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說的平進針和斜進針是指進針的角度,當然有分別了。 分別是:平進針又叫延皮刺,多用於頭面部,肌肉較薄,角度為10~15度。如:顏面神經麻痹的病人,針灸用穴:地倉透頰車,印堂穴等。 斜進針,針與皮膚成30~60度。主要用於胸背部。
② 常用的針刺方法有哪些
1.持針法
持針就是拿針。持針的手叫「刺手」,一般習慣用右手;輔助刺手的手叫「押手」,一般用左手。《靈樞》說:「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難經》也說:「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說明針刺操作時左右兩手協同作用的重要性。右手持針的姿勢,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夾持針柄,以無名指抵住針身,有如執筆,故又稱執筆式持針法。此法臨床上最常用。另外,還有拇、食指持針法,拇、中指持針法等。
2.進針法
(1)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實際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簡便、快捷、靈活的特點。該法多用於較短毫針的進針。
(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
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膚。適用於較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部的穴位。
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腧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穴位。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撐開綳緊,右手持針從兩指間刺入。多用於皮膚松馳或有皺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側面或上端刺入。適用於頭面等皮膚淺薄處的穴位。
(3)管針進針法: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製成針管,代替押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然後快速將針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本法進針痛苦小,適用於疼痛敏感者。
3.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進針角度:
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於肌肉較豐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角左右傾斜刺入。適用於不能深刺的腧穴。
橫刺:又稱平刺或沿皮刺。即將針身傾斜與皮膚表面約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適用於皮肉淺薄處,有時在施行透穴刺法時也用這種角度針刺。
(2)針刺方向:針刺方向一般根據經脈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結構等情況而定。有時為了使針感到達病所,也可將針尖對向病痛處。
(3)針刺深度:針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針感而又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淺都有原則要求,但在臨床應用時,還應根據病員的年齡、體質、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況靈活處置。
③ 常用的毫針種類、進針方法、取穴原則及方法
1毫針的規格主要以針身的直徑和長度區分。一般臨床以粗細28~30號(0.32~0.38mm)和長短為1 ~3 寸(25~75mm)者最為常用。短針多用於耳針及淺刺中之用,長針多用於肌肉豐厚部穴位的深刺和某些穴位作橫向透刺之用。
2 2.進針法
(1)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實際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簡便、快捷、靈活的特點。該法多用於較短毫針的進針。
(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
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膚。適用於較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部的穴位。
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腧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穴位。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撐開綳緊,右手持針從兩指間刺入。多用於皮膚松馳或有皺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側面或上端刺入。適用於頭面等皮膚淺薄處的穴位。
(3)管針進針法: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製成針管,代替押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然後快速將針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本法進針痛苦小,適用於疼痛敏感者。
3.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進針角度:
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於肌肉較豐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角左右傾斜刺入。適用於不能深刺的腧穴。
橫刺:又稱平刺或沿皮刺。即將針身傾斜與皮膚表面約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適用於皮肉淺薄處,有時在施行透穴刺法時也用這種角度針刺。
(2)針刺方向:針刺方向一般根據經脈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結構等情況而定。有時為了使針感到達病所,也可將針尖對向病痛處。
(3)針刺深度:針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針感而又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淺都有原則要求,但在臨床應用時,還應根據病員的年齡、體質、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況靈活
3其基本原則是「循經取穴」,這是根據「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來的。因此,在「循經取穴」的指導下,取穴原則可包括近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證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鄰近的選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為依據的。其應用非常廣泛,大凡其症狀在體表部位反映較為明顯和較為局限的病證,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則選取腧穴,予以治療。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後、攢竹、風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癱取頰車、地倉,胃痛取中脘等,皆屬於近部取穴。
遠部取穴:遠部取穴在距離病痛較遠的部位選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遠治作用為依據的。這是針灸處方選穴的基本方法,體現了針灸辨證論治的思想。遠部取穴運用非常廣泛,臨床上多選擇肘膝以下的穴位進行治療,在具體應用時,既可取所病臟腑經脈的本經腧穴(本經取穴),也可取與病變臟腑經脈相表裡的經脈上的腧穴(表裡經取穴)或名稱相同的經脈上的腧穴(同名經取穴)進行治療。例如,咳嗽、咳血為肺系病證,可選取手太陰肺經的尺澤、魚際、太淵(本經取穴),也可選擇與足太陰脾經的太白(同名經取穴);胃脘疼痛屬胃的病證,可選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同時可選足太陰脾經的公孫(表裡經),面部疾患選取合谷,目赤腫痛取行間,久痢脫肛取百會,急性腰扭傷取水溝等,均為遠部取穴的具體應用。
隨證取穴:隨證取穴,亦名對證取穴,或辨證取穴,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症狀或疾病的病因病機而選取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根據中醫理論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臨床上有許多病證,如,如發熱、失眠、多夢、自汗、盜汗、虛脫、抽風、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難以辨位,不適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時就必須根據病證的性質,進行辨證分析,將病證歸屬於某一臟腑和經脈,再按照隨證取穴的原則選取適當的腧穴進行治療。如因心腎不交的失眠,辨證歸心、腎兩經,故取心、腎經神門、太溪等腧穴。
對於各別突出的症狀,也可以結合臨床經驗而選穴。如,發熱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豐隆等,也可歸於隨證取穴的范疇。
④ 各種注射法的名稱和進針角度
肌注,90度。皮下,30度到45度,靜脈注射5到45度(看血管),皮內5度
⑤ 針灸,平刺和斜刺的進針手法是怎麼樣的是用以下的哪種手法好
平刺是指針刺得方向與皮膚的表面所成的角度小於15度,或者更小。斜刺是指針刺的方向與表麵皮膚成約45度角。 平刺一般是在肌肉組織比較少的地方,宜使用雙手進針法。斜刺一般是為了避開重要的臟器所選擇的角度,對手法沒有硬性的規定,只要病人感覺有針感就可以了
⑥ 針灸如何運針
常用的進針手法有四種:一,指切進針法,即用左手拇指、食指尖端按在穴位上,右手持針刺入穴位的方法。此法適宜於短針的進針。二,夾持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持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穴位上,用右手將針刺入的方法。此法適宜於長針的進針。三,舒張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穴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綳緊而右手刺入的方法。此法用於皮膚鬆弛部穴位。四,提捏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將穴位的皮膚捏起用右手將針刺入的方法。此法用於皮膚表淺部位,如印堂穴。
⑦ 針灸取穴都有哪些方法,哪種針進針相對比較准確
初學者除了掌握好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外,針刺取穴至關重要。古方中醫指出:全身穴位眾多,不算奇穴,僅經穴就有360多個。綜觀穴位主病,一穴只治一病者極少;而一病多穴可治者,卻比比皆是。故技巧並非一兩句能說明白的,網上有比較多的視頻,你可以邊看邊學,至於針灸針的話,還是用像雲龍的大品牌比較好,雲龍的塗硅油針灸針還是很不錯的。
⑧ 頭皮針的進針法
在進針時要避開發囊、瘢痕及局部感染處,以免引起疼痛。初學者可用指切進針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頭穴,右手持針,針尖緊靠指甲緣,迅速刺入皮下。進針方向與頭皮成15~30度角。熟練後,可用快速進針法以減輕疼痛,方法為:
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針體下端(距針尖2厘米處),針尖對准進針點,手指尖距頭皮5~10厘米序腕背屈後,再突然手腕掌屈,藉助這一力量使針尖沖進皮下或肌層。
進針後,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針柄下半部,中指緊貼針體末端,沿皮將針體快速推至帽狀腱膜下層。當針到達帽狀腱膜下層後,指下會感到阻力減小,然後將針沿頭皮針穴線推進0.5~1.5寸,再進行運針。注意:頭皮針進針要掌握好角度,角度過小,針易進人肌層;角度過大,則容易刺人骨膜,都會引起疼痛。為了減輕進針時的疼痛,可囑病人憋氣,深吸氣一口,暫停呼吸。
⑨ 常見進針方法有哪幾種 如何區分
三針五線縫紉機(三根針五根線),主要用於針織服裝,主要功能是在兩種面料縫合處,或者兩塊面料的縫合處,再用三針五線縫一遍。
作用:1、加固;2、壓平兩塊面料縫合的楞;3、裝飾作用(俗稱麻絲線)。
需要縫合的位置:領口、肩縫、袖縫,以及身+袖與羅紋的結合部位。
⑩ 頭針的操作方法是怎樣的
(一)進針法
1.進針
病人可取坐位或卧位,針刺部位常規消毒。一般選用粗細28~30號以及長1.5~3寸的毫針,兒童可選用0.5寸毫針,針體與頭皮呈30。夾角將針迅速刺入皮下。當針尖達到帽狀腱膜時,指下感到阻力減小,然後改變針刺方向,使針體與頭皮平行捻轉進針,根據不同刺激區進針深度可達0.5~2寸。
2.捻轉
一般以拇指的掌面和食指的側面挾持針柄,以食指的掌指關節快速屈伸,使針體左右旋轉,捻轉速度要求每分鍾200次左右。進針後持續捻轉2~3min,留針20~30min,留針期間反復捻轉2~3次即可出針。根據病情需要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針刺偏癱病人時,留針期間可讓病人運動癱瘓的肢體,這樣有助於其運動功能的改善。一般捻轉2~3min後,部分病人病變部位可出現熱、麻、脹、抽動感等,但這種針感與療效並不成正比。
也就是說,沒有這種感覺並不一定療效不佳;即使有這種感覺,療效也未必就一定好。
進針後,也可以用電針代替手法捻轉,電針的頻率可選用100~150Hz,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通電時間可持續留針的全過程。
3.出針
刺手挾持針柄輕輕捻轉以松動針身,如果針下無緊澀感,則以押手持無菌干棉球壓迫固定針身周圍的頭皮,迅速或緩慢拔出針身。出針後,要注意繼續按壓針刺部位2~3min,以防出針後局部出血。
(二)頭皮針的適應范圍
通過臨床實踐證明,頭皮針可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1.中樞神經系統疾患
包括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偏癱、失語、假性球麻痹、小兒神經發育不全、兒童腦癱、顱腦損傷後遺症、腦炎後遺症。此外,還可用於癲癇、舞蹈病、震顫麻痹等。
2.精神病症
可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癔病、抑鬱症,也可用於老年痴呆和小兒先天愚型等。
3.疼痛和感覺異常
可用於治療頭痛、三叉神經痛、頸項痛、肩痛、腰背痛、坐骨神經痛、膽囊炎、胃痛、痛經以及多發性神經炎所引起的遠端肢體麻木、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皮炎等。
4.皮質內臟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疾患
包括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病、男性性功能障礙、婦女月經不調、神經性嘔吐、功能性腹瀉等。
(三)注意事項
1.在頭皮針治療時,應隨時觀察病人的表情、面色,及時詢問其感覺,以防暈針。
2.頭皮血管豐富,出針後局部容易出血。對出血較多形成皮下血腫者,可輕輕揉按,適當延長按壓針孔的時間,以促使其消散。
3.高熱、心力衰竭、病情危重者,不宜採用頭皮針治療。
4.囟門尚未完全閉合的嬰幼兒以及孕婦不宜施行頭皮針治療。
5.頭顱手術部位以及頭皮局部感染、潰瘍處不宜進行頭皮針治療,必要時可選用對側相應的部位進行針刺。
6.腦出血病人的急性期,用頭皮針治療應當謹慎。治療前要對病人認真檢查,治療時要避免過強的手法刺激,要盡量少留針或不留針。