特別是近14天內有境內疫情流行地區、有病例報告的社區、境外旅行史或居住史的人員,或與以上國家、地區或社區人員有過接觸史的人員,要立即避開他人,正確佩戴口罩,向當地村(居)委會或醫療衛生機構報告,並按要求就醫。要主動配合醫務人員的問診或社區工作人員的詢問,如實提供個人旅行史或可疑暴露史。
② 疫情下該如何做好防護措施呢
疫情防控常態化
個人防護很重要
「疫情防控常態化,個人防護很重要。」馬建明說,首先要調整好心態,真正接受疫情防控常態化,切實改變一些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比如,科學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或屈肘遮住口鼻,減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動,室內多通風、勤洗手、使用公勺公筷,在公眾場所盡量不要用手觸摸嘴、眼、鼻等,這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又是提高每個人健康素養的需要,也是將來生活方式的常態。
其次,要持續關注國家和地方疫情防控舉措的新政策。由於疫情發展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疫情防控舉措也會相應調整。隨著生產生活秩序的恢復,大家的關注點會轉移,對疫情防控相關政策、信息的關注度也可能會降低。因此,抓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需要每個人對疫情防控不斷關注,避免麻痹或鬆懈。
一旦身邊出現散發病例或聚集性疫情,不要過度恐慌。經過前一階段的疫情防控,各級政府、醫療體系和公眾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提升了防控能力,有了應對的心理准備。所以,一旦局部地區再次出現疫情或反彈,我們要按照國家和各地防控要求積極配合,及時調整心態,科學有序應對。
馬建明提醒,疫情期間尤其要注意食品安全,食物要清洗干凈、燒熟煮透,這對確保食品安全至關重要;在處理食物時,包括包裝材料的整個過程,都要勤洗手,避免用不幹凈的手觸摸眼口鼻;生熟食物所用的案板、刀具等要分開處理,避免交叉污染;烹調加工結束後,對檯面、容器、廚具等要進行清洗和消毒。
出入農貿市場、批發市場、超市等地,最好全程佩戴口罩,盡量避開人流高峰,縮短停留時間;減少接觸生魚生肉等食品原料,回家後及時洗手,尤其要注意避免與有感冒或類似流感症狀的人密切接觸;一旦出現發熱、乾咳、乏力等異常症狀,及時就近到發熱門診就診,就醫途中全程佩戴口罩,盡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佩戴口罩勤洗手
兩項舉措最有效
「要不要戴口罩,首先要了解所處區域的風險等級。」馬建明說,風險等級越高,佩戴口罩要求也越高,我們也要更嚴格按規范佩戴。其次,要看所處的局部區域,包括居住的小區、旅行住的旅館,以及工作單位等環境,這些環境管理是否規范、嚴格,也是我們選用口罩類型和要不要佩戴的參考。
「戴不戴口罩基於對感染風險的判斷,首先看有無感染源,其次是判斷暴露風險的高低。」馬建明表示,我們可從四個方面來決定是否要戴口罩。一要看我們所處或所去的地方是否可能出現人員聚集,如果人多、距離近,就要嚴格按要求戴口罩。二要看我們在這個環境中停留時間的長短,如果只是路過,比如從菜市場門口路過,可以不戴;如果在裡面停留時間比較久,比如乘航班,航程可能有兩個小時,就要全程佩戴口罩;像高鐵這樣的環境,即使半小時或更短一些,也應該佩戴。三要看所處區域是否通風良好,如果是露天的、戶外的,沒有近距離接觸,就不需要戴口罩;如果室內通風良好,這種場合也相對安全,反之就不安全,像地下農貿市場,空氣流通很差,這種環境風險就很高。四看我們是否了解周圍的人,是否能判斷他的安全性。比如公交車售票員,他周圍的人難以查證從哪兒來、是否來自疫區、安全不安全,就要戴口罩。如果接觸的人是否安全很清楚,就像我們在辦公室,同事們的來龍去脈很清楚,他家裡的人也都很清楚,這時候如果能保持一定距離,就可以不戴。
此外,還有三種特殊情況應佩戴口罩:一是在一些比較封閉的公共場所,比如在公共交通工具、電梯、人多的公共場所,因為這些地方可能會接觸一些感染狀況不明的人員;二是生病的時候,尤其出現發熱、咳嗽呼吸道感染症狀要戴口罩,主要是為了避免把病源傳給其他人;三是在特定的環境內,比如去醫院、理發店、游泳館、電影院等。
「防控疫情另一個非常有效的防護措施就是做好手衛生。」馬建明指出,除了飯前便後要洗手,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清潔操作前和污染操作後,接觸食物、吃東西或者加工食物前,都要做好手衛生;還有接觸了污染的東西,比如接觸了垃圾或者錢幣,或者護理了病人等,也要做好手衛生。
手衛生不僅指平常的洗手,它還包括手消毒。洗手是用流動水,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採取「六步洗手法」;手消毒可以用速干手消毒劑或者其他類型的手消毒劑進行揉搓,做法一定要到位,選擇正確的手消毒劑,才能真正達到手消毒的效果。值得提醒的是,你的手接觸的物品不一樣,污染程度也不同,當手上有明顯污染物時,一定要洗手,不可直接用手消毒劑,因為手上的有機物會影響手消毒劑的消毒效果;如果手上沒有明確污染物,既可直接用手消毒劑進行揉搓,也可以洗手。
馬建明強調,在傳染病流行期間,要進一步加強手衛生,養成勤洗手或手消毒的好習慣。
以下三種場所
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去醫院看病時,要做好個人防護。」馬建明說,去醫院前先預約掛號,約好就診時間,並根據自身狀況就近就醫,以減少路途中的感染風險。合理安排出行,建議私家車出行或者步行、騎車,不得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個人防護要加強,盡量跟他人保持一定距離。到醫院之後,建議全程佩戴口罩。如果條件允許,建議走樓梯,如果必須乘坐廂式電梯,建議分散乘梯,避免聚集。排隊候診時,盡量保持一米以上距離。在就醫過程中,建議盡量減少取號、按電梯等操作,當碰觸這些公共區域的物體表面之後,要及時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結束就醫要盡快離院,回家及時洗手。
「去影院看電影,也要做好個人防護。」馬建明說,一是優先採取網上購票或現場掃碼購票;在現場購票或購買其他物品時需要保持一米的社交距離;二是盡量避免直接用手觸碰影劇院的公共設備或設施表面,特別要加強手衛生,勤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劑、消毒濕巾,打噴嚏時用紙巾、手臂肘部遮擋口鼻;三是減少與朋友相約觀影,盡量自己或陪同家人觀影。在影院內不要過多交談,減少近距離聚集;四是隨身攜帶口罩,當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尤其是一米距離內時,要戴好口罩。
「去游泳館游泳,要注意游泳池衛生。」馬建明說,游泳池的衛生安全很重要,包括游泳池的水、空氣和用品用具等,顧客要選擇符合規范的游泳館。游泳館一些高頻接觸的部位要定期消毒,做到「一客一用一消毒」。消費者進入游泳池時,首先要接受游泳池經營方的管理,比如測量體溫、出示健康碼。顧客進入游泳池之前要做好淋浴,在進池之前做好腳部消毒,並在游泳池裡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回答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您解決問題。
原創碼字不易,希望您能夠採納、點贊。)
如果仍然不明白的話,歡迎「追問」
③ 怎樣做好疫情防控措施
法律分析:1.在家要勤開窗通風、常消毒,並多使用流動的水洗手。
2.盡量少接觸野生動物、禽鳥及其排泄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三十九條 醫療機構發現甲類傳染病時,應當及時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病人、病原攜帶者,予以隔離治療,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
(二)對疑似病人,確診前在指定場所單獨隔離治療;
(三)對醫療機構內的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採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
醫療機構發現乙類或者丙類傳染病病人,應當根據病情採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傳播措施。
醫療機構對本單位內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場所、物品以及醫療廢物,必須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消毒和無害化處置。
④ 疫情防控經驗做法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新年的喜慶氣氛還沒來得及開始,一場疫情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一場莫大的考驗。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依然嚴峻復雜,疫情病例也在不斷增長,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由於本次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備受關注,各類信息鋪天蓋地,其中不理性、偽科學的謠言也開始流傳開來,給人們科學防控帶來了困擾。例如別吃魚,某地有121個魚塘感染,中國被列為疫區國;吃大蒜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帶毛巾或絨絨的外套容易吸附病毒等等。
盡管官方已經反復強調,多次辟謠,但新的謠言依然層出不窮。這些不實的言論不但影響了民眾的判斷力,還加劇了人們心理上的恐慌。
那麼疫情期間,我們應做好哪些科學防控措施呢?
(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咳嗽和打噴嚏的時使用紙巾或者
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飛沫傳播,
雙手減少接觸眼、鼻及口
(二)遠離傳染源
避免前往正在發生疫情的地區
避免到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眾場所
避免近距離接觸任何有發熱、咳嗽等症狀的人
陪護就醫時,一定要正確佩戴好口罩
(三)開窗通風
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
如周圍有呼吸道症狀的病人時
應增加通風換氣次數
開窗要避免過堂風
(四)增強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強體育鍛煉
注意休息
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
增強機體免疫力
(五)主動監測
主動做好個人及家庭成員的健康檢測
自覺發熱時要主動測量體溫
家中有小孩的
要做早晚摸小孩的額頭
如有發熱要為其測量體溫
(六)及時就醫
如果發現發熱、乏力、乾咳等症狀
應自覺避免接觸他人
佩戴好口罩盡快就近就診
你的心,我的心,萬眾一心;你的力,我的力,千鈞之力。面對疫情,實事求是地分析形勢,沉重面對挑戰,在困難和挑戰前不驚慌、不退縮、不悲觀。堅決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做到不信謠,不造謠,不傳謠。相信我們的國家,致敬沖鋒在一線保護我們的逆行者們。
希望疫情結束後,不只是春暖花開,還有平安的我們,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⑤ 怎樣預防疫情我們該怎麼做
根據中疾控和世界衛生組織各方專家的觀點,公眾預防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勤洗手
包括在制備食品之前、期間和之後;咳嗽或打噴嚏後;照護病人時;飯前便後;手臟時;在處理動物或動物排泄物後,立刻用肥皂、含有酒精的洗手液和清水洗手。
2、主動防護
在自己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紙巾或袖口或屈肘將口鼻完全遮住,並將用過的紙巾立刻扔進封閉式垃圾箱內,並洗手。易感人群應盡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可佩戴口罩減少接觸病原風險。
避免在未加防護情況下與病人密切接觸,避免觸摸其眼、口、鼻。同時注意保持家庭和工作場所開窗通風,環境清潔。
3、避免密切接觸
盡量避免在未加防護情況下與養殖或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避免與生病的動物和變質的肉接觸;避免與生鮮市場里的流浪動物、垃圾廢水接觸。
4、良好安全飲食習慣
將肉和蛋類徹底煮熟食用,處理生食和熟食之間要洗手,切菜板及刀具要分開。
(5)疫情防控下的我們如何做防疫方法擴展閱讀:
不僅要在生理上預防,心理防疫成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一環。為此,心理專家建議,要減少疫情的沖擊和影響,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去做些嘗試:
一、正確接收和解讀疫情信息,廓清認知迷霧
現在媒體信息高度發達,自媒體消息鋪天蓋地,有的配發了大量真假混雜的圖片和視頻,具有極大的沖擊力。對於缺乏疫情相關知識的個體,確實很難甄別。因此應要減少瀏覽這些文字、圖片和視頻的時間,每天只獲取官方正規渠道發布的簡單通報即可。
二、堅持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把握生活節奏
給自己安排難度適中的工作任務,把日程表安排得緊湊、充實一些,不要留大片的空白時間來刷手機。作息時間要有規律,准時安排吃飯、休息、閱讀、運動、家務和親子游戲,盡快恢復生活常態。不要試圖用葯物或成癮物質來麻醉自己,盡量減少酒精、咖啡因或尼古丁的攝入量。
三、保持正面積極的社會連接,傳遞正能量
通過電話、簡訊、微信或視頻等方式,跟值得信任的家人、朋友分享或傾訴你的想法和感受,相互鼓勵,相互支持,溝通感情,釋放壓力。關注傳播積極信息的公眾號,與那些保持樂觀心態的人交流,避開那些喜歡危言聳聽、傳播謠言的人。
四、響應支持政府的應對策略,積極配合防控
不要相信網路上製造的恐慌謠言,要相信政府,相信科學,對疫情的認識了解需要時間,對疫情的控制也需要時間,按照官方發布的指南做好防控,恰當安排自己的生活。
五、努力提高心理調節能力,化解負面情緒
要接納自己的焦慮不安,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自己的警覺水平,是一種保護性反應。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慢慢消化這些負面情緒,如果負面情緒持續時間較長,自己無法排解,需要及時求助專業的心理服務,尤其是有危機干預和創傷治療的專業人員與機構最好。
⑥ 疫情期間我們應該怎麼做
疫情期間我們的個人做法如下:
1、出門戴口罩:
做好基礎的防護措施。
2、注意衛生:
①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並用流動水洗手,用一次性紙巾或干凈毛巾擦手。
②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後(如打噴嚏後)應立即洗手。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
③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噴嚏後洗手,避免用手觸摸眼睛、鼻或口。
④外出回家、飯前便後一定要洗手,接觸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後要洗手。
⑤外出衣物經常換洗;注意居家衛生,傢具表面保持清潔,定期消毒餐具。門把手、桌面等手經常接觸的表面每天清潔消毒;容易腐蝕的物體表面或者手機、鍵盤等可以用酒精擦拭;大面積物體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劑消毒
3、掌握正確洗手方法:
①雙手手心相互搓洗(雙手合十搓五下);
②雙手交叉搓洗手指縫(手心對手背,雙手交叉相疊,左右手交換各搓洗五下);
③手心對手心搓洗手指縫(手心相對十指交錯,搓洗五下);
④指尖搓洗手心,左右手相同(指尖放於手心相互相互搓各洗搓五下);
⑤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的拇指搓洗,左右手相同各搓五下;
⑥彎曲手指使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各搓五下。
疫情,漢語詞語,指疫病的發生和發展情況。中國出現的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等。
⑦ 疫情防控我們怎麼做
1.首先,出門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出門,假如出門,在外面時,避免人多的地方,和他人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在外面不要隨便把口罩摘下來,打噴嚏時要用紙巾捂住口鼻,用完的紙巾不要隨便亂丟,回來時,先把口罩處理最好用塑料袋包裹,投入有害垃圾的垃圾桶。然後洗手,如果不放心可以用消毒水和75%酒精消毒房間。注意,酒精易燃,使用時要注意安全。
2.如果在家不出門,大可不必總是消毒房間,保持干凈整潔經常通風即可。經常洗手,適當的做做運動,不熬夜,注意營養均衡,增強免疫力。
3.疫情期間,不要隨意走動,即使是多年未見的朋友,或是親戚,也不要隨意走動,遵守各地的規定,理解體諒防疫人員。相信,疫情很快就會結束,到時再出門。
⑧ 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我們該如何做好防護措施
我們應該做好以上三點防護。
一、非必要不出門
由於最近疫情傳播非常快,而且奧密克戎的傳染性和隱匿性都很強。因此我們可能稍有不慎就會被傳染。再加上專家經過研究發現奧密克戎還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也就是說如果你出門不戴口罩的話,病毒很容易通過空氣傳播到人體中,所以為了個人的安全防護,為了個人不被新冠病毒入侵體內。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非必要不出門,在家裡就是最安全的,而且盡量少出門去溜達,包括小區,甚至是下樓,如果沒有必要建議不要過長時間停留,而且實在是因為要下樓做核酸的話,也必須戴好口罩,並且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
綜上:我們必須做到以上三點防護措施。
⑨ 疫情防控怎麼做
疫情防控措施和做法:
1、盡量減少外出活動,外出佩戴口罩;
2、主動做好健康監測,自覺發熱時主動測量體溫。若出現可疑症狀,應主動戴上口罩及時就近就醫;
3、辦公場所要注意加強通風清潔,配備洗手液、消毒劑等防護用品。食堂也是人群密集的場所,建議錯峰吃飯,減少聚集;
4、注意營養,適度運動;
5、出行前若無可疑症狀,可正常出行。若出現可疑症狀,建議居家休息和就地就醫,待症狀消失後再啟程。
在隔離期間,實施隔離措施的人民政府應當對被隔離人員提供生活保障;被隔離人員有工作單位的,所在單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離期間的工作報酬。隔離措施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決定並宣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四十條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傳染病疫情或者接到傳染病疫情報告時,應當及時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傳染病疫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根據調查情況提出劃定疫點、疫區的建議,對被污染的場所進行衛生處理,對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並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對疫點、疫區進行衛生處理,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疫情控制方案,並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採取措施;
(三)指導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施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組織、指導有關單位對傳染病疫情的處理。
第四十一條 對已經發生甲類傳染病病例的場所或者該場所內的特定區域的人員,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實施隔離措施,並同時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接到報告的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即時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上級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決定的,實施隔離措施的人民政府應當立即解除隔離措施。
在隔離期間,實施隔離措施的人民政府應當對被隔離人員提供生活保障;被隔離人員有工作單位的,所在單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離期間的工作報酬。
隔離措施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決定並宣布。
⑩ 疫情期間,我們可以做一些什麼來防疫呢
不要傳播不明出處來源和不確定真實與否的數據、情況。不明真相的轉發有可能就是作惡。造謠造孽,傳謠可恥,信謠無腦。
相信科學,尊重規則。該戴口罩戴口罩,該洗手洗手,不該去的地方不去,不該扎的堆不扎。
建議所有網路銷售平台和商家優先向疫情嚴重的地區發貨,尤其是醫療資源。
不哄抬物價,不發災難財。
不要埋怨、指責、嫌棄、嘲諷武漢的人民大眾,他們和我們知道疫情的信息是同步的,他們處境更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